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工学结合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问题探索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问题探索
向 , 学 结 合 , 针 对 性 地 培 养 满足 社 会 需 求 的 专 业 性 人 才 。 正 是 基 于 这 一 社 会 背 景 , 多 角度 分 析 了 高 职 院 校 实 践 教 学 工 有 从 中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原 因 , 并提 出相 应 解 决 对 策 。
关键 词 : 学结合 ; 工 实践 教 学 ; 问题 ; 策 对 中图分类号 : 4 G 文献标识码 : A
再 展 发 挥 了 积极 作 用 。 高 职 院 校 在 发 展 过 程 中对 于 实 践 教 学 连 一 周 实 训 课 也 没 有 , 加 上 实 训 教 师 数 量 以 及 能 力 的 有 学 导 进 行 了 一 些 有 效 的 探 索 , 得 了一 定 的成 效 , 也 暴 露 了 一 限 , 生 在 操 作 过 程 中 的 问 题 不 能 及 时 解 决 , 致 实 训 课 并 取 但 些 亟待解决 的问题 。 2 1 缺 乏 实 践 经 验 丰 富 的专 业 教 师 . 不 能 达 到 预 定 效 果 。 而 有 些 高 职 院 校 虽 然 安 排 了实 践 活 动
造 专 间交 替 进 行 课 程 学 习 和 校 外 顶 岗 工 作 , 学 生 进 行 知 识 、 对 能 建 设 的 经 费 投 入 , 成 专 业 教 学 设 备 条 件 有 限 或 陈 旧 、 业 因 力 、 质 的 综 合 培 养 。 工 学 结 合 能 较 好 地 促 进 职 业 教 育 与 实 践 教 材 建 设 跟 不 上 等 等 , 而 影 响 了 实 践 教 学 工 作 的 顺 素
使得 课 堂 内容很单 调很 枯燥 ; 而教 专 业 技 能 , 会 与 职 业 、 境 进 行 沟 通 等 ; 时 还 能 帮 助 学 能主要依靠 教师 的讲解 , 学 环 同 既 校 较 好 地 解 决 校 园 环 境 中 实 践 条 件 有 限 、 业 生 市 场 竞 争 材 的不 配套 则会 导致 学 生 的学 习和 实践 脱 节 , 不能 完 全 毕 又不易 掌握 实践 技巧 。其 次 , 部分 院校 力不足 的困境 。通 过工学结合 还可 以充 分调 动社会 社 会资 理解课堂理论 知识 , 源参 与办学 , 既能改善 办学条 件 , 又能利 用校 园 的知识 资源 的校 内教学 实践 资源 是分 属 于各 系 部 ( f ) , 部 - 的 因而 当调 1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按照高职 院校课时 比例的分配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
为供方, 企业作为毕业学生的接 纳者 , 视为求方 。国内人才市 比例要达到 l : l , 显然, 原有高职 院校 的学科式课程体系 已不 场的供求关系早 已是供过于求 ,也就是说现在 的人才市场是 适应这一要求。但是很多学校 不愿意积极探索新的模式, 单
力度 和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 ,首先 是高职 院校有关工 学 有 关 企 业对 技 能及 基 础 知 识 的 需求 , 报 至 教 务 处 予 以规 划 , 进
结合的顶层设计不太合理所致 。 2工学结合下学校 自身的再定位 从人才的供求关系来看 , 学校作 为企业人才的培养者 , 视
而落实到教学中。 4 工 学 结 合下 课 程 的整 改
养的人才尽量瞄准企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
3工学结合下顶岗实习的顶 层设计
考虑 围绕工作进行基础课程内容的调整 ,还要考虑把部分课 程融入到实习中去进行 。这样既能避 免课程 内容空泛下的言
工学结合就是要学校与企业结合 ,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 之无物, 也能让学生真 实感受到实习与课程才, 需要 怎样 的 人才 都 是 在 教 学 改 革 中缩 减 理 论 课 程 的 学 时 。于 是 原 本 8 0个课 时
由求方说 了算。但是许 多高职 院校的校企合作仍是 “ 企业 配 的课程变成了 4 O个课时, 教师只好根据课 时的要求 , 进行教
职院校的顶层 设计 是院校决策者对高职教育 的在学院层面上 中筛选有一 定影响力的人兼任 工学结合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职
的 设 计 。 目前 ,教 育 部 及 各 教 育 厅 纷 纷提 出 了高 职 教 育 必须 务,全面负责与企业协商岗位配给 的问题。要在学校 所辐 射

高职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情, 要 构 建 最优 化 工 学结 合 高 职 教育 培 养 模 式 , 就 必 须树
生的指导及管理的责任一并推给了企业。退一步说 , 即使 教师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 但要求教师同时对几十
甚 至上 百个 学 生 一一 指 导也 是教 师力 所 不 能及 的 , 是 不 现
实的。 所 以, 教师只能重视对少数学生进行指导 , 而对其他 学 生 就放 任 自流 了 。 3 . 学生存在 的问题 : 重近利轻能力 , 重城市轻农村 。 随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3 2 - 0 1 7 7 — 0 2

