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俗称“矮稻”,是近年来在越南北部和我国南部稻区发生的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
2010年,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9省发病面积达530多万亩,造成约6000多万公斤稻谷损失。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该病害在全国稻区的发生面积约为5000万亩以上。
一、危害症状: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稻飞虱为传播介体昆虫的一种病毒病,具有突发性、爆发性和防治困难的特点。
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
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 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易,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
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短而少,呈黄褐色。
二、病原: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简称RBSDV,称稻黑条矮缩病毒,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
病毒粒子为等径对称的球状多面体,大小75-80nm。
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二层。
细胞质中病毒粒子以三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或不规则聚集,另一种是有规则的晶状排列,再一种病毒粒子排列成串,外包一层膜呈豆荚状、鞘状或管状构造。
病毒钝化温度50-60℃,病叶汁液稀释限点10000-10000倍,病叶汁液体外保毒期5-6天。
三、发病规律:该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染。
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
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
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30分钟,1-2天即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天。
接毒时间仅1分钟。
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
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稻苗幼嫩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采取“治飞虱防病毒、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策略,关键是做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的保护和预防,特别是中、单稻和双晚苗期以及本田生长前期稻飞虱的防治工作。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方法•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案例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展望目录0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定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水稻病害,主要在南方稻区发生。
症状识别患病水稻植株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片短小、僵直,叶脉有不规则的黑色条纹,严重的甚至出现枯死现象。
定义和症状识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等稻区。
分布该病害可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危害分布和危害病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是一种水稻条纹病毒。
该病毒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其中以稻飞虱为主要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病毒通过稻飞虱的唾液进入水稻植株体内,从而引发病害。
此外,带病毒的稻草和稻谷也能传播病害。
病原和传播途径0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症状鉴别苗期01叶片颜色深绿,比正常苗短小,叶片皱缩,稻苗粗壮,心叶抽出缓慢,部分稻苗心叶扭曲、发黄或白化,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停滞,分蘖严重减少甚至没有分蘖。
插秧后02插秧后发黄、发僵,病株矮小,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弯曲,不结实或粒少。
穗期03病株严重矮缩、黄化,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极短、扭曲、粒少。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通过白背飞虱、灰飞虱等刺吸式害虫传播病毒。
传播途径发生条件发生规律高温、干旱有利于白背飞虱等害虫繁殖和病毒传播,从而有利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症状最严重、最明显的时期是苗期和穗期。
03发生规律020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一般抗性强的品种发病率低,产量损失也相应较小。
气候条件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白背飞虱等害虫繁殖和病毒传播,从而有利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
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如施肥不足、灌溉不当等,会导致水稻生长不良、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风险。
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及防治指南
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及防治指南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种植户朋友比较头疼的一种病害,这种病害是一种病毒病,通常由灰飞虱传播,发病植株绝大部分不能正常抽穗,造成严重减产。
下面一起学习如何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
