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色谱分析法概论
色谱分析法概论
§1.1 概述
色谱法也叫层析法,它是一种
高效能的物理分离技术,将它用于
分析化学并配合适当的检测手段,
就成为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的最早应用是用于分 离植物色素,其方法是这样的: 在一玻璃管中放入碳酸钙,将含 有植物色素(植物叶的提取液) 的石油醚倒入管中。
此时,玻璃管的上端立即出现几 种颜色的混合谱带。然后用纯石油醚 冲洗,随着石油醚的加入,谱带不断 地向下移动,并逐渐分开成几个不同 颜色的谱带,继续冲洗就可分别接得 各种颜色的色素,并可分别进行鉴定。 色谱法也由此而得名。
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色谱峰数(样品中单组份的最少个数)
色谱保留值(定性依据)
色谱峰高或面积(定量依据)
色谱保留值或区域宽度(色谱柱分离效
能评价指标)
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
合适的依据)
§1.3 色谱法基本原理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 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 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
h. 区域宽度:色谱峰的区域宽
度是色谱流出曲线的重要参数之一
,可用于衡量色谱柱的柱效及反映 色谱操作条件下的动力学因素。宽
度越窄,其效率越高,分离的效果
也越好。
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表示法: 标准偏差:峰高0.607 倍处峰 宽处的一半。 半峰宽W1/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1/2=2.354 峰底宽W:色谱峰两侧拐点上切 线与基线的交点间的距离。W= 4
有关,与两相体积、
柱管特性和所用仪
器无关。
分配系数 K的讨论
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一定温
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每个组 分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选择适宜的 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 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某组分的K=0时,即不被 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暨南大学课件][分析化学][教案PPT][精品课程]第十六章-第一节-色谱法概述-2
空间排阻色谱法
▪ 根据空间排阻(steric exclusion)理论,孔 内外同等大小的溶质分子处于扩散平衡状态:
Xm
Xs
▪ 渗透系数: Kp =Xs/Xm (0<Kp<1 ) 由溶质分子的线团尺寸和凝胶孔隙的大小
所决定。在一定分子线团尺寸范围内,Kp与 分子量相关,即组分按分子量的大小分离。
2020/6/17
吸附色谱法
➢ 流动相 有机溶剂(硅胶为吸附剂) ➢ 洗脱能力:主要由其极性决定。 ➢ 强极性流动相占据吸附中心的能力强,洗
脱能力强,使k值小,保留时间短。
➢ Snyder溶剂强度o:吸附自由能,表示洗 脱能力。o值越大,固定相对溶剂的吸附
能力越强,即洗脱能力越强。
2020/6/17
2020/6/17
分配色谱法
▪ 洗脱顺序 由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溶解度的 相对大小而决定。 正相液液分配色谱:极性强的组分后被洗脱。 (库仑力和氢键力)
反相液液分配色谱:极性强的组分先出柱。
2020/6/17
二、吸附色谱法 (P346)
▪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 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 吸附过程是试样中组分的分子(X)与流动相 分子(Y)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即为竞争吸附过程。
▪ 吸附色谱法包括气固吸附色谱法和液固吸附 色谱法
2020/6/17
X m + nYa
Ka
=
[X a ][Ym ]n [X m ][Ya ]n
Ka
[Xa ] [Xm ]
Xa / Sa X m /Vm
(2) 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一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概述色谱分析法简称色谱法或层析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
从本世纪初起,特别是在近50年中,由于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扫描法的飞速发展,而形成一门专门的科学——色谱学。
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多组分混合物的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在各学科中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曾有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是授予色谱研究工作者的:1948年瑞典科学家Tiselins因电泳和吸附分析的研究而获奖,1952年英国的Martin和Synge因发展了分配色谱而获奖;此外在1937~l972年期间有12次诺贝尔奖的研究中,色谱法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色谱法创始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将碳酸钙放在竖立的玻璃管中,从顶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并用石油醚冲洗。
