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 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一起看看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查阅!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过程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二、新授: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三角都是60°;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相等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注意:推论1是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方法.推论2说明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角是600,不论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就可以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3.由学生解答课本148页的例子;4.补充:已知如图所示, 在△ABC中, BD是AC边上的中线, DB⊥BC于B,∠ABC=120o, 求证: AB=2BC分析由已知条件可得∠ABD=30o, 如能构造有一个锐角是30o的直角三角形,斜边是AB,30o角所对的边是与BC相等的线段,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角的平分线的作法、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内容解析:教材通过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原型,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作角的平分线是几何作图中的基本作图.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也是今后证明两个角相等或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教学目标1、基本知识:了解尺规作图的原理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基本技能(1)会用尺规作图作角的平分线。

(完整版)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完整版.docx

(完整版)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完整版.docx

益阳市九中教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课题第 1 章直角三角形§ 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主备教师使用教师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

2、掌握“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定理。

教学目的3、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4、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方法教学课时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二、新授(一)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1请学生看图形:1 、提问:∠ A 与∠ B 有何关系?为什么?2 、归纳小结: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练习 1、(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 2 )在Rt △ ABC 中,∠ C=900,∠ A - ∠ B =300,那么∠A=,∠ B=。

练习 2在△ ABC中,∠ ACB=9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1)与∠ B 互余的角有( 2)与∠A 相等的角有。

( 3)与∠ B 相等的角有。

(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1、提问:“在△ ABC中,∠ A +∠ B =900那么△ ABC是直角三角形吗?”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3、归纳: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练习3: 若∠ A= 60 0,∠ B =30 0,那么△ABC是三角形。

(三)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21 、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l )量一量斜边AB 的长度。

( 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

( 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

( 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归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全教案第1章因式分解一、背景介绍因式分解的教学是在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

它不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2、理解因式分解与多项式乘法的相互关系;3、初步了解,运用因式分解的提取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

能力目标1、通过对因式分解与多项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对比、化归、概括以及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2、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养成学生表述、抽象、类比、总结的思维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探索和归纳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合情推理的能力.情感目标1、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快乐,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感受多项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对立统一观点,从而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的运用,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多项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课题§1.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知道它与多项式乘法在整式变形过程中的相反关系.(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观察,发现因式分解与多项式乘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观察,推导因式分解与多项式乘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教学重点1.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2.识别因式分解与多项式乘法的关系.3.初步了解因式分解在解决其它数学问题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归纳因式分解与多项式乘法的关系.●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大家会计算(a+b)(a-b)吗?[生]会.(a+b)(a-b)=a2-b2.[师]对,这是大家学过的平方差公式,我们是在多项乘法中学习的.从式子(a+b)(a -b)=a2-b2中看,由等号左边可以推出等号右边,那么从等号右边能否推出等号左边呢?即a2-b2=(a+b)(a-b)是否成立呢?[生]能从等号右边推出等号左边,因为多项式a2-b2与(a+b)(a-b)既然相等,那么两个式子交换一下位置还成立.[师]很好,a2-b2=(a+b)(a-b)是成立的,那么如何去推导呢?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因式分解的问题.二.讲授新课1.讨论993-99能被100整除吗?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交流.[生]993-99能被100整除.因为993-99=99×992-99=99×(992-1)=99×9800=99×98×100其中有一个因数为100,所以993-99能被100整除.[师]993-99还能被哪些正整数整除?[生]还能被99,98,980,990,9702等整除.[师]从上面的推导过程看,等号左边是一个数,而等号右边是变成了几个数的积的形式.2.议一议你能尝试把a3-a化成n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师]大家可以观察a3-a与993-99这两个代数式.[生]a3-a=a(a2-1)=a(a-1)(a+1)3.做一做(1)计算下列各式:①(m+4)(m-4)=__________;②(y-3)2=__________;③3x(x-1)=__________;[生]解:①(m+4)(m-4)=m2-16;②(y-3)2=y2-6y+9;③3x(x-1)=3x2-3x;④m(a+b+c)=ma+mb+mc;(2)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①3x2-3x=()();②m2-16=()();③ma+mb+mc=()();④y 2-6y +9=( )2.[生]把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调换一下即可.即: [师]能分析一下两个题中的形式变换吗?[生]在(1)中,等号左边都是乘积的形式,等号右边都是多项式;在(2)中正好相反,等号左边是多项式的形式,等号右边是多项式乘积的形式.一般地,对于两个多项式f 与g ,如果有多项式h 使得f=gh ,那么我们把g 叫做f 的一个因式,此时,h 也是f 的一个因式。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篇1一、指导思想坚持教育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教育局和学校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入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构建高效课堂。

配合学校达成“安全校园”和“家长满意学校”的办学愿望。

积极深入探索“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眼于学生终身能力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习现代科技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十二章数的开方由平方根和立方根开始,进而学习实数的相关知识。

第十三章整式的整除主要介绍了幂运算、整式的乘法和除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几个基本的运算,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十四章勾股定理主要探索勾股定理及其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模型的建立为主。

第十五章平移与旋转主要介绍了图形的基本变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总结规律。

第十六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介绍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征以及几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对几何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落实通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最终实现能力的培养。

钻研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因人而宜,制定课堂上有效的辅导、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四、教学常规落实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团结协作。

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

上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课。

2024年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4年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4年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包括点的坐标表示、坐标轴的命名与性质。

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制点,并能够根据点的坐标描述其位置。

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掌握斜率截距式方程表示直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的方式,自主发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与坐标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强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直线方程的斜率截距式表示方法。

