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论》教学大纲32学时
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教案2
《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课程代码:ZB0500608204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修(制)订人: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经济学导论是外语学院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面向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它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供给与需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成本的核算、一国收入与生活费用的衡量、金融体系、货币制度等内容。
(二)课程目的通过《经济学导论》微观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并能清楚地解释价格形成的机理,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并能解释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市场运作的原理,理解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含义及其条件,了解有关企业行为的基本理论。
通过《经济学导论》宏观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与一国经济增长有关的税收政策、就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寻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
使学生对基本明白国家各种政策出台是具有经济背景的。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十大经济学原理(理论讲授2学时)了解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意义讲授内容: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理性人在做决策时面临权衡取舍,必须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后做出决策,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贸易的优点、市场是组织贸易的一种好机制;政府在市1场经济中的作用。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一国生活水平与其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发行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货膨胀与失业间的短期权衡。
重点:理性人在做决策时面临权衡取舍,必须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后做出决策,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难点:货币发行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货膨胀与失业间的短期权衡。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理论讲授2学时)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学家研究的方法:假设和经济模型。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地位与教学目标(一)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的入门课程和基础课程。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全部课程中,《经济学原理》处于基础的地位,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的图表来分析说明这些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能对一些经济政策有所了解。
2、能力:具有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释经济问题的能力3、素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设计1、知识单元一:导言教学要求: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掌握贸易的好处教学内容:(1)◎了解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是什么(2)掌握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3)♦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教学方法基本概念学生自学,重难点课堂教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思想实验多运用课堂提问方式督促学生上课思考,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2、知识单元二:供给与需求(I):市场如何运行教学要求:掌握供给、需求的基本概念,影响供给、需求的因素,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了解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及其应用,并能运用供求原理来考察各种政府政策的效应。
教学内容:(1)♦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2)♦弹性及其应用(3)◎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教学方法与手段: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讲授为主,讨论为辅3、知识单元三:供给与需求(H):市场和福利教学要求:掌握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无谓损失、市场效率、进口、出口等概念。
分析税收如何影响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关税与进口限额的福利影响教学内容:(1)♦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2)◎征税的无谓损失(3)◎国际贸易教学方法基本概念学生自学,重难点课堂教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思想实验多运用课堂提问方式督促学生上课思考,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经济学课程大纲
经济学课程大纲
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以及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概述。
学生将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和政府干预的影响。
课程目标
-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了解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机制
- 掌握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概述
- 了解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影响
- 培养分析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决策的能力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 经济学的定义和分类- 生产要素
- 稀缺性和选择
- 边际分析
第二章市场经济运作
- 需求与供给
- 市场均衡
- 价格机制
第三章宏观经济学
- 国民经济核算
- GDP和GNP的概念
- 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四章微观经济学
- 市场结构
- 垄断和垄断竞争
-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作用
第五章政府和市场
- 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
- 税收和财政政策
- 贸易政策和全球化
教学方法
讲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式
- 期末考试:60%
- 小组讨论:20%
- 作业和考勤:20%。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商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西西安培华学院二〇一三年七月《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8B8201 学分:4学分学时:64学时执笔人:袁萍审核人:李红霞一、课程的性质《经济学原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二、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三、教学任务1.通过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训练,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2.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训练,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和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的技能,即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后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五、教学时间安排完成以上教学内容时,在体系安排上,主讲教师可以适当调整。
