2013年九年级集体备课化学学科第三周资料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原子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6.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离子的定义,教师教给学生离子的表示方法,教学生领会离子符号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离子与原子的不同(尤其是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上分析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获知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记录人:
课题名称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材
分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在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
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

化学九年级(第三章)教案

化学九年级(第三章)教案
③将分别盛有10 mL氨水和
10 mL酚酞水溶液的两个小烧杯罩在一个大烧杯中,观察现象。
提问:从微观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播放动画:《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讲解: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不变,水的化学性质也不变,只是分子间隔变了。水分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通过该例子,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得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教师引导思考,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引导学生将微观世界形象化
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将抽象的微观世界形象化,学生在有趣的想象中理解了分子与原子,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用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将抽象的微观世界直观化,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学生在非常愉快的气氛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了动手能力。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将知识系统化。
教学后记
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微观世界,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5个简单有趣的探究活动将微观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表观化。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表现活跃,能积极思考,互相协作进行探究,对探究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等进行表述和交流。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教情
分解
教死正在前里教到的微瞅知识有限,聚集的感性知识没有充分,而本子的形成真量抽象、近离教死的死计体味,而且课本谈话以论断性的道述型谈话为主,那成为本节教教的易面.
教教
目标
1、知识与本收:
相识本子是由量子、中子战电子形成的;
认识本子的结构及核电荷数,量子数战核中电子数的闭系.
分解本子里里各粒子的戴电情况.
6.教死分解表3-1,获与一些有用疑息.接流小结.
两、核中电子的排布
1.西席大比圆助教死修坐本子构型局里.
2.设问:本子核中电子是怎么样疏通的呢?教死设念、报告,西席小结.
3.西席道解核中电子分层排布的顺序.
4.教死试着绘出量子数为8的本子结构示企图,并与课本对于比、教会.
5.西席带收教死分解课本上1-18号的本子结构示企图,归纳出最中层电子数与元素化教本量的闭系.
瞅察l~18号元素的本子结构示企图,归纳小结本子最中层电子数与元素本量的闭系.
商量分解NaCl的产死历程,相识离子的产死,收端认识离子是形成物量的一种粒子.
3、情感做风与价格瞅:
收端修坐“天下是物量的、物量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瞅;对于教死举止爱国主义思维培养.
通过本子形成的认识,培植教死空间设念本收战抽象思维本收.
【回问】正在化教变更中分子会瓦解而本子没有克没有及再分.
2.【引进】分子很小,但是正在化教变更中还可进一步分成本子,而本子正在化教变更中无法再分了.那么本子是没有是没有成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
3.西席大比圆助教死修坐本子局里.
4.教死阅读课本,相识本子的形成,接流归纳.
并试着绘出本子形成的简朴搜集
5.教死阅读课本,找出为什么本子没有隐电性,接流归纳,并得出本子中量子数=核电荷数=核中电子数.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

新世纪中学集体备课记录表(1)年级学科九年级化学课题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心发言人记录人时间地点九年级办公室人员中心问题在本章之前,学生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和氢气有关的化学反应。

但是,在前三章中,常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这种表示方法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正如本章教材前言中指出的“无法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出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掌握了它们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在前两章中,学生学习了用元素符号表示该元素的名称和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学习了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这些都为本章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好了准备。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1)完成了化学用语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总结氧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把表示物质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改写为化学方程式;(3)对于化学的学习,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面过渡。

由此可见,本章的学习质量,将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讨解决策略1.,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2.了解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理解方程式书写原则,根据提3.认识化学变化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和微观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解决简单的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定量问题。

4.在认识物质的和定量等多角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代表性的、简单的化学变化学变化时初步形成宏观事实、微观本质和符号表征之间主动联系的思维习惯。

5.通过定量研究化学反应,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结论1.遵循质量守恒定律2.3.产生新物质4.5.6.。

