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01寡人之于国也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课时教案名称: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课时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匡助学生深入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含义,探讨君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评性思维。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这一概念,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量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含义和背景;- 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理解君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评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量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含义和背景1. 导入(15分钟):- 引入“寡人之于国也”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其含义;- 引起学生对君主与国家关系的思量,提出问题:君主对国家有何责任?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 分组讨论君主与国家的关系,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和含义;- 学生展示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3. 拓展与巩固(15分钟):- 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君主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君主对国家的影响。

第二课时:探讨君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1. 复习与导入(15分钟):-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问题:君主与国家的关系有哪些?- 引入新的讨论话题:君主的权力与责任。

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摹拟君主与国家之间的对话;- 学生根据角色扮演的情景,讨论君主的权力与责任;- 教师引导学生思量君主权力的限制和平衡。

3. 拓展与巩固(15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撰写一篇关于君主权力与责任的短文;- 学生互相交流、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短文;- 学生展示并讨论各自的观点和结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

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

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苏教版将它与《季氏将伐颛臾》一起编排在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

专题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等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彻、清晰、深刻。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阅读课文三遍。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学生齐背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品)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品)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品)《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

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 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 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孟子及其思想;(3)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并进行逻辑论证;(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关爱民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孟子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深入解析文本,领会孟子的民本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孟子论证方法的把握和运用;(3)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里的重要地位;(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并结合现实举例说明。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孟子思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课文、背诵和练习题等;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一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2、读出标点、句段的停顿3、读出文言虚词的语气4、读出文章情节内容的意味5、积累文言字法词法句法教学重点:1、文言虚词语气的把握和诵读2、由文言虚词的语气推断人物心理教学原则: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课堂活动,以教师点拨控制为主导,以诵读启发学生思维为训练主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文:教师范背一遍文章,学生齐读两遍,教师听音,纠正字音。

(在读、听中进行字音教学,省时高效)男生齐读,女生合书听,默译,女生读,男生亦然。

(听译训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为下面的译文打下基础)二、译文原则:字求其训,句索其旨二把法:1、把注释搬上课文2、把问题,提给老师、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或写在黑板上(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问中,教师决定点拨的重点)三、讲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通假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课件,学生做笔记,教师针对学生口语提出的、写在纸条上黑板上的问题补充讲解。

(由于时间关系,多媒体展示环节可放到自习课或晚自习,课上只对提问进行点拨)四、作业在笔记本上整理多媒体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词法句法。

第二课时一、诵文——教师点拨示范师诵第一段,要读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粱惠王的自夸、指责的语气。

学生齐读,体会以上文言虚词的读法。

提问:从这几个文言虚词读法上看,梁惠王当时的心理是什麽样的?多媒体展示:孟子见梁惠王{三次}第一次: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对曰:“贤者而乐此。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

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把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把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同学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

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进展与建构同学人文思想。

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备,有条件的班级可特地辟一学时,让同学作充分沟通。

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把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舞同学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同学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学问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心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日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日,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育,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学校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讲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三、教学重难点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四、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2、点拨教学法。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

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文题)(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2、教师适当补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三、教学难点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音频、pp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1、导入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和他的散文(ppt投影)(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君主制下的国家治理问题;2.理解君主的责任、权力和利益;3.掌握文章分析和理解的技巧;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文章的分析和理解;2.君主的责任、权力和利益。

教学准备:1.课前阅读《寡人之于国也》;2.准备讨论问题和互动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学生课前预习,简要复述文章大意。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学生分组阅读《寡人之于国也》;2.每组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a.君主的责任是什么?他应该如何处理国家事务?c.君主和百姓之间的关系如何?d.文章中的“寡人”代表了什么?三、小组讨论(20分钟)1.每组介绍他们的分析结果;2.全班讨论君主的责任和权力问题。

四、思考题讨论(20分钟)1.是否认同文章中对君主权力的解释?为什么?2.君主和百姓之间的权力关系如何影响国家治理?3.如果你是君主,你会如何处理国家事务?五、拓展活动(20分钟)1.学生分组互动,模拟君主治理国家的情境;2.每组依照自己的设定,讨论和表述君主应如何处理国家事务;3.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演示讨论结果。

六、总结(10分钟)1.对课堂讨论和活动进行总结回顾;2.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制下的优缺点。

教学延伸:1.分析不同国家制度下的国家治理问题;2.深入研究君主的责任、权力和利益;3.阅读其他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君主制下的问题。

教学评估:1.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2.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据;3.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效果。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概述1、内容分析《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

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

”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

”“仁,人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

《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

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

他的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

2、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思路方法1、教学思路:(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2、教学方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分析并欣赏孟子运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1.2 教学内容简介孟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式。

