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八年级物理下册 8.1力 弹力教案 (新版)苏科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8.1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弹力的测量方法。
3. 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弹簧玩具,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本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弹力的存在和大小。
4. 应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床等,让学生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种类:1. 弹力弹力的概念:1.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原因:1. 物体内部的弹性形变弹力的测量:1. 弹簧测力计生活中的弹力现象:1. 弹簧门2. 弹簧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弹力,并记录下来。
3.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讲解弹力产生原因时,可以结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节《力 弹力》教学设计1 (新版)苏科版
一、力弹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
(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对物体的作用,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是具有能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及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力的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难点:弹簧力计的原理及力的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8.1力弹力(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
……
生:说明橡皮圈形变时对手施了向外的力。
生:不能(齐答)
生:物体形变(齐答)[教师板书]
环
节
二
弹
力
与
形
变
的
关
系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外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形变与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定性关系)
师:根据同学们刚才实验的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同学们猜猜看,物体形变和外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说说你猜想的理由。
力弹力
课题:力弹力(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基知与技能
(1)知道弹力(拉力、压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弹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定性关系和定量关系。
(3)会制作简易的弹簧测力计
(4)知道力的单位:N(牛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的活动体验弹力(拉力、压力)的产生的原因
初步培养观察能力和现象的归纳分析能力。
分析猜想并设计表格
学生猜想:
拉力越大,物体形变越大。
生:手压直尺时,直尺弯曲。力越大,直尺弯曲程度越大;手拉弹簧,弹簧伸长,拉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
弹
力
与
形
变
的
关
系
实验设计
器材介绍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是否这样呢?在我和同学们桌上都有一个铁架台,在铁架台上挂有一弹簧,后固定有一直尺,另外,还准备了6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教学资源
多媒体一套
分组实验:(1)塑料直尺(2)橡皮泥(3)弹簧(4)汽球(5)铁架台
(6)钩码(7)弹簧测力计(8)橡皮筋(9)木制米尺(10)橡皮圈
教学设计
教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培养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理解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力的存在和弹力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知道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产生条件。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橡皮筋、小球、尺子等。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弹簧、橡皮筋、小球、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会恢复原状?3.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4. 讲解弹力的产生: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5. 演示弹力的产生:用手挤压橡皮筋,松开手后,橡皮筋会弹回原状,产生弹力。
6. 学生操作:学生自己用手挤压小球,观察小球的形变和恢复情况,感受弹力的作用。
7. 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并记录下来。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活动难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产生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弹力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弹力的应用,如弹簧床、弹簧门等,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是理解整个物理学的基础。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例如,我让孩子们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 弹力
8.1力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力和弹力。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理解什么是力,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概念的建立。
课前准备
电视剧片段、气球、弹簧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D.彼此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2.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会产生弹力
B.拉力不属于弹力.
C.压缩的弹簧能产生弹力
D.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一定能产生弹力.