一、症状典型症状是发病的水稻比健康水稻明显矮缩,叶子短小僵直、深绿,新抽出的叶片变得扭曲皱缩,发病初期叶片背面的叶脉和茎秆上有蜡泪状白色凸起,后来变成黑褐色的短条瘤状凸起,水稻不抽穗或穗小,最终可导致严重减产;非典型症状包括病苗生长缓慢,矮缩,分蘖少,叶脉和茎秆上观察不到蜡泪状凸起。
不同生长期的水稻染病后症状有所不同。
1.秧苗发病症状病株心叶生长慢,叶片短宽、僵直、深绿,叶枕间距缩短,叶背面的叶脉有不规则白色瘤状凸起,后变成黑褐色。
病株矮小,不抽穗。
区别于由除草剂药害引起的枯黄;由植物生长调节剂药害引起的扭曲畸形。
2.分蘖期症状本田初期染病的稻株,明显矮缩(约为正常株高的1/2),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岀,或呈螺旋状伸岀,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穗,但结实率低或包穗、穗小,似侏儒病。
区别于分蘖期药害病株的叶片均质地刚直,心叶扭曲畸形,边缘白化。
3.拔节期症状病株矮缩不明显,剑叶短阔、僵直,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泪状白色或黑褐色凸起的短条脉肿,抽穗时穗颈缩短,结实率很低。
二、防治技术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目前尚无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在水稻的感病生育期严格控制迁入的带毒灰飞虱的数量,从病害的源头抓起,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可以明显降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为害。
1.选择抗病品种,改善栽培制度在病区扩大种植抗病品种,逐步淘汰感病品种。
提倡同期播种、适当推迟播栽期,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高峰期。
早稻稍迟1周多开始移栽,麦茬后10d左右移栽晚稻能有效降低发病率。
此外,要避免零星田块早播。
秧田要远离麦田和上年发病重的冬闲田,提倡集中连片播种育秧,并能同时移栽;统一施肥用药,培育无病壮秧。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发布时间:2021-06-04T16:35:26.37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5期作者:廖贡献[导读] 本文重点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廖贡献广西凤山县植保植检站广西河池 547699;【摘要】本文重点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提高南方水稻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相关背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病害,目前研究发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白背飞虱种群数量有紧密关系。
在了解该病的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主要是通过白背飞虱传播,植株与植株之间并不会相互传播[1]。
有研究显示,白背飞虱获毒半小时,传毒时间为15分钟[2]。
最容易感病为秧苗二至六叶期,如果是在水稻苗期以及分蘖前期感染,将颗粒无收[3]。
当病毒感染范围逐渐增大,甚至会出现逐年加重的情况,切中中晚稻发病会更加严重,杂交稻发病也比常规稻更加严重。
由于目前并没有能够抗病的水稻品种,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防治非常重要。
但是,防治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措施(1)通过加强秧苗期以及水稻移栽后20天内的田间检查,将一部分水稻分蘖移栽到病株空穴中,并且将已经确定的病株进行焚毁或者土埋,有效减少白背飞虱转入中晚稻田中,引发危害。
在农闲时可清除相应的杂草,积极加强早稻后期白背飞虱的防治,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结合水稻生长的实际情况提供给水稻充足的养分,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另外,必须始终注重对水稻田的监督管理,定期对稻田喷洒药剂有效减少病菌滋生。
(2)加强从源头上控制住疾病的发生,要求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直接选择水旱轮作的方式进行种植。
另外在进行水稻播种前,不仅要做好水稻田的翻耕,还需要清除附近的杂草,特别是部分病虫可能会隐匿在杂草中,如果没有及时清理水稻田周边的杂草可能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生长。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2、易感病时期和产量损失
• 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 蘖前的苗期(秧苗期 和本田初期),拔节 以后不易感病。最易 感病期为秧(苗)的 2~6叶期。水稻苗期、 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 基本绝收,拔节期和 孕穗期发病,产量因 侵染时期先后造成损 失在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发生会逐年加 重;中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秧移栽田发 病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 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发病轻重取决 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病害普遍分布, 但仅部分地区严重发生;尚未发现有明显 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
发生规律与危害
• 该病毒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不能经种传播, 植株间也不互相传毒;介体一经染毒,终身 带毒,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 。
1、传毒媒介和传毒
• (1)传毒媒介:主要白背飞虱;植株之间 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白背 飞虱获毒时间为30min;传毒为15min 。 (2)传毒:病毒初侵染源以外地迁入的带 毒白背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 再生苗、杂草等)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带 (获)毒白背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 。
防控技术
• 五、及时拔除病株。对发病秧田,要及时 剔除病株,并集中进埋入泥中,移栽时适 当增加基本苗。对大田发病率2%~20%的 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踩入 泥中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蘖补苗。对重 病田及时翻耕改种,以减少损失 。
防控技术