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寓言故事和比喻,理解孟子的观点。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孟子与《寡人之于国也》2.1 孟子简介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

强调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解释文章的含义。

简述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2.3 孟子的仁政思想阐述孟子关于仁政的理论基础。

分析仁政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文章结构和论证方式3.1 文章结构分析解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过渡句和连接词。

3.2 论证方式分析分析孟子运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如何通过举例和对比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重点句子和词汇解读4.1 重点句子解读选取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解读和分析。

解释句子的含义和背后的哲理。

4.2 词汇解释列出文中的重点词汇,并提供准确的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词汇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

第五章:课堂活动和扩展思考5.1 课堂活动设计设计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5.2 扩展思考题设计提供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六章:孟子的人性善恶论6.1 孟子的人性观讲解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

分析孟子如何通过举例和比喻来阐述人性善恶的观点。

6.2 性与善恶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孟子认为人性与善恶的关系。

讨论孟子的人性善恶观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3)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运用创意写作手法,进行文本再创作,锻炼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关爱民生、重视人才的思想感情;(2)认识到了解民情、关注民生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二、教学重点1. 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与运用;3. 文章结构分析和论证方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3. 文本再创作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引发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归纳论证方法,总结作者观点。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5. 文本再创作:让学生运用创意写作手法,进行文本再创作,锻炼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整理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并进行运用练习;3. 结合课文,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参与度;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文本再创作:评估学生在文本再创作中的创意表现,考察其写作能力及对文章的理解深度;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

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思想,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仁政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思想。

2.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孟子在文中提出的“民不加多”的观点。

2. 分析孟子论述仁政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思想,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二、自主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1. 教师讲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思想,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2. 分析孟子在文中提出的“民不加多”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孟子论述仁政的方法和技巧,如类比、对比、设问等。

四、课堂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孟子认为仁政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什么?b. 孟子如何论述仁政?c.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仁政?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关于“仁政”的思想。

2. 布置作业:阅读《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孟子的其他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阅读1.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关注孟子论述仁政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孟子在文中如何运用类比、对比、设问等手法论述仁政。

三、课堂讲解1. 教师结合具体事例,讲解孟子论述仁政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孟子在文中提出的“民不加多”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

1. 学生继续讨论以下问题:a. 孟子认为仁政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什么?b. 孟子如何论述仁政?c.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仁政?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体制,理解寡人之于国的历史背景。

2.学习一定数量的词汇、成语、谚语,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3.听、说、读、写全面提高,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一定历史语境下的成语、谚语的含义,提升学生的语言修养。

2.听、说、读、写全面提高。

三、教学难点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下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2.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以少年闰土的《寡人之于国也》为例,带领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的历史背景。

2. 学习环节1.学习一定词汇、成语、谚语。

–侯门似海:形容侯门内外人情复杂,富有利益交织的关系。

–众志成城:形容凝聚大家的力量,共同克服困难。

–士为知己者死:形容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举国若狂:形容全国人民因为某种原因而处于狂热状态。

–天下大乱:形容整个社会秩序瓦解的局面。

–四分五裂:形容整体分裂为多个小块的状态。

–愚公移山:形容一个人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

2.解释语文课本中的生僻词汇、熟悉度低的词语。

3. 分组活动环节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取一则历史事件,结合课本中所学语言知识独立创作语文故事。

2.同组内互相审核作品,根据故事情节给予评价。

4. 复习环节1.听读班课文并填空。

> 课文:“秦王嬴政,霸业未建之前,透过窗口发出‘寡人之于国也’的慷慨豪情,不禁让人为之一振。

”2.回顾本次语文教学的主题,击鼓传花式展开一轮讨论。

六、教学反思1.语文课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很重要,通过分组讨论、创作等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的情境中得到激发和满足,对于今后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意义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 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一、导语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见教案后附录)三、熟读课文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提出疑问:尽心焉耳矣,民不加多分析原因:五十步笑百步根本措施:施仁政、行王道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诵读、疏通文章一、诵读、梳理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三、诵读第五段。

措施效果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王道之始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四、诵读第六段。

措施效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 帛食肉, →王道之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黎民不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 不寒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五、诵读第七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对比涂有饿莩下层百姓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

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

‚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文言知识点梳理1.词类活用(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名词作动词(2)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3)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5)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作动词2.文言句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

(宾语前置句)(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3、通假字直——只颁——斑无——毋涂——途4、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附录:【孟子概述】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着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孟子》由孟轲口授,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

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着的,但都认为有孟子和弟子参加。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

‚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政治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与王道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

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

‚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着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

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

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

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