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计划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的花朵

策划人 09社工第二组

目录

理念 (3)

理论架构 (5)

目标及目的 (7)

服务对象 (8)

小组特征 (8)

招募方法 (8)

第一节 (9)

第二节 (10)

第三节 (11)

第四节 (12)

第五节 (13)

第六节 (14)

所需资源 (15)

工作日程 (15)

应变计划 (16)

评估方法 (16)

小组计划书

小组名称:流动的花朵

导师:贾志科

组员:霍方民李萍郭倩贺媛卢光宇

陈清杰孙文宁

理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进城的数量逐渐增多,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出现了很多“流动的花朵”———流动儿童,即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 14周岁及以下的流动儿童为1409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3.78%。

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变,他们变的越来越沉默寡言,他们甚至缺失了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在生活中他们缺少可以诉说心事的朋友,在学习上没有很好的伙伴,他们的心理变得越来越自闭。

首先是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城市之后,生活成本的加大和就学费用的提高加重了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同时也加重了农民工子女的压力,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流动儿童并不能像城市中儿童那样,无忧无虑,这类儿童很容易产生自卑

感。例如:当来自乡村的小伟看到班里的同学结伴去KFC,有很多零花钱,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很自卑。

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和阶段性导致农民工家庭生活居住地具有流动性,也就使得农民工子女不得不经常性地去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对于这部分农民工子女来说,不断变换的生活、居住环境带给他们最明显的就是在陌生环境下产生的恐惧感和失落感,这样使很多孩子形成自我封闭、消极的心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由于生活环境的变换,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去了已有的伙伴、同学和朋友,加剧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孤独感。

其次是学习环境的不适应进城农民工子女自身学习基础差对他们进一步学习也有影响。进城农民工子女以前就读的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相对低于城市学校,他们中大部分学习基础相对城市孩子较差。转学到城市后,因为学习成绩上和城市孩子的距离,农民工子女往往无法跟上新学校的教学要求。

在部分学科的掌握上存在“学科空白”的现象。来自城市的孩子在一年级就开始学英语,而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则没有接触过,所以根本无法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在有些农村学校上音乐课只是老师领同学们唱歌,根本没有学过五线谱之类的知识。

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由于生活的环境,普通话不是很好。乡音浓厚,更是不愿说话。例如小明在上课回答问题时用家乡话回答,遭到同学的耻笑,导致他不愿和城市孩子交流。

再次是交往环境的不适应农民工家庭的孩子觉得城市的孩子娇气,不爱吃苦,欺负乡下人。城里的孩子对民工子弟又是另一种看法。孩子们的评价是一些农民工子弟爱打架,经常在地上爬着玩,不讲卫生,学习成绩和本地同学有一定差距。

彼此间存在着偏见也是导致交往较少的原因,从而使得农民工家庭的孩子人际交往脉络少窄。

这个小组会让组员认识自己的问题,有意识的关注自己的问题。之后,会引导他们发掘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以及一些沟通技巧。例如:如何主动和城市孩子、老师等交流。

此外,使用小组方法介入可帮助面对类似问题或有共同需要的组员,得以建立支援网络,并从组员间的相互支持中,得到更大的信心去改善。而且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大家可以相互监督,更能利用其他组员的回馈作改善的参考。通过游戏互动等环节增加彼此的理解和信任,组员间可以相互发生“模仿作用”,利于问题的解决。

理论架构

小组的目标人群是九到十二岁的农民工子女,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里说到,九到十二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儿童从表象性思维中摆脱出来,逐

渐进入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但是他们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不是形式的,只能对具体事物、具体情境进行思考,如果在纯粹语言叙述情况下进行推理,儿童就会感到困难。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而九到十二岁的儿童处于儿童晚期,还有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发展学习中的勤奋感,但是,如果多次遭到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挫折时,就易形成自卑感,因此,儿童如果在学习、游戏中取得成就并受到承认的奖励,将有助于其勤奋的人格。

九到十二岁的儿童正处于学习心态形成和人格发展的过度期,针对这个关键时期我们透过“体验经历学习法”,可以利用外在环境,通过行为、技巧的运用,令个人重新反思其价值观及态度,再将从经验中归纳得来的新知识,牢固于精神意识层面上,这新的个人精神领域,会带来新的价值观、新的身份、新的态度、行为及技巧。

需要理论表明,人的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而产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农民工子女希望能够和城市子女结交朋友,建立感情,更好地融入他们。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认为人由基本的包容需要,而且需要满足方式有相对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决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民工子女有包容的需要,渴望隶属于他们的群体。

此外,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的反应模式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观察与模仿学习是学习的重要过程。正因为小组想改善农民工子女适应社会问题,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观察学习与模仿、替代强化、交互作用等方法来改善。

增能理论基本假设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形成的负面经验引起的,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互动达到增能的目的。

人本主义强调每个人都要受到尊重,在小组中每个人都彼此负有责任,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因此,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彼此聆听心声。

在小组内,工作员会较多使用正面增强和模仿,工作员在每节活动结束时都会评出“最佳小花朵”,组员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对榜样的观察、模仿是人们学习产生新的符合文化的适应性行为的重要手段。而在活动过程中,工作员要适当地常运用口头上的称赞,来加强这些优秀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目标及目的:

目标:增强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心,改变自卑心理,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改善其与城市小孩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快融入城市这个新环境,促进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