• 四、药剂防治(“治虱防矮”)。主要抓 好以下两个时期的防治工作,一是秧田期: 秧苗稻叶开始展开至拔秧前3天,酌情喷施 “送嫁药”。二是本田期:水稻移栽后 15~20天。药剂:每亩用25%吡蚜酮WP 16~24克或10%吡虫啉WP40~60克或 25%噻嗪酮WP50克,对水30~45公斤均匀 喷雾 。
4、抽穗期症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春、夏种水稻,发病后植株矮缩、叶片发黄,严重时叶片边缘出现黑色条纹,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介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一、发生特点1.病原传播途径广:该病害主要通过介体传播,如蚜虫、叶蝉等吸食感染的植物汁液,以及种子、土壤、农具等传播。
2.适生环境广泛:该病害适宜气温在15℃-30℃之间,湿度在60%-80%之间的环境,春、夏种水稻生长期正好处在该气候环境之内,因此病害易发生。
3.发病较快:一般在春、夏季种植的水稻发病初期,短短十天左右,病情就能迅速恶化,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二、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用抗黑条病毒的水稻品种,如江淮豪水深优1号、四川农大6号、宁农9号等。
这些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能有效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2.加强田间管理:因为该病害主要通过介体传播,所以在田间管理中要加强农田卫生,保持田面清洁、杂草少,及时清理周围的杂草和野生植物。
同时,对种子处理和土壤消毒也是必要的防治措施。
3.使用化学药剂:如果水稻已经发病,可使用杀虫剂、杀菌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但使用药剂要掌握好时机和方法,按规定剂量使用,避免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
4.科学施肥:科学合理施肥,保证水稻健康生长,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是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5.保持气候干燥:该病害适宜在潮湿环境下生长,加强田间管理,保持气候干燥,可以有效预防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特别是在生长旺季,要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植株泡水,造成气候潮湿,诱发病害。
综上所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产的严重病害,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稻生产和农民的利益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引导农民科学防治病害,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南方稻区发生的水稻病毒病,具有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防控难度大、危害损失重等特点,水稻、玉米苗期染病将基本失收。
2011年经过综合防控,涟源市共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约0.85万亩,其中中稻发生面积为0.65万亩,晚稻发生面积为0.16万亩,玉米等其他作物发生面积为0.04万亩。
共损失稻谷25.93吨,其中最严重丘块损失率不超过3%。
一、识别:1、典型症状(1)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
(2)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易,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
2、秧苗期症状:病株植株矮小,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
3、分糵期症状:病株分糵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叶尖略有扭曲畸形。
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糵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
4、抽穗期症状:表现为全株矮缩丛生,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在感病的粳糯稻茎秆上可见白蜡状突起的脉肿斑,这是当前该病的最突出表现症状,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
二、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其传毒介体主要是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
主要是迁入带毒白背飞虱取食早稻或杂草传毒,迁入带毒白背飞虱或本地白背飞虱取食带毒寄主再传毒至中稻、晚稻秧田及本田。
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虱防矮”为重点,应急补救为补充”的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是做好稻飞虱等传毒媒介昆虫的防控工作,抓好水稻秧田期和大田初期防治三个关键时期:一是水稻一叶一心至两叶一心期;二是秧苗移栽前3-5天;三是水稻分蘖始盛期),各喷施一次药剂防治稻飞虱,在传毒媒介昆虫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水稻自身的抵抗能力,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
水稻黑条矮缩病及其独特症状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微生物源抗病毒 剂、植物源抗病毒剂等,减轻病毒 对水稻的危害。
农业生态调控
通过生态调控手段,如种植抗病品 种、优化作物布局等,降低病毒传 播和感染风险。
04
水稻黑条矮缩病对产量的 影响及应对策略
对产量的影响
产量损失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 毒病,对水稻产量产生极大的负 面影响。感染病毒后,水稻植株 矮化、分蘖减少、结实率下降,
导致产量大幅降低。
品质下降
除了产量损失,水稻黑条矮缩病 还会导致稻谷品质下降。感染病 毒后,稻谷的千粒重下降,米质 变差,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和粮
食安全。
持续传播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毒传播速度 快,范围广,很容易在田间扩散
,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应对策略
• 选育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预防水稻黑条矮缩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通过引进和筛选抗病品种,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病毒 病的传播。