六、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学习,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七、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同时安排必要的讨论和作业,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八、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百分制,通过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题型与题量应视各年级学生水平而灵活选用。
考勤和作业、课堂表现、讨论各占10%,共40%;期末考试占60%。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 魏小文.《西方经济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3] 于忠江,孙冰.《西方经济学原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年.[4] 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十、教学主要内容纲要第一章导言(一)基本目的与要求1.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经济学导论 教学大纲
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开课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课程编号21027课程名称经济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conomics 课程性质公共通识平台课学分2总学时32先修课程微积分开课学期第二大学期适应专业大文科专业二、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简介《经济学导论》是经济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经济类专业的许多后续课程(包括许多核心课程),都与本课程的内容和分析方法存在密切联系。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系统地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内容,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参考意义。
这些内容就是本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经济学导论》是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市场化配置和利用”为核心内容,讨论了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失业、通胀和经济紧缩,以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简明生动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及方法、理论运用和政策分析。
这些知识基本满足了高职学生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经济基础理论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
(三)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要求】1.掌握稀缺性、选择性、机会成本、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等概念;2.理解两个基本的经济模型和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基本问题及解决方式。
3.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层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知道学习经济学对个人、企业及政府的意义,会用机会成本概念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学基础课程大纲
课程编号:1307001课程名程:经济学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一、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建立起对微观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本章要求:理解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本章要求:掌握需求和供给的基本概念,弹性的概念及其应用;学会用供求模型分析经济问题;掌握运用福利经济学的工具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
第三章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成本理论本章要求:掌握偏好理论分析消费者均衡及其变动;掌握短期和长期的生产函数;掌握短期的七种成本曲线和长期的三种成本曲线。
第四章市场与厂商的决策本章要求:了解四种市场类型的特征;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了解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决策的特点;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纳什均衡。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本章要求:了解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联系;掌握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的生产要素决策。
第六章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本章要求:了解什么是市场失灵;掌握外部性的基本概念和改善其效率的政府政策;掌握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物品的特点及政府提供和干预的必要性。
第七章国内生产总值本章要求:掌握GDP的基本概念;掌握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衡量GDP的组成。
第八章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本章要求:掌握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框架;理解古典观点和凯恩斯观点;应用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框架分析短期经济波动。
第九章IS-LM模型本章要求:了解两部门和三部门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掌握商品市场均衡决定的IS曲线和货币市场决定的LM曲线。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注:课程类别是指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是指必修/选修。
一、 课程目标经济学是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引导学生们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学》概念和分析工具;(2)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剖析社会经济现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经济学》各个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下: (一)导论 1、主要内容(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教学方法与要求通过讲授和提问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逻辑层系,使其树立起对经济学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引。
3、重点难点课程英文名 Economics 课程代码 A2202120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学科必修学分 3 总学时数 48 开课学院经济学院开课基层教学组织 经济系面向专业 工商管理(国际教育学院)开课学期1重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稀缺性以及由稀缺性引起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难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二)均衡价格理论1、主要内容(1)需求原理(2)供给原理(3)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4)弹性理论2、教学方法与要求通过讲授和提问、练习等教学方法,要求理解需求的定义、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定理;供给的定义、供给函数、供给曲线、供给定理;均衡价格的形成;弹性的含义、弹性的分类和图形表示。
掌握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弹性的计算和运用。
3、重点难点重点:需求曲线,需求定理,供给曲线,供给定理,均衡价格。
难点:弹性计算。
(三)效用论1、主要内容(1)基数效用论(2)序数效用论2、教学方法与要求通过讲授,提问与练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并揭示需求曲线的决定因素。
