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二)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语法学习-代词(续)

古代汉语语法学习-代词(续)

上一回,一尘总结了代词的部分用法,今天,继续分析代词中的 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的用法。

一、指示代词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 有:此、是、斯、兹、彼等。

它们和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彼”有时也可以做第三人称代词用。

如例1所示。

例1: 《诗经·王风·采葛》:“ 彼 采葛兮。

”“其”和“之”也可做指示代词。

如:“非其人不可”(非那个人不可),“之二虫又何知?”(这两个动物又懂得什么?)但是,“之”字很少这样使用。

二、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安、恶等。

“谁”是问人的。

“孰”可以问人,也可以问物,还可以用于选择。

如例2所示。

例2: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画 孰 最难者?”(画画里头什么是最难的?) “何、奚、安、恶” 做宾语时 表示“什么”、“哪里”。

如例3所示。

例3: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 安 在?”(沛公在哪里?)“何、奚、安、恶” 做状语时 表示“为什么”、“怎么”。

如例4所示。

例4: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得到安置与救济呢?)三、特殊代词古汉语中,除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代词,如:诸、焉、者、旃(zhān)、所。

“诸”等于“之于”或“之乎”。

“焉”等于“于之”,“旃”等于“之焉”。

它们都不是单纯的代词,而是既包含了一个代词“之”,又包含了一个介词“于”或一个语气词“乎”。

这种情况是现代汉语没有的。

“诸”相当于“之于”(此处,“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如例5所示。

例5: 《列子·汤问》:“投 诸 渤海之尾。

”(投诸:投之于,把它投到。

)“诸”相当于“之乎”(此处,“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如例6所示。

例6: 《左传·昭公八年》:“子闻诸?”(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情吗?)“者”和“所”表示“... ...的人”、“... ...的东西”、“... ...的原因”。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第一章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2)怎样推求本义(3)词义引申的途径(4)词义引申的类型3.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2)古今词义的异同4.同义词(1)同义词的形成(2)同义词的辨析重点掌握:1.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3.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

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

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

(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地方: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古代汉语(2)

古代汉语(2)

古代汉语(上)(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一般把“五四”以前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称之为“古代汉语” 。

汉语的这种古代书面语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2.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2.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古代汉语常识(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按音序排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

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2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2

宾语前置
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的句子叫宾语前置。 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一)、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1、吾谁欺?欺天乎? 2、许子奚为不自织?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8、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数词或数词词组作定语往往后置。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4、欲得童女年十二三者。
(三)、“者”字结构作定语,往往后置。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汉马死者十余万。 3、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4、婴乃言袁盎、乐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5、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三)、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定语后置
为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面的句子叫定语后置。 (一)、有结构助词“之”作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作状语往往后置。 1、何不试之以足? 2、短屈原于顷襄王。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为壇而盟,祭以尉首。 5、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6、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7、而大声发于水上。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谢谢大家!
学点语法知识, 破解词类活用和 求,句子成分顺序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 语)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会出现语序倒 装的现象,此类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句分类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是非判断1.“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定语。

