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危害(上

合集下载

2024年治理官员不作为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治理官员不作为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治理官员不作为心得体会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对治理官员的不作为问题感到非常担忧。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些治理官员因为怠于履职、敷衍塞责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对此,我深感痛心,并对这些治理官员的不作为进行了深思熟虑。

在我看来,治理官员不作为的根源在于官员自身的问题和相关制度的不健全。

下面,我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首先,治理官员不作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官员自身的问题。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治理官员只顾着追求个人权力和利益,忽视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这种问题在一些地方尤为突出,一些官员将自己当做“权力的巨人”,把公共事务当做自己个人的事情来处理。

这种个人主义思想和行为助长了官员的不作为行为。

另外,一些官员还存在干部作风问题和能力不足等方面的缺陷。

在处理工作中,他们常常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责任心,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对待问题往往采取推诿扯皮的态度,无视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完全无视人民对于治理官员的期待。

其次,当前的相关制度也存在一些不健全之处,为治理官员的不作为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例如,一些区域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了一些官员在处理问题时出现了利益冲突和推诿责任的情况。

此外,一些官员的权力较大,监管不足,容易导致他们滥用职权,忽视自己的职责。

还有一些相关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官员缺乏长远的眼光,只顾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

所有这些制度问题都为治理官员的不作为提供了一个合理化的借口。

针对治理官员不作为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官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道德理念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只有通过培养专业坚实的官员队伍,才能更好地解决治理的问题。

其次,我们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约束。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官员的履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勤勉尽责。

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危害(下)

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危害(下)

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危害(下)问题似乎发生在信访领域,而问题的解决则在信访之外“新条例颁布后,关于取消信访机构还是加强信访机构职能的争论和交锋也暂告一段落,但是,争论不会停止。

其实,河南4万官员在下访过程中,就带着一个探讨如何建立信访长效机制的任务。

”河南省委副秘书长李新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无疑,在新信访条例颁布之前的争论之声,不只来自北京,在全国信访工作领域,这种争论早已经存在,而“取消信访机构”的意见最终没有得到支持也是事实。

“解决信访问题,不仅是扩大还是削弱信访机构权力的问题,而且是信访之外的权力运作、权力模式、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可以说,问题似乎发生在信访领域,而问题的解决则在信访之外。

”一位接受采访的权威人士是如是说,他还认为,“讨论还将继续下去。

”向实务迈出了大步从事信访工作20年的李新华称,“新颁布的条例有几点进步。

一是对信访主、客体双方的规范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二是对信访问题的责任追究以及受理、监督都有了规范,而过去,信访权力说大大得不得了,说小小得一点没有;第三个进步是在制度化建设上有了新的规定。

”令李新华振奋的是,新颁布的《信访条例(修订草案)》采纳了他提出的一些建议。

如,建立政府信访信息网络,畅通民众信访渠道;向社会公布信访机构的通讯地址、电子邮箱、投诉电话、传真和信访接待时间等;推进依法信访进程等。

《瞭望东方周刊》在河南采访时接触到的持实务态度的官员,大多和李新华有着相同和类似的观点,无疑,高层在做信访问题的最后决策时,这些基层官员的声音是不能忽视的。

“1993年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信访洪峰,信访量连续11年呈持续上升趋势,这10多年,各级信访部门只起了一个‘缓冲带’的作用,有些具体问题没能得到解决。

”李新华这样认为。

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高层重视。

过去一年多来,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建立信访协调制度,解决群众的实质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依法办事,维护社会稳定。

“为官不为”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为官不为”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为官不为”的危害及治理对策作者:刘晓玉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6期[摘要]“为官不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为官不为”现象,也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治理“为官不为”现象要从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引导、完善机制体制、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加强治理。

[关键词]为官不为;危害;对策[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7)06-0032-05一、“为官不为”的概念界定“为官不为”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着较大的关联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为官不为”的最直观解释为“当官不干活”[1]。

在对“为官不为”概念分析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调查研究法,受采访的人对“为官不为”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

一些干部认为,为官不为就是在任期间,并没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没有为人民群众做出些实事;还有一些干部认为,为官不为若是以创新作为、积极作为来进行衡量的话,为官不为的人数较少,并且属于一种官场潜规则。

针对于上述研究情况,本文认为,所谓的为官不为应该分为两种情况,即广义的为官不为和狭义的为官不为。

狭义的为官不为是指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广义的为官不为我们可以理解为干部由于自身的能力问题,不能够较为及时地履行自身的职责,这一问题包括了动因、行为、后果等三个方面维度。

本文对为官不为概念的研究,则立足于广义的为官不为概念。

对为官不为行为的分析,涉及到的主要原因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遇到较大困难或是较为棘手的事情,一些官员选择回避、逃脱;第二,在工作过程中,畏手畏脚,生怕出现差错;第三,为官心态问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第四,缺乏敢闯精神。

为官不为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观点认为为官不为属于局部现象,即在某个省市或是地区存在;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为官不为已经成为当下一个主流情况,即认为是官场的潜规则。

治理干部不作为与乱作为心得体会

治理干部不作为与乱作为心得体会

治理干部不作为与乱作为心得体会治理干部不作为与乱作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发展、保障民众权益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本文将通过分析不作为与乱作为的原因、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治理干部不作为与乱作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一些干部思想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对自身职责和使命的认知,对民众的需求和诉求缺乏敏感性和责任感。

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存在滥用职权、利益输送以及腐败现象,导致他们对于治理事务的不作为或者滥用职权的乱作为。

此外,一些干部的能力水平不足,难以胜任其所在的岗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进而产生不作为与乱作为的问题。

