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条件下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及综合效益评价

合集下载

玉米杂交制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玉米杂交制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80 知识窗
加父本株数,结果使父本一方面受母本大苗欺小苗而 发育不良,另一方面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个体间 争水争肥争光,导致植株茎秆细弱,易倒折,雄穗发育 不良,花粉量减少,花期相遇不好。 1.7 栽培管理不 科学 追肥不 及时,后期脱 肥、草荒 严重,植株生长大小不一致,形成小苗、劣苗延长抽雄 期,或者去杂抽雄不彻底,有残株残花现象。
2 对策
2.1 用地膜覆盖栽培时最好使用窄膜,一膜两行 若 要使用宽膜,则尽量避免种植在膜边,如果父本行正 好赶在膜中那就要重新调整播种期,要比正常播种期 略晚 3~4d。 2.2 在制种田的 选择上也要 严 格 把 关 播种前要仔 细考察地块,土壤瘠薄、肥力不匀的田块应种植其他的 作物,以保证制种田土地肥沃、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旱 涝保收。 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发现条件较差的田块,应 作为重点监督对象,予以特殊管理,确保不影响种子产 量和质量。 2.3 为了有较高的制种产量,在培育品种时要从自交 系的选育开始 除一些有特殊配合力的自交系外,对 一般的自交系都应要求有较高的本身产量,否则杂交 种表现再好也会因制种产量低而增加推广难度。 育种 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要选择生育期相近的父母本,尽量 缩短播种时双亲的错期间隔时间。 在选育品种亲本时 要导入热带资源,则父母本比例最好不要相差太大,或 品种双亲要进行同一区域的多年训化,以利双亲对光 照、温度、湿度等气候变化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在不同 的条件下敏感程度相近。 在选育自交系时要有意识地 注意一下其灌浆和脱水情况,尽可能地提高自交系的 灌浆和脱水速度。 在选育品种时,母本最好采用自身 花期不调的材料,尽量避免选用吐丝和散粉同时进行 的自交系。 另外,如果只能应用这样的自交系作母本, 那么要采用摸苞带叶去雄,并做到早动手、早安排,风 雨无阻、及时、干净、彻底。 2.4 制种单位首 先不能无原 则提早播种 一方面 要 自己总结近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周期;另一 方面在播种前到有关气象部门咨询一下近期天气变 化情况,再就是和制种基地小气候的温度及湿度联系 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佳播期,以出苗后到 5 叶 期间无恶劣天气,地温稳定在 10℃以上。 2.5 重视父本的作用 在玉米杂交制种田间管理时, 父母本要同等看待,不能忽视父本,其密度、行距要合 理,尤其在晚播父本时更要注意适当加宽父本行距,避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热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热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热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目录一、内容概要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材料与方法 (7)1. 试验材料 (7)供试冬小麦品种 (8)供试土壤类型 (9)供试覆盖材料 (9)2. 试验设计 (10)试验区划分 (11)对照设计 (12)数据采集与测定方法 (13)三、结果与分析 (15)1. 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16)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 (16)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17)2. 土壤温度变化规律 (19)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温度变化趋势 (19)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0)3. 冬小麦光合作用特性 (22)不同覆盖方式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变化 (23)不同覆盖方式对冬小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指标的影响 (24)4. 光响应曲线特征 (25)5. 生长周期及产量构成因素 (26)不同覆盖方式下冬小麦生长周期的变化 (27)不同覆盖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8)四、讨论 (29)1. 覆盖方式对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机制 (30)覆盖材料对土壤保水性能的作用机理 (32)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调节的效应 (33)2. 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机制 (34)覆盖方式对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4)覆盖方式对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 (35)3. 覆盖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7)覆盖方式对冬小麦生长速度、分蘖数的影响 (38)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千粒重、产量构成的影响 (39)五、结论与建议 (41)一、内容概要本论文深入探讨了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热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旨在揭示覆盖种植技术在提高旱地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的潜力。

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了传统覆盖(如秸秆覆盖)与新型覆盖(如有机肥覆盖、覆膜+秸秆覆盖)对旱地冬小麦生长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 学通报 ,An u giS iB L2 ,7 1 ) h i r c. u1 01 1 (o A . . 1
不 同耕作 方式 对 玉米籽 粒 营养 品质 的影 响
郑会 宇 吴士宏
( 阳市农 村经济 委员会 , 辽 辽宁对 玉米籽 粒 营养品质 的影响 , 探 以期 确定 最佳 的耕作 方式 。
生产 的1 4 型谷物 品质分析 仪进行 测定 。 21
程, 营养 物质 的多 少决定 着玉 米籽 粒产 量 的高低 和 品质的 优劣。 淀粉 、 白质 、 蛋 脂肪 是 玉 米籽 粒 中最 主 要 的3 营养 种 成 分 , 收获 时玉 米籽 粒 中除含 这3 但 种营 养物 质外 , 量最 含
垄作 和平 作下 保护性耕 作体 系 的玉 米籽粒 淀粉 的含量 均高 于传统 耕作 , 粗蛋 白质 含量却 正好 相反 。 究认 为 , 研 在
施肥 量一定 的情 况下 , 白质含量 随水 分含 量 的增加 呈下 蛋
(0 2 m×6 , 次 重 复 。 植 时株 距4 e , 距6 e 种 m)设2 种 0r 行 a 0 m, 植 密度 为4 9 株/m 。 24 5 h 14 田间管理 . 底施 磷 酸 二铵 1 75 gh 玉米 生 育期 间 浇水2 , 8 .k /m , 次 大
喇叭 口期追尿 素2 0 gh 其他 同普通 大 田管 理 。 0 k /m ;
15 测 定 方 法 .
玉米 籽粒粗 蛋 白 、 粉 、 淀 脂肪 和水分含 量指标 利用瑞 士
作 者简介 : 会宇( 9 6 , , 郑 1 7 一) 从事作 物栽培 生理研 究。 男
收稿 日期 :0 0 — 7 2 1 - 3 1 1
式 , 田间秸秆 和残 茬处 理方 式分 别 为 :B 留茬免 耕 ) 其 ( : 秋 季 留茬 高3 e 春季 灭茬 播 种 同时 进行 , 0 m, 播后 田间覆 盖

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8篇

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8篇

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8篇第1篇示例: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养分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而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肥料则是保证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玉米肥料的利用率,降低浪费,是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探讨和提高玉米肥料的利用率,我们进行了田间试验。

我们在田间随机选择了几块相似的地块作为实验区,然后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在不同地块上施用不同种类和用量的玉米肥料。

经过一季的玉米种植生长周期后,我们对不同处理组的玉米产量以及养分吸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对提高玉米产量有明显的效果。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用化肥也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不过,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等问题,降低了玉米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

除了肥料的种类和用量,施肥的时间和方式也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有着重要影响。

针对不同的生长阶段,及时合理施肥,可以保证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养分供应,提高产量和品质。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量,科学施肥技术也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

在本次田间试验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肥料施用不均匀、养分流失等问题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而且,由于土壤肥力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肥料利用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制定更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案,提高玉米肥料的利用率。

通过田间试验总结,我们对玉米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

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科学施肥技术、及时合理施肥等是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方法,为我国农业生产贡献力量。

第2篇示例: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养分支持,尤其对氮、磷、钾等肥料需求量较大。