• 提高农民意识: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水稻黑条矮缩 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通过开展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让农民了解病害 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05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科研进 展与未来展望
科研进展
病原鉴定
病毒分布
科学家们通过病原鉴定,确认水稻黑条矮 缩病是由白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
THANKS
感谢观看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
环境条件
高温、干旱、少雨等不良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此外,稻田连作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也容易导致病害的严重发生。
02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3年第2期王珺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毒发生的水稻病毒病。
受耕作制度、农田气候、虫源基数增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病有逐年上升发展的趋势,成为水稻的突发性病害,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
一、危害症状1.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病的主要症状是:植株矮缩丛生,分蘖增多,心叶扭曲皱缩,叶片僵硬,叶色浓绿,在叶背的叶脉、叶鞘及茎秆表面有初现蜡白色、后变黑褐色的短条状突起。
(1)苗期发病,叶片颜色深绿,心叶叶片短小而刚直,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叶鞘里心叶抽生缓慢,叶片弯曲皱缩,节间距离缩短,叶枕重迭或错位,病株严重矮化,不能抽穗。
(2)分蘖期发病,分蘖增多而丛生,上部数张叶片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主茎及早生分蘖能抽穗,但穗小且多“半包穗”或“包颈穗”似侏儒症。
(3)拔节期发病,病株稍矮缩,能抽穗,但实粒数减少。
(4)抽穗期:全株矮缩从生,有的能抽穗,但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而刚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摺,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
这是当前该病的突出病状。
二、发病机理和侵染循环1.发病机理:水稻黑条矮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侵染发病,该病毒主要在大小麦和禾本科杂草内越冬,主要以灰飞虱(少部分以白背飞虱)传毒,灰飞虱在带病寄主作物上吸毒后,病毒先在消化管增殖,经体液至唾液,再传给植物,获毒灰飞虱可终生传毒,以高龄若虫和成虫传毒,卵不能传毒,一般传毒需10多个小时,最短5—20分钟,一只灰飞虱一般传毒5—18粒谷秧,最多可传12粒谷秧。
水稻苗龄越小越易感病,潜育期短,一般潜育期20—25天;秧龄达7叶以上潜育期长达40—50天。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上有二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为秧苗期侵染在大田移栽后10—15天发生,第二个高峰为本田初期侵染在齐穗前后发生。
2.侵染循环:灰飞虱在本地一年发生5-6代,大多以3—4龄若虫在大小麦田、休闲田及田埂、沟边、路边杂草上过冬,并引起有关寄主植物发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措施
1分蘖期症状 、
病株分 蘖增多丛生 , 上部数片叶 的 或 2 %速灭威 可湿性粉剂 30克 。 5 0 在灰 叶枕重叠 , 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 飞虱成虫迁移高峰期 , 每亩应在上述药
叶枕 口呈螺旋状伸 出 ,叶片短而僵直 , 剂 中, 再加 8%敌敌畏乳油 2 0 20毫 0 0—5
株矮小 , 不抽穗 , 常提早枯死 。 分蘖期发 2 3 灰飞虱 ,在水 稻病株上 吸毒后 , 穗期黑条矮 缩病株发 病 1 、代 %以上时 , 应
病 新生分蘖先显症 ,主茎和早期分蘖 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传 毒 , 晚稻上繁殖 的 做好早稻穗 期灰 飞虱若虫盛 发期 的药 尚能抽 出短小病穗 , 但病穗缩藏 于叶鞘 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 行传毒 , 剂防治 。 在单季稻区 , 如有杂草发病 的, 内 。拔节期发病 剑 叶短 阔 , 穗颈 短缩 , 传 给大麦 、 小麦 。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 应 做好 田边 杂草 和荒 田灰 飞虱的药剂 结实率低 。 叶背 和茎秆上 有短条 状瘤 米 上繁殖 , 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 防治 。
杂交 水稻黑 条矮缩 病 的共 同特 征 鞘被包 裹在下 叶鞘里 , 株矮小 , 能 入秧 田的灰飞虱 。 在移栽后本 田初期视 植 不 是: 病株 明显 矮缩 , 蘖增 多 , 分 叶色 浓 抽穗。 由除草剂 引起药害 的症状是枯 灰飞虱虫情再 防治 1 2次 , 而 — 减少本 田期
有 重要 意义 。
全 株矮缩 丛生 , 的能抽穗 , 相 有 但
对 抽穗迟 而小 , 半包在 叶鞘里 , 叶短 剑
小僵直 ; 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 在
三 、 途径 和发病条件 传播
水稻 黑条 矮缩病 毒为 害禾本 科 的 褶 ; 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 白色 水稻 、 大麦 、 小麦 、 玉米 、 高粱 、 、 粟 稗草 、 或黑褐色隆起 的短条脉肿 ; 在感病 的粳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水稻黑条病毒引起的病毒病。
本文将介绍该病的发生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发生特点:1. 传播途径广泛:该病主要通过昆虫媒介传播,例如稻蚜、稻飞虱等。
2. 感染范围广泛:水稻黑条矮缩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如江西、湖南、福建等地。
3. 可有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会导致叶片变黄、生长发育不良,进而导致减产或甚至全面丧失稻谷收获的能力。
4. 病毒侵染性强:病毒易通过媒介虫传染给健康水稻植株,病毒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使得该病的传播速度加快。
5. 病程周期短:发病后,病毒很快在水稻植株内迅速繁殖和传播,病程周期通常在15-20天左右。
