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析技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凌雪、孙凤《文物分析技术》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二、课程类型:跨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及其他,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文物研究和保护中常用现代科技分析技术基本原理、特点、样品处理过程等的讲授,并结合具体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来研究和解决文物研究与保护问题的思维能力。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八、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4课时)1.1 文物1.1.1 什么是文物1.1.2 文物的分类1.2 现代仪器分析概述1.2.1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1.2.2 仪器分析的类型1.2.3 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与基本特点1.2.4 分析仪器1.2.5 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1.2.6 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1.2.7 计量学与误差1.3 电磁辐射的基础知识1.3.1 电磁辐射1.3.2 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1.3.3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过程1.3.4 光谱的产生与光谱的分类1.4 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1.4.1 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与仪器分析1.4.2 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的特点1.5 试样的采取与调制1.5.1 取样的原则1.5.2 样品的采取和前处理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过程;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的特点。
难点: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思考题:1、什么是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有哪些种类?2、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是什么?有何特点?3、怎么描述电磁辐射?4、电磁辐射与物质有哪些作用过程?5、什么是文物?6、简述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特点。
7、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应用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8、取样的原则是什么?对不同的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第二章文物的影像结构分析技术(4课时)2.1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2.1.1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2.1.2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的特点2.1.3 样品处理2.1.4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的应用实例2.2 红外成像技术2.2.1 红外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2.2.2 红外成像技术的特点2.2.3 样品处理2.2.4 红外成像技术的应用实例2.3 中子照相技术2.3.1 中子照相技术的基本原理2.3.2 中子照相技术的特点2.3.3 样品处理2.3.4 中子照相技术的应用实例2.4 多光谱成像技术2.4.1 多光谱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2.4.2 多光谱成像技术的特点2.4.3 样品处理2.4.4 多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实例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
文物相关专业全国高校排名
目前全国开设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的高校排名(按学校本专业实力排名)1北京大学文物保护科学2西北大学文物鉴定3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与文物研究4南开大学古代文物、古文字研究与鉴定5中央民族大学古代文物研究与鉴定文物鉴定与保护6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含文物鉴定7景德镇陶瓷学院古陶瓷鉴定8复旦大学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理论和管理9吉林大学文物研究 陶瓷、玉器研究 文物保护1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文物鉴定与修复11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文物修复古建彩绘考古绘图、发掘12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定专业13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鉴定、14金陵学院古籍修复15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文物鉴定16保定学院文物鉴定17天津信息技术学院文物鉴定部分高校相关专业介绍:1、山东大学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该专业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重点培养学生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专业还设置考古 文物 摄影、绘图、测量、文物修复和保护等课程 使学生系统掌握考古发掘、博物馆工作、文物保护和鉴定等知识 并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可推荐或考取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等文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也可以从事考古科研单位、博物馆系统、史学教育等工作 还可以从事海关的相应工作。
2、北大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 修复 瓷器3、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该专业设立于1989年,是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首家设立的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
2006年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目前拥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教4人),实验管理人员1人。
大部分教师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聘请了王(说王*丹是敏感词汇,不让别人叫这个名字)丹华、陆寿麟、黄克忠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文物中生物危害及其防治周学时:3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凌雪《文物中的生物危及其防治》一、课程名称:文物中生物危害及其防治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凌雪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讲授文物中生物危害现状、生物学基础知识、文物中的生物种类、危害机理以及防治方法。
内容包括绪论、上篇、中篇和下篇四个部分,其中绪论主要介绍生物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以及生物学的总体概述;上篇主要介绍文物中的微生物危害及其防治;中篇主要讲述文物中的动物危害及其防治;下篇主要讲授文物中的植物危害及其防治。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提高学生认识文物中生物危害的意识,增强学生防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八、课程主要内容:绪论第一章生物对文物的危害(2课时)1.1 生物对有机质文物的危害1.1.1 漆木、竹器文物的危害现状1.1.2 纺织品文物的危害现状1.1.3 纸质文物的危害现状1.1.4 皮革类文物的危害现状1.1.5 骨、象牙、角、琥珀等类文物的危害现状1.2 生物对无机质文物的危害1.2.1 壁画文物的危害现状1.2.2 彩绘泥塑文物的危害现状1.2.3 石窟寺艺术及石制品文物的危害现状1.2.4 金属类文物的危害现状1.3 生物对古建筑及其他类型文物的危害1.3.1 古建筑的危害现状1.3.2 馆藏文物的危害现状教学重点:了解文物受到生物危害的现状,增强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防治生物危害文物的意识。
