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合集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教育内容陈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和内容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

很多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不能体现时代精神和前沿思想,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不高,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单一,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鼓励学生思考的方式,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主动参与,难以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3. 教育方式僵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种教条主义的倾向,教育方式较为僵化,缺乏灵活性。

教育者在面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时,缺乏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无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学生思想乏味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和参与度,认为这些教育内容乏味且与自己的生活无关。

这一现象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无法很好地结合。

二、对策1. 更新教材内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的问题,应该及时调整和更新教材内容,使之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展现时代精神,并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也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监测和审查,确保其与实际需求相符合。

2. 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提倡多元化,引入互动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3. 强化教育者培训教育者应该接受更多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素养,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

教育者要提高对学生的关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主动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适应学生的需求。

4. 结合实际生活在教育内容上,要更好地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论文]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论文]

探析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摘要】21世纪,世界发展变化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碰撞,文化多元化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一种潮流。

当代社会作为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核心观念,其文化观念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树立了多重价值标准衡量体系,从而给高校思政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深远影响。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棱思政教学改革既面临机遇,也遭遏挑战,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背景高校思政教学改革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西方的各种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等等涌入我国,加上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际化教育的推进,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前沿,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高校学生的重点领域。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的格局之下,如何进行高校的思政教学改革面临重要课题。

一、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1.文化的多元化拓展了高校思政教学的空间文化的多元化有利于消除文化的霸权主义和文化的中心主义,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于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学更加丰富多样,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共处于同一环境之下,高校的思政教学要体现其开放性,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空间不断得到拓展。

文化多元化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促进了大学生有辨别的接收其他文化,不断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力,扩大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关注重心,增强大学生对外界思想道德现象的敏感度和认知深度。

2.文化的多元化促进高校思政教学的与时俱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我国的高校思政教学削弱传统的文化隔离机制,增强对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从而极大丰富了我国高校思政教学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问题:问题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多以精神讲座、团队活动等方式进行。

这种单一的形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也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解决措施: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等学术活动,以及开展文艺、体育等多元化的培养活动。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主要关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也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解决措施:开展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例如,邀请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等为学生授课,举办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等主题讲座,以及开展实用性强的教育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问题三、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倾向于传统观念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倾向于传统观念,忽略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导致学生的思想境界缺乏更新和拓宽。

解决措施:开展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应当关注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培养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探讨时代问题、开展多元文化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更新与拓宽。

问题四、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及时性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安排较为固定,导致缺乏及时性。

学生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往往是多元化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

解决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高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组织专题讨论和研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根据社会事件等情况及时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与时俱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思政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思政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思政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思政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1. 课程内容同质化。

许多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雷同,过于繁琐并缺乏深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一些教师仅仅重复教材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和案例分析等引导激励形式。

3. 缺乏实践与互动环节。

传统的思政课注重灌输知识,鲜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讲解,并缺乏拓展学生视野的互动交流环节。

4. 评价机制不完善。

现行对思政课的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客观性测试,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等方面的评价。

二、改进与完善经济管理学科教学的对策为了改进和完善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通过多样性的选择,完善课程结构,包括基本思想道德修养、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课等不同领域的探索。

2. 制定富有活力的教学内容。

更新思政课教材并进行适度简化,精选案例和实地考察,并与最新研讨成果相结合,使高校思政课内容更贴近学生们关心的问题。

3. 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赛等互动形式,增加学生参与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提供实践机会与社会交流。

推行“双导师”制度,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同时配备职业素养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交流。

5. 完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客观性测试,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引入论文写作、课堂表现和实践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并让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反馈给学生。

三、结语思政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通过多元化课程设置、富有活力的教学内容、互动式教学方法、实践机会与社会交流以及完善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逐步改善并完善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

学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引言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高校的思政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尽管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当前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思政教育理念滞后针对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学校的思政教育理念滞后是一个显著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念主要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革命历史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实际问题和现实挑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因此,在这个信息爆炸、多元化价值观盛行的时代,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真正意义上深刻理解社会现象和提供包容性管理观点等方面需求。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校思政工作存在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相对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

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参与思政工作的教师大多是理论型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和跨学科背景。

这限制了思政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并使得课堂内容过于理论化,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建议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注重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同时鼓励现有教师进行学科交叉研究。