发展经济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总学时:32学时讲课学时:32学时总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开课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等参考教材:《发展经济学》秦宪文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课程性质:发展经济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
教学任务: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学习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意义,掌握这门课的主要内容,以及一些国内外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的前沿问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了解发展经济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这一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学习本门课知识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加深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提高其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掌握: 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概念理解: 现代经济发展的几种基本理论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重点:发展经济学的几种基本理论难点:经济发展与发展中国家(二)物质资本与经济发展(2学时)掌握: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理解: 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了解:资本形成的国内来源重点: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难点: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三)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4学时)掌握: 人口流动理解: 就业问题了解: 人口的规模重点:人口流动难点:就业问题(四)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2学时)掌握: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现代贡献理解: 教育与经济发展重点: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现代贡献难点:教育与经济发展(五)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3学时)掌握: 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理论理解: 教育与经济发展了解: 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重点:教育与经济发展难点: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六)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学时)掌握: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意义及原则理解: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了解: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意义及原则(七)制度变迁(4学时)掌握: 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理解: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了解: 国家计划与经济发展重点: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难点: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八)经济发展战略(2学时)掌握: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解: 发展极和增长点了解: 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重点: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难点:发展极和增长点(九)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2学时)掌握: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 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定位了解: 改造传统农业重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改造传统农业(十)工业化与城市化(2学时)掌握:工业化道路理解:城市化道路重点:工业化道路难点:城市化道路(十一)经济发展战略(2学时)掌握: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理解: 两缺口分析了解: 发展援助与经济发展重点: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难点:两缺口分析(十二)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发展(2学时)掌握: 发展中国家金融国际化的利益理解: 金融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了解: 发展中国家金融国际化战略的经验重点:发展中国家金融国际化的利益难点:金融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十三)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新秩序(2学时)掌握: 南北经济理解: 国际经济新秩序了解: 南南合作重点:南北经济难点:国际经济新秩序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讲授为主教学,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实践等教学基本方法和形式。
《经济学》教学大纲
《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经济学英文名称:economics学时:48 学分: 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先修课程:经济数学开课学期:第1学期开课院系:工商系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着眼于新时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和新型经济与管理人才全面的发展需要,紧紧把握现代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趋势,坚持“开放性”和“应用性”的培养方式,结合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运行中最一般的规则,同时启发学生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实际出发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意识。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经济学》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数学推导和几何图形进行理论推导,因此这门课程以经济数学为先修课程。
良好的数学基础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先决条件。
另外本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不同的程度上构成许多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即使以技术性比较独特的学科和课程而论,它们也不能完全脱离基础理论。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第一章导论(3学时)基本内容:资源稀缺性,资源配置,资源利用,经济制度与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和最优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流量分析方法和存量分析方法。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要求:认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重点、难点:重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选择与资源配置;资源利用;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二)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8学时)基本内容:需求、需求表与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需求定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供给、供给表与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供给定理,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均衡价格的形成,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需求弹性,供给弹性。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决策的学科。
