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史前考古》
一、课程名称:《西北史前考古》
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本科生
四、计划学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
七、课程简介:
“西部考古之一——西北史前考古”,地域包括今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之一部,时间为被中原文化直接统治之前,内容为西北地区史前环境下的文化(在时间、空间、内涵方面)关系的演化。本课不是资料堆砌,而着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清楚西北史前考古的研究现状,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培养。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讲。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主要目的是厘清西北、史前两个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并介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历史。第二讲甘青地区史前文化,通过期中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学掌握此部分内容。第三讲围绕二次扰乱葬、火葬、尸骨摆放姿势、男女合葬墓、特殊随葬品等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的特殊埋葬习俗展开深入讨论,目的是从葬俗窥见史前人群交往、流变的信息。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在使学生掌握新疆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岩画、青铜器、游牧经济、人种组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
第一节西北地区空间概念
1.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甘、青、新、宁,陕西西部、内蒙中西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单元:
黄土分布区: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作东西两部分,乌鞘岭西界。
青藏高原区:东部河谷地带、西部高原草地、高山
蒙新荒漠区:冲、洪积平原、戈壁荒漠、沙漠地带、绿洲、草原。
3.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的变迁:7500-3500气候最适宜期,三部曲。
4.西北地区的文化环境单元:陇东、甘青、新疆三区域。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时间概念
1.史前期的开始时间
2.史前期的结束时间:汉通西域之前
第三节西北史前考古历史的回顾
1.外国学者的早期探险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斯文-赫定、安特生。
2.我国学者建国前的科学考察:夏鼐
3.五、六十年代西北地区的考古学进展
4.八十年代以前的发现与研究
5.八十年代以来的进展
第二讲甘青地区的史前文化
通过完成期中作业的方式,自学此章节内容。
第三讲甘青地区史前葬俗
第一节葬俗的内容
1.位置:墓地位置、地形地貌、墓葬布局
2.形制:平面形状、立体结构、方向、制作方法
3.葬具:种类(棺、椁)、质料(石、木、土坯)、形状、制法
4.葬式:人数(单人、多人)、次数(一次、二次)、性别、年龄、姿势(躯体的仰、俯、侧,四肢的伸直与弯曲)
5.随葬品:种类、数量、摆放位置
第二节二次扰乱葬辨析
1.发现与认识过程
2.辨析的标准
3.统计分析结果
第三节火葬墓研究
1.火葬墓的发现
2.火葬墓存在的时间和分布范围
3.火葬墓与二次扰乱葬
第四节尸骨摆放姿势研究
1.西北地区几种常见姿势的区域性与时间分布
2.尸骨摆放姿势与相关葬俗的关系
3.摆放姿势反映的人群及其变迁
第五节齐家文化男女合葬墓
1.屈肢葬式
2.秦魏家与大何庄墓地分析
3.其他墓地分析
4.殉葬与部族压迫
5.再谈男尊女卑
第六节其他葬俗的研究
1.未成年人墓葬
2.白石随葬习俗
3.洞室墓
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
第一节新疆史前考古概况
1.新疆概况
2.新疆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历史
3.新疆史前时期的界定:汉通西域之前
4.新疆史前文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第二节新疆史前考古学文化
1.天山北路文化
2.小河文化
3.安德罗诺沃文化
4.焉不拉克文化
5.苏贝希文化
6.察吾呼文化
第三节新疆史前冶金技术
1.新疆史前铜器的发现
2.古代铜冶金技术概况:块范法,铜锡铅三元合金
3.新疆史前的冶铜技术:奴拉塞古铜矿冶遗址,锡青铜、砷青铜
4.新疆史前冶铁技术:生铁冶炼
第四节新疆史前岩画
1.新疆岩画的发现与著录
2.新疆岩画概况
3.岩画的研究方法
4.新疆史前岩画:旧石器时代岩画、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岩画
第五节新疆史前的游牧经济
1.游牧经济与游牧社会
2.游牧经济的形成
3.东天山地区的游牧文化
第六节新疆史前的人种
1.人种及其研究方法
2.新疆史前居民人种概况
3.哈密地区史前居民人种
九、学时分配
十、参考教材
本课程为专题课,无指定教材,建议参考:
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