防治措施:1. 清除病源:及时发觉病情,将染病水稻植株进行收割、销毁或深埋,以避免病毒通过媒介虫传播给周围的健康植株。
2. 使用抗病毒品种:选用具有抗黑条病毒能力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以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3. 多样化种植:通过种植多种水稻品种,可降低病毒在种植区域传播的风险。
4. 杀虫措施:通过定期喷洒杀虫剂,降低传播病毒的媒介虫的数量。
5. 调整种植时间:合理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避开媒介虫的活动高峰期,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6. 病草综合管理:清除田间杂草,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潜在来源。
7. 化学预防:使用草甘膦、多菌灵等农药进行病害的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产量的病毒病,通过清除病源、使用抗病毒品种、杀虫措施等多种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
定期巡查田间,及时排除病株,加强草甘膦等农药的使用,也有助于控制病情的扩散和减轻经济损失。
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两种病害,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病害的灾变规律以及绿色防控技术。
一、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
主要特征是水稻叶片出现融合的长条形病斑,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导致水稻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水稻条纹叶枯病具有以下的灾变规律:1.传播途径广泛: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通过虫媒传播,如蚜虫、叶蝉等。
这些昆虫吸食感染病毒的水稻叶片,再转移到健康的水稻上,从而迅速传播病原体。
2.季节性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多发生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
在夏季和秋季,气温适宜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毒的繁殖和传播,因此病害会较为严重。
3.抗病品种选育效果不佳:目前没有完全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
虽然通过选育耐病性较强的品种可以缓解病害的影响,但完全抵御病害的品种尚未出现。
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毒源斩断:通过清除病毒源,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可以采取定期害虫监测和病毒检测,及时清除受感染的水稻植株或昆虫害源。
2.适宜的栽培措施: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增强水稻的抵御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比如合理施肥、保持适宜的水分和光照、加强病虫害防治等。
3.引种抗病品种:通过选育具有一定抗性的水稻品种来减轻病害的损失。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方式,探索提高水稻抗病性的途径。
二、黑条矮缩病黑条矮缩病是由米拉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
病毒通过蚜虫等介介传播,感染水稻植株后,会引起叶片皱缩、叶鞘变黑、植株矮化等症状,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黑条矮缩病的灾变规律如下:1.疫情季节性:黑条矮缩病主要在春季和夏季发生。
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容易导致病毒的传播和繁殖,病害发生的机会更多,病情也较为严重。
2.病毒耐性演化:由于病毒有较高的遗传变异能力,不同的病毒株之间可能存在耐药性差异。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水稻种植区域,如江南、浙闽、湘鄂赣、粤桂等地。
这种病害发生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病季节和症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夏季和秋季多发,主要表现为苗期叶片出现黄斑和白斑,成熟期水稻植株出现矮缩、叶色变黄,垂死或死亡。
叶片上出现的黄斑和白斑常常呈现椭圆形或扇形,形状不规则。
有些叶片上还会出现条纹状或环状的黄斑,严重的会导致叶片褪绿,萎缩变形。
2. 病害传播途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昆虫、种子和土壤。
病毒可以通过叶蝉、蝗虫、蚜虫等吸食植株汁液时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
在土壤中,病毒可以通过残株、杂草等植物残体传播。
3. 防治措施(1)优选品种通过选育耐病品种来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这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
应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生态条件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其病害耐病性。
(2)病害监测与药剂防治定期巡查田间病情,及时发现病害发生,对有病株进行及时清除,防止病毒传播。
同时,在病害高发期,进行药剂防治,使用病毒抑制剂、除草剂等农药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进行防治。
(3)田间管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菌多依靠中介宿主昆虫传播,因此要注意田间卫生,加强农田周围的清理,清除枯草落叶等病源和中介宿主昆虫,保持田间清洁卫生。
(4)土壤处理运用合理的土壤处理方法,如消毒、轮作、深耕、灭草等方法进行土壤管理,防止病害在土壤中传播和侵染。
总之,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措施,需要多方面发力,在品种选育、田间管理、药剂防治、土壤处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健康。
水稻黑条矮缩病与恶苗病防治技术
水稻黑条矮缩病与恶苗病防治技术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2年第8期魏建发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
一般发病田块损失产量1~2成,重者损失3~5成,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而水稻恶苗病该病经过种子消毒及采用无病种子可基本控制危害,但个别品种或不经种子消毒,育苗期间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一、水稻黑条矮缩病1、防治技术水稻黑条矮缩病最好的防控措施是切断病毒链。
