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高血压研究中的应用_林文婷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遗传学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了解遗传因素和基因变异的影响,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更好地理解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因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学研究方法,其应用在遗传学研究中越来越广泛。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是一种高通量的遗传学研究方法,其旨在寻找与特定表型或疾病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异。
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研究人员会对大量不同个体样本进行基因组DNA的测序,并对其进行比较。
通过分析众多样本的基因组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找到与每个表型或疾病发生相关的基因序列变异。
这种方法与传统的关联分析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准确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疾病研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是研究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有效工具。
比如,在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可以帮助寻找与乳腺癌发生相关的基因序列变异。
这些变异可以用于诊断、或者被认为是乳腺癌的新的治疗方法。
2. 人口基因组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还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种群基因组的数据,可以了解不同族群间的遗传分布差异,这有助于研究人类演化和迁移历史。
3. 精准医学精准医学是一种基于个体分子组成的治疗方法。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可以帮助识别个体的基因变异与疾病风险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
总的来说,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研究遗传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尽管还有许多挑战和限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作为一种有前途的遗传学研究方法,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 学术日程一览表
中青年英文演讲比赛 1 中青年英文演讲比赛 2
华夏会开幕式
8 月 22 日
07:00-07:45
施贵宝阿斯利康糖尿 病联盟早餐卫星会
08:00-08:40
开幕式
08:40-09:00
大会报告
09:00-09:45 冠名讲座 ( 朱宪彝 )
胸 牌
所有参会人员进入会场和展厅和参加会议社会活动时必须佩带胸牌。
胸牌颜色
蓝 色
红 黄
色色 人 员类型
绿 色
正式参会代表 VIP 工作人员 展商代表
展览开放时间及地点
厂家报到时间 : 8 月 21 日 09:00-17:00 报到地点 : 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三层大堂 厂商进行现场注册报到,领取工作证及会议的有关资料。 布 展 时 间 : 8 月 20-21 日 08:30-17:00 展览开放时间 : 8 月 21 日 14:00 举行展览会开幕式
CSE 年会将为国内外内分泌代谢病研究领域的同道们创造一次共同交流和切磋的舞台,我们衷心欢迎来自 五湖四海的内分泌代谢病同道们踊跃参会,共同促进我国内分泌代谢病研究领域的发展。
本次大会提出的口号是“文明参会,礼在西安”。让我们用文明参会的实际行动,给西安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
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 大会主席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主任委员
08
展位号 A03 A02 A06 A04 A01 A14 A15 A16 A12 A07 A08 A09 A10 A13 A05
A11 A28 A17
A31 A26 A23 A37 A38 A27 A29 A30 A41 A18 A32
A25 A24 A22 A36 A39 A33 A43 A20 A40 A19 A21 A34 A42 A44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应用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应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是一种用于探究遗传变异与疾病关系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对比个体基因组的差异,发现彼此之间发生疾病时所存在的相似性,从而推断其某些基因可能是疾病的致病因素。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哮喘等多种疾病的研究,其在疾病预警、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流程包括分别对一组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进行基因芯片测序,得到一组发生疾病的基因变异序列和一组正常基因变异序列。
然后将这两组序列以此对比,找出在发生疾病的组中出现的疾病相关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其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发现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优势在于,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其能够更容易地发现复杂疾病的致病基因,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
例如,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在糖尿病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能够通过对糖尿病得病者及其健康对照者的基因组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可能与糖尿病发病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发现和后续研究,为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除了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发现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还能够预测成年后的健康状况。
例如,某些基因可能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研究,可以预测某些人是否更容易发生这些癌症,从而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还可以基于个体遗传信息,为个人定制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是一种通过大规模测序比较个体基因组,发现遗传变异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的新型方法。
其应用广泛,可以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虽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研究中存在复杂性和挑战性,但可以预见的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未来的医学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铁皮石斛phytocyanin基因家族全基因组分析
in symbiotic with Tulasnella calospora and asymbiotic germinated seeds from D.( ̄icinale hy using RNA-seq data
showed that 1 6 DoPCs were expressed in symbiotic germinated seeds,and DoUCL2,4 and DoENODLI 4 had the highest expression with different levels. Seven DoPC genes were obviously up—regulated and only one was down—re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Dendrobium off icin rIfP[Method]Local BLASTP was used to search the phytoo,an,in gene of D.t ̄ cinale(DoPCs)in the database of Dendrobium whole genome,and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应用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植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正成为研究者通过基因定义植物特征的新方法。
近年来,GWAS在植物种质资源的分析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可以用来确定特定基因和特定性状之间的关
联性。
