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经济含义

合集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与中国经济转型升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以及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1.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通过供给侧的调整,解决产能

过剩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大规

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资料的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给经济稳定

增长带来了诸多隐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

业升级,提高整体供给效率,有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2.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关注经济增长速度,更注重经济质量。通过

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

业技术创新与管理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这将有助于推动经

济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增长模式转向提质增效的发展模式。

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致力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传统的产业结构存

在着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阻碍了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绿色

发展转变。通过淘汰过剩产能、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促进技术创新,供给侧改革有助于推动中国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升

整体产业竞争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鼓励技术

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只有通过创新,企业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善供给体系,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经济政策。它是以供给侧为主线,以结构性改革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特征的一项重大改革。

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性的弊端,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需要改革深化,推动产权制度、市场机制、财税体制、金融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只有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崛起,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还要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增强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供给结构,调整供求关系,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增长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改善。

三、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和保障能力,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结构向具有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四、完善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完善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体系,制定出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政策,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产业升级等。还要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重大改革和突破的组织和指导,推动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焦守林吴洋

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17期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面临国际国内经济新常态背景提出的改革战略。本文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内涵及措施.阐释了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宏观经济;结构性改革

1 绪论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我国经济发展原有动力已逐步失效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陷入疲软,全球需求断崖式下跌,中国经济自加入WTO以来所形成的以基本工业品为核心的外需拉动动力也逐渐衰竭。

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推行凯恩斯主义造成的负面效应近年来逐渐显现,刺激虚假需求导致产能过剩,过量货币投放引起通货膨胀,调整结构困难重重。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不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冲击,而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部的压力。而凯恩斯政策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年美国经济大萧条面临的周期性问题的燃眉之急。从凯恩斯政策的理论基础来看,其核心着力点是需求侧。从实施效果来看,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但从中长期来看,往往会造成债务增加、产能过剩乃至增速下滑的局面。采用凯恩斯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其经济增速在经历了短期恢复之后,很容易再次进入下滑、甚至是滞胀状态,加快经济转型刻不容缓,供给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含义和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含义和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含义和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供给侧的结构,促进经济

发展的一种方式。它强调通过优化供给结构,调整要素配置,提高生产技

术水平,增加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产品和服务的

需求,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供给侧结构性的意义

1.1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整体供给

水平和质量,增强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等措施,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加新的经济增

长点,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在深化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供给

质量与效率。通过减少政府管制和市场壁垒,优化投资和创业环境,降低

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3增强消费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环境和拓宽消费选择,激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引导消费升级。通过改善消费品质量、

降低消费品价格,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体验和生活质量,增强消费在经济

增长中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1.4提高就业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福利

供给侧结构性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减

少失业问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创新创业,提高就

业创业的环境和机会。同时,通过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2.供给侧结构性的路径和措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含义

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下降的惯性之中,利用这个机会继续搞好结构调整乃是合理的选择。中国经济,在危机之初采取“4万亿元”强刺激政策之后,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同时借鉴了美国供给侧经济政策的做法,迅速转变了宏观经济调整政策的方向,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路径,做到了经济总量目标与结构调整目标有机结合、短期目标和中长目标的有机结合,走上了一条适应“新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这条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新路是正确的,要有韧性继续坚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含义主要有三。一是表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从主要靠需求侧因素,转向为主要靠供给侧因素。经济发展无非是需求与供给,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经历着以下三个演变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为基本需求短缺时代,供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时代,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出现了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经济发展工业化后期阶段为多样化个性需求时代,有效供给又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出现了新的供给学派(里根时代)。这就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基本来源。

二是表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经由注重总量目标,转变为主要注重结构目标。结构问题可以归结为提质增效问题(还包括减少外部性问题)。宏观上,结构调整思路包括所谓“加减乘除”4种基本做法:其中,“减法”是指用壮士断腕的毅力,下决心砍掉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过剩产能(包括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及完善破产制度),如钢铁、水泥、纺织、小化工等;“加法”是指大力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和业态,努力培育接替性新的产业增长点;“乘法”是指依靠先进技术,如IT、互联网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确保产业技术不断得到有效的进步和提高,以全面提升各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除法”是指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清洁生产和“三废”排放治理投入力度,实现绿色、循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调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调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调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旨在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控制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本文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宏观经济调控两个方面去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淘汰低端过剩产能,促进优质产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释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使中国经济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升级转型,实现从“Made in China”向“Created in China”转变;二是通过去除低端过剩产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环保发展;三是推动技术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因为供给侧改革虽然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但同时也会带来产能过剩、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来解决。