不作为与乱作为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

首先,不作为与乱作为影响了公共利益的实现。

治理干部的不作为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不作为与乱作为破坏了公务员队伍的形象。

一些不作为与乱作为的干部使得公务员形象受到负面影响,让人们对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最后,不作为与乱作为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干部的不作为与乱作为使得原本应该得到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浪费了社会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治理干部的不作为与乱作为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要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干部对于自身职责的认知,明确干部的使命是为了民众的利益服务。

其次,要加强干部的廉政教育与监督。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于那些存在不作为与乱作为问题的干部进行问责追责。

同时,加强对于干部的廉政教育,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与廉洁意识。

此外,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要注重选拔具有素质、能力、担当的干部,加强对干部能力的评估。

最后,要加强社会监督与参与。

充分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加强对于干部的评价与监督,使干部不能逃脱对于不作为与乱作为的惩罚。

在个人的工作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治理干部的不作为与乱作为对于社会的不利影响。

庸官不作为之害 不亚于贪官

庸官不作为之害 不亚于贪官

庸官不作为之害不亚于贪官作者:曹林28名“为官不为”省管干部被免职或调整的新闻,让湖北上了头条,也让相关组织部门上了头条。

湖北综合运用履职尽责考核成果,推进省管干部能上能下,27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28名履职能力、精神状态或担当作为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干部被组织调整,22名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被批评教育或诫勉谈话。

某种意义上,这条新闻应该比“贪官落马”的消息更有冲击力和威慑力,因为贪官落马只是个人问题,而湖北所通报的“为官不为被免职”涉及广泛,这些问题在一些地方普遍存在却又不被当回事:班子软弱涣散、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被免职;担当精神不足、求稳怕乱、遇到矛盾不敢碰硬被免职;组织观念淡薄、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激情明显减退被免职。

这个通报肯定让那些有同样问题却没当回事的官员汗流浃背,以后没办法“混日子”了。

官员其实不应该觉得惊愕,中共中央政治局去年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已传递出清晰的信号,不要以为不往腰包里捞钱就没事了,不要以为“只要任上不出事”就能靠资历熬上位,为官不为也将成为整治对象。

可以看出,像湖北这样大规模地治理“为官不为”的庸官只是开始,各地各系统将会掀起一场落实“能上能下”规定的治庸风暴。

那些以缺纸为由不给群众办事、缺乏担当精神总打不开局面、任上平平庸庸一事无成的官员要睡不着了。

不干事、不作为、求稳怕乱就免职或调离,官员不要觉得这是多么严格的要求,试问当下的社会中,哪家企业会养着一个不干事的人,哪个单位会容忍一个干部长期打不开局面却拿着高薪的人,哪个单位会提拨那些精神状态不佳、缺乏创新意识和改革闯劲的人?没有。

优胜劣汰是通行的职场规则,这种规则才能激励员工的创新和创造力,否则会形成逆淘汰。

一个单位如果养着一批庸人懒人,注定会成为一个毫无竞争力、被市场淘汰的单位,官场就应该是一个职场,而不应该成为规则的例外之地。

要想避免逆淘汰,官场必须要与社会通行的职场规则接轨。

2024年干部不作为心得体会范文3篇

2024年干部不作为心得体会范文3篇

2024年干部不作为心得体会范文 (2)2024年干部不作为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一)2024年,作为一名干部,我对干部不作为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经验,我认识到干部不作为的弊端和危害,也意识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首先,干部不作为直接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下降。

干部不作为意味着工作进展缓慢,工作任务难以完成,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在2024年的工作中,我发现一些同事对工作态度敷衍了事,缺乏责任心和紧迫感。

在这种情况下,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整个部门的工作进展。

其次,干部不作为还会给群众带来不良影响。

作为干部,我们身处人民群众之中,肩负着为群众办事、解决问题的重任。

然而,如果干部不作为,无法及时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这将进一步加深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和不信任感。

2024年,我亲身经历了一些群众拖欠工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导致群众情绪激动,甚至上访维权。

这给我敲响了警钟,干部不作为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最后,干部不作为也会对干部个人造成负面影响。

干部是全面负责工作的重要角色,如果无法胜任工作或者无所作为,将丧失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进而影响个人的事业发展。

我深知,只有主动作为,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和发展。

综上所述,2024年我对干部不作为问题的体会是深刻的。

干部不作为不仅仅是工作效率的问题,更牵扯到群众利益和干部个人发展。

作为干部,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高效执行工作任务,真正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工作成果,推动社会进步。

2024年干部不作为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二)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通过这次工作,我深切体会到了干部不作为的危害以及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责任。

在此,我向您汇报一下我在2024年干部不作为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干部不作为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滥用行政职权的案例及危害

滥用行政职权的案例及危害

滥用行政职权的案例及危害滥用行政职权指的是行政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依据自己的意愿或私利而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律规定或权力滥用,从而损害公民、企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的行为。

滥用行政职权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贪污腐败:一些官员利用职权之便,以权谋私,违法违纪。

他们滥用权力谋取私利,通过收受贿赂、挪用公款等手段获取非法利益,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2. 不作为或懒政:一些官员滥用职权,故意不履行职责,不积极办理事务,拖延处理时间,并推诿扯皮。

这种滥用行政职权导致了司法资源的浪费,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3. 过度干预:一些官员在行使职权时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破坏市场秩序,干扰市场自由竞争,损害了企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比如,某地政府滥用行政职权通过强制要求企业以高价购买政府发包工程的材料,从而获得利益。

