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矮缩病毒第一号组份基因和编码蛋白的序列分析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江西分离物CP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基 酸同源性为 9 7 . 7 % 一1 0 0 % 。S R B S D V C P基 因核苷 酸序列 高度保 守 , 保 守位点 占全部位 点 的8 3 . 5 % 。没 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l o n i ng a n d S e q u e n c e An a l y s i s o f S o u t he r n Ri c e Bl a c k・ - ・ s t r e a k e d :
Dwa r f Vi r u s f r o m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S U N X i a o - t a n g , C U I R u — q i a n g , OU YA N G L i n - j u a n , HU L i — f a n g , F U J u n — F U ,
HE Xi a o . p e n g , BI AN J i a n . mi n, HE Ha o — h u a, Z HU C h a n g — l a n
S R B S D V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J i a n g x i w a s c l o n e d a n d s e q u e n c e d , a n d t h e o b t a i n e d s e q u e n c e , t o g e t h e r w i t h p a r t i l a c o r r e -
摘要: 根据 G e n B a n k已登陆 的 S R B S D V S I O核苷酸序 列设计 引物 , 克隆 S R B S D V江西分离 物外壳 蛋 白( C P) 基
水稻APY1_基因克隆及胁迫表达分析
酸酶 GDA1 / CD39 家 族 特 征 结 构 域ꎬ 特 征 序 列 为
检测水 稻 幼 叶 中 OsAPY1 基 因 表 达 水 平ꎬ 如 图 3 所
大疏水值ꎬ 最大亲水值出现在第 325 位氨基酸附近ꎻ
水淹的情况下提升最为显著ꎬ 其次是干旱胁迫下ꎬ 分
(10 0%) ꎻ 在氨基酸序列 206 ~ 221 位存在 1 个核苷磷
中分布于细胞壁 [1] 、 高尔基体 [2] 、 核膜 [3] 等不同的细
胞器上ꎬ 可 将 胁 迫、 创 伤 期 间 积 累 在 细 胞 外 膜 中 的
eATP 水解为二磷酸苷 (ADP) 和一磷酸腺苷 (AMP)ꎮ
研究表明ꎬ 植物 APY 基因调控植物抗氧化、 生
长及抗逆反应
ꎮ 拟南芥的 APY 基因家族由 7 个成
图 1 OsAPY1 基因 CDS 区 PCR 检测
2 2 OsAPY1 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OsAPY1 蛋白由 489 个氨基酸组成ꎬ 理论等电点
图 2 OsAPY1 蛋白进化树分析
为 5 72ꎬ 丙 氨 酸 含 量 最 高 ( 11 2%) 、 亮 氨 酸 次 之
2 4 多种胁迫下 OsAPY1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0μL 反应体系ꎬ 按照 SYBR Green 说明书ꎬ 重复 3 次
实验ꎬ 2
-ΔΔCt
方法统计分析结果ꎮ
表 1 引物序列
基因
引物序列 (5’ —3’ )
用途
பைடு நூலகம்
OsAPY1
F1: ATGCGCCGCTTCTCGGCCꎻ R1: CTATGATGAAGATGCAACCT
普通 PCR
OsAPY1
OseEF-1
F: CAACCAGAATGGGTTACCGTTꎻ R: CTTCTGCAACTGGAGGAGCCT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分也可在灰飞虱体内越冬 。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则是以白背飞虱传毒为主, 其寄主范 围与已知斐 济 病毒 存在一 定 的差异 [ 1。 5 J
灰 飞虱属 温 带区 害虫 , 我国分 布广泛 , 在 以华北
冬麦 区和长江 中下 游 稻 区发 生 较 多 , 在华 南仅 在 早
稻 上和较 高海 拔地 区发 生 。其 发 生世代 受地理 和气