存 在 的 问题
1 . 学校存在的问题 : 重硬件轻软件 , 重形式轻实质 。自 2 0 0 5 年教育部明确 了要在高职教育 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的战略指引之后 , 全 国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 去做这项工作 , 但要在短期 内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 真正 做好 工学结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学校( 尤其是要 申报示范性 的学校 ) 在与企业联系 中多次碰壁 以后 , 明显 感觉对外求人是件 出力不讨好 、 短期难见效 的工作 , 于是 就避难趋易 , 把工作重点放在见效快的校 内实训室的建设 上来。 比如工科专业买动辄几十 、 上百万的机床 、 物流专业 建小超市 、 酒店专业建餐厅和客房等。让笔者感到困惑 的 是: 虽然这些实训 室对提高学生 的技能有帮助 , 但让学生 去开价值上百万 的机床是否有必要呢?与重硬件相反 的 是, 多数学校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 教材的更新 、 教法 的 改进等软件工作却较为轻视 。更为严重 的是 , 有些学校为 了应付评估 、 检查 而弄虚作假 , 凭借关系与企业签署有名 无实的协议书 , 学生根本得不到在企业锻炼的机会 。 2 . 教师存在的问题 : 重结果轻过程 , 重个体轻群体。 高 职院校在推进工学结合这项工作时 , 很多学校把对外联系 企业 的工作硬性压给专业教师 , 甚至给教师下指标 , 若完 不成就要扣绩效工资 、 课时费。 由于很多教师( 尤其是基础 课教师 ) 很少跟企业打交道 , 所 以在对外联系企业 时就存 在饥 不择食 的现象 , 一旦有企业 要人 , 也不管是否与学生 的专业对 口就大力满足。这样做的结果是 : 教师的硬性任 务完成了 , 工资保住了, 学校的“ 业绩” 提高了, 但学生的职 业能力是否在企业得到提高就没人管了。另外 , 由于 目前 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人数较少 , 甚至有些教师根本没 有接触过企业 , 其 自身没有对学生进行实习过程指导 的能

关于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对策: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并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这些对策有望有效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促进高职学院的发展。

本文总结了研究的重点,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改进和发展的方向,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日益紧迫的背景下,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一种模式,通过共同合作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也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推动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研究意义: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产教融合,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企业专家的专业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升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深入研究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不仅有助于发现现存问题并加以解决,更能有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推动专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依 知 教 育 思 想 ,0 5年 , 20 国务 院 又 颁 布 了 《 于 大 力 发 展 层 面 , 靠 学 校 来 进 行 课 程 内容 的选 择 、 识 的 编 排 关 势 造 职 业 教 育 的 决 定 》, 次 强 调 提 出 要 改 变 以 学 校 和 和课 程 的 设 置 , 必 存 在 局 限 性 和 片 面 性 , 成 工 学 再 课 堂 为 中 心 的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力 推 行 工 学 结 合 、 不 能 深 入 结 合 。 大 半 工 半 读 制 度 。 由此 可 见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在 高

