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资政新篇_来源考_周伟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其中夏春 关于洪仁玕之经历、 交游和其可能阅读过的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 , 学界早已有讨论, ② 在 《资政新篇》 涛的叙述较为详实。 产生的来源上, 不少人提到洪仁玕受到当时传教士中文报刊的 ③有人还对其中的某些内容做出了指证 。 ④ 不过, 影响, 对《资政新篇 》 中新思想来源的全面考察, 尚 “无限逼近” 《资政新篇》 有 的可能性。本文先用黑体字列出 中关键的思想, 再以当时洪能看到的传教
⑤ ” 制宜, 审势而行而已。兹谨将所见闻者, 条陈于后, 以广圣闻, 以备圣裁, 以资国政, 庶有小补云尔。 “洋社会” 接触并了解到世界发展的大势, 实较当时埋首于四书五经的传统知识 作者在香港和上海的
《资政新篇》 分子领先一步。在 中, 他分三部分 ( 风风、 法法、 刑刑 ) 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新政纲领, 都是他根据对西方的了解而来。 “风风类” 在 部分, 洪仁玕提出要自上而下地革除陈规陋习 , 改变社会风气, 使中国成为一个重视 “三宝” 科技的现代基督教国家。作者提出 说, 对传统礼教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颠覆 : “中地素以骄奢
① ② ③ ④ ⑤
: 《洪仁玕与伦敦传教会传教士的交情 》 , : 《上帝的人马: 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 》 , 如苏精 见氏著 香港: 基督 2006 年, 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 第 165 —185 页。 : 《从塾师、 , 2007 年, 参见夏春涛 基督徒到王爷: 洪仁玕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 38 —49 页。 夏在写作此 《遐迩贯珍》 《六合丛谈》 《资政新篇》 书时, 尚未见到 和 出版, 因此对 的理解颇受局限。 : 《从宗教与社会关系探索洪仁玕改革思想与〈遐迩贯珍 〉 , :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文 参见李志刚 的渊源 》 见氏著 , 2009 年。 化》 香港: 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资政新篇 〉 : 《洪仁玕与 “洋” , 《太平天国与中西文化 》 , 2003 年 ;《 参见仓田明子 社会》 见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新史学》 2010 年。 的西学知识与基督教之影响 第 4 卷, 北京: 中华书局, : 《资政新篇》 , 《太平天国印书》 ( 下) , 《资政新篇》 , 洪仁玕 见 第 677 —694 页。以下所引 均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用黑体字, 不再一一标注出处。
士中文书刊作为佐证, 以作为其可能的思想来源。 《资政新篇》 开宗明义便说:“夫事有常变, 理有穷通, 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 为后之福; 有 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 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 与本末强弱耳。 然本末之强弱适均, 视乎时势 之变通为律, 则自今而至后, 自小而至大, 自省而至国, 自国而至万邦, 亦无不可行矣。 其要在于因时
2014 年第 2 期( 第 29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2 2014 ( Vol. 29 )
《资政新篇 》 来源考
周伟驰
摘 《资政新篇》 中现代化举措的来源及其现代化观念的根源, 学界一直缺乏详尽的追 要: 对于洪仁玕