思考题:1、名词解释:生物物理分化作用、生物化学分化作用2、哪些文物常受到生物的危害?会产生何种结果?第二章生物学概述(1课时)2.1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2.2 生物学的特征2.3 生物学的分支2.4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2.5 生物学研究的意义思考题:1、生物学的特征有哪些?2、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上篇文物中的微生物危害及其防治第一章微生物的相关知识(6课时)1.1 微生物及其特点1.1.1 微生物是什么1.1.2 微生物的一般特点1.2 微生物的营养1.2.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2.2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2.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3 微生物的代谢1.3.1 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1.3.2 微生物的呼吸1.4 微生物的生长1.4.1 培养基1.4.2 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方法1.4.3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1.4.4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4.5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1.5 微生物的分类1.5.1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与命名1.5.2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1.5.3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生长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土遗址保护概论及实验周学时:4总学时:72授课班级:本科二、三年级任课教师:孙满利、沈云霞《土遗址保护概论及实验》一、课程名称:土遗址保护概论及实验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二、三年级四、计划学时:7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56课时,实验操作16课时)五、学分:4六、任课教师:孙满利、沈云霞七、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讲解和介绍,使学生掌握土遗址的基本知识,掌握土的组成结构和特征,土遗址的赋存环境,土遗址的建筑形制、以及土遗址的主要病害,了解土遗址的价值评估,掌握土遗址保护规划基本思路、土遗址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熟悉土遗址常规实验的基本原理、仪器和操作步骤。
八、课程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理论教学第一章绪论(4课时)1.1 土遗址的概念1.2 我国土遗址的分布、类型及分类1.2.1 我国土遗址的分布1.2.2 土遗址的类型1.3 土遗址保护研究的内容1.4 土遗址保护研究的对象1.5 土遗址保护研究的理论框架1.5.1 土遗址保护科学的任务与实际意义1.5.2 土遗址保护科学的理论体系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土遗址的概念及内涵;土遗址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土遗址保护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难点:土遗址研究发展的脉络关系。
思考题:1、什么是土遗址?土遗址有哪些种类?2、土遗址保护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是什么?有何特点?第二章土的组成、结构和性质(8课时)2.1 土的物质组成2.1.1 土的三相组成部分2.1.2 土的粒度成分2.1.3 土的矿物成分2.1.4 土的化学成分2.1.5 土中的水2.2 土的结构构造2.3 土的性质2.3.1 土的物理性质2.3.2 土的水理性质2.3.1 土的力学性质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土的三相组成及关系,各项成分及特点;土粒间的连接关系和土的结构类型;土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及力学性质定义及本质。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杨璐《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一、课程名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课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杨璐七、课程简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学科新兴的重要分支之一。
随着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在文物从出土到展陈的整个过程中,遭受损害最严重的就是在考古发掘现场。
因此考古发掘现场近来也就越来越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
本课程通过对考古发掘现场常规处理技术及针对特殊材质文物的专一处理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础理论及原则,掌握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常规技术,熟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流程及工作步骤,为将来从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或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理论(6课时)1.1 平衡状态理论1.2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定义及目标1.3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原则1.3.1少干预原则1.3.2可再处理原则1.3.3少量原则1.3.4事先采样原则1.4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研究内容1.4.1前期调查1.4.2制定预案1.4.3建立临时实验室1.4.4现场提取保护1.4.5临时保护1.4.6包装运输1.5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分级1.5.1非主动性保护1.5.2选择性保护1.5.3全面保护1.5.4展陈标准保护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衡状态理论;难点:现场保护原则的特殊性。
思考题: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遭受损害速率较快的原因。
2. 现场保护中的原则与一般实验室保护原则的异同。
第二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信息记录和样品采集(6课时)2.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档案2.2 样品采集2.2.1采样原则2.2.2采样部位及采样量2.2.3考古发掘现场典型易污染样品的采集2.3 标记2.3.1标记的定义2.3.2标记常用材料2.3.3标记方法2.3.4标记的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现场保护档案的制作;难点:如何在采集样品的过程中避免污染。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周学时:3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四年级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科技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四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三个部分。
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况、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讲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勘察、发掘和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田野考古和文物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形式:开卷考试。
八、课程主要内容:绪论第一章科技考古学的出现(1课时)1.1 考古学自身的发展1.2 科学技术的发展1.3 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科技考古学出现的缘由。