4. 乱用行政强制措施:一些官员滥用行政职权,滥用行政强制措施,过度侵犯公民和组织的权益,扰乱社会秩序。

例如,某地政府滥用行政权力,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企业解散工会,维权员遭到辞退和迫害。

滥用行政职权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侵害公民个人权益:滥用行政职权可能导致公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而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滥用行政职权将对公民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2. 扭曲市场秩序:滥用行政职权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过度干预市场会扭曲市场秩序,造成不公平竞争,阻碍企业发展,最终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

3. 降低政府公信力:滥用行政职权会使政府失去公信力和权威,不仅会影响政府的形象,也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降低,进而加剧社会信任危机。

4. 丧失社会稳定:滥用行政职权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损害社会稳定。

因为滥用行政职权不仅剥夺了公众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而可能激起社会的不满情绪。

滥用行政职权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公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对法治社会的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治理官员不作为心得体会范本

治理官员不作为心得体会范本

治理官员不作为心得体会范本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不作为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作为不仅仅意味着官员在履职中慢吞吞、敷衍塞责,更体现了对群众的漠视和对问题的推诿。

作为治理官员,不作为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职责,也严重损害了民众利益。

作为一名治理官员,我要深刻反思和总结自己在工作中的不作为问题。

首先,我认识到不作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作为官员,我们的职责是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但是,当我们不作为时,将会导致社会治理失灵,让群众感到无助和失望。

这不仅损害了人们对政府的信任,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其次,我发现不作为源于官员个人的行为和态度。

作为治理官员,我们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保持公正和正直的品德,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良好的榜样。

然而,由于一些官员个人养成了懒散的工作习惯,没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导致了不作为的现象。

再次,我认识到不作为不仅仅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影响了自身的形象和发展。

治理官员应该积极履行职责,主动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但是,当我们不作为时,不仅让民众对我们失去信任,也会影响我们自身的职业发展。

毕竟,一个不作为的官员是无法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

在认识到问题之后,我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不作为的问题。

首先,我加强了自身的学习和进修,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通过学习,我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其次,我注重加强沟通和协调能力。

作为治理官员,我们需要和各方面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互信和协作,为民众提供有效的服务。

通过积极沟通和协调,我可以更好地了解民众需求,并及时解决问题。

最后,我注重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作为一名治理官员,我们的使命是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群众利益的高度关注,为民众办实事、解难题。

“乱作为”与“不作为”

“乱作为”与“不作为”

“乱作为”与“不作为”作者:大野来源:《中华魂》2016年第02期纵观时下一些官员的失职行为,虽表现各异,花样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其实都是两件事:“乱作为”与“不作为”。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2015年10月19日报道,当年1月,有媒体曝光了河南滑县有个别新型墙材企业非法取土,破坏耕地的事情。

当地极为重视,随即展开市场整顿,共拆除40多座窑体,强拆了27家新型墙材企业。

然而,这一令外界“叫好”之举却在当地建材行业引起较大质疑。

县政府被指违法行政、懒政、怠政。

记者调查了解到,这批被强拆的新型墙材企业,其中不少企业都有发改、国土、质检、环保、税务等完备的合法手续,且年检样样过关。

仅因批建不一,就未经任何法律程序,一股脑儿地全部强拆,是否有些矫枉过正?“法无授权不可为”——在依法行政的时代背景下,这就是典型的乱作为。

事情往往都是这样,没人监督,没人过问时,一些行政部门是“不作为”,明知自己监管的下属单位有违规违纪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敷衍了事,互相推诿。

而一旦被媒体曝光,或被上级点名批评,又手忙脚乱,不分青红皂白,来个一锅端、一刀切,不惜“滥杀无辜”,变成了“乱作为”。

滑县有关部门的不加区别地强拆行为就属于此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乱作为比不作为危害要更大。

类似滑县有关部门这样的先是不作为继而乱作为,并非孤例,而是屡有发生。

远的不提,就说较近的吧,“一只大虾打败了一个城市”,是青岛有关市场监管部门不作为所致;河北山海关景区被摘牌,则是相关旅游部门乱作为所致;天津港区有关部门不作为即监管不严甚至严重渎职导致发生大爆炸,损失惨重,影响极坏;山东临沂平邑县地方镇后东崮村发生强拆事件,村民张纪民被烧死,则是乱作为的恶果……不作为是懒政,乱作为是乱政,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都是官僚主义的作风,都会降低政府公信力,会损害国家与群众利益,也都在严肃纠正之列。

平心而论,时下的不作为与乱作为两种现象,虽然都危害很大,都不可小觑,但危害更为突出的还是“乱作为”。

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是一种严重的问题,会给组织和团队带来负面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不作为不担当会削弱领导者的威信和权威。

领导者是团队和组织的核心,他们
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解决问题、承担责任。

如果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不积极推动
事务的进展,那么员工和下属会对其失去信任和尊重,导致领导力的丧失。

其次,不作为不担当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意味着对工作不负
责任,不把任务当回事。

这会影响团队的工作氛围,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从
而降低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同时,由于领导干部不积极推动问题解决,导致问题得
不到及时解决,进一步拖延工作进程。

另外,不作为不担当也会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领导干部的作为和担当是组织
运转的重要保证。

如果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不积极履行职责,组织的规范管理体
系就会失效,各项工作会陷入混乱,最终导致组织的发展受阻。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领导干部应该时刻警醒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领导技能,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推动工作的
进展。

此外,领导干部要与员工和下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推动团队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作为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
和使命,积极推动工作的进展,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为团队和组织的发展做
出贡献。