在管的不同部位形成色带,因而命名为色谱。
管内填充物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冲洗剂称为流动相(mobile phase)。
随着其不断发展,色谱法不仅用于有色物质的分离,而且大量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
虽然“色”已失去原有意义,但色谱法名称仍沿用至今。
30与40年代相继出现了薄层色谱法与纸色谱法。
50年代气相色谱法兴起,把色谱法提高到分离与“在线”分析的新水平,奠定了现代色谱法的基础,l957年诞生了毛细管色谱分析法。
60年代推出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有效地弥补了色谱法定性特征差的弱点。
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崛起,为难挥发、热不稳定及高分子样品的分析提供了有力手段。
扩大了色谱法的应用范围,把色谱法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80年代初出现了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兼有GC与HPLC的某些优点。
80年代末飞速发展起来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更令人瞩目,其柱效高,理论塔板数可达l07m-1。
色谱分析法概论
流动相选择
02
03
分离条件优化
选择合适的流动相,控制待测组 分的吸附和解吸行为,提高分离 效果。
通过调整温度、压力、流速等参 数,优化分离过程,提高分离效 率和准确性。
检测过程
检测器选择
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和检测需求, 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如紫外可见 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 检测器等。
检测条件优化
原理
基于不同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吸附 或溶解能力差异,实现各组分的 分离。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性 差异是色谱分离的基础。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自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发明了色谱法以来,该技术不 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 多新型色谱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 等。
现状
色谱分析法已成为实验室常规分析手段,尤其在生命科学、 药物研发、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仪器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色谱分析法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根据流动相的不同
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等。
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
体积排阻色谱、亲和色谱、环糊精色谱等。
根据固定相的不同
优化检测器的参数,如波长、电 压、响应时间等,提高检测灵敏 度和准确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 释,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分布 和变化规律等信息。
05
色谱分析法的实验
技术
薄层色谱法
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吸附原理的色 谱技术,利用固定相吸附剂对不同组 分的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分离。
操作流程
样品制备
样品收集
根据分析目的,选择合适 的样品收集方法,确保样 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色谱分析法概论
色
按流动相分
气相 (GC) ) 超临界 按固定相分 液相 (LC) )
谱 法
液-液 液
液-固 固
21
2. 按操作形式分类: 柱色谱法、平面色谱法、 柱色谱法、平面色谱法、毛细管电泳 法等 3. 按色谱过程的分离机制分类: 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 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 色谱法、 空间排阻色谱法、 色谱法、 空间排阻色谱法、毛细管电泳 法等
32
塔板理论实际上是用色谱过程的分解动作 慢镜头)解释分离机制,如果塔板数少, (慢镜头)解释分离机制,如果塔板数少, 用二项式解释; 用正态分布解释。 用二项式解释;多,用正态分布解释。
二、二项式分布 B组分: KB=1=Cs/Cm 组分: 组分 若:Vm=Vs KB=ms/mm=1/1
33
质量分配和转移过程
I x = 100[ z + n
lg t ' R ( X ) − lg t ' R ( 2 ) lg t ' R ( 2 + n ) − lg t ' R ( 2 )
]
12
3. 定量参数
峰高( : 峰高(h):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检 测信号,即色谱峰顶至基线的距离。 测信号,即色谱峰顶至基线的距离。 峰面积(A):色谱曲线与基线间包围的面积。 峰面积 :色谱曲线与基线间包围的面积。
22
二、分配色谱法
23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而实现分离。 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而实现分离。