集体备课 2013-2014九年级化学下导学案

集体备课 2013-2014九年级化学下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导学案设计本学校:雁江区小院镇隆相初级中学——————————————————班级:2013级2班——————————————————学科:化学——————————————————教师:朱甫全——————————————————资阳市雁江区教育局监制2013 年2 月25 日导学须知教师在导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宽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的创造者,思维矛盾的挑动者,茫然无助时引路人、示范扶持者,攀登历练的加油助威者,成功进步时的喝彩者……一、导学“八认真”1. 认真搜集资料2. 认真备导学案3. 认真上高效课4. 认真辅优补差5. 认真实习实作6. 认真批改作业7. 认真考核评价8. 认真反思总结二、导学“六要素”1. 教材要让学生读2. 问题要让学生提3. 过程要让学生说4. 规律要让学生找5. 实验要让学生做6. 结论要让学生下三、导学“五原则”1. 胸中有纲2.心中有书3.脑中有题4.目中有人5.手中有法四、学习“三方式”备导学案时重点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个维度加以设计。

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

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指学习者不是一个人单独地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去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活动时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又互相帮助。

它表现为: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二、分析重点和难点:
重点:
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难点: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 2课时
第二节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实验与实际相结合
五、教学建议: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本章带有绪言的性质,正如章名所写,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内容,学习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学习的意义,掌握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本章各节的教学中,都应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领略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在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实验安全教育,结合实验操作介绍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规范。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电子备课室
备课主题
第一章 第一、二节
出席人员
主持人
中心发言人
记录
发言要点:
一、确定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化学对认识物质的特性以及物质使用有何帮助。
2、了解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3、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4源自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理解什么是元素?学会正确的书写常见元素符号。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了解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组成的方法;学会科学表示原子质量大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重难
点及
突破
措施
1.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等基本概念。
2.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导学
过程
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分子原子。认识原子的构成,分子的构成,物质的构成以及组成。利用元素周期表挂图教会学生会看元素周期表,并会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本单元的学习会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3. 了解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组成的方法;学会科学表示原子质
量大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重难
点及
突破
措施
1.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等基本概念。
2.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导学
过程
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分子原子。认识原子的构成,分子的构成,物质的构成以及组成。利用元素周期表挂图教会学生会看元素周期表,并会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第7周星期一10月13日活动地点办公室
主持人
宋银萍
出席人
方雪梅
预案
课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项目
内容 记录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备课资料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备课资料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分四个课题,这四个课题的内在联系是:微观分析概念水的电解分子和原子性质水的组成应用化合物、单质水的净化沉淀、吸附、过滤、蒸馏水源及保护从知识结构上看,本单元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包括通过实验得出水的组成和从微观角度认识水的变化);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三是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操作(包括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和沉淀、吸附、过滤、蒸馏)。

教材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状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线索和素材,以及从身边事物学习化学的意境。

本单元的特点有:1.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中。

2.以“讨论”、“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资料”等栏目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学习化学和思考问题。

3.在生动的图片资料和数据表格资料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更多信息,通过“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4.习题中开放性和实践性题目比例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教材中有些内容的编写给教师备课留出了较大的再创造空间,如课题4。

课标要求1.教学时,要注重选取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关于水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和变化。

2.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经验入手,设计简单的实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初步学习过滤、蒸馏的实验技能。

4.结合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责任感。

本单元内容与教学思路分析在第二单元中学习的氧气是大量存在于空气(一种混合物)之中的单质,和空气一样,水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为生命不可须臾离开的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课件PPT
加热
水 通电
水蒸气

氢气
氧气
状元成才路
(1)水的蒸发
加热

水蒸气
反应前后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水分子之
间的间隔增大了。
状元成才路
(2)水的分解
通电

氢气
氧气
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
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
子构成的,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
变化。
状元成才路
课前自学准备 预习检测
1.分子是保持 物质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其基本
性质有:
(1)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 分子之间有间隔