一方面,宏观经济调控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利率、增加财政支出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缓解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失业保障金、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方式,确保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避免出现重大宏观经济风险。

中国供给侧改革内涵(2)

中国供给侧改革内涵(2)

中国供给侧改革内涵(2)

中国供给侧改革内涵 [篇2]

在今天中国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前,20世纪80年年代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都先后进行过供给革命,英国成功了一半,而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响至今。然而,无论是里根经济学还是撒切尔经济学,都并非只用了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抑或只是实践了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英美的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是以供给主义为主要指导思想,同时还有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以及非福利主义的思潮。本文就此分析供给侧改革背后的四大经济学内涵。

1.供给主义

可能是因为供给学派声誉不佳,也可能是供给学派长期以来都处于非主流的位置,国内系统性研究供给学派或供给主义的学者并不多,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硕博论文库中还没有一篇以供给学派或攻击主义为题名或主题的学术论文。但是在经济政策领域,往往是挨骂最多的政策最为成功。(管清友,2017)无疑,供给主义让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拜托了滞胀泥潭。在供给侧改革受到热议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了解它。供给主义,即主张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主张通过减税和放松对经济活动干预来刺激供给增加,政策制定主要围绕改善生产要素供给出发:1.通过减免税收、减少管制等措施改善企业产品供给;2.通过改革工资标准、工会制度等措施改善劳动力供给;3.通过开启金融自由化改善资本供给。

2.货币主义

里根政府经济主张主来源于两大学派: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货币学派兴起的时间要比供给学派早20年左右,并且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1976年就获得诺贝尔奖,当供给学派还未崛起时,货币学派在美国经济学界已经很有影响力。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超发,即货币供应量超过了产量的增长,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因而,货币主义者主张通过减少央行购买国债规模、提高银行贴现率、颁布新银行法等

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内涵与结构

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内涵与结构

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内涵与结构

市场经济宏观体制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体制中宏观调控的机制和体系。其内涵包括宏观调控的目标、政府的角色、调控工具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与持续增长,保持经济运行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是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管理宏观经济运行、促进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等。政府要依法行使调控权限,通过宏观调控来引导和协调市场经济的运行。

其次,调控的内容和要素是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结构调整、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总量和结构;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支出的调控来影响总需求和资金流动;经济结构调整则是通过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来引导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人口政策主要是为了调整人口结构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社会保障则是为了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些调控内容和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宏观体制。

再次,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调控方式和手段主要包括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个方面。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来实现资源分配和经济运行的平衡,其中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市场交易等;政府调节则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引导来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其中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产业规划和市场监管等。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旨在实现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宏观体制中,政府的角色是核心和关键。政府既是市场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走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走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走向

作者:张雨竹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3期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

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全新表述,“供给侧”概念表

明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新认知,也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而回顾“供给侧

改革”的理论探索和相关先行经验,对照中国经济的现状,我们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内在逻辑和推进领域,进而加深这一改革对中国经济重要意义的理解。什么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这种改革具体而言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

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

2015 年11 月10 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

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

续增长动力。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象上是速度问题,而根源上

是结构问题。抓住“供给侧”做文章,是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30 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进入了中等偏

上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

简述宏观经济目标及其内涵

简述宏观经济目标及其内涵

简述宏观经济目标及其内涵

宏观经济目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希望实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经济增长目标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反映了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目标通常体现为GDP增长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2. 就业目标

就业目标是指实现充分就业,为劳动人口提供充足的工作机会,降低失业率。充分就业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 物价稳定目标

物价稳定是指保持一个温和的通货膨胀率,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会侵蚀货币购买力,通货紧缩会导致需求不足。保持适度的物价上涨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

4. 经常项目平衡目标

经常项目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常收支平衡,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入和经常转移项目。维持适当的经常项目余额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5. 公平分配目标

公平分配目标是指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减少贫富悬殊,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政府通常采取税收、转移支付等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