《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 》 究。仔细考察 所受当时新教传教士中文杂志及书籍的影响, 可以揭示贯彻在 背后 。《资政新篇》 “洋社会 ” 的新教文明观和现代化观念 中的思想观念, 主要来自洪仁玕在香港和上海时期对 。《资政新篇》 的接触, 以及对世界发展大趋势的了解 之新, 正在洪仁玕比一般的中国人更早地了解世界时 势, 并预见到了在中国即将出现的情形 。 ; 关键词:《资政新篇》 思想来源; 洪仁玕 基金项目:《广州大典》 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资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周伟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 100732 ) DOI:10.13613/哲学社会科学版) 之习为宝, 或诗画美艳, 金玉精奇, 非一无可取, 第是宝之下者也。夫所谓上宝者, 以天父上帝、 天兄基 督、 圣神爷之风, 三位一体为宝。一敬信间, 声色不形, 肃然有律, 诚以此能格其邪心, 宝其灵魂, 化其 愚蒙, 宝其才德也。中宝者, 以有用之物为宝, 如火船、 火车、 钟镖、 电火表、 寒暑表、 风雨表、 日晷表、 千 量天尺、 连环枪、 天球、 地球等物, 皆有探造化之巧, 足以广闻见之精, 此正正堂堂之技, 非妇儿掩 里镜、 ” 饰之文, 永古可行者也。 上宝即上帝, 中宝即现代科技, 下宝才是中国传统文艺。 从“道 ” 的层面上 洪仁玕想用基督教新教来取代儒释道 ( 在这点上他跟洪秀全没有本质的不同 ) , 而另一方面, 洪仁 说, “奇技淫巧 ” 玕又看到了现代科技的巨大威力, 因此对 进行了辩护, 将之提升到了“中宝 ” 的地位。 对 宗教和科技的并重, 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无法想象的 , 而跟当时新教传教士一致。 “风气” , “风俗” , 《六合丛谈》 1 卷 6 号慕维廉文章《劝友勿固 洪仁玕谈到要转变 改变 有可能受到 : “风教习俗, 守邪俗论》 影响。慕维廉在文中反对中国人一味泥古, 认为应与时俱进 无论古今, 别其 美德, 审其利害, 美利者守之, 恶害者去之, 以此奉劝, 庶几身心交益 …… 如问狃积习者, 何以必致沉 ① ” 以新教来新人心, “上宝” 。 沦, 信基督者何以得救, 此事当细心推求。 改陋俗, 正是洪仁玕所谓 “宗教与科学冲突论 ” , 现代中国人多持 其实对晚清传教士和华人基督徒来说, 科学与基督教不 反而是基督教的辅助, 证明基督教的正确性。洪将上帝和科技视为上宝和中宝即为一例。 仅不矛盾, 。《六合丛谈 》 这种观点是有自然神学作为背景的 创刊号 ( 1857 年正月 ) 由伟烈亚力所写的前言《六 ( 化学、 合丛谈小引》 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点: “ 地质学、 重学等 ) 诸学, 皆穷极毫芒, 精研物理, 凡此地 由于上帝所造, 而考察之名理, 亦由于上帝所畀, 故当敬事上帝, 知其聪明权力, 无限 球中生成之庶汇, ” 无量。盖明其末, 必探其本, 穷其流, 必溯其源也。 该刊中由慕维廉、 韦廉臣等传教士撰写的科学与 也忘不了灌输这种观点。 如 1 卷 2 号韦廉臣所著《真道实证: 上帝必有 》 就用当时探明的 宗教文章, 《六合丛谈》 , 540 —543 页) 。 化学元素表来证明是上帝的智慧用这些元素造成了万物 ( 参见 第 522 、 “法法类” , “教法兼行 ” , 在 部分, 洪仁玕以英美之习惯法传统为模样, 提出立足于本国良风良俗 建构国家大宪, 似已初步具备宪法思想。作者提出, 要制定宪法, 制宪者必须具备深远的视野, 对世界 各国风教宪法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根据本国的实情而制定良法。“立法之人, 必先经磨炼, 洞悉天人 , , , , , , 。并 性情 熟谙各国风教 大小上下 源委重轻 无不了然于胸中者 然后推而出之 乃能稳惬人情也 ” ” 更当留一律以便随时损益小纪, 彰明大纲也。 他 且对宪法的可能修正留有余地: “若恐其久而有差, “又有柔远人之法。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 赞同自由通商、 传教和引进科技, 邦法宏深, 宜先许其通商, 但不得擅入旱地, 恐百姓罕见多奇, 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 并教技艺之人入内, 教导我民, 但准其为 。