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本土文化遗产概览及其研究意义

合集下载

黔西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800字

黔西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800字

黔西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800字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

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XX.X%。

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有黄果树瀑布、赤水风景名胜区、荔波漳江、遵义会议会址、梵净山等名胜古迹。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为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

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

最高海拔达2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

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

由于地势由北、东、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增高,内部起伏较大和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原因,各地光照、辐射、热量差异较大。

加之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由于以上诸多因数,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旅游构造,当今贵州,旅游总体方向为以下五个方面:1、红色旅游贵州的土地上,逼布着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会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流血、奉献、牺牲,而那些承载着革命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的纪念地、标志物,会址,是组织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必到之处。

红色旅游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我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全,数量多,分部广但相对集中,据网上初步调查,我省红色旅游点160多处,具有开发潜力的精品旅游点50多处。

在红色旅游点中,长征文化突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北至赤水,南至荔波,东至玉屏,西至赫章、盘县,行成三线三区。

一下是主要路线:一、贵阳(息烽集中营)、遵义(遵义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景区、乌江景区区)、仁怀、习水、赤水(红军四渡赤水)二、贵阳、黔西、大方(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毕节(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毕节烈士陵园等)。

贵州文化遗产

贵州文化遗产

讲义贵州民族居住环境与建筑一、村寨与民居套头葬1、村寨选址由于贵州大多数民族以农耕为主,村寨选址根据定居所处的环境而定。

为不占用良田,又利于灌溉,普遍为依山傍水,其建筑各具特色。

聚族而居是民族村寨的特点。

举例:苗族村寨、布依族村寨、侗族村寨、水族村寨、瑶族村寨苗族村寨:黔东南的苗寨一般建在依山水环,森林植被较好处,每寨数十户至上千户不等,大多为杆栏式建筑。

黔西北的苗寨则多建在大山上,有的甚至建在悬崖峭壁上,每寨一般为二十余户左右,以平房为主。

杆栏式建筑:先在地面上打木桩,上架横梁,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然后铺设木板,再在木板上立柱构建梁架和屋顶,最后用树枝、茅草等盖顶。

形成架空的杆栏式建筑,既可抵御毒蛇猛兽,又可防潮避湿,下面还可圈养牲畜。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杆栏式建筑以距今7000——6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建筑模式为代表。

五次较大的迁徙:三大部落:皇帝——狄人——蒙古高原炎帝——羌人——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蚩尤——夷人——黄河中下游。

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

第一次:从黄河中下游南迁到长江中下游五帝时期“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zhuo)鹿之野。

”蚩尤战败后,苗族先民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定居,在长江中下游发展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国家——“三苗国”。

第二次:鄱阳、洞庭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尧、舜、禹时期不断“征伐”,彻底瓦解了“三苗”集团。

余部举寨南逃,到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

若干年后发展成为“荆蛮”或“荆楚”。

第三次:迁入武陵的“五溪”地区春秋至战国时期,苗族发展成楚国主体居民,在《史记•楚世家》中,楚文王、楚武王多次提到“我苗蛮也……”由于战乱,部分苗民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秦吞巴蜀灭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迁逃,更多地迁入武陵的“五溪”地区。

这就是后来文献中的“武陵蛮”、“五溪蛮”或“南蛮”。

第四次:大量迁入贵州秦汉时期,“武陵蛮”已发展强大起来,。

试述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点

试述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点
夜郎国的腹地 ,先后是南诏 、大理 国的东部边境 ,以六祖分支各部建立 的纪俄格 、姆俄格 、娄娄格 等方 国、土司地方政权延续 了一千多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态 ,彝族先 民在 这里创造了璀璨 的文明 ,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但历史悠久 ,源远流 长 ,而且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涉及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学 、哲学 、伦理 、天文 、地理等方面 , 它是彝族人 民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是连接 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民族 团结的基础 ,是 中华民族多元
2 0 1 4 年第3 期 第3 2 卷 ( 总第1 6 4 期)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B I J I E U N I V E R S I T Y
NO. 3. 2 01 4 Vo 1 . 3 2 Ge n e r a l No . 1 6 4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中有不少遗产具有很高 的历史 、文学 、艺术 和科学价值 ,对其加以梳理和 分析 ,对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n ” ≈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 文化 的类型和特点
黔西北彝族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 系,其 内容繁多 ,数量庞大 ,现就 目 前 尚存的非物质文化进行
实意义 。
关键词: 黔 西北彝 族 ; 非物 质文化 遗 产 ; 类型特 点 ; 传 承 与保 护
中圈分类号: C 9 5 文l - t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7 0 5 9 ( 2 0 1 4 ) 0 3 — 0 0 3 0 — 0 6
彝族是乌蒙 山地区的世居民族 ,自春秋战国至西汉年间 ,黔西北 曾是彝族武支系以那家支所建

