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与德育共进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师德修养。
班主任是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和引领者,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
班主任应该积极参与师德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通过自身的表率行为来影响学生。
2.建立有效的德育管理机制。
班主任可以制定德育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按照计划有序地进行德育工作。
可以通过班级会议、班级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个性化德育指导。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指导措施。
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困惑,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建议。
4.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班主任可以通过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可以议事规划、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方式,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5.加强家校共育合作。
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和配合。
班主任可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交流学生的德育情况,与家长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
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工作,与学校形成合力。
6.利用多种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班主任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如社会实践、文艺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德育内容。
可以邀请社会专家或知名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持续关注学生的德育情况。
班主任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德育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日常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行为表现,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
提高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实效性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目标,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而育人的首要工作是德育。
做好德育工作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那么,在社会变革和德育面临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呢一、坚持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一惯性,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
德育工作的层次性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层次性。
其层次性就校内说,可以分为校级管理、年级管理、班级管理。
校级管理主要在于统一认识,统一要求,统一步骤和行动;年级管理主要是把学校的统一要求化为年级的共识,制定复合年级特定的制度和方法;班级管理是校级和年级的要求具体化,重在行动,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坚持德育工作的一贯性就要求管理目标和内容要始终如一。
德育工作只有这样层层抓,层层管,各管理层次,才能切实做到工作上分、目标上和;职责上分,、思想上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坚持不懈,充分发挥集体优势,才能抓出特色,抓出成效。
二、坚持德育工作的常态化,是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的保障。
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而形成的。
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这就是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不从点滴小事着手,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
为此,学校应提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的思想,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规”教育。
各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对学生重点加强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一日常规》为内容的“两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红领巾广播站、橱窗、升旗仪式等,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摘要:本文就现行的学校德育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德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僵化,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等等,谈谈怎样改进学校德育的方法。
关键词:情感互动实践abstract: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has many unsatisfactory places, such as the moral education “artificial, shallow change”, “isolated, fengbihua”, rigid and less energy, actual effect is not enough, lack of charm; moral education fails to become a help people lif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life, and spiritual growth of work and so on, talk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method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keywords: emotional interaction practice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从知识化、认知化到重视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体验学习和道德成长之间有着天然而内在的亲缘关系。
德育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影响人、化育人的心性品质,这种品质反映了人的内在要求,是自主的,因而是个人的真实存在。
道德是个人化的,道德的学习是个人在关系中的自我把握,所以,真正的德育就一定包含着关系性、个体性、真实性和情境性等一些基本属性。