不作为也是最大的腐败

不作为也是最大的腐败

不作为也是最大的腐败李克强总理28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说,为政不廉是腐败,为官不为也是变相腐败。

“仕而废其事,罪也。

”庸政懒政怠政必须继续坚决加以整治。

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要确保今年生产任务如期完成,严厉责问那些“混日子”、“不作为”、“得过且过”的行为。

面对严峻压力,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调整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效益稳中有进。

但“稳”不等于不作为,“廉”和“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

勤而不廉会出事,廉而不勤易误事。

身为领导干部要履行好职能使命,就必须始终做到既要一心干事又要一身干净,决不能以干事为不干净“遮羞”,也不能借干净为不干事“开脱”。

干不干事与出不出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只要公道正派,严于律己,严格按制度、规定和程序办事,把权力用在部队建设发展上,又怎么会出事?反之,如果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四平八稳,得过且过,只想谋个人私事,出事不过是早晚的事。

现实中,有人持这样的观点:宁可不作为,也不要犯错误;宁可少干事,也不要出事。

细琢磨这句话,觉得有失偏颇。

不贪不占、不犯错误,是一个领导干部最基本的品行。

而为了不出事就不干事,为了避免犯错误就不作为,无疑是走向了“消极保平安”的极端。

如果说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是腐败,那么,不作为、图安逸、偷奸耍滑,只吃俸禄不干活同样也是一种腐败。

因为它“腐败”的是党和人民给予的责任和信任。

消极与腐败常常相伴而生。

不作为是典型的消极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腐败。

不作为,不干事,可能不会出事,看上去中规中矩,似乎也干净,人们往往见多不怪,习以为常,最多只看成是作风问题,对其非显性的危害后果,认识不足,也不予深究。

其实,这种不作为的消极行为,如同潜伏在干部身上的可怕病毒,不但在慢慢侵蚀干部的免疫力与健康躯体,而且一旦传播开来,染之者众,就其后果而言,不作为必定误事、坏事,乃至坏了大事,其为害之烈,一点也不亚于那种违法乱纪的腐败,有时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最大的失职

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最大的失职

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最大的失职
对领导干部来说,占着位置不尽责、不管事、不担当、不作为,就是最大的失职渎职,必须拿出大破大立的决心和气魄重拳整治、严肃处理。

《办法》明确了对不担当不作为干部的5种组织处理方式,细化了调整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的9种情形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的13种情形,为各级某某处理不担当不作为干部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广大干部划出了为官从政、履职尽责的行为底线。

各级某某要坚定扛起从严管治吏的政治责任,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动真碰硬,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快查严办、施以重拳,坚决调整一批,果断处理一批,绝不搞姑息迁就、绝不搞法外开恩、绝不搞下不为例,倒逼形成层层负责、人人担当、事事作为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

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

全省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刻汲取“疫苗案件”教训,坚决落实全省干部作风大整顿的各项要求,带头查“八不”、破“五弊”,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强烈意识,负起责任、挑起重担,担当作为、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向中央和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2024年治理干部不作为与乱作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治理干部不作为与乱作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治理干部不作为与乱作为心得体会范文 (3) 2024年治理干部不作为与乱作为心得体会范文 (3)精选2篇(一)2024 年治理干部不作为与乱作为心得体会时间如梭,转眼间已经是 2024 年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是一名基层治理干部,亲身参与了社区治理工作。

回顾过去的工作经历,不禁让我对治理干部的不作为与乱作为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心得体会。

首先,治理干部的不作为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首先,一些干部缺乏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对待工作漫不经心,对群众的需求置之不理。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权益,对于社会问题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作为的表现。

其次,部分干部追求个人政绩、升迁和金钱利益,而非真正关心社区治理工作的成效。

他们只重视短期的政绩和表面文章,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和社会效益。

再者,一些干部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无法胜任工作岗位,导致不作为的现象频频发生。

其次,治理干部的乱作为也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乱作为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违法乱纪、滥权妄为以及执行不力等。

这些行为破坏了社会秩序,侵害了市民的合法权益,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安全。

乱作为也是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体现,严重损害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针对治理干部的不作为与乱作为问题,我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

首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违法乱纪的行为,构建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其次,加强培训和能力建设,提升干部的专业素养和治理能力。

第三,加大对社区治理工作的宣传和投入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干部对社区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作为一名治理干部,我深感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我会时刻铭记党的宗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努力做到公正、廉洁、高效的工作。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关心群众,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服务社会,为人民谋福祉。

总之,治理干部的不作为与乱作为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只有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担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为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贡献力量。

报告总结-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危害(上 精品

报告总结-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危害(上 精品

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危害(上这次大规模官员下访,客观上来说还是一种应急之举。

要彻底解决信访难题,还要从源头抓起2019年新年前,完成南京大学的哲学博士论文答辩后,返回郑州的当天下午就去了汝州。

在他看来,汝州的另一份考卷同样迫切一件难缠的上访案件正等着他和下访工作组解决。

49岁的是省委宣传部的正处级干部,目前,他还有另一重身份平顶山市下访工作组小组长。

和他同时成为下访队员的还有省直机关的723位干部。

事实上,不仅仅是省直机关的官员要下访,2019年9月15日,省、市、县3级下访干部共42664人走出机关,下到乡村、工厂、社区,逐门逐户排查矛盾和问题。

工作组──这个多少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名词在2019年甚至2019年持续成为省各级官员和老百姓口中的热词,同样成为热词的还有下访二字。