2.原子是 化学变化中 的最小粒子。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化学反应是 分子 的破裂和 原子 的重新组合。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
【思考】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
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
原子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 苯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状元成才路
分子的特点一: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一滴水中含 有1.67×1021 个水分子。
状元成才路
分子的特点二:分子总在不断运动着。
【探究实验】①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 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②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 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③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 或小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观察几分钟,有什 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九年级化学组前三周集体备课记录表

九年级化学组前三周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生学习研究化学的兴趣,了解化
及作业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②
学的前世今生。
设计)
使化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课后习题巩固环节可以加强学生
。⑶现代:人类利用
种元素,
发现和合成了 种物质,并掌握了
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技术。
四、精讲补架
1.关于化学研究的内容⑴化学——
物质——物质变化——制造新物质⑵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主备人
课题
绪言
活动时 间
8.3
活动地点
九年级化学组办公室
备课组 九年级化学
负Hale Waihona Puke 人学科 初中化学参加人 员
集体备课过程
主备人立阐述备课思路
讨论修改
1.知道什么是化学;2.分别
从古代、近代、现代了解人类
教学目 标
认识及利用化学的情况;3.初 步了解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 对化学与生活、社会及科技的
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⑵化学有什么用?① ;②;③ ;④
。三、化学的发展史1、个人自学 阅读:P2第二段~P4
1、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中能给学
教学过 2.建构:⑴古代: 使人类变得强 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程(教 大起来,并制得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 2、化学的发展史讲解过程可以激发
学流程 产品。⑵近代 :①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联系的学习引发亲近化学、学
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1.什么是化学
重难点把握准确
一.定向入境1.揭题示标白纸显
字,投影本课目标。2.情境激趣清
水变牛奶二.自学建架知识模块——
Ⅰ.个人自学1.阅读:P1~P2第1段

九年级化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2.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 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2.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二章:物质构成的奥秘1.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2. 原子和分子的性质3. 化学键的类型和作用第三章:物质的分类和反应1. 物质的分类方法2.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3.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四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特点2. 有机化合物的常见性质3.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和分析方法第五章:化学实验技能1. 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仪器的使用2. 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3.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程度、思维品质、问题解决能力等。

2. 结果性评价:通过测试、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2. 实验仪器和药品:用于开展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参考资料和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1. 碳的单质性质和用途2. 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3. 碳的氢化物(甲烷)的性质和反应七、第七章:常见金属的性质和应用1.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金属的冶炼和提炼方法3. 金属的应用和金属材料的分类八、第八章: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1. 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酸碱盐的溶解性和反应规律3. 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九、第九章: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关系1.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 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3. 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十、第十章:化学与STSE1. 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如饮食、健康、环保等方面2. 化学与生产的关系,如石油、化肥、制药等行业3. 化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十一、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中发现化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基本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 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溶液溶液的定义、特征及组成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溶液的配制2. 第二章:酸碱盐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组成酸碱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中和反应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3. 第三章:金属与非金属金属的性质与应用非金属的性质与应用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合金的概念与应用4. 第四章: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与特征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分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5. 第五章: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与技能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三、教学方法1. 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

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利用实验、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基本技能。

2. 通过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等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2. 教辅资料:教学参考书、教案、PPT课件等3. 实验器材:化学实验室设备、仪器、试剂等4. 网络资源:相关教学视频、文章、题库等六、教学安排1. 第六章:气体的性质与制取气体的基本性质气体的制取方法气体的收集与净化气体的成分分析2. 第七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碳的性质与应用碳的氧化物及其性质碳酸盐与碳酸的性质碳化物的概念与应用3. 第八章:还原剂与氧化剂还原剂与氧化剂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常见还原剂与氧化剂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4. 第九章: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意义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计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与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拓展与转换5. 第十章:化学与生活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食品安全与化学环保与化学化学与健康七、教学方法1.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年级化学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初三年级化学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初三年级化学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了解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了解有关“大气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钢铁生锈”等常识性知识。