与此相应,人的情感体验恰恰反映了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性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如果没有这种人的经历和由经历所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渗入人的内心。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校特点,农村该如何更好的开展德育工作。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一、加强德育领导,注重德育队伍建设1、学校要对德育工作进行长远规划,努力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长远规划,并要求学校各部门工作依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制定详实可行的具体工作目标,形成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层次性,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2、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德育管理全员化师资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保障,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教师政治学习制度,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与教师签订《廉洁从教责任状》、《党员教师师德师风承诺书》等,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强化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并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将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育人水平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需求,安排有针对性的班主任培训活动,以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水平。
同时,组织开展班主任读书活动,引导班主任深入研读《班主任工作漫谈》《给教师的建议》《赏识你的学生》等书,召开读书交流会,引导教师学习知名教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通过读书使班主任队伍理论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学校指导和引领班主任老师将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理论材料,提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理论水平,并组织班主任工作交流活动,引导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立足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小学各科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浅谈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几点措施
浅谈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几点措施学校德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的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施途径不仅包括直接的理论教学,还包括许多实践活动,对于在校中学生而言,升学压力大,课程紧,在校受教育时间长,因此,中学德育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么增强中学德育的实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摆正德育的位置没有正确的观点,等于没有灵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具体的学校德育中真正坚持德育为首,必须牢固树立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巩固。
一是要倡导德育首位的意识。
学校老师特别是领导要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在抓坚持、抓长远上下功夫,使之逐步健全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二是倡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
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每位教师参与进来,形成德育合力,要改变德育只是班主任工作的错误观念。
应树立全体教师都是德育执行者观念,将德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中去,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育之中。
要从细节抠起,不但要传授道德知识,还要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学生的可塑性都很强,学生受教育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决定在他所受的教育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学生下效仿的对象,因此,老师匀随时都要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二、改进方法,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学校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育德的主体是学生。
道德依赖于主体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来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的提升功能,道德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智慧实践。
没有主体的参与,就没有道德。
当代中学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题意识,充分尊重雪深个体发展的要求,自觉的将学生置于驾驭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教育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选择,要激励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内化,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发展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作者:黄冬梅来源:《师道·教研》2017年第01期要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教育、训练,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其基本方法与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目标要细化、实际有效学校德育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办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身边小事入手开展近距离教化。
1. 分年龄进行目标认知及行为强化,不尚空谈。
小学、中学等不同年龄,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不同,例如爱祖国的教育,小学与初中初期应着力感受亲情、感受美景的情感渗透,培养安全感,重视行为训练与强化更切实可行。
初中中后期与高中学是理想引导,个人奋斗目标抱负与祖国发展前景结合,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改善祖国的使命而学习。
2. 目标细化,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人皆向善,想获得认同与赞誉。
通过表扬、同伴影响、提高认知水平,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
从小处入手,要惜时守信,从按时到校入手;要成为现代公民从爱护公物入手;其他如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刻苦学习、要独立完成作业,着装要大方朴素等,从一点一滴的身边的小事做起,低起点,严要求,使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境中接触到每个社会人都能成为德育教育者,天天检查,人人关心,久而久之就会“润物细无声”,收到良好的潜移默化德育实效。
二、培养价值观,辨别是非、美丑德育不但需要潜移默化,更离不开有形灌输,特别是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价值判断,学校德育进行正面教育,讲的都是社会人间的真、善、美。
而社会是丰富多彩、复杂缤纷的,存在“假、恶、丑”现象。
就像大自然的香花与臭草并生,社会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
因此,应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辨别是非、美丑。
引导学生对“假、恶、丑”现象分析、批判。
就像人们对肌体打“预防针”用的疫苗,可使健康的肌体增加抗病毒能力那样,使学生增加抗体,自觉起来抵御不良,达到预防为主,超前控制。
促进德心结合 拓宽德育途径 增强教育实效
促进德心结合拓宽德育途径增强教育实效摘要:新时期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渗透,可以拓宽德育实施途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德心结合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有共同的教育目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2.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