成 lJ 认 为 高抗 黑 条 矮 缩 病 水 稻 品种 有 “ 稻 2 等则 0 泗 1” “ 稻 1” “ 2 、郑 8 、 盐粳 9号 ” “ 辐粳 8号 ” “ 连 、扬 、武 粳 1 ”“ 号 、镇稻 9 ” 9。
4 1 2 改进栽 培制 度 .. 积极推 广旱 育秧 或半 干 旱 育秧 , 田尽 量 连 片 秧
系为抗病 型 , 通过 籼 粳 杂交 培 育 的粳 稻 恢 复 系基 本
留下的空穴里, 然后适当加施速效肥 , 促进稻苗生长, 通过杂交稻分蘖势较强 的特点来减少产量损失 。 4 2 化 学 防治 . 药 剂 防治 是 目前 防治 水稻 黑条矮缩 病 的主要手 段, 选用有效农药 , 注重高效与速效相统一, 当增 适 加 防治 密度 。具 体 策略是 : 治秧 田、 大 田、 保 治前期 、 保后期 I 5。
我国水稻黑 条 矮缩 病 (i l ks ekdd r r eba —ra e waf c c t
d e e最早于 16 年在浙江省余姚 等县发 现, ia ) ss 93 同 时在上海市嘉定和奉 贤县 、 江苏省苏州和镇江等专
区 的水稻 上 、 扬州 和 南 通 等专 区 的玉 米 上有 局 部 危 害[ 3。水稻黑 条矮 缩病是 主要 由灰 飞虱 [ adl IJ - L oe一
抗水稻矮缩病毒转基因水稻的农艺性状分析
20 年 1 卷 I 06 9 期
Vo . 9 1 1 No. 1
西 南 农 业 学 报 S uh o tw ̄t hn unl f r u ua Sine i J rao i l rl c cs C ao Ag c t e
可阻碍病毒 在亲本体 内的细胞 间运 动和长距离 运
收稿 日期 : 0 — 4 1 2 5 0 —1 0 基金项 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 目( 2 ( O 6 O ) G O o 12 1 ) 作者简介 : 张仲凯 (96 , , 16 一)男 云南 昌宁人 , 研究员 , 主要从事 植物病毒学及 生物技术研究 。
动, 由此 阻止或减轻 发病 。R V- D S 7和 R V S 基 D -8 因主要与病毒 的装配相关 , 对病毒在 寄主体 内的复
(. it hoo y ad G nt cucs I tue Y n a cdmy o gi l rlSine, Yu nn Kumlg 6 0 2 Chn ; 1Boe n lg n eei Reo re r i t, u nn A a e fA r ut a c e cs e c  ̄  ̄t c u na n n 5 2 3, ia 2 P kn i ri 。 e i 0 8 1 hn ) . eigUnv sy B in 10 7 ,C i e t jg a
8 )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转化与提供。 ”,
1 2 隔 离种 植 .
分别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昆明点) 和云南省德
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 田( 德宏点) 内隔离种植转
sec g 而表现出的抗性 , ini ) l n 在病毒致病 中, 的运 病毒
动是一个重要 的环节【 , 动相关蛋 白基 因的抑制 3运 l
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
失 。在 浙 江 、 北 发 生 的一 种 小 麦 、 米 矮 缩 病 经 试 验 证 河 玉
一
十面体 , 大小 7 5~8 m, 0n 病毒粒 子有 衣壳 内外 2层 , 双层外 壳均含有突起(pk ) si 。细胞质 中病毒粒子 以 3种形式存在 : e
摘 要 :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已成 为 近几 年 来 我 国水 稻 上 的重 要 病 害 之 一 ,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的研 究 已成 为 当 前 一 大 水 对
热点。本文系统介绍 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 、 检测方法 、 流行 原因及 防治对 策等方面 的研究情 况 , 为今后有 效控制 黑条矮缩病提供 了基础 。 关键词 : 水稻 ; 黑条矮缩病 ; 研究进展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的典 型 症 状 是病 株 矮 缩 , 叶色 浓 绿 僵 硬 , 叶 背 、 鞘 和茎 秆 有 早 期 为蜡 白色 、 期 为 黑 褐 色 的短 条 状 不 叶 后 规 则 突起 。 在 水稻 不 同生 育 期其 发 病 症 状 有所 不 同 。
1 1 秧 苗期 症 状 .
2 2 病 原基 因组 分 析 .