它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领域,通过分析个体和整体的行为,帮助我们理解市场运作、经济增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重要问题。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决与经济相关的问题。
三、课程内容1.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a. 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b. 弹性及其应用c. 企业与产业组织d.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e. 收入与福利分配2.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a. 国民经济核算b. 经济增长与经济循环c. 货币与银行d. 政府财政与货币政策e. 国际贸易与汇率3. 第三部分:经济分析方法a. 经济学模型与假设b. 数据收集与处理c. 统计分析与推断d. 经济预测与评估e. 经济实证研究方法四、教学方法在本课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1. 授课:通过系统而清晰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2. 讨论:在特定的话题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讨论,促进思维的活跃与碰撞。
3. 案例分析:通过对真实案例和经济事件的研究,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项目: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开展研究项目,加深对特定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5. 阅读与写作:指导学生阅读经济学相关文献,培养独立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参与讨论、小组项目等。
2. 作业与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
3. 期中考试: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知识进行考核。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全课程的知识与能力。
六、参考资料1. 经济学原理,Gregory Mankiw 著2. 经济学通识讲义,N. Gregory Mankiw等著3. 经济学概论,Paul Samuelson 著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a.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8周)b.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7周)2. 第二学期:a. 第三部分:经济分析方法(7周)b. 复习与总结(4周)八、上课要求1. 准时上课,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学时数:45 执笔者:胡若痴编写日期:2004年7月修订日期:2008年2月审阅者:李胜领导签字:一、课程的性质与学习目的《经济学原理》是面向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科各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各章建议课时分配(共45课时)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学习目标:即掌握一种新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基本问题;宏、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假设。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学及研究对象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理解:生产可能线及所说明的问题;掌握:稀缺性的含义;资源配置、资源利用的三个基本问题;经济学的定义。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各自的定义、联系与区别;掌握:宏、微观经济学各自的基本问题和假设。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研究方法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各自的含义,实证分析的基本过程;理解: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节经济学发展简史了解: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及现代西方经济学各自的基本观点;理解: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及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教学目的:使学生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本章介绍需求、供给的相关概念及其规律;价格的决定及价格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弹性的概念、弹性的数学分析、以及弹性原理的实际运用,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供求情况以及通过价格分析商品供求状况的能力。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详细完整最新标准版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经济学适用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学时:48。
其中讲授48。
学分:3开设学期:第3学期大纲执笔人:XX大纲审核人:XX制定时间:20XX年XX月一、课程简介: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内容要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客观解释政府的经济调控。
其对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理解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两大理论流派。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个量分析为方法来证明市场机制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则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来验证政府干预的价值。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管理学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经济学》课程理论部分(48课时)四、课程考核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X40%+期末成绩X60%。
其中:平时成绩(100分);出勤X15%+课后作业X25%+课堂表现X20%+调研报告X40机期末成绩(100分):试卷。
五、参考书(一)推荐教材:1.张瑞民:《经济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年5月2.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六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二)参考资料:1.戴维・R.,哈克斯:《经济学原理》(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8月2.国家统计局《2017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
《经济学通论》教学大纲
《经济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经济学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conomics二、课程编号:02109020三、学时与学分:51学时,3学分四、考核方式:考试五、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六、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经济学专业除外)七、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前沿问题;2.使学生学会使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3.使学生掌握和学会使用经济学语言;4.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八、说明: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系统反映和描述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同时,为相关分支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为现代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和思维方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成为在校相关专业学生、政府和企业的经济管理者和决策者、试图了解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普通人士的当务之急。
《经济学通论》是经济学的普及课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五个部分的基础内容,使从未接触过经济学的初学者轻松地掌握这门重要的课程。