第二章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2课时)2.1 科技考古的定义2.1.1 科技考古学的命名问题2.1.2 科技考古学的定义2.2 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2.2.1 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2.2 科技考古学的目标2.3 科技考古学的作用2.3.1 深化考古学的研究2.3.2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2.3.3 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2.3.4 秉承历史,为现代化和未来服务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科技考古学的研究目标与作用。
难点:科技考古学的含义。
第三章科技考古学发展简史(2课时)3.1 萌芽期3.2 形成与发展期3.2.1 形成和初步发展期3.2.2 发展期3.3 科技考古学前瞻3.3.1 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3.3.2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3.3.3 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3.3.4 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科技考古学的发展过程。
文物鉴定基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鉴定基础一、课程名称:文物鉴定基础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博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魏女七、课程简介:《文物鉴定基础》是文博专业本科生的必选课。
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文物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文物鉴定实践。
“基本理论”部分包括文物鉴定的步骤、内容和方法等,是学习文物鉴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文物鉴定实践”包括中国古代三类常见文物(青铜器、瓷器、玉器)的鉴定方法和要领。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1.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关于文物鉴定(6个课时)第一节文物鉴定的必要性及意义一、文物鉴定的必要性二、文物鉴定的意义第二节中国文物鉴定的历史一、古代文物鉴定二、近代文物鉴定三、现代文物鉴定第三节文物鉴定的步骤一、观二、品三、悟第四节文物鉴定的内容和要求一、鉴质地二、判真伪三、断时代四、定产地五、评价值第五节文物鉴定的方法一、科技鉴定法二、传统鉴定法第六节文物鉴定的原则、标准和必备条件一、文物鉴定的原则二、文物鉴定的标准三、文物鉴定的必备条件第一章思考题:1.瓷器、玉器、青铜器的鉴定内容各有哪些不同?2.传统文物鉴定的方法有哪些?第一章参考书:1.谢辰生、吕济民:《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2.《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化部2001年5月10日颁布。
第二章中国古代瓷器的鉴定(12个课时)第一节中国古代瓷器概述一、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种类二、中国古代的主要窑址三、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简史第二节中国古代瓷器的鉴定要领一、早期瓷器二、六朝青瓷三、隋、唐、五代时期的瓷器四、宋、辽、金时期的瓷器五、元、明、清时期的瓷器第三节中国古代瓷器的辨伪一、瓷器作伪的主要方法第二章思考题:1.简述六朝青瓷在造型、纹饰方面的变化。
2.比较宋代耀州窑与龙泉窑青瓷的特点。
3.简述元代青花瓷的特征。
第二章阅读书目: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二次印刷。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模板】
*****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实践周学时:4总学时:72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凌雪、孙凤《文物分析技术实践》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实践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72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作为实验实践课,主要是在学生了解文物研究和保护中常用的现代分析技术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的仪器设备,培养学生如何规范使用和操作仪器,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实验技能。
考核形式:实践报告。
八、课程主要内容:实验一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的使用(8课时)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的观测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熟悉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会样品准备及处理过程。
3.实际操作训练。
实验二偏光显微镜的使用(4课时)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偏光显微镜的观测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熟悉偏光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会样品准备及处理过程。
3.实际操作训练。
实验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4课时)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金相显微镜的观测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熟悉金相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会样品准备及处理过程。
3.实际操作训练。
实验四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8课时)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测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熟悉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会样品准备及处理过程。
3.实际操作训练。
实验五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使用(8课时)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熟悉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会样品准备及处理过程。
3.实际操作训练。
实验六显微红外光谱仪的使用(8课时)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显微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
(包括:姓名、专业、教育和工作经历及已取得的主要成果等)
经费预算(逐条列出与课题直接相关的各项申请费用)
支出经费科目
申请经费(千元)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
科研业务费
实验材料费
资料费
论文版面费
……
合计
申请人承诺及所在单位审查意见
申请人承诺:
我保证申报书内容属实。如获得资助,我将切实履行课题负责人的职责,严格遵守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有关规定,按照按课题研究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若填报失实和违反规定,本人将承担全部责任。
收件日期
课题编号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报书
课题名称:
申请人:
电话: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邮箱
申报日期
2018年月日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二O一八年制
基本信息
申请人人信息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民族
学位
职称
学术职务
电话
电子邮箱
传真
国别或地区
通讯地址
(可附页)
申报书正文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申报书正文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申报书正文
四、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申报书正文
五、课题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申报书正文
六、研究基础、工作条件与承担项目情况
申报书正文
电话
电子邮箱