()2.“故中御而从齐侯”的“从”译作“跟随”。

()3.“鱼,我所欲也”中的“所”字结构是“所欲”。

()4.“从左右,皆肘之”的“肘”译作“用肘碰撞”。

()5.“而”可表顺接,也可表逆接。

“任重而.道远”的“而”是表示逆接。

()6.“蛇出於其下”的介词“於”译作“从”。

()7.“许子以釜甑爨”中,“以”的介词宾语是“釜甑”。

()8.“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的“以”用如“而”。

()9.“有智有愚”的“有”充当主语,译作“有人”。

()10.“奉觞加璧以进”中的“奉”意思是“献”。

()11. “粟者,民之所种”的谓语是“民之所种”。

()12.“民之所种”的“所”丧失了称代性。

()13.“台”、“卬”属对称代词。

()14. “其”无论做主语还是做定语,皆暗含一个结构助词“之”。

()15.“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中的“莫”是否定副词。

()16.“杀之,置诸畚”的“诸”译作“之”。

()17.“夺其所憎”中“夺”的宾语是“其”。

()18.“邴夏御齐侯”的“御”是“为动词”,译作“替……驾车”。

()19.“郑周父御佐车”与“邴夏御齐侯”结构相同,皆属为动用法。

()20.“辞多类似而.非”的“而”表顺接关系。

()21.“左右以君贱之”中“以”的介词宾语是“君”。

()22.“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的“集”可译作“成功”。

()23.“押韵”的“韵”包含韵头、韵腹和韵尾。

()24. 近代黄侃将上古声纽的数量定为二十个。

()2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的“之”的功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6.“今或闻(扶苏)无罪,二世杀之”的“或”充任全句主语。

()27.“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前置宾语为“寡人”。

()28.“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的“其”为语气副词,译作“还是”。

()29.“岂不榖是为”的介词宾语是“不榖”。

古代汉语第2阶段测试题(语法)2b

古代汉语第2阶段测试题(语法)2b

古代汉语第2阶段测试题(语法)2b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古代汉语》第三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名词解释:1、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3、宾语前置4、辅助性代词二、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分析(主要分析其原来的词性、活用后的词性及其活用的标志)。

1、晋灵公不君。

2、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3、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列子·说符)4、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5、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史记·赵充国列传)6、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孟子》许行))7、再火,令药熔。

(沈括《活板》)8、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驴》)9、许子衣褐。

(《孟子·许行》)10、陛下不能将兵。

(《史记·淮阴侯列传》)11、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

(《公羊传·宣公六年》)12、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13、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5、庚午,围宋,门于桐门。

(《左·传襄公十年》)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和动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1、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2、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史记·游侠列传)3、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丘迟·与陈伯之书)4、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5、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韩非子·喻老)6、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7、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8、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主谓倒装
(一)感叹句中的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 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疑问句中的主谓倒装:
何哉,尔所谓达者? 谁与,哭者? 子邪,言伐莒者 ?
练习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 见留十二年。 3.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 也。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古代汉语语法 第二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这种句式又叫做语义上的被动句。在谓语 前后没有什么标志,被动关系只在主语表 示的事物和谓语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客观关 系上表示出来,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 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 词的受事者。 屈原放逐。
二、被动句式(一) ------“于”字式
及物动词+于(乎)+名词(施事者): 郗克伤于矢。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驱于声词,眩乎辩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 人,治人者食于人。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二、被动句式(二) ------“见”字式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名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及物动词”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 兵之来。”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概念
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是在谓语动词 的后面,“主语+谓语+宾语”是先秦汉语 的基本语序。但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 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 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第2阶段测试题(语法)2b

古代汉语第2阶段测试题(语法)2b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古代汉语》第三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名词解释:1、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3、宾语前置4、辅助性代词二、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分析(主要分析其原来的词性、活用后的词性及其活用的标志)。

1、晋灵公不君。

2、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3、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列子·说符)4、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5、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史记·赵充国列传)6、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许行))7、再火,令药熔。

(沈括《活板》)8、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驴》)9、许子衣褐。

(《孟子·许行》)10、陛下不能将兵。

(《史记·淮阴侯列传》)11、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

(《公羊传·宣公六年》)12、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13、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5、庚午,围宋,门于桐门.(《左·传襄公十年》)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和动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1、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2、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史记·游侠列传)3、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丘迟·与陈伯之书)4、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5、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韩非子·喻老)6、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7、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8、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一、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膑。

《史记·膑》(注:“将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晋侯饮.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古代汉语》语法之二副词