四、思政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思政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独立思考培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在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强调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等重要因素。

高校应重新审视并调整其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包括增加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内容,并确保灵活性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五、评估机制不完善高校思政工作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思政工作的评估主要依赖于学生的满意度和教师的教育经验,并忽视了对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评估。

建议高校完善评估机制,引入多元化评估指标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高校思政工作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存在不够紧密的问题。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精选教育文档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精选教育文档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青年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寄托于青年一代,未来世界的竞争其实就是青年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思想政治教育担负塑造青年学生灵魂的重任,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面向本专科生均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且安排了大量的学时,内容也相当丰富、全面。

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不断探索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培养大批合格的祖国建设人才做出了有益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正面临着极大挑战,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不能不引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由闭塞走向开放,经济由迟滞走向蒸蒸日上,文化由沉闷走向繁盛,生活方式由单调走向多样,与此同时,新观念悄然而生,新事物不断涌现,社会生活出现贫富距离拉大、道德滑坡、社会矛盾突出等现象,这一切,不断折射到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上,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得不面对的各种挑战。

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信仰动摇开放的中国拥抱世界,随着国门洞开,各种思潮不断袭来,各种文化在神州大地上相互交流、交融、碰撞。

多元文化为青年学生带来更为开阔的视野,但多元文化也必然带来多样的价值观念。

青年学生的思维尚显稚嫩,对价值目标的追求并不明确,对世事万物的理解还很不充分,面对由多元文化带来的内容各异、表现纷繁的多样性选择,他们时常难以把握,难以做出正确选择。

同时,在西方“淡薄意识形态”思潮影响下,他们的信仰发生动摇,对未来充满迷茫,内心备受煎熬。

2.新媒体对思政教育的冲击信息技术的革命化飞跃,使新媒体时代向我们扑面而来。

当代大学生已普遍使用和接触手机博客、微信、QQ群、虚拟社区、人人网等,这些新型媒体工具在为青年学生提供即时的新闻资讯、便捷的通信联络手段的同时,也将各类或优或劣、混淆杂乱的东西带入校园学子的视野。

大学生们的交流日益社会化,社会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在学生们的思想上得到即时反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刻板教育现象突出。

许多高校的思政课程内容过于僵化,重复灌输、无趣、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对此,应加强对思政教材的更新和研发,注重思政教材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与学科融合;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环节。

传统的思政教育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观实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科竞赛等,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思政教育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

可根据时事热点、社会问题等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当前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不足。

许多学校的思政教育方式仍沿用传统的讲授模式,缺乏交互性和活跃性。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MOOC等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评价,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向更有针对性、科学性的方向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容单一、缺乏实践环节、缺乏与时俱进的问题,同时思政教育方式创新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学校应更新思政教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思政教育,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素养。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

本文将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学生思想意识淡薄在当今社会,学生的思想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这是由于社会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娱乐化倾向导致的学生思想意识淡薄,思想不够深入,长时间处在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娱乐方式中,导致对政治学科的冷淡。

2.教育教学资源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校师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上是有所欠缺的,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待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就业压力大当前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而就业问题又往往是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一大顾虑。

在就业问题的困扰下,学生们普遍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未来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不足。

二、对策建议1. 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培养针对学生思想意识淡薄的问题,高校应该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培养,通过开设多样化的思想政治课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政治科学的研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增强民族自豪感。

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 加强教育资源配置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配置,加大投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应该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提高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高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和建议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和建议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和建议一、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讨论越来越多。

虽然这门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 教学内容单一化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过于注重灌输式的传递知识,强调对政治理论书籍的背诵与解读。

这种单一化的内容安排缺乏与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的特色,容易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

2. 培养方式过于功利化部分高校将思政课程视为“刷分”科目,在考核上采取简单而机械化的评估方式。

这种功利化做法可能导致教师快速授予答案、学生轻视该门课程;同时也未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所需具备的素质。

3. 激发学生兴趣较为困难由于认为与专业无关或者枯燥乏味,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高。

少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难以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

4. 教材更新不及时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知识呈现出多元化和碎片化的趋势。

然而,一些思政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不能与时俱进地反映出新的理念、观点和实践。