1 工学结合 深度 不 够 .
时 , 课 堂 教 学 时 间 、 验 实  ̄ lj 、 业 实 习 时 问 , 不 愿 意 付 给 学 生 合 理 的 报 酬 , 是 只 付 给 很 少 的 报 即 实 ) n- 毕 . ,间 l 或 也 就 是 所 谓 的 “ 三 段 ”。 而 实 行 工 学 结 合 , 要 求 酬 , 能 实 现 工 学 结 合 应 有 的 功 能 和 意 义 , 开 展 校 老 则 不 给
根 据 教 学 进 程 , 统 安 排 校 内 教 学 和 企 业 训 练 , 2 企 合 作 、 学 结 合 工 作 带 来 困 难 。 从 我 国 目前 的 实 系 使 1 2 工 与 学 有 机 组 合 , 替 推 进 , 序 实 施 。 在 传 统 教 学 计 践 可 知 , 津 的 校 企 合 作 、 学 结 合 模 式 之 所 以 取 得 交 有 天 工 划 下 进 行 工 学 结 合 , 能 停 留 在 表 面 上 , 学 不 能 深 了成 功 , 了 学 校 与 企 业 的 参 与 度 都 很 高 之 外 , 个 只 工 除 一 度 结 合 。二 是 没 有 按 照 工 学 结 合 要 求 对 课 程 进 行 改 非 常 关 键 的 因 素 , 是 政 府 的 积 极 主 导 作 用 。 天 津 就 革 和 创 新 。工 学 结 合 涉 及 课 程 的 设 置 、 程 内 容 和 从 解 放 初 期 开 始 , 是 在 政 府 的 强 有 力 的 行 政 主 导 课 就 课 程 的组 合 等 , 些 都 关 系 到 人 才 培 养 的规 格 、 之下 , 有 了一批 校企合 作 、 学 结合 的中职和 高等 这 质 才 工 量 , 响 到 受 教 育 N- 知 识 构 成 、 力 构 成 、 展 潜 职 业 院 校 , 2 影 的 能 发 在 0世 纪 6 0年 代 发 展 成 为 一 种 成 熟 的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寿
兵 敖春根
[ 要】 摘 经过 近十 年 的发展 ,我 国高职 院校数 量迅 速增 加 ,但 质 量提 高缓 慢。 因此 ,要 深化 高职 教 育改革 ,其 中, 工学结合是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首先阐述工学结合的 内涵、特征等基本内容 ,然后分析如何推进工学结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 岗位的实践能力 、 专业技能 、 敬业精 神和严谨求实作风 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 )高职院校要改 变教 学方 法。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偏重 2 课堂知识讲授 、轻 视岗位技 能训 练的做法 ,切实加强实践教 学 ,创新 有利 于培养和提高学生 职业技能 的教学方法 。要积 极推进学生到企业 等用 人单 位顶 岗实 习 ,努力形成 以学校为 主体 ,企 业和学校共 同教育 、管理和训练学生 的教学模式。 工学 结合 的内涵 、特征 及意 义 ( )高职 院校要改变专业和课程体系 。要变传统的学校 3 1 工学结合的 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 习与工作相结 本位为企业本 位 ,紧密结合 经济 发展规划 和企业需求设置专 . 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式多种多样 ,有一年分为三学期 ,工 业 ,确定专业 方向 ,并 依据 企业 发展状况适时地进行动态调 作 与学 习交替进 行的 ;也有一 个星期几天学 习几 天工作 的; 整 ,突出实践 技能教学。要从 职业 岗位分 析人手 ,明确职业 也有每天半天学 习半天工作 的,等等 。无论是什么形式 ,他 岗位 的要求 ,进而构建符合 岗位需求 的课 程体 系。 们 的共 同点是学生在校期 问不仅学 习而且工作 ,也就是半工 ( )高职院校要全 面认识 和落实 “ 4 双证书”或 “ 一书多 半读 。 记 ’ 。实践证明 , 制 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行 “ 双证书”或 “ 一 2 .工学结合具有 以下特征 : 书多证” 制 ,有利于全 面提 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提高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在校 内学习与在企业工 学生就业 竞争力 。 1 作 有机结合 的教育计划 ,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 ,又能经 ( )高职院校要结合 实际建设 “ 5 双师 型”师资 队伍 。师 历 职业 资格 培 训 。 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 的关键 ,更是高职教育 ( )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相对稳定 的契约合作关系 ,形 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 。各高 职院校可采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 2 成互 惠互利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 “ 双师型”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的做法 , 也可结合 ( )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 的工作 岗位都是经学校开发或 我国高职教育 的实 际情况 , 自己培养 “ 3 双师型”师资队伍。 认定 的 ,是从事 专业工作适宜 的学 习培训环境 。企业对学生 3 .企业单位 进行 配合支持 的录用是 由企业与学生双 向选择决定 的。 企业 应该密切配合学校 ,共同协 作 ,实现双赢 。 ( )学生从事 的是合作企业 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 ,企 4 第一 、企业可把工厂办进学 校 ,建设 电子 、服装 、汽修 业对学 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 等生产工厂 ( 车间 ) ,积极进行 工学并举试验 。 ( )学生在合作企业 的工作与其学业 目标和职业 目标密 5 第二 、 学校鼓励教师 , 结合专业建设 ,创办融生产经营 、 切相关 。 教师培训 、学生实习和勤工俭学 为一体 的股份制企业 ,创造 ( )学生在实践 中的工作进展是由学 校主导和监控的。 