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主体)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新大纲】【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
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
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
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我们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
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所以这里分了四块儿,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是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概括作品主题,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归纳作品的内容要点,二是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着眼于作品整体,又必须认真关注局部和细节,将宏观和微观、综览和细读、表层和内里、具体和抽象等妥善结合,统筹思考,去粗取精,斟酌组合。
兼顾内容结构,分析句段作用1.内容方面:文章语言的遣用,都是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所以分析句段作用,关键要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相联系。
2.结构方面:在文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句段,其作用也往往不尽相同。
位置:开头作用:开篇即点题,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未点题,则多为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景物描写,从结构看可能是铺垫,从内容看则多为衬托、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气氛。
连续发问,或述逸闻趣事,则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展现深沉思想或饱满情感,比如连续感叹,则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中间作用:过渡(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等) 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结尾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升华感情,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特殊段落: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分析作用时要分析出运用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
线索及主题线索:线索是小说中贯串作品始终的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作品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具体的时间、空间,线索常见的有单线及双线两种形式,也有多线并行或者复合结构的。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要求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作出分析,以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
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意理解的程度。
文言文信息,是指史传文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局,语言、动作、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散文札记类的风物、意境、感悟、抒怀等;说理文的观点、论据、见解、看法、感慨等。
文言信息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文中限制,凸显出语境的相对完整,表现出上下文在筛选信息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筛选”关键词,“筛选”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动态思维过程,是一个“圈定”“辨析”“遴选”“提取”“整合”的完整进程。
文言信息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筛选关键信息,如文章主旨、结论、见解、感悟等;二是遴选核心信息,如人物生平、性格节操、征集才干、品德性情等;三是提取主体信息,如人物形象、表现技巧、布局谋篇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技巧:一是明结构关系,即要弄懂人物、事件、观点、结论之间的关系,为筛选信息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知对应关系,即筛选信息时应做到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对应;三是对位意识,即将信息选项代入语境去验证真伪,辨别正误;四是比对方法,即将选项与文意进行比较鉴别,以确定正误是非。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对信息点有个清楚透彻的理解。
如果没有弄清信息点的含义,下面的筛选就毫无头绪,也就根本谈不上选出正确答案了。
(2)要能够以信息点为准绳,以此去衡量各个文句,排除与信息点不相合的语句。
(3)要注意到陈述对象是否与题干吻合(是否说的是无关的其他人的言或行)。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从近几年高考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情况来看,高考对文学作品的高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体裁多元化,小说、散文收到青睐。
现代诗歌和戏剧考查的可能性较小。
(2)国内外作品兼顾。
高考文学类阅读涉及到国内外作品,外国作家的优秀作品进入高考试卷的趋势增强,考生在训练中不可轻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训练。
(3)体裁由大变小,具有人文性。
大主题文章逐渐淡出高考。
考生须注意反映人的意志情操、审美求真、生命价值以及人格精神的文章。
(4)题型更加开放。
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是近年各省高考的热点。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
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形散而神不散,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是和诗歌、戏剧、小说、辞赋并列的文学体裁。
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的类别有:(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F级。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有三层含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人文精神。
散文意蕴即散文的内容或含义。
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
一般把前两个因素合称为“内容”。
民族心理是散文常常表达的内容。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
这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同时,民族心理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直爽豁达、对人热诚等性格特点,在所有民族中都能看到,但在有些民族中却表现得异常普遍和突出。
如居住在中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牧民,几乎人人具有大度、私有观念淡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勇猛、顽强等性格特点。
如此普遍的强烈性格表现,并不是每个民族团体都能具有的。
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习惯等。
这些是考生解答此类高考题的依据。