农户在水稻收获后,要及时焚烧发病稻草,并清除干净稻田里的杂草,否则染毒稻株可能成为来年的毒源。
翌年春耕的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重病田,提倡秧田集中连片培育秧苗。
1、1农业防治(1)合理田间作物布局。
因地制宜做好作物布局,合理安排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尽量做到连片种植,创造一个不利于灰飞虱生存的生态环境,阻断灰飞虱传毒。
(2)在水稻播种前及时做好秧田四周杂草上的灰飞虱防治,阻断媒介昆虫在上下季作物、不同熟期之间和杂草之间的迁移传病。
(3)避免在病源地附近培育秧苗。
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重病田的田块,提倡秧田集中连片培育。
若以田头零角做秧田,秧苗受染传毒几率较高。
(4)加强秧苗期管理。
秧苗期应合理平衡施肥,切不可施氮肥过头,严控秧苗过嫩过绿,否则易招诱灰飞虱传毒发病。
在重病区,应改两段育秧为单段育秧,秧苗不能培育过稀过强,其秧苗密度应相应提高。
秧苗相对弱势则抗病力较好。
(5)适当提高杂交水稻栽插株数和栽插密度。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病毒病,单株插一旦发病则成丛矮缩。
在重病区适当提高栽插株数和栽插密度,可减少相对侵染几率,减轻传毒侵染发病。
1、2化学防治(1)全面开展药剂浸种、拌种。
结合水稻种传病害防治,大力推广35%稻拌成、5%锐劲特、25%吡虫啉等药剂浸种、拌种,利用药剂的内吸传导作用控制秧苗早期灰飞虱传毒。
(2)策略性防治。
做好田边、沟边杂草灰飞虱全面药剂防治,在水稻播种前做好田间的化学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尽量减少传毒来源。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由于其发病迅速且难以控制,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防治这种病害,下面将介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1. 病原菌特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病毒通过介体媒介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有稻飞虱、白叶蝗和蚜虫等。
病毒在水稻植株内侵染繁殖,破坏植物细胞结构,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异常,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2. 发病季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在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发生,特别是在水稻孕穗期和开花期,由于这个时期水稻植株叶片生长迅速,代谢活跃,对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病毒的侵染。
3. 病害症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条纹状、缩短状、弯曲状的病斑,严重时叶片变形、卷曲,植株生长受阻,导致减产减收。
4. 影响范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分布在南方水稻主产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给当地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为了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可以选用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通过育种和培育新品种来提高水稻对这种病害的抵抗力。
2. 合理密植:适当控制水稻的密度,避免过密种植,有利于提高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 增施有机肥:在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增施适量的有机肥料,提高植株的养分供应,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减少病毒侵染。
4. 发现及时处理:一旦发现有病毒侵染的植株,应及时将患病植株拔除,以免病毒传播,加重病情。
5. 控制病媒昆虫:稻飞虱等介体媒介是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播途径之一,因此要加强对昆虫害虫的防治,减少病毒的传播。
在实际的水稻种植生产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取上述多种防治措施,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治工作,以降低水稻黑条矮缩病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更好地防治这种病害,种植户和农业技术人员要加强科学栽培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及时发现患病植株并加以处理,加强对病媒昆虫的防治,从而降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风险,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以稻株倒伏、叶片变黄变褐、节间矮缩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害。
其发病主要与病原细菌侵入水稻体内,破坏植物配合体而引起的。
本文将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发生特点1. 发病季节及范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夏秋季节。
其发生范围主要分布于江南、华南以及部分西南地区。
2. 症状表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早期主要表现为叶片矮缩,后期则出现叶片变黄变褐以及稻株倒伏等特征症状。
3. 病原特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体为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通过水、土、种子等途径进行传播。
病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二、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在南方等高发地区种植具有抗黑条矮缩病特性的水稻品种,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的发生。
2. 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及时清除农田中残留的秸秆、菌核等垃圾,并适时进行深翻并施入农家肥等,以减少病原体的藏身之地。
在田间定期喷施病害专用农药,加强农田环境和土壤调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传播。