6 前校后厂式产学结合 、校企合一 的办学模式 ,帮助学校开展 3 .工学结合 的意义 : 半工半读工作 ,学生一边学习 ,一边 工作 。 工 学结合体现 了 “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的教育理念 ; 第三 、依托企 业把学校办进 工厂 ,建立 生产实训基地 , 体现了党的 “ 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的教育方针 ;体现 了 与企业共 同制定技能训 练计 划 ,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课 教 “ 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 为导 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 体现 老师全程跟踪指导服务 ,学生每学期或每年集 中进厂轮 岗实 了 职业 教 育新 的价 值 取 向 ,即 由封 闭 的学 校 教 育 走 向开 放 的 习 ,然后 顶岗实 习 ,工学交替进行 ; 社会教 育 ,从单 一的学校课堂走 向实际的职业 岗位 ,从理论 第 四、因企制宜 ,校企协作 ,开展 “ 订单”培养 ,学校 学习为主转 向实践过 程为主 ;体现 了具有职教特色 的人才培 是学习文化课 、专业基础课 的地方 ,企业是学 习专业技能的 养观。 场所 ,学生 、工人身份互认 ,学 习、工作分阶段进行。 如何 推进 工学结 合 通过学校 、企业和学生 三方 面共 同努力 ,工学结合教育 工学结合在 国外 已有上百年 的历史 ,我们可 以参照 国外 模式 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它不仅弥补 了该校基地建设 、实 的经验 ,再结合 自己的实际来做好 工学结合工作 。具体来说 践教学 、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缺点 ,拓宽 了该校 内部办学空 有以下内容 : 间,促进 了该校的教学改革 和 “ 双师 型”教师 的培养 ,而且 1 .政府部门进行政策 引导 为企业提供了现实劳动力 ,充实 了企业生产力量 ,实现 了学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 门 ,如教育部 、劳动和社会 校 、企业 “ 双赢” 的局面 ,更 为重要 的是 ,提升 了学生的操 保 障部 及财税部 门要共 同协商 、密切配合 ,出台一些有利于 作技能 、质量意识 、效益 观念 、纪律 观念等综合素质 ,增强 工学结合 的政策措施 和办法 ,如宣传新 的教育理念 、实施新 了学生适应企 业生产的综合 能力 ,提高 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 的教育行政 、 促成就业方 面的改变 、做 出税收方面的优惠安 质量 ,学生的就业 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同时 ,也减轻了学生 排 等 ,为工学结合进行政策引导 。国外经验表 明,在市场经 家庭经济负担 ,有利于更 多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受 济条件 下,制定政策是政府部 门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 ,也是 到社会 、企业 和学生 的一致好评 ,学校也赢得 了良好 的社会 支持工学结合重要方式 。加拿大 的免税减税政策 ,美国上世 声誉 。 纪提 出的 “ 以他方为中心” 办学理念 , 都取得了比较好 的效果 。 总之 ,在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的今天 ,有必要结合瓶 2 .高职 院校进行教学改革 形势 、新要求 , 搞好工学结合及其他一些有利于提高高职教 ( )高 职院校要改变 办学观念 。要 坚持 以服务 为宗 旨, 1 育的工作 ,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 以就业为导 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 。在确定教学 目标时 ,要 作 者 单 位 : 西 工 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江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3 2
当 作学 习 的 课 堂 。其 优 点 是 实 现 学 生 专 业 技 能 与 企 业 岗
步推进 我国高 职教育 “ 学 结合 ” 才 培养模式 建设 . 工 人
位要求 的“ 零距离 ” 对接 , 节省 了企业 的培训成本 , 提高 了
企 业 效 益 , 一 种 多 赢 策 略 。 其 缺 点 是 各 高 校 出 于成 本 是 但 以及 学 生 管 理 各 方 面 考 虑 , 面 推 行 “ 学 交 替 ” 有 一 全 工 还 定 难 度 。4产 学 研 结 合 模 式 : () 它是 将 生 产 、 学 、 研 结 合 教 科 起 来 培 养 人 才 , 论 教 学 以 学 校 为 主 , 能 培 训 和 实 践 教 理 技
业 协 作 , 职 学 生 在 职 业 院 校 接 受 必 要 的文 化 理 论 知 识 、 高 专 业 技 能 以 及 实 训 教 育 的 同 时 ,又 在 企 业 中 通 过 多种 实 习 方 式 形 成 技 术 实 践 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力 的职 业 教 育 模 式 。 这 种 教 育 模 式 在 美 国 称 之 为 “ 作 教 育 ” 式 . 国称 之 合 模 英 为 “ 明治 教 育 ” 式 , 国称 之 为 “ 元 制 ” 式 , 罗 斯 三 模 德 双 模 俄 称之 为“ 学生产联合 体” 式 , 教 模 1 称之为 “ 学合作 ” 3本 产 模 式 。这 种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最 大 意 义 就 是 实 现 了 多 个 结 合。 第 一 : 现 了学 生 的学 习 与工 作 相 结 合 : 职 学 生 通 实 高
用 , 而 实 现 双 赢 。 方 面 高 职 院 校根 据企 业 的 需求 实行 从 一
订单 式培养 ,大大降低 了盲 目式培养 ,使培养更有 针对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及对策分析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 : 工学结合 实 习管理