3. 有一弹簧测力计,当秤钩上没有施加力时,指针不是在零刻度线上,而是在0.2N的位置,此时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秤钩,读数为4N,则手拉弹簧的力为(C )
A、4.2N
B、4N
C、3.8N
D、无法判断
(六)、收获与成果
(七)、作业:
教材P47课后2,3题。
学生独立完成相关检测,并积极参与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小结: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结合教师要求,自主完成所学内容的小结。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以及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 能够判断弹力的方向,并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教学课件。
学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弹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方向判断:讲解弹力的方向,并通过实验演示和随堂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方向。
4. 测量弹力: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力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弹力。
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形变,与它接触的物体。
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中弹力的作用:拉扯弹簧、挤压弹簧、扔铅球时手的感觉。
答案:拉扯弹簧时,手对弹簧施加拉力,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弹簧的弹力。
挤压弹簧时,手对弹簧施加压力,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弹簧的弹力。
扔铅球时,手对铅球施加力,铅球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铅球的弹力。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大小:探讨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3. 弹力的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即弹力的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即弹力作用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能描述弹力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桌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弹簧、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手的感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弹力的大小:讲解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4. 弹力的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即弹力的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即弹力作用的位置。
6.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析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引入胡克定律方向: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弹力作用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弹力作用,试根据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判断物体的状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力的测量方法。
3.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存在,例如拉弹簧、拉伸橡皮筋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
3.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鞋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测量方法:弹簧测力计。
应用:弹簧床垫、弹力鞋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运用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3. 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存在,再通过概念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弹力的其他方面,如弹簧的弹性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概念是“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8.1力弹力教案新版苏科版
力弹力课题8.1力弹力执教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实验三维目标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概念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3、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重点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教学用具弹簧、钩码、橡皮泥、弹簧测力计和气球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教师: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1.是否只有生命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2.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提、拉、推、压、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结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举例分析:为了衡量力的大小,我们先来引入力的单位。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由于其在经典力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在国际单位制中,引入课题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就将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
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板书:一、力的单位:牛顿(N)男同学在小时侯有没有玩过弹弓?要怎样做才能使纸团弹得很远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了。
二、讲授新课实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它们的产生变化的共同特点?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现在,我们分别对橡皮筋和橡皮泥施加一个力使它们发生形变,这两种物体的形变一样吗?不同在哪里呢?板书:二、弹性形变橡皮泥发生范性形变,我们能感受到弹力吗?板书:三、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要使弹簧发生形变我们可以怎样做呢?要改变弹簧形变的大小,我们又要做什么呢?实验装置图:在弹簧的挂钩上可以挂上钩码,每个钩码可以提供0.5N 的拉力。
随着钩码的增加,弹簧变长了,现在,我们就用以上装置来研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 弹力_教学设计
《8.1力弹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力的概念,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通过实验得出弹性形变及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的关系。
(3)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学重点、难点】对力、弹力概念的理解;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橡皮泥、气球、、钩码、铁架台、刻度尺、弹簧测力计、鸡蛋、弹弓等教学过程:观看视频: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提问:把大树连根拔起的是哪位好汉?你想到哪个成语来形容他?(力大无穷)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力”【活动一】力是什么?1、老师用臂力器展示一下“力”,调动起学生的活动热情,同时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力”。
2、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吗?(钩码拉弹簧、课本压桌子……)3、我们一起来观察课本上的四幅图片推土机推土狗拉雪橇压路机压路面运动员举杠铃“推、拉、压、举”都要用到什么?(力)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作用”,同学间互相交流和思考:力是什么?4、为我们刚刚的精彩表现鼓鼓掌,鼓掌也要用到力,一只手能鼓掌吗?(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一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举例:手拉弹簧的力,施力物体是手,受力物体是弹簧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发现1:(1)力是对的作用。
(2)产生力的作用至少涉及个物体,一个叫__ ___物体,另外一个叫___ ___物体。
(3)运动员举杠铃的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压路机压路面的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活动二】什么是弹力?将橡皮泥搓圆,一只手压气球,另一只手压橡皮泥,至某一位置不动(每个同学都做一下)①观察它们的形状是否有变化?(气球和橡皮泥都被压扁了)②把手稍微抬起一点,两只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气球向上推手,橡皮泥没有)③手完全离开,它们的形状又有什么变化?(气球恢复原状,橡皮泥还是扁的)1、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形变2、我们把像气球一样撤去外力还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大家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发生的是弹性形变?3、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弹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8.1力弹力教案2(新版)苏科版
活动一:试一试
请同学们对直尺、弹簧、橡皮泥、橡皮筋、气球等器材施加力,感受一下力的存在!
