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内伤发热是中医术语,也称为“阴盛内热”,是一种体质失衡导致机体内部发生炎症或其他病理变化而出现的发热症状。
内伤是指身体内部的脏腑器官受到损伤或功能失调,通常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药物滥用等原因引起。
内伤包括内伤虚损和内伤实损两种类型。
内伤虚损是指人体阳气和生化精气不足,导致机体阴寒内寒。
内伤实损是指人体机能亢进,阴阳失调,引起机体内部的炎症、肿瘤和其他病理性变化。
发热是人体对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如果机体内部发生炎症、感染或其他病理性变化,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做白细胞介素-1(IL-1)的物质,通过改变体温调节系统的设置点,使体温升高。
内伤发热是指内伤引起的发热症状。
内伤发热的特点是发热不明显,体温升高不明显,但持续时间长,中医常常用“虚热”来形容。
这是因为内伤损害了机体阳气的功能,导致体内阳气不足,但体温调节系统依然正常,使得体温升高不明显。
内伤发热的症状常常伴随其他病理变化,如口干、咽干、便秘、尿黄、脉细弦等。
此外,患者常常表现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
这些症状反映了体内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机体功能受损。
治疗内伤发热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中药调理可以通过选择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药物来平衡机体阴阳,促进病理变化的恢复。
针灸可以通过激活经络和调节气血运行来改善机体功能。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部位来促进气血运行和改善病理变化。
总之,内伤发热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体质失衡导致机体内部发生炎症或其他病理变化而出现的发热症状。
治疗内伤发热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能够促进机体阴阳平衡和病理变化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心态平和,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内伤发热ppt课件
《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
《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 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关于阴虚生内热的病机,该文进一步说:“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 绝。” 在治疗上《内经》也提出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 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临床上各种类型内伤发热可以互相转变,证型
也可相互夹杂。
【诊
断】
病史及症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本病多病程 较长,体温以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及虽自觉
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理化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借助现代辅助诊
断方法,可对内伤发热的基础疾病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应与外感发热进行鉴别。 二者在病因、病程、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等方 面都有一定的区别。 内伤发热由内伤病因所致,病程较长,起病缓 慢,以低热者多见,或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者,常伴有内伤症状,其证候虽分虚实,但以 虚证为多。 外感发热由外感六淫或疫毒致病,病程相对较 短,起病较急,常为高热,伴有外感症状,且 以实证为主。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血虚则常见心肝脾 虚损。 冲任亏虚:妇女月经量少而色淡,甚至闭经。 血虚;舌质淡,脉细,或细弱,或细弦。
血虚发热-治法方药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汤。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生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木香理气化滞。
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 经;两乳胀痛可加橘核。
如兼见伤阴者,宜滋阴壮水;疏肝清热,用滋 水清肝饮。或用丹栀逍遥散合一贯煎为治。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辨证依据
内伤发热是中医学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于内伤因素引起的发热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种类型,而内伤发热辨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合参: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来观察、听声、询问和触诊患者,从而获得病情的较全面的信息。
对于内伤发热患者,中医医生会通过望诊皮肤是否红赤,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脉搏的浮沉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辨证。
2. 病史调查:中医辨证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病前后的时间、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等。
内伤发热的辨证需要注意是否有暴饮暴食、肝胆疾患、过度劳累等内伤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发热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内伤发热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3. 闻诊与问诊:闻诊主要是通过闻听患者的呼吸声和胸腹部有无响吼声,判断
内伤发热的程度和可能的病理变化。
问诊则是医生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病情表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程。
4. 辩证分型:根据辩证结果,中医医生会将内伤发热分为不同的辩证类型,如
湿热内伤、气滞血热、阳明热毒等。
每个类型都有其特点和治疗方法,因此准确的辨证分型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总之,内伤发热辩证依据是指中医医生根据四诊合参、病史调查、闻诊与问诊
