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郭樱花,谢启先,饶春芬
(梅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梅州514071)
摘要:2010年水稻矮缩病在广东范围内发病出现较严重现象。经过调查分析,该病是以稻飞虱为传播介体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经分析,是由于气候条件的不断恶化及种植制度的变化等因素引起,据此提出了防控措施。
关键词:水稻病害;黑条矮缩病;稻飞虱;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11.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874X(2011)04-0074-02
2010年国际粮价由于市场产需关系呈先稳后升趋势,而国内夏粮6年来首次减产。粮食丰产稳产是稳定国内粮价的定心丸。然而,受大范围洪涝灾害影响,中晚稻病虫害发生呈严重态势。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面积迅速扩大,危害程度明显加重,导致部分稻田失收,成为威胁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首次发现此病以来,该病已迅速扩散至越南北部及我国南部广大稻区。2009年,越南北部19个省1.5万hm2以及我国南部9个省(区)约33.3万hm2中稻受害,造成严重损失[1]。2010年广东省植保总站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发布的预警报告显示,由于矮缩病毒源面积和分布不断扩大、媒介害虫发生重,在外因条件作用下,预计未来广东省该病将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扩大。
1症状
水稻各生育期均受该病毒侵染,秧苗期及本田初期受侵染植株症状表现明显。秧苗期感病的稻株,严重矮缩(不及正常株高的1/3),不能拔节,重病株干枯而死;本田初期感病的稻株,明显矮缩(约为正常株高的1/2),不抽穗或者仅抽包颈穗;分蘖期和拔节期感病稻株,矮缩不明显,能抽穗,但穗小,不实粒多,粒重轻。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褶,皱褶多发生于叶片近基部;拔节期的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气生须根及高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一短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易,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间,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部位越高。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1]。
2病原
病原物为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简称RBSDV),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病毒粒子为等径对称的球状多面体,大小75~80nm。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两层。细胞质中病毒粒子以如下3种形式存在:一是分散或不规则聚集,二是有规则的晶状排列,三是病毒粒子排列成串,外包一层膜呈豆荚状、鞘状或管状构造。病毒钝化温度50~60℃,病叶汁液稀释限点10000倍,病叶汁液体外保毒期5~6d。
该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染。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30min,1~2d即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d。接毒时间仅1min。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3~34d。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
黑条矮缩病毒危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
3病害循环
黑条矮缩病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若虫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长江中下游稻区,灰飞虱1年发生5~6代。一般以四龄若虫在杂草、小麦、大麦和紫云英等植株上越冬,翌年羽化为成虫,在杂草或麦株上产卵繁殖[2]。第1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秧田危害,再到早稻后期、单季稻、晚稻危害。稻田中繁殖的2、3代灰飞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传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传给大麦、小麦、绿肥田及田边杂草。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田间病毒通过麦-早稻-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
4发病因素
4.1稻飞虱发生量及带毒率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稻飞虱的发生量及带毒率高低密切相关[2]。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飞虱迁入量。根据稻飞虱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两个关键时期,即第1代成虫从麦田和杂草向早稻秧田及早栽本田的迁飞初期,第3、4代成虫从早稻本田向晚稻秧田和早栽本田的迁飞初期。由于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不经卵传,稻飞虱必需在毒源植株上取食一定时间后才能带毒,在染病植株上孵化取食的飞虱带毒率很高(60%~70%),而健康植株上的飞虱不带毒。因此,虫量大,带毒率高,则发病严重。水稻生长早期稻飞虱种群总体带毒率不高,中晚稻发病重于早稻。
4.2气候条件
稻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24~28℃,相对湿度80%以上。早春气温高,稻飞虱发育快,成虫迁入秧田危害时间
收稿日期:2010-11-03
作者简介:郭樱花(1979-),女,助理农艺师,E-mail:mzhyhguo 2008@ 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4期
74
3结语
本研究以水稻作为试验材料,各试点同一年份同一造别选用的品种基本相同,所选试验点基本代表当地土壤生产水平。试验结果表明,阳东县水稻生产使用氮磷钾理论最佳施肥可获得较高产量,即每667m 2施氮量(N )为9.33kg 、施磷量(P 2O 5)为2.7kg 、施钾量(K 2O )为9.7kg ,施用比例为1∶0.29∶1.04。
试验结果还表明,综合各试点分析得出的氮磷钾理论最佳施肥量基本与试验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水平相吻合。因此,本研究分析得到的水稻理论最佳施
肥量是否可行,还需作进一步的示范验证,最后才能确定为推荐施肥量,为建立县域施肥指标体系和制定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福锁,马文奇.肥料投入水平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J].土壤与环境,2000,9(2):154-157.