明也 是 由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毒 引起 的 。 因 此 有 必 要 对 国 内 外 的研 究进 展 进 行 介 绍 与 总 结 , 我 国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的综 为
合 防治提供依据 。
1 水 稻 黑 条 矮缩 病 的 症 状
R S V基因组 由 l BD 0条线性的双链 R A( sN 组成 , N dR A) 大小为 2 12n。1 9 4 t 0条基因组片段 , 按其在凝胶上 的迁移率
水稻瘤矮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含有双层衣壳蛋 白, 分别为外层衣壳和包裹着 dR s- N A的内层衣壳( 核心粒体) 。无包膜和糖 蛋白突 ]
tm r i s, Ⅳ ) u o r w 和水 稻 矮缩 病 毒 ( i w r vu Rc d a 起 , e f 其基 因组 由 l 2个双链 R A( ob —sadd N dul t ne e r N , N) s Sg et r ) J 分子量为 1. 69× v u R V) i s, D 同属一类 病 毒。水 稻瘤矮 病最 早 于 R A dR A 节段(e nn 组成 , r 17 年在泰国发现… , 续多年在广东、 99 连 福建 等地
l66 0 [。
。
发生 , 水 稻分 蘖 数 和抽 穗率 显 著减 少, 水 稻 2 G V的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使 给 R D ( rz ta) Oya ai 生产造成 严重损失 , 有进 一 s v ’ 并 RD G V基因组包含 1 2条双链 R A片段 。按照 N 步蔓延的趋 势[ 。为进一步 了解该病 害致 病的分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 电泳 中迁移率从小到大 的顺序 , 3 ] 子机理 , 为其抗病毒育种、 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分别命名为 s 到 S2 1 1 。目前其 泰国分离 物的基 因 组片段 S S S [ 、 8 、 9 ・ 、 I[ 2 E 3引、5 S … S[ SO 引、 、 E 国内外学者对其基 因组结构与功能作了较为全面的 1[】 表 ) 国内广东信宜分离 研究 , 并取得一 系列进展。综述 了该病毒 的形态结 S11的序列已被测定 ( 1 ,
维普资讯
福建稻麦科技 , 0 , ( ) 2 62 4 0 4
3 9
水稻瘤矮病毒基 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郑燕梅 , 吴春珠 , 蔡巨广, 郑建华 , 方珊茹 , 赵明富
水稻矮缩病病原特征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稻矮缩病病原特征分析及防治措施水稻矮缩病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病害,它会导致水稻农作物产量的降低并且严重危害水稻的稻谷质量。
水稻矮缩病的发生对水稻种植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防治水稻矮缩病对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水稻矮缩病的病原特征以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
水稻矮缩病病原特征分析水稻矮缩病的病原体为水稻矮缩病毒(RSDV),它属于植物病毒中的一种双分生病毒。
这种病毒无法自主传播,而是靠带有多种昆虫的咬吸口器来传播,这些昆虫主要包括蝽类、蝗虫、蚜虫、飞蝗、叶螨等。
同时,这种病毒也可以在种子中持续存活一段时间。
在水稻中,RSDV会破坏水稻的生长发育并严重影响产量。
病毒感染后,水稻会出现叶片皱缩和扭曲、穗部变矮和变硬、叶片色素减少等现象,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同时,受感染的水稻也会容易受病害和气候等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损失。
防治水稻矮缩病的措施防治水稻矮缩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种植有抗病能力的品种:一些研究表明,水稻抗病性与生产力并不矛盾,因此种植具备抗病能力的品种能够有效预防水稻矮缩病的发生和传播。
2. 采取生物农药:一些生物农药,如育种菌、拮抗菌等能够有效抑制RSDV的繁殖和传播,因此将其应用到水稻矮缩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监测和预警:加强农田和旱田的病害监测工作,快速发现和处理病害,以减少病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 加强昆虫防治:因水稻矮缩病主要由昆虫传播,因此加强昆虫防治工作,控制田间各种昆虫的种群发展,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从而有效预防水稻矮缩病的发生。
5. 免耕栽培技术: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免耕栽培等技术,可以防止土壤带菌,减少病毒的传播。
总之,水稻矮缩病是水稻农作物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因此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防治过程中,需要从品种选择、生物农药应用、监测和预警、昆虫防治以及免耕栽培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水稻对水稻矮缩病的抵抗力,确保农作物的产量以及稻谷的品质。
水稻瘤矮病毒部分基因组片段克隆及序列分析
结果与分析--同源克隆
1. S2片段扩增及酶切
1 2 3M4 5 6M7
8M
1.5kb 0.9kb
1.1kb
PCR扩增及重组克隆子的酶切分析
M, λDNA cleaved with HindⅢ/EcoRⅠ ;1,S2ab段扩增产物; 2~3,S2ab段重组克隆子的双酶切;4,S2cd段扩增产物;5~6, S2cd段重组克隆子的双酶切;7,S2ef段扩增产物;8,S2ef 段重组克隆子的双酶切。
其他试验材料
材料与方法(二) 方法
CF-11纤维素柱 RT-PCR 单引物扩增技术 分析软件
材料与方法(三)
克隆策略
5’
3’
Sab
Sef
Scd
覆盖RGDV基因组S2和S3片段全长的RT-PCR扩增策略
材料与方法(四)
单引物扩增技术路线
结果与分析--提取纯化
RGDV-dsRNA的电泳 A:1%琼脂糖凝胶 B:10%的SDS-PAGE 1、6、7 RDV基因组;2~5 RGDV基因组
结果与分析--同源克隆
2.全序列分析
3514bp,与RGDV-T核苷酸长度相等,同源性为 97.1%; 有一个长的ORF,由第14位核苷酸开始 延伸至3460位核苷酸,编码一个由1148个氨基 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分子质量约127kDa,与 RGDV-T氨基酸同源性为98.7% 。
结果与分析--同源克隆
1. S3片段扩增及酶切
12 3M4 5 6M7 8 9
1.1kb 0.75kb
1.5kb
PCR扩增及重组克隆子的酶切分析
