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故都的秋教学全解1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于1934年8月的一篇散文。1934年7月,郁达 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达夫 日记》载:“1934年8月16日,(今日七夕) 星期四阴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起而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 了半角云天,竟悠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接《人间世》社快信, 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明日来坐索。”“1934年8 月17日(七月初八)星期五 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 都的 秋’。”可见这篇是应编辑索稿而作,当时到北平虽只有短短四天,但郁达 夫把北平的秋味和人生的况味都融入其中,细腻而深沉。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早年留学日本, 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回国后从事 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 山大学等校任教。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 年,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 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课文探究
1.能表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它们是如何描写的?试举例说明。 提示: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 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举例分析:①牵牛花:“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 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 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 “悲凉”。 ②槐树落蕊: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 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
课文原文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故都的秋》解读
同学们交流一下。
而统编版则改进为:2.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
你从哪里能读出来?(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这一题统编版第一次向学生明确提出“叙述视角”这个概念,并且把人教版的笼统的大问题分解为意思清晰的三道小问题,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下不同叙述视角在文本中的妙用。
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人教版的最后一题是这样的:4.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但统编版把它删了,改成下面这题:5.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一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
同时,体了这的,感受彩。
这样处理可能是因为人教版把阿长定性为“弱者”,“你怎样看待他们?”的是同学们对他们的同,这不统编版教材对阿长的定性了,改为‘山海》,的是导学生读书,整本的书,这更教的理念。
总之,们一教在用统编版教的?一定要教的?的教学理解为?整更的教学?能教教学?进而成新的学,产生新的教学。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⑵教育部审定(2016)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第二版.《故都的秋》解读◎马冰马冰,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教师。
郁达夫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故都的秋》作为文学中的文不同版本的中学教?在中成为教的?的的课文中学语文教1的解文是?但的的文看是不人意之处,的对这精品文的解是显得简单化、粗浅化和形式化。
故都的秋详解讲解
《故都的秋》详解1一、直击题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二、探寻思路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段)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写古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记叙方面:根据“清”“静”“悲凉”三个特点逐一描绘古都自然风物。
议论方面:从喻理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质疑问难问: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答: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问:“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答: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3)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3)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沁园春·长沙》的内容,复习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
(2)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老舍的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故都的秋》,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郁达夫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验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培养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
1.3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2.1 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
2.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2.3 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
第三章:教学难点3.1 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汇的理解。
3.2 分析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4.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3 观察法:带领学生观察现实中的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及其写作背景。
5.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5.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分享对作者独特感受的理解。
5.4 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汇。
5.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学生对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6.2 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分析和审美能力。
6.3 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汇的掌握情况。
第七章:作业设计7.1 要求学生复习课文《故都的秋》,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2 要求学生选择一处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写,培养审美能力。
第八章:课程拓展8.1 推荐学生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8.2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自然景观,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8.3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培养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第九章:教学反思9.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讲解不清晰或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
9.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
3. 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价值意义。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人物描写分析: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
3. 思想感情探讨: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价值意义。
4. 写作技巧指导: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运用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进行写作。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人物描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
4. 思想感情探讨:组织学生讨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价值意义。
5. 写作技巧指导: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运用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进行写作。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和作者介绍。
2. 朗读法: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价值意义。
5. 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故都的秋》文本。
2. 作者介绍资料。
3. 相关文学鉴赏资料。
4. 写作技巧指导资料。
3.2 教学材料1. 课文《故都的秋》打印稿。
2. 作者介绍打印稿。
3. 相关文学鉴赏打印稿。
4. 写作技巧指导打印稿。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情况: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进步。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说课电子课件教学
“牵牛底下,教长者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始作 陪衬。”
小组讨论:秋草有什么美呢?有什么诗意呢?为什么不是青草呢?
