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细胞外层膜结构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控释性能研究

合集下载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产物,由负离子化的氨基葡萄糖和乙酰胺葡萄糖组成,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等优良特性,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壳聚糖本身具有高分子量和极度亲水性的特点,限制了其在水相环境中的应用。

这些不足之处可以通过将壳聚糖转化为纳米颗粒来弥补。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电吸积、化学沉淀、反应溶液混合等方法。

其中,化学沉淀法属于传统方法,依靠溶液中钙离子的存在,将壳聚糖逐渐转化为淀粉状沉淀,再利用离心等方法将细小的沉淀分离出来,干燥后得到纳米级壳聚糖颗粒。

反应溶液混合法是近年来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将两种溶液混合,触及到一定的环境或反应条件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纳米级壳聚糖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价格低廉。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应用壳聚糖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生物医学成像、药物输送、组织工程等。

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作为生物医学成像方面的载体。

由于其表面极易修饰,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添加不同的功能单元,例如荧光标记,以达到自身发光的目的,或者添加金属等,用于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等等。

壳聚糖纳米颗粒还可以作为药物输送系统。

其纳米粒子在药物体内的分布优化,能够让药物更多地达到靶组织,减少药物的剂量和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这种方法已经被证实在肿瘤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前景。

最后,壳聚糖纳米颗粒还可以应用于组织工程。

由于其天然且生物相容性好,能够以纳米颗粒形式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作为组织修复材料的神经修复、骨修复等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方法已经在实验室环境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总之,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发展的进一步,相信壳聚糖纳米颗粒在治疗和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泛。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研究概述壳聚糖纳米颗粒是一种由壳聚糖制备的纳米级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在药物传输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自组装法和交联法。

自组装法是最常用和简单的制备方法之一。

通常使用溶剂交替法或单溶剂法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

在溶剂交替法中,壳聚糖会在两种不同溶剂中交替溶解和沉淀,形成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额外的交联剂,因此较为方便和经济。

而单溶剂法则是在一个溶剂中加入刺激因子(如水相中pH值的变化、温度变化等),使壳聚糖分子发生自组装行为,形成纳米颗粒。

交联法则是通过交联剂使壳聚糖分子形成三维的交联网络,从而制备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可以得到更加稳定且负载能力更强的壳聚糖纳米颗粒。

常见的交联剂有离子交联剂和非离子交联剂。

离子交联剂包括硫酸铝、硫酸钙等,在壳聚糖分子中引入正电荷以增强交联效果。

非离子交联剂则是通过物理相互作用力(如氢键、静电作用)将壳聚糖纳米颗粒交联在一起。

壳聚糖纳米颗粒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研究壳聚糖纳米颗粒作为一种载体,在药物传输中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有效保护药物不被降解,并减少对人体组织的损伤。

其次,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提高了药物的负荷能力,可以使药物更加稳定地储存和释放。

此外,壳聚糖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使药物在靶区更准确地释放,提高药物疗效。

近年来,壳聚糖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研究表明,利用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实现抗癌药物的靶向输送,减轻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例如,一些研究者利用壳聚糖纳米颗粒来包裹化疗药物,通过表面修饰可以使纳米颗粒在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受体上选择性地黏附和释放药物,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作用效果。

壳聚糖脂质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壳聚糖脂质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壳聚糖脂质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壳聚糖脂质体是一种由壳聚糖和脂质组成的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包载能力。

在药物传输和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脂质体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从壳聚糖脂质体制备方法、性能以及其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壳聚糖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溶剂沉淀法、蜡液化法、乳化沉淀法等。

溶剂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沉淀剂等条件,可以控制壳聚糖脂质体的粒径、分散性和稳定性。

蜡液化法则通过将脂质和壳聚糖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并加热到脂质液化的温度,制备壳聚糖脂质体。

乳化沉淀法是将壳聚糖和脂质分别溶解于水相和有机相中,通过超声乳化和沉淀方法制备脂质壳聚糖纳米粒子。

壳聚糖脂质体的性能研究主要包括稳定性、药物包载率、释放行为等方面。

稳定性是指壳聚糖脂质体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否发生变化。

药物包载率是指壳聚糖脂质体内药物的含量与总体积的比例,衡量了药物的载荷能力。

释放行为是指壳聚糖脂质体内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方式,研究了药物的缓释性能。

通过对这些性能进行研究,可以优化壳聚糖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提高其应用效果。

壳聚糖脂质体在药物传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壳聚糖脂质体可以通过调控壳聚糖和脂质的比例,来改变脂质层的性质,例如增加表面活性剂含量可以提高药物的包载率。

其次,壳聚糖脂质体的纳米尺寸可以提高药物的负载量,并增加在靶组织上的积累。

此外,壳聚糖脂质体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释放行为,实现药物的控释和靶向传输,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除了药物传输领域,壳聚糖脂质体还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显示出广泛的应用。

例如,壳聚糖脂质体可以在人体组织工程中作为生物材料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再生。

此外,壳聚糖脂质体还可以用于癌症治疗,通过包载抗癌药物并实现靶向输送,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总之,壳聚糖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多样,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槲皮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槲皮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槲皮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刘康;秦梦;杨婷婷;石玮玮;唐铭泽;唐金宝;张维芬【摘要】Objective To prepare quercetin ( QUE) load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 ( CS-NPs), evaluate it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ntioxidation activity in vitro.Methods Quercetin chitosan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ionic crosslinking method and self-assembly method.The preparation method was optimized using entrapment efficiency (EE), drug loading (DL) and size as indexes.The best formulation and preparation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test based on single-factor test, evaluation indicator as particle size and EE.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obtained QUE-CS-NP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methods: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analysis for morphology, size distribution and Zeta potential.In vitro release behavior in 0.5% SDS solution was evaluated by dialysis tube method.In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y assays were performed by evaluating the abilities of the microspheres for hydroxide radicals and superoxide anions .Results TEM results revealed QUE-CS-NPs with round and uniform.Particle-siz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iameters and Zeta potential of the QUE-CS-NPs were (282.9 ±20) nm and (30.5 ±2) mV, with uniform distribution (polydispersity below 0.185).DL and EE of QUE-CS-NPs were (8.81 ±0.65) %and (80.02 ±1.04) %, respectively.QUE-CS-NPs showed extended administration times with 66.2% cumulative release within 72 h.QUE-CS-NPs showed pronounced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aconcentration dependent, even more substantial than that of pureQUE.Conclusion QUE-CS-NPs show a good size, sustain release effect and pronounce antioxidant activity.%目的:制备载槲皮素(quercetin,QUE)的壳聚糖纳米粒(chitosan nanoparticles,CS-NPs)并考察其理化特性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改性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载药释药研究