人文精神是散文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扩展语句)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扩展语句考点的考查要求是:扩展语句。
“扩展语句”是2000年新增的高考内容,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
它是根据高考“语文突出语言操作的实用性”的原则提出的,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是语文学科加大对语言应用能力考查的一个新的表现。
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命题灵活性大。
答题需要一定程度的想象和联系能力。
这一考点的要求是,将结构简单、内容贫乏、达意欠明确,表达欠具体,描述欠生动的语句扩充得丰富、充实、鲜明、形象起来。
它或者是把一组词语扩展成一句话或一段话;或者是把一句话的意思加以扩充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
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其信息量不足,一般比较简洁、凝练,或单纯、简略。
扩展后的语句应含有较大的信息量,表意丰富,有血有肉;同时在句式或修辞等方面符合试题要求。
随着考试改革,扩展语句可能有更丰富的形式,有的只给出话题,或象征性的情景,要求进行更具体丰富生动形象明白的扩展。
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特点主要有:(1)着力于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考生语言表达的基础能力。
(2)在内容上呈开放性特征,同时紧密结合高中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3)为考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展现自己的能力。
(4)情景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5)答案丰富多彩,有较大的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完成这样的考题,应该仔细审清题目的要求,认真揣摩原句的意思。
弄清题目对句子内容、句式、表达方式、重点等方面的要求,紧扣要求去扩展句子。
一、扩展语句的六种方法(一)添加修饰成分。
扩展单纯的主谓关系句,可采用补充附加成分的方法。
句子的主干只是单纯的陈述与支配关系,而句子的附加成分能起到修饰、限制和补充的作用,要使句子的扩展生动、具体、丰富,就可采用此方法。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高考考点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情分析近两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概览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趋向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直考查传记。
实用类文本涉及的人物有中国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外国的科学家和军事家。
从题型上看,既有四选一的单选题、五选二的多选题,又有简答题,分值12分。
从考查能力上看,实用类文本阅读更重视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对文意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对传主的事迹及精神品质的概括能力。
另外,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传主精神品质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此类阅读探究题的主要趋向。
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高考对文体的选择也可能在传记之外有所扩展,如回忆录、调查报告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策略实用类文本阅读虽说同样是现代文阅读,但还是有别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当然,高考命题更是特色鲜明。
那么实用类文本在答题上有没有独特性,就像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那样呢?确实存在,但只能是大致的,缺少规律的,这里归纳出来,仅供考生参考。
所有的答题都贯穿一条红线——筛选信息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共设3题,无论是关乎文本总体感知、理解能力考查的第1题,还是基于文本分析、概括能力考查的第2题,以及侧重文本探究能力考查的第3题,试题题干上总会有“结合材料”这样的要求,也就是说,都有一根红线贯穿,这根红线就是“筛选文中信息”。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探究)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谓“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广,开放题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1.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2.情节结构是否合理;3.对主题的多样化探讨。
解答探究题也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
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仍然强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某些问题做个性化解读。
探究题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点,考查率达100%。
其考查形式一般为简答题。
探究题的命题形式多样,很难有一成不变的解题套路,因此试题难度较大。
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1.明确任务。
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
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
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
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
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
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
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
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
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
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
小说常见主题或小说意蕴探究类的思考对象“不同角度”: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社会、政治、教育。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一审题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考纲解读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⑴符合题意;⑵符合文体要求;⑶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⑷结构完整,语言通顺;⑸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⑴深刻透彻(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⑵生动形象(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⑶有文采(如:);⑷有创新(如: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理解其含义,确立写作中心(明确立意),确定感情抒发的基调或确立自己的观点态度,明确写作文体和方法的过程。
它包括理解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
在高考作文评分中,“审题”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为“切合题意”,指审题准确、深刻、独到;二等为“符合题意”,指审题准确,在命题要求范围内,但个性色彩不鲜明;三等为“基本符合题意”,指审题大体准确,中心基本明确,但论述或叙述时有游离中心的现象;四等为“偏离题意”,指完全脱离题意、指向、范围和要求。