难点突破
不同的生命景象, 感悟生命的价值
青草 枯草
生命的蓬勃 生命的衰败
郁达夫的重要贡献——新的审美意境的开拓
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也是一种生 命的感受。
精读赏析
比较阅读:
想一想,郁达夫在这一段描写中,对于色彩的把握与欣赏和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中的爱好一样吗?请举例说明并加以分析。
明确:细心的读者可能感觉到,郁达夫对于色彩的欣赏,和老舍在《济南的秋天》
中表现出来的爱好很不相同。老舍在开头第一段已经亮出了红袍绿裤,到了后来, 写道济南的秋水:“那份儿绿色”,“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绿色的香梦。淘气的 鸭子,用金黄的脚掌碰他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他们的绿叶一两下。”同样是 写北方的文化大都市,老舍对于色彩的欣赏显然偏重于鲜艳而郁达夫则恰恰相反, 是逃避鲜艳的;牵牛花,他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
霪(yín) 圃(
赖有:幸亏有。 诸孙:泛指孙辈。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 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酤:酒。 闭廪:关闭粮仓。 廪:粮仓。
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这是一首 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文家外孙进村帮忙收麦的叙事诗。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谢谢欣赏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写作背景
苏辙晚年仕途坎坷,自宋哲宗亲政起用元丰新党后,他连年遭贬,远至岭南雷州、 循州。远谪岭南之前,苏辙曾在颖川买田安顿家小,其《和迟田舍杂诗并引》中云 “吾家本眉山,田庐之多寡,与扬子云等。仕宦流落,不复能归。中窜岭南,诸子 不能尽从,留之颖川,买田筑室,赊饥寒之患。” 徽宗即位后,苏辙从岭南量移岳州等地,不久被命奉祠,便还归颖川居住,与子孙治 田营生。从《和迟田舍杂诗》的表述“麦生置不视,麦熟为一来。我懒客亦惰,田 荒谁使开”来看,苏辙是把田地租给客户耕种的主家。但即便如此,他与家人也要 亲自操持农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是这类作品。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分析和模仿,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通过写作和实践,提高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故都的秋》,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2. 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辅助教材。
3. 教学设施和工具,如黑板、投影仪等。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
(2)引出课文《故都的秋》的主题和内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故都的秋》。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模仿和练习相关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
(2)学生写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六、教学延伸1. 文化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故都的秋》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比较阅读:(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课文《故都的秋》与其他相关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4课《故都的秋》【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散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词优美。
本文的创作时间离今天较为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做一些作者的个人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围绕文眼“清、静、悲凉”,体会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品味文章简洁清丽的语言。
2.结合时代背景品悟“清,静,悲凉”背后蕴含的深切担忧;赏析写景片段,结合郁达夫人生经历和文章创作背景培养思辨能力。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概括赏析五幅秋景图;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2.准确把握“清,静,悲凉”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课时】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通过回顾所学有关于秋天的诗词,得出诗人对秋天的情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悲秋和颂秋。
提出问题:同一个描写对象——秋天,为什么感情色彩截然不同?引导理解:在景物的选择与语言的描写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作者的境遇与心情。
二、确立感情基调: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开门见山:既亮明了态度,又确立了基调。
提问:1.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转折变化的?明确:两扬两抑、悲中有喜。
2.为何描写江南之秋?明确:对比,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三、赏北平秋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找出自己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破屋秋色——蓝白色的牵牛花(冷色调,更适合体现“悲凉”)、一椽破屋(具有衰颓、沧桑、悲凉之感,这和标题中的“故”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表现了一种生命衰败、时过境迁的悲凉)街头落蕊——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突出了秋的清静,给人清静的感觉低屋听蝉——秋蝉(象征着忧愁,哀怨)嘶叫(秋蝉声嘶力竭发出最后的哀鸣,一种生命到极限的悲凉)拓展延伸:在古诗中,蝉多是哀怨忧伤的意象特征,如“寒蝉凄切。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教案【素养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脉络,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孤寂之感。
【教学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古诗里面,悲秋的很多。
秋风萧瑟,容易引发人的愁绪,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刘禹锡在《秋词》中接着说“我言秋日胜春朝”,高扬了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秋天自有可爱之处,喜欢秋天的人应该不少,但愿意拿生命换秋天的人能有几个呢?郁达夫就是其中之一。
“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无比喜爱的北京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竟值得他用生命去交换。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出版有《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郁达夫日记集》等。
1945年不幸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2、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三、文体知识写景散文一般是凭借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表达对山川、风景的赞美。
抒怀散文重在抒情。
作者在写景的同时,往往打上了自己的人格印记和个性,具有真实性和独特性;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中的痕迹,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2、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3、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4、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学习借鉴的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女伤春,士悲秋”的传统,这“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
当然,也有人另辟蹊径,他们喜欢秋的天高云淡,欣赏秋独特的美。
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
同学们学过哪些有关秋天的诗句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有的悲秋,有的颂秋,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感知(一)了解作者,积累常识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3)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3)如何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对家乡的热爱结合在一起。
