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16《驱遣我们的想象》学生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科幻世界的图片,让学生自觉陶醉在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感到神奇奇妙的地方,口头表达出来。

2、阅读教学(35分钟)(1)学生阅读本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2)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自己的探究、思考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3)学生讨论小说及科幻题材的发展前景等。

3、作文教学(35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2)使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如使用短语、比喻、悬念等。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幻作品或对学生作品的点评。

4、小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讨论,探究小说及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本课文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通过文章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2、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2、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五、课后作业1、了解一部科幻电影或小说,并在班内分享。

2、写一篇科幻小说(不少于800字),运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部编人教版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部编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部编人教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1.讨论交流法。

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品读感悟法。

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同学们,这是之前票房大卖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截取的这段视频中,救援队要点燃木星,拯救地球。

在分配救援任务时,因情况万分紧急,他们在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没有模型演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想象即将要去完成的任务。

可见,当我们阅读文字时,是需要驱遣想象力的。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通读全文朗读指导:朗读本文时,要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语言魅力,透过文字感受到作品的温度。

三、正音释词契合(qì) 拘泥(nì)苟安(ɡǒu):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chànɡ):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四、整体感知1.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作者与读者关系:所见所感读者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0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01)

第 16 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掌握作者的主要看法,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尝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育想象能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依靠语言符号再造审雅观中的形象,是由于依靠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详细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仍旧翻译成详细事物。

这工作完整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边我们一同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认识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 1. 生字:切合(q ì)旷远(kuànɡ)苟安(ɡǒ u)...拘泥 (n ì)欣然(chànɡ)犹如(wǎn)...汹涌 (y ǒnɡ)忧如 (f ú)鉴赏(jiàn)...歌谣 (y áo)海啸(xiào)驱遣(qiǎn)...词语:切合:迎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遣;派遗。

桥堍 (t ù) :桥两端凑近平川的地方。

欣然:因不如意而感觉不畅快。

苟安:指只顾眼前,姑且苟安。

拘泥:执拗,不知变通。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判定和赏识。

掠过:扫过,掠过;闪过。

从上边飞过。

喜悦扬扬:形容满意如意、洋洋得意的样子。

2.叶圣陶 (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第一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异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3.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1 — 7) :详尽描绘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 (8 — 13) :经过举例论证和对照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了然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得意扬扬:得意,满意。也说扬扬得意。
(二)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主要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他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步骤三: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后,我们知道了如何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应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欣赏文学作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把文章里形象化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获得对美的真切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课文是节选,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后找来读一读。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的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想象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忽视了通过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突出课文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的例子,用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接着揭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运用想象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阅读中运用想象的经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新人教版
5. 培养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文学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驱遣我们的想象》一课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和主题思想。他们能够把握文章中关键信息,提炼出作者的核心观点。
2. 掌握修辞手法:学生掌握了课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5. 其他准备:
- 准备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辅助材料、学生写作成果等。
- 准备便签纸、彩色笔等文具,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写作练习时使用。
- 教师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详细的教案,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五、教学过程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主要内容包括:
1.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想象力描绘形象。
4. 教室布置:
- 将教室划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区,每个区域配备一张桌子、若干椅子,方便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 在教室前方设置一个讲台,用于教师讲解、演示辅助材料。
- 在教室后方或侧方设置一个写作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教室内布置一些与想象力、文学创作相关的名言警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举例解释:
- 在讲解课文时,针对“驱遣我们的想象”这一主题,教师可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如何运用想象力。
- 对于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时间就像一条无情的河流,它会冲刷掉所有的记忆”,教师应详细解释句子中的比喻意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其含义。
3. 测试学习效果: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进行一些小测试,如让学生现场写作一段运用修辞手法的文字,或者回答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通过测试,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很多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解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个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个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理解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所以,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16、部编九下《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

16、部编九下《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读和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欣赏作品的兴趣,感受文艺作品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难点: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课时安排 1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同一首诗,同一篇散文,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除了读者的理解水平有高低之分外,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也是很关键的。

那么,怎样的欣赏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叶圣陶的《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将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⑵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