改性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载药释药研究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改性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载药释药研究姓名:尚晓娴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谢宇20080601摘要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大量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的出现。

这类药物在体内、肠道内极易被蛋白水解酶降解,一般不能口服。

而且大多数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不易通过生物屏障,生物利用度低,只能采取注射或灌注的途径来给药。

给药以后,大多数药物成分很快释放,引起体内药物水平的迅速升高,达到峰值后迅速降低。

对于药物来讲,其作用同血清中药物的浓度密切相关,剧烈的波动往往引起在峰值时产生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而后由于血清中药物浓度过低导致不充分的治疗效果。

药物缓释系统正是迎合了上述问题而成为目前药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对药物载体及缓释材料的选择就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来源广泛、无毒无害、包封率高、缓释效果好的载药材料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本文在研究了壳聚糖(CS)成球条件及其载药释药效果的基础上,对壳聚糖进行亲水改性,得到载药材料羟丙基壳聚糖(HCS),并研究其纳米粒的药物释放效果。

之后将具有肿瘤靶向作用的叶酸(FA)分子偶联到羟丙基壳聚糖分子上,制备了叶酸偶联羟丙基壳聚糖(FHCS),并研究了其纳米粒的缓释效果。

具体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确定成球条件,利用透射电镜对其进行表征。

以牛血清蛋白(BSA)作为模型药物,考察壳聚糖纳米粒对药物的包封和释放结果。

结果发现,壳聚糖纳米粒对蛋白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都随壳聚糖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BSA初始浓度的增大呈现不同趋势,测定的最大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达到86%和49%。

体外释放现实2h内最少可释放载药量的30%,12h后呈现缓慢而持续的释放。

2. 在碱性条件下,利用环氧丙烷与壳聚糖的直接反应,将羟丙基引入壳聚糖分子中,增强其水溶性,得到水溶性的羟丙基壳聚糖,应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

将其制备成纳米粒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考察其对牛血清蛋白的包封和缓释效果。

壳聚糖作为生物多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壳聚糖作为生物多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壳聚糖作为生物多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聚合物材料,由海洋生物贝壳和虾蟹的外壳组成,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多功能性等优良性能。

因此,壳聚糖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壳聚糖的合成方法和其在生物多功能材料中的性能研究。

壳聚糖的合成主要有酸性法、酶法、微生物法和化学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酸性法是最常用的壳聚糖合成方法之一。

酸性法通过将干贝壳或虾蟹壳等贝类残骸经过初步处理得到壳聚糖的前体物质壳聚糖酸,然后使用酸性介质将壳聚糖酸水解生成壳聚糖。

酸性法合成的壳聚糖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较好的溶解性,常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酶法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壳聚糖合成方法。

通过使用壳聚糖酶催化壳质酸水解生成壳聚糖,该方法不需要高温和高压反应条件,具有较高的产率和较好的产品品质。

微生物法是一种使用微生物产生的酶水解壳质酸合成壳聚糖的方法,通过选择或改造菌株,使其能够分泌具有壳聚糖酶活性的产物,进而合成壳聚糖。

化学法是使用化学试剂水解壳质酸合成壳聚糖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制备大量纯度较高的壳聚糖。

壳聚糖作为生物多功能材料具有许多出色的性能。

首先,壳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能够与生物体的组织相容,不会引起明显的免疫反应和毒性效应。

其次,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够被生物体内的酶降解为无害的物质,具有较低的生物毒性和环境污染风险。

此外,壳聚糖还具有多功能性,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改性,如与其他物质复合形成纳米颗粒、水凝胶、纤维或膜等形态,用于药物控释、组织工程、细胞培养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壳聚糖在生物多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广泛。

在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可以被用于制备药物载体,如纳米颗粒或水凝胶,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控释。

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改变粒径和表面修饰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壳聚糖水凝胶可以成为细胞培养的基质,并提供支持细胞生长和修复组织的功能。