它能够在数据中发现和分析更多基因等对特定性状变异有影响的遗传因子。
GWAS信息可用于识别植物中哪些基因可能影响特定性状,从而更有效地改良和培育植物。
GWAS可用于识别植物中影响特定性状变异的基因,例如影响产量、粒型和纹理特性的基因。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识别具有抗病性和抗虫性的植物基因变异,从而确定抗性植物的基因组变异。
借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者可以更精确地识别和理解基因和植物性状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改良植物特性。
GWAS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植物特性的改良上,而且在种质资源分
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测序数据,可以分析出具有特定基因特性的植物,从而更好地发掘和改良优良种质。
通过GWAS,种质资
源分类可进一步整合植物的遗传特征,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资源。
此外,GWAS还可以用来识别植物受到环境影响时可能出现的变异。
研究者可以通过GWAS等技术,对植物进行精细化检测,识别其
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情况,并预测植物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变异情况。
GWAS在植物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特定环境条件下植物的变异
情况,改良植物性状,发掘和改良优良种质,精确分类种质资源,提高植物的适应性等。
在未来,研究人员将持续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以把植物的研究发展得更加深入。
PAI-1与F5基因多态性与重症医学科患者静脉血栓风险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床药学•只4/-1与F5基因多态性与重症医学科患者静脉血栓风险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蔡肇栩\梁龙清\杨晓珊\吴伟英\冯昌文\卢俊霖、李丽\林红宁\简晓顺2,陈雄刚\i.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肇庆526000;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510000)摘要:目的探索/M/-1与F5基因多态性检测在重症医学科(1C U)患者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 ICU 2019年6月~2020年2月行静脉血栓风险基因检测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确诊有不同程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90例,作为V T E组。
同期选取排除静脉血栓高风险及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诊断下肢静脉血栓为阴性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数字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检测法对/M/-1基因4G/5G与F5基因G/A多态性进行检测。
结果/M/-1基 因40/50的3种基因型在¥丁£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040型(41.11%,24.44%)、4650型(47.78%,55.56%)和5050型(11.11%,20.00%)。
其¥丁£组患者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与对照组患者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户<0.05)。
F5基因在V T E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G G型(100%,98.89%)G A型(0%,1.丨1%)只有对照组1例为G A基因型,其余 179例全为G G基因型。
为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M/-1 5G5G基因型患者相比,4G4G基因型患者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升高4.7倍(95%C/= 1.926〜1丨.517),4G5G基因型患者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升高2.4倍(95%C/= 1.051〜5.518),静脉血 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4/-1基因4G/5G多态性对I C U患者静脉血栓风险形成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长非编码+RNA与其他表观遗传学的相互调控与神经系统疾病[1]
长⾮编码+RNA与其他表观遗传学的相互调控与神经系统疾病[1]⽹络出版时间:2012-9-1810:16 ⽹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86.R.20120918.1016.201210.1348_005.html长⾮编码RNA与其他表观遗传学的相互调控与神经系统疾病徐 宏,梁尚栋(南昌⼤学基础医学院⽣理学教研室,江西南昌 330006)doi:10.3969/j.issn.1001-1978.2012.10.005⽂献标志码:A⽂章编号:1001-1978(2012)10-1348-04中国图书分类号:R-05;R342畅2;R394;R741摘要:开始受到⼈们关注的长⾮编码RNA(lncRNA)是⼀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RNA分⼦。
lncRNA虽⽆编码蛋⽩质的功能,但其功能异常与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作为新发现的表观遗传调控形式,lncRNA可通过与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其他表观遗传学调控(包括DNA甲基化、组蛋⽩修饰、基因组印记、染⾊质重构和RNA⼲扰等)的相互作⽤参与调控和维持神经系统功能的稳态。
该⽂就lncRNA与其他多种表观遗传学的相互调控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新进展进⾏综述,有助于深⼊探寻lncRNA介导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长⾮编码RNA;表观遗传;DNA甲基化;组蛋⽩修饰;基因组印记;染⾊质重构;神经系统疾病收稿⽇期:2012-05-12,修回⽇期:2012-07-02基⾦项⽬:国家⾃然科学基⾦资助项⽬(No30860086,31060139,81171184);江西省科技⽀撑计划-社会发展⽀撑计划重点项⽬(No2010BSA09500);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资助项⽬(NoGJJ12149)作者简介:徐 宏(1978-),男,博⼠⽣,讲师,研究⽅向:神经⽣理与病理⽣理学,E-mail:cray0127@163.com;梁尚栋(1957-),男,博⼠,教授,博⼠⽣导师,研究⽅向:神经⽣理与病理⽣理学,通讯作者,E-mail:liangsd88@163.com表观遗传学是指DNA序列不发⽣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了可遗传的改变。
表观遗传与高血压
表观遗传与高血压作者:张继业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3年第02期1现状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种复杂性病症。
虽然调节血压的机制,在人类和动物模型已有广泛的研究,约多于12个纯系鼠在遗传性的多方面有了概括的了解[1]。
在人类高血压的遗传性状方面通过多年努力,基于单基因疾病的研究或采用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联,未能发现相关基因及其变异。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_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在欧美人群中进行的样本量多达数万例,报道了10多个与血压关联的基因位点,但对人群血压水平的作用极其微弱,还有待更多的基因变异发现 [2] 。
晚近研究者们在表观遗传调控高血压方面,作了有价值的探讨。
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N HLBI)于2011年6月组织了一次多学科专家会议,后又于2012年在Hypertension杂志发表了“表观遗传学与高血压;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工作组报告”[3]。
提出了三方面的问题:(1)人类表观遗传的变化影响血压吗(2)什么是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其可能的诊断标志(3)表观遗传变化相关的高血压有遗传性,可经过几代积累,也可以逆转吗2表观遗传学概述每个细胞都具有全套基因,这全能性的基因如何表达出如此多样性的细胞、组织这一复杂有序表达调控过程被称为表观遗传学[4]。
基因的DNA序列只是一个模板,高等生物的每个细胞必须通过表观遗传信息的调控,有序地指令其遗传信息的开启或关闭。
使全能性基因表达出多样性细胞、组织。
它不仅对基因的表达、调控、遗传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肿瘤、免疫包括高血压等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和防治中,也具有十分重要是意义。
表观遗传变量则是联系基因组、环境和疾病的重要环节。
表观遗传学的分子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RNA干扰等,其中最重要的是DNA甲基化和通过组蛋白修饰的染色质重塑。