Cs Xs Vs K= = Cm Xm Vm
•在HPLC中K与流动相的性质 (种类与极性 有关 在 种类与极性) 中 与流动相的性质 种类与极性 •在GC中K与固定相极性和柱温有关 与固定相极性和柱温有关 在 中 与固定
色谱分析法概述
色谱图及常用术语
色谱峰
在一定色谱条件下,
组分通过检测器时,响应
信号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
称为色谱峰。
色谱过程按近理想条件
和分配系数恒定时的流出
曲线为对称的高斯分布曲
线,对应的高斯分布函数
为:
ht
A
2
19
▪ 保留值的定义
1.保留时间 t R
从进样开始到色 谱峰最大值出现 时所需的时间
2020/3/2
20
2020/3/2
▪ 保留值的定义
t 2.死时间 M 不被固
定相保留的组分,从 进样开始到色谱峰最 大值出现时所需的时 间 。(空气、甲烷或乙 醚峰的保留时间)。
实际上为流动相流
经色谱柱所需要的时
—— 流动相
色谱法的由来
在该实验中,碳酸钙 上混合色素被分成不同色 带的现象,像一束光线通 过棱镜时被分成不同色带 的光谱现象一样,因此茨 维特把这种现象称为色谱, 相应的分离方法称为色谱 法(色层法,层析法)
色 谱 色谱分离的基本条件:
法
1.互不相溶的两相(流
实 动相、固定相);
质 是
2.被分离组分在两相之
exp(t2itR2)2
▪ 基线
在色谱操作条件 下仅有流动相通过 检测器时,反映检 测器噪声随时间变 化的曲线。
稳定的基线是 一条直线。
▪ 峰高
从色谱峰顶点到基 线的距离
h AB'
区域宽度
1.峰底宽度 w b 在色谱峰两边的转 折点(也叫拐点即E F)所画的切线与基 线相交的截距。
16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思 考 题 和 习 题1.色谱法作为分析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一个组分的色谱峰可用哪些参数描述? 这些参数各有何意义?3.说明容量因子的物理含义及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为什么容量因子 (或分配系数) 不等是分离的前提?4.各类基本类型色谱的分离原理有何异同?5.衡量色谱柱效的指标是什么?衡量色谱系统选择性的指标是什么?6.什么是分离度?要提高分离度应从哪两方面考虑?7.在柱色谱法中,可以用分配系数为零的物质来测定色谱柱中 ( ) 。
A. 流动相的体积;B. 填料的体积;C. 填料孔隙的体积;D. 总体积。
(A 、C )8.在以硅胶为固定相的吸附色谱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A. 组分的极性越强,吸附作用越强;B. 组分的分子量越大,越有利于吸附;C. 流动相的极性越强,溶质越容易被固定相所吸附;D. 二元混合溶剂中正己烷的含量越大,其洗脱能力越强。
(A )9.在离子交换色谱法中,下列措施中能改变保留体积的是( )。
A. 选择交联度大的交换剂;B. 以二价金属盐溶液代替一价金属盐溶液作流动相;C. 降低流动相中盐的浓度;D. 改变流速。
(A 、B 、C )10.在空间排阻色谱法中,下列叙述中完全正确的是( )。
A. V R 与K p 成正比;B. 调整流动相的组成能改变V R ;C. 某一凝胶只适于分离一定分子量范围的高分子物质;D. 凝胶孔径越大,其分子量排斥极限越大。
(C 、D )11.在一液液色谱柱上,组分A 和B 的K 分别为10和15,柱的固定相体积为0.5ml ,流动相体积为1.5ml ,流速为0.5ml/min 。
求A 、B 的保留时间和保留体积。
(A R t =13min A R V =6.5ml, B R t =18min B R V =9ml )12.某色谱柱长100cm ,流动相流速为0.1cm/s ,已知组分A 的洗脱时间为40min ,求组分A 在流动相中的时间和保留比R ′=t 0/t R 为多少。
色谱分析法概述范文
色谱分析法概述范文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分析方法。
它通过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来分离和测定化合物。
色谱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分离和确定固、液、气相中的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具有高灵敏度、选择性、重现性和快速分析速度等优点。
气相色谱(GC)是利用气体载气和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分配行为进行分离和测定的方法。
GC常用于分析挥发性有机物,如石油化工中的燃料、溶剂和有机污染物等。
GC具有高分离效率和分辨率,可以快速分析多种组分。
液相色谱(LC)是利用液体移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行分离和测定的方法。
LC可分为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两种类型。
正相色谱是指流动相为非极性溶剂,固定相为极性的固体材料,用于分离非极性有机物和极性无机物。
反相色谱是指流动相为极性溶剂,固定相为非极性的固体材料,用于分离极性有机物。
LC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药物等领域的分析。
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是一种液相色谱的高效率改进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使用高压强制液相通过色谱柱,提高分离速度和分辨率。
UHPLC主要用于分析复杂样品和需要高分辨率的分析。
离子色谱(IC)是利用离子交换柱对离子物质进行分离和测定的方法。
IC主要用于分析离子荧光染料、水中无机离子、药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等。
在样品前处理方面,色谱分析法通常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如提取、分离、浓缩、蒸馏等。
这些步骤有助于减少样品的复杂性和提高分析的灵敏度。
在仪器方面,色谱分析法需要使用高性能液相色谱仪(HPLC)、气相色谱仪(GC)和离子色谱仪(IC)等分析仪器。