课堂教学过程一、引入:[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介绍:我国在化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二、演示实验: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

写出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四、演示实验:
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实验。

同学讨论、老师总结并板书。

请简要说明验证火柴中是否含硫的基本思路?练习与测试一、选择题1、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
A.不锈钢B.青霉素C.农药和化肥D.电话和电视机
2、以下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的是()
A.指南针的发明B.青铜器的制造
C.钢铁的冶炼D.黑火药的发明二、填空题3、近代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4、材料是、的物质基础。

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材料。

5、。

初中化学科三教案

初中化学科三教案

初中化学科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对其化学性质的影响。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分类。

3. 能够解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能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2. 元素周期表3.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4. 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对其化学性质的影响。

2. 元素周期表的分类和特点。

3.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讲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化学反应的原理。

3. 实验: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可能的原因。

5. 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总结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复习所学知识,准备下节课内容。

七、教学反馈:1. 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学生反馈课程,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及时回应。

八、教学资源:1. 化学实验器材2. 教科书和课件3. 多媒体设备以上为化学科三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

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催化剂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最后总结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用什么药品来制取氧气,那么该用什么实验装置呢?展示几种常见的气体制取装置。
小结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此装置的特点(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加热)
设问质疑:
前面我们已学过怎样到操场上取一瓶空气,那么制取的氧气该如何收集呢?图片展示:氧气的物理性质,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该如何收集氧气呢?原因是什么呢?
提出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指导学生看书讨论,图片展示问题。
设问质疑:
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呢?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实验步骤,图片展示:1.组装仪器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装药品(先固后液)
4.收集气体
5.拆卸、清洗和整理
实施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亲自动手制备一瓶氧气。师巡回指导。
本节小结:




腾绍和发言:
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突破重难点的措施得当,教学方法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及学生的现有水平。
王守峰和王振华:确定合适的练习及作业。
活动
小结
通过集体备课,是教师能够在教学很好的突出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手段先进,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及学生的接受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吗?
王守峰发言:
反馈练习:?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二氧化碳。请回答:
(1)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装置
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是否相同?都用到哪些仪器?
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教学难点:实验装置的设计
实验用品:试管、锥形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药匙、毛玻璃片;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碎瓷片、火柴;

九 年级 化学 学科集体备课讲学稿

九 年级 化学 学科集体备课讲学稿
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你得出 什么结果?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结果: 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 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教师发现典型,及时评价;根据问题,及时指导) 教师示范 1.制作过滤器。 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 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教师适时点评, 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 3.学生评议,提出疑问: 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 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 4.分组讨论: 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 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进行
第一课时 认识常见的化肥
课前准备
学生各自搜集常见化肥的样品。
创设情境
1.讲述:1958~1960 年,由于自然灾害,不少人饿死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粮食生产突飞猛进,基本解决了 13 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事实,指出化肥在解决我国人 民吃饭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2.投影:播放养分充足或缺某种养分的植物生长图片。指出:“庄稼一枝花,全 靠肥当家”,说明肥料与农业生产、人们吃饭有着密切的关系。点明学习主题。
学生活动
1.展示学生各自搜集的常见化肥的样品,由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样品,做简要介 绍(教师适当点评)。

(新课标)2013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3 离子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

(新课标)2013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3 离子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3 离子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在第3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

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

因此教材编写了第一段“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一段教材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

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了解就可以了。

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教学建议如下:1.教学力求直观。

方法是采用电教手段和生动的比喻,此外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所学概念的含义。

2.掌握分寸。

课程标准对于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教学上不必深究。

课时分配:1课时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教学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具准备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分子、原子的概念及特征。

(新课标)2013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2 元素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

(新课标)2013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2 元素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2 元素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

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

学生不明白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要用“原子”。

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开朗的。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