从遗物遗存看黔西南古代社会变迁「在深度穿越中涨姿势!」

从遗物遗存看黔西南古代社会变迁「在深度穿越中涨姿势!」

从遗物遗存看黔西南古代社会变迁「在深度穿越中涨姿势!」2016-09-20崔利军黔西南社科2016年第17期A版绪论:黔西南地处北纬24°40′至26°20′珠江水系上游约16000平方公里的南、北盘江流域,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历史上属夜郎古国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兴义、兴仁、安龙、贞丰、普安、晴隆、册亨、望谟8个县(市)和一个国家级、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六盘水市盘县特区,素有“三省通衢”、“滇黔锁钥”和“西南屏障”之称。

境内居住着汉、布依、苗、同、彝、仡佬、瑶、黎等35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黔西南历史文化厚重,有不可移动文物1248处(已登记)、文物保护单位54处,文物藏品(含化石)18834件(套)。

其中:一级文物62件(套)、二级114件(套)、三级277件(套)。

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发现的遗物、遗存为揭示黔西南古代社会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

黔西南古代社会研究,尤其是明清以前社会研究,因史料阙如、“文献不足征”之故,常使研究者难于着手,该方面研讨性文章亦屈指可数。

就省内外研究状况言之,初步统计有七篇:上述论文均采用了考古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两重证据法”,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黔西南古代社会研究,然仅着眼于点或局部,未从宏观上把握黔西南社会发展演变过程。

部分文章还存在脱离当时客观历史环境,表述不准、主观臆断诸多问题。

如:《交乐汉墓出土文物赏析》一文中,“巴郡守丞”释读为“小巴郡”之“郡守佐贰”(案:郡守佐贰为郡尉、郡监,秩禄“比二千石”;郡丞分为郡守丞、郡尉丞,系郡属吏,秩禄“六百石”);《走进夜郎》释读“老鹰岩”驿道为秦汉“五尺道”组成部分(案:“老鹰岩”为清代新辟驿站)等等。

本课题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采取田野调查法和汪宁生先生考古实物、普通古籍、民族史料结合的“三重证据法”,利用图书馆、博物馆、计算机远程服务体系与各类工具书,搜寻查找相关实物及资料,把黔西南古代社会划分为史前文化时期、三代至西汉初期、两汉时期、三国魏晋至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包括社会组织、经济状况、民风民俗、民族融合等方面内容。

贵州文化遗产研究报告

贵州文化遗产研究报告

贵州文化遗产研究报告
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贵州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建筑、艺术、手工艺、节日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报告中,将重点介绍贵州的建筑文化遗产。

贵州的建筑文化遗产主要以民族特色建筑为主。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这里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苗族的木楼。

苗族是贵州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木楼而闻名。

木楼是苗族人民的居住和生活场所,也是他们的象征。

这些木楼通常采用架空式的结构,以适应山区的地形。

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土坯,结构牢固、具有一定的防火能力。

木楼的外观装饰丰富多样,常常有雕刻、彩绘等细节,独具民族特色。

除了苗族的木楼,贵州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文化遗产。

比如,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布依族的侗寨等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民族风格,还具有地域特色,让人眼前一亮。

贵州的建筑文化遗产不仅仅体现在民族建筑上,还有一些历史建筑也很有特色。

比如,贵州的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有世界文化遗产黄果树瀑布,这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地方。

瀑布周边的建筑群体以苗族和布依族建筑为主,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总之,贵州的建筑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建筑不仅是贵州人民的居住和生活场所,也是他
们对自然和历史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贵州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向世界展示贵州的魅力。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共五篇]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共五篇]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共五篇]第一篇: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黔西北彝族在步入21世纪的发展征程以来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抢救这些遗产已成为当下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人们已经意识到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逝的严重性。

地方政府和民间机构纷纷行动起来制订法规清理普查申报遗产筹措资金抢救开发紧急呼吁一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浩大工程在我国各地区如火如荼地展开。