这些仪器通过控制流动相和固定相的流动速度和温度等参数来实现样品的分离和测定。
总之,色谱分析法是一种高效、可靠和灵敏的化学分析方法。
它在科学研究、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药物分析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化学信息。
第十六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正态分布,
当 R<1
两峰部分重叠
R=1.0
分离程度可达98%
R=1.5
分离程度可达99.7%
通常,R=1.5作为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
标志。
色谱从流出曲线中,可得到重要信息:
⑴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含 组分的最少数目;
⑵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定性分析;
⑶根据色谱峰的面积和峰高,可以定量分析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概述
色谱法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一、色谱法(起源)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 (Tswett)首次研究了植物叶的 色素成分。(如图)
分析过程为离线的,即不能 连续进行。
人们将这种方法称为色谱法, 随着色谱法的发展,可对大量无 色物质进行分离,但仍沿用了色 谱法这一名词。
现代色谱法 的分离、分析 过 程是在线 的,即连续进 行。
二、色谱法特点 ①分离效率高 ②选择性好 ③集分离、分析于一体 ④灵敏度高(可测10-11—10-13g) ⑤分析速度快 ⑥易与其它仪器联用,应用范围广
第一节 色谱法的分类和发展
一、色谱法的分类 1.按两相(固定相与流动相)状态分类
气相色谱法
扩散而引起的峰展宽。
u为流动相线速度,分子在柱内的滞留时间越长(u 小),展宽越严重。在低流速时,它对峰形的影响较大。
Dm为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由于液相的Dm很 小,通常仅为气相的10-4~10-5,因此在HPLC中,只要流 速不太低的话,这一项可以忽略不计。
γ是考虑到填料的存在使溶质分子不能自由地轴向扩 散,而引入的柱参数,用以对Dm进行校正。γ一般在 0.6~0.7左右,毛细管柱的γ =1。
洗脱顺序由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溶 解度的相对大小而决定。 二、吸附色谱法
色谱
cs —固定相中组分的浓度 cm —流动相中组分的浓度 K — 分配系数仅与组分、固定相和流动相的 性质有关。在一定条件(固定相、流动相、 温度)下,是组分的特征常数。
2. 保留因子(质量分配系数或分配比)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
组分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中的质量之比。
ms k mm
(四) 色谱峰区域宽度 1.标准偏差(σ) σ是正态分布曲线上两拐点间距离之半。 柱效参数
2. 半峰宽(W1/2 或Y1/2)
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1/2 = 2.355σ
柱效参数
3.峰宽 (基线宽度) W(Y) 通过色谱峰两侧拐点作切线在基线上 的截距称为峰宽。
W = 4σ
W = 1.699W1/2
柱效参数
(五)分离度 (R)
R t R2 t R1 (W1 W2 ) / 2 2(t R2 t R1 ) W1 W2
tR1, tR2 -------成分1,2的保留时间 W1, W2 ---------成分1,2的峰宽 R=1,两峰略有重叠 R=1.5,两峰完全分离(基线分离) 定量时,要求R≥1.5
16.2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一.色谱过程 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 两种组分的理化性质原本存在着微小的差 异,经过反复多次地吸附→解吸→再吸附→再 解吸的过程使微小差异累积起来,结果使吸附 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吸附能力强的组 分后流出色谱柱,从而使各个组分得到了分离。
色谱过程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
二.色谱法的分类
1.按固定相与流动相的分子聚集状态分类
气-固色谱法 (GSC)
气相色谱法
气-液色谱法(GLC)
液-固色谱法(LSC)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1、色谱柱作为分析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色谱法以高超的分离能力为特点,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效能、分析速度快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2、一个组分的色谱峰可用哪些参数描述?这些参数各有何意义?一个组分的色谱峰可用三项参数即峰高或峰面积(用于定量)、峰位(用保留值表示,用于定性)、峰宽(用于衡量柱效)来说明。
峰高: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检测信号,即色谱峰顶至基线的距离。
峰面积:某色谱峰曲线与基线间包围的面积。
保留时间:是从进样到某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时间间隔,即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的色谱峰顶点的时间间隔。
死时间:是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即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是某组分由于溶解(或被吸附)于固定相,比不溶解(或不被吸附)的组分在柱中多停留的时间。