这给了人们留下了“为什么还是用老东西”的质疑。

5. 师资力量不均衡传授思想政治理论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高校可能无法招聘到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丰富经验的思政课教师。

而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则难以保证该门课程达到预期效果。

二、改进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建议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并提升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认知层次和自主操作水平,则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1. 提倡开放式讨论与互动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思政课应采取开放式讨论与互动形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观点交流,并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更加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升对于该门课程的评价。

2. 创设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为了解决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单一乏味的问题,高校应创设多样化的教育环境。

在教材选择上要注重权威性和实用性,在内容安排上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领域。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政课作为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得不面对思政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内容单一、创新意识不足以及教师缺乏专业性等。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二、问题描述1. 内容单一: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思政课内容相对单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导致许多学生抱有“闷骚”情感,在接受枯燥理论知识时无法获得积极体验和成长。

2. 创新意识不足:现代社会变化迅速,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在传统模式下,“灌输”式教育流行且盛行。

“明明科技飞速发展却只在上‘书本’型思想政治理论”的情况相当普遍。

这种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满足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3. 教师缺乏专业性:思政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需要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综合素养。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见到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逻辑不严谨、知识储备不足以及与时俱进意识不强等问题。

三、解决方案1. 优化思政课内容:为了解决内容单一问题,我们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或专业之间的融合。

例如,在传授理论知识同时引入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等形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创新探索,以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提高。

2. 培养创新意识:要培养大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推动校企合作以填补传统教材无法涉及到最新颇具前景行业领域。

“拓宽思政教育视野,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引导他们积极倡导和参与创新实践。

”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创新竞赛、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敏感度。

3. 提高教师专业性:为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在选拔任职方面要注重专业能力评估。

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开设相关岗位资格证书培训班等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并鼓励其参与学科交流和研究以保持更新意识。

大学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大学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大学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递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可否认大学思政课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大学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大学思政课程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二、主要问题1. 教材单一化目前,很多大学都采用了相同教材或教辅材料进行思政课教学。

这种单一化的教材使用导致了内容重复、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

同时,某些教材过于抽象、理论性强,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2. 教学方式机械化有些大学将思政课变成“填鸭式”授课,仅仅强调知识传递而忽视互动交流。

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政课显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教师素质不高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有一些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他们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无法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4. 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思政课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强制性的、没有实际用途的必修课程,许多学生对思政课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

这使得大学思政课变成了一个“空洞”的存在,无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对策1. 多样化教材选择针对大学思政课教材单一化问题,我们可以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院校定位选择合适的教材。

同时,我们可以鼓励编写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教材或开发创新性思想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

2. 引入互动式教学方式为了解决大学思政课机械化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入互动式教学方式。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在线讨论和虚拟实验平台,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3. 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为了提高大学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我们需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组织专门的培训班、研修会和教学交流活动,并且注重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课程思政也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实际落实中,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围绕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思路和建议。

一、问题1. 概念不清在实践中,对于“学校课程思政”的定义和内涵存在许多误解和不准确的理解。

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质的课程,需要灌输大量的政治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2. 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在课程设计中,一些学校在思政课教学中,依然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阶段,重点强调教育德育方面的内容,而对于社会实践和应用性方面的内容较少。

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

3. 教学方法单一在思政课教学中,只从知识角度出发,忽视深化学生思想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忽视了探究和质疑的重要性。

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引导学生在思维和理论上取得更多的成长。

4. 教师理念不开放许多思政课教师约束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单向引导,忽视学生的自主思考。

这种教学观念很难在个性化教育模式下出现,真正注重开放的思想、多元的思想、创新的思想。

二、对策1. 清晰思政课的定义和内涵为了让更多的人正确理解和使用思政课,应该建立清晰的定义和内涵。

重点强调社会实践、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和自由探究。

2.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为了弥补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更多地关注实践和应用性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现实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方法要注重多元性,多元化的思想观点,强调开放性,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励学生主动深化思考并探索多种认知方式。

4. 建立师生思维交流平台要开放教师理念,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优先采纳学生观点,加强师生思维沟通,提高师生交流和实际应用的效果。

思政课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政课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政课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其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但是,当前思政课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它的作用发挥,因此亟需进行改进。