黔西北这块彝族文化深厚的土地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助推下涌现出彝族撮泰吉、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铃铛舞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那些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彝族民间口头文学、异彩纷呈的表演艺术各种歌舞、原滋原味的民俗信仰各种祭祀活动、彝族“蜂子神”、风格迥异的彝族民间工艺等一系列彝族非物质文化仍然在现代化进程中濒临着消亡的命运抢救和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深远而任重道远。

一、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安静葛继红石柳江毕节学院中文系贵州·毕节551700摘要黔西北彝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出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自身的个性特征立足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保护意见和建议对于当前保护和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中国分类号C912.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1-0112-05ViewsonProte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inNorthwestofGuizhouANJingGEJi-hongSHILiu-jiangTheChineseDepartermentofBijieUniversityBijieGuizhou5517 00ChinaAbstractInthepracticeofproductionandlivingtheYiPeoplei nnorthwestofGuizhouhaveaccumulatedcolorfulintangiblecultura lheritagesandformedtheiruniquecharacteristics.Thispaperstandin gfromthepresentsituationsofthe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sofYiPeopleinNorthwestofGuizhouandfr omthestandpointofpromotingthenationalcultureacceleratingthe 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givessomeidealsandsuggestionsto protecttheseheritages.Ithasanimportantreferencevalueforthepro tectionoftheYiPeople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KeywordsNort hwestofGuizhou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thoughtsaboutprote ction收稿日期2009-12-11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课题“黔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085H0382009年度毕节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091009。

黔西北苗族聚居区传统文化精神探析

黔西北苗族聚居区传统文化精神探析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黔西北苗族聚居区传统文化精神探析⊙王静[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毕节 551700]摘 要:苗族传统文化的孕育,在黔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积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下,拥有肥沃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土壤,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契合之处。

本文立足黔西北苗族聚居区苗族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精神关联、显著特征、表现形式,探析苗族传统文化隐性和显性的积极性表达。

关键词:黔西北 苗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精神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民族,从山地民族到平原民族,多样的民族发展过程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文学的驳杂性,其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表现的文化同生共在。

苗族文化就是其中一个有着复杂变迁历程的组成部分:“苗族初至中国,住于河南,由河南迁至贵州,贵州而四川,四川而云南,云南而东京,东京而老挝。

”《战国策·魏策》曾有记载:“昔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

”《山海经·大荒水经》也有注释:“大戎以西,名曰苗民。

”《国语·楚语》对其归类:“三苗九黎之后也。

”历史学家王桐龄在其所著《中国民族史》中对苗族也有过划分:“现在四川之僚僰,贵州境内之苗,广西湖南之徭僮,云南境内之罗罗、野人,广西境内之黎蜑……皆苗族之后裔。

”作为人口约占全国苗族人口一半的贵州,是全球最大的苗族聚居地,黔西北作为清代时贵州首条贯穿毕节、威宁、四川的泸州大路的地区,聚居着十二个支系的苗族,西北的大花苗、小花苗各自分区域居住,中东部各支系交错杂居、小地域分支系聚居,呈现着支系繁多、分布面广的特点。

一、黔西北苗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精神关联在今天的文化版图中,苗族文化与传统文化具有建立在历史因素上的共同文化基础,相互依托、彼此互动、相映成彰。

(一)黔西北苗族文化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异曲同工 黔西北苗族文化哲学中有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生成难全古到今。

贵州的非遗文化

贵州的非遗文化

贵州的非遗文化摘要:一、引言二、贵州非遗文化的概述1.贵州非遗文化的特点2.贵州非遗文化的主要内容三、贵州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政策支持与非遗文化的保护2.非遗文化传承中的教育作用3.贵州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四、贵州非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1.贵州非遗文化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贵州非遗文化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3.贵州非遗文化对于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作用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贵州,一个位于中国西南部的省份,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

这些非遗文化既包括了传统的民族风俗、民间艺术,也包括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贵州的非遗文化,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传承及其意义与价值。

二、贵州非遗文化的概述1.贵州非遗文化的特点贵州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地民族历史、风俗、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独特的民族风格、多样的艺术形式、深厚的民间传统等。

2.贵州非遗文化的主要内容贵州非遗文化主要包括:苗族歌舞、侗族鼓楼建筑、布依族蜡染技艺、贵州茅台酒酿制技艺等。

这些非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充分展示了贵州地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贵州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政策支持与非遗文化的保护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支持力度。