和2019年初高调下派工作组进驻艾滋病村不同的是,这场涉及省、市、县3级干部、4万多名官员的下访工作,媒体鲜有报道。

4万多下访官员身负3项重任一是调查处理尚未解决的信访案件;二是排查可能引起上访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三是督促健全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当地政府部门人士是这么介绍的此次大规模下访使官员群体真实地体会到了上访者的诉求与痛苦,并深刻反思了问题的症结,甚至良心受到了巨大的刺痛。

2019年1月12日,《瞭望东方周刊》获悉4万官员下访第一阶段工作暂告一段落,即飞赴郑州采访。

必须冷静反思了问题出在哪儿人要回去,事要解决──总体要求只有这一句话。

2019年8月26日下午,全国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召开4天后,前省委书记李克强便作出批示,要在解决突出问题方面有切实举措,力争2019年下半年取得明显成效。

9月5日,有关实施方案获得通过;9月10日省委作出动员;9月15日,4万多官员全部到位,奔赴下访地。

从2019年9月3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从决定组织3级官员下访,到9月15日,4万多下访官员下到农村、厂矿,仅用12天时间。

不作为就是一种腐败

不作为就是一种腐败

不作为就是一种腐败时下,人们只要聚集在一块,提起腐败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某某利用职权贪污腐化,纵容子女及其亲属从事非法经营,从中获利,并对此深恶痛绝。

这说明反腐败工作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共识,也势在必行,必须坚决进行到底。

然而人们对于某些领导在其位不谋其政,导致单位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群众利益受损的不作为的行为则感到无所谓,很少去指责和谴责。

其实,不作为同样是一种腐败,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经济和生活上的腐败。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反腐倡廉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腐败现象得到了明显的遏制,绝大多数党的领导干部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珍惜手中权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兢兢业业地干事创业,使经济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

然而,也的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束手束脚,用权不足,无所作为,成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改善的阻碍者。

他们主要表现为“四想四不想”,即:只想新点子、出新招,不想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只想出政绩,创新高,不想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只想个人升迁,当官发财,不想群众的利益和冷暖疾苦;只想保平安,守摊子,不想创新发展,争创一流。

说到底,就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不妨碍当官,影响不了进步的思想在作怪。

我们说类似这种不作为的现象是一种腐败,是因为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辜负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严重的用权不足和失职渎职。

它所造成的损失和消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比一般的贪一点、占一点要腐败得多,破坏性更大。

由此可见,不作为就是一种腐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比经济和生活上的腐败冠冕堂皇得多,但其危害却不可低估,必须坚决反对,彻底根治之。

反腐败,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是顺民意、得民心的重要工作。

对于那些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纵容妻子儿女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当然要采取强力措施予以坚决打击,从而维护党的形象、巩固国家政权的地位。

这是毫无疑问的。

同时,对那些在工作岗位上用权不足、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甚至使单位建设倒退的领导干部,也应象治理腐败问题一样,进行坚决的打击,决不心慈手软,让其漫延甚至恶化,影响经济的发展,损害党的形象。

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学习体会

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学习体会

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学习体会近年来,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显露出来。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影响到我国的发展进程。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阐述干部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的具体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个人的学习体会。

干部不作为指的是一些干部在工作岗位上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缺乏对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

他们对工作任务漠不关心,出现拖延和推卸责任的情况。

其结果是工作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而干部慢作为则是指干部对工作缺乏紧迫感,表现出懒散和拖沓的态度。

他们常常延迟工作进度,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给他人造成诸多不便。

乱作为则是指一些干部在工作中严重依法依规,违反党纪民法,甚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这些干部往往以个人利益为重,不顾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干部队伍选拔任用机制不完善。

一些干部靠关系、拉帮结派来获取职位,而非依靠能力和业绩。

这导致了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批庸碌无为的人,他们不具备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进而出现了不作为和慢作为的现象。

其次是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不够。

一些领导干部对下属的工作表现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也往往放任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的情况。

再次是干部队伍内部的官僚主义问题。

一些干部不愿创新,喜欢墨守成规,不愿意冒风险。

这导致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拖沓和繁文缛节,无法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最后是缺乏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念。

一些干部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损害人民的利益,使得乱作为问题屡禁不绝。

通过对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干部应该更加注重积极主动。

作为一名干部,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主动地承担工作任务,积极推动工作进展。

其次,干部应该时刻保持紧迫感。

谈基层领导干部的不作为

谈基层领导干部的不作为

谈基层领导干部的不作为关于领导干部的不作为问题,我们常常听之于部局领导讲话,闻之于大会小会强调,见诸于上级通报批评,似乎已成为一种通病。

对铁路站段而言,这种病危害企业肌体,腐蚀人的心灵,败坏党的形象,涣散组织队伍,与构建和谐铁路和又好又快发展背道而驰。

究其根源,概与个人主观意识不可分割,又和长期作风建设密切相关,还与社会历史存在渊源。

中国人历来信奉中庸哲学,讲求中庸之道。

追溯历史,在汉代初期,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历经战乱、人民企盼太平的要求,政府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景象,为安定社会、巩固汉业奠定了基础。

然而北宋时期,宰相司马光不顾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大批变法人士被排挤出朝,酿成“元佑更化”。

虽然王安石变法有它的弊端,但此时司马光的保守无为,恰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北宋一朝国力的虚弱和社会的动荡。

纵观人类历史,无论改朝换代还是社会生产力进步,无一不是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积极“作为”的结果。

司马光的悲剧就在于,不知汉初的“无为”,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有为”。

这位大政治家至死也不明白,自己能够成功地编纂完成宏篇巨著《资治通鉴》,却在治理国家上无法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

