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鉴赏20100818
《送别》古诗原文以及赏析
《送别》古诗原文以及赏析第1篇:《送别》古诗原文以及赏析【诗句】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出处】唐·王维《送别》。
【翻译】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全诗】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读】首二句写饮酒饯别,并询问友人到哪里去。
语言质朴无华,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并自然过渡到下面两句归隐的回答。
“不得意”既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既然是不得意,那么归卧南山陲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诗人对友人的心情非常理解,五六句既有对友人的安慰,也表现诗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羡慕。
山中悠然白云,应有无穷无尽的乐趣,诗人借用归隐山中景*的美好来对人世荣华富贵进行否定,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语句平淡无奇,但却词浅意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前四句为后两句感情的抒发作铺垫,使后两句给人以“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受。
第2篇:《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出处】唐·王维《送别》。
【鉴赏】王维送别友人,友人对他说:“世事不顺心,决定回终南山隐居。
”南山:是终南山,即秦岭。
这两句诗常用来表示一个人在失意时,盼望回归故里或变换环境的悒郁之情。
后人在引用“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两句诗时,不必把南山一定解释为终南山,南山所代表的,只是一个象征意义。
【全诗】《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说明被送别的对象是谁,但诗中告诉我们,他的这个朋友是失意而归隐的。
这首诗同王维许多诗一样,没有用典,没有华丽的句子,但明白如话而意味深长。
诗的首二句,“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西江月·送别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翻译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
把我的新诗呈给您。
请您细加指点。
注释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乃古润州治所。
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
旧官何物与新官: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个中:此中。
下语:评说,讲说。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
判断:犹鉴别辨析。
赏析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
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
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
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
《送别》唐诗鉴赏
《送别》唐诗鉴赏《送别》年代: 唐作者: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一、送别诗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二、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景色廖廓秀丽。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別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
送别诗赏析
送别诗赏析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2.《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
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3.《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4.《黄鹤楼送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
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5.《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6.《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送别》古诗赏析
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2、青青:茂盛的样子.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唐李频《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
老舍《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3、攀折:拉断,折取.【评析】: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说:王之涣此诗因自己离别而想到人世多别,托笔深情无限。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作者:陈子良朝代:唐代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送别》译文及注释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
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注释饮君酒:请君饮酒。
何所之:往何处去?南山:终南山。
《送别》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送别》赏析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送别》讲解这首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送别古诗赏析
送别古诗赏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王维诗《送别》鉴赏
王维诗《送别》鉴赏王维诗《送别》鉴赏《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及注释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
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注释饮君酒:请君饮酒。
何所之:往何处去?南山:终南山。
讲解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唐诗三百首:《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三百首:《送别》原文译文赏析《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外哪里?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注释】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只。
【赏析】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
送别者的感情一开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积不平。
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这三个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结尾两句是说,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为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自己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送别》古诗词鉴赏
《送别》古诗词鉴赏《送别》古诗词鉴赏《送别》古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翻译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解释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只。
诗文赏析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
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
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
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
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送别诗古诗鉴赏
送别诗古诗鉴赏送别诗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对友人的祝福。
以下是对一首送别诗的鉴赏示例:《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离别的氛围。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城外青山横亘、白水环绕的景色,为送别场景奠定了背景。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直接点出离别主题,用“孤蓬”比喻友人远行,暗示了离别后的孤独和遥远。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浮云飘荡比喻游子的心意,落日缓缓西沉则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这一联情景交融,给人以深远的意境和感慨。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描写了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马嘶声在萧瑟的氛围中更显得离情别绪的深沉。
整首诗节奏明快,情感真挚,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离别的不舍。
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也为送别增添了一抹悠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对于送别诗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意境营造: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烘托送别氛围,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 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感受其中的深情厚意和真挚情感。
- 修辞手法:注意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以及它们对表达情感和增强诗歌艺术效果的作用。
- 语言风格: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简洁明快、含蓄深沉、豪放洒脱等,以及其对传达情感的影响。
-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人的表达和诗歌的意义。
当然,具体的鉴赏还需要根据每首送别诗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品味,同时结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如果你对其他送别诗或具体的鉴赏方法有更多的需求,请随时告诉我。
送别诗的鉴赏
送别诗的鉴赏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
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鉴赏示例: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上阕前两句用的手法,三四句用句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
