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现代发展

合集下载

第4章现代科学与新的自然观

第4章现代科学与新的自然观

量子论的意义
量子力学是继相对论之后对经典物理学的又一
次严重的冲击。它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只承 认连续性和机械决定论的经典观点,揭示了连 续和间断、主观和客观相互统一的崭新的自然 观。 哲学上的争论:世界是决定论的(爱因斯坦), 世界是非决定论(玻尔)。
20世纪其他领域的革命
生物学革命 宇宙学 重大观测发现和大爆炸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原子能时代
1945~1955年,第一个十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爱因斯坦 著名的公式E=MC2奠定了核技术的理论基础。1938年 德国科学家发现铀受到中子的轰击,会发生核裂变, 释放巨大的能力。1942年第一座可控核链式反应装置 在美国建成。1945年美国研制原子弹成功,1954年又 研制出氢弹,人类掌握了释放核能的技术。我国在60 年代也掌握了核技术。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 座5000KW的核电站,开始了人类和平利用的进程。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500座核电站在运行,核电占世 界发电总量的20以上,法国等国的核电已占全国发电 总量的70%。1979年美国三里岛和1986年前苏联切尔 诺贝利的核事故,警示人类必须重视核电站的安全控 制问题。
空间时代
1955~1965年,第二个十年,是以人造地球卫星的发
射成功为标志,人类摆脱了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进 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展开了激烈的太空争夺 战。前苏联领先一步,1957年10月4日,用运载火箭 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轨道。1961年4月,前 苏联发射载人飞船成功。美国不甘落后,1969年7月 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我国于 1970年4月24日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1年4月19日,前苏 联将“礼炮一号”空间站送上太空轨道。1981年4月 12日,美国首次发射多次往返地球的“哥伦比亚号” 航天飞机。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的“和平号”空 间站升空。1990年,哈勃天文望远镜进入预定的轨道。 1997年7月4日,美国太空总署的遥控探测车在火星表 面登陆成功。

辩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辩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观点,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我们应该将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这种互动与辩证关系的指导作用更多的与实际结合。

本文结合自然辩证法知识浅论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和灾难及其形成原因,指出人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运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技术;环境污染;科学发展观引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

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但也不由地让我们想到,科技给环境、健康和伦理带来了负面影响,有的靠科研人员是无法控制的。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全面的、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空前发展,然而在此同时科技也却不断地在侵蚀和危害着人类社会。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3_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新发展_512704976

3_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新发展_512704976

21
新物质的发现
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变”的神话, 打破了物理学已经发展成熟的看法。
22
相对论的创立与新的时空观
1、历史背景
——理论与实验的矛盾
以太之谜与洛伦兹的解释
——旧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矛盾
马赫、彭加勒
23
2、相对论的创立及其基本内容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从而创立了 狭义相对论。
哲学意义
1、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根据相对论,时 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割,随物质运动状态而改变。 2、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狭义相对论证明了时间与空间存 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把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
28
达利: 永恒的记忆》 达利:《永恒的记忆》,1931
量子力学与新的自然图景 1、创立过程
42
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43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 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44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联系的思想已经开始在这个世纪初进入科学研究的微观过 程。
20世纪初,相对论强调了物质与运动、与时空的普遍联系;量子 力学强调了物体运动位置量与运动量、能量与时间量之间的关联。
39
2、自组织理论 ——概念 ——非平衡作用 ——自稳定作用 ——突现作用 ——选择评价作用
40
评价选择 组 织 水 平 自稳定
自稳定
开放与非平衡
电子信息技术与Cyberspace的出现 电子信息技术与Cyberspace的出现 Cyberspace 信息化,全球化,地球村,知识经济,赛博空间 (Cyberspace),伦理、法律、新型人际关系,人机 关系。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首先,科技的发展对人们对自然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的运作方式。

例如,望远镜的发明使天文学家能够观察到宇宙的更远处,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家能够观察到更微小的生物结构。

这些新的技术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美丽,并改变了他们对自然的认识方式。

其次,科技的应用也对自然观的演变产生了影响。

现代科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例如,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加剧。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使得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并促使他们重新思考对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