2.字词识记(多媒体展示)⑴正音歌谣.(yáo)文盲.(máng)桥堍.(tù)桥梁.(liáng)契.合(qì)记载.(zǎi)接触.(chù)一缕.(lǚ)衬.托(chèn)驱遣.(qiǎn)旷.远(kuàng)鉴.赏(jiàn)萌.生(méng)怒吼.(hǒu)海啸.(xiào)⑵补充注释。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符合。

旷远:空旷辽远。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合作探究1.结构梳理⑴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一篇文学作品,通过作者对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进行想象和联想,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文中的想象和联想部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手法;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想象和联想手法,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原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中的想象和联想部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练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相关图片和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或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想象和联想手法。

3.分析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16驱遣我们的想象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16驱遣我们的想象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16驱遣我们的想象在第8自然段中,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看到一幅画时的情景,强调了想象力的重要性。

他说:“我看到的不是画,而是画中的情景,是画中的人物,是画中的风景。

” 这种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想象力,也引导读者去尝试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欣赏文艺作品。

在第9自然段中,作者又通过引用XXX的诗句,表达了“想象力是欣赏文艺作品必不可少的因素”的观点。

最后,在第10自然段中,作者再次强调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并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想象力比作“灯笼”,引导读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点亮自己的“灯笼”,去发现作品中的美妙之处。

作者在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过程中,运用了描述、引用名言和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

特别是通过描述自己的情景和感受,让读者感同身受,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想象力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还通过引用名言和比喻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论证力度,使读者更加信服。

明确:文艺作品的创作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作者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

因此,作者在创作之前必须先有所见、有所感,才能将这些感受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

3)文艺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它的形式和技巧。

明确:文艺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它的形式和技巧。

虽然形式和技巧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段,但它们只是表现手段,不是作品的本质。

作品的本质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它们才是作品真正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4)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所能激发的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明确:文艺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在于它所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文艺作品是双向的,既需要作者的表达,也需要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只有读者能够从作品中获取到思想感情的启示和感悟,才能真正体现作品的价值。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6《驱遣我们的想象》学生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6《驱遣我们的想象》学生版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能够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说说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四.细读感悟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2.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3.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五.写法探究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③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六.扩展延伸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新人教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3.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欣赏文艺作品要抓住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教学.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2.结合上述观点及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学会鉴赏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佐证作者的观点吗?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腿也并不是缩了一次,而是挣扎般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教学提示】教师可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多取几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力在文艺鉴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三、板书设计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写文字)——所感所想——(读文字)——读者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可取之处教学过程中分别设置了赏析内蕴深刻的语句及按文章思路进行延伸赏析两个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赏析文艺作品的能力.不足之处教学内容偏向理论,实践性的指导和拓展不够,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新人教版
-视频资源:寻找一些关于自然景观的纪录片,如国家地理频道的《地球脉动》等,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自然之美。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选择至少一篇与自然景观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并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描绘自然美的。
-学生可以自主观看相关的自然景观纪录片,观察并记录下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尝试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感受。
核心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和表达自然美。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结合课文描述,将抽象的想象具体化,并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解决办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激发想象力。结合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自然美的感悟,互相启发,以解决难点。同时,设计创意写作练习,如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突破重点。此外,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6.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观察自然景色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想象力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摄影等)表达自然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7.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文,并鼓励他们运用想象力进行创作。
-提供一些关于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尝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调查和了解本地自然环境的特点,结合课文中所学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撰写一篇介绍本地自然景观的短文,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自然美的认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新人教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关注鉴赏范例,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学会欣赏文艺作品,懂得在欣赏时驱遣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获得启发。

2.教学难点:关注作者所作的鉴赏范例,了解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欣赏作品的方法,形成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叶圣陶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看到桃花,你们会想到什么?看到雪,你会们想到什么?那么,阅读文章,欣赏文艺作品时,你是如何驱遣想象力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让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诉你如何驱遣想象。

教师板书课题: 16*驱遣我们的想象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他先后创作、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并作下文章。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

)学生1:文字是一道桥梁。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学生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能够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说说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四.细读感悟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2.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3.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五.写法探究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③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六.扩展延伸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

(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

(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

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

1、国家意识。

2、目标意识。

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

4、读书意识。

5、主体意识。

6、科研意识。

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