新材料作文特点及分类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给出一则材料(一首小诗、或一则寓言、或名人名言、或时事新闻等),不指定标题或话题,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新材料作文根据所给材料内容大致上可分为感悟类材料作文、叙事类材料作文、寓言类材料作文和哲理类材料作文四大类。
1.感悟类材料作文该类作文的材料包括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认识、行为、做法和社会上的某种思潮、现象等。
要求考生针对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表达对生活的感悟,阐述观点看法。
2.叙事类材料作文该类作文的材料包括新闻时事、故事等,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其特点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3.寓意类材料作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
它具有三个特点:(1)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鉴赏评价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能力层次级为D级。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它包含两个小考点:理解散文关键句子;品味散文精彩的语言。
高考试题有时考查其中一点,有时两点都考。
体会散文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散文语句的丰富含意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要分析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探究关键语句在表达主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语句的丰富含意是根据上下文分析的,有时也要站到全文的高度,根据文章的主旨来具体领悟语句的含意。
品味散文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准确逼真、简洁流畅、清新绚丽,是自然美的具体体现,多用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的手法。
散文语言具有音乐美。
作家在散文作品中总是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节奏、抑扬顿挫来传达生活的真情图景,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它包含两个小考点:①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欣赏作品的形象。
散文的形象,主要是作品中的意象,也有人物形象。
比如,试题中的“雪”就是一种意象,它在文中有着重要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散文的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
有一点认识非常重要: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其正确性受到人的意识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由于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不同形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赏析作品的内涵。
散文的内涵,是作品的内在意蕴,是散文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有用类文本阅读探讨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很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看成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成立在爱好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度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固然宝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明白得,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以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育数学的思维方式。
对吴文俊来讲,尽管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慢慢成为他生命的一部份。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专门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试探,就不能老是随着人家亦步亦趋,固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因此取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因此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试探,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此刻摆在中国眼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庞大成功,中华民族才能够取得振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确实是专门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绩,专门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觉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成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4.科学地组织答案
①明确要求,即审清题干是“怎么问”的。如此才能正确地回答,做到要点齐全。这看似不成问题,但事实上却有许多学生不认真审题,多答、少答、答非所问,造成无谓失分。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二)立意)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概念解读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就是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态度。
明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古人以“帅”为喻,形象地说明了立意的重要性。
高考作文对立意的4点要求1.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内容正确,其次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2.立意要新颖。
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
3.立意要深刻。
“深刻”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
4.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立意必须单一明确,多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即只能有一个主题。
作文立意须深刻。
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虽然是蜿蜒曲折的,但它始终有一个指向标——真、善、美。
同样,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但它也必须高扬主流价值观。
这一点动摇不得,更混乱不得。
须知,信念的滑坡是最大的滑坡,人心的涣散是最大的涣散。
当今社会的发展最需要的是精神的重建、责任的担当、信念的坚守;民族的复兴,最需要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而主流价值观正是培育健康的社会文化的基石,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纽带。
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上,考场作文责无旁贷。
而学科作文阅卷老师最为期待的就是作文主旨立意的深刻。
深刻是就中心内容而言,表达深刻必须注意几点: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质上挖掘提炼观点与认识;②用事理说话,讲道理要体现理性、辩证的思考;③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此及彼。