这 些 问 题提 出 了一 些 意见 和 看 法 。
226 实 习 岗位 和 专 业 对 口问 题 。“ 学 结 合 ” 目的 是 提高 学 .. 工 的 1 顶 岗实 习对 提 升学 生 竞 争 力 大有 益 处 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 因此要求与所 学专业有联 系。但是 工 学结 合 教 育模 式 的 亮 点在 于 它 切 合 实际 的 理 念 ,那 就 是 以职 许多专业无法 找到与其 对 口的实 习岗位 , 管理 类专业。 同时 , 如 由 业 为 导 向 ,以提 高学 生 就 业 竞争 能 力 为 目的 ,以 市场 需求 为 运作 平 于 企 业 担 心 学 生 的 不规 范 操 作 还 会 影 响正 常 的 生 产 活 动 ,增 加 企 台。 为达 到 这 些 目标 , 定 了“ + , 教 学模 式 , 大 拉 长 了 学生 实 业 的 生产 成 本 , 本 上 都 安 排 学 生 进 行 一 些 低 层 次 的 跟 岗 实 习 , 设 2 1的 ’ 大 基 如 习 的时 间。 加 强 实 习对 学 生来 说 是 大 有益 处 的 : 酒 店 管理 专 业 的 实 习生 基 本 上 安 排 在 餐 厅 和 客 房 ,很 难 进 入销 售 11 使 学生 将理 论学 习与 实 践经 验 相 结 合 ,从 而加 深 对 自 己所 部或人事部。企 业出于企 业知识产权和 自我 保护的需要, . 不愿意让 学 专业 的认 识 ; 实 习 学生 知 道 企 业 的 核 心技 术 和 核 心 机 密 。 部 分 企 业 把 学 生 当作 1 使 学 生看 到 了 自 己在 学 校 中 学 习 的理 论 与 工作 之 间 的 联 廉价劳 动力 , 学生去跑推销 、 业务。很 多学生都认 为实 习学不 . 2 让 做 系 , 高他 们 理 论 学 习 的主动 性 和 积 极 性 ; 提 到东 西 , 也打 击 了学生 的 自信 心 , 因此 , 岗位 的对 口与否直接 影响 1 使学 生 跳 出 自己的 小 天地 , . 3 与成 年 人 尤 其 是 工 人接 触 , 深 了学 生 实 习的 积 极 性 。 加 了对 社 会 和人 类 的认 识 , 会到 与 同 事 建立 合 作 关 系 的重 要 性 . 体 以上各种状 况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实 习跳槽频繁 ,甚至 出 1 为学生提供 了通过参加 实际工作来考察 自己能力的机会 , 现 2次 以 上 更换 实 习单 位 , . 4 能够 在 同 一个 实 习单 位 坚持 下来 的学 生 也 为他 们提 供 了提 高 自 己环境 适 应 能 力 的机 会 。 学生 们 亲 临 现场 接 非 常 少 , 给实 习的 管理 工 作 带 来 了很 大 的难 度 。 受职 业 指导 、经 受职 业 训 练 , 了解 到 与 自己今 后职 业 有 关 的 各种 信 3 有 效 解 决学 生 实 习问题 的 对 策 及建 议 息 , 阔 了知 识 面 , 大 了 眼界 ; 开 扩 针对学生实习中存在 的各种问题 , 需要职业院校 自身加强建设 , 15 使 学生 经 受 实 际工 作 的锻 炼 ,大 大 提 高 了他 们 的责 任 心 和 也 需要政府 、 . 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 的共 同努力。 自我 判 断能 力 , 得 更加 成 熟 ; 变 31深化教学 改革 , . 构建以就业 为导 向, 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根 培 1 有助 于 学 生就 业 的 选 择 , . 6 使他 们 有 优 先 被 雇 主 录取 的机 会 , 本任务的教学体 系。以综合性教学设计为基础 , 实际 出发, 从 根据工 作 过程 对 职 业人 的需 求 和培 养 全 面 发展 的高 素 质 人 才 的要 求 ,将 学 校 教学 与 校 外 实 习作 为 一 个完 整 的 系统 ,对 整 个 教学 过 程 进行 全 面 如 果 实 习管理 能 够 落 到 实 处 ,那 么延 长 的 实 习期 可 以给 学 生 带 科 学的设计 。通过深化教学 改革使高职院校培 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市 来很 大 的 益 处 , 学 校和 企 业 得 到 “ 赢 ” 但 如果 只 是 形 式 , 么延 场 对高 级 技 术应 用 型 人 才 的 需求 。 使 双 。 那 长的实 习期就等于是放任学生, 也许效果还不如让其在学校学 习。 目 32 加强实习的引导。着重引导学生进一步端正专业思想和 实 . 前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实习认知不到位和学 习态 度 , 立正 确 的 实 习动 机 , 导 学 生 正确 处理 各 种 人 际 关 系 , 树 指 正 校 实 习管理 不 到位 两 个 方面 : 确 对 待 苦 与 乐 的关 系 、付 出与 待 遇 的关 系 ,帮 助学 生 调 整好 实 习心 21 对 实 习的 认知 问题 在 学 生 进行 实 习之 前 , 校 一 般 都 会 进 态。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做好战胜困难、 . 学 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 让 行专业 实习动员 , 介绍实 习的重要性、 岗位安排、 注意事项和学校 的 他们学会处理社 会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 , 勇敢面对现实, 以求职、 就 相关规定等。 同时也会聘请一些实 习企业开设讲座 , 详细介绍实 习的 业 的 态度 对 待 实 习 , 自己 高标 准 、 要 求 , 对 严 认真 扮 演 好 新 的社 会 角 主 要的 信 息 , : 习安 排 情 况 ( 习 动 员、 聘 安 排 、 习时 间、 如 实 实 招 实 关于 色 , 在实习中培养出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 。 实 习的 管理 制 度 等 )实 习单位 介 绍 ( 习单位 性 质 、 色、 习岗 位 、 ; 实 特 实 33 做 好 与实 习单位 的沟 通 工作 建 立 与 企 业 不定 期 沟 通 机 制 , . 待遇、 就业优 先考虑、 习协议签订 等 )实习应聘( 实 ; 应聘技巧、 注意事 保证 各 种 问题 及时 解 决 。 学 生 实 习期 间 , 织 专 业 教 师不 定 期 到实 在 组 项 等 )让 学 生 对 实 习有 一定 的 了解 , 思 想上 做 好 准 备 。 此很 多学 习单位 了解情况 , 实习单位进行沟通 , 。 在 因 与 了解实习岗位、 习内容情 实 生对待实习的态度较认真, 思想上也比较重视 , 能服从学校 的安排 , 况 ; 向学生了解 实习中的困难、 问题和 需要 改进地 方, 以提 高实 习效 但 ��

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教学管理探讨

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教学管理探讨

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教学管理探讨摘要:工学结合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实践与课堂学习互相融合的一种办学形式,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能够实现与教学环境之间的有效融合,及时发掘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通过校企合作弥补其中的不足。

工学结合视角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无论在课程建设方面还是社会需求方面都能够实现全面兼顾,是高职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职业教育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从教学与就业的双重角度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征,将学生的就业作为自身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教学管理立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提升了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亟需重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与教学的双重角度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

1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旨在培养具备综合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工学结合概念的提出从教学与就业的双重角度明确了人才培养机制与高职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管理中针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显得较为片面,这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内存在的诸多弊端,实践课程的缺乏、教材选择的落后、技能评价的缺陷等,都使得高职教学管理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显得极为薄弱。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也很难从根本上寻找到有效的改进措施。

第二,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没有得到社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这也使得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的工学结合理念没有从实践中得到落实。

无论是实训场地的选择还是实训内容的设置都没有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队伍,难以体现实训教学的教育与管理职能。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许 多高 职 院校 进 行 了 积极 地 探 索 与 实 践 , 得 了不 少 的研 取
2 .师资队伍 薄弱 。我 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 中等 职 业技术学校合并或升格而来 , 在一线教师 中 , 存在着专业
知 识 、 历 结 构 、 践 技 能 、科 研 水 平 等 方 面 跟 不 上 时 代 学 实
1 .专业设置 和与社会 需求不对称 。 目前 我国高等职 业 教育的总体 目标定位 已形成共识 , 但不 少高职院校内部 各专业 的设 置 , 但不少高职院校专业 的设置不合理 , 业 专 的培养 目标 和定位不 准 问题 已成为制 约高职 院校发展 的
重 要 因 素 。 多 高 职 院 校 在 决 定 专 业 设 置 时 , 往 不 重 视 许 往
对 市场需求 情况 的调研 ,甚 至对 国家 的产业政 策一无所
知 ,对 地方 经 济 结 构 和 办 学 条 件 的 不 作 深 入 细致 的思 考 ,
业 岗位需求 , 没有真正实现任务驱动 , 工作任务应源于企
业, 源于具体 岗位 , 目前不少高职 院校仅从学校层面来 而
进行课 程的设 置 , 课程 内容 的选择和知识 的编排 , 这样势 必存在 局限性和片面性。 正是 由于高职学院 自身存在的这 些 问题 , 导致 难以吸引企业 的关注 , 阻碍 了高职教育中工 学结合教学模式 的进 一步实施和推广。

方式 与方法 , 较难 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 加
之 高职院校 现有的办学环境 、 办学条件 、 校园氛围和政策
导 向等诸多 因素的影 响与制约 , 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
着学历教育 的教 学方 法。对 “ 教学做一体” 行动导 向、 、“ 任务驱 动 、 目教学”等新 理念 、 模式 和新 方法 , 些 项 新 这 教 师难 以适应 ,因此学 生的实践 技能难 以得到 良好 的培 养 。虽然有资料显示我 国高职 院校 “ 双师型”教师已 占较 高 比率 , 但不少教师是仅参加一 次培训或考取 一个 职业 资 格证书就成 为了 “ 双师” ,真正既有较高理论 知识 ,又有 丰富实践经验 , 能指导学生实践实训 的双 师素质教师 目前 仍然严重不足 , 能参与企业技术革新 、 产品研发的就更少 。 3 课 程体系不够科学 。 .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 的核心 , 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 , 高职 院校课程设置较过去有 了比 较大的改变 , 但依然存在着一些 问题 , 尤其 随着工学结合

论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需着重解决的三个问题

论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需着重解决的三个问题
院校实 习基地建设应着重从 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高职 院校必 须以服务求支持 , . 以服务 求发展 业是这一培养模 式的主导。德 国企业 之所 以积极参 与职业教
育, 主要 是出于企业 自身利益 的考虑 。德国企 业参 与职业教育
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是 高职院校寻求 校企 合作 的 可获如下利益 : 其一 , 以获得 国家经 费补助 。德 国所有 的企 可 基础。学校必须树 立服务为先的理念 , 要先思考 自己能 为企业 业都有 必须 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 的职业教育基金 ,然后 国家
建设 问题 。

名度和 美誉度 , 让这些企业 既得名也得利 ; 三是 通过税收促进

实 习基地建设是“ 工学结合” 学模式 的基础 教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从欧美 国家 的经验来看 , 政府为了促成 校
实 习基 地建设是“ 学结 合” 学模式面 临的首要和最 紧 企合作 的实施 ,对参与校企合作 的企 业给予 了大量 税收上 的 工 教 迫的问题 , 足这一教学模式能否成 功和落 到实处 的关键 。高职 支持 。例如 , 国的“ 德 双元制 ” 职业教育模 式举 世 闻名 , 国企 德
二是 专业课教材建设 问题 ; 三是双师型教 学 团队建设 问题。 【 关键词】 高职教 育; 工学结合 , 学模式 ; 教 问题
[ 中图分类号1 7 0 G 1
l 文献标识 码】 A
l 文章编 号】 1 7 — 0 2 2 0 )0 00 — 2 6 2 6 0 (0 9 1— 0 5 0
论高职 “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需着重解决 的三个 问题
张 跃 华 , 占年 刘
( 阳师范大学 , 宁 沈 阳 1 0 3 ) 沈 辽 1 0 4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探讨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探讨

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探讨雷玉梅(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摘要:工学结合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

推进工学结合机制创新。

搭建院校、学生、企业合作的桥梁,实现三方共赢。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生产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衔接起来,实现学生角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可以借这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教育部也助院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之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是深化职业中,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

”因此,高职院校实施独具特色量的人力资源;对高职院校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可以充分利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一、更新观念。

进一步明确工学结合的地位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拓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产育人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职业性。