这些调控机制有二个特征:一是它们可以受后天环境影响,具有可获得性;二是它们可遗传性。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遗传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遗传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基因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是一种利用大样本量的基因表型数据来快速鉴定的一种遗传变异,在研究遗传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药物应用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GWAS技术的基本原理GWAS技术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大量的DNA样本进行研究,寻找常见疾病和复杂性疾病的相关遗传因素。
这一技术是以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的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基础的,利用这些新技术可发现人类基因组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遗传结构差异等。
GWAS技术的核心技术是高通量测序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多个位点的基因型,然后将这些基因型与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对比,以发现基因型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
二、GWAS技术的在遗传疾病研究中的应用1、了解遗传疾病的发病机理GWAS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具有疾病相关性的SNP位点。
通过研究这些SNP位点,研究人员可以了解某个人群中遗传变异的具体情况,从而了解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和机理。
这些结果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诊疗,同时也可以帮助疾病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探究疾病的发病机理。
2、疾病筛查和早期预警GWAS技术可以在大样本量下筛查出与某种疾病相关的遗传因素,能够有效地发现患病人群中的高危人群和可能成为患病者的人群,从而对医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此外,GWAS技术还可以在早期发现患病迹象,从而及早地进行预警和干预。
3、精准治疗和药物研发通过GWAS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得有关基因组的蛋白质编码的信息,进而了解到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
基于这些认识,研究人员可以发现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关键基因,从而探讨精准治疗的策略,帮助患者更好地治疗疾病。
同时,GWAS技术可以发现与某种基因相关的药物作用机制,“个性化医学”依据某些特定的基因型和临床表现来预测一个人对药物的反应和潜在药物副作用。
生物大数据技术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生物大数据技术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的应用方法近年来,生物科学研究领域面临着海量生物数据的挑战。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大量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不断涌现,给研究者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
生物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旨在寻找基因变异与复杂疾病之间的关联。
传统的GWAS是通过研究单个基因的一种一种突变,找出与疾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然而,由于SNPs只占基因组变异的一小部分,单个基因的突变可能未必能解释复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生物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为GWAS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首先,生物大数据技术使得我们可以搜集并整合大规模的基因组数据,包括基因表达数据、DNA甲基化数据以及遗传变异信息等。
这为准确地分析基因组变异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数据。
此外,生物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如关联分析、回归分析和深度学习等方法,能够更好地从庞杂的生物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关联模式。
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最为常用的生物大数据技术是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旨在寻找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联。
传统的GWAS中,关联分析主要针对SNPs进行,通过对疾病与SNPs之间的关联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与疾病发生相关的SNPs。
然而,基因型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可能不仅仅受单个SNP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多个SNPs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因此,同时考虑多个SNPs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关联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除了关联分析外,回归分析也是生物大数据技术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回归分析是一种用来建立表观遗传学特征和基因型之间关联的模型。
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表观遗传学特征代表了基因表达水平或甲基化水平等重要生物特征。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应用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批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得以获取,对非常复杂的生物系统来说,对这些数据深入分析和合理解释十分重要。
最近,随着基因组修复和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领域。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例如育种学、生物特性分析、生物学猜想等。
在植物科学中,GWAS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植物性状表型的遗传基础,从而帮助育种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植物耐逆性和抗病性等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植物学家将利用GWAS来研究不同植物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以研究特定植物的特性和行为,以期达到提高植物生产力、改善植物品质和营养价值的目的。
GWAS可以分析出植物的多个性状,比如水分利用效率、抗性病害组分、耐光性和产量等,并且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植物的遗传机制以及性状的遗传基础。
在基因组学中,GWAS技术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物种的遗传背景和品质差异。
GWAS可以用来识别基因座和基因,从而更好地探索植物复杂性状的基因差异。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GWAS分析技术,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籼稻和粳稻产量性状的差别,以及其形成差异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此外,GWAS可以用于研究重要植物性状,包括根系形态、根系结构和叶片形态、反弹性以及多种胁迫性状的生物品质和环境响应等。
总之,GWAS技术为植物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植物性状的遗传基础,更好地利用植物资源,从而促进植物的育种,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同时,GWAS 技术也为植物大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褐叶植物和非褐叶植物的基因组差异,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利用植物资源,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性状。
未来,GWAS技术将继续在植物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它将被广泛用于研究育种相关性状,以及植物抗病性、耐逆性和营养价值等。