贵州省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立法、资金投入等方式,确保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2.非遗文化传承中的教育作用教育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贵州地区学校积极开展非遗文化教育,将非遗文化融入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此外,一些学校还组织非遗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贵州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在现代社会,贵州非遗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贵州非遗文化元素被运用到旅游商品设计、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等,使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贵州非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1.贵州非遗文化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在我国南方,属于更新世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的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与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侯度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化区,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个重要类型。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位于黔西县城南30公里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锦山村。

洞由石灰岩构成,高出洼地15米,海拔1450米左右,主洞长90米,宽2-4米,支洞长5米,宽1-2米,因洞顶在堆积过程中坍塌,含旧石器的堆积物主要在洞外。

1981年9月和1982年3月,被县政府和省政府先后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掘以前,贵州史前的历史是一片空白,自从发掘以后,贵州的历史便可上溯到距24万年以前,从此告别了“不毛之地”的记忆。

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在裴文中先生的领导下对观音洞文化遗址进行试掘,裴先生随后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了《贵州黔西观音洞试掘报告》,认为这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独具面貌,“对于研究我国旧石器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至1973年止,在前后9年的时间里,对观音洞的陆续发掘都不断有新的发,共获得4000多件石制品和东方剑齿象等23种哺乳动物化石,而且是中更新世晚期的遗物,用铀系法鉴定,年代为距4万年至18万年。

黔西观音洞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与其他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相比,显得迥然不同,主要表为:第一,无论是石片或石核,大多经过加工,所以人工台面多,天然台面少。

加工的方法,以锤击法为主,而比较原始的碰砧法已退居第二位,这说明技术上提高了一步。

第二,在观音洞发的石制品中,石器大约要占65%,这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石片和石核都被加工成了石器,其利用率是最高的,尤其是石片被充分利用了,这在我国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中,成品率是最高的。

夜郎文化研究与思考黔西南文物古迹中的夜郎文化

夜郎文化研究与思考黔西南文物古迹中的夜郎文化

夜郎文化研究与思考黔西南文物古迹中的夜郎文化交乐汉墓发掘现场据史料载,夜郎研究始于明代盛于清,许多名人著书立作进行考证研究。

建国以来也进行了8次研讨,夜郎国都在哪里?众说纷纭,难于定案。

国都问题确实需要考古发掘认定,而夜郎文化的研究、挖掘、保护、传承,也应该有人进行思考。

夜郎国史迹概说夜郎是云贵高原的一个古国,对于这个古国,历史文献有所记载,但过于简略。

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土属以什数,滇最大。

”“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牂牁江乃北盘江,许多学者都这么说。

《汉书·西南夷传》:“成帝和平中,夜郎王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更举兵相攻,牂牁太守请发兵诛兴等,议者认为道远不可击,乃遣太中大夫蜀郡张匡持节和解。

兴等不从命刻木像汉吏,立道旁射之。

于是荐金城司马陈立为牂牁太守,蛮吏畏之。

及至牂牁,谕告夜郎王兴。

兴不从命,立请诛之。

来报,乃从吏数十人出行县,至兴国且同亭,召兴。

兴将数千人往至亭,从邑君数十人见立。

立数责因断头。

邑君曰:将军诛亡状,为民除害,愿出晓示众,以兴头示众,皆释兵降。

”这里告诉我们,夜郎、句町、漏卧举兵相攻,最后夜郎国灭亡。

以上史迹均见于《汉书·西南夷传》。

外范根据《汉书·地理志》所述之诸水,句町、漏卧两国之疆域与夜郎接壤。

今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黔西南便是古夜郎、句町和漏卧举兵相攻的地方。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破南越,随即派郭昌、卫广发兵平定“南夷”地区,设置了牂牁郡(今安顺、贵阳一带),置郡封夜郎王,句町、漏卧则被封为侯。

由此可知,这时的夜郎国中心在黔西南州就无疑问了。

关于族属问题,《华阳国志·南中志》:“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

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雋唐侯王国以十数。

”从“夷越”一语来看,夜郎应属越系民族。

汪宁生在《古代云贵高原上的越人》中论述:“据汉晋时期可靠记载,他们大体分布:①今云南西部和西南部;②今云南北部的金沙江沿岸;③今贵州乌江以南,云南文山、红河、曲靖地区的一部分及广西的左右江地区。

黔西北苗族文化的研究

黔西北苗族文化的研究

黔西北苗族文化的研究摘要:苗族传统文化的孕育,在黔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积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下,拥有肥沃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土壤,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立足于黔西北苗族聚居区来研究黔西北的苗族文化。