思考:①当我们对它们用力时,物体一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②当我们停止对它们用力时,物体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通过 实验发现:
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化,使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发生了改变。
②橡皮筋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橡皮泥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
而 你的手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结论:1、我们把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弹性形变
2、物理学上把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拉力和压力都属于弹力
(3)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
作用 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也越大
根据这个结论人们制造出了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练习安排
1补充习题
2学习评价
板书设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拉力和压力都属于弹力
3、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也越大
备课组长审核签名:年级主任复核签名: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 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
2力 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样是物体,这两个物 体该如何区分呢?
3学生得出结论
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 物体。(多媒体投影)
力、弹力
教学
目标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特别是弹力,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重点: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弹簧被压缩后能恢复原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弹簧的形变。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5. 练习:学生使用学具进行随堂练习,例如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重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弹力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弹力特性,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人体的弹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重点。
弹力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理解它并不是那么容易。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并且能够测量这个力的大小。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还能够让他们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这个工具。
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8.1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8.1力+弹力》教学设计《力弹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本章是引导学生进入力学世界的开篇,学生已经有了机械运动和物质属性等知识作为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三种性质的力的特征,进而归纳出“力”的一般性概念及测量、描述力的方法,并直接为第九章“力与运动”、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和“力的测量”三部分组成,其中“力的测量”和“力是什么”是本节的重点。
由学生自主探究,或者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了解相关的概念,学会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贯窜全节教学活动的主线。
课本在建立概念的时候采取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形式。
通过这样的安排,教材试图使学生从观察讨论和亲身体验中自主构建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学情分析“力”看似简单的概念,但由于学生头脑里早已有了所谓力的概念。
要使学生把这先入为主的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重新从物理学角度认识,又成了这节课的关键。
所以本节要通过大量的事例和学生动手实验自己总结力和弹力的概念,从而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不同物体的作用相对比,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过程与方法动手实验操作、探究体验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重点、难点重点:(1)力、弹力的概念(2)力的测量难点:(1)力概念的引入(2)弹力概念的建立五、器材准备:每组:一根弹簧、一根橡皮筋、一只气球、大小钩码各一个、橡皮泥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宇宙万事万物的共性【运动】为什么会运动?【力】由此导入本章本节内容:力弹力(二)新课教学活动一:感受与讨论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尝试做做这些动作,感受做与不做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人用力时肌肉的紧张)你能归纳出四个例子的共同点吗?(引导学生归纳出:“推、拉、举、压”这些动作都发生在人和物体之间)3.“推、拉、举、压”这些动作只能由人来完成吗?(如果不是的话鼓励学生举例说明)这里我们把“推、拉、举、压”称为力的作用板书;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四幅图的观察、感受、讨论,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定义:弹力是指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原因:当物体发生形变时,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体想要恢复原状,从而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定义,知道弹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明白弹力是由于物体形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方向,能够判断物体受力时的形变方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判断。
2. 教学重点:弹力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同学上台,用手挤压一个气球,观察气球的形变及产生的力。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力是什么力?它是如何产生的?2. 知识讲解:讲解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弹力的方向。
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弹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是由于物体形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3.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有关弹力的例题,如:一个悬挂的弹簧,当挂上一个重物时,弹簧会发生形变,求弹簧产生的弹力。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有关弹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弹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定义2. 弹力的产生原因3. 弹力的方向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弹力的定义。