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描述。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坐标轴的理解以及点与坐标之间关系的把握。

直线方程的斜率截距式的灵活应用。

学生对于复杂情境下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地图定位、电影院座位排列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关于坐标系的知识,了解他们的前知,并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2. 知识点讲解详细阐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构成,包括x轴、y轴、原点等,并解释各部分的含义和作用。

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点的坐标表示方法,强调坐标与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介绍斜率截距式的含义和用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 互动探究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方法,并共同解决问题。

开展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补充。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师生互动,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4. 实践应用布置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三篇)

2024年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三篇)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制定计划的目的为使学生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位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社会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特制定本学科教学计划。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学期数学教材内容包括: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章《勾股定理》、第三章《实数》,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其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第二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其中勾股定理的应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初二(3)班共有学生____人,从上学期期未统计成绩分析,及格人数为人,优秀人数为人,这个班的学生中成绩特别差的比较多,成绩提高的难度较大。

从上学期期末统测成绩来看,成绩最好是分,差的分,这些同学在同一个班里,好的同学要求老师讲得精深一点,差的要求讲浅显一点,一个班没有相对较集中的分数段,从几分到多分每个分数段的人数都差不多,这就给教学带来不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5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勾股定理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新湘教】初二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湘教】初二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

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引入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二、新授(一)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1请学生看图形:1、提问:∠A与∠B有何关系?为什么?2、归纳小结: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练习1(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2)在Rt△ABC中,∠C=900,∠A -∠B =300,那么∠A= ,∠B= 。

练习2 如图,在△ABC中,∠ACB=90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1)与∠B互余的角有(2)与∠A相等的角有。

(3)与∠B相等的角有。

(二)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21、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l)量一量斜边AB的长度(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三、巩固训练:练习3 :在△ABC中,∠ACB=90 °,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练习4:已知:∠ABC=∠ADC=90O,E是AC中点。

求证:(1)ED=EB (2)∠EBD=∠EDB (3)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练习6 已知:在△ABC中,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 M是BC的中点。

如果连接DE,取DE的中点 O,那么MO 与DE有什么样的关系存在?四、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直角三角形的那两条性质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五、课后反思:3.5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二)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一、【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

1.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教学目标1.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2.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3.通过因式分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准确地辨析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这两种变形。

难点:对分解因式与整式关系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回顾整式乘法和乘法公式填空:计算:(1)2ab(3a+4b-1)=_________, (2)(a+2b)(2a-b)=__________(3)(x-2y)(x+2y)=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5) =________2 你会解方程:吗?估计学生会想到两种做法:(1)一是用平方根的定义,(2)二是:解:(x+1)(x-1)=0,根据两个因式相乘等于0,必有一个因式等于0,得到:x+1=0或者x-1=0,因此:得x=1或-1指出:把叫因式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因式的概念(1)说一说: 6=2×___,(2)指出:对于6与2,有整数3使得6=2×3,我们把2叫6的一个因数,同理,3也是6的一个因数。

类似的:对于整式与x+2,有整式x-1使得,我们把x+2叫多项式的一个因式,同理,x-2也叫多项式的一个因式。

你能说说什么叫因式吗?1一般地,对于两个多项式f与g,如果有多项式h使得f=gh,那么我们把g叫f 的一个因式,同样,h也是f的一个因式。

(3)考考你:你能说出下面多项式有什么因式吗?A ab+ac,BC D2 因式分解的概念(1)指出;一般地,把一个含字母的多项式表示成若干个均含字母的多项式的乘积的形式,称为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2)考考你:下面变形叫因式分解吗?E =F =说明:因式分解的对象是含有字母的多项式因此 A 不是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目的是把含字母的多项式化成均含字母的乘积的形式,因此B不是,因为不是多项式。

最新湘教版初二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最新湘教版初二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初中 八 年级 数学 学科 主备人: 年 月课题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I (一)本课(章节)需 10 课时 ,本节课为第1课时,为本学期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验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进一步认识直角三角形;2、学会用符号和字母表示直角三角形;3、经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探讨,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4、会用“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5、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性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猜想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引导逆向思维,探索性质的推导方法——同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和“逆向思维”方法,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重点 直角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探索及运用难点 直角三角形性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判定探索过程教学方法课型教具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从定义可以知道直角三角形具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性质,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需要判断这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直角三角形除了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条性质外还有没有别的性质呢?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除了判断一个角是直角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动脑筋:如图,在Rt △ABC 中,两锐角的和 ∠A+∠B=______.为什么?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试试看:(1) 如图:在△ABC 中,∠ACB=90°,CD ⊥AB 于点D ,若∠A=40°,则∠BCD=_____.[来源:](2 )在△ABC 中,∠B=50°高AD 、CE 交于H ,则∠AHC=____ 2、利用两锐角互余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个案修改 j H E DC B AD C B AC BA C BA动脑筋:如图,在△ABC 中,如果∠A+∠B=90°,那么△ABC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下数学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下数学册全册教案

1.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教学目标1.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2.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3.通过因式分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X地辨析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这两种变形。

难点:对分解因式与整式关系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回忆整式乘法和乘法公式填空:计算:(1)2ab(3a+4b-1)=_________, 〔2〕〔a+2b〕(2a-b)=__________(3)〔x-2y〕(x+2y)=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5) =________ lspjy 分站2 你会解方程:吗?估量学生会想到两种做法:〔1〕一是用平方根的定义,〔2〕二是:解:〔x+1〕(x-1)=0,依据两个因式相乘等于0,必有一个因式等于0,得到:x+1=0或者x-1=0,因此:得x=1或-1指出:把叫因式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因式的概念〔1〕说一说: 6=2&215;___, ,〔2〕指出:对于6与2,有整数3使得6=2&215;3,我们把2叫6的一个因数,同理,3也是6的一个因数。