通商自由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主张, 国献策, 不得毁谤国法也” 让牧师进内地传教, 使中国文化基 督教化, 则是传教士的一贯想法。而让科技专家进内地教育人民, 在当时却是很先进的想法。这比日 本明治维新后主动大规模地聘请欧美教授到日本传播新知识要早 。 “教导” 。《东西洋考每月 关于传教士的 或教化,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其中文期刊中多有介绍 ( 以下简称 《东西洋考》 ) 1834 年 5 月号《亚非利加浪山略说 》 统记传》 谈及传教士到南非黑人部落中 ② 1837 年正月号 《榜葛喇省略》 传教。 说到印度孟加拉人接受英国文明教育, 但依旧崇拜偶像, 不为 《东西洋考》 , 1837 年 2 月号《五印度国 》 : “耶稣之门 顽固不化( 参见 第 193 页) , 一文则较乐观 所动, ” ( 《东西 生自英国来以天道传其国, 能自拔于流俗, 悟改其非矣。其异端渐废, 正教靡不蒸蒸蔚起矣。 , 207 页) 1838 年 3 月号 《合丁突人略说》 洋考》 第 193 、 一文又提到了非洲南部土人接受传教士文明教 ( 《东西洋考》 , 1853 年 4 号有一篇 《阿歪希岛纪略》 (即 育与宗教教育的经历 第 345 页) 。《遐迩贯珍》
, 2006 年,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 608 —609 页。以下引用此文, 仅随文注出书名及页码 。 ① 《六合丛谈》 , 1997 年, 《东西洋考》 北京: 中华书局, 第 123 页。以下引用此书, 仅随文注出 及页码。 ②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
·16·
: 《资政新篇》 周伟驰 来源考 “教化” , “现代化” 檀香山) , 较详细地记录了檀香山土人被传教士 同时也是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 的经 ①《 1 卷 7 号( 1857 ) 有 《马达加斯加岛传教述略 》 ( 《六合丛谈 》 , 1卷 六合丛谈》 第 625 —626 页 ) , 过。 11 号( 1857 ) 有 《加林部传教记》 ( 《六合丛谈 》 , 第 688 —689 页 ) , 它们分别记述了传教士在非洲马达 加斯加和东南亚加林部落传教、 为土著创立文字和建立大学一类的文明化经历。 作为传教士传教的 “现代文明化” 业余产品, 土著社会的 当是洪仁玕感兴趣的, 不过洪已区分传教士和科技人才 。 “法法类” 中洪仁玕对世界各大国的介绍, 是今天人们最感兴趣的部分。 洪仁玕对各国兴衰的看 法, 背后其实是渗透了当时传教士的基督教文明等级观 : 越是信奉上帝, 则国势越强, 越是崇拜偶像, “英吉利即俗称红毛邦, 则国势越弱。 开邦一千年来未易他姓, 于今称为最强之邦, 由法善也。 但其 。 人多有智力, 骄傲成性, 不居人下” , 新教传教士多由英美来 早期英国伦敦会尤多。 他们撰写了一系列的英国历史书籍, 到 1855 年 《全地万国纪略》 ( 1822 ) 、 《大英国人事略说 》 ( 1832 ) 、 时已经有: 米怜著 马礼逊译 郭士立著《大英国统 ( 1834 ) 以及 《古今万国纲鉴 》 ( 1838 ) , ( 1847 ) 。 魏源《海国图志 》 志》 玛吉士《新释地理备考 》 也征用 《遐迩贯珍》 , “基督教国家” 了不少有关英国的内容( 参见 第 119 页) 。他们竭力要把英国塑造成一个 《东西洋考》 1835 年正月号里, : “大英国仓廪实, 的典范。早在 就说道 真可谓兴隆之际。 其公会 ( 按 ” ( 《东西洋考 》 , 指议会) 理国之事也, 改邪归正……大英国之民敬畏至上帝, 忠心拜之。 第 140 页 ) 慕 《地理全志》 《欧罗巴州全志 》 维廉 卷二 之《大英国志 》 将英国从人民、 政制、 教育到技艺夸了个遍, 将 。《遐迩贯珍》 1855 年 7 号新闻中有 《本港六月十三日英人敬守圣节求息 之奉为全世界当效法的榜样 干戈》 一条, 共同祈祷天下和平( 其时英法加入土俄战争) 。“夫英人此举, 皆自认罪而表白于上帝前 ……” ( 《遐迩贯珍》 , “基督教国家” 第 503 页) 英国给人一个 的印象。关于使英国成为“最强之邦 ” 的 “善法” , 洪仁玕却一字不谈。其实在洪仁玕的时代, 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 选举制, 以及英国 人在香港的法治, 中文中已有不少的介绍, 洪仁玕当掌握有相关的知识。 