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故都的秋景色图片。
(2)教师简介: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3)学生朗读:全文第一段。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4. 教师讲解:(1)讲解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2)解答学生疑问,解析文章中的难点。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故都的秋。
(2)教师引导:感受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全文。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秋天的作文。
六、教学环节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PPT课件分析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并 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的 能力; 2.品味文中意味深厚的词句,理解其表现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披文以入情,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体悟作者的情感, 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文章所绘之景,体悟所抒之情,发现景与情 之间的联系,从而领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通过运用创设情境和类似文本比较品味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三)情感与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对故都深切眷恋和深远幽思的情感。 2.通过对文中美景的欣赏和优美语言的鉴赏,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其审美能 力。
中篇小说: 《迷羊》、《出奔》 《她是一个弱女子》
散 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 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 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 《故都的秋》。
预设问题
1、作者从哪些景物中饱尝了故都的 秋味?有运用了哪些方法将故都的 秋味表现的如此浓郁和细腻呢? 2、作者是悲秋还是颂秋你?
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 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 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瑾: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 首,助他秋菊傲秋霜。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体味情感。教 会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情 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 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黄酒味道浅淡,白干味道浓烈; 稀饭稀薄,馍馍厚实; 鲈鱼味浅,大蟹味久; 黄犬机灵轻佻,骆驼沉稳厚重。 比较点是“秋味”,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秋味更 浓、回味更永。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本体——南国的秋韵与北国的秋韵
喻体
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第二段
南国之秋的பைடு நூலகம்点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秋 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第
二
故
都
的
秋
课
作者简介
3岁丧父,家道衰贫,聪颖好学, 少时已有古典文学基础。
1913年留学日本,饱受屈辱和歧 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使他忧伤愤世。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 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 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 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 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创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 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由 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 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去北平。当时,郁达夫到达北 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 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 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 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北平, 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 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 秋》。
郁达夫、郭沫若、 成仿吾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 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 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 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 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 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理清思路
1、文章的文眼在哪里?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些段落中哪些景物描 写了故都秋景?如何饱尝故都秋景?
清、静、悲凉 3-11段
饱尝
小院、槐树、秋蝉、秋雨、果树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理解题目
“故都” 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蕴含文化底蕴。
“秋” 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两者结合,暗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题目明确
而又深沉。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小组合作(5-8人)
※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概况每部分的内容。(1人) ※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描写了故都的秋景?(1-2人) ※鉴赏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1-2人) ※列举传统文人悲秋的诗句;思考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感受与传统文 人有何差异?(1-2人)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以上内容。(1人)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对比衬托
江南的秋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的秋
清、静、悲凉 饱尝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划分文章的结构
1-2 北国的秋有何特点(与南国秋比较) 3-10 故都的秋景及人类对于秋的感受 11-12 再次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第十三段
南国秋景 特点: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博喻 定义: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一个本体。可以用多个喻 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也可以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作用: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 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故都的秋 有何特点? 2.作者在哪些段落通过哪些景物描 写了故都的秋景?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统编版 】故都 的秋教 学全解 1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 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 记。
前期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后期寄托自己感时忧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