以及辩证分型等方法来准确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情表现。
这些依据对于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1.引言1.1 概述概述内伤发热是指人体内部出现异常状况,导致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内伤发热主要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失调所引起的。
内伤发热在中医中被称为“热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内伤发热的病因众多,可以是由外部环境的劣质食物、污染空气等因素引起的外感热毒,也可以是由情志不遂、劳累过度等内因造成的内伤。
无论是外感热毒还是内伤,都会导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被破坏,从而引发发热症状的出现。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是由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引起的。
发热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病菌和病毒的侵袭,促进免疫细胞的活跃和功能的增强。
但是,当发热超过正常范围,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就可能成为一种病理症状,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手段,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体质、病因和病理变化等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阴阳平衡、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等,旨在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内伤发热的概念和病因,以及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内伤发热这一病症,有效地防治和治疗内伤发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内伤发热的名词解释与中医相关的内容:1. 概述:介绍内伤和发热的基本概念,以及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探讨。
探讨内伤和发热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2. 内伤的概念和原因:阐述内伤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内伤的种类和主要原因。
解释内伤发生的机理和内外因素对内伤的影响。
3. 发热的概念和病因:解释发热作为一种症状的定义和表现,探讨发热的主要病因和发生机制。
讨论外感与内伤引起发热的区别与联系。
4. 内伤和发热的关系:分析内伤与发热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内伤对发热的影响。
内伤发热
二、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 肝失调达 郁而化火 恼怒过度 肝气上逆 肝火内盛 2、瘀血阻滞 情志抑郁 劳倦过度 血行不畅 郁滞不通 壅而为热 发热 跌打损伤 3、内湿停聚 饮食失调 脾胃受损 运化失职 湿邪内生 郁而化热 忧思气结
4、中气不足 劳倦过度
饮食失调 脾胃损伤
久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虚 5、血虚失荣 久病心肝血虚
(1)功能性低热 (2)肿瘤 (3)血液病 (4)结缔组织疾病 (5)内分泌疾病 (6)慢性感染性疾病
6、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病因 病机 虚实 起病 病程 特点 恶寒
由内伤病因引起 气血壅遏,阴阳失调 多属虚证 缓 较长,反复发作 低热或自觉发热, 不恶寒,怯冷, 得衣被则温存在, 兼症 常兼见头晕、神倦、 自寒、盗汗、脉弱
6、阴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候 分析: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
加减:
7、阳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候 分析:火不归源,虚阳外浮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 加减:
病例1:
女,48岁。近二年月经不定期,延期多 见。阵发性哄热、面色潮红、汗出、烦躁 易怒、情绪抑郁,闷闷不乐,易因小事而 发怒并哄热阵热表现更明显。心悸,梦多, 口干,舌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数。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 理化检查:性激素水平下降,交感神经 兴奋性明显亢进。
思考题: 1、如何鉴别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内伤发热的证候特点? 3、试述常见内伤发热类型治法及代表方。
3、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 4、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 (二)治疗特点 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内伤发热的经典条文
内伤发热的经典条文
内伤发热是一种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口干舌燥、身体发热、
脾气易怒等。
以下是关于内伤发热的一些经典条文,供大家参考。
一、内伤发热的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因精神压力、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等原因导致体
内能量失衡,从而引起身体发热的一种症状。
二、内伤发热的症状
1、口干舌燥:口腔干燥、喉咙干涩、舌头发干。
2、身体发热:体温升高、身体热热的。
3、脾气易怒: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躁不安。
4、头晕乏力:头晕目眩、乏力无力。
5、食欲减退:食欲下降,易饱、易烦躁。
三、内伤发热的病因
1、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体内内分泌失调,
从而引起内伤发热。
2、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不正常、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会影响正常的身体机能,从而引起内伤发热。
3、过度劳累:长期的过度劳累会消耗体内的能量,导致机体失衡,产生内伤发热的症状。
四、内伤发热的治疗
1、调节饮食: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是缓解内伤发热的有效方法。
2、中药调理:建议服用中药进行调理,保证身体正常运转,达到平衡状态。
3、心理调节:疏导情绪,减少精神压力,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四、内伤发热的预防