《古代汉语》语法之二副词

3、表示反詰語氣:豈、寧、庸、詎、獨、 顧等。 寧:作為副詞讀第四聲,主要表示兩種意 義。 (1)反詰副詞,例如: • 十人而從一人,寧力不勝、智不若耶? (《戰國策·趙策三》) (2)表示主觀情願,例如: • 若絕君好,寧歸死焉。(《左傳·宣公十 七年》)
4、表示轉折語氣:反、顧。 顧,可以表示轉折,例如: • 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韓非 子·五蠹》) 也可以表示反問,例如: • 且仆與足下俱楚人,使仆遊揚足下名於天下, 顧不美乎?(《漢書·季布傳》) 5、表示故意、特意:特、故等。
6、表終結:卒、終、竟、遂等。 竟:竟的本義是“樂曲竟”,作為副詞有 兩種含義: (1)表示事情終結的時間副詞,例如: • 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韓非子·內 儲說上》) (2)情態副詞,表示出乎意料,例如: • 其後楚日益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史 記·屈原賈生列傳》)
7、表頻仍:數、亟、驟、素、累、 屢、每、複、恒、輒、仍等。 數:本義是計數,作副詞讀為碩,例 如: • 趙豹、平原君數欺弄寡人。(《戰國 策·趙策四》) • 齊崔杼其妻美,而莊公通之,數如崔 氏之室。(《韓非子·奸劫弑臣》)
• •
• •
(1)用在動詞謂語前,表示要求對方實施某一動 作行為,例如: 子犯請擊之。(《左傳·僖公三十年》) 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 報之。(《國語·越語上》)(節:和,團結之 義) (2)用在動詞謂語前,表示要求對方允許實施某 一動作行為,例如: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左傳·莊公十年》) 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尚未得 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戰國策·齊 策四》)
• •



(3)虛化程度較高的謙敬副詞,翻譯時可 以不譯,例如: 吾請無攻宋矣。(《墨子·公輸》) 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其他一些謙敬副詞各舉一例: 秦王跽曰: “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戰國策·秦策三》) 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戰國 策·魏策四》) 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國 策·趙策》)

古代汉语 通论——语法(二)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

古代汉语 通论——语法(二)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
2020/7/1
(三)用“之”、“是”等构成宾语前置。
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 “之”复指一下,代词“是”或“之”也要放在动 词的前面。有的学者认为,“之”、“是”等是助 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 前置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用“之”、“是 ”等来复指。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2将020/虢7/1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 十四年》)
(3)何……之有
表示反问的句式。“有”是动词,“之”是结构 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何”是疑问代词,做前 置宾语的定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 ……呢”。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2020/7/1
荀子劝学假如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字复指使者字前面的结构成为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2020/7/1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 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例如: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
(2)何以……为
表示反问的句式。其中疑问代词“何”是动词“ 以”的状语(“以”作“用”讲),“为”是表 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呢”。这个句式可译 为“为什么用……呢”或“要……干什么呢”。 例如: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 暝》

古代汉语(二)

古代汉语(二)

一、举例说明在古汉语中"二”和“两”的异同点。

在上古时代,“二”和“两”都是会意字。

"二”表示一般数目,例如:己巳卜,……在十月又二,(甲 2491)一日二日万机。

(《书·皋陶谟》)文车二驷,服剑一。

(《战国策·齐策》)余夫二十五亩。

(《孟子·滕文公》)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国语·越语上》)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两”也是个会意字。

从一,两平分。

两亦声。

在上古时代,“两”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

例如:两造具备。

(《书·吕刑》)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庄子·秋水》)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

(《战国策·赵策》)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庄子·人间世》)后来,“两”字用法进一步发展,除了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还可以表示相匹配、相并列的事物。

例如: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左传·成公二年》)事两君者不容。

(《荀子·劝学》)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楚辞·离骚》)“两”字在表示上述意思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和“二”字交叉使用的现象。

例如:至此曹阳二三月。

(《史记·陈涉世家》)野航恰受两三人。

(杜甫《与朱山人》)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庾信《小园赋》)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

(《晋书·左思传》)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而发之。

(《汉书·赵充传》)大将军王凤荐庆忌前在两郡著功迹。

(《汉书·辛庆忌传》)在古代汉语里,“二”除了表示数目,有时候还用作动词,“两”常用作量词(成双才起作用的东西,或以双为单位的名词,往往以“两”为量词),有时“两”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二”却不能。