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课时分配:2课时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教具准备投影仪第一课时元素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原子的结构2.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导入新课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中含有氢元素、氧元素;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铁锈中也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镁元素,对绿色植物而言,镁元素是不可缺少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课标解读】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识结构】内容:参加______________,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宏观 __________的种类不变五个不改变 原子的__________不变 微观 原子的__________不变 原子的__________不变理解 宏观: ______________一定改变微观:______________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_______________可能改变原则 遵守__________;尊重______________。

步骤:写反应物、生成物→配平→标注条件→加箭头 (1)质的变化:如:C + O 2 CO 2 读作____ ___。

(2)量的变化:如:C + O 2 CO 2 读作___________。

12 32 44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微粒个数关系(1)根据题意设未知数--“设”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写” (3)标出关系量----“标” (4)列出比例式-----“列” (5)计算出正确答案---“解” (6)简明地回答问题---“答”【教法学法建议】本节可先采取以下教学过程:出示课题和复习目标——出示复习指导,学生质量守恒定化学方程式计算步骤 书写 意义写读法 点燃点燃两个一定改变看或在练习本上做当堂检测题(10分钟)——出示当堂检测题答案(5分钟)—错例分析与中考链接(10分钟)——学生讨论与记忆(5分钟)——学生合上所有资料做当堂检测题(15分钟),教师课下批改,对做得差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日清。

课时1【复习目标】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复习指导】请同学们用10分钟时间认真看当堂检测题找出自己不会的题(个别题可以写在练习本上,但不要写在试卷上),并结合教材上有关知识点思考(检测题如下):【当堂检测题】基础巩固1.将agKClO3与2gMnO2混合加热,待反应完全后残留固体质量为b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A.(a-b)g B.(2+a-b)g C.(b-2)g D.(a-b-2)g2. 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B.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C.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3.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关于该物质组成的推断正确的是()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无法确定4.从右图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D.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5.现将10gA和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A.1﹕1B.2﹕1C.4﹕1D. 5﹕16.乙硫醇(用X表示)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X+9O2点燃4CO2+2SO2+6H2O,则X是()A.C4H12S2B.C2H6S C.C2H6O2S D.C2H7.某纯净物X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8.Na202能跟C02反应生成02和另一种固体化合物(用X表示),有同学猜想X可能是酸、碱或盐中的一种。

通过对物质组成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X肯定不是酸和碱,理由是。

9.蜡烛燃烧前的质量为ag,燃烧后的质量为bg,生成二氧化碳cg,水dg,则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 g。

10.自来水消毒过程中所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图中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反应后的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

该反应过程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1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酒精(C2H5OH)在氧气中燃烧;(2)碳酸钠溶液和石灰水混合;(3) 含小苏打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4)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1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

13.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则反应后A 的质量为 ;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该反应中B 和D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

能力提高14.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化学反应进行了探究,并将实验测得结果填写在下表中,请你分析并填空:(1)该反应的类型是 ;(2)C 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 (填“反应物”、 “生成物”或“催化剂”)。

(3)反应后D 的质量是 g 。

15.通过右图所示反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解释该化学反应的变化过程 16.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 。

(2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

(3)有水参加的分解反应: 。

(4)有水参加的化合反应: 。

(5)有水生成的臵换反应 。

(6)反应物相同生成物不同的两个化学反应: 。

(7)反应物不同生成物相同的两个化学反应: 。

拓展延伸物质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7 2.2 7.9 0.9 反应后质量/g待测6.62.7物质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20 12 2 2 反应后质量/g22待测17.有人说用6g碳和32g氧气反应,可生成38g二氧化碳。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18.如右图所示,打开分液漏斗,使其中的无色液体与试管中的固体接触反应,可观察到气球胀大现象,请分别写出一个符合图中现象和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1)分解反应。

(2)化合反应。

(3)复分解反应。

(4)臵换反应。

【出示当堂检测题答案】1—6 BCCCDB 7、C2H48、①Na2O2和CO2都不含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者反应后不可能生成含氢元素的酸或碱。