1、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心态。
2、合理饮食:优质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3、规律作息: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机能正常运转。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饮食、情志、劳倦、病理产物、外伤、体质等为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1、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鉴别要点主要与外感发热的鉴别1、病史及起病特点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起病缓慢,一般病程较长,且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而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临床表现内伤发热而不恶寒,或虽寒但得衣被则减,通常伴有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
而外感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
发热初期常伴有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兼见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病位病性:内伤发热的病位在脾、胃、肝、肾。
病性有虚热、实热之不同。
其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为虚火内生,均属虚热;肝郁发热与瘀血发热均属实热。
(2)辨病情之轻重:一般认为,发热间歇时间渐长,舌脉证相合者为顺证,病情较轻;而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不减,兼证较多,病证错杂,舌脉证不相合者多为逆证,病情较重。
2、治疗原则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泻,虚火宜补。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3、分证论治(1)气虚发热【证候】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患外感,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内伤发热
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开甘温除热之先 声。(虚证发热)
内伤发热的经典论述
•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 心热————导赤散 • 肝热————泻青丸 • 脾热————泻黄散 • 肺热————泻白散 • 阴虚内热——肾气丸减附、桂
• 热型分类:
稽留热,驰张热,消耗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内伤发热的特点:
• 起病缓慢 • 病程>两周 • 热势不一 • 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 不恶寒,无外感症状如:鼻塞、流涕、脉
浮等
• 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
阻的症候。
[概述]
• 二、沿革: • 1.《素问·调经论》详于“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
3、舌象:舌红或边红、苔黄或苔少 4、脉象:脉弦数或弦细数
气郁发热
(二)辩证分析
• 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发热,随
情绪波动而起伏,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大便 干结;
•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精神抑郁不欢,胸协
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 肝郁化火,日久伤津——舌红或边红、苔黄或
苔少,脉弦数或弦细数。
引起发热,亦可按内伤发热辨治。
• 西医: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
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原因不明的 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分类
感染性发热(>59%): 细菌、病毒、真菌
结核、艾滋病
FUO
肿瘤(占第2位):血液系统,实体瘤
血液病:溶贫,出血性疾病,骨髓坏死
非感染性发热 风湿病:SLE, RA, still, DM/PM, SS
芩:清利湿热;
内伤发热中医护理
运动量控制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合 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运动 过度导致身体损伤。
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 避免突然剧烈运动;运动 后要及时休息和补充水分 ,避免身体过度疲劳。
PART 04
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
中药汤剂选用原则
辨证论治
根据内伤发热的具体证型,如气 郁发热、血瘀发热、痰湿郁热、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 、阳虚发热等,选用相应的中药
能的恢复和阴阳平衡。
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有利于预防内伤发热。
心态平和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情绪 波动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定期复查和随访安排
定期复查
内伤发热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随访安排
对于长期内伤发热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应建立随访档案,定期随访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同时,加强与患者的 沟通,了解其生活状况和病情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
PART 02
中医护理评估
病史采集与整理
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热病史,包括发热的时间、程度、伴随症状等。
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情志状态等,以了解可能导致内伤发热的因素。
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回顾,了解是否有慢性疾病、手术史等与内伤发热相关的病 史。
症状观察与分析
观察患者的发热类型,如是否 持续发热、波动性发热等,以 判断内伤发热的病机。
操作技巧