M, λDNA cleaved with HindⅢ/EcoRⅠ ; 1,S3ab段扩增产物;2~3, S3ab酶切重组质粒;4,S3cd段扩增产物;5~6, S3cd酶切重组质粒;7, S3ef段扩增产物;8~9,S3ef酶切重组质粒。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遗传资源与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3-09-07基金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粤桂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020B1515420003);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项目(2023KJ106);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种业振兴项目(2022-NJS-00-004,2022-NPY-00-005);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2023B1212060042)作者简介:陈建松(1988—),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稻病害抗性基因克隆与分子机制,E-mail:*********************通信作者:赵均良(1979-),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稻功能基因组学,E-mail:**********************; 秦碧霞(1968-),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病毒病,E-mail:*************广东农业科学2023,50(12):43-51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3.12.004陈建松,周炼,张师睿,杨武,秦碧霞,赵均良.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遗传资源与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23,50(12):43-5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遗传资源与分子机理研究进展陈建松1,周 炼1,张师睿1,2,杨 武1,秦碧霞3,赵均良1(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2.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3.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南果蔬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7)摘 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disease, SRBSDVD)是依靠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为传播介体,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侵染引起的一种水稻病毒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片段6编码一种非结构蛋白
t ga ayi,6 W p c c l ee t eR S V ifce i elae d tevr leo spa to p r ( a d l i l ssP a s ei a yd tce i t B D —ne tdma v s i i ru lnh p e L o e n n s i fl dnh z e n a h u f s — p a tae u ) w i ni 6 a t eadd n t e c i ypoen f m u f d R S V p rce . h s eut sg h x sit ls , hl a t P ni r i o atwt a rti r p r e B D at ls T eers l u - r l e — s r hn o i i i s
Ge o cS g n fRc lc .t a e w r r sE cd sfr n mi eme t o i b ks ekdd afv u n o e o 6 e a r i
a Vi a n sr c u a o en r lNo . t u t r lPr t i
ru h d r ie s n maz n Hu e r vn e h d b e ee mi e T e S s2 6 ae p i n ln t n o t n o g wafd s ae o ie i b iP i c a e n d tr n d. o h 6 i 45 b s ar i e gh a d c n a s s i
水稻bpc1基因
水稻bpc1基因
水稻bpc1基因是水稻(Oryza sativa)中的一个基因,其全称为"Binding Protein for Cytokinin 1"。
BPC1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该蛋白质在水稻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BPC1蛋白质是一个转录因子,可以与植物生长素类似物质细胞分裂素(cytokinin)结合,并参与调控水稻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研究表明,BPC1基因的过表达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使其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抗逆能力。
BPC1基因也参与了水稻的光信号传导和激素信号转导等生理过程,对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光感应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水稻bpc1基因在水稻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对水稻的产量和抗逆能力等性状具有重要影响。
对该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稻的生长发育机制,并为水稻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水稻矮缩病病原特征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稻矮缩病病原特征分析及防治措施水稻矮缩病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的水稻病害,其病原为水稻矮缩病毒。
本文将介绍水稻矮缩病病毒的特征及其对水稻的危害,以及针对水稻矮缩病的防治措施。
一、水稻矮缩病病毒的特征1. 病毒形态:水稻矮缩病病毒为一种裸露的病毒,其外壳仅由一层蛋白质构成。
2. 病毒结构:病毒基因组为一股单链的RNA,长度为10.8 kb,其包括十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病毒的蛋白质包括病毒颗粒(VP1、VP2、VP3和VP4)和其他病毒蛋白。
其中,VP1和VP2组成了外壳的主体结构。
3. 传播途径:水稻矮缩病毒主要通过昆虫传播。
其中,褐飞虱为其主要媒介昆虫。
二、水稻矮缩病的危害水稻矮缩病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病毒感染后,水稻叶片和根系会出现矮化、叶色变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影响了水稻的产量。
2. 导致水稻叶片变脆:水稻叶片会变得脆弱,容易发生落叶、烂根等现象,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
3. 导致水稻品质下降:病毒感染后,水稻籽粒质量下降,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三、防治措施1. 病毒抗性育种:通过培育水稻抗水稻矮缩病毒的品种以减少病害发生。
2. 对昆虫进行防治:主要是对褐飞虱等病毒媒介昆虫进行灭治,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3. 土壤调理: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较短,因此对耕地进行消毒处理和充分通风,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4. 生物防治:通过利用天敌家蜂等防治褐飞虱等病毒媒介昆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病毒的传播。