德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3.相同的教育途径。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要通过课程、学科渗透、班主任工作、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家校结合等方式进行实施。
4.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
无论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正面教育为主等教育规律,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尽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其理论基础、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德育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求提高道德水平,树立国家、道德、法制等观念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工作方法上,德育工作者扮演“塑造者”的角色,主要采用说服教育、提供榜样、确立规范、实践锻炼等方法,是倾向于理论灌输、榜样示范、引导行为的教导过程。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途径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途径摘要: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用教师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用情感教育作为主要实施手段,以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的主渠道,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这几个方面形成合力,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教师人格;情感教育;课堂主渠道;家庭教育确立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用教师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说过“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人格,为一定社会服务”。
21 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在这样大背景下,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仅仅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塑造学习者健康的人格。
人的人格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通过认知获得的。
人格,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上的体现。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推动优良人格形成的精神动力,也是构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外界与个人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协调并处理好各种关系,保证心理反映的适度,防止异常。
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观念、理想、行为违背了社会准则,自然会到处碰壁,遭受挫折,陷于无穷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之中,导致心理的不健康。
可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保证人格健康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
教师的人格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进行,而且直接影响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良好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成为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
相反,教师的不良人格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成为塑造学生病态人格的潜在因素。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校德育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下面笔者将从培养目标、德育形式、推进机制等方面简要谈谈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开展德育工作前必须要确定的。
学校德育需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创新。
我们要注重学生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崇高志向、坚定信念、博学好问、精益求精的品质,拥有充满人情味的关怀情怀,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
二、灵活多样的德育形式学校德育工作形式多样,学生兴趣参与才能更易获得德育效果。
如,学生会、社团、班会、寒暑假社会实践和公益实践等活动,这些社团和活动均是学生主动组织并参加,学校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发挥主动力,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所长、获得成长,培养许多有用的德育信息。
三、推进机制有效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建立有效的推进机制,使其落到实处。
作为全校德育工作的负责人,要及时监督和检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学校德育工作还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考核机制,及时跟踪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表现,对表现优异者及时表扬和鼓励,对表现不佳者进行督促和纠正,刻不容缓。
四、合理落实德育责任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认真负责的参与其中。
学校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学生、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共同落实好德育责任。
学校要注重给老师、家长等辅助人员提供有效的帮助手段,让他们清楚并认真负责地执行德育责任。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要让学校德育工作发挥最大效果,需要学校严格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强化德育形式和推进机制,保证德育责任的合理落实。
唯有如此,学校德育工作才能够更好地推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学校的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工作。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明确的是如何顺应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途径全方位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那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粗浅看法:一、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可利用班主任例会和学校德育经验交流会等场合,组织学习德育文件、文章,围绕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讨论,统一认识,提高班主任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体班主任、副班主任观看教育片和报告,学习他人他校的先进经验,促使班主任讲究育人艺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拓宽德育教育途径.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联系当代小学生的思想现状、心理特点,学校可长期利用每周星期一国旗下讲话的场合,由中层以上的行政干部轮流,选择适合的话题,对全校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利用晨会或课间操时间,由负责德育的少先队总辅导员总结前一周德育工作情况,公布、表扬校内外出现的好人好事,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整改的方法,促使相关年段、班级及时做好整改工作。