针灸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同时,针 灸过程中需注意消毒和避免晕针等不良反应。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
推拿按摩原理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诊断注意事项
• 3。注意辨证结合辨病 内伤发热可能涉及西医学功能性低热、甲亢 发热、慢性感染性发热、风湿病发热、恶性肿瘤性发热等,应从症状、 体征、辅助检查详细区辨之。 (1)神经功能性低热者:检查往往无器质性病变,多伴见心悸、 失眠、多汗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2)甲亢发热:多有高代谢综合征,如食欲亢进、喜凉怕热、低 热乏力、多汗、心悸、消瘦等;并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神经过敏、 情绪激动、急躁易怒。体检:手颤、皮肤潮湿、腱反射亢进、突眼、 甲状腺大、心率快、基础代谢率高。实验室检查:T3↑、T4↑、 TSH↓ ,白细胞正常或稍低。 (3)慢性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道 感染引起。临床应注意区分三者:结核病主要依靠结核菌的检出和结 核菌素试验阳性;慢性肾盂肾炎主要依靠静脉肾盂造影、肾功能检查 及肾脏B超检查以明确;慢性胆道感染主要根据胆道造影及B超检查并 结合临床特征确诊。 (4)风湿病发热:主要症状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心肌炎、皮下 结节、环形红斑或发热、关节酸痛。实验室检查:血沉快、血清抗O 滴度↑、C反应蛋白(+)、WBC↑,心电图可见P-R期间延长。 (5)恶性肿瘤性发热:多为有明确部位的癌瘤而出现的发热。
整理ppt
分型论治:阴虚发热
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 兼症: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 舌脉: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病机: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主方:清骨散。 处方: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退虚 热;鳖甲滋阴潜阳;甘草和中。 加减: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 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阴精。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 热的治法具体化。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 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所致,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内伤发热”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有内伤发热的记载,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素问·刺志论》提出“气虚身热”,《素问·调经论》提出“阴虚生内热”,并指出劳倦过度,阴阳失调可致发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治疗原则。
2.东汉·华佗《中藏经·寒热论》认为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
3.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以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的虚热症状,开甘温除热法之先河。
4.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热病的效方,如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丸,脾热用泻黄散,肺热用泻白散等,创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方剂。
5.金·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提出脾胃气虚可导致发热,并运用甘温除大热之法,创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
6.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对阴虚发热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认为阳有余而阴不足,强调泻火以保阴,反对滥用辛燥。
7.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对内伤发热的病因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提出:“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
”对阳虚发热的治法及方剂都有记载。
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的病名。
8.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为郁火、阳郁、骨蒸、内伤(气虚发热)、阳虚、阴虚、血虚、痰证、伤食、瘀血、疮毒共11种,为辨证论治内伤发热提供了思路。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定义]内伤发热: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
一般以低热多见,但有时可以为高热,也有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源流]相当于西医学的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病因病机]内伤发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
本病的病位涉及多个脏腑。
其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有关。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在病因、脏腑病变、正虚与邪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兼杂,相互转换,使病情复杂。
1、肝气郁结2、瘀血阻遏3、内湿停滞4、中气不足5、血虚失荣6、阴精亏损7、阳气衰惫内伤发热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由气滞、瘀血、痰湿所致者为实证,因气血、津液郁滞,壅结阻遏而引起发热。
气血阴阳不足者属虚,多为脏腑不足所致。