9.c+d+b-a10.H2O +1价 -1 Cl2+H2O ==HCl+HClO11.(1)C2H5OH+3O23H2O+2CO2(2)Na2CO3+Ca(OH)2===CaCO3↓+H2O(3)NaHCO3+HCl===NaCl+H2O+CO2↑(4)CaCO3+2HCl===CaCl2+H2O+CO2↑12.(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应当等于生成物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由于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必然比原高锰酸钾的质量小。

(2)铁丝燃烧是铁和氧气发生反应的过程。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和铁丝的质量之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原铁丝的质量大。

13. 3.4g 分解反应 22:9 14.化合反应催化剂 3215.分解反应甲分子分解成乙原子和丙原子,每两个丙原子结合成一个丙分子,很多丙分子聚集成单质丙,很多乙分子聚集成单质乙。

16.(1)H2CO3===H2O+CO2↑(2)2H2+O22H2O(3)2H2O 2H2↑+O2↑(4)CaO+H2O===Ca(OH)2点燃点燃通电Cu+H 2O (6)C+O 2 点燃 CO 2 2C+O 2 点燃 2CO (5)H 2+CuO(7)C 2H 5OH+3O 2点燃 3H 2O+2CO 2 CH 4+2O 2 点燃 CO 2+2H 2O17. 不对。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在C+O 2 点燃 CO 2 中,6g 的碳只能和16g 的氧气反应生成18g 的二氧化碳,还有16g 的氧气就没有参加反应,所以不会生成38g 二氧化碳。

18.(1)2H 2O 2 2H 2O+O 2↑ (2)CaO+H 2O===Ca(OH)2 (3)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4)Zn+H 2SO 4===ZnSO 4+H 2↑ 【错例分析与中考链接】 错例分析写出下图化学方程式分析:本题易写成3Cl 2+5H 2O==2Cl 2+HCl+HClO+4H 2O.应让学生明白,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关系,没参加反应的不包括在内。

反应前有3个Cl 2分子,反应后还有2个Cl 2分子,参加反应的是1个;同样,反应前有5个H 2O 分子,反应后还有4个H 2O 分子,参加反应的是1个,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 2+H 2O==HCl+HClO 。

中考链接1.右图是某物质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1)图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写名称)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将乙醇和氧气臵于密闭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物质(纯净物)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水 X 反应前质量/g 2.3 4 0 0 0 反应后质量/g2.22.7待测2MnOA.反应后X的质量为1.5 g B.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C.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D.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答案1.水 2H2O22H2O+O2↑ 2.B【讨论与记忆】要求学生在8分钟内问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步骤。

【学生做检测题】做到试卷上,时间为15分钟,教师课下认真批改,对做的不好的同学要及时补课。

【教学反思】课时2【复习目标】1.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正确掌握计算题的解题步骤。

【复习指导】请同学们用10分钟时间认真看当堂检测题找出自己不会的题(个别题可以写在练习本上,但不要写在试卷上),并结合教材上有关知识点思考(检测题如下):【当堂检测题】基础巩固(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0:1 6 Na:23 Ca:40 S:32 Zn:65)1.在托盘天平两个托盘上各放一个小烧杯,向小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稀硫酸,天平平衡,向小烧杯中各加入相同质量的铁和锌,铁和锌全部反应后,天平指针()A.仍然平衡B.偏向加铁的一边C.偏向加锌的一边D.无法判断2.53gNa2CO3和42gNaHCO3分别与过量的盐酸完全反应,则A.Na2CO3放出的CO2多B.NaHCO3放出的CO2多2MnOC .Na 2CO 3 和Na HCO 3放出的CO 2一样多D .Na 2CO 3和Na HCO 3放出的CO 2无法比较3.称取12.5g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 3,杂质不参加反应)放人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 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