类似的:对于整式与x+2,有整式x-1使得,我们把x+2叫多项式的一个因式,同理,x-2也叫多项式的一个因式。

你能说说什么叫因式吗?一般地,对于两个多项式f与g,如果有多项式h使得f=gh,那么我们把g叫f 的一个因式,同样,h也是f的一个因式。

〔3〕考考你:你能说出下面多项式有什么因式吗?A ab+ac,BC D2 因式分解的概念〔1〕指出;一般地,把一个含字母的多项式表示成假设干个均含字母的多项式的乘积的形式,称为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2〕考考你:下面变形叫因式分解吗?E =F =说明:因式分解的对象是含有字母的多项式因此 A 不是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目的是把含字母的多项式化成均含字母的乘积的形式,因此B不是,因为不是多项式。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
3.第一步分解因式以后,所含的多项式还可以继续分解,则需要进一步分解因式.直到每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Ⅴ.课后作业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课题
1.3公式法(第课时)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1.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
2.能较熟悉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师]能不能用语言叙述呢?
[生]能.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问题2其实就是完全平方公式的符号表示.即:a2+2ab+b2=(a+b)2,a2-2ab+b2(a-b)2.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Ⅱ.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
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
出示投影片
[做下列填空题的作用在于训练学生迅速地把一个单项式写成平方的形式. 也可以对积的乘方、幂的乘方运算法则给予一定时间的复习,避免出现4a2=(4a)2这一类错误]
填空:
(1)4a2=()2;
(2) b2=()2;
(3)0.16a4=()2;
(4)1.21a2b2=()2;
(5)2 x4=()2;
3.会用提公因式、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并能说出提公因式在这类因式分解中的作用.
4.能灵活应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通过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联想能力.通过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灵活应用公式分解因式.
教 学 程 序
a2-b2=(a+b)(a-b).

2023年八年级下册湘教版数学教案(9篇)

2023年八年级下册湘教版数学教案(9篇)

2023年八年级下册湘教版数学教案〔9篇〕2023年八年级下册最新湘教版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2节乘法公式的第二课时——完全平方公式。

二、教材分析:完全平方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乘法运算知识的升华,它是在学生学习整式乘法后,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算式的总结,表达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完全平方公式是学生后续学好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必备知识,它还是配方法的根本模式,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知识奠定了根底,所以说完全平方公式属于代数学的根底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方差公式的根底上,研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公式的发现与验证为学生体验规律探索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模式,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代数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很有帮助。

使学生了解到完全平方公式是有力的数学工具。

重点:掌握完全平方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即对公式中字母a、b的理解与正确应用。

三、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

〔3〕通过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及分析结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4〕体验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简化运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情分析与教法学法学情分析: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底之上,本节课就是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及平方差公式的根底上开展的,具备了初步的总结归纳能力。

另外,14岁的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创造欲、表现欲,所以只有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内容才较易掌握。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方案〔精选5篇〕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方案〔精选5篇〕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方案篇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进步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为重点,努力施行新课改。

学习“杜郎口”经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理论,进步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所有的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的数学,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数学的考虑问题,并能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进展自主探究。

二、学情分析^p本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130班数学教学工作。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自学理解才能,自主探究才能得到开展与培养,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才能得到开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较好的开展,但局部学生没有到达应有程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才能几乎没有,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重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育与培养,绝大不分学生可以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展学习与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开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泼,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蔼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理论。

上期末数学平均分58分,最高分81分,及格20人。

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展探究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表达现代信息社会的开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三、教材分析^p1、教学内容的引入,采取从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数学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

2、教材内容的呈现,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和时机,适当编排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究理论,促进学生思维才能、创造才能的培养与进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根底。

3、教材内容的编写坚持把握《课程标准》,同时又具有弹性,以满足高程度学生的需要,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开展。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制定工作安排的过程是一个思索的过程。

在制定了工作安排后,你的脑海中基本上已经有了某个项目的安排,“心中有安排”。

为了便利大家,我想和大家共享一下湖南教化出版社八年级数学其次册的一些教学安排。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安排【四篇】,欢迎品鉴!【篇一】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安排一、指导思想教化学生驾驭初中数学学习常规,驾驭基础学问与基本技能,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实力、运算实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实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视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洁的推理。

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逐步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看法。

坚韧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索、探究的新思想。

培育学生应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成果来看,比较志向。

两个班的优生只有二十个,仅占百分之十,而学困生接近百分之四十,大部分同学的数学成果不志向,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底子薄给教学带来了肯定的困难,所以今年的教学任务较重。

所以要依据实际状况,面对全体,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今年进行小组辅导,对特殊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1、发挥集体才智,仔细进行集体备课。

新的学期,初中数学课课节较少,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是全部数学老师面对的问题?在这里,学校给我们明确了方向。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才智,仔细探讨教材及课程标准,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探讨、探讨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细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学问的联系及其地位,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让每一节课上出实效,让每位学生愉悦的获得新知。

2、学习和强化“自主学习”与分层教学实践新的学期,我校全部学科都主见自主学习与集体备课,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探讨、探讨确定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细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学问的联系及其地位,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通过学案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省时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3、抓住课堂45分钟。