这些宏观经济目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需要通过合理的经济政策来协调平衡,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理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理论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经济增长即GDP增长,是指实现了的或者说是销售出 去的产品价值的总和。如果生产了很多产品,但是没有销 售出去,而且来年也不可能销售出去,最后只能报废处理, 这样的产品一般不应该算在gdp之内。这就需要市场上既 有买的(需求demand),又有卖的(供给supply),买卖 必须相协调(即供求均衡,供给等于需求D=S)(总量、 价格、种类、品质等均相互适应,即总量相等,结构也要 相匹配,不能一方面市场上货物很多,但是消费者不需要, 这种供给就是无效供给;另一方面,消费者手里有钱,但 是想买的东西市场上又没有买的,这种情况也是失衡)。 这种微观上的供求均衡,从整个国家层面上来看就是 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二、AS>AD: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市场的货物积压严重,大量的商品 卖不出去。经济增长速度就比较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效率 飞速提高,总体上,短缺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日子一去不复 返了。(是指总体上,不是个别产品,如特殊的农产品、手工制品, 如茅台酒、玉石等,而是指大路货,如普通服装,各种常见的农产品, 电视机等等普通商品,这些商品现在无论就全世界,还是就国内来说, 都是供给大于需求)因此,现在,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供给过剩, 需求不足是常态。现在不是愁如何生产,而是愁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 卖出去。 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注意调控社会总需求 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常态的今天,使二者 平衡有两种办法: 1.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是拉动内需,即群 众的消费需求;二是扩张投资,即修筑铁路,公路,升级改造其他公 共设施,上马大工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即大搞基础建设,还 可以办奥运会,也可以促进民间投资,如房地产开发等;三是出口, 把国内过剩的产品卖到国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如在印度卖手机。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和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对这个词可能不太熟悉,也不太了解。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有什么作用?以下是一些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这个词可以分成

三部分进行解释:

•供给侧:指的是生产者侧的供给,也就是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结构性:指的是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构成,也就是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等。

•改革:指的是阻碍经济发展、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体制机制、政策、法律等需要进行的改革。

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针对经济供给端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措施,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通过深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加速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增强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中国面临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压力。在中国经济

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目的在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问题:

1.供给质量不断提升:过去,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多以数量和速

度为核心,造成了产品质量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加强对企业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供给质量,提高消费者口碑和品牌形象,在贸易和服务领域更具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是指通过改革供给领域的结构,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它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旨在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和适应性。本文将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供给为导向,通过淘汰过剩产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该改革鼓励创新创造,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增加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种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提高经济供给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以及市场机制的改革,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合理。改革将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同时,通过消除各种行政限制和不合理的管制,提升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和透明度,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促进经济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三、推动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推动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通过降低制

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平性,增强市场的竞争活力。改革还有利于破除僵化的体制机制,改变供给侧刚性不足和弹性不够

的问题,增加经济的适应性和韧性,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供给侧改革还有助于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为了提高经济供给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一系列政

策和措施。这一理念最早于2013年提出,在中国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以下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宏观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去几十年,中国以出口和投资为

主导,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这种增长模式在

面临内外部环境变化和体制性矛盾时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淘汰过剩

产能、消除无效竞争和提高企业效率为目标,推动经济向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的方式转型。通过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可

持续发展。

微观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和产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通过减少产能

过剩,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市场竞争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企

业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

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培育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包括创新驱动、改善供应体系、优化企业环境和推进改

革创新。创新驱动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改善供应体系包括优化农业供给结构、提高农业有效供

给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物流体系等。优化企业环境涉及简

政放权、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加强监管和改革国有企业等方面。推进改革创新包括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供给侧改革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供给侧改革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同年11月18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又一次提到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此,供给侧正式提上我国深化改革的日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侧重点将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偏移。这一重大转向有望迎来中国经济实质性突破和转折。本文将从中国经济现状、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学原理、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及措施等方面分析我国的供给侧改革。

一、经济发展原有动力已逐步失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促使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转化带来的制度红利;廉价劳动力、高消耗低产出等粗放式生产形成的成本优势;加入全球化(WTO)带来的国际分工与外部市场;后发优势带来低成本学习与模仿的技术进步。然而这些动力已逐步失效,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疲软,全球需求断崖式下跌,国内经济发展的成本系统性上升,劳动力供给萎缩,工资持续上涨;环境污染严重,治污成本迅速上升;金融体系结构性缺陷导致的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加重要素成本负担。2015年以来,央行已5次降息降准,采取了大量的货币政策,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超过2万亿,但经济颓势难改。