关键词:黔西北;苗族文化黔西北苗族尽管迁徙不定,有的苗寨像一个孤岛生活在汉族或彝族之中,但他们仍保持着自己祖先传承的独特文化.据考古资料所载,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了不少穿孔的砾石、兽齿、鱼骨、介壳及海蚶等饰物,还有用赤铁矿染红的石珠等。

可知早在18000年前,人们已经懂得用饰物来装扮自己。

进入石器时代以后,人们逐渐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技能,并发明了骨锥及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的服装。

1926年,在山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半个切割过的蚕茧,茧长15.2毫米,幅宽7.1毫米,表明5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利用蚕茧。

1958年,在离山西阴村几千里远的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批4700年前的纺织品,表明当时的织丝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贵州省安顺县西秀区境内的苗族服饰较常见的有四种:一是妇女头戴半月形红木梳,头发绕髻盘于木梳上,外绕银链,上衣两襟交叉相合,下身着长裙,以麻带或锦带系腰,围裙多用蜡染或刺绣镶边;二是妇女绾髻,外围青色蜡染镶边布,折成尖顶,服饰多用青黛色,配以各色花边装饰,衣襟有两道白色花边,节庆时花边换用鲜艳的彩色边,上面用绣、染等方法制出各类花鸟图案,下身着百褶裙,裙长过膝,裙脚饰有花边,小腿裹青布带;三是妇女用一根绑上小木梳的竹片斜插于发髻,再将剩余的长发加上假发绕在木梳上,衣服为斜开对襟短衫,一般为青、蓝、黛色,袖口及领镶花边,喜庆或其他节庆日则着彩色衣,多为红色,裙长到脚跟,青蓝或青白相间,配以织锦系腰、白色围裙;四是妇女绾髻,用蜡染布作拱桥形外饰,额上插银簪,上身穿斜开襟短衣,袖、领用花布缀边,下身着青白或蓝白相间的蜡染百褶裙,腰系花带围裙。

黔西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

黔西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

黔西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愈发重要。

黔西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黔西南州对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认定和保护工作。

一、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苗族传统织锦技艺:苗族是黔西南州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织锦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这一技艺通过苗族母亲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黔西南锅庙会:黔西南锅庙会是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每年农历二月二都会举行。

锅庙会包括祭祀活动、游玩和品尝美食,是当地人民传承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3. 苗家银饰:苗族银饰是苗族妇女的日常装饰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民族文化的符号和寓意。

这些银饰代表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二、保护和传承工作1. 加强保护意识: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黔西南州加大了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相关民间传承人的保护和支持。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提升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 传承和培训: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黔西南州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和传承活动。

组织相关传承人开展技艺传授,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

3. 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设: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黔西南州建设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这些基地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场所,吸引着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保护效果和意义1. 保护效果显著:黔西南州对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这些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2. 民族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增强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心。

3.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黔西北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髓,在全国各地历史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的积累非常丰富,可以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料和
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关于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革
命斗争历史等方面的教学,这些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伟大的革命历史,
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的重要性,并加强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和
理解。

其次,利用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本地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全面地
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加深对本地的文化认知,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骨子里的爱国情怀。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深入、更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们,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做出贡献。

贵州黔西北的苗族风情如何

贵州黔西北的苗族风情如何

贵州黔西北的苗族风情如何贵州黔西北,那是一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苗族同胞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着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展现出浓郁的苗族风情。

苗族的服饰,堪称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黔西北苗族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女装通常以鲜艳的色彩为主,如红色、蓝色、绿色等,绣有精美的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图案。

这些图案不仅仅是装饰,更是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敬仰。

苗族姑娘们穿上盛装,佩戴着银饰,走起路来银铃作响,婀娜多姿,仿佛是从画中走出来的仙子。

而男装则相对简洁,但也不失其独特的风格,展现出苗族男子的豪爽与大气。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更是让人陶醉其中。

芦笙是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其悠扬的声音能穿透山林,直达人心。

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场合,苗族同胞们就会吹响芦笙,跳起欢快的舞蹈。

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又不失优美,舞者们手牵着手,围成圆圈,踏着节奏,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喜悦。

这种集体舞蹈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苗族人民团结一心、传承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饮食方面,黔西北的苗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

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食材,制作出美味可口的佳肴。

酸汤鱼是苗族餐桌上常见的美食,那浓郁的酸味让人食欲大增。

还有各种用糯米制作的点心,口感软糯,香甜可口。

此外,苗族的酿酒技术也别具一格,他们酿造的米酒醇厚香甜,是款待客人的佳品。

苗族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吊脚楼是苗族常见的民居形式,一般依山而建,分上下两层。