各年段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以上的集中教育活动,针对各年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多次开展专题教育讲座。
三、长期开展班风建设综合评比活动。
由少先队为龙头,制定学校班风评比办法、标准,确定评比项目——-—升旗仪式队列、课间操、眼保健操、行为规范、卫生责任区、花草责任区、学生出勤、纪律遵守和不定期抽查.把班级的常规工作进行细化,统一衡量,有效促进班集体"争优创先"工作的长期开展,使校园环境、教学秩序、校风建设不断优化.四、探讨课改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引导广大教师、班主任遵循课改的新理念、精神,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摒弃原有“好学生”的观念,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做事。
心育与德育和谐共进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但在我们以往的德育教育中 , 许多德育活动缺乏创造
性和真情实感 , 无法触及学生丰富多彩 而又异常敏感 的心灵世界 , 活动中往往偏重 了塑造的成分, 而忽视了 心灵的触摸、 体验、 感悟。因而使学生感受到的是德育 的限制 与防 范 , 而不 是德 育 的发展 和享 受 , 造成德 育工 作的不冷不热。
、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新解读
1学校德育的基础——生命的呼唤 . 就道德的产生与人的关系而言, 道德 的源起乃是
人的主体需要 , 它起源于人的生命活动 , 自于人类对 来 自身的利益与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并通过社会性的个 体的实践表现出来 。可 以看 出正是人的需要孕育 出了
思想认识、 道德观念和个性心 道德 , 由于有生命的人 的存在而使道德有意义并不 断 标在于使人的政治思想、 进步和发展着, 所以对人类生命 的呼唤应成为一切德 理成为人在整个社会文化 中生存与发展 的一个质量尺 育活动的根基和基础。 度, 或者说是一种人性尺度 。而要通过德育教育达到 就要教师营造生动 然而 , 在我们现行的学校德育工作 中, 我们过分强 人性最美好的东西和恰 当的尺度 , 形象的教育文化情境 , 通过心灵 的触摸 , 达到 调已形成的德育规范对人 、 与人 以及人与社会之 间 人 具体的、 关系的调节和控制 , 很多很细的规范 、 条例公式化 , 忽
21 年 1 01 O月
湖北第二 师范学 院学报
J un l fHu e Unvri fE u ain o ra b i iest o d c t o y o
0e. 0 l t2 1
第 2 卷第 1 期 8 0
V0. 8 N . 0 12 o 1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知行合一的实践课
知行合一的实践课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德育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自己的全面素质。
学校可以根据实践要求,开设以爱心、家庭礼仪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实践,并在具体行动中反思和对德育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德育实效性。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师生之间要有良性互动,老师要多加关心,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觉得老师的温暖,让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
如果学生能在学校中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爱的氛围,他们的心态也会发生改变,从而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提升德育实效性。
三、开展德育实践课程
开设德育实践课程,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德育的实践行动,学会理解和应用社会道德准则,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品格,早日形成身心健康的德育体系,让学生真正具备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服务的精神。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作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加强与家长、学生、教师、其他班主任之间的沟通,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
同时,与同行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2.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班级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可以方便快捷地发布班级德育动态,提高班级德育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在线教学、教育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德育意识和激发学习热情。
3.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和公益慈善的意识。
4.荣誉奖励与惩戒机制: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参与德育活动,提高学生德育素质。
同时,合理运用惩戒手段,约束学生行为,保证良好的学校风纪和班级秩序。
5.认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个别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约束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同时,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
学生在更多的实践中感受到自我管理的乐趣,进一步树立了德育意识。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需要不断积极创新思路,与时俱进,将现代科技手段、个性化教育方法和荣誉奖励与惩戒机制等运用到实践中去,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力量和社会责任感,以便让学生在科学的德育教育下,健康成长,成为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才。
浅谈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小学阶段,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生命和健全人格的发育与成长,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道德是快乐的,做道德的人是幸福的,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深入研究的。
经过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我从中摸索出一系列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与大家共享。
一、各学科充分发掘德育渗透点1.更新观念,进行学科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德育课程自不必说,其他学科教师也要注重挖掘德育点,渗透德育,使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变成与学生的道德学习同在的一种活动。
根据学科特点有效开展德育渗透教学,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有效契合,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达到全科育人目的。
在品德、语文、音体美、学校及地方课程等课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
2.增强教师队伍德育工作意识和德育工作能力。
营造“教师身正,人人为导师;学生乐学,人人受关爱”的良好育人氛围,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
二、德育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1.节日教育常态化。
根据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品德素养。
我们利用每月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采用演讲、歌咏比赛、手抄报、绘画、征文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学习英模、生命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