项目分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惠任《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一、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惠任七、课程简介:《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面向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原则和方法,熟悉各类保护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流程,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类型的保护修缮技术,同时通过案例介绍使他们了解国内外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其对相关领域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与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期末采用闭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八、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6课时)1.1 中国古建发展简史1.1.1 原始建筑1.1.2 夏、商、周建筑1.1.3 秦、汉建筑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1.1.5 隋、唐、五代建筑1.1.6 宋、辽、金、元建筑1.1.7 明、清建筑1.2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1.2.1 宫殿建筑1.2.2 坛庙建筑1.2.3 陵墓建筑1.2.4 宗教建筑1.2.5 园林建筑1.2.6 居住建筑(住宅/民居)1.3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3.1 建筑的结构方式1.3.2 建筑的群体布局1.3.3 建筑的艺术处理1.4 古建筑的价值与作用1.4.1 价值1.4.2 作用1.5 建国以来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回顾1.5.1 解放前1.5.2 建国初1.5.3 60-70年代1.5.4 80-90年代1.5.5 新世纪1.6 古建保护修缮的原则和程序1.6.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1.6.2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古建的发展演变和分类特点;中国古建的价值和作用;中国古建的保护历程;中国古建的保护原则。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文物的概念、内涵、价值、特点概念: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遗物、遗迹)内涵: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②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近现代中药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③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④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⑤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⑥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价值: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特点:①必须是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有关的②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物质遗存2.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镇、街道、村庄。
文物保护单位: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迹3文物学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内容概念: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特点:①文物学的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比较长②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比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③文物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④文物学有其自身的目的⑤跨学科研究也是文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研究内容:①研究文物的价值②研究文物的作用③研究文物的分类④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⑤研究文物管理⑥研究文物收藏4.文物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与历史学:个性: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共性:研究目的相同: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密切联系:①文物学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②历史学为文物学提供最基本的史料与考古学:个性:所研究文物的年代范围不同;所研究文物的来源不同;所研究文物的侧重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共性:研究对象相同;研究目的相同密切联系:①考古学可以为文物学提供科学的实物资料②文物学可以为考古学提供断代方面的参考5.文物管理的内容(1)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①历史文化名城及街村的管理:当地政府应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分析技术》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二、课程类型:跨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文物研究和保护中常用现代科技分析技术基本原理、特点、样品处理过程,并结合具体应用事例进行讲述。
主要有七章内容,其中绪论主要介绍现代仪器分析概述、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作用与特点以及试样的采取与调制等基本内容;文物的影像结构分析技术主要讲述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红外成像技术、中子照相技术和多光谱成像技术;文物的微观分析技术主要介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文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中子活化分析法;文物的物质结构分析技术主要包含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文物其他分析技术包括热分析技术、表面分析技术、质谱法、色谱分离法等;最后是文物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来研究和解决文物研究与保护问题的思维能力。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4课时)第一节文物一、什么是文物二、文物的分类第二节现代仪器分析概述一、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二、仪器分析的类型三、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与基本特点四、分析仪器五、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六、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七、计量学与误差第三节电磁辐射的基础知识一、电磁辐射二、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三、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过程四、光谱的产生与光谱的分类第四节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一、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与仪器分析二、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的特点第五节试样的采取与调制一、取样的原则二、样品的采取和前处理思考题:1、什么是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有哪些种类?2、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是什么?有何特点?3、怎么描述电磁辐射?4、电磁辐射与物质有哪些作用过程?5、什么是文物?6、简述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特点。