5. 化学防治:目前没有针对水稻矮缩病病毒的特效药物,但有助于抗病的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总之,水稻矮缩病是一种对水稻生产具有严重影响的病害,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危害,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江西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
江西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潘华;程奀莲;钟玲;陈齐信;李湘民【摘要】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 and the occurrence and forecast of SRBSDV in Jiangxi Province. Then the paper als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f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the disease.%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暂定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引起的水稻矮缩病,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鉴定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
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通过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近几年在江西的发生、预测预报情况进行综述,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期为江西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生物灾害科学》【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83-86)【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预测预报;综合防治【作者】潘华;程奀莲;钟玲;陈齐信;李湘民【作者单位】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西南昌 330046;江西省横峰县植保植检站,江西横峰 334300;江西省植保植检局,江西南昌 330096;九江市植保植检局,江西九江 3320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由我国科学工作者首先发现,并经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鉴定和命名的为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1-3]。
云南省水稻矮缩病毒S10片段的序列分析
( n a rvn eKe a oaoyo r u ua itc n lg Isi t fBitc n lg n r ls Reo re Yu n n Po ic y L b rtr fAgi h rlB oe h oo y,n tueo oe h oo ya dGempam suc s c t
r go : n a S n m ig, n h i M a g h , a ia d Lul ng i Yun n, e ue c d a d a ay e .Al he o t i d s q e c s o e ins Xu din, o g n To g a , n s i Zh ny n i n a na s q n e n n lz d lt b ane e u n e f S 0 c n ito 1071nt i l dig a 9 n 一 1 o ss f .ncu n 105 t0RF. n e c d 52 a n cds Co a d n o e 3 mi o a i . mpaa ie a ay i fn c e td e u n s a . r tv n lsso u l oie s q e ce nd de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1 , 2 6 :7— 8 0 0 3 ( )8 8
CN 3—1 1 / I S 1 7 —5 3 5 2 1 G4 S N 6 4 69
J u n l fKu mi g Un v r i o r a n n i e st o y
云 南 省 水 稻 矮 缩 病 毒 S 段 的序 列 分 析 1 0片
水稻黑条矮缩病及其独特症状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微生物源抗病毒 剂、植物源抗病毒剂等,减轻病毒 对水稻的危害。
农业生态调控
通过生态调控手段,如种植抗病品 种、优化作物布局等,降低病毒传 播和感染风险。
04
水稻黑条矮缩病对产量的 影响及应对策略
对产量的影响
产量损失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 毒病,对水稻产量产生极大的负 面影响。感染病毒后,水稻植株 矮化、分蘖减少、结实率下降,
导致产量大幅降低。
品质下降
除了产量损失,水稻黑条矮缩病 还会导致稻谷品质下降。感染病 毒后,稻谷的千粒重下降,米质 变差,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和粮
食安全。
持续传播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毒传播速度 快,范围广,很容易在田间扩散
,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应对策略
• 选育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预防水稻黑条矮缩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通过引进和筛选抗病品种,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病毒 病的传播。
• 提高农民意识: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水稻黑条矮缩 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通过开展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让农民了解病害 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05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科研进 展与未来展望
科研进展
病原鉴定
病毒分布
科学家们通过病原鉴定,确认水稻黑条矮 缩病是由白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
THANKS
感谢观看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
环境条件
高温、干旱、少雨等不良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此外,稻田连作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也容易导致病害的严重发生。