2. 解释一下为什么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存在。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弹力知识解决问题。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弹力方向的判断上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8.1 力 弹力》教案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板书:一、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现在,我们分别对橡皮筋和橡皮泥施加一个力使它们发生形变,这两种物体的形变一样吗?不同在哪里呢?板书:弹性形变形变X性形变橡皮泥发生X性形变,我们能感受到弹力吗?板书:二、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要使弹簧发生形变我们可以怎样做呢?要改变弹簧形变的大小,我们又要做什么呢?实验装置图:在弹簧的挂钩上可以挂上钩码,每个钩码可以提供0.5N 的拉力。
随着钩码的增加,弹簧变长了,现在,我们就用以上装置来研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后一种不能。
同学回答:感受不到。
让同学归纳:外力大,形变大,形变主要体现在长度上。
请同学上台演示并描述过程。
通过示意图,请同学们来分析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分别在挂钩上挂上一至四个钩码,在纸板上用粉笔画上弹簧伸长后的位置,并在黑板上画上下图示意。
实验表格通过表格的数据分析,如果对于这根弹簧,伸长量为7cm时,拉力为多大?拉力为4N时,弹簧的伸长量为多少?请同学们思考钩码数能否一直增加?板书:三、实验1、注意:拉力不能超过弹簧弹性限度。
2、结论: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关系。
3、应用:弹簧测力计。
三、布置作业1、预习课本43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划出你认为关键的字词。
2、利用橡皮筋、牙膏盒及瓶盖等,动手制作一个简单测力计。
请同学来测量伸长量ΔL1、ΔL2、ΔL3和ΔL4的大小,填入实验表格。
表格填入数据后,让同学判断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正比关系。
同学通过计算回答同学回答:不能。
八年级物理下册 8.1 力 弹力教案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板书: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为了衡量力的大小,我们先来引入力的单位。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由于其在经典力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在国际单位制中,就将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力的单位:牛顿(N)
现在,我们分别对橡皮筋和橡皮泥施加一个力使它们发生形状的改变称为形变。这两种物体的形变一样吗?不同在哪里呢?
2.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处,若不在,应校正“0”点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分组活动:使用弹簧测力计感觉1N到底有多大
用手拉住弹簧测力计的秤钩,沿弹簧的轴线方向拉开,使指针指到1N的位置,感觉1N的大小。
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阅读P46信息快递:交流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两人一组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顾测物理课本重量。先估测,再测量。
学生观察并思考:纸团被弹走的能量是哪来的?
是皮筋发生形变时具有的。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学生初步掌握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再概括其使用要点,体
现学生主体地位和
教师主导作用。
板
书
设
计
一、力 弹力
(一)力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形变和弹力
1、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2、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教学
反思
课题
一、力 弹力
初备人
复备人
初备时间
复备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4.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8.1力弹力
执教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三维
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概念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3、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重点
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学
用具
弹簧、钩码、橡皮泥、弹簧测力计和气球
主要教学过程
四、弹簧测力 计
五、弹性势能
板书
教后感
分别在挂钩上挂上一至四个 钩码,画上弹簧伸长后的位置。
请同学们思考钩码数能否一直增加?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板书:四、弹簧测力计 使用
请学生阅读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并归纳
阅读P47生活物理社会
板书五、弹性势能
引入课题
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思考、回答回忆对弹力的感觉。
学生回答并总结:形状或 体积发生了改变。
板书:一、力的单位:牛顿(N)
男同学在小时 侯有没有玩过弹弓?要怎样做才能使纸团弹得很远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了。
二、讲授新课
实验:手压气球、 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它们的产生变化的共同特点?
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现在,我们分别对橡皮筋和橡皮泥施加一个力使它们发生形变,这两种物体的形变一样吗?不同在哪里呢?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结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举例分析:
为了衡量力的大小,我们先来引入力的单位。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由于其在经典力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在国际单位制中,就将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用符 号:N表示。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引入新课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
教师: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
1.是否只有生命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2.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提、拉、推、压、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引导分析得:前一种形变,当撤去外力后,物体会恢复原状,而后一种不能。
让同学归纳:外力大,形变大,形变主要体现在长度上。
请同学们来分 析弹簧的形变与外 力的关系--
越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长
同学回答
板书设计
第一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一、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二、弹性形变
三、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板书:二、弹性形变
橡皮泥发生范性形变,我们能感 受到弹力吗?
板书:三、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要使弹簧发生形变我们可以怎样做呢?要改变弹簧形变的大小,我们又要做什么呢?
实验装置图:
在弹簧的挂钩上可以挂上钩码,每个钩码可以提供0.5N的拉力。随着钩码的增加,弹簧变长 了,现在,我们就用以上装置来研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