在食品工业中,壳聚糖具有抗菌、保湿、保鲜和膜技术等多种功能,可以用于食品保鲜剂、膜材料和食品包装等。

壳聚糖微球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壳聚糖微球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的纳米微球进行形貌观察,用动态光散 射仪(DLS)测定纳米微球的粒径及分布,通过红外光谱(IR)分析纳米微球的 化学结构,并采用体外释放实验考察纳米微球的载药性能和药物释放行为。
实验结果
通过优化乳化法制备的烷基壳聚糖纳米微球形貌圆整,粒径分布较窄,直径 在100-200nm之间。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烷基链成功引入到壳聚糖分子中。药物 负载实验表明,烷基壳聚糖纳米微球具有较高的载药量,药物负载率可达30%以 上,负载药物的纳米微球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化学性能:如降解性、稳定性等。壳聚糖微球纳米粒需要在不同的环境 中保持稳定,同时又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进行降解,因此对于其化学性能的要求较 高。
3、生物性能:如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等。由于壳聚糖微球纳米粒在药 物传递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需要对其生物性能进行 深入研究。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中,需要考察壳聚糖微球纳米粒对于细胞和血 液的影响,以评估其生物安全性。
(2)小鼠免疫:将制备的免疫原注射到Balb/c小鼠体内,以诱导产生抗体。
(3)杂交瘤细胞制备: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 瘤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
(4)单克隆抗体纯化: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抗人CD28单 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进行克隆扩大。然后,通过蛋白A柱进行纯化,得到 单克隆抗体。
制备方法及性能研究:壳聚糖微球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原位聚合法:将壳聚糖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溶解,加入交联剂和引发剂, 通过原位聚合反应得到微球纳米粒。该方法的优点是制备过程简单、产量高,但 可能引入残留物,影响其性能。
2、乳滴聚合法:将壳聚糖溶液与不相容的溶剂混合,通过高速搅拌形成乳 滴,再通过热处理或溶剂挥发法制备出微球纳米粒。该方法的优点是乳滴尺寸可 控,但可能受到搅拌速度和热处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壳聚糖药用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壳聚糖药用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i 0 ℃ ,r a tn i e4 h h t s n 0・ ,M M A s5 e c i g t ,c i a . g m o 6 6 mL,a mmo i m e i ir t . , n u c rcn t a e 0 9 g
a nd 1 a e i cd 3 L.The v t o ee s e t s ws t tt ug l a i g r t nd c tc a i 00 m ir r l a e t s ho ha he dr —o d n a e a
s we h ta ho d t a mmo u c rcnir t s ago d i ta o n gr f e c i .Thegr i i m— ni m e i ta ei o nii t ri a tr a ton an d a e e f c mpo de no ri l sm i i z d i o 1 nm ve a t ro o un d na pa tc e i n mie nt 9 7 on a r ge whe e n t mpe a ur rt e
Z HANG i- i , Jn q u BAO ・a Mu ti ,LI h n j n U Z a -u 。
( . y La rt r fM ai e ityTh o y a d Te h lg 1 Ke boa o yo rneCh m sr e r n c noo y,M iityo ucto Qe a ns r fEd ain, e n Unie st v riy o na fChi ,Qig a 6 1 0,Chn n do2 6 0 ia;2 Colg fPh r c . l eo a ma y,He iUntd Un v st e be ie ie iy,Ta g h n 0 3 0 n s a 6 0 0,Chn ) ia

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壳聚糖纳米微粒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由壳聚糖分子组装而成,具有较小的尺寸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就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和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首先,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有多种途径,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胶体化学方法制备。

该方法将壳聚糖分子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通过添加交联剂或超声处理等方法,使分子聚集形成纳米尺寸的微粒。

此外,还可以利用乳化法、沉淀法、凝胶转化法等方法进行制备。

这些方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微粒具有较好的尺寸和形态控制能力,同时还可以调控微粒的表面性质,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壳聚糖纳米微粒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由于其在制备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有毒或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生物医学材料的制备。

其次,壳聚糖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能够在生物体内迅速降解并最终代谢掉,减少了对生物体的长期影响。

此外,壳聚糖纳米微粒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药物包载能力,可用于药物的缓释和靶向输送,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壳聚糖纳米微粒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组织工程、生物成像和诊断等领域。

在药物输送方面,壳聚糖纳米微粒可以有效地包载和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此外,壳聚糖纳米微粒还可以通过改变微粒的表面性质和功能化修饰,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控制释放,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副作用。

在组织工程中,壳聚糖纳米微粒可以作为生物活性支架材料,促进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用于修复和再生组织。

在生物成像和诊断方面,壳聚糖纳米微粒可以作为荧光探针、磁共振探针、超声造影剂等用于体内成像和疾病早期诊断。

虽然壳聚糖纳米微粒在生物医学应用中表现出许多潜在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如何准确控制微粒的尺寸、形态和分散性仍然是一个难题,这直接影响到微粒的稳定性和性能。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糖,在生物医学和药物输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好,壳聚糖被广泛研究作为药物载体和生物材料。

在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过程中,壳聚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离子凝胶法、乳化法、自组装法等。

本文将以离子凝胶法为例,介绍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

首先,准备所需材料,包括壳聚糖、交联剂、表面活性剂等。

将一定量的壳聚糖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并加入交联剂。

然后,将溶液搅拌均匀,使壳聚糖和交联剂充分混合。

接下来,以适当的速率添加表面活性剂,并继续搅拌溶液。

最后,将溶液静置一段时间,使壳聚糖纳米颗粒形成。

制备好的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通过一系列表征方法进行评估和分析。

其中包括颗粒形貌表征、粒径分布及荷电性等。

首先,颗粒形貌表征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常用的表征方法。

通过SEM可以观察到颗粒的表面形貌和粒径大小,而TEM能够提供颗粒的内部结构和形貌。

其次,粒径分布可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激光粒度仪等方法进行测量。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颗粒的平均粒径、颗粒分布情况以及聚集状态等信息。

此外,壳聚糖纳米颗粒的荷电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质。

电位测定仪可以用来检测颗粒的电荷情况。

通过测量颗粒悬浮液的电位,可以初步了解颗粒的表面电荷特性,有助于进一步的应用研究和药物输送。

除了上述表征方法,还可以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来进一步了解纳米颗粒的结构、组成以及化学性质。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对于其在药物输送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的制备方法和全面的表征分析有助于了解纳米颗粒的特性和功能,进而优化其应用性能。

总结起来,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中,离子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在制备完成后,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等多种表征方法来评估纳米颗粒的形态、粒径分布和荷电性。

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引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药物传递和释放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纳米药物通过以纳米尺度制备和控制获得的理想药物传递系统,成为当前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壳聚糖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生物可降解基质,被广泛应用于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中。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其所表现出的性能研究。

一、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1. 壳聚糖的选择制备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壳聚糖材料。

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缓释要求,选择适当的目标壳聚糖材料,如壳聚糖、N-乙基壳聚糖等。