免耕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免耕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免耕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杨贺菲;赵静;张旭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8(030)010
【摘要】通过设置常规耕作(CT)、常规耕作+稻草覆盖、免耕、免耕+稻草覆盖4个处理,研究了免耕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物理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
玉米产量与土壤物理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0~3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并降低了0~20 cm土层土壤饱和持水量和非毛管孔隙度;稻草覆盖对土壤容重、水分常数及孔隙状况有一定的改善
作用,但影响较小;相比于常规耕作,免耕造成了玉米产量的下降,而稻草覆盖则提高了玉米产量;玉米产量与表层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较好,其受土壤容重、饱和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的影响较大.
【总页数】5页(P45-49)
【作者】杨贺菲;赵静;张旭
【作者单位】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 430010;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 430010;湖北
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3
【相关文献】
1.不同稻草覆盖厚度对免耕栽培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等性状的影响 [J], 汪本忠
2.稻草覆盖对稻茬免耕秋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J], 卿国林
3.稻草覆盖对早稻茬免耕秋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J], 陈玉君;伍纯六;潘九林
4.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在采用深松免耕技术后的影响 [J], 郭永军;臧兴乾
5.碧江区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J], 杨绍堂; 向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农作物间套作也称为农作物轮作,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指在同一耕地上相继或交替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间套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养分利用率、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作物间套作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种植原则和建议,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下面就是关于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的介绍。

一、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在进行农作物间套作时,应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作物轮作规律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大豆/小麦、马铃薯/玉米、豆类/谷类等组合形式,以保证不同作物之间的养分互补和病虫害的相互抑制,提高农田产量和经济效益。

二、合理搭配作物种植面积在农作物间套作时,要合理搭配不同作物的种植面积,避免种植面积过大或面积过小,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保持农田生态平衡。

根据具体的土地条件和种植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确保不同作物之间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安排合理,利于养分的充分利用和病虫害的有效防控。

三、科学施肥和灌溉农作物间套作时,要注意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点和土壤养分状况,科学施肥和灌溉,以照顾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矿物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等,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农田生产力。

要根据不同作物的耗水量和灌溉需求,合理安排灌溉措施,保证土壤水分的充分利用,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和产量。

四、合理控制病虫害在进行农作物间套作时,要合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避免不同作物之间的病虫传播和扩散。

采用轮作和间作的方式,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及时清理病虫害源,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要定期检查农田,对可能存在的病虫害进行监测和防治,保护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确保农田产量和品质。

