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_高一政治教案.doc

合集下载

2016高中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2016高中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课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难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知识目标】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理解新旧事物的区别,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中电视的更新换代”,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为指导,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提高学生观察、把握事物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

结合“海信的漫漫成长路”,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埋头苦干和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方法【整体思路】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教学互动、合作探究----总结提升、归纳分析——判断运用、体验践行——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教学活动过程课前导入播放歌曲《越来越好》正如歌中所唱,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这就启示我们生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也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创设情境播放组图《生活中的电视更新换代》,让学生感受生活变迁。

展示电视更新换代图片,播放视频《等离子电视市场萎缩》,让学生了解电视销售的现状。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从“事物发展的前途和道路”角度分析:1.平板电视为什么能取代箱式电视进入千家万户?2.平板等离子电视的推广为什么会遇到阻力?3.如果你是某等离子电视企业的老总,此时你会怎么办?(学生合作探究3分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生1:平板电视相对于箱式电视而言,在外观、性能、操作方式等方面都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因而能被广大观众接受;同时,平板电视代表了电视科技发展的方向,符合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能取代箱式电视进入千家万户。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教案-6_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教案-6_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课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新事物、什么事新出现的事物、什么事量变、什么事质变。

明白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探讨方法论的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

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

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程,既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区分,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变化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P64“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同学们质疑问题。

课堂小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一:宁夏夏进乳业公司的变化
观察图片讨论:夏进公司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哲学观点?
提高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
新课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吴忠市依托地域优势,发展势头强劲,但繁荣的背后却是“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即:高污染、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瓶颈!
人生感悟: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学生阅读材料
学生读书并结合材料,四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
1、你对以上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2、我市经济的发展态势给我们揭示了怎样的哲学道理?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内容,交流:
不足:事例较多,若能更好的连贯一致,则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个
人介绍
省份:宁夏回族自治区学校: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回民中学
姓名:蔡金兵职称:中学高级教师
邮箱:caijinbing123@
通讯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回民中学政治组
蔡金兵,男,中共党员,1994年7月参加工作,长期从事政治教学研究工作,现任高二年级政治备课组长。多篇论文在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高中政治必修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姓名:蔡金兵
工作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回民中学
课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课时数
1课时
教案背景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

高中政治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优秀教案(2)

高中政治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优秀教案(2)

高中政治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优秀教案(2)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

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

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

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

)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如:有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借破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可请学生举例,教师也可介绍一些典型事例:淮河污染、黄河断流、国土荒漠化等,还可放中央电视台2台播放的"千秋万代话资源"节目。

)上述这些事例都是人为地破坏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结果必然又危及人类。

这就是无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造成的恶果。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5》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5》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框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学生对于本框学习具备理论基础:在此之前学习了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组重要的原理和方法论,在第八课的第一框中主要学习了世界是普遍发展的,同样的思路学习第二框也就是发展普遍性的方法论也就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生基于自身的实践活动,对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的状态也不难理解。

2.教材处理:3.上一框学习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将新旧事物的区分标准一同学习。

所以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状态。

二、学情分析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有备学生,学生对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作为高中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能够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结合常见的俗语用语也能理解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综合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回顾世界是普遍发展的相关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原因及方法论意义;理解并识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对应的方法论意义。

培养学生立足实际,提升理论理解和概括能力。

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立足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注重知识原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规范化表述原理知识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五、学法指导和教法运用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传授知识的同上更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鼓励学生采用新课程提倡的观察探究法 情境分析法 自主学习法 小组探究法 立足于以学定教,在教法运用上,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 情境分析法 讲授法相结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doc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doc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学习内容有: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等。

[学生分析] 学生此前已学过唯物论的基本知识,和辩证法部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本课作为前一节课的方法论,学生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延续性。

此部分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将有一定的兴趣;联系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对初学哲学,对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关系不是很明确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有一定难度。

[设计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

3、运用: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及综合性思维方式等知识点的思路与方法。

2、采用“三个一”授课思路,即教师善于挖掘课程资源,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准备一个学习提纲、找一则时政或事实素材、提一个疑难问题,教师紧扣此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进行授课的教学思路。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教案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教案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教学目标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具体要求教学重点(l)联系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4)规律的概念。

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板书)请同学们先读一下这一课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先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本课的基内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辅助板书)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区禁止捕杀青蛙?林业区禁止捕杀狐狸?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自己制作的投影片或小黑板"庄稼--蝗虫--青蛙--蛇--鹰"之间的食物链,说明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对另一事物发生影响,某种动植物的兴衰往往会使其他动植物呈现出相应的兴衰变化。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教学目标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具体要求教学重点(l)联系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4)规律的概念。

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板书)请同学们先读一下这一课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先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本课的基内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辅助板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区禁止捕杀青蛙?林业区禁止捕杀狐狸?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自己制作的投影片或小黑板"庄稼--蝗虫--青蛙--蛇--鹰"之间的食物链,说明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对另一事物发生影响,某种动植物的兴衰往往会使其他动植物呈现出相应的兴衰变化。

高一政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高一政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高一政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高一政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一、说课题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说教材
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题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方法论,因此它是对上一框题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辨证统一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用具体事例分析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剖析。

高中思想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案例
(二)
马车与火车赛跑
师:依据背景材料预设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回答。
生:探究解决问题。展示、质疑
补充。
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知识点小结
原理(世界观):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苦干”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
教学重点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教学过程
流程
活动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观看中美贸易战“美国对中兴下达
7年禁令”视频
师:播放视频生:表达感想
创设情境,为进入主题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
问题导学
合作探究