合适的壳聚糖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药物封装能力。

2. 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壳聚糖纳米颗粒是包裹纳米药物的载体,其制备方法多种多样。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离子凝胶法。

首先,通过静电吸附或吸附交联等方法将壳聚糖的高分子链通过凝胶作用连在一起,形成纳米颗粒。

其次,通过超声处理等方法将药物封装到纳米颗粒中。

最后,通过严格的离子凝胶条件控制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态。

3. 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也多种多样。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电化学合成法。

首先,将壳聚糖纳米颗粒和药物溶液分别制备好。

然后,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电化学反应将药物封装到壳聚糖纳米颗粒中。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壳聚糖和药物的比例、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参数,以获得理想的制备效果。

二、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性能研究1. 尺寸与形态分析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形态进行分析。

通过观察纳米颗粒的形状、尺寸和分布情况,评估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效果。

2. 药物封装率与载药量通过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测定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药物封装率和载药量。

药物封装率和载药量是评估纳米药物载体性能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药物在载体中的稳定性和释放效果。

3. 药物释放行为研究通过体外释放试验,研究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释放行为。

聚丙烯酸包覆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聚丙烯酸包覆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聚丙烯酸包覆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表征引言:纳米材料是一种尺寸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材料,其独特的性质使其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在纳米材料中,纳米颗粒是最常见的纳米结构之一,其表面特性可以通过包覆技术进行修饰和控制,从而影响其性能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聚丙烯酸包覆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

制备方法: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是通过电解法制备。

首先,将壳聚糖在适当的条件下溶解于酸性溶液中,形成阳离子型的壳聚糖。

接着,将丙烯酸溶液加入壳聚糖溶液中,并加入交联剂,使丙烯酸交联成结构稳定的网络。

随后,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壳聚糖纳米颗粒的粒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性能表征:对于聚丙烯酸包覆壳聚糖纳米颗粒的性能表征,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 粒径和形貌表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壳聚糖纳米颗粒的表面形貌,我们可以得到纳米颗粒的形状和大小信息。

同时,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测量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可以了解到纳米颗粒的尺寸范围和分布情况。

2. 包覆效果表征: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包覆效果可以通过荧光染料标记实验进行评估。

在实验中,将荧光染料与壳聚糖纳米颗粒共同处理,然后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颗粒的荧光强度。

如果颗粒表面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溶液中未与纳米颗粒处理的荧光强度,则可以认为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包覆效果。

3. 稳定性表征:壳聚糖纳米颗粒的稳定性是影响其应用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稳定性实验可以通过测量纳米颗粒在不同条件下的颗粒径向分布来评估。

典型的实验方法是将纳米颗粒悬浮液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离心分离,然后通过DLS测量离心液中的颗粒粒径分布。

稳定性好的颗粒在长时间离心后,其粒径分布应该保持相对稳定。

4. 生物相容性表征: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为了评估壳聚糖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我们可以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来研究其对细胞的毒性。

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稳定皮克林乳液的研究

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稳定皮克林乳液的研究

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稳定皮克林乳液的研究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稳定皮克林乳液的研究涉及多个步骤和关键点。

以下内容将逐一介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壳聚糖纳米粒子(CS/ALG纳米粒子)的制备。

这通常涉及化学改性方法,如酸化处理、离子交换等,以优化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制备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以确保获得理想的纳米粒子。

其次,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利用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子稳定皮克林乳液。

乳液的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乳化剂的性质和浓度、乳液的粒径和粒径分布、乳液的界面张力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浓度,以及优化乳液制备条件,可以获得稳定的皮克林乳液。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镜法、扫描电镜法等手段对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及稳定的皮克林乳液进行表征,以验证其是否满足预期要求。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皮克林乳液的应用领域。

例如,它可以在化妆品、食品、药品等领域中得到应用,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调整制备条件和配方。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及其稳定皮克林乳液的过程可能涉及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因此需要深入理解相关机理,并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由于涉及到纳米材料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和应用,研究过程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总的来说,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稳定皮克林乳液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壳聚糖(chitosan)包覆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并研究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通过合成聚丙烯酸纳米颗粒,利用壳聚糖进行包覆,得到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颗粒。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仪器对样品进行表征,测试其粒径大小,包覆效果和表面形貌。

结果表明,壳聚糖包覆的聚丙烯酸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包覆效果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颗粒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包括药物传递系统、抗菌材料和生物成像。

1. 引言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药物传递和其他生物医学应用。

然而,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埋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其实际应用。

因此,包覆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方法对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2. 材料与方法2.1 聚丙烯酸纳米颗粒的制备聚丙烯酸纳米颗粒的制备可采用乳液聚合法,在传统的聚合反应中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丙烯酰胺(AM)等添加剂,优化反应条件得到理想的纳米颗粒。

2.2 壳聚糖的制备壳聚糖可以通过壳聚糖酶或碱酸法等方法制备得到,具体方法可参考相关文献。

制备过程中需注意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并对壳聚糖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2.3 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颗粒的制备将制备好的聚丙烯酸纳米颗粒与壳聚糖溶液混合,在适当的温度和搅拌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使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颗粒。

3. 结果与讨论通过SEM观察样品的形貌,结果显示壳聚糖包覆的聚丙烯酸纳米颗粒形成较为均匀且稳定的球形颗粒。

进一步的粒径分析表明,壳聚糖包覆后的纳米颗粒粒径约为XX nm。

壳聚糖的引入增加了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并改善了其药物包埋效率。

4. 新一代药物传递系统壳聚糖包覆聚丙烯酸纳米颗粒具有潜在的药物传递应用潜力。

在药物传递系统方面,这种纳米颗粒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实现药物的控释、靶向传递和缓释等功能。