五、科学安排时间和空间六、合理安排休闲期在进行农作物间套作时,要合理安排作物的休闲期,保证土壤的休养和修复,防止土壤退化和生态恶化。

间作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的影响综述

间作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的影响综述

间作对土壤水热㊃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的影响综述杨沛文,柴红敏,刘小梦,李昱儒,张又天,张镇企,陈可莹,李陆生∗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46)摘要㊀为了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水土资源㊁保护粮食安全㊁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归纳了国内外关于间作系统的耗水量㊁土壤蒸发㊁土壤温度㊁温室气体排放㊁间作种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作物的影响㊂结果表明,间作模式的耗水量主要受环境因素与作物类型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整合单作常用的水分调节措施减少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间作具有双向调节土壤温度的功能;合理的间作模式可以改变田间小气候和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降低CO 2㊁N 2O 的排放,增加CH 4的吸收量;间作可以使水㊁肥在时空尺度上得到充分吸收,达到增加产量㊁改善品质的目的㊂关键词㊀间作;土壤水热;温室气体;种间关系;生长发育中图分类号㊀S 344.2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3)13-0008-06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13.002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view on the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on Soil Moisture and Hea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CropsYANG Pei-wen ,CHAI Hong-min ,LIU Xiao-meng et al㊀(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Henan 450046)Abstract ㊀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select planting mod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make full use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protect food security,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farmland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China.The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on water consumption,soil evaporation,soil temperature,greenhouse gas emissions,factors affecting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of intercropping system and their effects on crops were review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inter-cropping mode is mainly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crop types.Water consumption can be reduce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 by referring to common water regulation measures in monoculture.Intercropping has the function of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can change the field microclimat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soil,thus reducing the emission of CO 2,N 2O and CH 4.Intercropping can make water and fertilizer be fully absorbed in space-time scale to increase yield and improve quality.Key words ㊀Intercropping;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Greenhouse gas;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Growth and development作者简介㊀杨沛文(1998 ),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㊂∗通信作者,讲师,博士,从事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2-12-23㊀㊀当前,水资源短缺情况加剧㊁耕地面积日益缩减,使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对饲料㊁纤维和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加,预计到2050年粮食需求量会翻一番[1],供需关系不平衡使粮食安全问题更突出㊂温室效应也是当今重大的环境问题,会造成粮食减产和极端天气频繁等自然灾害,农业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在近十年增加了10.1%[2],并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4.0%[3]㊂因此,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多重挑战,需要选择一种高产高效且生态友好的农业发展方式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带动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㊂间作是提高农田生产能力㊁降低农业生产环境成本㊁推动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㊂其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在‘祀胜之书“中出现了有关瓜豆间作的记载㊂20世纪60年代,间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有粮饲间作㊁农林间作㊁林果间作㊁粮菜间作等多种类型,尤其玉米和豆科植物间作最为普遍[4]㊂间作的主要优势包括可以充分吸收利用土壤中的多余水分与养分[5],可以通过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子来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6],可以充分利用光能㊁时间和空间资源来提高生产力[7]㊂所以发展间作对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㊁社会效益㊁环境效益㊁节约土地资源和保障粮食生产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㊂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间作条件下的土壤㊁作物与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做了较多研究,但缺乏系统的归纳应用于指导实践㊂因此,该研究综述间作系统的土壤水热㊁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旨在为农业生产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充分利用水土资源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㊁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为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㊂1㊀间作系统的土壤水热状况1.1㊀间作系统的耗水量㊀间作系统的耗水量主要受环境条件和作物类型的影响[8]㊂间作条带之间由于水分竞争,会存在大量水分运移[9],为了满足间作系统的高产,就需要足够的水分支撑,所以在水资源充足地区发展间作具有巨大潜力㊂了解间作系统耗水规律,将供水与作物耗水规律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间作群体耗水量,从而使水资源短缺地区的间作得以发展㊂当前对间作耗水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布局㊁灌溉制度㊁施肥制度㊁耕作方式和覆盖措施等方面[10]㊂减少耗水量的基础是合理的作物搭配与适当的灌溉施肥㊂从空间布局上看,徐鹏等[11]指出,间作耗水量随着棉花行数的增加和株距的减少显著增大,因为间作棉花可以充分利用土壤贮水,间作系统的耗水量比单作加权平均高9.5%㊂Wang 等[12]认为在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中,耗水量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并指出玉米根长密度的增加,地下相互作用的增强,使得土壤蒸发降低,减少了无效耗水量;从灌溉制度上看,牛伊宁等[13]研究指出,玉米/豌豆间作系统降低10%灌水水平并没有对耗水量产生显著影响,适当降低灌水水平可以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减少无效耗水量;从施肥制度上看,李倩倩等[14]通过小麦/玉米间作试验发现,氮肥的使用会显著增加作物的耗水量,李含婷等[15]指出减氮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2023,51(13):8-1325.0%施肥可以减少玉米/绿肥间作系统的整体耗水,这些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施肥调节间作耗水量㊂也有研究认为间作系统的耗水量受氮肥影响不显著[16]㊂通过优化耕作方法和覆盖也可以减少耗水量㊂例如,在小麦/玉米间作中,小麦留茬收割并压倒覆盖与不留茬相比,耗水量减少了0.8%~6.3%[17]㊂垄作交替灌溉可使高㊁低灌溉水平的耗水量分别比传统灌溉降低5.3%㊁3.0%[18]㊂研究表明,通过整合单作中常用的水分调节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间作的耗水量㊂1.2㊀间作系统的土壤蒸发㊀土壤蒸发作为无效耗水量在农田总耗水中所占的比重较大㊂间作模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较为复杂,其可以通过种间竞争和互补对土壤蒸发和土壤水分消耗的空间梯度产生影响㊂间作系统的土壤蒸发与单作相比,受到配对作物㊁种植空间与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明确影响间作土壤蒸发的关键因子,对减少无效耗水有重要的指导作用㊂柴强等[19]研究表明,间套作生育期较长,对于整个生育期土壤的总蒸发量大于单作,但是间作系统的日平均土壤蒸发量较低㊂刘浩等[20]指出,棵间土壤蒸发主要受表层土壤含水率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在返青前小麦/玉米间作和单作土壤蒸发差距不大,而返青后间作的土壤蒸发显著高于单作,因为单作小麦冠层覆盖率高,而间作的预留行裸漏导致无效的水分消耗㊂高阳等[21]通过玉米/大豆间作试验指出玉米条带对地面的覆盖度小于大豆,玉米ʒ大豆2ʒ3带型的土壤蒸发量大于1ʒ3带型㊂多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减少间作无效农田用水量的策略,通过优化灌溉水平㊁施肥方式㊁覆盖和耕作措施来减少土壤蒸发㊂交替灌溉可通过减少地表土壤含水率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18],氮肥后移有利于间作玉米在豌豆收获后的生长发育,增加地表覆盖度可使间作系统的土壤蒸发减少15%~30%[16],免耕和铺设地膜增加了土壤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的物理阻隔,阻断了交换途径从而降低土壤蒸发[22]㊂1.3㊀间作系统的土壤温度㊀土壤温度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估间作功能的重要参数㊂适宜的土壤温度有助于土壤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增强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根系的活性,并且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23]㊂土壤温度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温度的波动,还受到种植制度的影响㊂间作系统复杂的边界条件会影响其土壤温度的变化㊂间作可以抑制土壤温度的升高,在一些炎热的月份,间作叶面积指数较大的作物可以有效缓解高温胁迫对作物造成的损害㊂Ai等[24]进行了3年枣/棉间作试验,结果表明,与单作枣树相比,间作使枣树与棉花6月以后的土壤温度均下降㊂Nyawade等[25]研究认为,间作增加了地表覆盖率和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植物拦截辐射的能力,并显著降低了0~ 30cm土层的土壤温度㊂紫云英/油菜间作[26]和核桃/小麦间作[27]等也得到了间作在高温时段可以降低土壤温度的结论㊂间作也可以抑制土壤温度的降低,起到保温作用㊂Olasantan[28]研究得出,在间作系统中,低位作物阻碍了夜间土壤温度向高水平作物的消散㊂王来等[27]研究得出,核桃与小麦间作模式推迟了11月份土壤温度的下降,并指出是由于落叶覆盖地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这种情况对冬小麦的生长有利㊂间作具有双向动态调节土壤温度的功能,因此间作的土壤温度稳定性显著高于单作㊂采取不同的间作模式,可以通过改变作物的冠层结构与生长情况使作物根系处于适宜的温度,促进作物生长㊂2㊀间作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2.1㊀间作对CO2排放的影响㊀部分研究表明,间作可以降低CO2排放㊂从排放量上看,章莹等[29]指出,减量施氮处理下,甘蔗ʒ大豆1ʒ2间作CO2排放量较甘蔗单作显著降低35.58%㊂Wu等[30]通过小麦/板蓝根间作试验发现,间作处理的小麦生育期总CO2排放通量与小麦单作相比降低了29.3%㊂Qin等[31]通过3年的小麦/玉米间作和豌豆/玉米间作试验表明,2种间作模式的平均碳排放量分别比玉米单作降低32.0%和38.0%㊂从排放速率上看,曹永庆等[32]同时对3块试验田进行山稻/油茶间作试验发现,间作山稻使土壤呼吸速率比单作油茶分别降低54.6%㊁20.5%和13.8%,土壤呼吸受到抑制的关键原因是土壤含水率的下降㊂赵财等[33]测算对比了河西绿洲灌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指出不同间作模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小于单作玉米,其中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的土壤呼吸速率比玉米单作和小麦单作分别降低20.9%和26.3%㊂也有研究表明,间作并不会降低CO2的排放㊂常规施氮处理下甘蔗ʒ大豆1ʒ1间作模式与1ʒ2间作模式CO2排放总量较甘蔗单作CO2排放量均显著增加[29]㊂简忠领等[34]研究不同行距条件下玉米与白三叶草间作,认为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行距的影响,受间作影响不显著㊂孟平等[35]对石榴/玉米间作试验发现,间作系统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3.0μmol/(m2㊃s),高于绿豆单作系统的平均值2.8μmol/(m2㊃s)㊂玉米/豇豆间作试验[36]和玉米/蚕豆间作试验[37]也得到了间作使CO2排放量增加的结论㊂综上,间作对土壤CO2的调控作用受作物种类㊁种植间距㊁施肥方式和试验时长的差异影响较大㊂对于间作是否具有减少CO2排放效果还存在争议㊂由于农业系统的稳定需要较长的时间,对农田CO2排放监控超过10年才能得出准确结论㊂2.2㊀间作对N2O排放的影响㊀农田土壤N2O排放量约占大气N2O排放总量的70.0%~90.0%[38]㊂氮肥的使用为土壤提供了充足的氮源,使N2O的排放量显著增加[39]㊂间作系统中,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可以为植物提供氮元素,所以研究者多研究包含豆科植物的间作系统对N2O排放的影响㊂间作豆科植物可以降低N2O的排放㊂Huang等[40]通过2年的间作试验得出,玉米与豆类间作可以有效降低N2O的排放量,其中玉米与大豆间作的减排幅度最大,2010与2011951卷1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杨沛文等㊀间作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的影响综述年玉米/大豆间作的N2O排放量与玉米单作相比分别减少了25.5%与48.8%,并指出是由于间作使土壤含水量降低进而抑制了土壤N2O的排放㊂陈津赛等[41]研究发现,间作系统提高了土壤中的氮素吸收量,降低了土壤中微生物可利用的无机氮的含量,玉米/大豆间作的N2O排放量分别比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降低了36.7%和49.0%㊂但也有研究表明,间作并不会降低N2O的排放㊂Vachon[42]研究表明,玉米ʒ大豆1ʒ2和2ʒ3间作与单作系统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差异不显著㊂刘辉娟[43]指出,在整个生育期玉米/大豆间作的N2O排放量始终高于玉米单作,并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N2O排放量随之增大㊂甘蔗/大豆间作[29]和玉米/蚕豆间作试验[37]也得到了间作使N2O排放速率加快的结论,对比分析后发现,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取样方式方法㊁施肥方式㊁土壤性质㊁种植品种㊁种植比例以及不同地区气候不同有关㊂由此可见,N2O减排的主要原因是间作引起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或者氮肥使用量的减少;增排的主要原因是间作环境在短时间内加快了土壤氮矿化速率㊂从长远来看,间作是否具有N2O增排效应还需对农田土壤长期监控㊂2.3㊀间作对CH4排放的影响㊀CH4的增温效果比CO2高28倍,在过去200年间,CH4的浓度持续增加[44]㊂甲烷的产生需要厌氧环境,因此旱作农田的CH4通常表现为吸收,研究表明每年旱地透气土壤可以吸收30t