峰宽:是通过色谱峰两侧拐点做切线在基线上所截得的距离。
标准差:是正态色谱流出曲线上两拐点间距离之半,或0.607倍峰高处的峰宽之半。
半峰宽:是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 1/2=2.355σ W=4σ W=1.699 W1/23、说明保留因子的物理含义及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为什么保留因子(或分配系数)不等是分离的前提?保留因子k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故又称为质量分配系数。
而分配系数K是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二者的关系是k=KVs/Vm,可见保留因子除与固定相、流动相、组分三者的性质有关外,还与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体积比有关。
保留因子越大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越强,tR =t(1+k),由于在一定色谱条件下t为定值,如果两组分的k相等,则它们的tR 也相等,即不能分离。
要使两组分分离,即tR不等,则他们的k(K)必须不等,即保留因子(或分配系数)不等是分离的前提。
4、各类基本类型色谱的分离原理有何不同?分配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即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
16-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六章色谱分析法概论1.在分配色谱中,被分离组分分子与固定液分子的性质越相近,则他们之间的作用力(越大),该组份在柱中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后)流出色谱柱。
2.气液色谱法的流动相是(气体),固定相在操作温度下是(液体),组分与固定相间的作用机制是(分配或溶解)。
3.液固吸附色谱法的流动相是(液体),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组分与固定相的作用机制是(吸附)。
4.分配系数K是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溶质浓度之比。
待分离组分的K值越大,则保留值(越大),各组分的K值相差越大,则他们(越容易)分离。
5.色谱定性的依据是(保留值),定量的依据是(峰高或峰面积)。
6.某色谱峰的标准偏差是1.49mm,则该色谱峰的峰宽为(5.96mm),半峰宽为(3.51mm)。
7.气相色谱由如下五个系统组成:8.在GC中,分配系数越大的组分,分配在在其中的浓度越(低),保留时间(越长)。
9.如被测混合物中既有非极性组分,又有极性组分,则通常选择(极性)固定液。
10.载体钝化的方法有(),(),(),目的是(减弱载体表面的吸附活性)11.对内标物的要求是:内标物应当是被测样品中不存在的组分、保留时间与被测组分接近但完全分离、纯物质、加入量与被测组分量接近。
12.在正相健合色谱法中,极性强的组分的保留因子(大),极性强的流动相使组分的保留因子(小)。
13.根据疏溶剂理论,反相色谱中,组分的极性越弱,其疏水性越(强),受溶剂分子的排斥力越(强)。
14.分析性质相差较大的复杂试样时须采用(梯度)洗脱。
15.判断两组分能否用平面色谱法分离的依据是(比移值),其值相差愈(大),分离效果愈好。
16.展开剂的极性(小),固定相的极性(大),称为正相薄层色谱;展开剂的极性(大),固定相的极性(小),称为反相薄层色谱,17.在吸附薄层色谱中,常以(硅胶)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极性小的组分在板上移行的速度较(快),比移值较(大)。
18.薄层色谱板的活化作用是(去除水分)、(增加吸附力)。
第16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共82张PPT)
KAVs Vm
)
tR B
t0
(1
KBVs Vm
)
tR
tR A
tR B
t0(KA
KB
)
Vs Vm
t0(kA kB)
色谱别离的前提
——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 K 不同或分配
第三节 色谱别离机制
一、吸附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三、 离子交换色谱法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一、吸附色谱法
✓ 别离机制: ✓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别离
诺贝尔化学奖: 1948年,瑞典Tiselins,电泳和吸附分析 1952年,英国Martin和Synge,分配色谱。
展望:
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 联用仪器:GC-MS,HPLC-MS 智能化开展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色谱法(chromatography): 对于液相色谱,因Dm 较小,B 项可勿略。
三、色谱法的特点
✓ 缺点:
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
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GC-MS,LC-MS)
第二节 色谱法的根本原理
实现色谱分析的根本条件
相对运动的两相——流动相、固定相
各组分与固定相的作用存在差异
一、色谱过程
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分配 “平衡〞的过程。
两个组分被流动相携带移动的速度不同
物质对别离的两种情况
C
C
t
t
提高别离度R
增加tR
பைடு நூலகம்
减小w
第四节 色谱理论根底
组分保存时间: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 〔组分和固定液的结构和性质〕
