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诗(完美版)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PPT精品课件(共33张)
•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游子思妇 •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 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 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 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 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 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一、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 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 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 特别看重离别。而诗人的情感 天生敏捷,故而触之于怀,发 而为诗,以独特的人生经验和 艺术表现形式,道出常人所不 能言的离情别绪。空间的隔离 感、时间的距离感、心理的距 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独特的艺术 魅力。
⑵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清晨、秋
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 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 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 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 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 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 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 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 (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 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 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 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 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高中语文基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课件 2025届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内容二离别之事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内容三别后之景别后之事
送别诗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内容三别后之景别后之事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020浙江卷】秋江送别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别诗高考真题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答:1、意象运用方面: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青山象征思念,明月象征友情),意境开阔;2、空间处理方面: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里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眺“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写法;3、抒情方式方面:王勃诗以议直接表达情感,意尽在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境,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情感三劝勉与安慰
送李侍御赴安西【唐】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情感三劝勉与安慰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四坦白心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自古多情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赏析1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翻译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创作背景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赏析“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诗原文赏析2送别诗作者:佚名朝代:明朝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抒怀诗++课件28张+
送君别有八月秋,来年相见花满堂。 (周宇杰)
送君别有八月秋,短笛宕尽人不留。 (赵双)
送君别有八月秋,却道桂酒不压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望我再无今日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寒蝉鸣泣醉离愁。
(钱佳杰) (陈天睿) (袁嘉烨)
送君别有八月秋,此时空留几多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留吾唯感无限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风卷残叶落西楼。 送君别有八月秋,落日澄空照我影。 送君别有八月秋,秋是雁过酒凉时。 送君别有八月秋,明月伴君行孤舟。 送君别有八月秋,盼君归在几时后。 送君别有八月秋,不知归来是几时。
【任务一】诗歌例析: 调动阅读经验,概括诗中情感
知识点提炼(《学语文》P531) 送别诗中的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对友人前程美好的祝愿);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第
任
肆
务 Part one
二
【任务二】读诗示范: 学习鉴赏方法,提炼有效信息
三
第
任
【任务三】创作评析: 掌握常用意象,填佳句写短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送别》
(管梓成) (徐研宸) (高永春) (吴佳铭) (刘乐安) (金子杰) (尹煜恒) (简明) (吕冯)
送君别有八月秋,《骊歌》渐染黄林叶。(王曜源)
送君别有八月秋,明月自染山间絮。 (盛子涵)
送君别有八月秋,今日一去莫相思。 (刘邵洋)
送君别有八月秋,长亭莫染离人泪。 (许云鹏)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精心整理)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精心整理)一: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浥,湿润的意思。
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它们通常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今天由于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
这是一场深情地离别,而非“黯然销魂”的离别。
诗句中的“轻尘”、“青青”、“新”等词语轻柔明快,加强了轻快富于希望的情调,以乐景衬挚情。
这首诗精心选择了离别的典型场景—雨后柳色青青的渭城来烘托气氛,并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的劝酒词来抒情达意: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写白水的动态,景色廖廓秀丽。
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仗。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使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抒怀诗 课件24张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 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 ,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 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 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 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 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2022全国卷乙卷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 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高考题特点:不良问题结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照以上读诗示范,完成诗歌鉴赏。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司马光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 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词。 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注】①富顺:古代包括云南、贵州及川西南的广大地区。②五尺道:秦代修筑从四川 通往云南的路,长约二千余里,宽约五尺,史称“五尺道”,还在西南夷地区设置官吏。 ③文翁:汉景帝末蜀郡太守,在成都设立学校。④蒟酱:鸡棕酱,鸡棕是一种香菌。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是诗歌题材的一种,也是高考古诗赏析考点之一。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一)一、关于送别诗1.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赏析
高三诗歌复习——送别诗赏析1.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译文及注释译文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
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
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为你前程坎坷难卜担忧。
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
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
悬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
注释⑴刬chuǎn地:依旧,还是。
此处作“一派”讲。
⑵鸣艣:艣同‘橹’,鸣艣,指划船的橹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⑶南徐:州名。
东晋时侨置徐州于京口,后曰南徐;即今江苏镇江市。
赏析送别朋友,是唐宋诗词中经常被采纳的题材之一。
这方面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
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
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
”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友情。
“添得”二句进一步写一场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
以春江水涨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
“弱柳”两句写弱柳系不住船,表示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
王安石有《题朱郎中白都庄》诗曰:“藜杖听鸣艣。
”眼看着船儿渐去渐远,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心中既为朋友离去而怅惘,有一种“人去一城空”的失落感;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
“为君愁绝”中一个“绝”字,饱含这无限深情。
下片“君到”三句写朋友要去的目的地。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
话语下面隐藏的意思是:本是当年你我结伴同行,而今只有你形单影只,一个人独自踏青了。
路依旧而人不同,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里行间。
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颔联:( ) 供笑语”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 :( 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 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 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昏昏灯火 (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 ) 草草杯盘”“昏昏灯火” 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 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 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昏昏 (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 ) 草草”“昏昏”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 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 有些许不足; 昏昏” 烘托了人物情 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 暗示了伤痛。 感,暗示了伤痛。
日作业
• 本诗的写景特点可以有两种理解 • 两种不同气氛的景物描写,显示了诗人与 两种不同气氛的景物描写, 朋友分别之时的心情变化 心情变化: 朋友分别之时的心情变化:饯别宴上飘散 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而 到了朋友上船离别之时, 到了朋友上船离别之时,心情又如凄风苦 雨般悲凉。 雨般悲凉。 • 开头的景物描写有力烘托了诗人与朋友分 开头的景物描写有力烘托 烘托了诗人与朋友分 别时的悲凉心境,第一句看上去是写乐景, 别时的悲凉心境,第一句看上去是写乐景, 实际上是写醉别的哀情,以乐景衬哀情。 实际上是写醉别的哀情,以乐景衬哀情。
情感: 、 情感:1、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2、表现出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以及 、
对朋友的赤诚之心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022年新高考卷2诗歌《送别》全面解读
2022•全国乙卷:反套路、反押题命题趋势
•4.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 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 内容简要分析。
反套路题阅读对策
歌。
四、主观题
• 14.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 分析。
• 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 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 舍的离情。
•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 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 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
• 根据诗句“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意思是“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 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可知,作者把与友人 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寄托在飒飒作响的芦花中。
5.全诗译文
• 寻阳五溪的溪水,逆流而上一直流入巫江。 • 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
会很喜欢。
• 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 中我更觉忧愁。
• 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 独自流淌。
6.整体欣赏
• 全诗由乐景写悲情,表达了对好友的离去的祝 福与不舍,到最后离去时的孤独落寞。此诗首联上 句用五言入景说明了送别之地,而此和我们平时 见的诗歌载体有些不同,为五字,而后面却符合 七言律诗的基本特点,其实这首诗歌确实是七言 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 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三、选择题