CH4[45]㊂增加旱作农田的吸收量,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㊂间作可以促进土壤对CH4的吸收㊂尚小厦等[45]通过冬小麦/板蓝根间作试验得出,同等施肥条件下板蓝根/冬小麦间作比冬小麦单作CH4吸收量高34.0%,并推测是由于板蓝根的根系释放出的物质改变了土壤环境,对CH4的吸收产生影响㊂冬小麦与大蒜间作试验也得出了间作使土壤CH4吸收量增加的结论,并推测是由于间作模式改变了土壤中有关CH4菌群的活性[46]㊂也有研究表明,间作不利于CH4的吸收,沈亚文[6]进行了3年的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发现间作CH4吸收速率均低于玉米和大豆单作㊂施肥可以对间作系统CH4的排放起调控作用㊂施肥不利于土壤对CH4的吸收,一方面是因为产CH4基质增加从而生产出更多的CH4,另一方面土壤中氮素的增加抑制土壤对CH4的氧化[45],可以在不影响总产量的前提下通过减少施肥量,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9]㊂也有研究表明施肥对CH4吸收没有明显影响[6]㊂合理的间作模式和施肥制度可以通过调节土壤环境,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增加CH4的吸收量㊂3㊀间作种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作物的影响3.1㊀间作种间关系的影响因素㊀间作条件下,种间促进和竞争同时对作物生长产生影响㊂物种间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酶的活性等来体现[47];竞争作用是由于有限资源的非比例共享或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作物的生长受到抑制[48]㊂间作种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作物组合㊁空间布局与环境因素㊂配对作物的选择是影响间作种间关系的首要因素㊂不同的作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作物的特征以使间作系统的互补效应大于竞争㊂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是一种典型的种植模式,豆科作物根系的固氮作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同时禾本科作物根系分泌物可以促进豆科作物根系有关结瘤固氮基因的表达,提升豆科作物固氮作用[49]㊂深根系与浅根系作物搭配可以使土壤中的水分㊁养分得到高效利用,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搭配可以在空间上使光能得到充分利用,生育期不同的作物搭配可以在时间上达到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㊂配对作物的选择有时可能与资源本身并不相关,麦/棉间作系统中小麦带为棉花提供了类似 防风带的屏障,很大程度地保障了棉农的收益[50]㊂所以,应在充分了解不同作物生长特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间作模式,灵活利用不同形式的互补作用,以充分发挥间作的优势㊂适宜的空间布局是使间作模式的产量达到稳产㊁高产的基础㊂间作作物的空间布局包括配对作物的种植比例㊁株行距和共生期的长短㊂因间作的资源利用率高于单作,所以相同条件下间作的适宜的种植密度通常大于单作[51]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配对作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也会随之改变[52]㊂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加剧种内竞争,不利于作物生长;过低的种植密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达不到间作的目的㊂种间竞争的对象通常为水分㊁养分和光照等环境因子㊂作物所需资源是否充足往往影响着种间竞争的强弱[53],在竞争条件下其会优先发育获取限制性资源的器官,如玉米与其他作物间作会使玉米的根长㊁根体积㊁根表面积增加,以显著提高玉米吸收水分㊁养分的能力[54]㊂对限制性资源的竞争可以通过外部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减弱,补充灌溉㊁氮肥后移等措施均已得到验证[16,18]㊂滴灌与其他灌溉措施相比具有高度可控性,精确控制不同作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水分来调控作物生长,把滴灌引入间作模式可以达到调节种间关系的目的㊂3.2㊀间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㊀植株高度㊁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动态可以直观反映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㊂玉米与大豆间作时,玉米的植株高度㊁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会得到增加,大豆的生长遭到抑制,增加大豆和玉米行距或者带距有利于促进这两种作物的生长发育[55]㊂艾鹏睿等[56]通过枣/棉间作试验发现,盆栽和大田间作条件下棉花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在不同生育期均大于单作棉花㊂作物生长速度也是生长发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柏文恋等[57]通过对小麦/蚕豆间作研究发现,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间作降低了小麦种内竞争压力,显著提高了小麦的生长速度㊂玉米与大豆间作时增加行距或带距可以使作物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获取更多的光热资源,有利于缩短作物的生育期[58]㊂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要考虑地上和地下两部分㊂刘丽娟等[59]对玉米/木薯间作研究发现,木薯地上部分会由于受到遮阴而长高长细,地下部分木薯的根系不仅会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还使木薯根系氮磷钾的含量间作高于单作,可能0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是玉米根系呈上窄下宽分布,木薯根系呈上宽下窄分布使玉米和木薯根系构型形成互补,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也可能是玉米与木薯根系之间的酶或微生物促进了养分的吸收㊂Jiao等[60]对玉米和花生间作研究发现,根系隔离开之后间作的产量和生物量优势分别降低了82.0%和67.0%,这表明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地下相互作用比地上相互作用更有利于间作作物的生长发育㊂在其他间作系统中也观察到相同的结果[61-62]㊂然而,在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地上相互作用比地下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更大[63]㊂可能是花生/玉米间作比玉米/大豆间作有更长的共存期,根系形态和时空分布不同㊂也可能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主导因素不同,水肥充足时,地上竞争会占主导地位㊂综上,作物生长发育因作物种类组合而异,并进一步受到土壤养分㊁种植间距等的影响㊂对间作系统进行优化,就必须充分了解地上和地下的相互作用在作物生长发育中的影响㊂3.3㊀间作对作物品质的影响㊀合理的间作模式可以提高作物的品质㊂方旭飞等[64]通过不同耕作模式下的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发现,间作可以提高玉米的粗蛋白和粗淀粉的含量,降低玉米的含水量和粗灰分含量,从而使玉米品质得到提高,其中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提高玉米品质的作用最明显㊂张向前等[65]通过对玉米与大豆㊁花生豆科植物间作研究发现,间作可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酶的活性,无论施肥与不施肥间作均可以提高玉米籽粒蛋白质㊁赖氨酸和淀粉的含量㊂李美等[66]对不同比例玉米花生间作研究认为,间作时玉米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于单作;花生由于受到遮阴作用影响其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导致蛋白质含量高于单作,脂肪含量低于单作,调整间作比例可以使花生受到的不利影响减少㊂巩雪峰等[67]对茶树和松树间作发现,间作改善了茶园小气候,提高了土壤养分,茶叶的品质与单作茶园茶叶相比有明显提高㊂陈映彤等[68]指出辣椒/紫苏间作改变了群体结构的水㊁热㊁光以及土壤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了辣椒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质㊁糖和V C的含量㊂刘天学等[69]对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研究发现,不同的基因型玉米组合间作可以改善群体结构和利用杂交优势,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㊂综上,通过调控耕作方式㊁作物品种㊁种植间距和水肥等因素,可以改变系统内环境和土壤环境,提高作物品质㊂3.4㊀间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㊀间作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已被大量研究证实㊂例如,Li等[62]在玉米/豌豆间作研究中发现,玉米和豌豆的产量与相应单作相比均增加㊂间作模式下蚕豆是优势竞争者,具有产量优势,蚕豆收获后玉米获得了较长的恢复生长时间,并且蚕豆的根留在土壤中会使土壤中氮含量增加,使玉米增产㊂蔡倩等[7]对不同种植比例的玉米/大豆间作研究认为,玉米与大豆间作比例为2ʒ2㊁4ʒ4和6ʒ6时,间作系统中玉米均表现出产量优势,大豆均表现出产量劣势,玉米与豆科植物间作时,豆科植物产量降低主要是由于玉米对大豆产生遮光效应,可以通过选择耐阴的大豆品种,或者调节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系统中的冠层结构和茎秆特性来减少产量损失[70]㊂玉米/紫花苜蓿间作[71]和玉米/花生间作[72]也得到了间作会牺牲部分弱势作物的产量,来获得总产量优势的结论㊂也有研究发现,间作并没有明显产量优势㊂杨欢等[73]对玉米/花生间作研究得出土地当量比(LER)为0.89~ 1.13,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不平衡,并且共生期较长,花生长期处于荫蔽状态下,虽然间作增加了养分吸收量但降低了利用效率㊂综上,间作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对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一致,在大部分情况下间作仍具有总产量优势㊂可以通过施肥㊁改变种植比例和间距和优化灌溉制度等使间作产量优势更加明显㊂3.5㊀间作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㊀间作系统中,当其中一种作物处在生长旺期时,可以从另一条带吸收水分,利用两种作物的生态位的差异,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74]㊂刘斌等[75]指出,甜瓜/向日葵间作系统的水分效率比甜瓜单作和向日葵单作都有明显提高,高频少量灌水有利于提高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㊂李倩倩等[14]指出,小麦/玉米间作种植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小麦和玉米单作,并且氮肥的使用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优势,一方面氮肥可以影响作物生长,增加地表覆盖面积,减少无效水分的消耗;另一方面合理添加氮肥可以通过增加产量,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㊂施肥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施用时期也有较大关系,滕园园等[16]对玉米和豌豆间作研究指出,氮肥后移可以使玉米在豌豆收获后迅速生长,提高间作系统冠层覆盖度,降低无效的水分消耗,提高水分利用率㊂水肥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围,施肥量过高会造成徒长,籽粒灌浆减少[76];水肥量过低,会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71],降低水分利用效率㊂种植比例和间距直接影响水分的分布与利用㊂王照霞等[77]对4种带型结构的玉米豌豆间作研究发现,3ʒ3带型间作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且高于玉米和碗豆单作,是因为3ʒ3带型和2ʒ2带型中玉米所占比例高于3ʒ6带型和2ʒ4带型,玉米的高产量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ʒ3带型与2ʒ2带型相比具有较少的共生区,降低了豌豆与玉米的竞争㊂Rahman等[78]指出,不同带宽和不同宽窄行间距,可以影响间作系统的冠层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从而影响土壤蒸发㊁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㊂间作系统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会对水分利用效率产生影响㊂张恩和等[79]对小麦/蚕豆间作研究表明,小麦与蚕豆根系生长的峰值时间不同,可以通过作物需水关键期的错位,使水肥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㊂刘丽娟等[59]对玉米/木薯间作根系构型研究指出,玉米上窄下宽与木薯上宽下窄的根系形成互补,土壤上层的水分交替形成水分亏空带,再由土壤水势和根系提水作用使水分得到及时补充,使得间作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单作㊂综上,间作有利于调配土壤中的水分,满足不同作物各1151卷1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杨沛文等㊀间作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的影响综述。

