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2.城市首位律: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即首位度,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叫做首位分布,符合首位分布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那就是城市首位律。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6.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叫做空间相互作用。

这种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0.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4、城: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防御敌方侵袭;市:商品交易的场所5、定义城镇的标准(1)在产业结构上(2)在规模上(3)在景观上(4)在物质构成上(5)在职能上6、城市地域(1)行政地域:按一定标准在行政上设置市、镇、乡、村等,并确定其边界(2)实体地域:为了区分城乡(3)功能地域:社会发达,经济联系频繁,分解模糊,要求建立一种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7、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8、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2)区域的经济地理条件9、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生活方式10、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2)假城市化:很少的文化扩散(3)逆城市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1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粮食剩余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农业劳动力剩余12、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13、从经济增长角度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14、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15、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1)推拉因模式(伯格,经济原因)观点:人口迁移是原住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两部门模型、二元经济)观点:不发达经济由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仅能维持生存)和现代城市工业部门(高生产率)组成,只有工业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是人口转移的主要驱动力16、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7、城镇化的指标和测度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1)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土地利用状况指标: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2)复合指标法18、城市化近域推进概念:企业向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由于高昂的土地价格、拥堵的交通以及环境品质下降等原因而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4.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7.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农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8.功能地域: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9.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0.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11.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分析)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

华盛顿)、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一.名词解释:城市:广义: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狭义: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建市标准设立的。

综合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区: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分、非基本部分:基本活动部分: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细分可以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和向心型基本活动。

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三大内部推动力(6分) 聚集力
◦ ◦ ◦ ◦

2、排斥力。 3、吸引力。
(1)工业化、城市化是形成CBD的原动力。 (2)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CBD的发展。 (3)服务业的汇集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总部。 (4)信息时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使CBD成为可能。(5)高地价对土地用途转换的推动 力。





3. 用经济发展阶段观点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特点。 埃尔。莎科斯(E。Shaks)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 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模式,试图将城市规模分布与不同经济 发展阶段联系起来。 他认为位序-规模分布是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这种均衡 是在经济发展起飞前和发展后产生的。首位分布是社会不均 衡发展造成的,这种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按此模式,-个国家或区域,在经济起飞前是属均衡状态, 是位序规模分布,在经济大发展过程中,均衡状态被集中发 展几个经过选择的大城市所动摇,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 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 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在新的基础上,再现位序规模 分布



4.简述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 5. 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㈠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 ⑴合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 ⑵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调整城市交 通运营 ⑶合理组织城市交通的运营路线和时间,可以采取①实行单 向交通②汽车和自行车分道行驶③错开职工上、下班时间; ㈡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 (1)划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 ⑵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 ⑶改善旧城区的道路系统 ⑷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


.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 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 的集合。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 承担的分工。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 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其他城市用地。
阻构效应:城市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结构也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当中,因此任一时期,城市结构既是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合理的。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920年以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研究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区位和城市内部形态)城市研究
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
5、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包括街区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等几方面。 城镇景观:Townscape,包含有可见并且可以记录与分类的环境形态,包括城镇设计、建筑设计、土地利用。
建成区:Built-up area,实际已发展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集中连片市区、分散到近郊、但与城市有密切联系
心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
4、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920-1950年:①20年代,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通过研究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业区,
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②1933年,克里斯塔勒发表《南德的中心地》,揭示了城市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规律(对物质环境约束条
件的认识;忽视对成因的分析)
1950-1970年:①地理学界经历了“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的理论重新受到重视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城市化含义及其基本内容: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区域城市数量增多,非农活动规模扩大,城市文化扩散,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1.城市化含义包括: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2)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3)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3.乡村城镇化: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4.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结果赋于过程中。

5.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过程,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在城市的离心扩展,中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过程。

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扩展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化方式。

(3)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表现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多I: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冇那些经国家批准设冇帀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毎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困郊区县之间,以通妙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Z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人而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帀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币核心及大都币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來,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Z间冇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Z间也冇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 )}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共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doc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doc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脊料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分析题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①从点的角度研宄一区域中的城市②从面的角度研宄一城市巾的区域③从点而结合研宄一城市化二、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①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②规模_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产业——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④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屮心;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三、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市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也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③城市的功能地域:主要是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四、都市区的概念(Metropolitan Area)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都市统计区(MSA): 一个MSA由中心县+外围县。