数学八下(湘教版)教案

数学八下(湘教版)教案

第1章直角三角形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并能利用“两锐角互余”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重点)2.探索、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在小学时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同学们可以用手上的三角板和量角器作直角三角形,并和小组成员一同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如图,AB∥DF,AC⊥BC于C,BC与DF交于点E,若∠A=20°,则∠CEF等于()A.110°B.100°C.80°D.70°解析:∵AC⊥BC于C,∴△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0°-∠A=90°-20°=70°,∴∠ABC=∠1=70°,∵AB∥DF,∴∠1+∠CEF=180°,即∠CEF=180°-∠1=180°-70°=110°.故选A.方法总结:熟知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探究点二: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已知AB ∥CD ,∠BAF =∠F ,∠EDC =∠E ,求证:△EOF 是直角三角形.解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答有关角的问题时最常用的定理,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本题欲证△EOF 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E +∠F =90°即可,而∠E =12(180°-∠BCD ),∠F =12(180°-∠ABC ),由AB ∥CD 可知∠ABC +∠BCD =180°,即问题得证. 证明:∵∠BAF =∠F ,∠BAF +∠F +∠ABF =180°,∴∠F =12(180°-∠ABF ).同理,∠E =12(180°-∠ECD ).∴∠E +∠F =180°-12(∠ABF +∠ECD ).∵AB ∥CD ,∴∠ABF +∠ECD =180°.∴∠E +∠F =180°-12×180°=90°,∴△EOF 是直角三角形. 方法总结: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的和为90°,可知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探究点三: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ABC 中,AD 是高,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1)若AB =10,AC =8,求四边形AEDF 的周长;(2)求证:EF 垂直平分AD .解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DE =AE =12AB ,DF =AF =12AC ,再根据四边形的周长的公式计算即可得解;(2)根据“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明即可.(1)解:∵AD 是高,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DE =AE =12AB =12×10=5,DF =AF =12AC =12×8=4,∴四边形AEDF 的周长=AE +DE +DF +AF =5+5+4+4=18;(2)证明:∵DE =AE ,DF =AF ,∴E 是AD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F 是AD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EF 垂直平分AD .方法总结:当已知条件含有线段的中点、直角三角形等条件时,可联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连接中点和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进行求解或证明.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探究点四:直角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类型一】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关系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 =120°,EF 为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F ,交AB 于点E .求证:FC =2BF .解析:根据EF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联想到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因此连接AF ,得到△AFB 为等腰三角形.又可求得∠B =∠C =∠BAF =30°,进而求得∠F AC =90°.取CF 的中点M ,连接AM ,就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证明:如图,取CF 的中点M ,连接AF 、AM .∵EF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AF =BF .∴∠BAF=∠B .∵AB =AC ,∠BAC =120°,∴∠B =∠BAF =∠C =12(180°-120°)=30°.∴∠F AC =∠BAC -∠BAF =90°.在Rt △AFC 中,∠C =30°,M 为CF 的中点,∴∠AFM =60°,AM =12FC =FM .∴△AFM 为等边三角形.∴AF =AM =12FC .又∵BF =AF ,∴BF =12FC ,即FC =2BF .方法总结:当已知条件中出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时,通常会运用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性质,使用该性质时,要注意找准斜边和斜边上的中线.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类型二】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图所示,四个小朋友在操场上做抢球游戏,他们分别站在四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A 、B 、C 、D 处,球放在EF 的中点O 处,则游戏________(填“公平”或“不公平”).解析:游戏是否公平就是判断点A 、B 、C 、D 到点O 的距离是否相等.四个直角三角形有公共的斜边EF ,且O 为斜边EF 的中点.连接OA 、OB 、OC 、OD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可知,OA =OB =OC =OD =12EF ,即点A 、B 、C 、D 到O 的距离相等.由此可得出结论:游戏公平.方法总结:题目中如果出现“直角三角形”和“中点”这两个条件时,应连接直角顶点与斜边中点,再利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解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类型三】 利用直角三角形性质解动态探究题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AB =AC ,∠BAC =90°,O 为BC 的中点.(1)写出点O 到△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的数量关系;(2)如果点M 、N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移动,移动中保持AN =BM .请判断△O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1)由于△ABC 是直角三角形,O 是BC 的中点,得OA =OB =OC =12BC ;(2)由于OA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因此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CAO =∠B =∠45°,OA =OB ,又AN =MB ,所以△AON ≌△BOM ,所以ON =OM ,∠NOA =∠MOB ,于是有∠NOM =∠AOB =90°,所以△O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解:(1)连接AO .在Rt △ABC 中,∠BAC =90°,O 为BC 的中点,∴OA =12BC =OB =OC ,即OA =OB =OC ;(2)△O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AC =BA ,OC =OB ,∠BAC =90°,∴OA=OB ,∠NAO =12∠CAB =∠B =45°,AO ⊥BC ,又AN =BM ,∴△AON ≌△BOM ,∴ON =OM ,∠NOA =∠MOB ,∴∠NOA +∠AOM =∠MOB +∠AOM ,∴∠NOM =∠AOB =90°,∴△MO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方法总结:解决动态探究性问题,要把握住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比如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和不变的数量关系,比如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三、板书设计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性质一: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性质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方法二: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通过练习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利用已知条件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一考点比较容易上手一些,而往往忽略在直角三角形中告诉斜边上的中点利用中线这一性质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让学生不断强化提高这一点第2课时 含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1.理解并掌握含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重点)2.能利用含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用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你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理由,并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75°,腰长4cm ,那么腰上的高是________cm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cm 2.解析:因为75°不是特殊角,但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0°,依题意画出图形,则有∠A =30°,BD ⊥AC ,AB =4cm ,所以BD =2cm ,S △ABC =12AC ·BD =12×4×2=4(cm 2).故答案为2,4. 方法总结:作出准确的图形、构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探究点二: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CBD 中,AD ∥BC ,AB ⊥AC ,且AC =12BC ,求∠DAC 的度数.