本文将对思政课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缺乏常规教学形式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政课还处于摸索阶段,教学方式单一、沉闷。

课堂上多为老师讲授,缺乏互动和探讨。

学生参与度低,效果不佳。

应对策:通过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强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如课堂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

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课程内容不够现代化现实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都涌现出了大量新事物、新现象。

但是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停留在以传统观念、知识点为主的教育形态,内容上没有及时跟上时代变革,更新不及时且缺乏科学性。

应对策:不仅要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当代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应该与时俱进,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事件、前沿科技等现代事物。

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前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厘清社会矛盾和问题,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三、内容单一、重复性较高由于一些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和主题内容的重复,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单调,缺乏吸引力和操作性。

这样就会让思政课的教学失去吸引力,影响思政课的作用发挥。

应对策:增加贴近生活的案例以及趣味性教学的设计,让思政课更具实践性。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采用互联网平台形式,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四、不够具体化思政课的教育理念虽好,但却存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难以具体化的问题。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缺乏对于高校学生处于人生阶段的了解,所以难以科学地引导学生对于一些人生问题进行思考等。

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1. 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传统的思政教学中,教师通常仅仅以讲授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缺乏互动和参与性。

这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不高,容易产生“教而不学”的现象。

同时,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使得学生获取知识更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显得相对落后和单一。

2. 课程内容理论过于抽象思想政治理论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大学生难以将抽象的理论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

因此,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上进行知识讲解,并不能真正引起学生们内心的共鸣。

这也导致了对思政课程内容产生理解困难或者失去兴趣。

3. 受众群体多样性带来差异化需求现今大学校园内各类人员众多,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背景和优势。

然而现行思政课程并未针对这些差异化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整,缺乏对多元化受众群体的关注和尊重。

这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时出现困惑和排斥,无法真正理解与接纳课程内容。

4. 缺乏前沿热点问题的引导青年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对新鲜事物和热点话题往往更加敏感。

然而,在当前思政教育中,较少涉及到当下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门议题,思政课程脱离实际需求。

这助长了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抵触情绪。

二、思政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1. 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推进思政教育。

例如,在教师讲授之余设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引入合适的多媒体资源,增加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的授课方式;通过外出实地考察、参观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 铺陈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为了解决思政课程内容被学生认为理论过于抽象的问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将抽象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个案,让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际进行思考。

同时,教师在授课中也应注重突出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 多元化教学策略针对受众群体多样性带来的差异化需求,需要侧重多元化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

关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难点及对策

关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难点及对策

关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难点及对策难点:1.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倾向多元化。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社交网络等因素,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偏向存在差异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这导致了开展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难度增大。

2.教育形式单一化。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唯一,传统讲授模式单调,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因此,教育形式的单一化也成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困难。

3.缺乏高素质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师。

对于高素质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师需求日趋显著,但却出现供求严重不平衡的局面。

一旦政治思想教育教师素质不足,推进教育难以推进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对策: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政府应组织多种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并适时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展览、演讲、讲座等。

2.建立多元化、创新性思政教育模式。

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学科设置、能力科目结构设计等多种教育方式,使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更具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同时提供培训机会使老师和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3.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高校注重后备力量建设,建立专业、严格的选拔机制,真正将素质高、为人师表的学者引入教育队伍之中,才能保证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大力发挥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作用,为高校教师提供培训、交流机会,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4.加大漫游干深度。

学校应该开展多种面向学生的教育活动,如开发外出实践课程、举办研究性学习课题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寻找意义与价值,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5.扩大言论自由范围。

为了促进学生思想解放与民主、自主、开放、包容心态,必须开放思想、保障言论自由,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挥到最大程度。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场所,学校在教育中应该有责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想政治素质。

然而,目前学校课程思政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减弱实践环节、缺乏多元性思维训练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方面剖析这些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二、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2.1 减弱实践环节当前学校课程思政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对实践环节的教育减弱。

虽然传统课堂教育是基础,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来说是不够充分的。

缺乏与现实社会结合的实际操作和项目经验,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只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并不能有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

2.2 缺乏多元性思维训练另一个问题是学校课程思政在培养多元性思维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不同领域的专业和人才,而这些领域需要学生具备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多元性思维。