壳聚糖药用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壳聚糖药用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壳聚糖药用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张金秋;包木太;刘占军【摘要】应用壳聚糖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合成一种功能新颖的药用纳米粒子,作为药物的载体材料,与药物结合后可以调节药物释放速度,减少给药次数,从而增加药物治疗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硝酸铈铵可以较好地引发接枝反应,当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4h,壳聚糖0.6g、甲基丙烯酸甲酯6 mL、硝酸铈铵0.9g、1%醋酸300 mL时,合成的纳米粒粒径最小,平均粒径在179 nm左右.体外溶出实验表明,当n(阿司匹林):n(壳聚糖)=1:1时,制备出的纳米粒载药量、包封率较高,可达72.1%,载药纳米粒在16h内对药物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Chitosan and methyl methacrylate(MMA) were prepared into novel-functional medical nanoparticles through radical polymerization. Nanoparticles loaded with medicine can regulate degree of releasing, and reduce deliver time, in order to increase safety, high-effect and dependment of medication as a carrier material of medicine. It is showed that ammonium ceric nitrate is a good initiator in graft reaction. The grain diameter of compounded nanoparticle is minimized into 179 nm on average when temperature is 50 ℃ , reacting time 4 h, chitosan 0.6 g, MMA 6 mL, ammonium ceric nitrate 0. 9 g, and 1% acetic acid 300 mL. The vitrorelease test shows that the drug-loading rate and envelop rate is up to 72. 1%, and nanoparticles works well in sustained-releasing medicine when the proportion of aspirin and chitosan reaches 1:1.【期刊名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2)006【总页数】5页(P551-555)【关键词】壳聚糖;接枝共聚;纳米粒;硝酸铈铵;药物缓释【作者】张金秋;包木太;刘占军【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河北联合大学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6.1壳聚糖由于其本身无毒,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降解性,且降解产物无毒,广泛用于农业、食品、污水处理、化妆品、化工、医药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等领域[1-2]。

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生物学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生物学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生物学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壳聚糖(Chitosan)是一种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壳聚糖纳米粒成为一种重要的纳米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壳聚糖纳米粒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调控的形貌和表面性质等特点,能够在药物输送、基因传递、组织工程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技术已经得到发展,但还存在一些挑战,如粒径分布较大、稳定性差、药物的包封率和释放性能有待优化等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改进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探究其对细胞的生物学效应,以提高其在药物输送和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制备壳聚糖纳米粒: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并对其粒径、分散性、Zeta电位等进行表征。

通过优化制备条件,提高壳聚糖纳米粒的质量和稳定性。

(2)药物输送性能研究:将壳聚糖纳米粒与药物包封,并探究其在体外释放的性能。

通过荧光显微镜、细胞毒性实验等方法,评估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内输送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3)细胞生物学效应研究:使用不同细胞系(如肝癌细胞、肺癌细胞、肝细胞等)探究壳聚糖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吞噬作用和细胞代谢效应。

测试壳聚糖纳米粒对细胞增殖、凋亡、减轻毒副作用等方面的作用。

三、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获得以下成果:(1)成功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壳聚糖纳米粒,并对其进行粒径、分散性、Zeta电位等方面的表征。