其中,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了经济学的概念、前提假设、分析方法和内容框架;第二部分是微观经济学,介绍了供求定律、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成本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外部性和市场效率理论;第三部分是宏观经济学,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经济增长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金融体系;第四部分是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介绍了国际贸易、国际要素流动和汇率以及汇率制度;第五部分是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介绍,包括新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
九.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供给、需求与市场均衡A.学习目标:2.了解并掌握供给及供给定律3.理解市场经济中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化4.掌握需求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5.掌握供给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6.理解供求弹性在现实中的运用。
《经济学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070076英文名: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必修课前置课:无后置课:经济学专业课程学分:1学分课时:13课时主讲教师:尹敬东等选定教材:自编讲课提纲课程概述:本课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三讲,主要介绍经济学专业和学科的基本情况:首先介绍经济学的构成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架构,然后介绍经济学专业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具体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学习要求。
第二部分包括四讲,主要介绍与四年学习相关的核心课程的学习及培养对经济学的理解,内容包括如何学好数学、大学英语学习方法,最后两讲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专题讲解学习经济学专业的体会。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正式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经济学专业有一个直观的整体了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通过相关课程学习方法的介绍,对大学本科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动性;通过聘请理论、政府和商界人士队经济学学科和专业的现身说法,培养学生热爱经济学专业,激励学生不断努力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座和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阶段:共三讲,经济学专业介绍及学习第一讲经济学—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尹敬东)课时分配:2学时教学要求:本讲介绍经济学在社会科学和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介绍经济学的内容体系、知识架构和理论经济学、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介绍让新生对经济学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
教学内容:一经济学----社会科学的新权贵(一)历史发展中的显学学科。
成为显学的条件:学术的先进性及对其它学科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力:媒体、参与国家决策的程度、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学术明星的收入;作为职业的收入。
1、显学的历史回顾:宗教:中世纪是宗教的鼎盛时期,宗教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儒、释、道三教影响不断,南朝四百八拾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哲学: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休谟历史学:历史率先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通论》教学大纲(32学时)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二,一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学通识,培养学生在相关知识领域通权变达、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是,为了将我校学科交叉的成果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将通识教育的理论落实到教学之中。
(二)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能达到以下要求:1. 在知识掌握之上,学生应熟知有关市场均衡、市场结构、经济增长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经济学基本理论。
2. 在能力培养之上,学生应能够使用适当的经济理论分析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
3. 在素质提升之上,学生应能够熟悉经济理论的精髓和局限性。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供给、需求与市场均衡本章教学目的:1. 了解并掌握需求及需求规律;2. 了解并掌握供给及供给规律;3. 理解市场经济中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变其化;4. 掌握需求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5. 掌握供给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6. 理解供求弹性在现实中的应用。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价格如何配置资源1.市场2.需求3. 供给4. 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第二节供求弹性1.需求的价格弹性2.供给的价格弹性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需求(供给)及需求(供给)规律;2. 均衡价格的形成。
教学难点:供求弹性在现实中的应用。
本章参考文献:1. 赵凌云主编:《经济学通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本章思考题:1.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 D=14-3P S=2+6P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弹性。
参考答案:Q=14-3P Q=2+6P→P E =4/3 Q E =104/3-30.410d Q Pe P Q ∆=⋅=⋅=∆4/360.810s Q P e P Q ∆=⋅=⋅=∆2. 假设某城市间乘坐往返火车的短期需求弹性为0.62,长期需求弹性为1.59。
目前每天的乘客人数为10万人,现在假设车票价格提高10%。
(1)预测在1个月内火车乘客的数量变化,以及5年内的变化。
(2)在1个月内,总收益是增加还是减少了?5年内又将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1)提高票价,需求量会减少,减少幅度=价格增加的幅度×需求价格弹性 1个月内:乘客减少幅度=10%×0.62=6.2% 减少的具体乘客量= 10万× 6.2% =6200人 5年内:乘客减少幅度=10%×1.59=15.9% 减少的具体乘客量= 10万×15.9% =15900人(2)总收益与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第二章消费者选择与生产者选择本章教学目的:1. 了解消费者行为及其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系;2. 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其与需求曲线之间的关系;3. 掌握消费者选择的原则;4. 理解生产成本的概念、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5. 了解短期生产的关系;6. 掌握生产者选择的原则;7. 理解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以及市场短期供给曲线和市场长期供给曲线。
本章主要内容:消费者选择1.效用理论与消费者需求2.消费者行为第二节生产者选择1.生产成本2.短期生产3. 长期生产成本4.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5.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消费者均衡;2. 生产成本;3.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教学难点:1.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2. 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
本章参考文献:1. 赵凌云主编:《经济学通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本章思考题:1.计算题(1)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之所以会引起消费者对该种商品消费的增加是因为(B )。