全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全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抗生素耐药细菌的不断涌现,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作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全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深入理解细菌耐药机制、发现新的耐药基因及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简要介绍全基因组测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包括耐药基因的识别、耐药机制的分析以及耐药菌株的溯源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阐述生物信息学分析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作用,包括基因组序列的组装与注释、耐药基因的功能预测与验证、耐药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等。
本文将展望全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耐药基因数据库的完善、耐药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新型抗菌药物研发的应用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提高读者对全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认识和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技术,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遗传分析工具,近年来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WGS技术能够一次性对细菌的全部基因进行深度测序,从而获取细菌的全基因组信息,包括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基因变异等,为揭示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WGS技术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GS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细菌种类和耐药基因。
通过比对全基因组序列,可以精确确定细菌的种属信息,同时识别出与耐药相关的基因或突变位点,从而明确细菌的耐药类型和耐药程度。
WGS有助于揭示细菌耐药的进化过程。
通过对不同时间点或不同来源的细菌样本进行WGS分析,可以追踪耐药基因的来源、传播和演化轨迹,揭示细菌耐药的进化动态和趋势。
降压治疗对白大衣高血压病人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降压治疗对白大衣高血压病人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刘金婷1,李彬2,3,石榴4,岳耀彬5,梁霄2,李嘉琦2,陈羿璇2,罗雅澜2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降压治疗对白大衣高血压(WCH)病人预后的影响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㊁EMbase㊁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降压治疗对WCH病人预后影响的相关文献㊂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文献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㊂结果:纳入8篇文献,涉及2886例受试者,包括914例服用降压药物的WCH病人和1972例未经治疗的WCH病人,随访时间为1.0~10.9年㊂Meta分析显示,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WCH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未经治疗的WCH病人[RR=1.67,95%CI(1.35,2.06),P<0.00001];在进行亚组分析时,年龄ɤ60岁的WCH病人中,接受降压治疗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未经治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0,95%CI(0.51,1.59),P=0.72]㊂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接受过降压治疗的WCH病人心血管事件风险未降低㊂由于纳入研究较少和降压治疗不明确等局限性,仍需要大量随机对照试验确认降压治疗对WCH病人是否有效㊂关键词白大衣高血压;降压治疗;心血管事件;预后;Meta分析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4.01.023The 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on White Coat Hypertension:a Meta-analysisLIU Jinting,LI Bin,SHI Liu,YUE Yaobin,LIANG Xiao,LI Jiaqi,CHEN Yixuan,LUO Yalan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AP,Tianjin300162,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 Bin,E-mail:*******************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white coat hypertension (WCH).Methods:Literatures of the effects of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on the prognosis of WCH patients were searched through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and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Two researchers independently evaluated the quality of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and extracted the literature data.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RevMan5.3software.Results:A total of8 literatures were included,involving2886subjects,including914WCH patients taking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1972WCH patients without treatment with medicine.The average follow-up period ranged from1.0to10.9years.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WCH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ihypertensive drug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untreated WCH patients(RR= 1.67,95%CI1.35-2.06,P<0.00001).In subgroup analysis,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WCH patientsɤ60years of age receiving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was lower than that in untreated WCH patients,but the difference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R=0.90,95%CI0.51-1.59,P=0.72).Conclusion:The availabl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s not reduced in WCH patients who treated with antihypertensive agents.Due to the few studies included in this meta-analysis and the ambiguity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a large number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still needed t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for WCH.Keywords White coat hypertension;antihypertensive agents;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prognosis;meta-analysis白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WCH)是指血压在诊室内升高,但在诊室外通过24h动态血压测量(ABPM)和/或家庭血压监测(HBPM)为正常血压值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1]㊂2018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并未规定WCH的诊断标准[2]㊂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作者单位 1.武警后勤学院(天津300162);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381);3.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81);4.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5.