下阕借惜春表达了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⑵这是一首送别诗。
“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意思,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⑴比喻;设问或双关;惜别;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⑵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
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个人。
练习: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案: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诗鉴赏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 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 别之情是否相同。 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
①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 ,后 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 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
(1) 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 的不同之处。 的不同之处。
答:(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 )
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 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 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 借想象间接抒情外 还有直接抒情。 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2)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 2)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 李白这首诗 诗中见志。 ”“情”“志 情,诗中见志。在 “画”“情”“志” 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结合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离别之愁)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离别之愁)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 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 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 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 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 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 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 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 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 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 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 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 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 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 自肺腑的风格, 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 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 色彩。 色彩。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离歌一曲情依依——送别诗鉴赏一、初识送别诗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内容主题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并咏唱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送别原文及赏析
送别原文及赏析《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次收录于《全唐诗》之中。
这首诗描写了主人公离别时的悲伤情感,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以及对相聚的期盼。
以下是《送别》的原文及赏析。
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原文解析:这首诗的开篇写道“山中相送罢”,表明主人公和被送者在山中告别已经结束。
随着太阳的西下,主人公在日暮时分关上柴门,意味着离别已成定局。
接着,诗人描绘了春草年年绿的景象,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
最后一句“王孙归不归?”则表达了主人公对被送者回归的期盼,也反映出诗中主人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赏析:《送别》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写出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无奈和期盼。
通过描绘山中相送的场景,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朦胧的环境中,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氛围。
尤其是末句“王孙归不归?”,以疑问句的形式,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渴望。
全诗用字简洁、凝练,没有多余的修辞,突出了离别情感的真实和深刻。
此外,诗中的“春草年年绿”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变迁,也暗示了人事的更迭和变化。
这种与自然景物的联系,增添了诗歌的内涵与韵味;同时,也反映了王之涣那种感伤离别的心情,以及对随时间而去的友情和亲情的思念。
总而言之,《送别》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离别的痛苦以及对重逢的期盼。
这首诗不仅传达了个人离别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了人生的离合悲欢。
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深邃的表达,使得《送别》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送别诗》原文译文赏析
《送别诗》原文|译文|赏析《送别诗》是隋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杨柳垂地,杨花飘飞的春景,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后两句写春已尽而人未归,表现了主人公盼望远行人归来的焦灼心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送别诗》原文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及注释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杨花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释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王之涣唐诗赏析
《送别》王之涣唐诗赏析导语: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经典唐诗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赏析春风中万物复苏,处处绿色,正宜快乐踏青,而也正是古人远行的开始。
乐与愁、明与暗恰扰人心房。
作者介绍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生平《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
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
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赏析唐诗《送别》
赏析唐诗《送别》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以下是对《送别》的赏析:
首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了离别的主题。
这句话意味着无论送别的距离有多远,最终都要面临离别的时刻,强调了离别的不可避免。
接下来的三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山回路转的景象,表达了友人离别后的孤独和惆怅。
雪上空留马行处则暗示着友人已经离开,只留下雪地上的马蹄印,暗示着离别的痕迹。
最后一句“白云深处有人家”,诗人用白云作为背景,暗示着友人离别后将去往一个遥远的地方,而那里也有他的新家。
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祝福,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悠远的意境。
总之,《送别》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成为了唐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这类诗 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 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 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 【唐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简析】“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诗 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 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表明自己 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 ④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 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 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灞陵、灞水、 灞桥、灞柳都成了别离的象征。 • 【东汉】王粲《七哀诗》 • 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 【唐朝】李白《灞陵行送别》 •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 【唐朝】高蟾《灞陵亭》 • 一条归梦朱弦直,一片离心白羽轻。 • 明日灞陵新霁后,马头烟树绿相迎。 • 【注】朱弦:练朱弦,用练丝即熟丝制作的琴弦。
• ③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朝诗人 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 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 【唐朝】李白《谢公亭》 •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 【唐朝】许浑《谢亭送别》 •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劳歌:忧伤、惜别之歌。 • 【唐朝】骆宾王《送吴七游蜀》 • 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