A.价格的变化引起购买力的下降B.这种商品相对于其它商品价格下降C.现在消费者可花费的钱多了D.这种商品相对于其它商品价格上升(2)产量的增加量除以生产要素的增加量的值等于( C )。
A.平均产量B.边际成本C.边际产量D.平均成本(3)竞争市场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将以( C )为目标来设定产量。
A.价格超过边际成本B.边际成本大于价格C.价格等于边际成本D.总成本等于总收益2.计算题已知某企业的单一可变投入(X)与产出(Q)的关系如下:Q=1000X+1000X2-2X3当X分别为200、300、400单位时,其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各为多少?它们分别属于哪那一个生产阶段?该函数的三个生产阶段分界点的产出量分别为多少?参考答案:AP = 121000,121000,81000;MP = 161000,6100,-159000所处阶段:ⅠⅡⅢ第三章市场结构与定价本章教学目的:1. 了解垄断产生的原因及垄断厂商的定价行为;2. 理解价格歧视;3. 了解寡头产生的原因及寡头厂商的行为,理解寡头数量对市场定价的影响;4. 了解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及垄断竞争厂商的行为;5. 理解广告的作用及对其的争论。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市场的结构类型1.分类标准2.完全竞争市场第二节垄断和价格歧视1.垄断产生的原因2.垄断厂商的定价3. 垄断者的产量和价格决策4. 价格歧视第三节寡头1. 寡头市场的特征2. 双头寡头的行为第四节垄断竞争1. 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2. 垄断竞争厂商的定价3. 垄断竞争厂商的非价格竞争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垄断产生的原因;2. 寡头产生的原因;3.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教学难点:1. 垄断厂商的定价行为;2. 价格歧视。
本章参考文献:1. 赵凌云主编:《经济学通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本章思考题:1.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品是(C)。
A.同质的;B.有差异的;C.既可以是同质的又可以是有差异的;D.以上都不对2.当一个行业由自由竞争演变成垄断行业时,则(B)。
A.垄断市场的价格等于竞争市场的价格B.垄断市场的价格大于竞争市场的价格C.垄断市场的价格小于竞争市场的价格D.垄断价格具有任意性E.以上说法都不对3.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条件下(A)。
A.超额利润为0B.价格高于边际成本C.上述说法全都准确D.只有A和C正确第四章市场与福利本章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福利和帕累托效率的含义,掌握对完全竞争、垄断等市场结构的经济效率分析;掌握政府政策的损益评估方法,并了解政府干预市场的原因和形式。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市场结构与效率1. 福利2. 经济效率3. 完全竞争和效率4.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5. 垄断的代价第二节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1. 政府政策与市场效率2. 政府管制与市场效率本章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为:对完全竞争、垄断等市场结构以及政府政策的经济效率分析;本章的难点亦为:对完全竞争、垄断等市场结构以及政府政策的经济效率分析,尤其是如何计算市场对变动的经济状况或政府政策做出的反应,以及运用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评估由此导致的社会福利的损益。
本章参考文献:1. 《西方经济学(上册)》第八章,《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
2. 《微观经济学》(第八版)第9章,平狄克、鲁宾费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本章思考题:1.市场结构有哪些类型?试说明各市场结构的特点。
2. 无谓损失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税收通常导致无谓损失?第五章外部性与公共政策本章教学目的:在本章中,我们将分析外部性和公共产品。
外部性和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重要来源,引起了严重的公共政策问题。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区分正、负外部性,掌握外部性导致市场无效率的机制,以及解决外部性的私人和公共对策;定义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特征,掌握公共品市场的供给机制及无效率的原因,并了解公共选择规则。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外部性与市场效率1. 外部性2. 外部性与市场效率第二节效率改进与公共政策1.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2. 解决外部性的公共政策第三节公共产品1.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2. 公共产品的最优数量3. 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搭便车问题4. 公共选择规则本章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为:外部性和公共品的市场效率。
本章的难点为:公共选择规则,尤其是各项规则的具体实施手段及优缺点。
本章参考文献:1. 《西方经济学(上册)》第八章,《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
2. 《经济学原理》(第七版)第10-11章,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3. 《微观经济学》(第八版)第18章,平狄克、鲁宾费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本章思考题:1. 用供求图解释生产中负外部性的影响。
2. 列出不用政府干预也可以解决外部性的一些方法。
3. 为什么对一种公共物品的市场自由进入会产生无效率的结果?第六章劳动力市场经济学本章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需机制;掌握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度量方法,了解贫困的定义和减贫的政策;理解工会、歧视和移民等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产出和收入。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生产要素市场1. 劳动市场的均衡2. 其它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第二节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收入平等的衡量2. 收入再分配与贫困第三节劳动力市场问题1. 工会主义2. 歧视3. 移民本章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为:生产要素市场的供需机制。
本章的难点为:向后弯折的劳动供给曲线,尤其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量影响的机制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1. 《西方经济学(上册)》第六、八章,《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
2. 《经济学原理》(第七版)第18-20章,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3. 《微观经济学》(第八版)第14章,平狄克、鲁宾费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本章思考题:1. 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通常向后弯折。
2. 如何衡量我们社会中收入不平等的程度?3. 用供求图解释工会是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本章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和衡量方法,并了解衡量国民收入的其他指标;了解总需求的构成,以及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机制;掌握总需求、总供给曲线的形成机理,并掌握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经济波动。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国民收入的衡量1. 国民收入流量循环2.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3. 衡量国民收入的其他指标4. 国民收入恒等式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决定1. 总需求的构成2.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决定3. 总需求的变动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 总需求曲线2. 总供给曲线3. 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与经济波动本章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为:GDP的衡量,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经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