另外,科技的发展也为保护自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环境监测变得更加精确和全面。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远程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无人机可以探测到植被盖度的变化,这些技术都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管理。

此外,科技的进步也使得清洁能源的开发变得更加可行,推动人们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这些科技的应用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总而言之,科技的发展与自然观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技的进步拓宽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意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然而,科技的应用也对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们对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也发生了变化。

科技的发展也为保护自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

因此,我们应该在科技的推动下,积极探索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旨在研究和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它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把握的重要工具。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并指导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探索合理的方向。

本文将首先对自然辩证法进行概念解释,介绍其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其次,将探讨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深受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影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当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则呈现出更加科学化、综合化的特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文章的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在借鉴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智慧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和自然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括和说明。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和结论。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并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体概述,包括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会描述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引。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

论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及科学发展对人类自然观的影响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演进影响文章摘要:本文简述了自然观的有关概念,并对其产生、发展、变革过程做了简要梳理。

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与科技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通过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才能生存和进步。

一、人类自然观的概念何为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时代的自然观都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联。

举个例子来说,19世纪欧洲,血友病被称做“出血病”,后来又得到了“皇家病”这一颇尊贵的称号。

英国维多利亚一世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本人无病),也是这个大家族内血友病流行的肇端者。

皇族间联姻使致病基因从英国皇族传播到了俄国、西班牙等欧洲皇室,使这些皇室产生了一连串患者和携带者。

面对小公主和小王子每日挣扎在疾病的痛苦折磨之中,高贵的身份地位不能使他们摆脱彼时自然观枷锁的束缚,依旧无助的寻求神的拯救或是依靠巫师术士来占卜命运。

也许在现在看来,我们会觉得他们当时的做法愚昧可笑,可是正是因为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得以实现,使得我们才能对我们周围的事物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准确的定义。

二、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承认并坚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前提, 同时又使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在古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处在模糊整体论阶段, 关于物质的科学认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主要处在经验水平, 当时人们基本上是依靠直接感知, 通过观察比较各类物质之间的异同。

到了近代,人类对物质认识的着眼点,逐步转移到了对客观事物内部因素的探索上。

人们渐渐认识到,不是物质的类别决定物质的性能,而是物质的内部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能,所以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全力弄明白物质的组成,只要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明白了,科学探索的任务就完成了。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摘要本文简述了自然观的有关概念,并对其产生、发展、变革过程做了简要梳理。

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与科技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通过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才能生存和进步.关键词自然观科学技术演进发展1、自然观概述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体。

人类从自然界动物群中“提升”出来以后,作为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联系。

自然观即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和最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自然观是由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水平来描绘自然界的图景。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2、人类自然观的演进历程概括地讲,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臣服于自然,自然完全主宰人类的命运。

史前时期,人类尚处在蒙昧的状态,人类由于经验的稀少和大脑发育的不完善,自身始终不能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2)“去魅化”阶段,即人类意识的觉醒,自然不断人化。

随着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技术不断成熟,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情况便不断的减弱,随着技术(此时还只是简单的工具,还是物化的自然)的发展人类踏上了“去魅化”的发展道路,自然不断的被人类了解,由服从于对自然不可知的恐惧之中渐渐的走出来,“去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化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动因则来自技术的介入。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参考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参考

《⾃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参考《⾃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参考⼀、名词解释1.⽣态⾃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态⾃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

2.⾃组织:是⾃然界物质系统⾃发地或⾃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3.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定的科研⽬的,⽤⼀定的物质⼿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认为控制或变⾰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法。

科学观察: 是⼈们有⽬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段。

4.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

5.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法。

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并构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法与阶段。

⼆、问答题1.简述科学精神的内容。

答:科学精神是⼈类认识⾃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

包括15个⽅⾯的特征:1、执着的探索精神2、创新改⾰精神3、虚⼼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4、理性精神5、求实精神6、求真精神7、实证精神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9、协作精神10、民主精神11、开放精神12、功利精神13、可重复和可检验14、实践精神15、怀疑精神与批评精神2.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简要谈谈解决科学问题的⽅法及其启⽰。