解析:根据题意得∠CBA =30°,由平行得∠BAD =30°,进而可得出结论.解:∵AB ⊥AC ,∴∠CAB =90°.∵AC =12BC ,∴∠CBA =30°.∵AD ∥BC ,∴∠BAD =30°,∴∠CAD =∠CAB +∠BAD =120°.方法总结:如果题中出现直角三角形及斜边是直角边的两倍可直接得出30°的角,再利用相关条件求解.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探究点三:含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如图,某船于上午11时30分在A 处观测到海岛B 在北偏东60°方向;该船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向东航行到C 处,观测到海岛B 在北偏东30°方向;航行到D 处,观测到海岛B 在北偏西30°方向;当船到达C 处时恰与海岛B 相距20海里.请你确定轮船到达C 处和D 处的时间.解析:根据题意得出∠BAC ,∠BCD ,∠BDA 的度数,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C 、AC 、CD 的长度.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关系式求出时间.解:由题意得∠BCD =90°-30°=60°,∠BDC =90°-30°=60°.∴∠BCD =∠BDC =60°,∴△BCD 为等边三角形.在△ABD 中,∵∠BAD =90°-60°=30°,∠BDC =60°,∴∠ABD =90°,即△ABD 为直角三角形,∴∠ABC =30°.∵BC =20海里,∴CD =BD =20海里.又∵BD =12AD ,∴AD =40海里.∴AC =AD -CD =20(海里).∵船的速度为每小时10海里,因此轮船从A 处到C 处的时间为2010=2(h),从A 处到D 处的时间为4010=4(h).∴轮船到达C 处的时间为13时30分,到达D 处的时间为15时30分. 方法总结:方位角是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弄清楚方位角是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再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三、板书设计1.含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在直角三角形中,30度的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2.含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强调这两个性质都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得到的,如果是一般三角形是不能得到的;两边的二倍关系是斜边和直角边之间的关系,不是两直角边的关系,这在教学中要注意强调,这是学生常犯的错误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1课时勾股定理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2.掌握勾股定理,并应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CD⊥AB于D,求:(1)AC的长;(2)S△ABC;(3)CD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CD·AB=BC·AC即可求出CD.解:(1)∵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AC=AB2-BC2=12(cm);(2)∵S△ABC=12CB·AC=12×5×12=30(cm2);(3)∵S△ABC=12AC·BC=12CD·AB,∴CD=AC·BCAB=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周长.解析:本题应分△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9-5=4,∴△ABC 的周长为:15+13+4=32,∴△ABC的周长为32或42.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类型三】勾股定理与等腰三角形的综合如图所示,已知△ABC中,∠B=22.5°,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AB于D、F点,BD=62,AE⊥BC于E,求AE的长.解析:欲求AE,需与BD联系,连接AD,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AD=BD.可证△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AE的长.解:如图所示,连接AD.∵DF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AD=BD=62,∴∠BAD =∠B=22.5°.∵∠ADE=∠B+∠BAD=45°,AE⊥BC,∴∠DAE=45°,∴AE=DE.由勾股定理得AE 2+DE 2=AD 2,∴2AE 2=(62)2,∴AE =622=6. 方法总结:22.5°虽然不是特殊角,但它是特殊角45°的一半,所以经常利用等腰三角形和外角进行转换.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求边长是常用的方法.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探究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探索与研究:方法1:如图: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 绕其顶点A 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 ,所以∠BAE =90°,且四边形ACFD 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 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方法2:如图: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 △BEA 和Rt △ACD 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 的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 和Rt △ACD 的面积之和等于Rt △ABD 和△BCD 的面积之和解答.解:方法1:S 正方形ACFD =S 四边形ABFE =S △BAE +S △BFE ,即b 2=12c 2+12(b +a )(b -a ),整理得2b 2=c 2+b 2-a 2,∴a 2+b 2=c 2;方法2: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CD ,S 四边形ABCD =S △ABD +S △BCD ,即S △ABC +S △ACD =S △ABD+S △BCD ,即12b 2+12ab =12c 2+12a (b -a ),整理得b 2+ab =c 2+a (b -a ),b 2+ab =c 2+ab -a 2,∴a 2+b 2=c 2.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然后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三、板书设计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2.勾股定理的应用3.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设计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图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1.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2.勾股定理的正确使用.(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在一个圆柱形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 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类型一】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如图,在离水面高度为5米的岸上,有人用绳子拉船靠岸,开始时绳子BC的长为13米,此人以0.5米每秒的速度收绳.问6秒后船向岸边移动了多少米(假设绳子是直的,结果保留根号)?解析:开始时,AC=5米,BC=13米,即可求得AB的值,6秒后根据BC、AC长度即可求得AB的值,然后解答即可.解:在Rt△ABC中,BC=13米,AC=5米,则AB=BC2-AC2=12米,6秒后,BC =13-0.5×6=10米,则AB=BC2-AC2=53米,则船向岸边移动距离为(12-53)米.方法总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图形是直角三角形或可构成直角三角形,在计算中常应用勾股定理.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类型二】含30°或45°等特殊角的三角形与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由于过度采伐森林和破坏植被,我国许多地区频频遭受沙尘暴的侵袭,今日A市测得沙尘暴中心在A市的正西方向300km的B处,以107km/h的速度向南偏东60°的BF 方向移动,距沙尘暴中心200km的范围是受沙尘暴影响的区域,问:A市是否会受到沙尘暴的影响?若不会,说明理由;若会,求出A市受沙尘暴影响的时间.解析:过点A 作AC ⊥BF 于C ,然后求出∠ABC =30°,再根据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AC =12AB ,从而判断出A 市受沙尘暴影响,设从D 点开始受影响,此时AD =200km ,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CD 的长,再求出受影响的距离,然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即可得解.解:如图,过点A 作AC ⊥BF 于C ,由题意得,∠ABC =90°-60°=30°,∴AC =12AB =12×300=150(km),∵150<200,∴A 市受沙尘暴影响,设从D 点开始受影响,则AD =200km.由勾股定理得,CD =AD 2-AC 2=2002-1502=507(km),∴受影响的距离为2CD =1007km ,受影响的时间位1007÷107=10(h).方法总结:熟记“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知道方向角如何在图上表示,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是解这类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探究点二:勾股定理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类型一】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最短距离问题如图,长方体的长BE =15cm ,宽AB =10cm ,高AD =20cm ,点M 在CH 上,且CM =5cm ,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 爬到点M ,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解:分三种情况比较最短距离:如图①(将正面与上面展开)所示,AM =102+(20+5)2=529,如图②(将正面与右侧面展开)所示,AM =202+(10+5)2=25(cm).∵529>25,∴第二种短些,此时最短距离为25cm ;如图③(将正面与左侧面展开)所示,AM =(20+10)2+52=537(cm).537>25,∴最短距离为25cm.答: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25cm.方法总结:因为长方体的展开图不止一种情况,故对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展开时,考虑要全面,不要有所遗漏.