1、有些行业产品出现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问题,即供过于求,价格机制失灵。如钢材、煤炭、建材等,出现了价格持续下降和产能过剩现象。首先是工业品价格连续45个月下降。据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015年7月初,煤炭价格下降到140元每吨,仅7分钱一斤;钢材价格降到2000元每吨,8月份继续降到1800元每吨,每斤钢材仅0.9元。有的媒体评论“钢材卖出了白菜价”。其次是产能过剩现象严重。房地产业、钢材和煤炭等行业出现了许多库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国际经济低迷,出口受阻的因素;也有国内需求不足因素。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表现,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

学家常常使用案例来说明理论和分析经济现象。本文将介绍两个宏观经济学案例,分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它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由于次贷市场的崩溃,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个案例揭示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以及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足。

在这个案例中,美国次贷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了大量的违约和贷款损失。许多

金融机构因此遭受巨大损失,一些甚至面临破产。这种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都受到了冲击,股市暴跌,信贷市场冻结,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等。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如救助金融机构、降低利率、增加财政支出等。

这个案例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强调了金融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揭示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经济学家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如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风险管理、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等,以防止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2.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案例。这个案例

关注的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供给侧的效率和质量。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快速增长,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Along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economic reform and structural structural reform is designed
to
adjustment,China’S
supply-side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conomic era,and possesses multiple proper—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
ZHENG
(School
of China’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Chao-yu,WANG Chun-hong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化调整和高度化升级,共同优化劳动、资本和技术 资源配置而提升潜在供给能力,已经并且将继续创
造持续快速增长而成功赶超的中国经济奇迹。
二长期增长效应与短期稳定效应
1980年代以来成功实践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改 革开放,不仅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奠定坚实的物质和 经验基础,而且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实证分析
和理论分析的概念框架。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etween
long—term
growth
and
short—term
stabilization effects,and,in carrying
its primary tasks,comprehensively coordinate and balance the f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pacity cutt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between destocking and housing bubble,be— tween deleveraging and debt sustainability,between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以及
一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到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实质上是从
从农业经济和落后的工业经济向发达的工业经济 和服务经济过渡这样三重主题的转型过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导向下的政府、市场和企业层面 体制改革,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国内和国际市场
re—
ties of market foundation,government guide and microeconomic regulation.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form should
protect
and
resolve
the
out
possible
conflict
第31卷第4期 2 0 1 7年7月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01.31,No.4
July.2

1 7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经济含义
郑超愚,王春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历史趋势延续以及适应时代要求的 扩展和深化,同时具有市场基础、政府指引和微观调节的多维特征。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防范和化解其长期 增长效应与短期稳定效应的可能冲突,综合协调各项重点任务中去产能与继续工业化、去库存与房地产泡沫、去杠杆 与债务可持续性、降成本与工资收入预期以及补短板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平衡关系,与积极需求管理政策相配合,引领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实现中国经济景气的正常化,以维持高储蓄一高投资一高增长的经济赶超模式。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长与稳定效应;重点任务;需求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Ut章编号]1008--1763(2017)04—0058一06
[收稿日期]2017—04—10 [作者简介]郑超愚(1967一),男,山西繁峙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11,研究员,研究方 向:国民经济学。
万方数据
第4期
郑超愚,王春红: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经济含义
的全面对外开放,以及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均衡
争的政府干预和引导以及相对于总量管理的微观 经济调节的多维视角描述。
cost
r源自文库ducing and wage expectation,and between weal
links bolstering and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In cooperation with proactive demand management,China’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would lead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enhance the
nor—
malization of economic condition,SO
vestment and high growth.
as
to
restore
the economic catching—up mode of high saving,high in—
Key words: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growth and stabilization effects;key tasks;demand manage— ment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前属于典型的短缺经济 而主要受到有效供给约束。①1980年代开启的改 革、开放和调整,起始直接服从和服务于从粗放到 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从单纯经济结构调 整层面推进到经济体制改革层面。随着1990年代 中期初级工业化任务基本完成和市场经济体制框 架基本建立,有效需求日益制约中国经济的短期稳 定状态和长期增长趋势。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的积极财政政策,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放弃以 前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原则而采取增加有效 需求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