比如清明节,以清明节为契机,采取网上签名寄语与网下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慎终追远、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学习懂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不断增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长成才。
2.红色文化显风采。
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心理教育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心理教育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心理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教育工作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教育专家的重视,同时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文章将从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概念,深入剖析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同异之处,详细阐述怎样运用心理教育来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及其中的策略与方法,最终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德育工作发展的道路。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尽管两者都以学生的品德为研究对象而且相互影响,但作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来说,是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互相包容的。
德育教育研究的是教育的范畴,而心理教育研究的是发展的范畴,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1、概念不同。
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概念不同,故而理论基础也不同,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引导他们掌握思想欢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辩善恶的能力以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而心理教育即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人格完善。
2、运用的方法不同。
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树立榜样,通过选好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调节行为,提高修养;锻炼自我,即让学生通过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实际活动培养他们良好品德修养;提高自身修养,即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陶冶,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例如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除此之外还有表扬、奖励、批评、处分等方法,开展心理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心理评估、心理测试、心理辅导等,对中小学进行心理评估的方法有观察法、行为评定法、社会计量法、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和会谈法。
以“育心”教育策略,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
以“育心”教育策略,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近年来,中职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德育教育,但是往往只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形式,而忽略了实效性,使得德育教育成为了一纸空文。
为了提升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应该采用“育心”教育策略。
首先,中职学校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心育”。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处理各种烦恼和压力,使学生更有勇气、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其次,中职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即“德育”。
学校要引导学生理解和遵守道德规范,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
可以组织道德讲座,实施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活动,锻炼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
同时,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在校园欺凌等问题上,要坚决查处,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
第三,中职学校必须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即“文育”。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创设了解人文知识、学习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途径,培养学生文化兴趣和素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读书活动,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献,增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理解和发展价值观的能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中职学校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即“业育”。
学校要引导学生理解职业道德,做到“以德为先”,注重职业道德的建设和规范,尤其是在职场守纪律、尊重权利、行动规范的素质。
学校可以利用职业讲座、企业实践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卓越个人的形成。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应该采用“育心”教育策略,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不同于传统德育教育方法,中职学校采用的“育心”教育策略注重学生个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标准,即道德履行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同时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科修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成长储备与需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以“育心”教育策略,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
以“育心”教育策略,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育心教育策略是指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核心,通过实施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
以下是具体措施:加强师生关系。
中职学校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树立师生友善亲近的形象,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关怀。
中职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情商和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心理健康素养。
强化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应当注重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将德育教育融入各门学科课程当中。