•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送别怀人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送别怀人诗一、离别的感情。
(1)首先,不少送别诗专为朋友的落魄而写,真诚地劝慰,别后的思念、牵挂与勉励就占了此类诗的绝大部分;(2)自此一别,山长水阔,当然也有对朋友的依依不舍;(3)朋友的遭遇也容易引起共鸣,所以有一些诗也表达了对朋友才能品德的无限赞美与羡慕之情;(4)借送别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对政治局势,或对现实际遇,表达自己的关注或对未来的思考。
(5)还有一部分送别诗,送别只是媒介或桥梁,诗人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借送别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二、送别诗的一般套路:1、绝句写法往往是开篇点明送别之义,中间部分呼应题中的意思,结尾抒分别之情;2、律诗,首联往往说明离别的原因;或将出发点与目的地相对举;或设想旅程的艰难。
颔联与颈联通常描写眼前景及与离别情绪相关的景物;或设想路途之景及所到之地之景。
尾联抒情,依所送之人的不同,或勉之以事业成功,期之以遂意如愿;或叙羡慕;或加劝慰等等。
三、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①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②,狐塞③接云中④。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
②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
③狐寒;飞狐塞的省称。
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
④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魏绛复从戎”句,诗人将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保卫边疆。
B.第一首诗的颔联,“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
这两句诗写出诗人与魏大分别时的惆怅之情,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慷慨激昂转为低沉悲切。
C.第二首诗的首联,语言富于对称美,“青”和“金”显出色彩美。
高考送别诗鉴赏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 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 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 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 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 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 的深长思念。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 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 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 典型的手法。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 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借物抒情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南浦
送别诗常见意象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 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 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 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 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 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 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 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许多离别诗, 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 情、感时之情。
送别诗常见意象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 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 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 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 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 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 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 惯用的意象。
202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送别抒怀诗+课件47张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谢亭》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
送别诗常见物像:柳树、浊酒、芳草、晚风、笛声、远山、 眼泪、西风、春草、寒蝉
(1)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 借酒浇愁。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202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送别诗专题
教学目标
掌握送别类诗歌常见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掌握鉴赏送别类诗歌的方法。
提高诗歌鉴赏解题能力。
古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路途艰 险,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 古人常常为不得不远行的亲人、恋人、 友人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 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月——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人)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
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秋天等时间意象?
秋天: ①秋天万物凋零,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 苦短。 ②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梧桐、雁声、夕阳下的 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怀人的情思,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 之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
3.折柳相赠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李颀《送魏万之京》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 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 人远行的美好祝愿,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情感5: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送别诗常用意象
(一) 习俗类意象
1、折柳惜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此习俗产生的原 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
折
惜别、不舍之意。
柳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送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 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 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 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日
暮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和
——王维《山中送别 》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 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 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024届高考上海高中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送别诗汇编(含答案)
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一)送别诗1、常见情感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诚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勤勉。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1.依依惜别;2.宽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前途艰险的担忧。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5.坦诚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积极奋发的勤勉。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常用技巧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1、直接抒情别董大⑴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⑵,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⑶【注】⑴董大:名不详。
或以为指董庭兰,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 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 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
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 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王实甫《长亭送别》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渡口
《灞陵行送别》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 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 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 在一起。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 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 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 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 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唱歌送别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பைடு நூலகம்)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 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 称)
芳草 送别诗常见意象之: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 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 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 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 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是南齐诗人谢眺所建。后来谢亭成为 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 的代名词。
名句默写
1、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3、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柳 永《雨霖铃》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人们一 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正所 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2、感受送别诗中依依不舍的深情 及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送别诗常见意象
物象: 时间: 地点:
【送别诗常用意象 】
自然物象:杨柳、 美酒、春草 (萋萋)、秋 月、夕阳,孤舟(兰 舟)、流水、 远山、浊酒等
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 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 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送别诗常见地点:长亭 南浦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 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长亭,南浦
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 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 “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 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 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 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 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 普遍文化心理。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 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 使安西》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饮酒饯别 美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
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 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 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小雅》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考题回顾(2002年全国17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过,“折柳”二字是全 诗的关键。诗中“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 之说?为什么?
•
《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折柳赠别是唐代
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 赴考、出使、迁谪(宦 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黯然销魂者, 唯 而已矣!
——江淹《别赋》
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
内容、手法、情感。 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品意象 注意手法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
——品送别诗的意象
学习目标:
1、熟悉送别类诗歌鉴赏题,正 确理解送别诗中意象的内涵。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送别诗常见时间:傍晚、月夜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 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 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 人的离情别绪。 (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