7、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应用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8、取样的原则是什么?对不同的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第二章文物的影像结构分析技术(4课时)第一节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第二节红外成像技术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第三节中子照相技术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第四节多光谱成像技术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思考题:1、X光照相技术的基本原理?2、什么是软X光?什么是硬X光?3、在一张黑白X光照片中,白色代表什么?4、X光照相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5、简述中子照相与X光照相的差别?6、试举例说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优点?第三章文物的微观结构分析技术(6课时)第一节光学显微镜(2课时)一、体视显微镜1.基本原理2.特点3.样品处理4.应用实例二、偏光显微镜1.基本原理2.特点3.样品处理4.应用实例三、金相显微镜1.基本原理2.特点3.样品处理4.应用实例第二节电子显微镜(4课时)一、扫描电子显微镜1.基本原理2.特点3.样品处理4.应用实例二、透射电子显微镜1.基本原理2.特点3.样品处理4.应用实例思考题:1、通常显微镜分为哪两类?2、体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3、什么是正交偏光?4、正交偏光观察样品时,视野一片黑暗说明什么?5、在观察样品金相时,样品抛光后浸蚀的目的是什么?6、试述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与成像?7、透射电镜对样品的要求?第四章文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分析技术(6课时)第一节原子吸收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第三节X射线荧光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第四节中子活化分析法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思考题:1、原子吸收光谱法有何优缺点?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简述积分吸收,峰值吸收。
原子吸收光谱法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5、原子吸收谱线变宽的原因有哪些?6、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方法有哪些?7、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有哪些干扰,如何消除?8、原子吸收光谱在文物研究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9、什么是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10、原子发射光谱法有何优缺点?11、原子发射光谱法如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12、什么是等离子体,以ICP作为光源的发射光谱分析具有哪些特性13、ICP在文物研究中有哪些应用,并举例说明。
14、X射线连续光谱是如何产生的?连续光谱为何有短波限?15、X射线荧光光谱是连续光谱还是特征光谱,如何产生?16、写出莫塞莱定律,它有何用处?17、X射线荧光光谱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哪些?18、X射线荧光光谱在文物研究中有哪些应用?并举例说明。
第五章文物的物质结构分析技术(8课时)第一节红外吸收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第二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第三节X射线衍射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第四节激光拉曼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思考题:1、红外光谱是如何产生的?2、分子振动的形式有哪些?3、红外光谱区域有哪两种?各分几个区?4、引起基团频率移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5、如何解析红外光谱?解析红外光谱时要注意什么?6、红外吸收光谱在文物研究中有何应用?并举例说明。
7、电子跃迁有哪几种形式?8、何谓生色团及助色团?举例说明。
9、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如何产生的?有机物的紫外可见吸收谱带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10、朗伯—比耳吸收定律是什么?影响吸收定律偏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作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哪些?简述它们的分析过程。
12、紫外可见分光计有哪几种类型?主要有哪几个部分组成?13、已知一物质在它的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收系数ε为1.4x104L·mol-1•cm-1。
现用1cm吸收池测得该物质溶液的吸光度为0.850。
计算该溶液的浓度。
14、紫外可见光谱法在文物研究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15、什么是晶体、空间点阵、晶胞?16、怎样确定晶面指数、晶向指数?17、简述布拉格方程及其作用。
18、如何利用XRD进行物相分析?19、简述多晶粉末法和单晶衍射法。
20、XRD物相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有哪些定量分析的方法?21、XRD可以应用在哪些文物的研究中?举例说明。
22、什么是瑞利散射,拉曼散射?拉曼光谱属于什么范畴的光谱?23、利用拉曼光谱进行物质分子结构分析和定性分析的依据是什么?24、试用量子理论来解释拉曼散射。
25、分子振动态发生改变时,什么情况下出现红外吸收,什么情况下出现拉曼散射?26、什么是共振拉曼效应?试以斯托克斯拉曼散射为例说明之。
27、拉曼应用在哪些文物的研究中?举例说明。
第六章文物的其他分析技术(4课时)第一节热分析技术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第二节表面分析法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第三节质谱法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第四节色谱分离技术一、基本原理二、特点三、样品处理四、应用实例思考题:1、什么是热分析法?有哪些类型?2、简述差热分析、热重分析、热膨胀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3、热分析法在文物中有哪些应用?4、试比较X光电子能谱与俄歇电子能谱。
5、试比较X光电子能谱与X荧光能谱。
6、能谱法有些应用?7、什么是色谱法,有哪些分类方法?8、塔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色谱理论有什么贡献?它的不足之处在哪里?9、速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色谱理论有什么贡献?与塔板理论相比,有何进展?10、什么是质谱?与其它结构分析方法相比,质谱法有何特点?11、怎样表示质谱?12、质谱图中有哪些主要离子峰,有何作用?13、质谱中的断裂方式及一般规律是什么?14、质谱仪的性能指标有哪些?它由哪几部分组成?15、质谱有哪些分析方法?16、有哪些同位素在文物研究中有何应用?举例说明。
17、何谓分离度,它的表达式是什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提高分离度?18、色谱如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19、什么是气相色谱,有何特点?20、对担体和固定液的要求分别是什么?如何选择固定液?21、试比较红色担体和白色担体的性能。
22、高效液相色谱仪一般分为几个部分?从仪器构造、分离原理、应用范围等方面比较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的异同点。
23、在液相色谱中,提高柱效的途径有哪些?其中最有效的途径的是什么?24、什么是化学键合固定相?它的突出优点是什么?25、色谱法在文物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第七章文物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展望(2课时)第一节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展望总复习(2课时)主要参考资料:[1]何金兰、杨克让、李小戈编著,仪器分析原理,科学出版社,2002年;[2]刘约权主编,现代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赵藻藩、周性尧、张悟铭、赵文宽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周玉、武高辉编著,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X射线衍射与电子显微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5]武汉大学化学系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李士、秦广雍著,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91年;[7]王昌燧编,科技考古论丛(第一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1;[8]王昌燧、左键编,科技考古论丛(第二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9]王昌燧主编,科技考古论丛(第三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10]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编著,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国内外期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