天津市南开医院通讯作者李彬,E-mail:*******************引用信息刘金婷,李彬,石榴,等.降压治疗对白大衣高血压病人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1):123-128.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建议将诊室外日间血压(即< 130/80mmHg)作为检测WCH的唯一诊断标准[3]㊂WCH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未能得到重视㊂尽管各研究得出的WCH患病率不尽相同,但WCH可占诊室高血压人群的30%~40%[2]㊂目前,WCH病人是否应服用降压药物尚未明确㊂2020年国际高血压(ISH)指南指出,如果WCH病人心血管风险较低且没有靶器官损害,则不需要药物治疗[4]㊂已有研究证实,WCH病人存在靶器官损害[5-8],但降压治疗是否会改善WCH远期预后尚不清楚㊂目前,有荟萃分析已经研究了WCH与心血管事件风险间的相关性[9-10],本研究系统评价降压药物治疗对WCH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㊂1资料与方法1.1文献检索遵循MOOSE指南㊂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8月1日,检索PubMed㊁EMbase㊁the Cochrane Library㊁Web of Science数据库㊂检索策略为主题词+自由词㊂该研究已在PROSPERO注册,ID: CRD4200182960㊂1.2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WCH病人;2)研究对象年龄ȡ18岁;3)随访时间>1年;4)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5)结局指标包含心血管事件风险㊂排除标准:1)病案报道㊁会议摘要等非对照性研究;2)针对同一研究对象重复发表的文献;3)研究对象为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㊂1.3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全文阅读,按预先指定的方案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或交由第3名研究者协助诊断㊂对于缺乏资料的文献,尽量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予以补充㊂提取资料:1)基线资料包括发表年份㊁国家㊁研究对象总数㊁男性占比㊁年龄㊁随访年份㊁血压㊁合并症等;2)结局指标包括心血管事件(冠心病㊁充血性心力衰竭㊁脑卒中㊁心肌梗死㊁外周动脉疾病㊁血运重建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㊁心绞痛等)㊂1.4文献质量评价队列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㊂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 Collaboration工具㊂1.5统计学处理数据提取使用Microsoft Excel㊂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㊂采用Q值和I2值对纳入临床研究的异质性进行分析㊂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I2>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㊂以比值比(risk ratio,RR)及其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描述各研究的效应值㊂根据各研究的95%CI及合并效应量的95%CI绘制森林图,采用漏斗图检验发表偏倚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特征最初检索到相关文献2305篇,剔除重复文献后剩余1810篇,阅读标题和摘要后去除文献1763篇,阅读全文后排除39篇,最终纳入8篇文献[11-18]㊂具体筛选流程见图1㊂图1文献筛选流程图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共纳入8项研究[11-18],涉及2886例受试者,包括914例服用降压药物的WCH病人(治疗组)和1972例未经治疗的WCH病人(对照组)㊂1项研究在亚洲, 5项研究在欧洲,2项研究跨多个地区㊂4项研究是基于人群的研究,2项研究从门诊招募受试者,2项研究包括转诊到大学医院的受试者㊂5项研究用ABPM评估诊室外血压,3项研究用HBPM评估㊂6项研究设定的诊室外正常血压<135/85mmHg,1项研究设定的诊室外正常血压<130/80mmHg,1项研究设定的诊室外正常血压<130/85mmHg㊂随访时间为1.0~ 10.9年㊂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见表1,研究对象的基线血压和合并症情况见表2和表3㊂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纳入研究国家受试者(例)男性占比(%)平均年龄(岁)吸烟者占比(%)平均体质指数(k g /m 2)测量类型诊室外正常血压值随访时间(年)N O S 得分(分)O h k u b o 等[14]2005日本170386419家庭血压<135/85m m H g 10.29F a g a r d 等[12]2005比利时872870827.10动态血压<135/85m m H g 10.99P o l n i a 等[17]2005葡萄牙794047625.55动态血压<130/85m m H g 7.48H än n i n e n 等[13]2012芬兰316495712.726.60家庭血压<135/85m m H g 7.58F r a n k l i n 等[18]2012国际49653641926.20动态血压<135/85m m H g 10.69C a c c i o l a t i 等[11]2013俄罗斯198367924.90家庭血压<135/85m m H g 1.07S t e r g i o u 等[15]2014国际92545621825.45动态血压<135/85m m H g 8.39F a r i a 等[16]2019葡萄牙617455027.00动态血压<130/80m m H g 7.78表2 纳入研究中W C H 病人的基线血压水平(x ʃs )单位:m m H g纳入研究 诊室收缩压治疗组对照组诊室舒张压 治疗组对照组 动态或家庭收缩压治疗组对照组动态或家庭舒张压治疗组对照组O h k u b o 等[14]2005152ʃ1282ʃ12120ʃ770ʃ5F a g a r d 等[12]2005153.9ʃ11.580.0ʃ10.4125.9ʃ6.472.4ʃ6.7P o l ón i a 等[17]2005151.3ʃ1.5150.1ʃ0.992.2ʃ1.493.1ʃ1.3117.9ʃ1.6119.5ʃ1.673.8ʃ1.175.8ʃ1.1H än n i n e n 等[13]2012146.4ʃ11.087.8ʃ8.0124.1ʃ7.177.8ʃ4.9F r a n k l i n 等[18]2012152.0ʃ10.1148.4ʃ9.480.2ʃ7.080.5ʃ6.9122.0ʃ8.0122.0ʃ6.769.8ʃ5.370.7ʃ5.2C a c c i o l a t i 等[11]2013152.7ʃ11.0148.6ʃ8.777.5ʃ9.178.1ʃ8.2128.4ʃ6.1127.3ʃ6.567.8ʃ6.169.1ʃ6.2S t e r g i o u 等[15]2014149.8ʃ12.9147.8ʃ11.285.3ʃ11.186.0ʃ9.4124.5ʃ7.4123.6ʃ8.075.1ʃ6.375.1ʃ6.3F a r i a 等[16]2019151ʃ1092ʃ10121ʃ575ʃ6表3 纳入研究中W C H 病人合并症及总胆固醇情况纳入研究 高脂血症(%)治疗组对照组既往心血管病史(%)治疗组对照组糖尿病(%)治疗组对照组 总胆固醇(m m o l /L )治疗组对照组O h k u b o 等[14]200512.45.311.2F a g a r d 等[12]200510.010.06.65ʃ1.19P o l ón i a 等[17]20054.74ʃ0.304.76ʃ0.20H än n i n e n 等[13]201229.411.45.1F r a n k l i n 等[18]201216.016.016.07.55.8ʃ1.15.8ʃ1.2C a c c i o l a t i 等[11]201338.728.99.71.29.12.5S t e r g i o u 等[15]201413.513.522.66.913.56.25.5ʃ0.95.5ʃ1.1F a r i a 等[16]20195.2ʃ1.02.3Meta分析2.3.1降压治疗对WCH病人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影响纳入8项研究[11-18]均报道了心血管事件风险,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I2=22%),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㊂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RR=1.67,95%CI(1.35,2.06),P< 0.00001],详见图2㊂尽管研究的异质性I2=22%,但仍进行了亚组分析,以探索研究之间的潜在差异同时解释出现异质性的原因㊂图2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的森林图2.3.2亚组分析2.3.2.1按年龄分组治疗组年龄ɤ60岁的WCH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0,95%CI (0.51,1.59),P=0.72];治疗组年龄>60岁的WCH 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8,95%CI(1.49,2.38),P<0.00001]㊂详见图3㊂图3按照年龄分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森林图2.3.2.2按心血管疾病史分组5项研究[11-15]报道了心血管疾病史,各研究间异质性可接受(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㊂Meta 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96,95%CI(1.50,2.58),P<0.00001]㊂2.3.2.3按随访时间分组4项研究[11,13,16-17]随访时间ɤ8年,各研究间异质性可接受(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较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3,95%CI(0.71,1.79),P= 