•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 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 ①长亭,秦汉时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 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 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 【唐朝】李白《菩萨蛮》 •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 玉阶空伫立,宿鸟飞归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 短亭。 • 【现代】李叔同《送别》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送别诗鉴赏
•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 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 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 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 之别。 •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 送别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 (1)从主题入手,把握诗歌情感的本质。 • (2)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 前人诗文。 •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 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 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 (5)从语言突破。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 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 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以“丝” 谐“思”等。 • (6)从构思着手,探寻其巧妙的寄情方式与匠心所在。
• 第二,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离别诗词 中也有明朗乐观之作,以壮语慰别,表现 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 • 【北宋】欧阳修《别滁》 •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 【注】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 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 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 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 ②劳劳亭,又叫“临沧观”、“望远楼”, 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在古汉语 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我国成语中, 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劳亭的由来, 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 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即描 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 恋不舍而送别。 • 【唐朝】李白《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 • • • • • • •
⑻河梁 【西汉】李陵《与苏武》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后因以“河梁”借指送别之地。 【清朝】黄景仁《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 第二,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 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 北朝乐府《折杨柳歌》 •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 蹀【dié 踏】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 【唐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唐朝】鱼玄机《折杨柳》 • 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 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 • 【唐朝】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 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 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 【南朝】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 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 • 心事俱己矣,江上徒离忧。 • 【简析】范云当时去做零陵郡的内史,可能是被 贬出去的,所以作者在这诗中写出两人临别之际 无限忧愁。这种离别,交织着复杂的感情。失意, 怀才不遇,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成份。
• 【元朝】杨载《诗法家数》 •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归纳: • “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 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 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 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 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 意味渊永为佳。”
• 第一,直接抒写哀伤愁怨缠绵悱恻的惜别 恨别之情。 • 【唐朝】冷朝阳《送红线》 •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 •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 【注】①红线:传说中的唐代女侠名。② 洛妃:传说中的洛水女神宓妃。 • 【唐朝】崔国辅《今别离》 • 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 • 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 【注】旋:返回。
• 【注】 • ①洞庭张乐:传说古时黄帝曾在洞庭演奏咸池之 乐。 • ②潇湘帝子:传说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曾随舜前 往南方,没有赶上而死于湘水。这两句是说,洞 庭是古代帝王奏乐的地方,潇湘是娥皇女英曾游 的地方,而范云赴零陵正要经过这里。 • ③苍梧:山名,即九疑山。传说舜南行死于苍梧 之野。这两句是说,行云正在远去,江水却在归 来。比喻作者与范云一去零陵,一在建业。 • ④停骖:即停车。骖(cān参):古代四马驾车, 两旁的马叫骖。夷犹:犹豫不前。这两句是说, 自己送范云,车子停在江边,怅望不返;而范云 也停船江上,不忍离别。
• ⑤青门:汉长安城东南门。本名霸城门, 因其门颜色为青色,故俗呼为“青门”或 “青城门”。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 此桥,折柳赠别。因此“青门”多泛指游 冶、送别之处。 • 【三国】 阮籍 《咏怀》之六: • 昔闻东陵瓜 ,近在青门外。 • 【明朝】陈汝元《金莲记〃闻系》 • 青门豪迈, 终南潇洒,心惊宾雁双翰,目 断孤云一带。 • 【青门:泛指退隐之处】
⑥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战国】屈原《河伯》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南朝】江淹《别赋》 春草碧色,春水渌【lù水清】波,送君南 浦,伤如之何。 • 【唐朝】李贺《黄头郎》 •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 •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 • • • •
• ⑦隋堤 • 河南开封汴河古堤名。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 渠。渠广40步,旁筑御道,种柳成行夹流水,西 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之情。 • 【唐朝】白居易《隋堤柳》 •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 株两株汴河口。 • 【唐朝】刘禹锡《柳絮》 • 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坝上古江津。 • 【唐朝】吴融《隋堤》 • 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余柳可藏鸦。 • 【北宋】周邦彦《兰陵王》 •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 • • • • • • • •
孟郊《车遥遥》 路喜到江尽,江上又通舟。 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 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 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 旅雁忽叫月,断猿寒啼秋。 此夕梦君梦,君在百城楼。 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輈。 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
• • • • • • • • • • • • • •
• 第三,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 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 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 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 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 • 【唐朝】孟浩然《宿建德江》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故许多 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 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 【唐朝】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 ⑤广平:指广平太守郑袤(mòo冒),晋 朝人,曾做广平太守,有政绩,为百姓所 爱。听方藉:声望将高起来。藉,甚、盛。 茂陵:指司马相如。相传司马相如作《子 虚赋》,汉武帝读了,大为赞赏,经杨得 意推荐,遂被召见。这两句是说范云本想 能象郑袤那样有声望,自己也想象司马相 如那样被赞赏。 • ⑥心事:指上面所说的两人的愿望。离: 同“罹”。遭受。这两句是说两人的这种 心愿都没有实现,因此,江上分手之际, 只有忧愁而已。
• 第五,秋。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 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 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 普遍文化心理。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 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 【南宋】吴文英《唐多令》 •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 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 楼。 •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 淹留。垂柳不 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