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分析、讨论班、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道德和公民责任,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学校应当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德育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校可以举办道德讲堂、主题班会等活动,通过讲述先进事迹和道德故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四,加强家校合作。
中职学校应与学生的家庭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德育情况,并协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形成合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家校联谊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增强与学校的互动和沟通。
建立评估机制。
中职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估机制,对德育教育的实效进行监督和评估。
学校可以制定德育目标和评估指标,进行定期的德育教育评估,了解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上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通过“育心”教育策略,中职学校可以提升德育实效性,并将德育教育融入学校的方方面面。
通过加强师生关系、强化课程设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家校合作和建立评估机制,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职业道德,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心育与德 育共进 。提 高学校德育工作 的实效性 的措 施
目前 ,学生心 理健 康教 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而学校 又担 负着重要 的责任 。学校不但是文化教育的场所 ,而且也应 该成 为学生身心健康 的基地 。 在学校教育中 , 存在品德与人格 、 德育与心理健 康教 育的冲突与统一等 问题。德育与心 理教育从 不 同的角度促进个体 品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具有促进个体 素质全面发展 的共 同目的 , 但两者依据的理论、 运用的方法 、 涵 盖 的内容及运行 的机制等存在差异 ,造成德育工作者与心理辅 导老 师之 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 为此 ,必须加强二者之 间的有 机整合 ,切实提 高德育工作 的实效性 。 1 在 学科教 学中渗透德 育与心育 . 学科教学是帮助学生学 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 ,培 养学生 的 各种基本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和发展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一 种活动。学科教学 中的德育和心 育的渗透 ,主要是积极推行启 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 将知识的传授融进 “ ”的思想教育, 人 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亲身感觉知识 中涵盖 的人生哲理 ,培养 出创新思维的习惯 和索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 强烈欲望。各学科的授课 过程 中, 注意上课 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 突出重点 ,避 免游离于传授知识 之外或单纯的就知识讲知识 。 教师应少一些纸 上谈兵 ,多一些 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少一些理 论 上的架空论 道, 多一些对学生思想状况实实在在 的调查研究 。 例如语文教学中在 古代 文学作 品的学 习中学习杰出人 物的 进步 思想 , 像北宋范仲淹 , 身为封建统治阶级 官员, 自身 “ 在 处 江湖 之远 的境地 中 , ”仍然坚持他 的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 之乐而 乐” 的道德思想境界及高 尚的人格。 在语 文的字 、 、 、 词 句 篇的讲解 中,在声情并茂 的朗读 中,通过传情激情 ,对学生的 审美情感 的培养 ,对学生 的心灵 的期望无疑起着真正的潜移默 化 的作用。数 学、物理 、化学 ,历史 、地理、体 育、美术等教 学中都有一些显性或隐性 的可作为心理健康指导和思想政治教 育的内容 ,应 得到老 师的重视和利用 。 2 在 学校教 育管理 及班主任 工作 中渗 透德 育和心育 . 全 国优 秀班 主任 任 小 艾 曾讲 过 “ 师的 秘 密 在 于 掌 握 学生 老 的心理世界 。 学校教育管理及班 主任 工作 中德育 的渗透即是教 ”
维普资讯
人才 培育
CAR E ORI ON ER H Z
Q
心育 德 共 是 高 校 育 作实 性的 效 径 与 育 进 提 学 德 工 效 有 途
李 炯
这些年来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是 ,似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 育的研究者都在格外地强调彼此 问的独特 性。从国内学术界 的 些论坛上发 出的呼吁是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的 “ 专业性” 尽 , 快 实现心 理健康教育 的 “ 专业化” ,不要把心 理健教 育的层 次 “ 降低”到政治思想教 育的水平;而从学校德育机 构发出的呼声 则是 “ 我们不懂心 理教育 ,我们 只相信学生 中的各种 问题还是 要靠严格管理、严格教育、奖惩分 明来解决。 ”所 以,当前有一 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就是德 育管理部 门推诿 、冷落甚至排斥心 理健康教育 ,而心 理健 康教 育则徘徊于德育工作和教科 研工作 之 间,游移不定 ,找不 到自己在学校教育 中应有的定位 。这样 种 “ 两层皮”的关系 , 油水 既不利于加强学校德育的实效 性, 也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的顺利推进。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 育相结合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 的有 育 与德 育 结合 的必 然性
1德 育 需要 心理 教 育 的支 持 和 补 充 . 传统德育具有明显 的 “ 思想政治教育化”倾向 ,在某种程 度上甚至可 以说等 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德育事实上忽视 了 学生道德心理 的培养 , 过于说教和灌输 , 致使德育效果欠佳 。 德 育的实践 已经充分证 明,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 内化程度 ,而 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 ,进行 多方面的选 择 、 分 化 、融 合 、顺 应 的 过 程 。 也就 是说 ,在 道 德 形 成 的 内化 过程中。主体 的自我意识 、情感及性格等心理素质是 内化 的决 策性机 关和重要的调控器。 因此 ,将新的道德要 求变成主体 的 品德 和行 为,还得靠心 理素质的调节 才能完成 。这种道德 内化 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 要素的培育 ,不是靠德 育自身 , 而是 由心理教育承担的 ,心 理教育为有效地实施德 育准备 了基 础。 心理教育适当扩充 ,完善了德育所需要 的 目标和 内容。随 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 的变化 ,青少年学 生心理上 的动荡进一步加剧 ,他们所 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 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德 育能够完全解决的 ,这迫 使德 育的目标和内容不 能不 涉及心理教育。而心理教育正是 以 其 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 育的不足 。 例如 , 对于 “ 如何 适应” “ 、 如 何调 控 自己”等每天都实实在在地 影响甚至 困扰学生 的问题 , 德育很少过问 , 而这些问题正是心理教育所关心 的。 事实上 , 现 代德育也必须同时关心这些 问题 ,否则就没有 出路。德育的改 革及其成效 已经充分证 明了这一点 。 德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补充 , 心理教育进一步提升德育 的 目标 ,并使德育 内容更加贴近学生 生活 ,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 的发展 。 2 心理教 育需要德 育的 “ . 导引”和 “ 参与” 心理教育是大德育视野 中的心理教育 ,是从大德育观念的 层面对育人工作提 出的新要求。 国家相关文件也正是在这一层 面上对德育规定 了健康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显然 ,心 理教育 作为在大德育背景下的一种教育活动 ,其 目标和内容虽 有其独 特之功能 ,但 都是 为了落实和服务于大德育。因此在价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