0.62]㊂另外4项研究[12,14-15,18]随访时间>8年,各研究间异质性可接受(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90,95%CI(1.49,2.41), P<0.00001]㊂详见图4㊂图4按照随访时间分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森林图2.4发表偏倚分析用于评估发表偏倚的研究数量较少,但漏斗图未显示明显的发表偏倚㊂3讨论已有多个荟萃分析证实无论WCH病人是否接受治疗,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者[9-10,19]㊂但没有发现相关研究是对接受过降压治疗和未接受治疗的人群进行比较㊂本研究结果表明,降压治疗对于能否改善WCH的心血管预后仍存在争议㊂因为无论采用何种分组方法,WCH病人在长期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都会增加㊂提示对WCH病人进行医疗干预的效果可能有限㊂同时,本研究结果还表明,WCH病人的体质指数普遍较高,有研究者指出,WCH很可能是一种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疾病[20],并建议WCH的管理应侧重于预防体重过度增加[21]㊂WCH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氧化应激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可能参与WCH的形成㊂有研究发现,WCH 病人的氧化剂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压者,而抗氧化剂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血压者[22]㊂氧化应激会导致大量活性氧释放,促进血管收缩和重塑,增加全身血管阻力,从而升高血压[23]㊂此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也可能导致WCH的发生㊂有研究发现,在WCH病人的心率和血压变异性中高频(HF)降低,低频(LF)/HF升高[24]㊂HF主要反映副交感神经活动,LF/HF比值是判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是否平衡的指标㊂提示WCH病人体内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25]㊂本研究没有得出使用降压药物有利于WCH病人长期预后的结论㊂1)接受降压治疗的病人有多种合并症,心血管疾病风险本身就较高,如Cacciolati等[11]和Stergiou等[15]报道了两组WCH病人既往心血管疾病情况,接受过降压治疗的WCH病人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比例远高于未接受过治疗的WCH病人,这也就预示着接受过降压治疗的WCH病人远期心血管事件风险会高于未治疗WCH病人㊂2)接受降压治疗的持续时间不准确,纳入研究中只能获取到基线降压药服用比例,在多年随访中,未能详细记载降压药服用时间和种类,因此可能会因为缺乏持续用药的情况,从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㊂3)纳入研究中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在长达多年的随访后,高龄已然成为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年龄过高和随访时间过长也是本研究未出现阳性结果的原因㊂4)对于仅在诊室内血压升高,诊室外血压正常的病人,降压药的副作用可能大于其治疗效果㊂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在随访期间缺乏关于血压水平㊁降压治疗和其他危险因素的信息,会影响研究结果㊂前期查阅文献发现,有关WCH的文献较少,其中针对WCH人群的大型试验更少㊂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仅是纳入研究中的亚组分析,所以对于WCH病人的基线特征㊁随访情况等记载甚少㊂在对年龄分组分析时,治疗组年龄ɤ60岁WCH病人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在对随访时间分组时,治疗组随访时间ɤ8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年龄㊁随访时间等因素会影响研究结果㊂降压治疗是否可以给WCH病人带来益处尚未有定论,今后临床应针对WCH病人开展随机对照试验,保证基线数据的可比性,尽量减少合并症㊁年龄等因素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从而客观评价降压治疗是否对WCH病人远期预后有利㊂参考文献:[1]CUSPIDI C,TADIC M,SALA C,et al.Targeting white coathypertension:is the daytime enough?[J].American Journal ofHypertension,2020,33(8):703-704.[2]WILLIAMS B,MANCIA G,SPIERING W,et al.2018ESC/ESHGuidelines for the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8,39(33):3021-3104.[3]WHELTON P K,CAREY R M,ARONOW W S,et al.2017ACC/AHA/AAPA/ABC/ACPM/AGS/APhA/ASH/ASPC/NMA/PCNA guideline for the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pressure in adults:executive summar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irculation,2018,138(17):e426-e483.[4]UNGER T,BORGHI C,CHARCHAR F,et al.2020International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lobal hypertension practice guidelines[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20,38(6):982-1004.[5]COCCINA F,PIERDOMENICO A M,ROSA M D,et al.Risk of atrialfibrillation in masked and white coat uncontrolled hypertension[J].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21,34(5):504-510. [6]CAI P,ZHONG W T,WANG Y,et al.Effects of white-coat,maskedand sustained hypertension o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andcardiac arrhythmia[J].Hypertension Research,2020,43(2):121-131.[7]HELVACI M R,KAYA H S,SEYHANLI M,et al.White coathypertension in defini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J].InternationalHeart Journal,2008,49(4):449-457.[8]CURGUNLU A,KARTER Y,UZUN H,et al.Hyperhomocysteinemia:anadditional risk factor in white coat hypertension[J].InternationalHeart Journal,2005,46(2):245-254.[9]FUJIWARA T,MATSUMOTO C,ASAYAMA K,et al.Are thecardiovascular outcomes of participants with white-coathypertension poor compared to those of participants withnormotension?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Hypertension Research,2019,42(6):825-833.[10]COHEN J B,LOTITO M J,TRIVEDI U K,et al.Cardiovascularevents and mortality in white coat hypertension:a 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9,170(12):853-862.[11]CACCIOLATI C,HANON O,DUFOUIL C,et al.Categories of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and their1-year evolution.The Three-City Study[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3,31(4):680-689. [12]FAGARD R H,VAN DEN BROEKE C,CORT P D.Prognosticsignificance of blood pressure measured in the office,at homeand during ambulatory monitoring in older patients in generalpractice[J].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2005,19(10):801-807.[13]HÄNNINEN M R,NIIRANEN T J,PUUKKA P J,et al.Prognosticsignificance of masked and white-coat hypertension in thegeneral population:the Finn-Home study[J].Journal ofHypertension,2012,30(4):705-712.[14]OHKUBO T,KIKUYA M,METOKI H.Prognosis of"masked"hypertension and"white-coat"hypertension detected by24-h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10-year follow-up from theohasama study[J].ACC Current Journal Review,2005,14(11):22.