[诊断]1、病史及症状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本病多病程较长,体温以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及虽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2、血液生化、免疫检查、病原学检查、病理检查及X线、超声、CT、磁共振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内伤发热外感发热病因由内伤病因引起感受外邪所致病机气血壅遏,阴阳失调正邪相争虚实多属虚证多属实证起病缓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短特点低热或自觉发热,大多高热恶寒不恶寒,怯冷,发热恶寒同时得衣被则温存在,得衣被而寒不减兼症常兼见头晕、神倦、常兼见头身疼痛、自汗、盗汗、脉弱鼻塞、流涕、咳嗽,脉浮[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2、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治疗原则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方法:实---行气、活血、化湿;虚---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注意:禁用发散解表(耗气伤津),慎用苦寒泻火(损伤中阳,化燥伤阴)1、肝郁发热症状:内伤发热特征+气郁症分析:情志不舒,气郁化火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1)肝经火热炽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2)肝热阴伤——疏肝清热,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症状:内伤发热病征+血瘀证症状分析:瘀血阻滞,气行不畅,壅而为热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湿热证症候分析: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治法:芳化宣畅,除湿清热方药:三仁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气虚证症候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变证:气虚兼湿或夏季感受暑湿——健脾益气,除湿清热—东垣清暑益气汤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血虚证症候分析:阴血不足,阳气偏旺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症候分析: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治法:滋阴清热方药:清骨散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症候分析:火不归源,虚阳外浮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中医内科学之内伤发热课件
情志调养
01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
过大
02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
03
培养兴趣爱好, 转移注意力, 减轻心理压力
04
保持良好的人际 关系,与家人、 朋友多沟通交流
内伤发热的现代 研究
现代医学认识
01
02
03
外感内伤:外感六淫,内伤脏腑,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
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 乏力:精神不振,
持续不退
四肢无力
食欲不振:胃口 不佳,食量减少
睡眠障碍:失眠 多梦,难以入睡
口干口苦:口干 舌燥,口苦咽干
大便异常:大便 秘结,排便困难
舌苔变化:舌苔 厚腻,舌质红
脉象异常:脉象 细数,脉搏加快
内分泌失调等。
病理研究显示,内伤发热可能 与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分泌异 常、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有关。
诊断方面,实验研究正在探索 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方法,
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治疗方面,实验研究正在探索 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提高
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临床应用前景
内伤发热的诊断 和治疗:通过现 代研究,提高诊 断准确性和治疗 效果
04
内伤发热是一种 由多种原因引起
的发热性疾病
病因包括感染、 炎症、肿瘤、免
疫系统疾病等
临床表现多样, 包括发热、乏力、
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物理治 疗、主要关注 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
面。
实验研究发现,内伤发热的病 因包括感染、免疫功能紊乱、
02 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血虚: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 甲色淡。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理 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法 益气养血。 方 归脾汤加减。
血虚较甚,脾运尚健者,可加熟地、制首乌、枸杞等补益精血。 失血所致者,酌加三七、仙鹤草、茜草、棕榈炭等止血。 血去伤气,脾运不佳者,当少滋腻,酌配楂曲二芽之类。 大热、大汗、大烦渴、脉大,状若白虎汤证,但脉芤,属血虚, 当归补血汤。
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 气、血、阴、阳亏虚,可致阴血不足,阴 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也可 致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病位:脾胃肝肾,以脾肾为主。
病性:以虚为主,亦可见实证,常为虚实夹杂。 虚为脏腑阴阳气血亏虚;实证与气滞、血瘀、 痰湿阻滞等有关。
病势:始则病气,继则病痰湿血瘀,既可由脾 及肾,又可由肝犯脾、由脾及肝,亦可由肝及 肾。
➢ 2.辨病情轻重:内伤发热,一般病程长久, 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 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以及兼夹证多 者,为病情较重的表现。
『治疗原则』
➢ 《景岳全书·火证》有“实火宜泻,虚火宜补, 固其法也。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 得不兼乎清;……若虚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 而酌兼乎补”之说。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 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 续数天后规律交替一次。常见于霍奇金病、回归 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 结核病、风湿热、肺炎及渗出性胸膜炎等。
中医发热:
指自觉或他觉体温高于正常:
他觉发热:面红目赤(视) 、 身热灼手 (切)、体温表测定异常 (检查);
二、病名源流
《内经》即有内伤发热的记载。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有“手足烦
内伤发热护理查房PPT