例如: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撤也?(《论语·颜渊》)此其不可二也。

古代汉语2 通论副词

古代汉语2 通论副词

副词一、概说1、定义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

《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多是指副词。

2、古今比较(1)相同点: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或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2)不同点: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①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3、分类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定、谦敬、指代性副词。

二、副词介绍(一)程度副词1.定义: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2.分类: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1)表示程度之极译为“最”“极”;常用词:“綦(qí)”“至”“极”“最”①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甚不表示最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tǒu kuànɡ,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文选·答客难》)【察,清高;清白。

徒:同类,同伙。

】③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④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2)表示程度高译为“很、特别、非常”常见词: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

①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朕:先秦之前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朕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

(《孟子》)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第四章 语法(语序、判断句、被动句)

第四章 语法(语序、判断句、被动句)

二、宾语前置 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叫做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例:(1)吾谁欺?欺天乎? (2)曰:“奚冠?”曰:“冠素。” (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胡、奚、安、恶、
孰、焉。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外情况:
“是”还常用在句中作“指示代词”。 例:(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2)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3)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 (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复指上文出现的内容。
三、判断句的活用
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在语义上不表达判断的内容,
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例:(1)子张曰:“子夏云何?”
(2)荀息谓何?

谓语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作宾语常置于助动 词之前。
例:(1)《吕氏春秋》:“公谁欲相?” (2)《左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例:(1)学恶乎始?恶乎终?
(2)胡为至今不朝也?
(3)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2.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莫”、“未”、 “毋”,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主语 C.状语 D.定语
练习: 一、选择题 3.下列各句中的“非”字不是用于判断句的是( ABD ) A.管仲非仁者与? B.是非君子之言也。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练习: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是”字的词性及在句子中的意义。 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古代汉语2 通论 强调和省略

古代汉语2 通论 强调和省略

强调与省略主要内容:概说一、强调二、省略概说1、强调和省略都是语用的表现。

2、强调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为引起交际对象对某一部分信息的特别注意或重视而采取一定手段使相关的语言成分得到凸显。

3、省略与强调正相反,为了表达的简洁和经济,而将某些不影响信息传递的成分省略掉。

一、强调强调可以通过语音手段,也可以通过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

古代汉语通过句法和词汇手段进行强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易位;加助词“之”;加表示强调的语气词(一)易位易位即用改变句子成分分布位置的手段来实现语用上的强调。

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倒装”。

包括谓语易位、状语易位、宾语临时易位。

1、谓语易位(主谓倒装)谓语易位现象见于感叹句、疑问句和祈使句,都是为了强调凸显谓语部分,而将谓语易位到主语之前。

前置的谓语和后置的主语之间一般有停顿,要用逗号或其它标点符号隔开。

(1)感叹句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回贤②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若人君子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爱:吝啬,小气。

④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2)疑问句①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尔所谓达者何哉?②夫子闻之,曰:“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上》)(3)祈使句①勖哉,夫子!尔所(表假设)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尚书》)按:勖(xù),勉力。

所,如果。

努力呀,你们!你们如果不努力,将对你们有惩罚。

2、状语易位状语易位指将状语从谓语动词之前移动到谓语动词之后。

①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②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庄子•山木》)(1)动量成分的易位A、直接移动①初,献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

公怒,鞭师曹三百。

(《左传》)②齐师之在夷仪也,齐侯[齐景公]谓夷仪人曰:“得敝无存者,以五家免。

”乃得其尸。

公三襚之【suì古吊丧之礼。

向死者赠送衣衾等】。

与之犀轩与直盖,而先归之。

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概说1、定义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

《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多是指副词。

2、古今比较(1)相同点: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或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2)不同点: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①夫鹦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3、分类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定、谦敬、指代性副词。