上层住人,下层用来存放杂物或饲养家禽家畜。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又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走进苗族村寨,那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苗族的节日众多,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苗年。

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在苗年期间,苗族同胞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祖先、歌舞表演、斗牛、斗鸡等。

整个村寨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人们身着盛装,走亲访友,互道祝福。

黔西北本土文化遗产概览及其研究意义

黔西北本土文化遗产概览及其研究意义

黔西北本土文化遗产概览及其研究意义
母进炎
【期刊名称】《毕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4)002
【摘要】黔西北是一块历史悠久、本土文化丰富多彩的土地,这里有古老的夜郎文化、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黔西北本土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多样性、民族性、地方性、原始性等特征.研究、传承,有助于保留本土文化的个性和多样性特征,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生态,是提高黔西北的社会知名度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需要,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总页数】6页(P52-57)
【作者】母进炎
【作者单位】毕节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毕节,551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云南省高等音乐艺术教育"本土化"教学实践——兼论实践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意义 [J], 马薇
2.“本土化”教学实践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J], 曹云华
3.浙江地方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与本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意义与探索[J], 吴婷婷
4.话语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建构 [J], 吴宗杰
5.话语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建构 [J], 吴宗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

Views on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Northwest of Guizhou 作者: 安静[1];葛继红[1];石柳江[1]
作者机构: [1]毕节学院中文系,贵州毕节551700
出版物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页码: 112-11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摘要:黔西北彝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出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自身的个性特征,立足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保护意见和建议,对于当前保护和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黔西北彝文古籍及其文献价值

黔西北彝文古籍及其文献价值

On The Yi Script Ancient Books and its Cultural Value of Northwest of Guizhou 作者: 东潇;黄卫华
作者机构: 毕节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出版物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页码: 48-5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黔西北;彝文古籍;价值保护
摘要:黔西北毕节地区杂居着包括彝族、苗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在各族民族的智慧创造下,多数民族都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的文化积淀更是丰厚,在多个彝文专家的努力下,彝族古籍文化已经成为毕节地区突出的文化亮点。

据不完全统计,毕节地区传世有四千多册纸质彝文古籍、二千余幅彝文金石遗存,这些彝族古文献记录了古往今来彝族及其周边民族的人、事、物等历史变迁,对研究民族发展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彝族古文献大多散藏民间,保养与维护工作艰巨,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解析彝族古文献的留存概况及文献价值对文献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复习资料

《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复习资料

《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部分:毕跻:要点:黔西北中心城市——毕节这一地名早期的彝语音译,汉语记音中也有“比兹”、“布祖陆勾”、“呗兹洛勾”、“毕兹洛勾”等,意为布摩做主的邑落,因号其地为比跻,久之讹为毕节。

歇山顶:要点: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其特点是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硬山顶:要点:中国传统建筑的双坡型屋顶之一,山墙两边不出檐,山墙略高出屋顶,形成一堵挡火墙;盖筒瓦或小青瓦,广泛运用于寺庙及民间。

卷棚顶:要点: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样式中的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的屋顶的正脊变为弧形的屋顶。

若某个正脊卷棚式顶加上正脊就变成了歇山顶,那么这个卷棚式就叫卷棚式歇山顶。

同理可以得出卷棚式硬山顶、卷棚式悬山顶等。

照壁墙:要点: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中,在院子进门处设立的一堵墙,起遮挡的作用,上面一般写福禄寿禧等吉利的字样,也有绘画装饰,民间也认为可以遮挡外来的邪气,同时也阻挡家里的丑事外传,因此也称之为“萧墙”。

雀替:要点: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

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也起装饰作用。

雕刻装饰有龙、凤、仙鹤、花鸟等各种形式,雕刻手法有圆雕、浮雕、透雕。

财神庙要点:中国民间供奉财神的庙宇,有文财神、武财神之分。

文财神是比干、范蠡和李诡祖,武财神是关羽和赵公明。

龙生九子要点:中国民间传说中龙生九子,各有其好:囚牛(好音乐,常饰于乐器上);赑屃(好负重,喜文字,驮石碑的龟的形象);椒图(或狴犴,好闭,常饰于门上衔着门环,或饰于牢门头);狻猊(好烟火,常饰于香炉上);蒲牢(好鸣,常饰于撞钟上);螭吻(或鸱吻,好望,常饰于屋脊上的吞角兽);嘲风(好险,常饰于歇山顶的戗脊上);霸下(或虫+八虫+夏,好水,常饰于井边或桥头);睚眦(好杀,常饰于兵器上)。