的重要性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内伤发热的常见护理问题
患者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 内伤发热的知识,如病因、治疗和 预防措施
护理计划和干 预措施
护理计划和干预措施
护理计划一:控制体温 - 用药物降温:根据患者体温情况,
考虑给予合适的退热药物 - 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温水擦浴
等
护理计划和干预措施
护理计划二:维持水分平衡 - 监测患者的尿量和体液摄
内伤发热护理查房PPT
目录 介绍内伤发热护理 内伤发热的常见护理问题 护理计划和干预措施
介绍内伤发热 护理
介绍内伤发热护理
护理目标: 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 复 患者评估: 了解患者的发热原因、 症状和疾病史,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介绍内伤发热护理
实施护理: 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物理 降温方法、舒适的环境、合理的饮食和 休息
入情况 - 鼓励患者适量饮水,避免
脱水
护理计划和干预措施
护理计划三:疼痛管理 - 监测患者疼痛程度和位置 - 使用药物缓解疼痛,如非处方止痛
药
护理计划和干预措施
护理计划四:皮肤护理 -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和干燥 - 定期更换床单、保持床垫干爽
Hale Waihona Puke 护理计划和干预措施护理计划五:患者教育 -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内伤发热的
内伤发热的常 见护理问题
内伤发热的常见护理问题
体温管理: 监测患者体温变化 ,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如物 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水分平衡: 监测患者的体液摄 入和排出情况,保持水分平衡
内伤发热的常见护理问题
疼痛管理: 评估和缓解患者可能出现的 疼痛,如头痛、肌肉酸痛等 皮肤护理: 在发热期间保持患者的皮肤 清洁和干燥,防止皮肤感染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内伤发热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内伤发热细目一:概述一、内伤发热的概念及源流1.内伤发热的概念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2.内伤发热的源流《金匮要略》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
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以补中益气汤作为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
二、内伤发热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体虚久病、饮食劳倦、情志失调、跌仆出血。
二、内伤发热的病机要点及转化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二、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要点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热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
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细目四:辨证论治一、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清,虚火宜补。
属实者,宜解郁、活血、除湿,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二、气虚、气郁、血瘀、血虚、阳虚、痰湿和阴虚发热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须牢记的架构图】1.阴虚发热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清骨散加减。
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
2.血虚发热主症: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活血化瘀
例方
丹栀逍遥散
血府逐瘀汤
常用药
丹皮、山栀、柴胡、川 楝子、薄荷、当归、白 芍、白术、茯苓、甘草
桃仁、红花、赤芍、丹 皮、牛膝、大黄、当归、 川芎、生地、柴胡、枳 壳
内伤发热证治—2
证型
气虚发热
血虚发热
阴虚发热
主 症
症兼 状症
苔 脉 病机 治法
热势或低或 高,常于劳累 后发生或加重
胡黄连.知母.青 蒿. 秦艽. 鳖甲.
麻.柴胡
甘草.枣仁.远志 玄参.生地
湿郁发热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 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 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濡数。
证机概要:水湿内蕴,壅遏化热而发热。 治法:利湿清热。 主方: 三仁汤。
阳虚发热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 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 纳少便溏,面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 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三)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脾(胃)、心、 肝、肾五脏。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 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 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 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 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 脉浮等症。
绪变化而起伏ຫໍສະໝຸດ 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症 状
兼症
肝郁症:精神抑郁,或 烦 躁 易 怒, 胸 胁 胀闷, 喜叹息, 口苦而干,女 子月经不调或痛经,或 经前乳房胀痛
瘀血内停症:有固定性 疼痛或有肿块,口干而 不欲饮,肌肤甲错,面 色萎黄或黯黑
苔脉
苔黄, 脉弦数
舌暗紫或有瘀斑、瘀 点,脉涩
病机 肝失条达, 气郁化火 瘀血阻滞,经脉壅遏
汗,易感冒
淡
黄,大便干结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
舌淡,脉细弱
舌干红或有裂 纹,无苔或少 苔,脉细数
中气不足
血虚失濡
阴精亏虚
阴火内生
阴不配阳
水不制火
补气健脾 甘温除热
益气养血
滋阴清热
例方
补中益气汤
归脾汤
清骨散
黄芪.党参.白 当归.白芍.杞子. 银柴胡.地骨皮.
常用药
术.甘草.当 归.陈皮.升
首乌.龙眼.黄芪. 党参.茯苓.白术.