然而,由于过于注重传统知识与概念的灌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角度思考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2.3 理论与实践脱节最后一个问题是学校课程思政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突出。

很多学科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对于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缺乏明确指导。

这使得学生在真正参与社会时经常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

三、解决方案及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完善和改善当前的教育体系。

下面是一些建议:3.1 强化实践环节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在课堂教育之外增加实践环节。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习或进行科研项目。

这样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真实的社会,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3.2 培养多元性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多元性思维,在课程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育和独立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的观点、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尊重不同意见和观点。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丰富知识储备以及提高综合素质上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课程思政建设面临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核心内容缺乏深度与创新传统教科书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常常过于狭窄和陈旧,缺乏更新的观点和多元化视角。

这导致学生们对于国家现实和社会现象了解不够全面,只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上。

而且由于遗留认知模式根深蒂固,在传递价值观念时容易呈现单一性和片面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1. 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跨领域师资组织工作小组轮换任教或即兴讲座等方式引入更多专业知识进入思政话题研究。

2. 延伸案例与实践结合:加大对课程案例深入挖掘,增加生动活泼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参与度。

3. 鼓励教师创新思维方式:引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生成新式教具、设计互动性多媒体等形式手段。

二、评价机制不完善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评价机制不完善。

传统考核模式主要关注基础知识掌握和单一结果评价,而缺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考察。

形成这种状况背后隐藏着部分教育者功利主义心态和普遍观念约定俗成。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制定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估方案:开展以德育指标为核心的标准制定工作,并将德育测量纳入现有考试体系中进行权重调整。

2. 引入多元化评估方法:除了传统笔试之外增加口试、情景演绎等全方位能力测试,并且关注在校期间素养培养的长期持续性评估手段。

3.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教师评价能力,鼓励他们灵活运用多样化、富有想象力的评价方式。

三、课程思政与现实脱节当前,由于一些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内容没有与当下社会现实密切结合,在学生感受上显得枯燥乏味。