五、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地域组织特点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U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萁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梳理1、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发展与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2、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增长。

3、城市人口: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通常为半年)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

4、城市用地:城市中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总和。

5、城市形态:城市占据的空间形态,包括扩展型、组团型、带型等。

6、城市功能区:城市中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7、集聚效应:由于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规模效应。

8、扩散效应: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通常是由于中心城区土地成本上升或环境压力增大。

9、城乡一体化: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10、城市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空间布局,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

二、重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因素:主要考察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差异及其原因,如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2、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分析不同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的形成原因,如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

3、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与布局:了解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4、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5、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探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如土地制度改革、公共资源共享等。

6、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如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等。

三、难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环境影响: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城市病的治理:城市病是指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需要研究如何有效治理城市病。

3、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自治市”也称“自由城市”、“帝国城市”,它实际上是以城市为中心、辖有周围农村的一种政体。

2、逆城市化是指大量城市人口流入农村从事农业活动的一种人口分散过程。

3、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

4、郊区化(概念):若在城市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为郊区化。

5、“时空压缩”效应即发达国家要花上百年时间完成城市化,然后进入郊区化阶段,而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在较短时间里就从城市化阶段进入到郊区化阶段。

6、都市连绵区是若干个都市区沿综合交通走廊连绵分布而形成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是国家的经济核心区。

7、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8、城市建成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9、城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10. 郊区城市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势,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功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称为郊区城市化。

概念要点: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地域职能变化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和产业从特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扩散过程。

11、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更高阶段后的产物,人们的职业没有变化,只是迁移到城市以外的小城镇居住,其距中心城市的距离最多100多千米。

12、再城市化:城市中的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这些城市为挽回发展的颓势,采取了大规模的都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的活力,在此情况下,大都市区的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

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第一章 绪论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城市;城市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城市是新的社会结构1、最简单的城市起源史树栖——穴居——逐水草而居——分散聚落(乡村)——集中聚居(城市)树栖:躲避野兽;树多的地方资源丰富,食物充足!逐水草而居:采摘和渔业乡村:之所以分散是为了留有大片农田养活人口2、城市基本特征城市最基本的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l●占据地球表面小,但是高度聚集大量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

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扩散的中心,文明的象征城市是最集约利用土地的一种组织形式!l●城市是人类对自然活动干预最为严重的地方,以人文要素为主的地理环境 接近和回归自然是城市人的基本需求!l●城市是一种不完全、脆弱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反馈作用最为敏感的地方。

人口/与外界保持联系/自然灾害城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调发展!l●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城市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3、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研究核心内容有两种尺度:城市体系(国家或者区域中的城镇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结构(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研究应当从区域出发,注意研究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揭示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研究内容:u◆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影响?u◆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镇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u◆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功能区域和城乡边缘区域:商业、仓储、工业、住宅等相互关系、土地使用、市场、社会空间……u◆城市问题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城市地理是偏重于人文性质的特殊区域地理。

4、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l●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世纪以前)描述为主! 特斯拉菩《地理学》 (同时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记述内容更广l●自然位置论阶段(20世纪前20年)20世纪早期人文地理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基本思想: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作用揭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的定义: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市设定标准:(1)常见: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行政地位和作用、服务设施、建筑物聚集程度、职业构成。

(2)我国: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数量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财政收入、基础设施水平、具有特殊行政、军事、外交、交通和经济意义的地方。

3、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4、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城市看作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即区域中的城市*把城市看作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的各种地理特征,即城市中的区域5、城市地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评价6、都市区: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都市区与城市化地区之间的不同和联系:有城市化地区才有可能有都市区,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7、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8、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9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的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工业活动的过程。

包括,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理学的三级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研究内容受社会经济规律所支配。