(2)优化壳聚糖纳米粒载药体系,并探究其体外释放性能和体内安全性。

(3)研究壳聚糖纳米粒在不同细胞系中的生物学效应,提供关于壳聚糖纳米粒生物学特性的新认识。

四、研究意义:(1)本研究将为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2)优化制备方法并提高壳聚糖纳米粒质量和稳定性,有助于提高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3)通过探究壳聚糖纳米粒的生物学效应,有助于了解其与细胞及健康人体的相互作用,为壳聚糖纳米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1-9731(2014)04-04039-04仿细胞外层膜结构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控释性能研究∗宫㊀铭1,徐强强1,褚㊀佳1,汪晓芹1,宫永宽2(1.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西安710054;2.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摘㊀要:㊀采用模板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MA)㊁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MPC)为单体,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和壳聚糖进行聚合,制备具有仿细胞外层膜结构壳聚糖纳米颗粒㊂用动态光散射仪(DLS)㊁透射电镜(TEM)和zeta电位对纳米颗粒的粒径㊁zeta电位进行表征,并通过体外阿霉素控释实验对该纳米颗粒的控释性能进行研究㊂该仿细胞外层膜结构壳聚糖纳米颗粒将在基因治疗㊁药物控释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㊂该研究对于探索仿细胞外层膜结构纳米颗粒的控释性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㊂关键词:㊀壳聚糖;仿细胞外层膜结构;纳米颗粒;控释性能中图分类号:㊀O63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4.04.0081㊀引㊀言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后的产物,是天然的唯一的碱性多糖,来源广泛[1-4]㊂壳聚糖结构单元中含有氨基㊁羟基易于改性,且具有可降解性㊁p H响应性等优点[5],作为聚阳离子可通过静电作用负载带负电荷的DNA,形成表面带正电荷的纳米颗粒㊂该纳米颗粒可以减缓DNA降解,粘附病灶部位提高胞吞作用,凭借质子海绵效应逃离内涵体,从而达到提高转染率的目的[6]㊂然而,这类纳米颗粒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非特异性吸附蛋白,激活血小板,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7-12]㊂调节p H值减弱离子间作用虽然可以降低静电自组装体系对蛋白质的吸附,但是其稳定性较差㊂用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甲基丙烯酸丁酯二元共聚物(p ol y(MPC-co-BMA),PMB30)修饰的聚乳酸(PLA)纳米颗粒,可抑制蛋白的吸附,达到提高药物利用率的目的[13]㊂Mansouri等将磷酰胆碱修饰壳聚糖用于包裹红细胞,可避免被抗体A识别,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14]㊂用磷酰胆碱聚合物制备具有仿细胞外层膜结构的纳米颗粒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巨大的研究价值㊂一般采用水包油法负载疏水性模型药物阿霉素,然而这种方法过程复杂,易引入有毒的有机试剂㊂模板聚合法制备纳米颗粒的条件温和[15],为静电相互作用负载阿霉素提供了一个新途径[16]㊂本文采用模板聚合法将甲基丙烯酸(MA)㊁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MPC)和壳聚糖进行聚合,制备具有仿细胞外层膜结构壳聚糖纳米颗粒㊂用动态光散射仪(DLS)㊁透射电镜(TEM)对纳米颗粒的粒径及zeta电位进行表征㊂通过纳米颗粒与阿霉素的静电相互作用负载阿霉素,测定纳米颗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其体外药物控释性能进行研究㊂2㊀实㊀验2.1㊀CS-PMA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2.1.1㊀CS-PMA纳米颗粒的制备将0.2g壳聚糖溶解于50mL㊁1%HAc水溶液中搅拌12h㊂然后,按表1配比加入甲基丙烯酸(MA)㊁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MPC)和0.1mmol过硫酸钾(K2S2O8,KPS)在N2㊁70ħ聚合2h㊂反应结束后,用G3漏斗抽滤,调节滤液至p H值为5.5㊂在2~4ħ㊁9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然后再加入蒸馏水反复离心分离3次㊂最后,在-50ħ下冷冻干燥,即可得到CS-PMA纳米颗粒㊂表1㊀CS-PMA纳米颗粒的投料质量比Table1The mass ratio of CS-PMA nano p articles in feedCS/MA投料质量比CS/g MA/g MPC/g2ʒ10.200.100.141ʒ10.200.200.281ʒ20.200.400.57 2.1.2㊀CS-PMA纳米颗粒的表征配制CS-PMA纳米颗粒溶液,并调节至p H为4.5㊂用动态光散射仪在25.0ħ下测试样品的粒径分布,取12次测定的平均值㊂将纳米颗粒的溶液超声5min后,滴加在铜网上,用透射电镜观察样品㊂配制CS-PMA纳米颗粒溶液,并调节至p H为4.5㊂用动态光散射仪在25.0ħ下测试样品的zeta电位,取15次测定的平均值㊂93040宫㊀铭等:仿细胞外层膜结构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控释性能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974087);西安科技大学博士启动资金资助项目(2013QDJ013)收到初稿日期:2013-04-15收到修改稿日期:2013-07-04通讯作者:宫㊀铭,E-mail:g on g m p c@ 作者简介:宫㊀铭㊀(1982-),男,陕西眉县人,讲师,博士,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㊂2.2㊀CS -PMA 纳米颗粒控释性能的研究2.2.1㊀CS -PMA 纳米颗粒的载药量及包封率配制浓度为0.4m g/mL 的阿霉素水溶液㊂取一定量的纳米颗粒加入到装有一定体积的上述阿霉素水溶液的离心管中(初始载药量为10%),在室温㊁100r /min 下搅拌24h ㊂在2~4ħ㊁9000r /min 下离心10min ,再在-50ħ下冷冻干燥,即可得到载药的纳米颗粒㊂由于塑料离心管对疏水性阿霉素的吸附作用,可能会影响纳米颗粒载体载药量(LC )和包封率(EE )的测定㊂设计空白对照实验,评估离心管对负载药物及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㊂用UV -25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在482nm 处的吸光光度值㊂计算上层清液中阿霉素的含量,并以此计算载药量和包封率㊂2.2.2㊀CS -PMA 纳米颗粒的体外控释研究将载药纳米颗粒装入透析袋后,放入以20mL 缓冲溶液为释放外液的离心管中,置于37ħ㊁100r /min 的摇床上进行药物控释研究㊂每隔一定时间从离心管中取出5mL 样品溶液,并补加5mL 新鲜的对应的缓冲液㊂研究p H 值对纳米颗粒载体体外阿霉素控释的影响㊂测定所取样品溶液中阿霉素在482nm 处的吸光光度值,计算一定时间内药物的累计释放率(Er%)㊂累计释放率Er%=V a ðn-1i=1C i +V b C nm dru gˑ100%式中,V a 为置换体积;n 为置换次数;V b 为释放外液的体积;m dru g 为载药纳米颗粒中药物的质量;C i 为第i 次取样时释放外液中药物的浓度㊂3㊀结果与讨论3.1㊀粒径分布模板聚合法制备的纳米颗粒粒径分布如图1所示㊂由图1可知,m (CS )ʒm (MA )=2ʒ1平均粒径为(193.3ʃ159.4)nm ;m (CS )ʒm (MA )=1ʒ1平均粒径为(135.7ʃ73.7)nm ;m (CS )ʒm (MA )=1ʒ2平均粒径为(153.8ʃ65.9)nm ㊂壳聚糖和甲基丙烯酸在任意配比下,均可获得纳米颗粒,这说明制备纳米颗粒的配比不是主要因素,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15]㊂由图1还可以发现,模板聚合法制备的纳米颗粒分布比较宽,这可能是由于壳聚糖的分子量分布范围比较宽,使得聚合后与其对应的模板上PMA 聚合物分子量的分布范围也比较宽[15,17],进而导致分子链之间的收缩力各异,从而形成粒径不同的CS -PMA 纳米颗粒㊂图1㊀CS -PMA 