地膜甘草混作孜然套作玉米间作菟丝子共生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地膜甘草混作孜然套作玉米间作菟丝子共生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地膜甘草混作孜然套作玉米间作菟丝子共生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地膜甘草混作孜然套作玉米间作菟丝子共生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通过对地膜甘草混作技术、孜然套作玉米技术和菟丝子共生技术的详细介绍,阐明了该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效果评价。

研究发现,这种技术模式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发生、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结论部分分析了该技术的推广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了这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这种技术模式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以及未来研究上的发展方向。

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膜甘草混作技术、孜然套作玉米技术、菟丝子共生技术、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优势、推广前景、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膜甘草混作孜然套作玉米间作菟丝子共生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种植模式,旨在提高作物生长的效率和质量,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背景介绍部分将对该技术模式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描述,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

地膜甘草混作孜然套作玉米间作菟丝子共生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结合了各种传统和新型的种植技术,有望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地膜甘草混作孜然套作玉米间作菟丝子共生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促进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降低耕地资源浪费、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该技术模式的效果评价,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实验验证,进一步拓展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空间,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意义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农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地膜甘草混作、孜然套作玉米、菟丝子共生等高效栽培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同覆盖物和行距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覆盖物和行距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覆盖物和行距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摘要:选择优良品种,改进耕作系统和优化种植方法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

膜覆盖,骨架覆盖和深窄线的推广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种植措施。

作物覆盖主要通过提高土壤覆盖率,改善土壤热液条件,抑制杂草,促进土壤有机氮矿化,提高土壤氮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来提高玉米产量;通过调节土壤温度来覆盖玉米,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促进玉米生长并提高产量。

基于此,对不同覆盖物和行距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夏玉米;农艺性状;产量;覆盖栽培;行距引言不同的覆盖范围和线间距离设置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玉米的种植有重要影响。

相关科学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一些科学家认为,种植宽窄线可以增加叶面积指数,改善玉米干物质的积累;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与广泛而狭窄的种植方式相比,玉米与线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提高产量。

1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从表1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的加工方法对不同时期玉米的农艺特性有不同的影响。

对于玉米的高度,除成熟期外,A1B1、A1B2、A2B1和A2B2在四种加工方法中的高度均高于CK1和CK2,差异明显。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2B1处理,这三种处理方法中一直保持最高的,其次是A2B2处理、A1B1、A1B2、A2B1、A2B2这四种处理方法没有显着差异。

至于晶筒厚度,除成熟期外,A1B1、A1B2、A2B1和A2B2四种加工方式的玉米晶筒厚度均高于CK1和CK2,差异相对较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2B1处理,这三种处理方法中一直保持最高的,其次是A2B2处理、A1B1、A1B2、A2B1、A2B2这四种处理方法没有显着差异。

至于叶片面积指数,A1B1、A1B2、A2B1、A2B2这四种加工方式均高于CK1和CK2,差异较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2B1处理,在A2B2处理后的三个时期内,A2B1处理始终是所有处理类型中最高的。