色谱峰变宽: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
〔两相中的运动阻力,扩散〕
第十六章色谱分析法概论PPT课件
tRA
t0( 1
K
A
Vs Vm
)
tRB t0 ( 1
tR tRA
KtRBBVVms t)0(KAKB)V Vm s
tRt0(kAkB)
20
例:在1m长的填充色谱柱上,某镇静药物A及其异构体B 的保留时间分别为5.80min和6.60min;峰底宽度分别为 0.78min及0.82min,空气通过色谱柱需1.10min。
10
保留值
相对保留值
2,1
tR2 tR1
VR 2 VR 1
( 难 分 离物 2, 1)质 用
(只与柱温及固定相的性质有关)
保留指数
Ix100znllgtgtR R ((z xn ))llgtgtR R ((zz))
Ix为待测组分的保留指数 z与z n为 正 构 烷 烃 对 的 碳数原 子
11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Chromatography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 色谱法基本理论
1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方法 各物质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
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在两相中进行多次反 复的分配达到分离。
2
薄 层 色 谱
柱色谱
纸色谱
第一节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计算:载气的平均线速度;组分B的分配比;A及B的分 离度。
解: (1) l 100 90.90cmmin1
t0 1.10
( 2 )k tR (6.601.10) 5.00
t0
1.10
( 3)R 2( tR2 tR1 ) 2(6.605.80) 1.00
W1 W2
0.780.82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 章节小结
一、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保留时间t R:从进样到某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时间间隔。
死时间t0: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即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t R':某组分由于溶解(或被吸附)于固定相,比不溶解(或不被吸附)的组分在柱中多停留的时间。
相对保留值r2,1:两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分配系数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保留因子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
分离度R: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分配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或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
吸附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或吸附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或选择性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
分子排阻色谱法: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或渗透系数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
涡流扩散:在填充色谱柱中,由于填料粒径大小不等,填充不均匀,使同一个组分的分子经过多个不同长度的途径流出色谱柱,使色谱峰展宽的现象。
纵向扩散:由于浓度梯度的存在,组分将向区带前、后扩散,造成区带展宽的现象。
传质阻抗:组分在溶解、扩散、转移的传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称为传质阻抗。
保留指数I:在气相色谱法中,常把组分的保留行为换算成相当于正构烷烃的保留行为,也就是以正构烷烃系列为组分相对保留值的标准,即用两个保留时间紧邻待测组分的基准物质来标定组分的保留,这个相对值称为保留指数,又称Kovats指数。
保留体积V R:是从进样开始到某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所需通过色谱柱的流动相体积。
调整保留体积V R':是由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体积。
保留比R':设流动相的线速度为u,组分的移行速度为v,将二者之比称为保留比。
色谱概论
5.相平衡参数
分配系数K : K CS Cm
容量因子k(容量比,分配比):指在一定温度和压 力下,组分在色谱柱中达分配平衡时,在固定相 与流动相中的质量比——更易测定。
k Ws CsVs K Vs t'R V 'R
Wm CmVm
Vm t0 V0
6. tR与K和k的关系
设R'为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 在流动相中出现的几率 设1 R'为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 在固定相中出现的几率
1 R' CSVS K VS
R' CmVm
Vm
(R' 1)
1 1 K VS
R'
Vm
R'
组分在色谱柱中迁移速度 流动相的迁移速度
v u
二、等温线:指一定温度下,某组分在两相中分
配达平衡时,在两相中1.的线浓度性关等系温曲线线(理。想)
对称峰 斜率=K
固定相表面活性吸附中心未达饱 和,K一定,与溶质浓度无关。
Sa Vm
[ X a ]为溶质分子在吸附剂表面的浓度 Sa为吸附剂表面面积 [ X m ]为溶质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Vm为流动相的体积