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对策略1.同中求异找立意相同的材料,从它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典例1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七文体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考纲解读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⑴符合题意;⑵符合文体要求;⑶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⑷结构完整,语言通顺;⑸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⑴深刻透彻(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⑵生动形象(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⑶有文采(如:);⑷有创新(如: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
《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这说明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议论文、抒情文和说明文都是高考考查的文体范围。
但从高考考查和考场写作实际情况来看,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是重头戏。
高考中常见的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
把握记叙文的基本规范记叙文写作侧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即通过精心选择的典型事例,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铺展精彩动人的生活画面,揭示生活真谛和人生哲理,力求达到以形动人,以情感人。
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是由若干具有时间延续、因果联系的事件构成的。
一种感情,凝聚着一个故事。
感情的来由、成因或认识内容,绝不会是抽象的,在文中也不应以抽象的形式作交代或说明;而是要付诸事实,付诸引起你某种感情的那个或那些客观外界的刺激或主观上的生理心理状况,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把你感情(包括文中人物感情)的来龙去脉写清写深。
总之,写记叙文,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有一两个曲折。
巧意营造出文章的曲折(波澜起伏)之美是记叙文写作成功的关键。
一是抑扬法,是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意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二是突转法,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八表达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考纲解读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 基础等级:⑴符合题意;⑵符合文体要求;⑶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⑷结构完整,语言通顺;⑸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 发展等级:⑴深刻透彻(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⑵生动形象(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⑶有文采;(如: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⑷有创新(如: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
所谓表达,涉及的主要是语言。
“语言通顺”就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得体。
具体要求如下:基础等级里的“语言通顺”就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得体。
具体要求如下:1.规范语言是社会现象,但对每一个人来说,语言的使用又是个体现象。
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语言也需要共同的规范来维持人类联系。
一个人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里长大,他能够自然而然地学得自己的母语;然而个人习惯又常常会和社会规范发生矛盾,这就形成了语病。
对于中学生来说,特别要注意随着视野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而出现的语言能力不适应的情况——要表达的内容日益丰富而词汇量有限,这时就容易出现概念使用不当或生造词语的问题;思维日益复杂而构句能力一时还不能适应,这时便容易出现语法规则方面的失误。
建议最好不要用俚语和方言。
2.准确“语言准确”,即在语言规范的前提下,遣词造句恰当,表达无偏差。
要注意用词恰当,概念表达清晰,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要准确表达,尤其是现代汉语中的全称与特称,一定要搞清楚,不要以偏概全。
例如:秋天的眸子,这般圆!这般亮!晶莹里,折射着七彩。
透明中,叠印着丰姿。
纯净里,飘逸着辉煌。
流霞,被赤橙黄绿青蓝紫包装。
山里,被赤橙黄绿青蓝紫尽染。
七色构成的韵致,在洒、在溢、在泻、在淌——从坠着石榴、柿子、栗子的枝头上滴下来,从挂着扁豆、丝瓜、葡萄的藤蔓上滴下来,从结着稻谷、高粱、玉米的穗子上滴下来。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压缩语段)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压缩语段)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压缩语段)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压缩语段)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压缩语段考点的考查要求是: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根据要求准确提取信息、概括语意的能力.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一、压缩语段的基本知识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精练、意思明了、文字较少的新语段。
其具体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压缩语段是将长文改短的基础,是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
具体表现为三点:(1)对材料的理解;(2)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3)语言概括与表达。
此考点的考查方式较多,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或标题,拟写导语,给概念下定义等。
这类试题一般与社会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反映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信息量大,对信息准确、全面的提取与概括更显重要。
在命题上,压缩语段综合考查了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语言表达等项能力,也有较好的区分度,是近年高考考察的一项重点。
压缩语段的备考功夫在课外.要加强阅读中的信息筛选、要点提取、概括的训练。
看一则报道,想一想标题怎样统摄全篇的,想一想导语怎样领起主体的。
或者试着写一句话新闻,试着拟一个标题,试着写一个导语。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七)文体)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七)文体)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七)文体)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七)文体)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1课考纲解读考纲解读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1.基础等级:⑴符合题意;⑵符合文体要求;⑶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⑷结构完整,语言通顺;⑸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⑴深刻透彻(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⑵生动形象(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⑶有文采(如:);⑷有创新(如: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这说明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议论文、抒情文和说明文都是高考考查的文体范围.但从高考考查和考场写作实际情况来看,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是重头戏。