当前,领导干部的不作为问题不仅存在于站段一级,也存在于车间一层,上行下效,不良循环,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制约着站段的加快发展,牵扯着实现安全长久平稳、构建和谐铁路的后腿,已经到了非狠抓不可的程度,标本兼治刻不容缓。

领导干部的不作为表现很多。

满足于听汇报、看总结,习惯于“去了车间班组就算完成包保,到了现场就算发挥作用”,这是官僚主义的不作为;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热衷于搞所谓的“表面工程”,这是形式主义的不作为;说多了怕得罪人,管多了担心有越位嫌疑,信奉遇事折衷、不得罪人的处世哲学,这是好人主义的不作为。

前两种行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你不能说他们没去作为,最多说是没有好好作为。

浅谈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危害

浅谈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危害

浅谈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危害
浅谈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危害
基层干部往往被看成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环,然而当前存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群体中出现的“不作为”事实,准确地说,基层干部“不作为”不是他们“不去作为”,而是“没有好好作为”,这久直接造成了“最后一公里”短路、不通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党中央的政策制度落实。

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找准基层干部“不作为”的病根,对症下药,变“不作为”为“有为”。

基层领导干部“没有好好作为”形式多样,如:满足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热衷于搞表面上的工程,赶场听汇报、看总结,习惯于到了现场就等于落实了工作,喜欢“搞一刀切”,不根据实际情况统一标准,这些可以归结为形式主义的不作为;说多了怕得罪人,管多了担心有越位嫌疑,信奉遇事不得罪人的处世哲学,这是官僚主义的不作为。

其实,这两种行为有很大的欺骗性,看似“有为”,最后却是劳民伤财“零作为”,使老百姓怨声载道,其危害性比“不作为”更大,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深。

在普通职工眼里,领导干部就是表率,领导干部的权威性和辐射影响力的发挥都要以做好表率为前提,领导干部如何作为、作为如何,对干部职工的作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领导干部不作为就会形成“将不用心、兵不用力”的局面。

领导干部必须从会议室里搬出来、从办公室里走出来、从小汽车里钻出来、从迎来送往中挪出来,少一点虚套浮躁、多一些实实在在。

按照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树立和强化时不我待、我不怠时的紧迫之感与忧患意识,坚决克服我行我素的懒惰行为,重安排不重结果的处事方法。

把“无为”变“有为”,用积极、及时、科学、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做出成效,来落实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庸官懒政的现实危害及治理措施

庸官懒政的现实危害及治理措施

庸官懒政的现实危害及治理措施庸官懒政的现实危害及治理措施【摘要】在经济“新常态〞和反腐风暴的双重高压下,一些地方的干部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把“不干事〞作为“不出事〞的应对之策,出现等待、观望情绪,庸政、懒政、怠政等现象抬头蔓延,这给我们的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

防止为官不为、懒政怠政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预防为主原那么,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庸官懒政表现危害治理党的十八大以后,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面对反腐败和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有一些领导干部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把“不干事〞作为“不出事〞的应对之策。

这一风气的形成和蔓延与“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背道而驰,是“四风〞问题的另一“变种〞,其危害不容小觑。

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其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并强调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可见如何全面治理不敢为、不会为、不想为的懒散庸行为,使为官者想为、敢为、会为,大有作为,不仅是改革开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不仅是中央层面的共识,更是民情民意的诉求。

一、庸官懒政的现实表现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为官不为〞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它实际上就是对懒政怠政的一种高度概括。

具体来说,懒政怠政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

我们通常说的“在其位,谋其政〞,是人民群众对一个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

人民把权力交给了政府,就是希望在政府的治理下,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

为此,需要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对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内外环境等进行科学的判断,制定符合实际的开展战略和蓝图,然后利用恰当的政策工具将设想变成现实。

二是对上级的政策不予执行或者想法拖延执行。

中国采取的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下级服从上级是政府纵向权力关系的一个根本特征,因此,很多情况下权力的运行表现出相对集中的形态,上级掌握着更多的政策制定的权力,而下级那么逐层将政策予以落实。

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危害(下)

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危害(下)

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危害(下):01-10问题似乎发生在信访领域,而问题的解决则在信访之外“新条例颁布后,关于取消信访机构还是加强信访机构职能的争论和交锋也暂告一段落,但是,争论不会停止。

其实,河南4万官员在下访过程中,就带着一个探讨如何建立信访长效机制的任务。

”河南省委副秘书长李新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无疑,在新信访条例颁布之前的争论之声,不只来自北京,在全国信访工作领域,这种争论早已经存在,而“取消信访机构”的意见最终没有得到支持也是事实。

“解决信访问题,不仅是扩大还是削弱信访机构权力的问题,而且是信访之外的权力运作、权力模式、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可以说,问题似乎发生在信访领域,而问题的解决则在信访之外。

” 一位接受采访的权威人士是如是说,他还认为,“讨论还将继续下去。

” 向实务迈出了大步从事信访工作20年的李新华称,“新颁布的条例有几点进步。

一是对信访主、客体双方的规范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二是对信访问题的责任追究以及受理、监督都有了规范,而过去,信访权力说大大得不得了,说小小得一点没有;第三个进步是在制度化建设上有了新的规定。

” 令李新华振奋的是,新颁布的《信访条例(修订草案)》采纳了他提出的一些建议。

如,建立政府信访信息网络,畅通民众信访渠道;向社会公布信访机构的通讯地址、电子邮箱、投诉电话、传真和信访接待时间等;推进依法信访进程等。

《瞭望东方周刊》在河南采访时接触到的持实务态度的官员,大多和李新华有着相同和类似的观点,无疑,高层在做信访问题的最后决策时,这些基层官员的声音是不能忽视的。

“1993年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信访洪峰,信访量连续XX 年呈持续上升趋势,这10多年,各级信访部门只起了一个‘缓冲带’的作用,有些具体问题没能得到解决。