3. 保持气温适宜:合理进行田间土壤管理,保持土壤适宜湿度和温度,可防止病原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降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4.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保证水稻吸收的养分充足,可以增强水稻的生长力,提高水稻的抗性,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主要与病原菌具有传播性和顽强的生存能力有关。
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加强农田管理和科学施肥,同时也需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共同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及高效增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郭樱花,谢启先,饶春芬(梅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梅州514071)摘要:2010年水稻矮缩病在广东范围内发病出现较严重现象。
经过调查分析,该病是以稻飞虱为传播介体的水稻黑条矮缩病。
经分析,是由于气候条件的不断恶化及种植制度的变化等因素引起,据此提出了防控措施。
关键词:水稻病害;黑条矮缩病;稻飞虱;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435.111.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874X(2011)04-0074-022010年国际粮价由于市场产需关系呈先稳后升趋势,而国内夏粮6年来首次减产。
粮食丰产稳产是稳定国内粮价的定心丸。
然而,受大范围洪涝灾害影响,中晚稻病虫害发生呈严重态势。
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面积迅速扩大,危害程度明显加重,导致部分稻田失收,成为威胁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
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首次发现此病以来,该病已迅速扩散至越南北部及我国南部广大稻区。
2009年,越南北部19个省1.5万hm2以及我国南部9个省(区)约33.3万hm2中稻受害,造成严重损失[1]。
2010年广东省植保总站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发布的预警报告显示,由于矮缩病毒源面积和分布不断扩大、媒介害虫发生重,在外因条件作用下,预计未来广东省该病将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扩大。
1症状水稻各生育期均受该病毒侵染,秧苗期及本田初期受侵染植株症状表现明显。
秧苗期感病的稻株,严重矮缩(不及正常株高的1/3),不能拔节,重病株干枯而死;本田初期感病的稻株,明显矮缩(约为正常株高的1/2),不抽穗或者仅抽包颈穗;分蘖期和拔节期感病稻株,矮缩不明显,能抽穗,但穗小,不实粒多,粒重轻。
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褶,皱褶多发生于叶片近基部;拔节期的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气生须根及高位分枝。
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一短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
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易,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间,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部位越高。
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1]。
2病原病原物为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简称RBSDV),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
病毒粒子为等径对称的球状多面体,大小75~80nm。
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两层。
细胞质中病毒粒子以如下3种形式存在:一是分散或不规则聚集,二是有规则的晶状排列,三是病毒粒子排列成串,外包一层膜呈豆荚状、鞘状或管状构造。
病毒钝化温度50~60℃,病叶汁液稀释限点10000倍,病叶汁液体外保毒期5~6d。
该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染。
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
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30min,1~2d即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d。
接毒时间仅1min。
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3~34d。
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
黑条矮缩病毒危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
3病害循环黑条矮缩病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若虫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
长江中下游稻区,灰飞虱1年发生5~6代。
一般以四龄若虫在杂草、小麦、大麦和紫云英等植株上越冬,翌年羽化为成虫,在杂草或麦株上产卵繁殖[2]。
第1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秧田危害,再到早稻后期、单季稻、晚稻危害。
稻田中繁殖的2、3代灰飞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传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传给大麦、小麦、绿肥田及田边杂草。
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
田间病毒通过麦-早稻-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
4发病因素4.1稻飞虱发生量及带毒率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稻飞虱的发生量及带毒率高低密切相关[2]。
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飞虱迁入量。
根据稻飞虱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两个关键时期,即第1代成虫从麦田和杂草向早稻秧田及早栽本田的迁飞初期,第3、4代成虫从早稻本田向晚稻秧田和早栽本田的迁飞初期。
由于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不经卵传,稻飞虱必需在毒源植株上取食一定时间后才能带毒,在染病植株上孵化取食的飞虱带毒率很高(60%~70%),而健康植株上的飞虱不带毒。