高考中常见的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
把握记叙文的基本规范ﻩ记叙文写作侧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即通过精心选择的典型事例,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铺展精彩动人的生活画面,揭示生活真谛和人生哲理,力求达到以形动人,以情感人。
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是由若干具有时间延续、因果联系的事件构成的.一种感情,凝聚着一个故事.感情的来由、成因或认识内容,绝不会是抽象的,在文中也不应以抽象的形式作交代或说明;而是要付诸事实,付诸引起你某种感情的那个或那些客观外界的刺激或主观上的生理心理状况,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把你感情(包括文中人物感情)的来龙去脉写清写深。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写作作文专项冲破四主体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考生更要关注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典型的来自生活关注热点的叙述类材料,在要求上和新材料作文有点差别,和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似乎有较大区别——缺少明确的具体写作任务指令。但是材料本身蕴含着具体的任务指令,需要评价、权衡,表明看法甚至建议。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第01课考纲解读探究(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疑问、见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传记文本的探究主要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一般会在以下几方面做文章: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在文本的未定或空白点上做文章。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设题角度:1.从选材角度,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
2.从结构角度,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3.从社会影响角度,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一代通儒顾炎武》第(4)小题: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4.从构思艺术角度,对标题成败的探究。
5.从文本疑点、难点和空白点等角度,探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吴文俊的数学世界》第(4)小题: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的兴趣。
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设题有规律。
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点等关键处设题。
2.设题讲根据。
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根植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思考有层次。
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本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往往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频率非常高,而且难度较大。
探究题的主要命题形式1.对所读的文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
【推荐精选】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F级。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有三层含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人文精神。
散文意蕴即散文的内容或含义。
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
一般把前两个因素合称为“内容”。
民族心理是散文常常表达的内容。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
这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同时,民族心理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直爽豁达、对人热诚等性格特点,在所有民族中都能看到,但在有些民族中却表现得异常普遍和突出。
如居住在中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牧民,几乎人人具有大度、私有观念淡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勇猛、顽强等性格特点。
如此普遍的强烈性格表现,并不是每个民族团体都能具有的。
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习惯等。
这些是考生解答此类高考题的依据。
人文精神是散文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新大纲】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
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
之前的实用类和文学类阅读均有较为详细的考查说明。
这一巨大的变化说明了,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
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近三年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类型近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1.文体倾向性明显“新课标”命题省份在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上偏向以社科文为考查载体。
2.命题重视文本,考查重点相对集中命题重视文本内容,选项的内容基本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对应的语段,以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为考查的重点。
3.选用材料的新颖性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新颖性。
对于论述性文本,首先要提取其观点,然后弄清楚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进而才能全面处理信息。
4.题型为主客观兼顾“新课标”高考实践表明,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客观选择题,以山东卷为代表;二是主客观兼有,以浙江卷为代表。
新课标全国卷近年都是三个客观选择题。
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文本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文本相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而简答题考点主要是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以及对某个问题的鉴赏、探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1课考纲解读考纲解读作文的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
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发展等级中的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议论文中的主体部分立片言而居要——居于主体。