跟美国的共和制相比, 英国 的君主立宪制跟当时清朝的皇帝专制接近 , 跟太平天国天王制稍近。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 》 的最后 : “恳自今而后, 说 可断则断, 不宜断者, 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 不致自负其咎, 皆所以重尊严之 。 , 。 ” 圣体也 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 以辅圣聪不逮 虽然可能有一些罗尔纲先生所说的“军师制 ” 痕迹, 但也可能有一点当时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味道 。洪仁玕作为总统大臣, 可以跟六部议定事情, 同 “无情面之谏议” , “新闻官 ” , 时有 再加上他一再提及的“新闻纸” 进行独立的舆论监督, 在当时的情 境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制度想象 。当时香港也并没有实行英国本土的议会制 , 我们不能指望洪 仁玕到太平天国搞君主立宪。 中国人提出在本土搞英式君主立宪制, 要等到 1875 年郑观应的《易 , 1880 年王韬的 “天下一心, 1894 年何启、 《新政真诠》 , 言》 君民共治” 论, 胡礼垣的 在甲午战争后方才 成为思潮。这几个人跟洪仁玕一样, 也是从传教士那里受到启发而提出新制度的构想的 。② “花旗邦即米利坚, 礼义富足, 以其为最。 其力虽强, 而不侵凌邻邦。 有金银山, 而招别邦人来 采。别邦人有能者, 册立为官, 是其义也。邦长五年一任( 笔者按: 应为四年 ) , 限以俸禄, 任满则养尊 各省再举。有事各省总目公议, 呈明决断。取士、 立官、 补缺及议大事, 则限月日, 置一大柜在中 处优, 廷, 令凡官民有仁智者, 写票公举, 置于柜内, 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 以多议是者为公也。 其邦之跛盲 聋哑鳏寡孤独各有书院, 教习各技。更有鳏寡孤独之亲友, 甘心争为善事者, 愿当众立约保养。 国中 。1838 年出版的裨治文《美理哥合省国志略 》 无有乞丐之民, 此是其礼仪, 其富足也” 卷五《开国以后 》 : “由是国内之规模律例已备, 史略 乃立与邻国相通之制, 以绝后世种祸之根。 其一, 视四海如一家, ; , ; , , …… , 不可自传 其二 两国往来必同一体 其三 列国纷争 劝和为尚 惟自立国法以后 国渐日强, 而与
⑤ ” 制宜, 审势而行而已。兹谨将所见闻者, 条陈于后, 以广圣闻, 以备圣裁, 以资国政, 庶有小补云尔。 “洋社会” 接触并了解到世界发展的大势, 实较当时埋首于四书五经的传统知识 作者在香港和上海的
《资政新篇》 分子领先一步。在 中, 他分三部分 ( 风风、 法法、 刑刑 ) 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新政纲领, 都是他根据对西方的了解而来。 “风风类” 在 部分, 洪仁玕提出要自上而下地革除陈规陋习 , 改变社会风气, 使中国成为一个重视 “三宝” 科技的现代基督教国家。作者提出 说, 对传统礼教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颠覆 : “中地素以骄奢
① ② ③ ④ ⑤
: 《洪仁玕与伦敦传教会传教士的交情 》 , : 《上帝的人马: 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 》 , 如苏精 见氏著 香港: 基督 2006 年, 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 第 165 —185 页。 : 《从塾师、 , 2007 年, 参见夏春涛 基督徒到王爷: 洪仁玕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 38 —49 页。 夏在写作此 《遐迩贯珍》 《六合丛谈》 《资政新篇》 书时, 尚未见到 和 出版, 因此对 的理解颇受局限。 : 《从宗教与社会关系探索洪仁玕改革思想与〈遐迩贯珍 〉 , :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文 参见李志刚 的渊源 》 见氏著 , 2009 年。 化》 香港: 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资政新篇 〉 : 《洪仁玕与 “洋” , 《太平天国与中西文化 》 , 2003 年 ;《 参见仓田明子 社会》 见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新史学》 2010 年。 的西学知识与基督教之影响 第 4 卷, 北京: 中华书局, : 《资政新篇》 , 《太平天国印书》 ( 下) , 《资政新篇》 , 洪仁玕 见 第 677 —694 页。以下所引 均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用黑体字, 不再一一标注出处。