[15]STERGIOU G S,ASAYAMA K,THIJS L,et al.Prognosis of white-coat and masked hypertension:international database of homeblood pressure in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Outcome[J].Hypertension,2014,63(4):675-682.[16]FARIA J,MESQUITA-BASTOS J,BERTOQUINI S,et al.Long-termcardiovascular risk of white-coat hypertension with normal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values[J].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2019,24(2):59-66.[17]POLÓNIA J J,GAMA G M,SILVA J A,et al.Sequential follow-upclinic an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evaluation in a low riskpopulation of white-coat hypertensive patients and innormotensives[J].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2005,10(2):57-64.[18]FRANKLIN S S,THIJS L,HANSEN T W,et al.Significance ofwhite-coat hypertension in older persons with isolated systolichypertension:a meta-analysis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Database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Relation toCardiovascular Outcomes population[J].Hypertension,2012,59(3):564-571.[19]HUANG Y L,HUANG W J,MAI W Y,et al.White-coathypertension i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otalmortality[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7,35(4):677-688. [20]HELVACI M R,SEVINC A,CAMCI C,et al.Treatment of white coathypertension with metformin[J].International Heart Journal,2008,49(6):671-679.[21]HELVACI M R,KAYA,DURU M,et al.What i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white coat hypertension and dyslipidemia?[J].International Heart Journal,2008,49(1):87-93.[22]YILDIRIM E,IPEK E,BAVUNOGLU I,et al.The impact of proteinoxidation on sustained and white coat hypertension[J].AnatolianJournal of Cardiology,2017,17(3):210-216.[23]HAMRAHIAN S M,FALKNER B.Hypertension in chronic kidneydisease[M]//ISLAM M S.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Biology.Cha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307-325.[24]SHENG C S,LI F K,CHENG Y B,et al.Blood pressure and heartrate variability and baroreflex sensitivity in white-coat,masked,and sustained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 Research,2020,43(8):772-780.[25]MANCIA G,GRASSI G.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hypertension[J].Circulation Research,2014,114(11):1804-1814.(收稿日期:2022-03-03)(本文编辑郭怀印)。
老年人外周血GDF15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论著㊃临床研究d o i:10.3969/j.i s s n.1671-8348.2020.23.020网络首发h t t p s://k n s.c n k i.n e t/k c m s/d e t a i l/50.1097.R.20200827.1155.018.h t m l(2020-08-27)老年人外周血G D F15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曹玲玲1,李婷婷1,王忆2,巫开文1,李国春1ә(江苏省南京市中心医院:1.检验科;2.神经内科210018)[摘要]目的研究老年人外周血生长分化因子15(G D F15)与认知功能的关系㊂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住院老年人100例,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 S E)筛查研究对象认知功能,根据筛查结果分为认知障碍组(n=50)和认知正常组(n=50)㊂比较两组生化指标及G D F15水平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 O C曲线)分析G D F15筛查认知障碍的效能㊂结果认知障碍组G D F15水平[(1284.83ʃ695.54)p g/m L]高于认知正常组[(773.69ʃ378.84)p 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㊂G D F15与老年人群认知障碍独立负相关(P< 0.01)㊂G D F15筛查认知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 U C)为0.729,95%C I为0.632~0.827(P<0.01),c u t-o f f值为765.18p g/m L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和52%㊂结论 G D F15可作为老年人群认知障碍的筛查指标㊂[关键词]认知障碍;老年人;生长分化因子15;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诊断效能[中图法分类号] R46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8348(2020)23-3951-04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l e v e l o f G D F15i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a n d c o g n i 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 i n e l d e r l y p e o p l e*C A O L i n g l i n g1,L I T i n g t i n g1,WA N G Y i2,WU K a i w e n1,L I G u o c h u n1ә(1.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r o l o g y,N a n j i n g C e n t r a lH o s p i t a l,N a n j i n g,J i a n g s u21001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g r o w t h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f a c t o r15(G D F15)i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a n d c o g n i 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 i n e l d e r l y p e o p l e.M 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100h o s p i t a l i z e d e l d e r l y p a-t i e n t s i n t h e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r o l o g y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n d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e c o g n i 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 g r o u p(n=50) a n d t h e n o r m a l g r o u p(n=50)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s c o r e o f m i n i-m e n t a l s t a t e e x a m i n a t i o n(MM S E)f o r c o g n i t i v e f u n c t i o n.T h e b i o c h e m i c a l i n d i c a t o r s a n d G D F15w e r e m e a s u r e d,a n d R e c e i v e r O p e r a t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C