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附练习)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一)、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

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2. 能够理解杜甫诗中的人生观和社会观;3. 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赏析杜甫诗,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播放杜甫的画像,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2)播放杜甫的代表作《春夜喜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3)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中有哪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为什么很多人尊称杜甫为“诗史之巨”。

2. 课堂活动(1)出示《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三首诗,按顺序逐一给学生介绍,同时给学生逐词逐篇逐句逐字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2)让学生自己朗读这三首诗,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的高妙境界;(3)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辩论,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江畔独步寻花,你读完这首诗后,有什么感触?”等等;(4)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赏识杜甫的诗歌。

3. 课堂总结教师做一次简洁的课堂总结,回顾本次课的主要内容,阐述方法和原则,表扬优秀表现的同学,纠正错误,指出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并为学生概括一下课堂任务,引导学生把学会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应该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学科知识上获取更多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讲解内容外,还运用了组内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记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学评估:评估方式有两种:一是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功课成绩进行评估;二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课堂活动的观察,可以初步地了解学生对杜甫诗的认识和对语文学科的掌握情况。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1、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杜甫诗三首教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教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教案必修三教案标题:杜甫诗三首教案(必修三)教案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 分析和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杜甫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杜甫,了解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历史背景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分析并讲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分析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诗歌欣赏(20分钟)1. 选择三首杜甫的著名诗歌,如《登高》、《月夜忆舍弟》、《春望》。

2. 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情感以及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3.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模仿创作(20分钟)1. 选择其中一首杜甫的诗歌,让学生模仿其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3. 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鼓励他们分享和欣赏彼此的作品。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相关图片)2. 杜甫的诗集或选本3. 学生的诗歌创作材料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和诗歌欣赏的参与程度。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是否能够模仿杜甫的写作风格,并表达出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3. 口头回答问题:提问学生关于杜甫的生平、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的问题,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课方案 (优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课方案 (优选多篇 )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课方案《杜甫诗三首》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作者的平生、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认识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这三首诗。

3.学习《望岳》,感觉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登攀绝顶、俯视全部的壮心随和概。

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觉诗人热爱国家、关怀公众、怀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课重难点1.认识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尝诗歌的美点。

3.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觉品尝诗歌的境界。

教课方法1.朗诵教课法。

频频朗诵、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经过想像与联想,掌握诗的景与情。

2.谈论法与点拨法相联合。

充足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课法。

《望岳》采纳这类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指引学生知内容,想境界,悟情感,品特点。

4.诗歌境地教课法。

教读《春望》,可采纳这类教法,指引学生想像形象、掌握物境;体验感情、掌握情境;品尝意蕴,掌握境界。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目的:师生互动,学习商讨《望岳》《春望》。

指导学生朗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尝诗的境界;联合读诗的亲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教课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积厚流光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朝出现了亘古未有的繁华,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巅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日,让我们走近被后代称为“诗圣”的杜甫,倾听他笔下贱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涛;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代,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春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日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二、杜甫简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歌。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体味杜甫诗歌的风格,学习寓情于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导入“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 由以上诗句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人称“杜工部”。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59岁。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秋兴八首》等。

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题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即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诗歌图片,要求学生欣赏图片,读出感情。

5.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6.合作探究:7.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

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

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诗三首教案1诗歌常识: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诗歌特点: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选入课本的《杜甫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

诗歌鉴赏之四抓: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知人论世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律诗的朗诵指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抓题目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朗诵法、点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__在,光焰万丈长。

”?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三首,通过他的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知识积累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更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最新5.杜甫诗三首教案

最新5.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所寓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2、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着重理解杜甫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3、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4、背诵诗文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第一课时探究新知:一、知人论世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人誉其诗为诗史。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精品文档(一)、读书和漫游时期(712-745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 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创作的准备期: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2、回忆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熟悉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3、把握情景交融、借古咏怀的艺术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4、背诵并积累名句。

二,教学重点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2、了解咏史诗特点,掌握借古咏怀的艺术方法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思路,结合高考命题形式答题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启发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知识回顾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本课书所选三首诗都是杜甫晚年客居夔州时所作,这一时期的诗歌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变化无常,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沉郁顿挫风格彰显。

2、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3、诗歌鉴赏指要(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①审视题目,初解作品内容。

②抓住诗歌形象,展开想象,探究意境,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诗歌形象包括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③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④辨析技巧二、以《秋兴八首(其一)》为例,1、解题“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题目显示这是一篇即景抒怀的作品。

2、体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环节,学生应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作者情感。

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问:描绘前两联画面,概括景物特征明确: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

问: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体味主旨诗句明确: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

3、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4、小结按照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我们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

本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

5、齐诵全诗三、《登高》与《秋兴八首》同为悲秋之作,以高考模拟题形式复习1、前两联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体现了什么艺术方法?明确:首联描绘了风、天、猿鸣、渚、沙和飞鸟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

颔联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尤其是“猿啸哀”“鸟飞回”,诗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悲苦,情景交融。

2、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沉郁,就思想内容而言,“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就艺术形式而说,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试选择一个角度,解说《登高》如何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明确: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诗人在描绘了肃杀广阔的长江秋景后,发出“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而“艰难苦困繁霜鬓”,又融入对家国的忧伤,他的悲秋更为沉郁厚重。

四、《咏怀古迹(其三)》以模拟题形式复习1、回顾《咏怀古迹》的相关内容《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明确:首联“生长明妃尚有村”,点出王昭君出生地;颔联叙述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遭遇;颈联昭君魂归故国,尾联“怨恨”直接抒发昭君的千载之怨,怨埋没汉宫,君王昏聩,恨远离家国。

3、赏析本诗借古咏怀的写作方法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怨愤之情。

作者运用借古咏怀的写作方法,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怀才不遇情怀。

杜甫沉郁风格的体现——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4、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5、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6、鉴赏咏史诗三步骤①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②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③.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五、总结这节课我们按照诗歌鉴赏的思路,通过命题的形式复习了这三首诗,再次领略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复习了情景交融和借古咏怀两种艺术方法,希望同学把这些运用到诗歌鉴赏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

方法实践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练习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3.“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其不同类的一项()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练习。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鹏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

“济”指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答案:2.B (无拟人)3.C 4.C 5.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