不过要留意展开时的多种情况,虽然看似很多,但由于长方体的对面是相同的,所以归纳起来只需讨论三种情况:前面和右面展开,前面和上面展开,左面和上面展开,从而比较取其最小值即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类型二】 运用勾股定理与方程解决有关计算问题如图,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纸片,将其沿MN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的B ′处,点A 的对应点为A ′,且B ′C =3,则AM 的长是( )A .1.5B .2C .2.25D .2.5解析:设AM =x ,连接BM ,MB ′,在Rt △ABM 中,AB 2+AM 2=BM 2,在Rt △MDB ′中,B ′M 2=MD 2+DB ′2,∵MB =MB ′,∴AB 2+AM 2=BM 2=B ′M 2=MD 2+DB ′2,即92+x 2=(9-x )2+(9-3)2,解得x =2,即AM =2.故选B.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设出适当的线段的长度为x ,然后用含有x 的式子表示其他线段,然后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类型三】 勾股定理与数轴如图所示,数轴上点A 所表示的数为a ,则a 的值是( )A.5+1 B.-5+1C.5-1D. 5解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三角形的斜边长,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A点的坐标.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1和2,∴斜边长为12+22=5,∴-1到A的距离是5,那么点A所表示的数为5-1.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和数轴的知识,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确定点A的符号后,点A所表示的数是距离原点的距离.三、板书设计1.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勾股定理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就练习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学生简单机械地套用了“a2+b2=c2”,没有分析问题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对于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问题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通过实例不断训练提高第3课时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重点)2.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古埃及人曾经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将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如图那样用桩钉钉成一个三角形,他们认为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类型一】 勾股数判断下列几组数中,一定是勾股数的是( )A .1,2, 3B .8,15,17C .7,14,15 D.35,45,1 解析:选项A 不是,因为2和3不是正整数;选项B 是,因为82+152=172,且8、15、17是正整数;选项C 不是,因为72+142≠152;选项D 不是,因为35与45不是正整数.故选B.方法总结:勾股数必须满足:①三个数必须是正整数,例如:2.5、6、6.5满足a 2+b 2=c 2,但是2.5、6.5不是正整数,所以它们不是勾股数;②一组勾股数扩大相同的整数倍得到三个数仍是一组勾股数.【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边,且满足(a -7)2+(b -24)2+(c -25)2=0.试判断△ABC的形状.解析:可先确定a ,b ,c 的值,然后再结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判断.解:由平方数的非负性,得a-7=0,b-24=0,c-25=0.∴a=7,b=24,c=25.又∵a2=72=49,b2=242=576,c2=252=625,∴a2+b2=c2.∴△ABC是直角三角形.方法总结:此题主要依据“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这一性质来确定a,b,c的值.该知识点在解题时会经常用到,应注意掌握.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类型三】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与角有关的问题在如图的方格中,△ABC的顶点A、B、C都是方格线的交点,则三角形ABC的外角∠ACD的度数等于()A.130°B.135°C.140°D.145°解析:∵AB2=12+22=5,BC2=12+22=5,AC2=12+32=10,∴AC2=AB2+BC2,∴△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是△ABC的外角,∴∠ACD=∠A+∠B=45°+90°=135°.故选B.方法总结:在网格图中求三角形的角度时可以运用勾股定理和一些特殊角的边角关系来解答,比如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45°的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相等.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2题【类型四】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面积问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90°,AB=8,BC=6,CD=24,AD=26,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析:连接AC,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ABC和△ACD为直角三角形,然后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将两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出来,两者面积相加即为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连接AC,∵∠B=90°,∴△ABC为直角三角形,∴AC2=AB2+BC2=82+62=102,∴AC=10,在△ACD中,∵AC2+CD2=100+576=676,AD2=262=676,∴AC2+CD2=AD 2,∴△ACD 为直角三角形,且∠ACD =90°,∴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CD =12×6×8+12×10×24=144.方法总结:将求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转化为求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的问题,解题时要利用题目信息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如角度,三边长度等.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探究点二: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实际应用如图,南北向MN 为我国领海线,即MN 以西为我国领海,以东为公海,上午9时50分,我国反走私A 艇发现正东方有一走私艇以13海里/时的速度偷偷向我领海开来,便立即通知正在MN 线上巡逻的我国反走私艇B 密切注意.反走私艇A 和走私艇C 的距离是13海里,A 、B 两艇的距离是5海里;反走私艇B 距离C 艇12海里,若走私艇C 的速度不变,最早会在什么时候进入我国领海.解析:已知走私艇的速度,求出走私艇的距离即可得出走私艇所用的时间,即可得出走私艇何时能进入我国领海.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得出走私艇的距离,根据题意,CE 即为走私艇所走的路程,可知,△ABE 和△EBC 均为直角三角形,可分别解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解:设MN 与AC 相交于E ,则∠BEC =90°,∵AB 2+BC 2=52+122=132=AC 2,∴△ABC 为直角三角形,且∠ABC =90°,由于MN ⊥CE ,所以走私艇C 进入我国领海的最短距离是CE ,由S △ABC =12AB ·BC =12AC ·BE ,得BE =6013(海里),由CE 2+BE 2=BC 2,即CE 2+(6013)2=122,得CE =14413(海里),∴14413÷13=144169≈0.85(h)=51(min),9时50分+51分=10时41分.答:走私艇C 最早在10时41分进入我国领海.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对题意的准确把握和使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解题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整理出几何图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三、板书设计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求角和线段的长3.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往往不找最长边而总是按照先后顺序来解题,这样很容易发生错误,再就是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有关的证明不是很得法,需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训练提高1.3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熟练掌握“斜边、直角边定理”,以及熟练地利用这个定理和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重点)2.熟练使用“分析综合法”探求解题思路.(难点)一、情境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方法——SAS 、ASA 、AAS 、SSS.当然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那么直角三角形的全等的判定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运用“HL ”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如图所示,AD ⊥BC ,CE ⊥AB ,垂足分别为D 、E ,AD 交CE 于点F ,AD =EC .求证:F A =FC .解析:要利用“等角对等边”证明F A =FC ,需先证∠F AC =∠FCA ,此结论可由三角形全等得到.证明:∵AD ⊥BC ,CE ⊥AB ,∴∠AEC =∠ADC =90°.∴在Rt △AEC 和Rt △CDA 中⎩⎪⎨⎪⎧EC =AD ,CA =AC ,∴Rt △AEC ≌Rt △CDA (HL),∴∠F AC =∠FCA ,∴F A =FC . 方法总结:在运用HL 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要紧紧抓住直角边和斜边这两个要点.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探究点二: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灵活应用【类型一】 解决线段相等问题已知如图AC ⊥BC ,AD ⊥BD ,AD =BC ,CE ⊥AB ,DF ⊥AB ,垂足分别为E 、F .求证:CE =DF .。