[2]
黄旭,张桥,梁友强,等.广东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磷钾指标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9):76-80.
[3]王圣瑞,陈新平,高祥照,等.“3414”肥料试验模型拟合的探讨[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4):409-413.
[4]吕业成,李淑仪,蔡绵聪,等.大白菜氮磷钾施肥效应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6):61-64.
(上接第67页)
!!!!!!!!!!!!!!!!!!!!!!!!!!!!!!!!!!!!!!!!!!!!!!!
早,传毒天数延长,发病较重。早春气温低则发病较轻。“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稻飞虱也可大量发生。
4.3水稻品种和生育期
一般品种抗病性差,同一品种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苗)的2~6叶期。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造成损失在30%~10%[1]。
此外,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还与移栽期、秧苗生长状况、稻田生长位置有关。
5防控措施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病理系教授周国辉指出:目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尚未全面了解,准确的预测预报系统尚未建立,也未发现抗病水稻品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的关键是“治虱防矮”,要按照“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前期保后期、治秧田保大田”的防治策略,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稻飞虱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1]。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肥水管理提高作物自身抵抗能力等措施,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
5.1选育抗虫抗病品种
选用对稻飞虱抗性水平高的品种,减少传毒机会。由于未发现抗病品种,所以选育抗病品种亟待解决。
5.2栽培管理
(1)秧苗期:选择合适的田块育秧,抓好秧田防治关,秧田宜选择远离病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加强秧苗管理,不可偏施氮肥,以防秧苗过绿,诱发稻飞虱严重为害。同时要对秧田周边进行除草。中稻及晚稻田应尽可能远离早稻田,减少飞虱从早稻田向秧田迁入。重病区推行防虫网覆盖育秧。育秧期全程覆盖孔径0.850mm 的防虫网,可有效预防水稻病毒病的发生。
(2)本田期:抓好本田分蘖期防治,降低传毒机率,合理调节移栽期,便水稻易感生育期避开传毒介体的迁飞盛期。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和锌肥,促进稻苗早生快发,中期健壮,增强抗病力。提倡早稻背青收割,避免将
早稻田内传毒飞虱赶入晚稻田,稻草要及时运出田外,并注意铲除田边杂草。
5.3化学防治
(1)药剂浸种或拌种: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配成1000~1500倍液,浸种12h ,浸后不清洗,直接催芽、播种;或用好年冬种子处理剂处理已浸种的水稻种子,每公斤种子用17~23g 。拌种时将种子放在塑料袋内,加入处理剂,扎紧袋口,摇动5min 后晾干播种。
(2)秧苗期:在水稻一叶一心至两叶一心期,每667m 2
用10%吡虫啉20g 兑水40~50kg 喷施1次防治稻飞虱护苗,秧苗移栽前3~5d 再施1次“送嫁药”,最大限度减少秧田感病。
(3)本田期:水稻移栽后3~7d 每667m 2用25%噻嗪酮可湿粉剂20~30g 兑水40~50L 喷雾[3],或每667m 2用48%乐斯本80~120mL 兑水50L 喷雾,或用5%锐劲敌悬浮剂30~40mL 兑水50L 喷雾。实行统防统治、联防联治,提高防治效果。
5.4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保护天敌,如蜘蛛与黑肩绿盲蝽。采用有效低浓度,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施药方法。推广频振诱控技术,结合稻田养鸭,以“稻+灯+鸭”模式防治稻飞虱[4]。水稻收割后,及时清除稻秆和杂草。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下。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及时拔除病蔸,再从健康稻丛中分出部分稻苗补缺,并立即用宁南霉素等抗病毒制剂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几年才发生和严重危害的病害,农户防治意识薄弱,应加强向农户宣传发病规律及“治虫防病”为主导的防治理念[4]。
参考文献:
[1]李晓芬.中稻区发病严重晚稻区预警升级[N].南方农村报,2010-
08-19(7).
[2]袁峰.农业昆虫学[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18-
227.
[3]蒋志雄.2008年会同县杂交水稻矮缩病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J].杂交水稻,2009,24(6):46-48.
[4]
王险峰.进口农药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1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