士中文书刊作为佐证, 以作为其可能的思想来源。 《资政新篇》 开宗明义便说:“夫事有常变, 理有穷通, 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 为后之福; 有 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 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 与本末强弱耳。 然本末之强弱适均, 视乎时势 之变通为律, 则自今而至后, 自小而至大, 自省而至国, 自国而至万邦, 亦无不可行矣。 其要在于因时
2014 年第 2 期( 第 29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2 2014 ( Vol. 29 )
《资政新篇 》 来源考
周伟驰
摘 《资政新篇》 中现代化举措的来源及其现代化观念的根源, 学界一直缺乏详尽的追 要: 对于洪仁玕
《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 》 究。仔细考察 所受当时新教传教士中文杂志及书籍的影响, 可以揭示贯彻在 背后 。《资政新篇》 “洋社会 ” 的新教文明观和现代化观念 中的思想观念, 主要来自洪仁玕在香港和上海时期对 。《资政新篇》 的接触, 以及对世界发展大趋势的了解 之新, 正在洪仁玕比一般的中国人更早地了解世界时 势, 并预见到了在中国即将出现的情形 。 ; 关键词:《资政新篇》 思想来源; 洪仁玕 基金项目:《广州大典》 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资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周伟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 100732 ) DOI:10.13613/哲学社会科学版) 之习为宝, 或诗画美艳, 金玉精奇, 非一无可取, 第是宝之下者也。夫所谓上宝者, 以天父上帝、 天兄基 督、 圣神爷之风, 三位一体为宝。一敬信间, 声色不形, 肃然有律, 诚以此能格其邪心, 宝其灵魂, 化其 愚蒙, 宝其才德也。中宝者, 以有用之物为宝, 如火船、 火车、 钟镖、 电火表、 寒暑表、 风雨表、 日晷表、 千 量天尺、 连环枪、 天球、 地球等物, 皆有探造化之巧, 足以广闻见之精, 此正正堂堂之技, 非妇儿掩 里镜、 ” 饰之文, 永古可行者也。 上宝即上帝, 中宝即现代科技, 下宝才是中国传统文艺。 从“道 ” 的层面上 洪仁玕想用基督教新教来取代儒释道 ( 在这点上他跟洪秀全没有本质的不同 ) , 而另一方面, 洪仁 说, “奇技淫巧 ” 玕又看到了现代科技的巨大威力, 因此对 进行了辩护, 将之提升到了“中宝 ” 的地位。 对 宗教和科技的并重, 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无法想象的 , 而跟当时新教传教士一致。 “风气” , “风俗” , 《六合丛谈》 1 卷 6 号慕维廉文章《劝友勿固 洪仁玕谈到要转变 改变 有可能受到 : “风教习俗, 守邪俗论》 影响。慕维廉在文中反对中国人一味泥古, 认为应与时俱进 无论古今, 别其 美德, 审其利害, 美利者守之, 恶害者去之, 以此奉劝, 庶几身心交益 …… 如问狃积习者, 何以必致沉 ① ” 以新教来新人心, “上宝” 。 沦, 信基督者何以得救, 此事当细心推求。 改陋俗, 正是洪仁玕所谓 “宗教与科学冲突论 ” , 现代中国人多持 其实对晚清传教士和华人基督徒来说, 科学与基督教不 反而是基督教的辅助, 证明基督教的正确性。洪将上帝和科技视为上宝和中宝即为一例。 仅不矛盾, 。