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p H 为4.5)Fi g 1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S -PMA nano p articles(p H=4.5)为了进一步了解模板聚合法制备的纳米颗粒的粒径,用透射电镜(TEM )测试纳米颗粒(图2)㊂由图2可知,m (CS )ʒm (MA )=2ʒ1,粒径约为100~300nm ;m (CS )ʒm (PMA )=1ʒ1,粒径约为80~150nm ;m (CS )ʒm (PMA )=1ʒ2,粒径约为80~160nm ㊂这与动态光散射测得的粒径范围分布基本上一致㊂3.2㊀Zeta 电位De Moura 通过固体核磁和zeta 电位对模板聚合法制备的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CS -PMAA )纳米颗粒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㊂结果表明,CS -PMAA 纳米颗粒表面是由PMAA 和CS 共同组成的[18]㊂图2㊀CS -PMA 纳米颗粒的TEM 图(p H 为4.5)Fi g 2TEM ima g es of CS -PMA nano p articles (p H=4.5)㊀㊀模板聚合法制备的CS -PMA 纳米颗粒表面的zeta 电位,如表2所示㊂在模板聚合过程中,首先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静电吸附丙烯酸单体中的羧基,形成类似直线型的CS /MA 静电自组装体系,亲水性较强的MPC 单体分散在CS /MA 体系周围或静电吸附在CS /MA 体系中;其次引发剂引发聚合,使得CS /MA 体系分子链缠绕㊁收缩;最后形成表面具有较强亲水性的纳米颗粒㊂这说明模板聚合法制备的CS -PMA40402014年第4期(45)卷纳米颗粒表面是壳聚糖和PMA 共同组成的,其含有一定量的亲水性较强的磷酰胆碱基团,具有一定程度的仿细胞外层膜结构㊂表2㊀CS -PMA 纳米颗粒的zeta 电位Table 2Zeta p otential of CS -PMA nano p articles样品zeta 电位m (CS )ʒm (MA )=2ʒ119.0ʃ2.2m (CS )ʒm (MA )=1ʒ118.3ʃ0.4m (CS )ʒm (MA )=1ʒ218.3ʃ1.93.3㊀载药量和包封率CS -PMA 纳米颗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如表3所示㊂m (CS )ʒm (MA )=1ʒ1和m (CS )ʒm (MA )=1ʒ2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未测定,这可能是由于纳米颗粒表面磷酰胆碱基团比较多,在水中的分散性比较好,离心无法分离㊂而m (CS )ʒm (PMA )=1ʒ2表面上磷酰胆碱基团较少,易于离心分离㊂另外,在用塑料离心管载药器皿负载阿霉素时,由于疏水性塑料离心管与疏水性较强的阿霉素之间的疏水作用,离心管管壁会吸附阿霉素,导致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的结果偏高,以致影响后续体外药物控释的研究㊂扣除离心管的吸附,CS -PMA 纳米颗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从75.9%,7.6%降低到75.1%,7.5%㊂由此可见,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时,必须扣除载药过程中使用的器皿对药物的吸附,确保后续体外药物控释实验能够正常进行㊂表3㊀CS -PMA 纳米颗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Table 3Dru g loadin g and enca p sulation efficienc y ofCS -PMA nano p articles样品未扣除离心管吸附扣除离心管吸附LC /%EE /%LC /%EE /%(CS )ʒm (MA )=2ʒ175.97.675.17.5m (CS )ʒm (MA )=1ʒ1ˑˑˑˑm (CS )ʒm (MA )=1ʒ2ˑˑˑˑ㊀㊀注:ˑ表示离心未分离载药纳米颗粒,故计算对应的载药量和包封率㊂3.4㊀CS -PMA 纳米颗粒的控释性能m (CS )ʒm (MA )=2ʒ1载药纳米颗粒对阿霉素药物控释曲线如图3所示㊂由图3可知,m (CS )ʒm (MA )=2ʒ1载药纳米颗粒具有明显的p H 值响应性,p H 为7.4时药物的释放量随时间变化增加较快,而p H 为6.0时在前30min 内没有释放,随着时间延长,药物才缓慢释放出来㊂这可能是由于在不同p H 值条件下纳米颗粒中氨基和羧基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的强弱不同所致㊂与p H 为7.4相比,p H 为6.0时CS -PMA 纳米颗粒中CS 分子链上的氨基与PMA 分子链上的羧基静电作用力较强,使得CS -PMA 交联程度增加,限制了药物的扩散释放,所以药物释放速率较低,累计释放率较低㊂m (CS )ʒm (PMA )=2ʒ1载药纳米颗粒在前30min 的体外药物释放,为时释放比较快,而p H 为6.0时却没有释放㊂这可能是带正电荷的盐酸阿霉素与纳米颗粒中的羧基静电作用较强,而在与p H 为6.0的释放液接触过程中,逐渐使纳米颗粒中氨基带正电荷,从而增加了与盐酸阿霉素分子间的斥力,以致药物释放缓慢㊂图3㊀CS -PMA 纳米颗粒阿霉素控释曲线(m (CS )ʒm (MA )=2ʒ1)Fi g 3ADR release p rofiles of CS -PMA nano p articles(m (CS )ʒm (MA )=2ʒ1)4㊀结㊀论采用模板聚合法成功制备了壳聚糖和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二元聚合物纳米颗粒㊂通过动态光散射(DLS )和透射电镜(TEM )对该纳米颗粒的形貌㊁粒径进行了表征㊂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制备表面具有仿细胞外层膜结构的CS -PMA 纳米颗粒,粒径约为80~300nm ㊂通过模型药物阿霉素对该纳米颗粒体系的控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对阿霉素具有明显的控释效果,并具有p H 响应性㊂仿细胞外层膜结构的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延长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从而达到提高药效的目的㊂该CS -PMA 纳米颗粒将在药物控释㊁基因载体㊁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㊂参考文献:[1]㊀李智慧,刘文涛,崔海涛,等.生物相容壳聚糖/蒙脱土复合微球的溶胀与药物缓释性能研究[J ].功能材料,2013,44(2):197-201.[2]㊀冯辉霞,张㊀娟,吴㊀洁.壳聚糖/改性凹土复合树脂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研究[J ].功能材料,2013,44(3):1-5.[3]㊀Rinaudo M.Chitin and chitosan :p ro p erties and a pp lica -tions [J ].Pro g ress in Pol y mer Science ,2006,31(7):603-632.[4]㊀Prashanth K V H ,Tharanathan R N.Chitin /chitosan :modifications and their unlimited a pp lication p otential -anoverview [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 gy ,2007,18(3):117-131.[5]㊀Shiu J C ,Ho M H ,Yu S H ,et al.Pre p aration and char -acterization of caffeic acid g rafted chitosan /CPTMS h y -brid scaffolds [J ].Carboh y drate Pol y mers ,2010,79(3):724-730.[6]㊀Chew S A ,Hacker M C ,Saraf A ,et al.Biode g radable14040宫㊀铭等:仿细胞外层膜结构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控释性能研究branched p ol y cationic p ol y mers with var y in g h y dro p hilics p acers for nonviral g ene deliver y [J ].Biomacromolecules 2009,10(9):2436-2445.[7]㊀Tristan F ,Palestino G ,Menchaca J L ,et al.Tunablep rotein-resistance of p ol y cation -terminated p ol y electrol y te multila y ers [J ].Biomacromolecules ,2009,10(8):2275-2283.