2018-2019学年湘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2018-2019学年湘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2018-2019学年湘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全册教案(含教学
反思)
第1章直角三角形
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
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并能利用“两锐角互余”判断三角
形是直角三角形;(重点)
2.探索、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小学时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同学们可以用手上的三
角板和量角器作直角三角形,并和小组成员一同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如图,AB∥DF,AC⊥BC于C,BC与DF交于点E,若∠A=20°,则∠CEF 等于( )
A.110° B.100° C.80° D.70°
解析:∵AC⊥BC于C,∴△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0°-∠A=90°-20°=70°,∴∠ABC=∠1=70°,∵AB∥DF,∴∠1+∠CEF =180°,即∠CE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直角三角形§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

2、掌握“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定理。

3、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4、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二、新授(一)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1请学生看图形:1、提问:∠A与∠B有何关系?为什么?2、归纳小结: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练习1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0,那么∠A= ,∠A -∠B =30 ABC(2)在Rt△中,∠C=90,∠B= 。

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1)与∠B2 练习在△ABC中,∠ACB=90互余的角有(2)与∠A相等的角有。

(3)与∠B相等的角有。

(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0那么△ABCB =90是直角三角形吗?”∠中,∠在△“1、提问: ABCA +页1 第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3、归纳: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00,那么△ABC是 A= 60三角形。

,∠B =30 练习3:若∠(三)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21、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l)量一量斜边AB的长度(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归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巩固训练:练习4:在△ABC中,∠ACB=90 °,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练习5:已知:∠ABC=∠ADC=90O,E是AC中点。

ED=EB 1)求证:(EDB∠∠EBD=(2) )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3的中BC上的高,AB M是中,ABCBD、CE分别是边AC、练习6 已知:在△? 有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与DEDE取的中点 O,那么MO 点。

如果连接DE,四、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直角三角形的那两条性质定理和一条判定定理?1、、 23、页2 第五、课后反思:§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3、通过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进行类比联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三、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如果你是设计师:(提出问题)2008年将建造一个地铁站,设计师设想把地铁站的出口建造在离附近的三个公交站点45路、13路、23路的距离相等的位置。