对高职学生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就意味着学生要以导向”的办学方针。

可以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学习,一边有企业师傅指导,一边实现企业、学生、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等职有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使自己的学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收稿日期:2008-06-23工学结合是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是国际上合作教育作者简介:雷玉梅(1974-),女,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助的典型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探讨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探讨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探讨
内容导读:
在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不仅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搞好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迫切需求。本文主要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该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状况的个案分析,找出该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并结合国内外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状况,提出完善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策略,旨在为我国同类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参考。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内容。绪论主要先容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工学结合和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这两个核心概念作了界定。正文主要由三章组成。第一章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概论。主要先容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开展形式。第二章是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状况的个案分析。主要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该专业部分教师的访谈对该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总结该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第三章主要是根据第二章的研究结果,结合国内外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状况,分别从公道定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深入落实工学结合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策略。最后是结语。主要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工学结合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概况21-26
(一)“校企融合、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定位21-22
(二)高素质、高技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22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学生需要在企业或行业一线进行实践,通过实际工作来学习和掌握专 业知识和技能。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 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生管理与评价机制
学生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管理制度,确保学生遵守企业规 定和学校要求。
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校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和社会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升高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员 工培训等服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协助实践教学
起源与发展
起源:20世纪70 年代,德国“双 元制”职业教育 模式
发展历程:从德 国到美国、英国、 澳大利亚等国家, 逐步推广
引入中国:20世 纪90年代,高等 职业教育开始引 入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
现状与趋势:目 前已经成为高等 职业教育的主流 模式,未来将继 续深化改革与发 展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 式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南通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问题研究综述

南通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问题研究综述
高职 教育 得 到 了全 面 的认 可 和推广 ,已成 为我 国高等 职业 教育 普遍 而典 型 的一种 人才 培养模 式 ,加强 了高 职教 育校 企 问的深 度 融 合 ,提 高 了 高 职 院 校 的 人 才 培 养 水 平 ,由 此 ,我 国高 职院校 工学 结合 、校企 合作 迈 出了快 速建设 的
[ 中图分 类号 ] G 1 72
[ 献标 识码 ] A 文
[ 文章编 号 ] 10 — 42 (02 6— 0 7 0 0 5 6 3 2 1 )3 08 — 3 当前 特别是 近五 年来 ,南通 学术 界对工 学结 合 的关注焦 点 是什 么?开 展 了哪些研 究 ?研 究 现状如 何 ?研 究 中是否 存 在薄 弱环节 或不 足之 处?研 究组 在这 里希望 就 以上问题 做
刘畅 :南通高职 院校工学结合 问题研 究综述
物 流 教 学
南 通 职 校 工 学 结 合 高 院 同 问题 研 究 综 述
刘 畅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 学院 商学院 ,江苏 南通
[ 摘
2 60 ) 2 问题研 究的状 况 。本文通 过 对近 五年 来 南通 市高职 院校教 师发 表
22 研 究方法 和过 程 . 本文采 用 内容分 析法对 所选 取 的样本进 行研 究 。内容 分析 法是一 种 主要 以文献 为研究 对象 的分 析方法 。早期 的 内容分 析法 源于 社会科 学借 用 自然科 学研究 的方 法 ,进 行
历史 文献 内容 的量化 分析 。在教 育科 学研究 中 ,内容分 析 法既 是一种 主要 的文 献资 料分析 法 ,又是一 种独 立 、完 整 的科 学研究 方法 。 内容 分析 法将 非定量 的文 献材 料转化 为 定 量 的数据 ,并依 据这 些数 据对 文献 内容作 出定 量分 析和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本文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数控专业为例,从分析工学结合理论基础入手,针对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困境,探讨相应的推进策略,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控专业工学结合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工学结合”中的“工”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学”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在企业进行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职业素质的培养。

“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技能形成过程,以“工”促“学”、以“工”养“学”,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形成和全面发展。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部直接推动的三大制度建设之一。

但在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和问题,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推进。

二、工学结合实施范例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的数控团队在深刻理解学院贯彻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精神基础上,制订出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实施工学结合中,采用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双证并举”等多种形式,而在教学安排上,将多种工学结合形式规范为“2+1”模式,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模拟实训、轮岗实训、顶岗生产(工作)纳入科学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培养方案,形成严密的教学组织系统,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贯穿始终并形成长效机制。

1.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

“2+1”模式培养方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两年),在高职学生入学的前两年主要进行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教育,完成中级的职业资格取证,满足学生就业谋生的需要。

高职示范性建设中“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示范性建设中“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企 业 作 为 市 场 主体 ,其 主 要 目的是 谋 求 自身 利 益
最 大 化 。如 果 参 与 企 业 在 “ 学 结 合 ” 所 支 付 的成 本 工 中
得 不 到相 应 补 偿 , 与 和 不 参 与 一 个 样 , 与 结 果 好 坏 参 参 个 样 , 么 企 业 是 不 可 能 持 久 参 与 , 不 会 积 极 主 动 那 更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 O 一0
课 程 与 教 学
Cu r uu a d Pe g y ri lm n da og c
许 志 跃 : 高 职 示 范 性 建 设 中 一工学 结 合 ~教 学 改 革 面 临 的 困 境 与 对 策 探 析
教 师 , 们 除 了应 具 有 丰 富 的实 践 经 验 外 , 应 具 有 一 他 还 定 的专 业 理 论 和教 育教 学 能 力 。但 是 , 数 企业 具 备 兼 多
2 企 业 自身 参 与 高 职 教 育 的 能力 弱化 . 合 作 企 业 要 积 极参 与 学 校 教 育 活 动 , 人 才 需 求 、 在
培 养 目标 、 识 技 能 结 构 、 程 设 置 、 育 内 容 和 学 习 知 课 教 成 果 评 价方 面 发 挥 作 用 ,就 需 要 拥 有 一 定 数 量 的 兼 职
职 教 师 资 格 的 高 级 工 程 师 、 工 巧 匠 本来 就 不 多 , 欠 能 也
应 用 型 的人 才 特 色 尚不 明显 , 能 充 分 满 足企 业 需 求 。 不
这 必然 导致 学 校 对 企 业 的 吸 引力 不 大 。
缺 这 种 人 才 的 培 养 制 度 , 上 生 产 任 务 繁 重 , 暇 按 照 加 无 “ 学 结 合 ” 求 积 极 参 与 学 校 教 育 教 学 活 动 , 工 学 工 要 给 结 合 带 来 了 一些 困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学院工学结合问题探讨
丁修平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工学结合是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高等职业院校按照企业人的需要展开
职前教育与培训。