低热为多,可有 失血史
午后或夜间发 热 , 手足 心热 , 或骨蒸潮热
气 虚 常 见 症 : 血 虚 常 见 症 : 头 阴虚火旺症:心
头 晕 乏 力 , 气 晕 眼 花 , 身 倦 乏 烦少寐,多梦颧
短 懒 言 , 食 力,心悸不宁,面 红 , 盗 汗 , 口 干
少 , 便 溏 , 自 色少华,唇甲色 咽 燥 , 尿 少 色
证机概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而发热。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主方 :金匮肾气丸。
[预防调护]
一、注意休息 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发热体温高者应卧
床。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许可的情况 下,可作适当户外活动。 二、加强日常护理。 三、注意精神饮食调养。 要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 又易于消化之品。由于内伤发热的患者常卫表 不固而有自汗、盗汗,故应注意保暖、避风, 防止感受外邪。
(二)《金匮要略》开甘温除热之先河; (三)《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 “虚”; (四)《脾胃论》对气虚发热的证治论述颇详; (五)《症因脉治》首先提出“内伤发热”之病名; (六)《景岳全书》对阳虚发热的论述补前人之所 未及; (七)《医林改错》对瘀血发热的辨治作出了贡献。
四、讨论范围
内科杂病中因内伤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的疾患。
可见于西医学中:功能性低热、肿瘤、 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结 核病、其它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某些原 因不明的发热。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情志失调
抑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
恼怒——肝火内盛
《丹溪心法》:“气有余便是火。”
(二)外伤失血
外伤——跌仆、外伤、产后、术后 ①气血瘀 阻
失血——出血性疾病,失血过多 养
阴精虚耗,阴衰阳盛,水不制火——阴虚发热 中气不足,运化失健,虚火内生——气虚发热 血虚失养,阴不敛阳,虚阳亢盛——血虚发热 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浮阳外越——阳虚发热 肝失疏泄,气机壅滞,郁火内盛——肝郁发热 瘀血阻滞,血行不畅,瘀郁化热——瘀血发热
二、病机
(二)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 致者属实;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 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虚实可以 相互转化。
内伤发热
[概说]
一、概念
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 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 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临床特征
1.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热势轻重不一
低热为多 高热较少见 自觉发热/五心烦热, 体温并不升高
三、沿革
(一)《内经》提出“阴虚则内热”,奠定了内伤 发热的理论基础;
(三)有未能解释原因的严重贫血时,须作骨 髓象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病位 (二)审虚实
二、治疗原则 1.虚证——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2.实证——解郁清热除湿、活血祛瘀 3.治禁——不可一见发热即用发散或
苦寒之剂
三、证治分类
内伤发热证治-1
证型
肝郁发热
瘀血发热
主症
自觉发热,热势常随情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
三、相关检查
(一)应作血、尿、粪三项常规检查,血沉测 定,心电图,以及X线胸部透视或摄片是内伤 发热的必要检查。
(二)根据临床症状,作相关检查。怀疑结缔 组织疾病时,作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 血中狼疮细胞检查,以及有关血清免疫学检查。 怀疑肝脏疾病时,作常规肝功能检查。怀疑甲 状腺疾病时,作基础代谢检查。
二、病证鉴别
内伤发热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病因
发病 特点
外感发热 感受外邪
起病急,病程短
内伤发热 内伤因素
起病缓,病程较长,或有反 复发作的病史
临床 表现
多为高热, 初期常 伴恶寒,虽得衣被 而不减,头痛,身 痛,鼻塞流涕,咳 嗽,脉浮。
低热为多,或仅自觉发热,时 作时止,发无定时, 大多不 恶寒, 或虽怯冷但得衣被则 减,伴手足心热,头晕,神倦, 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
②血虚失
一、病因
(三)饮食劳倦
过度劳累 饮食失调
脾胃虚弱
中气不足 气血亏虚
一、病因
(四)体虚久病
素体阴虚 热病不愈 吐泻日久 汗出过多 误用过用温热药
素体阳虚 误用过用寒凉药 寒邪日久伤阳
阴精损伤,水不制火 心肝血虚,虚热内生
脾肾阳虚,火不归元
二、病机
(一)主要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 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