注:Ka与组分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流动相的性质 及温度有关 next
吸附色谱分离示意图
分离机制: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无数次洗脱→分开。 back
高灵敏度:10-11~10-13g,适于痕量分析; 分析速度快:几~几十分钟完成分离一次可以测多种样品; 应用范围广: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以及化学衍生化再色
色谱分析法概论(讲义)
=
Xa / Sa X m / Vm
吸附系数与吸附剂的 活性、组分的性质和 流动相的性质有关。
X a + nYm
32
2、固定相 多为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 硅胶表面硅醇基为吸附中心。
• 经典液相柱色谱和薄层色谱:一般硅胶 • 高效液相色谱:球型或无定型全多孔硅
胶和堆积硅珠。 • 气相色谱:高分子多孔微球等
tR=t0(1+K
Vs Vm
)
k
=
t R
−t 0
=
t' R
tt
0
0
色谱过程方程
23
(三)色谱分离的前提
• KA≠KB 或kA≠kB 是色谱分离的前提。
推导过程:
tV
=
RA
t0(1+KA
s
Vm
)
t R B=
t0(1+KB
Vs ) Vm
ΔtR=
t0
(KA-KB)
Vs Vm
ΔtR≠0
KA≠KB kA≠kB
18
(四)色谱峰区域宽度(柱效参数)
1、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σ):是正态色谱流出 曲线上两拐点间距离之半,即0.607倍峰高处的峰
宽之半。σ的大小表示组分被洗脱出色谱柱的分散 程度。σ越大,组分越分散;反之越集中。
2、半峰宽 (W1/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1/2=2.355σ
30
三、吸附色谱法
1、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附中 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吸附过程是试样中组分的分子(X)与流动相分子(Y) 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即为竞争吸附过 程。
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
两相对组分施加既对立又统一的作用 组分不同,两相对其施加的作用力的矢量和不 同,因此其运动速度的矢量不同,而相同组分 基本一致,进而实现分离与富集。
集中,柱效越高,有三种表示: ① 标准偏差 :正态曲线两拐点间距离的一半,即 正常峰0.607倍峰高处的半峰宽。(在tR+与 tR -间的面积为峰面积的68.3%)
② 半峰宽W1/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1/2=2.355
① 峰宽W:由色谱峰两侧拐点作切线,在基线上 截得的距离: W = 4 = 1.699W1/2
可见,总体分离效果取决于:峰间距&峰宽
此为特别重要的结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25
完全分离的指标:6σ分离
正常峰,W1≈W2= 4σ ,则R=1.5时,99.7%面积 (tR±3σ)被分开,∆ tR=6σ,称 6σ分离
定量分析时,要求R≥1.5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19
2、定性参数二:体积参数 ⑤ 保留体积VR: 从进样到柱后浓度极大值时所通过的流动相 的体积: VR = tR·Fc ⑥ 死体积V0 : 指由进样器至检测器的流路中未被固定相占 有的空间容积。若忽略柱外体积,则为柱内 流动相的体积:V0 = t0 · c F ⑦ 调整保留体积VR': VR' =VR-V0 = tR' · Fc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12
1. 色谱流出曲线及其意义
色谱峰数— 样品中单组份的最少个数; 色谱保留值— 定性与色谱评价; 色谱峰高或面积— 定量; 峰宽— 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 峰间距— 评价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13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18
④ 保留指数(IX):又称 Kavats 指数
l t ( ) l t () gX gz R- R I =0[ + 0 ] X 1 z n - l t ( +) l t () g zn g z R R
以基准物质正构烷的保留值为标准,将待测组分 的保留值换算成基准物质的保留值。 z 与z+n为一对正构烷烃的碳原子数,n=1,2,…, 常为1。 一般人为规定: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保留指 数分别为600、700,余类推。多数同系物每增加 一个CH2保留指数约增加100。
第16章
色谱概论
Chromatography
格物致知,厚德载物
本章内容概览
16.0 色谱概述
16.1 色谱分离过程和基本原理
16.2 基本类型色谱法及其分离机理
16.3 色谱法基本理论
16.4 色谱法发展概况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2
16.0
色谱法概述
药物分析:各国药典收载了许多色谱分析方法。 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700多,一部600多。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4
各年代所占比例 % 主要分析方法
1946 1955 1965 1975 1985 1995
光谱法 仪 器 分 析 经 典 分 析 色谱分析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3
一、色谱方法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特点:
• 高灵敏度:可实现 ng 级的检测 • 高选择性:可实现同分异构体、对映异构体的 构象分离 • 高效能: 快速、微量、在线分析 • 应用广泛:集分离、定性与定量于一体。
地位与作用:十分关键,无法替代
1937-1972年间的12个Nobel 奖都有色谱技术的贡献! 21世纪,色谱科学将在理工农林、医药生物、环保 材料等诸多学科和领域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9
16.1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一、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1. 色谱分离体系的构成三要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29
2. 保留因子(Capacity factor):也称容量因子、 质量分配系数、分配比。
Vs ms C sV s =Kβ =K k= = Vm mm C mV m
Vs/Vm=β称为相比
k 不仅与温度、压力有关,还与两相体积有关。
c 溶质在固定相 s K = = 溶质在流动相 c m
K值特性:描述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参数。K 值与组分、 固定相(s)和流动相(m)的性质及温度有关。在这 些条件一定时,组分在两相间达到平衡时,K为一特 征常数。 K值表现:吸附色谱为吸附系数Ka,离子交换色谱 为选择系数Ks,凝胶色谱为渗透系数Kp等。按其物理 意义应称之为平衡常数。
2. 基线:
实验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 曲线称为基线。 意义:反映仪器的S⁄N 和稳定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14
3. 色谱峰
正态峰:正态分布 偏态峰:拖尾峰、前延峰 不对称因子:
f s = W0.05h/2A=(A+B)/2A
0.95≤ f s ≤1.05 对称峰 f s<0.95的是前延峰 f s>1.05的是拖尾峰
tR2 V2 R r , α = 21 tR1 V1 R
显然:α=r2,1≠1是色谱分离的必要条件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24
② 分离度,R:又称分辨率,是相邻两色谱峰保 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t 2 1 2 R 1 ) ( 2 t t R t R R R = = ( 1 2) 2 WW WW/ 2 1
14.3 1.4
26.3 2.3
28.7
29.7
30.0
30
12.0 26.7 35.0
36
16 18
电化学法 放射分析法
比色法 滴定法 重量法
4.4 1.0
23.0 25.6 8.5
6.2 2.0
20.0 22.0 6.5
回主目录
10.2 6.5
15.2 12.6 3.6
返回
13.5 13.8
Tiselius 1902-1971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Martin 1910 返回
Synge 1914-1994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7
1944 年 , Consden 等 发 展 了 纸 色 谱 ; 1949 年 , Macllean 等发展了薄层色谱法;1956年,Stahl 开发了薄层色谱板涂布器,推动了TLC 的应用. 20实际50年代:气相色谱诞生;Van Deemter 等 发展了描述色谱过程的速率理论。Golay开创了毛 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20世纪60年代:Giddings 总结和扩展了前人的色 谱理论,为色谱的深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气 质联用、高效液相色谱、薄层扫描色谱等现代色 谱仪器分析方法相继诞生。
9.2 5.1 2.0
15.0 17.0
2 1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5
二、色谱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Tesweet(1872~1919),俄国
植物生理学家和化学家。 1903年,他在波兰华沙大学做了 一个玻璃管分离植物色素的实验: 三色六带,该实验论文发表在华 沙《生物学杂志》上。 1906年,他将该实验更系统的研 究论文发表在德国《植物学杂志》 上,并首次提出 Chromatography—色谱法。
返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8
20世纪80年代:色谱技术蓬勃发展、广泛应用。 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毛细管电泳 (CE)、多种联用技术等现代色谱技术相继出现。 20世纪90年代,伴随计算机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技 术的发展,色谱专家系统和色谱联用技术得到巨 大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色谱仪器分析的性能,极 大地促进了色谱仪器的发展和应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22
峰宽与柱效关系示意图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23
5、分离参数 ① 相对保留值 r2,1:也称选择因子α。用来描述 相邻组分之间的分离状态,是衡量色谱系统 分离选择性的指标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26
不同分离度总分离效果示意图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93-27
三、分配系数与色谱分离
t 2 1 2 R 1 ) ( 2 t t R t R R R = = ( 1 2) 2 WW WW/ 2 1
的色谱空间所经历的时间; • 定时洗脱或展开:记录组分在同一展开时 间的迁移距离。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