二、副词介绍(一)程度副词1.定义: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2.分类: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表示程度之极程度深」程度甚〔程度过甚程度浅程度的变化(1)表示程度之极译为“最”“极”;常用词:“綦(qD ”“至”“极”“最”①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甚不表示最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旅,所以蔽明;黄主纩[tbu kuang,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文选答客难》)【察,清高;清白。

徒:同类,同伙。

】③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④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2)表示程度高译为“很、特别、非常”常见词: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

①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朕:先秦之前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朕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焉而已矣。

(《孟子》)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史记・淮阴侯列传》)⑤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语法(10周,30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古今汉语语法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掌握古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从而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提高运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教学重点:一、了解词类活用的特点,并能区别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二、掌握宾语前置的主要格式,能正确辨认;三、了解判断句古今的不同,掌握其特征和格式;四、了解被动句的类型和具体句式;五、了解各类虚词的分类、特点和用法。

教学难点:一、能准确地辨认具体语境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二、熟练掌握宾语前置的规律;三、正确辨认判断句;四、熟练掌握被动句的不同格式;五、重点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知识教学与文选教学穿插进行,讲练结合,重视实践。

作业布置:一、每部分知识点讲完后有随堂练习,当堂解决;二、分两周布置一篇白话文的标点、翻译练习;三、继续整理常用词;四、教材上第二——第六单元的练习;五、以上练习不定期抽查5次作为平时成绩。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发展变化是最快的,而语音变化得慢一些,语法则最具有稳固性。

如古人说:“饭蔬食”,今人说:“吃粗粮”。

经过几千年,虽然所用的词语都变了,但动宾关系的语法结构并没有变化。

关于语法的系统知识:语言单位、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句子的结构分析、复句等,我们在现代汉语课里已系统地学习了,古代汉语课没有必要去重复。

古汉语的语法部分要讲的,主要是古今差别较大的语法现象:实词的活用、宾语前置、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古汉语的判断句、古汉语虚词等。

古汉语语法的学习,要求大家死记一些规则,同时记一些例子,做到不加思索、脱口而出。

同时注意活学活用,在阅读文选时能准确地辨认出特殊的语法现象。

第一节词类活用(2周,6学时)一、什么是词类活用汉语中,一个词一般地都固定地归属在某个词类中,并具有这类词的语法特点和作用,如“运气”是一个名词,因此,它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并且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

但是,有时,有些词可以临时改变自己原来的词性而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的活用。

如:了你。

(鲁迅·药)老栓,就是运气..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鲁迅·友邦惊诧论)了。

这人太军阀..其中的“运气”、“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军阀”却是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一个词本来经常只有甲类词的语法特点,只是在某种情况下,偶尔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这就叫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现象现代汉语中有,古代汉语中更常见: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二、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兼类: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言==说的话,名词广故数言欲亡。

言==说,动词活用:微禹,吾其鱼乎?鱼,名词,这里用作谓语。

前面受语气副词修饰,活用作动词。

1、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特点,而词类活用是偶尔用作他类词。

2、词类活用所属的几种词类有主次之分,而词的兼类所属的词类无主次之分。

三、词类活用的称说和翻译称说:“用作”、“用如”翻译: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状语+中心语动词+宾语动词+补语四、古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共安排了如下一些问题: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用作为动等。

但严格说起来,名词用作状语时不属词类活用,因其并未用作他类词,词性未变,但因此用法现代汉语不常见,故在此列出。

动词用作使动和用作为动也不是真正的词类活用,它也未改变词性,只是改变了用法。

为了教学的方便,一般习惯把这几种实词的特殊用法放在一起来讲。

(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普通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什么时候名词是用作动词了呢?要根据它与前后词语的关系以及它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来判断。

①代词前边的名词用作动词代词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和限制,且代词常作宾语,句中又无其他动词,因此,是该名词活用作动词了。

公子怒,欲鞭.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鞭:用鞭子抽打。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踢。

父曰:“履.我。

”(史记·留侯世家)履:给我穿上鞋。

农人曰:“.....试再囊.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中山狼传)囊.:.用口袋装。