议论文常常要议论说理,如能在议论文的主体论述部分巧引名言警句,往往能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记叙文或散文的主体部分巧引名言警句,能使形象丰满,语言熠熠生辉。
充当观点以名言警句为“分论点”,既能做到观点鲜明,又能使文章结构清晰。
如《梦想的力量》之主体部分片段:作家王蒙说:“面包只能给肚皮充饥,而梦想却能给灵魂增高。
”(以名言警句为分论点)怀揣着创业的梦想,冯仑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一下子没有了单位,没有了房子,没有了档案,没有了职称,没有了户口,与潘石屹等人成立了“海南万通”。
经过数年打拼,让万通地产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名企”称号。
正当功成名就之时,2012年,他突然辞去万通总裁之职,专心司职于被誉为“乌托邦”的“立体城市”的建设。
在这条追逐梦想的荆棘路上,俞敏洪也同样抛弃了在北大任教这块世人羡慕的“面包”,进入民办教育领域,让新东方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
可见,梦想比面包更重要,它让人在拥有面包的时刻更看到了灵魂的高贵。
充当论据以名言警句为“论据”,既能和事实论据遥相呼应,又能增加文采,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2016年课标全国Ⅱ卷满分作文《语文素养之花在阅读之美中绽放》片段: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即为《离骚》,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极为生动地抒写了诗人无比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
如此表达,不仅情感抒写引人共鸣,诗意转折更令人荡气回肠。
为了印证“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这一实践性结论,作者浓缩了语文阅读体验的美感:“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
”其令人荡气回肠的《离骚》、凸显潇洒飘逸的《兰亭集序》等古代经典,正是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一个极佳凭借。
升华论据以名言警句为“扣题句”,既能准确扣题,又能升华论据。
如2016年课标全国Ⅱ卷满分作文《语文素养之花在阅读之美中绽放》片段:“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
无独有偶,千年以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写道:“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川端康成满蕴诗意的审美文化锐角揭示了他发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未眠的海棠花在寂静的凌晨居然孤芳自赏,而盛放的海棠花具有一种忧伤的美。
聚焦“素养”,暗引“经典”。
使得名句成为点睛之笔。
恰当地表达了“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的深切感悟,在读者眼前如有温度的清泉,自然流淌。
记叙文中的主体部分(一)肖像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肖像进行细节描写。
人物的年龄不同,在长相上有不同的特征。
同样,描写对象不同,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份、职业等也都不同。
因此,在描写人物外貌时一定要把握人物的显著差异,从表情、神态等细微的地方来表现不同的人物。
(二)语言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
1.对人物的语言进行细节描写要注意人物职业、身份、年龄的特点。
2.对人物进行语言细节描写时要注意人物的不同性格。
3.对人物的语言进行细节描写时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说话内容、说话方式、语气都会有所不同。
(三)动作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典型动作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
就是利用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头颈、眼耳、嘴巴、手肩、腰身、脚腿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笔下的细节描写材料。
动作细节描写应注意:①要写出人物动作特征,②要富有个性化,③要表露思想感情,④要准确使用动词。
(四)心理活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心理细节描写的方法有很多种,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梦境或幻觉描写等,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细节烘托、动作语言神态等细处的衬托描写。
心理描写应注意:(1)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点;(2)要把握人物的思想脉搏;(3)要善于对人物心理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设身处地地体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4)心理描写要真实、细腻,符合当时的情景;(5)心理描写要写出波折,写出冲突,写出变化。
考情分析三年高考题型分布表2016年高考全国卷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卷2 卷1 卷3 卷1 卷2 卷1 2 卷3类型任务驱动型作文宽泛任务驱动宽泛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
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
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
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
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与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看今天,你正在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发布推行。
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
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读材料虽然不是叙述类仅从题目要求看,和新典型的来自生活关注为叙述类材料,指向现为叙述类材料,指向现其中“要求命题要求“以试题材料中的的,但为重大热点话题,在要求上和新材料作文有明显差别,和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略有区别但很接近——需要比较但不需要选择。
材料作文有较大差别,和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明显区别。
漫画需先转换成文字,弄明白漫画所指现实中的典型现象和热点问题。
指向现实要表达对之的评价、看法。
热点的叙述类材料,在要求上和新材料作文有点差别,和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似乎有较大区别——缺少明确的具体写作任务指令。
但是材料本身蕴含着具体的任务指令,需要评价、权衡,表明看法甚至建议。
实生活和社会热点,有十分明确的任务指令。
实生活和社会热点,有十分明确的任务指令。
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这是立意原则。
什么是关联?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关联就是关系。
关联的关键词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关键词。
所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考生更要以,要从关键词的特征、特点出发,扭住它们的本质属性,找出含意、内涵的一致性。
实际上就是寻找它们在意义上的统一性。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长城”“京剧”生命力。
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
”这是立意的原则。
立意的基础是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立意的要求是两三个名句的内涵相通。
什么是相通?事物之间彼此连关注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贯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