而这三个公交站点的位置正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把地铁站的出口建造在哪里?(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和三个顶点之间的长度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一动想一想猜一猜(实验操作)请同学们分小组在模型上找出那个点,并说出它的位置。

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这个点到这三个顶点的距离是否符合要求。

通过以上实验请猜想一下,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和斜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找到那个点,通过测量的结果让学生猜测斜边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二)新授:提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命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完成证明过程)页3 第1 11D与点③证明点推理证明思路:①作点DD ②证明所作点D具有的性质重合应用定理:A的平BACC,AD是∠ABC例1、已知:如图,在△中,∠B=∠EF分线, AB、AC的中点。

、EF分别CBD DE=DF求证:分析:可证两条线段分别是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再证两斜边相等即可证得。

现在我们将图形变化使(上一题我们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较长直角边重合,斜边重合,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练习变式:是BC的中点。

分别是边CEAC、AB上的高,F、1已知:在△ABC中,BD、A FD=FE 求证:DO练习引申:E)若连接1DE,能得出什么结论?( DE存在什么结论吗?是(2)若ODE的中点,则MO与BFC上题两个直角三角形共用一条斜边,两个直角三角形位于斜边的同侧。

如果共用一条斜边,两个直角三角形位于斜边的两侧我们又会有哪些结论? ACE是中点。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2、已知:∠ABC=∠ADC=90o,DEA CB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一边2、求证:例P4 。

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P4 2 练习、小结:(三)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2 、A、作业:P7 习题组 1四)( (五)、课后反思:页4 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 1.1第三课时页5 第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度”;3、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难点: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B 1 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D)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1)两锐角互余;(2 按要求画图:2 CA°,,使∠MON=30(1)画∠MONPO,PKPO,PK的长度,ON的垂线PK,垂足为K,量一量P(2)在OM上任意取点P,过作有什么关系?QD,RE,的垂线上再取点Q,R,分别过Q,R作ON在(3) OM M,它们有什么关系?量,OQD,E,量一量QD垂足分别为P一量RE,OR,它们有什么关系?OK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那么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 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 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为什么等于301 探究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斜边的一半。

B1D AB 为什么会等于BCABC如图,Rr△中,∠A=30°,21如果如的中点,可以考虑取AB AB,要判断分析:BC=C2A1, 所以∠B=60°A=30BC=BD=BC果,那么AB,由于∠°,2你会判是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所以考虑判断△BDCBDCBD=BC,如果则△页6 第断吗?由学生完成°,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归纳: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 斜边的一半。

这个定理的得出除了上面的方法外,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AC翻折,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先让学生交流,得出把△ABC沿着 2 上面定理的逆定理1ABA=30°”与结论“BC=”交换,结论还成立吗?上面问题中,把条件“∠2学生交流 B=60的中点,连接CD,判断△BCD是等边三角形,得出∠°,从而1方法()取AB ∠A=30°(2)沿着AC 翻折,利用等边三角形性质得出。

(3)你能把上面问题用文字语言表达吗?归纳: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 30度。

对的角等于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三、 1、定理应用边于E,交BCB=15、在△ABC中,△C=90°,∠°,DE垂直平分AB,垂足为点1例______ AC的长为点D,BD=16cm,则AECBDAB=AC,AD°,中,若∠BAC=120如图在△例2、ABC A BC=______. 于点⊥ACA,BD=3,则CB 2 实际应用D海里水域有暗礁,一轮岛周围20A P5、例3()在3海°的方向,且与轮船相距6030岛在北偏东A处时,发现船由西向东航行到O 里,该轮船如果不改变航向,有触礁的危险吗?页7 第北AB,巩固提高四、课堂练习2、 1P 6练习反思小结,拓展提高五、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怎样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六、作业布置:4 、组 3AP7习题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1.2勾股定理教学目标:页8 第(1)掌握勾股定理;(2)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3)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4)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5)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6)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7)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2、定理的获得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强调说明:(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定理的证明方法 3. 所示的正方形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总统”法方法三:..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页9 第4、定理的应用练习P110,AB=5cm,BC=中,∠ACB=903cm,CD⊥AB 例题1、已知:如图,在△ABC 于D,求CD的长.3,由勾股定理有5,BC=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C=∠2∠又2.4cmCD的长是∴0 D是BCAB例题2、如图,△ABC中,=AC,∠BAC=90上任一点,,222 +CD 求证:BD=2AD E⊥BC于证法一:过点A作AE222+AE =AD DE则在Rt△ADE中,0又∵AB=AC,∠BAC=902222 +CD=(BE-DE) ∵BD+(CE+DE)222 +CE+2DE =BE22 =2AE+2DE2 =2AD222∴即BD=2AD+CDF 于,E DF⊥AC证法二:过点 D作DE⊥AB于ABAC,DF∥则 DE∥0又∵AB=AC,∠BAC=90,∴EB=EDFD=FC=AE222222 ,CD BDRtRt在△EBD和△FDC中=BE+DE =FD+FC222中,在Rt△AEDDE+AE=AD222BD+CD=2AD∴ 5、课堂小结:()勾股定理的内容1 2()勾股定理的作用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页10 第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6、作业布置P16 习题A组 1、2、3课后反思: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页11 第(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4)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5)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6)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7)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文字叙述、符号表述、图形2、逆定理的获得(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2)学生自己证明222 ,+b那么这个三角b、c 有下面关系:a=c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形是直角三角形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0②垂直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90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①角为2、定理的应用P15 例题3 判定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