因此,虫量大,带毒率高,则发病严重。
水稻生长早期稻飞虱种群总体带毒率不高,中晚稻发病重于早稻。
4.2气候条件稻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24~28℃,相对湿度80%以上。
早春气温高,稻飞虱发育快,成虫迁入秧田危害时间收稿日期:2010-11-03作者简介:郭樱花(1979-),女,助理农艺师,E-mail:mzhyhguo 2008@ 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4期743结语本研究以水稻作为试验材料,各试点同一年份同一造别选用的品种基本相同,所选试验点基本代表当地土壤生产水平。
试验结果表明,阳东县水稻生产使用氮磷钾理论最佳施肥可获得较高产量,即每667m 2施氮量(N )为9.33kg 、施磷量(P 2O 5)为2.7kg 、施钾量(K 2O )为9.7kg ,施用比例为1∶0.29∶1.04。
试验结果还表明,综合各试点分析得出的氮磷钾理论最佳施肥量基本与试验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水平相吻合。
因此,本研究分析得到的水稻理论最佳施肥量是否可行,还需作进一步的示范验证,最后才能确定为推荐施肥量,为建立县域施肥指标体系和制定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1]张福锁,马文奇.肥料投入水平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J].土壤与环境,2000,9(2):154-157.[2]黄旭,张桥,梁友强,等.广东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磷钾指标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9):76-80.[3]王圣瑞,陈新平,高祥照,等.“3414”肥料试验模型拟合的探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4):409-413.[4]吕业成,李淑仪,蔡绵聪,等.大白菜氮磷钾施肥效应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6):61-64.(上接第67页)!!!!!!!!!!!!!!!!!!!!!!!!!!!!!!!!!!!!!!!!!!!!!!!早,传毒天数延长,发病较重。
早春气温低则发病较轻。
“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稻飞虱也可大量发生。
4.3水稻品种和生育期一般品种抗病性差,同一品种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
最易感病期为秧(苗)的2~6叶期。
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造成损失在30%~10%[1]。
此外,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还与移栽期、秧苗生长状况、稻田生长位置有关。
5防控措施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病理系教授周国辉指出:目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尚未全面了解,准确的预测预报系统尚未建立,也未发现抗病水稻品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的关键是“治虱防矮”,要按照“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前期保后期、治秧田保大田”的防治策略,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稻飞虱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1]。
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肥水管理提高作物自身抵抗能力等措施,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
5.1选育抗虫抗病品种选用对稻飞虱抗性水平高的品种,减少传毒机会。
由于未发现抗病品种,所以选育抗病品种亟待解决。
5.2栽培管理(1)秧苗期:选择合适的田块育秧,抓好秧田防治关,秧田宜选择远离病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
加强秧苗管理,不可偏施氮肥,以防秧苗过绿,诱发稻飞虱严重为害。
同时要对秧田周边进行除草。
中稻及晚稻田应尽可能远离早稻田,减少飞虱从早稻田向秧田迁入。
重病区推行防虫网覆盖育秧。
育秧期全程覆盖孔径0.850mm 的防虫网,可有效预防水稻病毒病的发生。
(2)本田期:抓好本田分蘖期防治,降低传毒机率,合理调节移栽期,便水稻易感生育期避开传毒介体的迁飞盛期。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和锌肥,促进稻苗早生快发,中期健壮,增强抗病力。
提倡早稻背青收割,避免将早稻田内传毒飞虱赶入晚稻田,稻草要及时运出田外,并注意铲除田边杂草。
5.3化学防治(1)药剂浸种或拌种: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配成1000~1500倍液,浸种12h ,浸后不清洗,直接催芽、播种;或用好年冬种子处理剂处理已浸种的水稻种子,每公斤种子用17~23g 。
拌种时将种子放在塑料袋内,加入处理剂,扎紧袋口,摇动5min 后晾干播种。
(2)秧苗期:在水稻一叶一心至两叶一心期,每667m 2用10%吡虫啉20g 兑水40~50kg 喷施1次防治稻飞虱护苗,秧苗移栽前3~5d 再施1次“送嫁药”,最大限度减少秧田感病。
(3)本田期:水稻移栽后3~7d 每667m 2用25%噻嗪酮可湿粉剂20~30g 兑水40~50L 喷雾[3],或每667m 2用48%乐斯本80~120mL 兑水50L 喷雾,或用5%锐劲敌悬浮剂30~40mL 兑水50L 喷雾。
实行统防统治、联防联治,提高防治效果。
5.4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保护天敌,如蜘蛛与黑肩绿盲蝽。
采用有效低浓度,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施药方法。
推广频振诱控技术,结合稻田养鸭,以“稻+灯+鸭”模式防治稻飞虱[4]。
水稻收割后,及时清除稻秆和杂草。
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下。
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及时拔除病蔸,再从健康稻丛中分出部分稻苗补缺,并立即用宁南霉素等抗病毒制剂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几年才发生和严重危害的病害,农户防治意识薄弱,应加强向农户宣传发病规律及“治虫防病”为主导的防治理念[4]。
参考文献:[1]李晓芬.中稻区发病严重晚稻区预警升级[N].南方农村报,2010-08-19(7).[2]袁峰.农业昆虫学[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18-227.[3]蒋志雄.2008年会同县杂交水稻矮缩病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J].杂交水稻,2009,24(6):46-48.[4]王险峰.进口农药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