从左右,皆肘.之。

(鞌之战)肘:用肘顶。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②副词和能愿动词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副词不能修饰限制名词。

但却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因此,副词后边的名词常用作动词。

能愿动词也是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不能用在名词的前边,因此,能愿动词后边的名词也是用作动词了。

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四年) 君:不行君道,不象国君。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妻:可以嫁女儿给他。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汇河。

( )水:会游泳。

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蔺列传) 刃: 杀 今京不度.,非制也。

(郑伯克段于鄢) 度:不合乎法度 ③名词前边没有动词,并且后边或前边是介词短语或处所名词时,该名词用作动词。

介词短语或处所名词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用在其后作补语,因此,这种语境中的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长女]妻重耳......[以少女]妻.赵衰,生盾。

(史记·晋世家)(《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狄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以叔隗妻赵衰。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鹪鹩巢.〈于深林〉。

(庄子·逍遥游)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代春秋·上农) 沛公军.〈霸上〉。

(史·项羽本记) ④两个名词连用,之间又无并列、偏正、同位关系,那么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而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列子·说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⑤由于连词“而”用在联合结构里,只能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且前后两项的词性一定相同。

因此,“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中,如果有一项是动词,另一项是名词,该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招以手,不来亦不去。

固请之,乃梯而过。

(聊斋志异·红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郑伯克段于鄢)⑥“所”字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所”是一个辅助性代词,它可以附着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前构成“所”字短语。

“所”用来指代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因此,“所”字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⑦辅助性代词“者”前的名词用作动词“者”可以附着在动词性词语的后边构成“者”字短语,“者”用来指代动作的主动者,因此,“者”前的名词常用作动词。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方位名词在句中如果具备了以上七种条件,也同样可以活用作动词。

汉王方食,曰:“子房前.。

”(史记·留侯世家)三子者出,曾皙后.。

(论语·侍坐章)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方位名词单独成句时,一般也用作动词:项王渡淮,至阴陵,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史记·项羽本纪)3、数词、代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数词、代词活用为动词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女也不爽,土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卫风·氓)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传·隐公元年)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孙子兵法·军争)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

(郑伯克段于鄢)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隋书·杨伯丑传)或尔汝之。

(北史·陈奇传)四人者年老矣.......然上高此四人。

(史记·留侯世家)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本纪)令尹子兰闻之,大怒,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列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贱段而甚郑伯也。

(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论语·颜渊季路侍)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

(韩非子·显学)既壮,群牛曰以老惫,凡事我都之。

(马中锡·中山狼传)思考和练习一:下列各句中有没有用如动词的名词,你是根据什么理由确定的?它们用如动词后当什么讲?充当什么句子成分?(考试时只让指出加点词的用法:1、什么词用作什么词;2、怎么译;3、充当何种句子成分。

)1、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

2、明日果火,延烧数家。

3、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4、诸侯伐郑,师于汜。

5、夫鼠,昼伏夜动,石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6、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7、(卖油翁)见其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8、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

9、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10、语曰:“日中则移,日满则亏。

”11、再火,令药熔。

12、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

13、不足生于不农。

14、孤山有陈时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

15、请句贱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

16、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二)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不能作状语,只有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才可以作状语。

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非常普遍,这是古今汉语语法很不相同的一点。

嫂蛇.行匐伏。

(战国策·秦策)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常有某种行为特征,以这种行为特征来比喻描写被修饰的动词的行为状态。

如上例:嫂蛇.行匐伏。

(战国策·秦策)可译作:主语+像+名词状语+一样+动词(形容词)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有狼当道,儿.立而啼。

(中山狼传)(王生)兽.伏而出。

(聊斋志异·画皮)妻扶视之,额头上坟.起如区卵焉。

(杀狗劝夫)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这种用法还大量地保存在成语里,如:土崩瓦解、龙飞凤舞、狼吞虎咽、星罗棋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