科学是始于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法。

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是说科学研究的出现⼀定是在问题的提出之后产⽣的,没有提出问题,就⽆法产⽣科学研究,“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

《自然辩证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自然观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自然观的影响

化学工业技术
石油冶炼和化肥成为新的生产部门;
在高分子化学的基础上,二十世纪初产生了 一个庞大的塑料(合成树脂)工业部门:
1908年出现了第一种塑料(电木),塑料开 始广泛替代木材、石材和金属;
1930年,有机玻璃问世;
1939年,聚乙烯问世;各种作为包装材料和 电子绝缘材料的塑料也不断被制造出来。
制造人造纤维的工业技术也出现了:世纪初 出现了人造丝;随后又出现了醋酸纤维丝、 尼龙(1935)和涤纶。
与化学相关的技术还创造了新的炸药和新的 农药。
交通技术的变革
有轨电车,柏林,1882
汽车时代的来临
1890年代,汽车问世,一战后开始被普遍使用,美国成为轮子上的 国家。汽车工业因其具有迅速成为广泛关联效应的“先导产业”, 对经济产生了多重影响,比如对钢铁生产的促进,又比如对人造橡 胶工业的催生。
遗稿,1895年恩格斯逝世。 1925年苏联首先出版。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 恩格斯负责整理、出版《资本 论》遗稿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直到1895年恩格斯去世。所以 《自然辩证法》一直未能完成。
1925年,苏联首先出版了俄文 版的《自然辩证法》。
以后,在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出 版。中国是1932年出版了第一 部中译文本。
二.19、20世纪之交的 物理学革命
自然辩证法的建立,是人类自然观、科 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演化观的 划时代的变革。
当然,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辩证法战 胜形而上学自然观有两条道路:科学家 自觉学习唯物辩证法的道路;通过科学 家自己的努力和摸索的道路。
历史实际上走的是后一道路。
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在各个自然科 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自然观总 体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经典物理学 大厦已经竣工完成”。“理论物理学终 结了”。

《自然辩证法》近代初期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近代初期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观

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497年葡萄牙贵族达·伽 马率领约170名船员分乘4艘 船,从里斯本出发,在阿拉 伯水手的领航下,于1498年 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 次年9月,达·伽马率领满载 香料、宝石的船队回到里斯 本。这次航行所得纯利为航 行费用的60倍。
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的元朝大汗。
航行两个多月后的一个夜晚,哥伦布突然望见远处 有亮光在闪动。原来他们已经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一 个小岛。几小时后,见到陆地。他们登上这个岛屿, 岛上居民热情接待,以为他们是天外来客。船队接着 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以后又三次西航,到过中、 南美洲的一些沿海地带。他的成就轰动一时,但是他 没有给西班牙带来大量黄金。他终于被冷落,默默死 去。
4、人类世俗生活的的先决性
对世俗生活的弘扬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 的一个重要特色。很显然,这种现世的世俗生活 态度,有助于现代技术的产生。因为只有人类现 世的世俗生活获得相对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生活, 人类的物质需求获得相对中世纪的拯救需要时, 人类的才华有可能大规模地投入物质生产技术, 而不是诸如欧州中世纪的那种拯救技艺。
哥伦布的船,长度仅26米

1492年他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启程,横流茫
茫无际的大西洋,到达古巴、海地。他始终以为自
己到了印度,因此称当地பைடு நூலகம்民为印第安人,意思是
印度居民。
哥伦布的船队由三艘不大的船组成,航行的目的
地主要是印度、中国等地。为此他随身带着西班牙
国王致中国大汗的信。当时中国早已建立明朝,但
是西欧人还以为中国的君主仍旧是马可·波罗所说
近代初期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观
本节主要内容: 近代科学技术 近代科学革命 机械自然观和形而上学 思维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现代科技革命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现代科技革命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现代科技革命摘要: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促进了经济、政治的深刻变化,而且对人们的哲学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唯物史观为我们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现代科技革命,以辩证唯物论为武器,以科学发展的丰富历史事实为基础,从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高度,对科学的性质、社会功能、科学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内部矛盾运动等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哲学现代科技革命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我们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首先,在社会形态划分问题上,它认为最基本的标准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从而澄清了理论上的混乱。