”李新华这样认为。

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高层重视。

过去一年多来,xx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建立信访协调制度,解决群众的实质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依法办事,维护社会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危害(上 这次大规模官员下访,客观上来说还是一种应急之举。

要彻底解决信访难题,还要从源头抓起 2005 年新年前,完成南京大学的哲学博士论文答辩后,返回郑州的当 天下午就去了汝州。

在他看来,汝州的另一份考卷同样迫切一件难缠的上访案件正等着他 和下访工作组解决。

49 岁的是省委宣传部的正处级干部,目前,他还有另一重身份平顶山 市下访工作组小组长。

和他同时成为下访队员的还有省直机关的 723 位干部。

事实上,不仅仅是省直机关的官员要下访,2004 年 9 月 15 日,省、 市、县 3 级下访干部共 42664 人走出机关,下到乡村、工厂、社区,逐门 逐户排查矛盾和问题。

工作组──这个多少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名词在 2004 年甚至 2005 年持 续成为省各级官员和老百姓口中的热词,同样成为热词的还有下访二字。

和 2004 年初高调下派工作组进驻艾滋病村不同的是,这场涉及省、 市、县 3 级干部、4 万多名官员的下访工作,媒体鲜有报道。

4 万多下访官员身负 3 项重任一是调查处理尚未解决的信访案件;二是排查可能引起上访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三是督促健全完善信访工作长 效机制。

当地政府部门人士是这么介绍的此次大规模下访使官员群体真实地 体会到了上访者的诉求与痛苦,并深刻反思了问题的症结,甚至良心受到了 巨大的刺痛。

2005 年 1 月 12 日,《瞭望东方周刊》获悉 4 万官员下访第一阶段工 作暂告一段落,即飞赴郑州采访。

必须冷静反思了问题出在哪儿 人要回去,事要解决──总体要求只有这一句话。

2004 年 8 月 26 日下午,全国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电 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召开 4 天后,前省委书记李克强便作出批示,要在解决突出问题方 面有切实举措,力争 2004 年下半年取得明显成效。

9 月 5 日, 有关实施方案获得通过;9 月 10 日省委作出动员;9 月 15 日, 4 万多官员全部到位,奔赴下访地。

从 2004 年 9 月 3 日省委召开常委会, 从决定组织 3 级官员下访,到 9 月 15 日,4 万多下访官员下到农村、厂矿,仅用 12 天时间。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办公室 以下简称省联席办副主任朱孟洲,向记者介绍了 4 万官员下访决策的出台 过程。

因此,组织 4 万官员下访的决定,是在中央高层下决心集中处理信访 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大背景下作出的。

2004 年前, 省委副秘书长李新华在省信访局副局长这个位置上工作了 10 年。

李新华说,这 10 年,可能是全国所有从事信访工作的干部最苦、最 累的 10 年。

从全国来看,从总理到省委书记都在亲自批阅群众来信, 从中央到省委 对信访工作要求之高、措施之具体、批评之严厉、责任追究之坚决也应该 说是多年少有的。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尽管我们下了这么大的力气,全国的信访总量还 是有增无减。

因此, 我们必须冷静反思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这也是促使省委决策 4 万官员走下去,把矛盾解决在基层的动因之一。

李新华认为,信访绝不是的特产。

国家信访局公布的全国信访总量的连年递增是现实的。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确实存在大量改革欠账,而类似的问题每年都在 积累,这是信访量增多的大背景。

事实上,作出 4 万官员下访的决策对省委、省政府来说是一次挑战, 省委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因为,官员下访很可能造成信访量的继续上升和反弹。

李新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决策过程中 ,前省委书记李克强请常委们首先讨论 , 能不能组织下去 ? 会不会产生什么反应?当时便有常委表示,下访,如果问题不能解决好, 会带来更多的难题。

李新华说,特别是在省、市、县这 3 级,很可能会‘按下葫芦起了瓢’。

省委常委会在讨论时,对此也有过争论。

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2004 年 12 月,新任省委书记徐光春一到,就听取了省联席会议的工 作汇报,并对官员下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的危害 3 个月前,即 2004 年 9 月 10 日,省委副书记支树平为省直机关 700 多名下访干部做了出发总动员。

今年 20047 月以来,全省信访量持续攀升,省县级以上党政信访部门 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408 万件人次,上升 259,这么多的信访案件,反映 了这么多的问题,涉及这么多的人,不抽调大批干部下访,能在短时间内 解决吗? 一些地方官僚主义形形色色,关系网重重叠叠,群众反映问题常有阻 力和困难,不组织上级机关干部下去明察暗访、督办督查,能打得开局面 吗? 支树平对参加动员会的官员发问,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多数有道理 或有一定道理,这些问题大都是基层应该解决也有能力解决的,但是,为 什么群众常常为一个问题反复上访呢? 这也是 4 万下访干部走下去后最初的困惑。

为什么群众要向上反映呢?这是因为我们的一些干部没有负起责任来。

老百姓有了问题,乡里解决不了,当然他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县里甚至 省城和北京。

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安东在驻马店市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 作出如此表述。

在这次下访行动中,安东担任驻马店下访工作大组的组长。

1 月 12 日中午,安东在省城开完第一阶段下访总结会,立即赶回驻马 店市研究督办没有办结的 4 件上访案件。

安东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截至目前,省联席办向驻马店市下访工作组交办的赴京到省上访案件 131 件,已经圆满办结了 127 件。