欧美国家:城市地理学完完全全划归为社会科学。

一、中国古代城、市和镇“城”:城池、城郭,防御设施;防御野兽和敌人“市”:商品交易场所;市井建制市--------一级行政建制单元二、现代意义的城市和城镇1.景观意义上--------相对于乡村广义:乡村以外的城市型聚落;城市=城镇狭义:行政建制差别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市的建成区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镇的建成区2.行政意义上---------建制市、建制镇聚落( settlement) :就是居民点,居民点有大小、等级和功能差异城市是聚落的一种形态(二)定义城镇的标准城镇不同于乡村:产业构成、人口规模、密度、物质构成、职能、生活方式、人口素质…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城镇定义标准:主要是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城市地域:城市行政地域、城市实体地域、城市功能地域我国行政建制----3+1级行政建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县级市、区、自治县、旗、…)乡(镇、街道办、苏木、…)地级市:市管县行政地域: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设置市、镇和乡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城市的行政地域:建制市的行政地域,即建制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城市的实体地域1.景观上不同于乡村: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城市建成区2.城市实体地域:具有城市景观的地域3.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城市的功能地域1.城市功能:行政、经济、文化等2.随着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商业、就业、文化娱乐和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

3.城市功能地域:都市区都市区(1)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2)源于美国(3 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作者:————————————————————————————————日期: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3、乡村:是相对城市来说,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较分散的地方。

4、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和服务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

简而言之,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5、城市带:也叫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7、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便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即指城市人口向乡村或郊区回流的现象。

(前者中心城市仍然兴旺发达,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后者相反)8、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

9、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10、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1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13、城市意象图:由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

14、中心商务区(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同时也是市中心。

简而言之,现代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

15、基本与非基本比率(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16、城市金字塔法则: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17、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和向心型基本活动。

18、非基本的活动: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一种是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派生出来的需要,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生活所派生出来的需要。

19、空间相互作用: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20、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中工业、交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住宅和公园绿地等建设用地的状况。

反应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内功能区的地域差异。

二、填空题1、城市化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3、城市必备的三个条件:密集性、社会性、经济性4、郊区化发生的机制:①土地利用集约化;②产业结构高度化(“配第—克拉克”定律);③城市网络化。

5、全球城市带的划分:a.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b.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c.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d.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e.英格兰大都市带;f.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6、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分为:对流、传导、辐射7、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即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8、城市起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平原,中美地峡,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

9、乡村-城市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结构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10、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乡村城镇化11、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

基本活动部分可以分为①离心型的基本活动;②向心型的基本活动;非基本活动部分可以分为①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②为了满足本市居民生活所派生的需要12、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城市人口规模、专业化程度、离大城市的远近、城市发展历史、随时间发展历史、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13、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①首位分布,②位序-规模分布,③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14、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城市首位律、城市金字塔、位序—规模法则15、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信息的流动。

16、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运输性17、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结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

相互作用的模式:引力模式、潜力模式18、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19、影响空间扩散的因素:阻力作用、阻碍作用20、支配克里斯塔勒中心地体系形成的三个条件或原则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21、城镇体系的基本特性包括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22、城镇体系规划的流程和方法:(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方法:①注重调查研究,上下结合;②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③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④文字表达和地图表达相结合23、城市土地利用利用的类型:(1)商业用地;(2)工业用地;(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它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24、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自然特征:①土地不可再生性和供给的有限性②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③土地承载力能力不一致性④土地利用的永续性经济特征: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的资产性③土地位置影响价值,从而产生土地级差收入法律特征:一块土地可以通过立法衍生出其它的权力25、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26、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特征:地理特征、地价特征、建筑特征、产业特征、功能特征、时代特征27、城市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社会问题、住宅问题28、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有: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步行者问题、停车问题28、迈克尔解决交通问题的五个战略:1.强中心战略2.完全机动化的战略3.弱中心战略4.低成本战略5.限制交通战略29、居民构想图构成要素主要有路径、界线或边沿、区或区域、枢纽或节点、标志30、感应空间的三个层次:结构性的;评估性的;个人感情的。

城市空间结构的感应,最基础的是居民构想图。

31、城市进域推进类型: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郊区的城市化32、城市空间分布的动态阶段分为: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三、简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3)区域城市的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5)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2、简述城乡界限的划分①城镇人口由“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

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②按照1990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一般至少5万人3、简述城市产生的类型(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城市4、中国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的改进措施①我国应建立一种反映城镇实体界线的城镇地域概念,并确定相应的标准,作为城镇统计的基本单元。

②在城市实体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不同空间尺度的互相衔接的城市地域概念,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要,并和国际上的城市统计建立起可比的基础5、简述城市化境域推进的动力与机制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①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②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③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机制: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二、内部市区的城市化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三、外围市区的城市化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四、郊区的城市化①土地利用集约化;②产业结构高度化;“配第—克拉克”定律③城市网络化;6、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及影响因素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包括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