唯物史观认为,以技术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以及与此相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如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或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等,它所指的是“技术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都具有基础意义。

但是,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意义却常受忽视或误解。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急剧变革,全球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空前突出,这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问题,也更加凸现出来。

现代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因而归根到底是当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由于“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恩格斯语)。

因而,在社会领域,任何社会现象也都有其特殊的规律规定性。

其中,社会时间是指社会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社会空间则指社会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

从“自然辩证法”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学”

从“自然辩证法”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学”

从“自然辩证法”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学”一、概述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自其诞生以来,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

如何将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探讨如何从自然辩证法走向中国的科学技术学,以期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首先回顾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理解其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我们将分析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学。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学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其核心观点是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通过内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这一思想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历史背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紧密相关。

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自然辩证法作为其哲学基础的一部分,开始对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深远影响。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寻求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马克思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引入,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他们能够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自然和社会现象。

这一时期,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哲学领域,还广泛影响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对自然根本看法的自然观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以自然与人及其实践的相互关系阐明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系统自然观的思想在古代可以追溯到希腊和中国,在近代可以“追溯到莱布尼兹,追溯到……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1不管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00年前后)、德谟克里特(大约公元前460~370年),还是近代的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法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60~1831,德国哲学家)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

上述这些注重研究整体和协同的思想得到当代著名系统学家普里高津的高度评价。

古代系统自然观和近代系统自然观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1)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人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2德谟克里特则认为宇宙是个大系统,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的观点“至今仍然正确”。

3中国的《易经》等文献主张自然界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统一的、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是“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

4《易经》认为太1路德维希·冯·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2《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页。

3魏宏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3、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 法论基础; 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 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3、 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人工自然观将随着系统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 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它作为人 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 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 础。 2、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 ●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它们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 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基础:
突变论、分形论、超循环论、混沌论。

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2自然辩证法内容体系: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⑷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⑸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基础:哥白尼革命、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伽里略自由落体实验、哈维血液循环理论、波义尔元素说等,这一时期力学成为主导学科,分析方法成为主要方法。

主要观点: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因果观、相互作用观和人类统治自然观等观点特征:a、机械性。

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b、形而上学性。

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

c、不彻底性。

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社会实践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

这种观点导致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基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主要观点:⑴运动形式学说:以运动形式为基本范畴来把握自然界的普遍联系,以运动形式的逻辑展开来揭示自然界的演化发展;⑵自然图景:①存在图景:从唯物主义看待自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②从存在图景到演化图景:自然界中一切有限的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

特征:⑴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⑵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⑶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⑷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特征:主要观点:⑴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⑵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⑶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迁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和改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自然界的运作规律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

实证主义认为,只有依靠观察和实验,通过确凿的事实和数据来揭示自然现象的真相。

因此,现代科学的发展始终强调实证和实验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这一理念使科学家们能够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观察,逐步揭示了自然界中许多以往无法解释的现象,如地球的运行、生物起源和人类遗传等。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逐渐控制和改变自然界,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需求。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引起了自然观的变迁。

以前,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多是建立在宗教和传统知识基础之上,往往充满了神秘和超自然的色彩。

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理解逐渐趋向于理性和合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觉醒了对自然现象的稳定和普适性的认识,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

人们逐渐从迷信和神秘的角度转向了科学的角度,通过实证和实验来解释和探索自然。

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

以前,人们常常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人类只能顺其自然,顺应自然的法则。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化,人们开始尝试通过科学手段改变和控制自然。

例如,人类通过研究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了许多新的能源和材料。

另外,人类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手段改变了许多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迁紧密相连。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化和改变,从而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以及伦理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论人类自然观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大纲——论文的内容安排首先摘要部分概括介绍了本论文要论述的问题;然后,正文依次概述了科学技术对自然观形成的影响,自然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以及自然观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

最后,就是论文小结。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本文主要概述科学技术和自然观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然观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了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观;辩证关系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

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影响自然观的形成纵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自然观的形成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原始时期的人类面对的是神秘而不可侵犯的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处于明显的自卑状态。