在反映社会变革才能让学生对核心马克思主义时尚出奇制胜。

针对此问题,我们建议:1. 鼓励开展调研式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在每个学期初了解学生关心话题发起调查问卷并利用结果及时纳入到授课内容中.2. 培养互动氛围和参与意愿:通过辅助资料、场景还原等形式激发同学们积极参与问题探讨,增加案例分析技巧提高日常被动吸收为主动反馈度转换.3. 设置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项目中去,在真实情境下锤炼解决问题能力,并进一步落地可行性倡议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 强大学生 的社会 责任感 、 历史使命感和 民族 自豪 感 。面对文化多元化 、全球化的宏观背景 , 能否正 确把握 主流 意识形态 , 牢 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如何落实 、 贯彻科学发展观 , 开展多元文化视 野 下 的高 校思政教 育课教学 改革 己成 为 当前 高校
工作 中的崭新而重大 的课题 。
交流的基础 , 更是社会 文化变迁 的先决条件。 因此 ,
还包括对整个学校或教育环境 的改革 , 不仅仅限于 课程教学改革 , 还包含学校 文化 、 学校政策和政治
从 某种意 义上说 ,人类 历史就是 一部多元 文化ຫໍສະໝຸດ 立、融合 、交织 、发展的过程 。
多元文化教育这个概念 萌芽于 2 0世纪六十年 代, 七十年代开始蓬勃发展 。九十年代以来 , 专家
多元文化背景下 高校思政课 教学亟待 解 决 的问题
李 荟 芹
( 西藏 民族学 院研究生处 , 陕西 咸阳 7 1 2 0 8 2 )
摘 要: 多元文化 已不再是一个纯 学术的理论 问题 ,而是 一个更 具重要 现 实意义的教 育 f o - l  ̄ 。多元 文化 目前 已经冲击到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价值观念和道德 意识 。加 强我 国高校教 育对 “ 多元文化教 育”
问题 的关注 ,既是教 学改革 的有益 尝试 ,也是 培养我 国公 民全球意识的有 力途径 。 关键词 :多元 文化 ;高等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 : G 4 1 6 文献标识码 :A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 , 在经济繁荣的背后 , 隐藏 着深刻 的思想 、 文化和观念 的冲突。这本 质上就是 多元 文化 的碰撞与 冲突 。 教育要适应社会 发展 的需 要, 就必须进行改革 , 才能在这一社会变革过程 中 继续发挥协调 、缓和与重建多元社会 文化的功能 , 发挥其作为社会 “ 稳定器 ”的作用。可见 ,目前 多 元文化 已不再是一个纯学术的理论问题 , 而是一个 更具重要现实意义 的教育 问题 。“ 教育 问题 的思考 必须兼顾两个维度——现实的维度与未来 的维度 , 并求得两者 的统一 。 ” … 高校正处在各种思想文化相 互激荡 的前沿 , 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青年大学生 的重要领域 ,同时 , 大学生作为对各种文化观念嬗 变最为敏感 的群体 , 其可塑性 与可变性较强 , 加强 大学生思想 道德教 育就显得愈加重要 。 高校思政课 旨在培养大学生 的爱 国主义精神 和高 尚道德情操 ,
化结构 、正式和潜在课程改革 等。 根 据 多 元 文 化 教 育 文 献 的评 论 ,G o l l n i c k
( 1 9 8 0) 说 明多元 文化教育有 以下五个 目标 : 1 . 顺
学者对 多元文化教育 的理解 逐渐趋 于一致 , 即: 多
元文化教育就是所有的学生 , 无论所属 的种族 、 地 位、 性别 、 社会 、阶层或文化 特质如何 , 都必须享
“ 元 ,始也 ”( 《 说文解字 》 ) ,事物
“ 本原 ”
合理的存在是保持社会 多元性基础 , 也是促 进文化
1 7 4
收稿 日期:2 0 1 3 . 1 2 . 0 2 科研 项 目:本 文系西藏 自治 区教 育: 科 学研 究 “ 十二五规划课题 ”: “ 多元文化视野 下基础教 育课程研 究”阶段性成果 ( 项 目编 号 2 0 1 1 0 8 0 ) 作者简介:李荟芹 ( 1 9 7 7 - )女,陕西略 阳人 ,副教授 ,历史学硕士 ,研究方 向:历史教学。
应文化差异性 ,提高文化差异性的力量 和价值 。2 . 促进人权 公平公正 、尊重 与 自己不同的人 。3 . 增
进人类不 同的生活选择 。4 . 提升社会正义与 全人 类 的平等机会 。5 . 宣扬权力分配的公正性 。
第2 3 卷
第6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o r S i t y
V o1 .2 3 N o .6
J u n. 2 0 1 4
2 0 1 4年 6月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4 )0 6 . 0 1 7 4 . 0 2
全部 的知识 、信仰 、艺术、道德 、法律 、风俗 以及 作 为社会成 员 的人 所掌握 和接受 的任 何其他 的才 能和习惯 的复合体 ” 。之后 ,文化人类学家克鲁
克洪 认 为 “ 历史 上创 造的生 存式样 的系统 ,既包
括显性式样又包含隐性式样 ; 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
享 的倾 向 , 或是在一定 时期 中为群体 的特定部分所 共享 ” 。结合 相关研 究成果 ,笔者认 为 “ 多元文 化” 是指在某一 区域或社会群体 内同时存在的 、 相 互联 系而又 各 自有独 立特性 的两种或两 种 以上 的 文化综合体 , 它是关于不 同文化形态之间的一种理 念 。也就是说 , 文4 L  ̄ - . 有不 同的形态 ,每个形态都
的意思 ,即独特性 、原创性 、初始性 的东西 。那么 “ 多元 ” 就 可以理解 为多个本原 , 不 同的 自然和人
文环境 中就产生 了多样性 , 形成多个不 同的但是却
共存 的体 系。文化的多元尤其丰富 , “ 人类学之父” 泰勒( E d wa r d B u me t t T y l e r ) 认为 “ 文化或文 明 , 就 其广泛 的民族学意义来说 , 是一复合整体 , 是包括

体现着不 同社会群体 的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 。这些
文化形态彼此关联 、 彼此依赖 , 彼此融合 、无法分 割, 他们 和谐相处 , 以共 同维护社会 的稳定 和发展。 发源于不 同地域的文化 , 自产生之 日起便 存在着差
异。 而差异 的存在则意味着多元 的产生 , 各种文化

多元 文化教 育的 目标和 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