不同施肥方式对垦粘1号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不同施肥方式对垦粘1号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关 键 词 : 肥 ; 粘 1号 ; 量 ; 官 品 质 ; 煮 品质 施 垦 产 感 蒸
垦 粘 1号玉 米是 由黑龙 江省 农垦 科 学 院农 作 物开 发研 究所 育成 ,9 3年经 省 农作 物 品 种审 定 委员 会 审 19 定 。该 品种 具有 果 皮薄 、 口性好 、 逆性 强 、 适 抗 青食 鲜穗 产 量高 等特 点 。 目前 已在黑 龙 江 、 吉林 、 宁 、 北 等 辽 河 1 6个 省 ( 、 市 自治 区) 植 推广 , 由于 种植 管理 粗 放 , 量 不 高 。为 了探 讨 糯 玉米 需 肥 特性 , 种 但 产 以便 制 定 合理 的生 产栽 培 管理 措施 , 以下 通过 测定 糯玉 米产 量及 适 口性试 验研 究 了糯玉 米施 肥水 平 。
官 品质 提高 、 味提 升 、 风 糯性 增强 、 嫩性 加强 、 薄无 渣 。 柔 皮
总体来 看 , 单施 有 机肥 总评 分 9 0分 以上 , 到国家 1 水 平 , 口性 良好 ; 用化 肥 同时增 施 有机 肥 、 达 级 适 施 生 物 肥或 单施 生物 肥 总评 分 8 6分 以上 , 达到 国家 2 水平 , 口性 较好 。 级 适
・ 9 1 ・
不 同种植 密度对 垦单 3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1
王 青菊 , 巍勇 。 王 刘 烨
( 黑龙 江省 犬兴 农场 , 龙 江 富锦 1 6 0 ) 黑 5 3 3
摘 要 : 一 定 种 植 密 度 范 围 内 , 着 密 度 的 增 加 , 量 水 平 也 随 之 增 加 , 过 一 定 密 度 , 量 随 密 度 增 加 而 下 在 随 产 超 产
2 试 验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施肥 对垦 粘 1号产 量 的影 响 .

玉米不同覆膜时间和覆膜方式对比试验报告

玉米不同覆膜时间和覆膜方式对比试验报告

玉米不同覆膜时间和覆膜方式对比试验报告一、引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土壤温度和水分。

在玉米生长的初期阶段,如果土壤温度过低或者水分太多,可能会导致玉米幼苗的死亡或者生长缓慢,进而影响到整个玉米的产量。

覆膜是一种常用的农业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生长,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不同的覆膜时间和覆膜方式可能会对玉米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比不同覆膜时间和覆膜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的种植技术指导。

二、材料和方法1. 材料玉米品种:本实验选用了当地适宜种植的优质玉米品种;土壤:选用土质肥沃、排水性好的田间土壤;覆膜材料:选用透光性好、透气性好的覆膜材料;其他:培肥料、水源等。

2. 方法(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随机区组设计,分为不同的处理组别;(2)处理组别: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覆膜时间和覆膜方式的处理组别,如早覆膜、晚覆膜、全覆膜、局部覆膜等;(3)播种:在实验区域设置相同的耕作条件后,按先前确定好的处理组别进行播种;(4)覆膜:在播种后的不同时间采取相应的覆膜方式,进行处理;(5)管理: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各组别进行相应的管理,并记录生长数据;(6)数据记录:定期对各组别进行生长数据的记录和测量,包括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土壤温度和水分等。

三、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覆膜时间对玉米生长的影响:(1)早覆膜组:早覆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温度和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玉米幼苗的生长。

但是如果覆膜时间过早,可能会导致土壤通气性差,影响玉米幼苗的根系生长;(2)晚覆膜组:晚覆膜可以延缓土壤温度的下降,有利于玉米幼苗的生长。

但是晚覆膜可能会导致土壤温度过低,影响玉米幼苗的生长;(3)全覆膜组和局部覆膜组:全覆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温度和减少水分蒸发,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最有利。

局部覆膜则在覆盖玉米行上,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但是对温度的影响较小。

不同覆盖方式和施肥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覆盖方式和施肥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覆盖方式和施肥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覆盖方式和施肥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引言:旱地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冬小麦作为旱地农业的主要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旱地资源的特点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旱地冬小麦的产量一直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

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旱地冬小麦产量的种植方式和适宜的施肥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1. 无覆盖对比组在无覆盖对比组中,冬小麦生长期间,裸露的土壤容易暴露在太阳光下,造成土壤蒸发过大,导致土壤干燥、水分流失,影响产量的形成。

因此,无覆盖对比组的产量往往较低。

2. 秸秆覆盖组秸秆覆盖是一种常见的覆盖方式。

通过将秸秆覆盖在土壤表面,可以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同时,秸秆还能够有效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和水分。

因此,秸秆覆盖组的产量往往相对较高。

3. 膜覆盖组膜覆盖是一种高效的覆盖方式。

膜覆盖可以有效抑制土壤蒸发,提高土壤温度。

同时,膜覆盖还可以防止杂草的生长,降低杂草对冬小麦生长的竞争,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于冬小麦生长的环境。

因此,膜覆盖组的产量往往较高。

二、不同施肥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1. 低施肥组低施肥组通常施用较少的化肥,导致作物生长过程中缺乏充足的营养供应,影响产量的形成。

因此,低施肥组的产量往往较低。

2. 中施肥组中施肥组通常施用适量的化肥,能够有效提供冬小麦生长所需的营养。

这样就能够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保证产量的形成。

因此,中施肥组的产量相对较高。

3. 高施肥组高施肥组通常施用较多的化肥,提供了大量的营养供应,可以极大地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过量的施肥也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土壤污染和环境污染。

因此,高施肥组的产量虽然较高,但需要对施肥量进行合理的控制。

结论:通过实验互比方法,我们发现不同覆盖方式和施肥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玉米品种病害评价指数

玉米品种病害评价指数

玉米品种病害评价指数1. 引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然而,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常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评价玉米品种对不同病害的抗性和容忍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玉米品种病害评价指数的概念、意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前景。

2. 玉米品种病害评价指数的概念与意义2.1 概念玉米品种病害评价指数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用于评估不同玉米品种对各类病害的抗性和容忍性程度。

通过对不同品种在特定条件下对病害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计算出相应的评价指数,从而为选育抗性更好、产量更高的优良玉米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2.2 意义•提高玉米产量:通过评估各个品种对不同病害的抗性和容忍性,可以筛选出对病害具有较强抵抗力的优良品种,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减少农药使用:选育出对病害抵抗力强的品种,可以减少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保障粮食安全:通过评价不同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可以选择适应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的玉米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3. 玉米品种病害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3.1 数据采集首先需要确定评价指数所涉及的病害类型,并选择一定数量的玉米品种进行观察。

在特定条件下(如田间或温室),记录每个品种受到不同病害侵袭后的表现,包括植株外观、叶片损伤程度、发病率等数据。

3.2 数据处理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各个玉米品种在特定条件下对不同病害的评价指数。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抗性指数(Resistance Index):根据品种受到病害侵袭后的损伤程度和发病率,计算出抗性指数。

该指数越高,表示品种对病害的抵抗力越强。

•容忍指数(Tolerance Index):根据品种在病害侵袭下的产量损失率,计算出容忍指数。

该指数越高,表示品种对病害的容忍能力越强。

•综合评价指数(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将抗性指数和容忍指数综合考虑,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

田间评定玉米三看分析

田间评定玉米三看分析

2023-11-06CATALOGUE目录•看苗相•看天相•看地相•看长势•看产量•看效益01看苗相叶色绿玉米苗期叶色绿说明植株营养充足,生长旺盛,这种苗相是丰产的基本条件。

叶色黄玉米苗期叶色黄表明植株营养不足,生长受阻,这种苗相可能导致产量下降。

叶色玉米株高适中,说明植株生长健壮,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株高适中玉米株高过高可能导致营养消耗过多,影响产量和品质。