结合导入的时政背景;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发展我国的芯片产业?
生:小组合作探究,表达
讨论成果;
师:总结概括点拨答案。
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和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做题能力
课堂小结
知识体系展示
布置作业
合作探究答案梳理,练习案习题。
变与发展的关系
知识点小结
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实现事物的飞越。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政治 授课教案]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政治 授课教案]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认识和明确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能力方面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

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框的重点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三点要求。

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使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回顾提问: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反面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下面看故事体会导入新课: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

吴主孙权常常劝他学习。

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儿瞧不起他。

有一次,在与吕蒙的辩论中,甘拜下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吕蒙由没文化到有学问说明了什么?鲁肃怎样才能避免尴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教师归纳)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人和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道理。

讲授新课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学生翻书浏览,了解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生齐声朗诵三句话)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

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4)规律的概念。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板书)请同学们先读一下这一课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先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本课的基内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辅助板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区禁止捕杀青蛙?林业区禁止捕杀狐狸?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自己制作的投影片或小黑板”庄稼--蝗虫--青蛙--蛇--鹰”之间的食物链,说明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对另一事物发生影响,某种动植物的兴衰往往会使其他动植物呈现出相应的兴衰变化。

(教师归纳。

)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每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它因素。

而自然界又是由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可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所以,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既包括事物内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外部联系)。

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问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板书)(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43页至第44页第2自然段,以巩固和加深对联系含义的理解)提问:有没有一个事物同任何事物都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存在着?(可问学生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我们找不到一个事物是与周围任何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这恰恰证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万事方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个重点问题,课本上运用了大量的事例,详细地为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首先了解并回答课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进行论证的?(阅读第44页第3自然段至第46页第l自然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对事物联系普遍性的论证,课本是从三个方面、两个角度来进行的。

三个方面,即:事物的内部、外部、整个世界,两个角度,即: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下面请第一组同学从正面论证第一个方面,即: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请第二组同学从反面论证第一个方面。

(提示:引用实例,表明每一事物都是由内部各要素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

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如果没有内部联系,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

)请第三、四组同学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二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提示:描述某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具体联系,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

如:第45页小栏目”想一想”,”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诗句讲述的就是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

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朗一事物失去了与周围事物的联系,该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同样,请第五、六组同学也分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三个方面,即: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提示:哲学讲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三个方面。

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同学讨论,教师提出要求:必须引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引用一些古诗、成语、歌谣、谚语进行分析也可以。

)(教师最后归纳。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使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即: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板书)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板书)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板书)(以上作法,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的信服程度和理解深度。

)总之,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那么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强加给事物的呢?人想有怎样的联系就会有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不是的。

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

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

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

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

)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如:有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借破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可请学生举例,教师也可介绍一些典型事例:淮河污染、黄河断流、国土荒漠化等,还可放中央电视台2台播放的”千秋万代话资源”节目。

)上述这些事例都是人为地破坏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结果必然又危及人类。

这就是无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造成的恶果。

武汉市三大湖泊之一的墨水湖,80年代以前,这里湖水清澈见底,鱼类丰富,环境优美。

其后,随着工业及生活废水的大量排入,湖区污染日趋严重,湖水臭气熏人。

甲鱼、鲫鱼、蚌类等水生动物早因无法生存而绝迹。

1997年5月6日这一天,5o 多万公斤死鱼茫茫一片地漂浮在污染严重、呈墨绿色的湖水中。

死鱼的第二天,武汉环保部门调查的初步结论是:湖水长期受到污染,以及此间天气气温高,是导致死鱼的主要原因。

据环保监测人员介绍,在1997年4月22日和5月78两次对墨水湖监测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水中溶解氧从每升796毫克下降至每升3.65毫克;湖水透明度从42厘米降至32厘米,已极不利于鱼类的生存。

环境的破坏已殃及鱼类,给人类以警告。

(又如:淮河污染最严重的蚌埠市,居民居然只能靠买矿泉水煮饭了。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

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教师一边归纳一边让学生看书第46页这一段。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凭空“创造”一种联系强加给客观的事物,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所固有的联系。

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不是。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又一个问题: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例如:书上例举的京九铁路、计算机网络的事例。

又如:“天文学家提出第四环境概念,并据此将使太阳活动预报日常化。

在天文学家看来,海洋、陆地和大气层是与地球生命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三大环境因素.而地球高层大气(10O 一200公里之外)的太阳系空间,可称之为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

其中,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太阳活动。

第四环境首先对现代高科技产生影响。

比如太阳活动产生的各种辐射和粒子会损伤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的各种电子器件,降低其使用寿命,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

由于太阳活动突然加剧而导致卫星”失踪”的事件已多次发生。

而1971年至1986年,美国卫星出现的1589次异常事故中,有70%与第四环境有关。

除此以外,第四环境对普通百姓也不是毫无关系的。

如1989年在加拿大由于来自太阳的电磁波在长距离电线上引起了出人意外的电流,控制装置开始跳闸,在9o秒内整个魁北克省都断电了,花了12个小时才恢复正常。

正因为太阳活动的变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灾难,所以太阳活动预报,如预报黑子数目、位置及爆发剧烈活动的时间、强度等等,以此来估计可能对日地环境;人造天体及通讯造成的影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近年,一门研究范围更广、内容更深的新学科--空间天气学正在兴起,主要任务是研究空间灾害性天气。

我国正在研制的空间太阳望远镜一一至今世界范围内也还没有先例,它的先进程度可与美国用于夜间的哈勃望远镜相媲美。

它一旦投入使用,将在太阳活动23周峰年期间,为空间天气预报和对人类灾害影响的研究的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以上事例说明,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事物与事物的联系以及人们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多的新形式,这些新的具体联系决不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观联系,而正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联系的形式不管怎样多样,如何变化,但都属于联系这一点是不变的、是客观的。

小结:(可请学生作小结。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李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l)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C、D)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请学生以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并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