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次就能解决问题呢 ?解决上访的关键是 什么?是每一级官员都要负起责任!官员不作为,才是最大的危害。

安东正在思考撰写一篇论文,主题是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他说,制约是一种机制,就像一轮扣一轮的齿轮,你动,他也动;影响群众 解决问题的原因,实质上是官员的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空间太大,可松可紧。

我们确有愧对百姓的地方 省高院副院长安东的腰扭伤了。

确切地说,安副院长的腰是在给老百姓鞠躬时,一下子弯得太猛了, 就扭伤了。

驻马店市下访工作组联络员荆伟告诉记者。

什么是下访?一要下去,二要见到当事人。

不是简单地对案件下结论。

关键在有没有查清事实真相。

安东不留情面地批评干部。

安东坦言,老百姓的淳朴情怀令他感动。

我要给老百姓鞠这个躬,我们确有愧对百姓的地方。

有的司法机关办案时发现抓错了人,把人放了,老百姓还去送锦旗, 去感谢,我们的干部也还收下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事实上应该做的是检讨,不是收锦旗。

从 2004 年 9 月 15 日下派到驻马店市担任下访工作组组长,3 个多月 来,安东过问了全部 131 件北京和省里交办的案件。

他在听汇报时常常出其不意地提问题,他担心自己会被骗。

事不解决,人不能回去。

安东在审签报结案件时,要求暂缓结案、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就有 50 多件。

原籍新蔡县、现居新疆的王会臣 1957 年因为砍了自家坟地里的 4 棵 树,竟被判了 5 年有期徒刑。

1982 年,王会臣被改判无罪后,开始上访要求给予经济补偿。

但按照当时国家的有关规定,王不属于国家经济赔偿对象。

下访组在未与王见面的情况下,认为其为无理诉讼,准备报签结案。

安东在审签时提出,处理这个案子,不能简单地拘泥于以前的规定和 结论, 而是要考虑到王会臣确实被错判并服刑, 并为此背井离乡这一事实。

他几次到新蔡县与县委县政府领导协商,要求县有关部门一定派人到 新疆与王见面,并从实际出发给王适当的补助。

在安东的督促下,新蔡县筹集资金派人千里迢迢赶赴新疆,给王会臣 做解释工作, 送去了 5000 元补助金, 并在王的老家给其正名, 还其清白。

70 多岁的王会臣为争一口气上访几十年, 当新蔡县领导奔波千里代表 当地官方向他道歉, 并送来救助金时, 他老泪纵横, 表示以后决不再上访。

安东对此评价下访工作组督办案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 点一滴地重树党和政府的威信、化解矛盾的过程。

上访农民不是洪水猛兽 省委宣传部法规政策研究室主任、平顶山市下访工作小组组长是一个 认真的人。

在汝州市处理一起案件时,他要见当事人,乡里劝他不要见,见了就 会出不来,会被围上。

坚持了 3 次,在做了一切后果自负的保证后,乡里却给他安排了一个 假当事人见面。

谈了不到 5 分钟,将其当场拆穿。

汝州市委书记闻听后公开点名批评了这位乡领导,第二天,村干部陪 着终于见到了上访户孙宝金。

我们完全没必要把上访农民想成洪水猛兽,实际上他们是讲理的,有 时就为了二厘地、几块砖,甚至邻里孩子打架上访,但如果没人理,可能 会造成流血冲突。

各级官员常常把农民反映的事当成‘小事’,可是为了这些‘小事’,从上 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又有多少人在忙?又浪费了多少人力、财力?如果拿 出十分之一的精力、百分之一的耐心,问题也就解决了。

说。

洛阳下访工作大组组长、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院长杨柏林已经是第二次下到村里了。

2002 年 4 月 12 日到 2003 年 4 月 13 日,杨柏林曾在新乡市辉县市高 庄乡火叉村驻村扶贫一年。

9 月 15 日工作组到洛阳。

一周后,就有群众找上门了。

很多人点名要见杨柏林副检察长。

洛阳市下访工作组联络员李剑伟告诉记者。

有人对组长接访提出异议。

杨柏林表示,上访者更多的时候,是没有人听他说话,我们的干部已经习 惯了听领导做报告,现在,是老百姓给我们做报告,必须听。

洛阳市孟津县的王秀兰,因为宅基地问题上访多年,杨柏林静静地听 她讲完自己的道理,找出法律法规,逐条给她解释哪儿占理,哪些要求没 理。

王秀兰听完痛哭流涕我上访了三四年了,就是村干部也没听我好好讲 过 5 分钟,更没有人给我解释法律,不是推就是撵。

没想到你这么大的官还能这样听老百姓说心里话,要是干部都像您这 样,我早就不上访了! 杨检在洛阳下访期间,发过 3 次火。

都是因为干部推诿拖沓扯皮,不解决问题,‘踢皮球’。

联络员李剑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经济账和政治账 历史上汝人善诉,汝州在 2000 年之前的上访量一直排在省前 10 名,在省城、北京都挂了号。

2000 年之前,汝州市委、政府几乎推不开门,每天都有上访者围堵, 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

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几乎把一多半的精力都放在解决信访问题上了,还 是上面批,下面骂,汝州的官不好当。

市里最初把解决问题放在千方百计降低进京进省上访量上,在省城、 北京都派驻了信访工作组,常年驻扎,主要任务就是拦、接上访群众。

樊占营对此并不讳言。

樊告诉记者,从汝州到北京接回一个上访者,平均要花费 1000 元人 民币,每年,汝州用于接访的费用支出就达十几万人民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