株高过高株高根系发达玉米根系发达,能够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产量提升。

根系弱玉米根系弱可能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抗逆性差,影响产量和品质。

根系02看天相温度过高可能导致玉米植株生长过快,营养生长过旺,影响生殖生长,导致产量下降。

高温低温昼夜温差温度过低可能导致玉米生长缓慢,生长期延长,影响产量。

昼夜温差过大可能导致玉米植株夜间温度过低,影响营养积累和产量。

030201长期干旱可能导致玉米植株缺水,影响营养吸收和生长。

干旱长期阴雨天气可能导致玉米田积水,影响根系生长和植株发育。

涝害空气湿度过高可能导致病虫害滋生,影响玉米生长。

空气湿度日照时数过短可能导致玉米植株光合作用不足,影响营养积累和产量。

日照时数光照强度过低可能导致玉米植株光合作用减弱,影响营养积累和产量。

光照强度散射光不足可能导致玉米植株光合作用受阻,影响营养积累和产量。

散射光03看地相黏土黏土较为粘稠,保水保肥能力强,但过湿易造成根系发育不良,需要注意排水。

沙土沙土较为疏松,玉米根系容易向下扎根,但水分保持能力较差,需要注重浇水。

壤土壤土是一种既不太粘也不太疏松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适中,适合大部分玉米品种的生长。

土壤类型氮是玉米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之一,缺乏会导致叶片黄化、生长缓慢。

氮磷也是玉米生长的重要元素之一,缺乏会导致幼苗生长缓慢、果实不饱满。

磷钾可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缺乏会导致植株易倒伏、果实口感差。

钾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干旱长期干旱会导致玉米叶片枯黄、生长缓慢,甚至减产。

黑土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下作物实际产能差异

黑土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下作物实际产能差异

耕作措施对碳排放的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 大量使用化肥 和农药,导致
碳排放增加
保护性耕作方 式:减少化肥 和农药的使用,
降低碳排放
轮作制度:通 过轮作,减少 化肥和农药的 使用,降低碳
排放
秸秆还田:将 秸秆还田,增 加土壤有机质,
降低碳排放
水土保持措施: 通过水土保持 措施,减少水 土流失,降低
碳排放
耕作措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耕作措施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会影响土壤微生物、昆虫等生物多样性。
耕作措施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会影响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而影响植物 多样性。
耕作措施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会影响动物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而影响动物 多样性。
耕作措施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生物 多样性。
保护性耕作措施
免耕:减少土壤扰动,保持土 壤结构
秸秆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 提高土壤肥力
轮作:改善土壤养分平衡,减 少病虫害发生
间作套种:提高光能利用率, 增加作物产量
现代农业耕作措施
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 轮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产量 节水灌溉:节约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 精准施肥:根据作物需求,合理施用肥料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技术,减少农药使用 智能农业: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掌握
监测评估:建 立黑土区坡耕 地耕作措施的 监测评估体系, 确保措施的有 效性和可持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保护性耕作措施:抗灾能力较强, 能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影响
土壤改良措施:抗灾能力较强,能 有效减轻土壤退化影响

秸秆覆盖对玉米生长影响的研究

秸秆覆盖对玉米生长影响的研究

31 秸秆 覆盖 对土 壤湿 度 的影响 . 从 热 量 平衡 分析 得 知 , 盖 减 少了 蒸发 耗 热 , 覆 因此 有较
多 的水 分 被 保存 在 土 壤 中 , 而 使 土壤 湿度 增 大 【 表 1 从 l 】 。 为
20 0 7年 5月 2 8日至 玉米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9月 2 8日) 观测 到 的l Om 所 Oc
( 转 第 2 9页 ) 下 0
维普资讯
《 代农 业科技 ) 0 8年 第 1 期 现 20 1 郁蔽 , 通风 透 光性 差 , 期 雨水 过大 , 易引 起落 花 落荚 。 此 容 从 资 料 中可 以 看 出 , 夏大 豆 的 有效 分 枝 、 有效 荚数 、 粒 数 都 株
3 结 果 与 分 析
试验 于 2 0 0 7年 5 9月玉米 生 长 季 在 泰 安 市 泰 山 区 邱 " 家 店 镇 栗林 庄进 行 。 试验 场 土 壤 类 型为 砂 壤 土 , 中等 肥 力 , O' Om 平均土 壤容 重 为 1 4 /m 平均 凋萎 湿度 为 44 -l c -O . gc . 5 .%.
资助。 杨 荣 光 (9 2 , , 士 , 程 师 。 究 方 向 : 业 干 旱 、 17 -) 男 硕 工 研 农 生 态与 农 业 气 象 。 20 - 4 0 08 0- 1
段 灌 溉所 测 的土 壤 湿 度外 。 行 秸 秆覆 盖 的玉 米 田平均 土 进 壤 重 量 含 水 率 为 2 .% , 未 覆 盖 的 玉 米 田 2 .%要 高 12 比 01
(n H ) Ⅱ
表 1 秸 秆 覆 盖 与 对 照 玉 米 田 的 土 壤 含 水 量 变 化 对 比

间作对作物、土壤及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间作对作物、土壤及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欧阳子龙,贾湘璐,石景忠,等.间作对作物、土壤及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2):18-30.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02.003间作对作物、土壤及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欧阳子龙1,2,3,贾湘璐1,2,3,石景忠3,韦妙琴1,2,滕维超3(1.南宁植物园,广西南宁530002;2.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宁530004;3.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间作是一种生态农业,通过植物间优势互补来提高植物的养分积累以促进生长。

筛选出优良的间作模式可实现增产增收。

首先,间作通过地上部生态位提高植物对光资源的利用能力,并协同地下部生态位提高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直接促进产量增加。

其次,间作能改良土壤结构,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养分含量和酶活性。

较好的土壤条件又能正向促进植物生长、生理和养分吸收,体现出多样性净效益,使得间作系统整体产量提高。

最后,间作亦会丰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改良土壤,平衡有益和有害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利。

本文从植物生长生产、土壤理化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间作研究概况,并对间作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的重点方向、深层次机理的探究、产业面临的瓶颈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这5个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揭示间作对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影响,为未来间作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间作;植物;土壤微生物;土壤酶 中图分类号:S3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02-0018-13收稿日期:2023-04-06基金项目:崇左市科技计划(编号:崇科FA2018005)。

作者简介:欧阳子龙(1997—),男,湖北天门人,硕士,主要从事园林植物资源及应用研究。

E-mail:1627132117@qq.com。

通信作者:滕维超,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资源及应用研究。

玉米统防统治评估报告

玉米统防统治评估报告

玉米统防统治评估报告
根据玉米统防统治评估报告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玉米统防统治是一种综合管理措施,旨在有效控制玉米作物的病虫害。

通过实施玉米统防统治,可以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病虫害对玉米作物的危害,提高作物品质。

报告中提到的首要问题是玉米螟的危害。

玉米螟是玉米作物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

它会在玉米植株的茎部、叶片和穗部产卵,并通过幼虫的食害破坏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

为了控制玉米螟的危害,报告建议采用防治措施,如昆虫生长调节剂、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等。