工学结合对高职院学生实现向社会化的转变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关键词: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09)05(c)-0127-01
1 工学结合的意义
工学结合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
业为导向,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
转向以实际工作岗位为依托的顶岗实习或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
式具有重要意义。

工学结合是人本教育思想体现。

工学
结合能体现学生主体,使其手脑幵用、学中
做、做中学,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
素质教育理念和“以服务为宗旨,体现以就
业为导向等”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和价值取
向。

它打破了封闭的学校教育模式,使职业
教育从课堂走向实践岗位,把学历本位变成
职业能力本位,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2]。

工学结合具有助学和人才评价的双重
功能. 工学结合有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
得经济补偿,有助于他们完成学业;同时通
过工作岗位实践检验,可以评价高职人才
能否适应实践的需要,判断人才培养质量
高低。

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过程的的实
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目标精神[ 3 ],它既能
解决学院实践人才培养上上设备、设施不
足问题,解决书本理论与实践乊间的脱节,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诸方面的问题,又
能在校企合作中满足企业潜在劳动力需
求,科技转化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实现校企
互利双赢局面。

2 工学结合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对策
2 . 1 工学结合的单位落实难问题
各学校感到工学结合难的问题乊一就
是难于落实实习单位。

客观原因是现在民
营企业不像计划经济时代有接受实习仸务
的责仸,它们完全从企业的需求出发考虑
问题。

另外,受限于企业觃模限制,单个单
位一次接受的学生数量受限,学校需要同时联系大量实习单位。

针对这个问题,除了国家或地方政府出台对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正常外,更重要是依靠学校自己,实行走出去战略,分专业联系对口单位。

对于联系中涉及企业的相关利益问题,可以从实习学生的该学期的学费中拿出一部分支付给企业作为实训培养费用。

对于确实对口又有能力长期实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学校可以考虑把一部分专业实践设备投入到企业,免费提供给企业生产经营使用,条件是轮流安排学校学生在企业迚行实践,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提供产品的流通服务。

也可以出场地、房屋引迚生产企业落户学校,开发生产实训基地。

我院与丰田广州分公司联办的板金班,就是通过学校出资解决企业设备和技术人员有关费用,企业接纳学校汽车专业的汽车外形保养课程实训教学现场。

学生当场学习修理外部损伤修复和养护,使枯燥的理论课为生动的现场课,学生很快工作过程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我院还同深圳运通机械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建实训基地。

由学校出一笔资金,企业配套提供其生产数控生产场地,我院学生可以参加顶岗实习,有效解决了合作中企业的利益问题,增强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2 . 2 学生与企业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工学结合的另一个困难是所学内容与
实践有差距,使学生顶岗实习时难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需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

现在高职教材很多是把本科教材内容要求降低,教材的体系不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而是以理论体系为依据,没有突出技能培养问题。

因此必须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参与教材开发,真正实现以岗位工作仸务为导向,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减少知识性、理论性陈述。

使学生学会做什么而不是知道是什么。

其次是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课堂教学也要以工作仸务为导向编写教案,每次教学都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仸务。

同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
的主角。

最后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学校必
须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动手能力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还要根据实情聘
请一定数量的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的人员充
实学校兼职教师队伍,保证教学队伍的社
会适应性。

2 .
3 “工”和“学”结合的难题
工学结合是“工”和“学”的结合,是把
在课堂上不易实现的技能教学通过企业岗
位来完成,所以工学结合其实是学以工作
形态出现,把学与工有机结合起来,“工”既
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另
一个课堂,即双主体教学。

当前工学结合中
出现的问题是“工”的成分多,“学”的成分少,“工”、“学”两者脱节现象严重。

学生感觉顶岗实习中存在技术含量低,师傅、老师
指导不及时,有被“放羊”的感觉。

有的学生
感觉到交了一年消费,而学校没有负担教
育责仸,家长学生的满意度下降。

针对这个
问题,学校一定要联系到符合教学目标要
求的单位,或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工厂,开
发相关实践学习的网络课程和教学互动平
台,供学生咨询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
安排好实训指导教师适时指导,真正使学
生通过工的过程学到本领,增长见识,实现
第二课堂的效果。

3 加强工学结合的考评工作
为了更好迚行工学结合,需要不断研究
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
时改迚工作中的问题,使乊行乊长进有效。

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践报告,由企业
和专业教师共同迚行考评,幵对工学结合
中呈现出的普遍、个别问题予以认真总结,
幵改迚。

做好工学结合企业、场所的回访,做好
企业需求调查,更好增强教学计划设计的
针对性。

针对学生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例用
学生返校后的时间安排专业补课。

根据实践中调研情况,有关部门要组
织研究制定工学结合专业考核测评标准,
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探索工学结合的新模
式、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
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3).
[3] 马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时代创新[J].
职教通讯,2006(8).__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