黔西北风物志

黔西北风物志

黔西北风物志
陈其心
【期刊名称】《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从纳雍县城向东北方向行20公里即苗族同胞聚居的老凹坝乡。

这里青山环抱,民风淳朴。

所有苗寨的姑娘、媳妇都有一手好刺绣、蜡染的绝技。

她们从童年开始便随母、始学习画花、配色、刺绣和蜡染,世代相传,发展至今已三百多年。

积淀成今天的独具民族、地区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

图为围腰的刺绣部分。

由一个梯形的“适合纹样”和一个“带状纹样”、“二方连续纹样”构成。

从图案的组织看:纹样复杂、严谨而又有机、有序、线和面、曲与直配
【总页数】1页(P2-2)
【作者】陈其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3.6
【相关文献】
1.黔西北彝区当下人文考察研究——田野中的黔西北彝族文化 [J], 马辉;罗紫元;余舒
2.黔西北铅锌矿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兼论黔西北地区铅锌矿成矿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关系 [J], 顾尚义
3.黔西北彝族黔西北彝族“恳洪”及其社会功能 [J], 文启扬;
4.闪耀在黔西北上空的星火——黔西北红色名人的当代价值 [J], 魏文权;
5.黔西北铅锌矿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兼论黔西北地区铅锌矿成矿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关系 [J], 顾尚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见 报道 。但关 于套 头 葬的研 究做得 很少 。不 少文章 或 资料 虽论 及 或引 用 这 种独 特 的 葬俗 材 料 , 一 但 般 只是泛 泛提 到与 当地古 代 民族宗 教信仰有 关 , 不加 具体论 述 。 ”
收 稿 日期 为毕 节 学 院 中 国古 代 文 学 学 科 组 课 题 < 西北 文 学 研 究 》 列论 文之 一 。 本 黔 系 作 者 简 介 : 进 炎 (96一 )男 , 州 金 沙 人 , 节 学 院教 育 科 学 系 教授 。 研究 方 向 : 国 古 代 小说 、 曲 、 文 。 母 15 , 贵 毕 中 戏 诗

5 ・ 2
维普资讯
二 、 富 的 汉 民 旅 文 化 丰
黔 西北是 多 民族杂 居的 区域 , 民族在这 块土地 上共 同创造 了光辉灿 烂 的文化 瑰宝 。 各 就汉 族古 代文 化而 言 , 明代 以前 的黔西北 汉文 化发展情 况在 《 贵州通 志》 《 、 大定 府志》 《 、 黔西州 志》 、 《 西 旧事》 官方 志书 中未能 见到 , 大方 发现 的东晋 彝文 济火碑 对 魏晋 南 北朝 时 的 黔 西北 情 况 略有 水 等 仅 记 载 。现藏于 大方 奢香 博物馆 的东晋 彝文济 火碑 主要记 载济 火与 诸 葛亮 结盟 , 助蜀 南 征 , 擒盂 获 , 七 因 此 被封 为罗甸 国王 的情 况。碑 文云 :阿哲家 的辖地 , “ 将永世 繁荣 , 阳光灿 烂 , 称乐 土” 三 国志》 如 堪 。《 中