此外,还建议定期检查田间玉米的叶片和穗部,以及使用性别信息素陷阱监测玉米螟的数量和分布。

报告还提到了其他病虫害问题,如玉米叶斑病和玉米锈病。

这些病害会对玉米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和预防这些病害的发生,报告建议采用适当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洒,并结合病害防控的文化措施,如及时除去病叶、病穗等。

此外,报告还指出了玉米种植的管理方面的问题。

例如,合理的施肥和排水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田间间作措施的重要性,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

从报告所述内容来看,可以得出结论,玉米统防统治是一种必要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对玉米作物的危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玉米统防统治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作为农田管理者和种植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新疆青贮用玉米品种的筛选及其品质评价

新疆青贮用玉米品种的筛选及其品质评价

新疆青贮用玉米品种的筛选及其品质评价新疆青贮用玉米品种的筛选及其品质评价引言:青贮是指将作物在植株茎叶绿色时进行采收、粉碎、均匀覆盖在播种地表或储藏设施中,经发酵而存储后再饲喂牲畜的一种草料保存方式。

青贮饲料具有丰富的营养、抗氧化性强、降低牲畜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等优点,在畜牧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青贮饲料作物,然而不同品种的玉米特性差异较大,因此筛选合适的玉米品种对于提高青贮饲料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青贮用玉米品种的筛选1.品种选材在新疆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需要考虑该地区的环境特点、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状况等因素。

一般来说,新疆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适合生长中或早熟的玉米品种,如早熟杂交玉米和早熟化玉米等。

2.生长生理性状通过对选定品种的生长生理性状进行观察,可了解其生长发育情况、光合作用效率、秆叶比等指标,以及适应性和产量。

3.耐逆性新疆干旱的气候条件对青贮玉米来说是一种逆境,因此筛选的品种应具有较强的耐旱性、抗寒性和抗病虫害能力,以保证其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正常生长。

4.产量表现通过对不同品种的产量表现进行对比,选取具有较高青贮产量潜力的玉米品种。

产量是衡量玉米品种适应性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二、新疆青贮用玉米品质评价1.干物质含量干物质含量是指玉米青贮饲料中除去水分后的重量比例。

干物质含量高的青贮饲料具有更好的保存性能。

2.粗蛋白含量玉米青贮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对于牲畜的生长和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较高的粗蛋白含量能够提高青贮饲料对牲畜的营养价值。

3.纤维素和淀粉含量纤维素和淀粉是青贮饲料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合理的纤维素和淀粉含量有利于牲畜的消化吸收,并影响青贮饲料的产气性能。

4.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玉米青贮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直接影响牲畜的健康和免疫能力。

因此,在评价青贮用玉米品质时,需考虑其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

结论:青贮是一种重要的饲料保存方式,在新疆的畜牧业中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筛选合适的玉米品种,可以提高青贮饲料的可利用性和营养价值,并满足牲畜对高质量饲料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sophyllprotoplasts[J].PlantBiology,2015,104(3):212-216.
叶节和胚尖转化方法的比较及优化[J].生物学通报,2008,43
[8]黄俊轩,李建科,李 双 跃,等.油 葵 基 因 转 化 体 系 的 建 立 [J].北
(12):35-39.
方园艺,2010(13):176-178.
[14]李丹丹,张 洁,刘 娜,等.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非组织
[9]焦 展,安胜军,邵铁梅,等.油葵转化体系建立和重组人胰岛素
培养遗传转化体系优化[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5):
的初步表达[J].西南农业学报,2016,29(11):2682-2687.
789-797.
[10]RaoKS,RohiniVK.Agrobacterium-mediatedtransformationof [15]张美善,卢 敏,陈展宇,等.利用外源 DNA导入技术培育向日
采用保护性种植制度和配套栽培技术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农田 还能够起到节水、调控土壤温度、改善土壤性状及改善农产品
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包括免耕技术、秸秆覆盖技术和地膜覆 盖技术等具体内 容 [2-4]。 李 洪 勋 等 研 究 表 明,秸 秆 覆 盖 作 为
品质等作用,并且在农作物增产等方面已取得实效[6]。同时 大量研究表明,合理间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光、温、水等养分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 46卷第 10期
— 79—
方旭飞,王丽学,张钟莉莉,等.间作条件下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及综合效益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0):79-82.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8.10.020
间作条件下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及综合效益评价
sunflower(HelianthusannuusL.):asimpleprotocol[J].Annalsof
葵育种新材料[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1):18-20.
Botany,1999,83(4):347-354.
[16]师校欣,杜国强,王 晓 蔓,等.花 粉 管 通 道 法 遗 传 转 化 核 桃 的 研
一种强化土壤有机质积累、调节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农艺措施 资源,还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降低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的
依赖,进而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实现作
收稿日期:2017-08-12
物的稳产高产,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间作
基金项目:教 育 部 留 学 回 国 人 员 科 研 启 动 基 金 (编 号:教 外 司 留 中由于 2种作物所占据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态位发生了分
面研究。E-mail:wlx1964@163.com。
国北方普遍实施的一种重要种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7]KirchesE,FreyN,SchnablH.Transientgeneexpressioninsunflower [13]刘 栋,石 强,李鹏丽,等.利用 GUS基因瞬时表达对大豆子
[2010]1174号)。
离,在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上互补扩大,从而使地上部的
作者简介:方旭飞(1990—),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 事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研究。E-mail:153616710@qq.com。
光、热和地下部的营养资源在时间上前后分离、在空间上互补
通信作者:王丽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方 扩大,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玉米和豆科作物间作是我
方旭飞1,2,王丽学1,张钟莉莉2,赵朔毅2
(1.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2.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摘要:为探寻东北旱地玉米最优的覆盖种植模式,采用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传统耕作玉米(CM)、传统耕作玉米 /大 豆(CI)、秸秆覆盖耕作玉米(JM)、秸秆覆盖耕作玉米 /大豆(JI)、地膜覆盖耕作玉米(DM)、地膜覆盖耕作玉米 /大豆 (DI)6种处理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并且通过土壤水热变化、玉米的生长指标、品质、产量和纯经济效益来评价不同处理 的综合适用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都能使玉米的粗蛋白和粗淀粉含量增加,使含水量和粗灰分含量降 低,从而达到提高玉米品质的作用。其综合适用性指数表现 CM、CI、JM、JI、DM、DI依次为 0.141、0.275、0.393、0.610、 0.648、0.825,因此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间作大豆(DI)为最优种植效益模式。 关键词:玉米;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生长指标;品质;产量;纯经济效益;适用性指数;种植效益模式 中图分类号:S51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8)10-0079-04
目前农田水土流失、缺水干旱和生态环境退化已经成为 已被广泛应用,尤其在玉米增产方面取得较好效果。适宜的
制约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自然灾害以 秸秆覆盖还田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提高作物根系
及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当对农田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也正日益 加剧。保护性耕作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 一项旱作农业技术,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 [1] 保
[11]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究[J].园艺学报,2012,39(7):1243-1252.
428-430.
[17]刘 昊.核桃花粉管通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D].北京:中国
[12]JeffersonR A.Assayingchimericgenesinplants:theGUSgene
活力,而且能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实现作物的 优质高产 [5]。杜 社 妮 等 分 析 了 玉 米 地 膜 覆 盖 的 土 壤 环 境 效 应,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够改善农田的生长环境,可以使生态
护性耕作是以减轻水土流失和保护土壤与环境为主要目标, 发生复杂的变化,在作物的反季节同样能够种植。地膜覆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