02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P9-1在烟草表皮细胞中自我互作并形成包涵体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P9-1在烟草表皮细胞中自我互作并形成包涵体谭子龙;孙丽英;陈剑平【摘要】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 a member of the genus Fijivirus, is transmitted in nature by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 and can replicate in cells of both host plants and insect vector . RBSDV, like other members of the family Reovirus , is thought to replicate and assemble within cytoplasmic viral inclusion bodies, commonly called viroplasms.It has genomic segments of 10 dsRNAs (S1-S10) and P9-1 encoded by the first open reading frame in the ninth segment ( S9) of the genomic RNAs is an essential protein for the formation of viroplasms.Fus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P9-1 was able to form inclusion bodies when expressed alone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 epidermal cell.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 assay suggested P9-1 had the ability of self-interaction and formed inclusion bodies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是斐济病毒属的成员,由昆虫介体灰飞虱传播,能够在植物宿主和昆虫介体中复制。
水稻矮缩病毒基因组第五号片段编码区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水稻矮缩病毒基因组第五号片段编码区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李玮;李毅;潘乃穟;陈章良【期刊名称】《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年(卷),期】1994(0)Z1【摘要】水稻矮病毒(RDV)基因组第五号片段S5编码病毒的外层外壳蛋白(outer layer coatprotein)。
从RDV中国福建分离物中分离出S5的双链RNA,反转录成cDNA,再利用PCR扩增了编码区cDNA,将扩增产物克隆到载体pBluescript上。
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进而进行亚克隆和序列测定。
结果表明,克隆片段全长2449bp,包含一个编码801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
与RDV日本分离物S5相比,核苷酸和由此推出的氨基酸的同源率分别为94.5%和97.5%。
与同组伤瘤病毒(WTV)相比,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高达58.1%和51.1%,S5是RDV 与WTV基因组中同源性最高的片段。
【总页数】8页(P109-116)【关键词】水稻矮缩病毒;第五号片段;序列分析【作者】李玮;李毅;潘乃穟;陈章良【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相关文献】1.安徽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片段S10的cDNA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J], 张海珊;顾江涛;严丹侃;周桃棣;夏必文;刘轩武;章东方2.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片段S9的cDNA克隆和全序列分析 [J], 张恒木;陈剑平;程晔;雷娟利;薛庆中3.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片段S7的cDNA克隆及全序列分析 [J], 张恒木;陈剑平;雷娟利;程晔;薛庆中4.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片段S10的cDNA克隆及全序列分析 [J], 张恒木;陈剑平;薛庆中;雷娟利5.水稻矮缩病毒基因组第六号片段编码区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J], 刘一飞;李毅;潘乃;陈章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遗传分析兰国防; 俞良; 柯瑷; 潘斌清; 唐乐尧【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21【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 主基因+多基因模型; 遗传分析【作者】兰国防; 俞良; 柯瑷; 潘斌清; 唐乐尧【作者单位】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常熟21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毒病害。
该病害致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 virus),主要通过灰飞虱以持久性不经卵方式传播[1]。
RBSDV除侵染水稻、玉米、小麦等常见农作物外,还可侵染大麦、高粱、看麦娘、稗、早熟禾、狗尾草等禾本科植物[2]。
寄主感染病毒后通常会产生瘤状突起、植株矮化、抽穗异常、结实不良等症状,严重时导致减产甚至绝收[3-4]。
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等国家[5-6]。
该病害曾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华东诸省市广泛发生。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变化、冬季气候变暖和感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苏、浙江、江西和福建大规模发生[7-12],已经成为华东华南乃至全国稻区最为严重的水稻病毒病害。
该病害现已扩展蔓延至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稻种植区,全国近10年来该病的发病面积已达267万hm2,病区发病率一般在10%~20%,重病区发病率达50%~80%,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对我国水稻生产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巨大威胁。
加快黑条矮缩病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抗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对于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缺乏稳定的高抗材料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的不稳定性,目前有关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遗传研究和抗性基因/QTL定位的报道还较少,抗病遗传机制尚不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