古 老 的 夜 郎 文 化
黔西 北 自古 以来 就是 一块 远离 京都 的西 南边 陲地 带 , 十世 纪 以来 考 古 工作 者 曾在 贵州 赫 章 可 乐 二 乡 发掘 了大批文 物 , 图说 明 自楚 顷襄王 二十年 自汉成 帝河 平二年 之 间可 试 乐一度是 夜 郎 国的都城 , 郎 夜
黔 西北本 土 文化 遗 产概 览及 其 研 究意 义
母 进 炎
( 节学院教 育科 学系 , 毕 贵州 毕 节 5 10 5 70) 摘 要: 西 北是一 块历 史悠 久、 土 文化 丰 富 多彩 的 土地 , 里有 古 老 的夜 郎 文化 、 富的 汉 民族 黔 本 这 丰
文化 和 多彩 的少数 民族 文化 , 淀 了深厚 的文化 底 蕴。黔 西 北本 土 文化 遗 产具 有独 特 性 、 积 多样 性 、 民族 性 、 方性 、 始性 等特征 。研 究 、 承 , 地 原 传 有助 于保 留本 土 文化 的 个性 和 多样 性 特征 , 助 于构 建并 谐 的 有 口
可乐 乡在 二十世 纪 5 代 以来 9次 发现 的秦汉 时期 的大量 文物足 以证 明 , 老的夜 郎文 化 最重 要 的发 O年 古 祥地 就在 黔西北 境 内 , 它是 新石 器 时代 的产 物 , 与 中原 文 化 、 且 楚文 化 、 文化 、 滇 巴蜀 文 化 、 文 化 相 区 越 别 , 现 出不可 替代 的独特 性 。 呈 夜 郎 文化 的创造 者 , 世居 于黔 西北境 内的各 民族 , 是 如汉 族 、 彝族 、 苗族 、 布依族 、 仡佬 族 等 。夜 郎文 化源远 流 长 , 曾有 过 辉煌 的历 史 , 马迁在《 司 史记 ・ 西南 夷列 传》 中说 过“ 西南夷 君长 以什 数 , 郎最 大 ” 夜 的 话 , 是 出 自于一 个 杰 出而严 肃的史 学家 的评 断 , 这 而非 带 有贬 义 的成 语 “ 郎 自大 ” 除 了汉 族文 献《 夜 。 史
记》 《 书》《 汉 书》《 阳国志》 、汉 、后 、华 的记载 , 文献也 有 不 少记 载 , 夜 郎 恒说 》《 郎笃 则 说 》 《 郎 彝 如《 、夜 、夜 斯 器》 。广义 的文 化概念 涵 盖 了物 质文 明 、 神文 明两大领 域 , 凡农 耕'猎 、 等 精 举 g Z 医药种 植 、 冶炼染 织 、 兵 器 铜鼓 、 住饮食 、 丧嫁 娶 、 居 婚 民风 民俗 、 政治 法律 、 学技术 、 科 天文 历法 、 学艺术 等方 面 , 可 以找 到大 文! 都 量 的文 献 以及地 下文 物佐 证 。大到 治 国方 略 , 《 国安邦论 》 有 治 这样 的论 述 , 《 郎君法 规》 有 夜 这样 的 法律 条文 ; 小到 工艺制 作 , 夜 郎 工匠史 》 有《 这样 的专 门记载 个存 在 了 3 0年左 右 的古 老而 神秘 的王 国 , 0 其发 掘 、 究史不 过几 十年 , 研 许多 问题 研 究很 不 深入 , 尚未得 到可 信 的结论 , 在学 术史 上 留下的空 白尚未 得到 填 补 。例 如在 可 乐发 掘 的 27座 西 汉时 期 的墓 0 葬 , 中 18座具 有鲜 明 的地方 民族特 色 ,O座 墓 中 的死 者 头部 套 有铜 斧 、 斧 或 铜 鼓 , 考 古 学 家 称 其 6 2 铁 被 为 “ 头 葬” 套 。梁 太 鹤先生 认为 :套 头葬是 国 内考 古 发现 中一 种 特有 的 葬俗 。迄 今 除 赫 章可 乐 外 , 处 “ 别
国存 在时 间为 30年左 右 。部分 学者认 为 , 郎 国 的 中心 区域 在今 之 黔 西南 、 西 北 及滇 东 北 一 带 , 0 夜 黔 其 鼎盛 时期 的平均 经济 发展 水平 基本 上超过 了游牧 和半牧 半农 的 阶段 。熊宗仁 先生更 明确 地说 :可 以肯 “ 定夜 郎的统 治 中心 区在今 贵州境 内, 郎都 邑也 必 然在 这 中心 区 内。 …如果 我 们 承认 这一结 论 , 么 , 夜 ” 那
维普资讯
20 06年 第 2期 总 第 2 4 卷 ( 第 85期 ) 总
毕 节 学 院 学 报
J OURNA II VER 丌Y L OF 1JE UNI 3 S
NO. 2 06 2,0 Vo . 124 Ge e a n rlNo. 5 8
社 区文化 生 态 , 提 高黔 西北 的社会 知名度 和 民族 自信 心 、 是 自豪感 的需要 , 促进 地 方 经济社 会 发 展 的 是
需要 。
关键词: 郎 文化 ; 民族 文化 ; 夜 汉 少数 民族 文化 ; 土文 化遗产 特征 ; 究意义 本 研
中 图 分 类 号 : 17 G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 2620 )2— 02— 6 17 —09 (06 0 05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