当时的社会水平不容许人类对自然界有更多的认识,还没有完备的自然观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自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形成的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火、或者水作为世界的本源,例如泰勒斯的水本原说和德拉克利特的火本源说,都体现着当时社会科学技术对于人们认识自然的影响。

但是此时的科学技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自然对于人类来讲,仍然披着神秘的面纱。

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产生了与农业文明不同的工业发展,由此产生了近代科学技术。

呈现在人类面前的是越来越清晰的真实的自然的面貌,人类的自然观也转变为了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

伽利略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开始,各种机械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人类了解自然的途径。

随后牛顿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问世。

一个又一个的自然之谜被揭开;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自然界处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的烙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天人相分“的自然观。

现代科技成就与自然观的变革

现代科技成就与自然观的变革

现代科技成就与自然观的变革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喝到穿戴,从医疗到交通,从通讯到娱乐,如今几乎所有的方面都依赖于科技。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自然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一、现代科技的成就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的核心。

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等,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购物、学习、工作,还可以与朋友远距离联络,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信息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疗技术现代医疗技术能够治愈许多过去不可能治愈的疾病,同时也能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例如,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等,都可以通过现代医疗技术得到更好的治疗。

此外,医疗器械、药品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技术与管理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交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随着高速公路、高铁等的不断发展,交通时间不断缩短,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与此同时,汽车、飞机、火车等的运作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现代科技成就对自然观的变革虽然现代科技取得了许多成功,但它也对我们的自然观念产生了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化等等方面,各种排放物、废水、废气等等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环境污染、资源耗尽等等问题。

2.对生命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对生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人类现在能够治愈许多过去不可能治愈的疾病,同时也能够人工干涉生命进程,如基因编辑技术。

这也让人们对生命的本质产生了新的看法和思考。

3.对文化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还对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对文化传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公共文化技术设施的建设,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三、结论尽管现代科技的成就伴随着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现代科技仍然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不可替代的益处,例如经济的增长、物质生活的改善、生命的治疗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
• 演化和进化 • 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可逆与不可逆;时 间之矢 • 自然界的进化:序、有序和无序;对称和 破缺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 • • • 整体性 动态性 不可逆性 辩证性
生态自然观
• • • • 生态系统 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对“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
• 现代技术 • 现代科学 • 哲学思想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特征
• • • • • 生态是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 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 和谐的社会 • 全球性的社会
系统自然观
• 以系统的观点来观察、思考、处理自然界 中的各种事物,是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自 然界。 • 揭示出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是演化 着的。 • 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 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揭示了自然界是一个存在着的演化系统; • 这个系统是确定和随机两种因素的综合统 一体; • 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 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
• • • • • 自然界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自然界的系统类型 自然界的整体和部分 有序和无序 定态和动态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 • • •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恒星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的演化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自然界的演化方式:自组织
• 自组织 • 自组织产生的条件 • 自组织产生的内在机制和过程
哲学社会基础
• 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 等) • 精神分析(无意识的发现) • 生命哲学 •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转向) • 战争环境(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 等等
系统
• 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 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 其特征是:由要素构成,具有可分析的结 构;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构成整体结构;出现超出 任何单一要素所表现出的整体功能。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 了解20世纪前半个多世纪科学的发展及取 得的成果;了解社会对系统科学产生的必 然性;掌握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思维 方式。
自然科学基础
• • • • • • • • • • • • • X射线性质的确定(伦琴) 黑体辐射及紫外灾难(量子力学的诞生) 放射性的发现(勒贝克尔) 相对论的诞生(爱因斯坦) 控制论(维纳) 系统论(贝塔朗菲) 信息论(申农) 计算机科学 分子生物学(沃森) 分形几何 混沌学 宇宙学 等等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现代发展
• 了解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科学成果; 了解自然界系统存在方式、系统演化的不 可逆性;了解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掌握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思维方式; 了解生态自然观产生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 景;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掌 握生态自然观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原则
• • • • 树立生态观念 共同参与 公平性原则 要有合理的制度
思考题
• 1 什么是系统?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有哪 些? • 2 为什么说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 3 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具体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