《六合丛谈 》 这种观点是有自然神学作为背景的 创刊号 ( 1857 年正月 ) 由伟烈亚力所写的前言《六 ( 化学、 合丛谈小引》 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点: “ 地质学、 重学等 ) 诸学, 皆穷极毫芒, 精研物理, 凡此地 由于上帝所造, 而考察之名理, 亦由于上帝所畀, 故当敬事上帝, 知其聪明权力, 无限 球中生成之庶汇, ” 无量。盖明其末, 必探其本, 穷其流, 必溯其源也。 该刊中由慕维廉、 韦廉臣等传教士撰写的科学与 也忘不了灌输这种观点。 如 1 卷 2 号韦廉臣所著《真道实证: 上帝必有 》 就用当时探明的 宗教文章, 《六合丛谈》 , 540 —543 页) 。 化学元素表来证明是上帝的智慧用这些元素造成了万物 ( 参见 第 522 、 “法法类” , “教法兼行 ” , 在 部分, 洪仁玕以英美之习惯法传统为模样, 提出立足于本国良风良俗 建构国家大宪, 似已初步具备宪法思想。作者提出, 要制定宪法, 制宪者必须具备深远的视野, 对世界 各国风教宪法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根据本国的实情而制定良法。“立法之人, 必先经磨炼, 洞悉天人 , , , , , , 。并 性情 熟谙各国风教 大小上下 源委重轻 无不了然于胸中者 然后推而出之 乃能稳惬人情也 ” ” 更当留一律以便随时损益小纪, 彰明大纲也。 他 且对宪法的可能修正留有余地: “若恐其久而有差, “又有柔远人之法。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 赞同自由通商、 传教和引进科技, 邦法宏深, 宜先许其通商, 但不得擅入旱地, 恐百姓罕见多奇, 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 并教技艺之人入内, 教导我民, 但准其为 。通商自由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主张, 国献策, 不得毁谤国法也” 让牧师进内地传教, 使中国文化基 督教化, 则是传教士的一贯想法。而让科技专家进内地教育人民, 在当时却是很先进的想法。这比日 本明治维新后主动大规模地聘请欧美教授到日本传播新知识要早 。 “教导” 。《东西洋考每月 关于传教士的 或教化,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其中文期刊中多有介绍 ( 以下简称 《东西洋考》 ) 1834 年 5 月号《亚非利加浪山略说 》 统记传》 谈及传教士到南非黑人部落中 ② 1837 年正月号 《榜葛喇省略》 传教。 说到印度孟加拉人接受英国文明教育, 但依旧崇拜偶像, 不为 《东西洋考》 , 1837 年 2 月号《五印度国 》 : “耶稣之门 顽固不化( 参见 第 193 页) , 一文则较乐观 所动, ” ( 《东西 生自英国来以天道传其国, 能自拔于流俗, 悟改其非矣。其异端渐废, 正教靡不蒸蒸蔚起矣。 , 207 页) 1838 年 3 月号 《合丁突人略说》 洋考》 第 193 、 一文又提到了非洲南部土人接受传教士文明教 ( 《东西洋考》 , 1853 年 4 号有一篇 《阿歪希岛纪略》 (即 育与宗教教育的经历 第 345 页) 。《遐迩贯珍》
, 2006 年,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 608 —609 页。以下引用此文, 仅随文注出书名及页码 。 ① 《六合丛谈》 , 1997 年, 《东西洋考》 北京: 中华书局, 第 123 页。以下引用此书, 仅随文注出 及页码。 ②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
·16·
: 《资政新篇》 周伟驰 来源考 “教化” , “现代化” 檀香山) , 较详细地记录了檀香山土人被传教士 同时也是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 的经 ①《 1 卷 7 号( 1857 ) 有 《马达加斯加岛传教述略 》 ( 《六合丛谈 》 , 1卷 六合丛谈》 第 625 —626 页 ) , 过。 11 号( 1857 ) 有 《加林部传教记》 ( 《六合丛谈 》 , 第 688 —689 页 ) , 它们分别记述了传教士在非洲马达 加斯加和东南亚加林部落传教、 为土著创立文字和建立大学一类的文明化经历。 作为传教士传教的 “现代文明化” 业余产品, 土著社会的 当是洪仁玕感兴趣的, 不过洪已区分传教士和科技人才 。 “法法类” 中洪仁玕对世界各大国的介绍, 是今天人们最感兴趣的部分。 