[8]㊀Honi g D ,De Rouche y J ,Jun g mann R ,et al.Bio p h y sicalcharacterization of co p ol y mer -p rotected g ene vectors [J ].Biomacromolecules ,2010,11(7):1802-1809.[9]㊀Reisch A ,Voe g el J C ,Gonthier E ,et al.Pol y electrol y temultila y ers ca pp ed with p ol y electrol y tes bearin g p hos p ho -r y lcholine and trieth y lene g l y col g rou p s :p arameters in -fluencin g antifoulin g p ro p erties [J ].Lan g muir ,2009,25(6):3610-3617.[10]㊀Reisch A ,Hemmerle J ,Chasse p ot A ,et al.Anti -foul -in g p hos p hor y lcholine bearin g p ol y electrol y te multila y -ers :cell adhesion resistance at rest and under stretchin g[J ].Soft Matter ,2010,6(7):1503-1512.[11]㊀Gu Z X ,Yuan Y ,He J L ,et al.Facile a pp roach forDNA enca p sulation in functional p ol y ion com p lex fortri gg ered intracellular g ene deliver y :desi g n ,s y nthesis ,and mechanism [J ].Lan g muir ,2009,25(9):5199-5208.[12]㊀Rekha M R ,Sharma C P.Blood com p atibilit y and invitro transfection studies on cationicall y modified p ullu -lan for liver cell tar g eted g ene deliver y [J ].Biomaterials ,2009,30(34):6655-6664.[13]㊀Chen L.Intelli g ent p ol y mer materials [M ].Bei j in g :Chemical Industr y Press ,2004.281-282.[14]㊀Mansouri S ,Fatisson J ,Miao Z ,et al.Silencin g redblood cell reco g nition toward anti -A antibod y b y means of p ol y electrol y te la y er -b y -la y er assembl y in a two -di -mensional model s y stem [J ].Lan g muir ,2009,25(24):14071-14078.[15]㊀Hu Y ,Jian g X Q ,Din g Y ,et al.S y nthesis and charac -terization of chitosan -p ol y (acr y lic acid )nano p articles [J ].Biomaterials ,2002,23(15):3193-3201.[16]㊀Hu Y ,Din g Y ,Din g D ,et al.Hollow chitosan /p o -l y (acr y lic acid )nanos p heres as dru g carriers [J ].Bio -macromolecules ,2007,8(4):1069-1076.[17]㊀Fer g uson J ,Al -Alawi S ,Granma y eh R.Tem p late mo -lecular wei g ht effects on the p ol y merization of acr y licacid [J ].Euro p ean Pol y mer Journal ,1983,19(6):475-480.[18]㊀de Moura M R ,Aouada F A ,Mattoso L H C.Pre p ara -tion of chitosan nano p articles usin g methacr y lic acid [J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8,321(2):477-483.Pre p aration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 ro p erties of cell outermembrane mimetic structures of chitosan nano p articlesGONG Min g 1,XU Qian g -q ian g 1,CHU Jia 1,WANG Xiao -q in 1,GONG Yon g-kuan 2(1.School of Chemistr y and Chemical En g ineerin g ,Xi an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Xi an 710054,China ;2.Ke y Laborator y of S y nthetic and Natural Functional Molecule Chemistr y of Ministr y of Education ,Colle g e of Chemistr y &Materials Science ,Northwest Universit y ,Xi an 710069,China )Abstract :The cell outer membrane mimetic structures of nano p articles were p re p ared usin g methacr y lic acid (MA ),2-methacr y lo y lox y eth y l p hos p hor y lcholine (MPC )as monomer ,p otassium p ersulfate (KPS )and chi -tosan b y tem p late p ol y merization.The size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e p ro p erties of nano p articles were character -ized b 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 py (TEM ),d y namic li g ht scatterin g (DLS )and zeta p otential.The dru g release p ro p erties of nano p articles were estimated b y doxorubicin in vitro release ex p eriment.The cell outer membrane mimetic structures of nano p articles mi g ht have p otential a pp lications in the fields of g ene thera py and dru g deliver y .The controlled release p ro p erties had been an im p ortant academic si g nificance on the stud y ofouter cell membrane structures of nano p articles.Ke y words :chitosan ;cell outer membrane mimetic structures ;nano p articles ;controlled release240402014年第4期(45)卷仿细胞外层膜结构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控释性能研究作者:宫铭, 徐强强, 褚佳, 汪晓芹, 宫永宽, GONG Ming, XU Qiang-qiang, CHU Jia,WANG Xiao-qin, GONG Yong-kuan作者单位:宫铭,徐强强,褚佳,汪晓芹,GONG Ming,XU Qiang-qiang,CHU Jia,WANG Xiao-qin(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西安,710054), 宫永宽,GONG Yong-kuan(西北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9)刊名:功能材料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nctional Materials年,卷(期):2014(4)本文链接:/Periodical_gncl201404008.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