洪仁玕对各国兴衰的看 法, 背后其实是渗透了当时传教士的基督教文明等级观 : 越是信奉上帝, 则国势越强, 越是崇拜偶像, “英吉利即俗称红毛邦, 则国势越弱。 开邦一千年来未易他姓, 于今称为最强之邦, 由法善也。 但其 。 人多有智力, 骄傲成性, 不居人下” , 新教传教士多由英美来 早期英国伦敦会尤多。 他们撰写了一系列的英国历史书籍, 到 1855 年 《全地万国纪略》 ( 1822 ) 、 《大英国人事略说 》 ( 1832 ) 、 时已经有: 米怜著 马礼逊译 郭士立著《大英国统 ( 1834 ) 以及 《古今万国纲鉴 》 ( 1838 ) , ( 1847 ) 。 魏源《海国图志 》 志》 玛吉士《新释地理备考 》 也征用 《遐迩贯珍》 , “基督教国家” 了不少有关英国的内容( 参见 第 119 页) 。他们竭力要把英国塑造成一个 《东西洋考》 1835 年正月号里, : “大英国仓廪实, 的典范。早在 就说道 真可谓兴隆之际。 其公会 ( 按 ” ( 《东西洋考 》 , 指议会) 理国之事也, 改邪归正……大英国之民敬畏至上帝, 忠心拜之。 第 140 页 ) 慕 《地理全志》 《欧罗巴州全志 》 维廉 卷二 之《大英国志 》 将英国从人民、 政制、 教育到技艺夸了个遍, 将 。《遐迩贯珍》 1855 年 7 号新闻中有 《本港六月十三日英人敬守圣节求息 之奉为全世界当效法的榜样 干戈》 一条, 共同祈祷天下和平( 其时英法加入土俄战争) 。“夫英人此举, 皆自认罪而表白于上帝前 ……” ( 《遐迩贯珍》 , “基督教国家” 第 503 页) 英国给人一个 的印象。关于使英国成为“最强之邦 ” 的 “善法” , 洪仁玕却一字不谈。其实在洪仁玕的时代, 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 选举制, 以及英国 人在香港的法治, 中文中已有不少的介绍, 洪仁玕当掌握有相关的知识。 跟美国的共和制相比, 英国 的君主立宪制跟当时清朝的皇帝专制接近 , 跟太平天国天王制稍近。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 》 的最后 : “恳自今而后, 说 可断则断, 不宜断者, 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 不致自负其咎, 皆所以重尊严之 。 , 。 ” 圣体也 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 以辅圣聪不逮 虽然可能有一些罗尔纲先生所说的“军师制 ” 痕迹, 但也可能有一点当时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味道 。洪仁玕作为总统大臣, 可以跟六部议定事情, 同 “无情面之谏议” , “新闻官 ” , 时有 再加上他一再提及的“新闻纸” 进行独立的舆论监督, 在当时的情 境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制度想象 。当时香港也并没有实行英国本土的议会制 , 我们不能指望洪 仁玕到太平天国搞君主立宪。 中国人提出在本土搞英式君主立宪制, 要等到 1875 年郑观应的《易 , 1880 年王韬的 “天下一心, 1894 年何启、 《新政真诠》 , 言》 君民共治” 论, 胡礼垣的 在甲午战争后方才 成为思潮。这几个人跟洪仁玕一样, 也是从传教士那里受到启发而提出新制度的构想的 。② “花旗邦即米利坚, 礼义富足, 以其为最。 其力虽强, 而不侵凌邻邦。 有金银山, 而招别邦人来 采。别邦人有能者, 册立为官, 是其义也。邦长五年一任( 笔者按: 应为四年 ) , 限以俸禄, 任满则养尊 各省再举。有事各省总目公议, 呈明决断。取士、 立官、 补缺及议大事, 则限月日, 置一大柜在中 处优, 廷, 令凡官民有仁智者, 写票公举, 置于柜内, 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 以多议是者为公也。 其邦之跛盲 聋哑鳏寡孤独各有书院, 教习各技。更有鳏寡孤独之亲友, 甘心争为善事者, 愿当众立约保养。 国中 。1838 年出版的裨治文《美理哥合省国志略 》 无有乞丐之民, 此是其礼仪, 其富足也” 卷五《开国以后 》 : “由是国内之规模律例已备, 史略 乃立与邻国相通之制, 以绝后世种祸之根。 其一, 视四海如一家, ; , ; , , …… , 不可自传 其二 两国往来必同一体 其三 列国纷争 劝和为尚 惟自立国法以后 国渐日强, 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