u r v e (R O C c u r v e)w a s u s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e f f i c a c y o f G D F15i n s c r e e n i n g c o g n i 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R e s u l t s T h e l e v e l o f G D F15i n t h e c o g n i 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 g r o u p[(1284.83ʃ695.54)p g/m L]w a s h i g h e r t h a n n o r m a l g r o u p [(773.69ʃ378.84)p g/m L](P<0.01).G D F15w a s 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 n e g a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 c o g n i t i v e i m-p a i r m e n t i n t h e e l d e r l y p e o p l e(P<0.01).T h e a r e a u n d e r R O C c u r v e(A U C)o f G D F15f o r d i a g n o s i n g c o g n i-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 w a s0.729,95%C I w a s0.632-0.827(P<0.01).W h e n t h e c u t-o f f v a l u e w a s765.18p g/ m L,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d s p e c i f i c i t y w a s82%a n d52%,r e s p e c t i v e l y.C o n c l u s i o n G D F15m a y b e u s e d a s a s c r e e n i n g b i o m a r k e r f o r c o g n i 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 i n e l d e r l y p e o p l e.[K e y w o r d s]c o g n i t i o n d i s o r d e r s;a g e d;g r o w t h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f a c t o r15;m i n i m e n t a l s t a t e e x a m i n a t i o n;d i a g n o s t i cef f i c a c y我国进入老龄化后,老年痴呆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1],以记忆和认知功能受损为主的阿尔兹海默症(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A D)占老年痴呆的50%~70%,其他包括路易体病㊁额颞叶痴呆㊁血管性痴呆㊁帕金森病等㊂虽然不同类型的老年痴呆各有其诊断标准,但临床诊断思路的第一步骤均为明确是否为痴呆,由于老年痴呆起病隐匿,在临床确诊前其病理生理过程已经开始,临床实施干预措施时,可能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神经病理负担,在痴呆的临床前阶段能早期识别认知功能障碍㊁及时进行干预至关重要[2]㊂目前拟诊痴呆依靠认知功能下降或精神行为异常等临床表现,缺乏客观的痴呆诊断生化指标[3]㊂1593重庆医学2020年12月第49卷第23期*基金项目:江苏省干部保健科研课题项目(B J16002)㊂作者简介:曹玲玲(1993-),初级检验师,本科,主要从事生化检验研究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n j l g c@126.c o m㊂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生长分化因子15(g r o w t h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f a c t o r15,G D F15),也称为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 a c r o p h a g e i n h i b i t o r y c y t o-k i n e-1,M I C-1),参与调节巨噬细胞和炎症的活动,在抗炎㊁抗凋亡㊁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损伤组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㊂既往研究表明,G D F15与心肌肥厚㊁心力衰竭㊁粥样斑块形成㊁内皮功能紊乱㊁肥胖㊁胰岛素抵抗㊁糖尿病等相关[4]㊂近期有研究表明,G D F15与老龄化及老龄引起的疾病相关[5],提出G D F15可能是人类能量稳态的重要生理调节因子[6],其水平升高可增加全因致死率[7]㊂本研究分析G D F15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寻找评价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血液学指标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在南京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84岁,中位年龄74岁㊂入选标准:(1)年龄60岁及以上,入院主诉包含记忆及认知受损;(2)能配合神经心理认知量表评估㊂排除标准:(1)急慢性脑梗,急慢性心梗;(2)颅脑外伤;(3)神经系统恶性肿瘤;(4)中毒,严重的心㊁肝㊁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㊂按照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 i n i-m e n t a l s t a t e e x a m i n a t i o n,MM S E)结果分为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每组50例㊂1.2方法1.2.1资料收集详细询问研究对象病史,收集年龄㊁性别㊁既往史㊁家族史㊁吸烟㊁饮酒情况等㊂1.2.2评定精神心理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a m i l t o n d e p r e s s i o n s c a l e, H AM D)评定受试者抑郁状态,ɤ8分为无抑郁症状, >8~20分为可能抑郁,>20~35分为轻或中度抑郁,>35分为严重抑郁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 a m i l-t o n a n x i e t y s c a l e,H AMA)评定受试者焦虑状态, >29分为可能有严重焦虑,>21~29分为肯定有明显焦虑,>14~21分为肯定有焦虑,>7~14分为可能有焦虑,<7分为无焦虑状态㊂1.2.3生化指标检查所有研究对象至少空腹8h,次日清晨空腹抽静脉血5m L,自然凝固后,3000r/m i n离心5m i n,制备血清,检测肝㊁肾功能等生化指标㊂使用日立R L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 B G)㊁总胆固醇(T C)㊁三酰甘油(T G)㊁低密度脂蛋白(L D L)㊁高密度脂蛋白(H D L)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 T)㊁尿素氮(B U N)㊂F B 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T C㊁T G检测方法为酶试剂法,H D L采用免疫抑制直接法,L D L 选择计算法,A L T采用连续监测法,B U N采用酶偶联速率法,试剂均购自德国D i a s y s公司㊂1.2.4检测G D F-15水平检测生化指标后2h内吸取血清,留存于-70ħ冰箱内待测㊂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G D F15水平,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货号D G D150)㊂1.3统计学处理采用S P S 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㊂计量资料以xʃ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 O 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 U C),求得最佳c u t-o f f值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单因素分析认知障碍组患者G D F15水平高于认知正常组(P<0.05),T2D M患病率高于认知正常组(P< 0.05),见表1㊂表1研究对象临床特征项目认知正常组(n=50)认知障碍组(n=50)t/χ2P 年龄(xʃs,岁)67.98ʃ9.1670.42ʃ9.26-1.3250.188男(%)56440.3400.560 B M I(xʃs,k g/m2)23.68ʃ3.1023.72ʃ3.28-0.0600.952 F B G(xʃs,m m o l/L)5.34ʃ1.265.56ʃ1.61-0.7670.445 T C(xʃs,m m o l/L)4.22ʃ0.994.20ʃ0.860.9150.107 T G(xʃs,m m o l/L)1.39ʃ0.741.48ʃ1.00-0.5250.601 H D L(xʃs,m m o l/L)1.45ʃ0.351.31ʃ0.361.9220.058 L D L(xʃs,m m o l/L)2.20ʃ0.812.19ʃ0.710.0650.949A L T(xʃs,I U/L)17.03ʃ8.3317.16ʃ8.60-0.0780.938B U N(xʃs,m m o l/L)5.30ʃ1.475.16ʃ1.430.4690.640 H B P(%)60680.6940.405C H D(%)14181.180<0.01 T2D M(%)266414.586<0.01 H A M D>8分(%)32421.0730.300 H A M A>7分(%)50580.6440.442G D F15(xʃs,p g/m L)773.69ʃ378.841284.83ʃ695.54-4.745<0.01H B P:高血压;C H D:冠心病;T2D M:2型糖尿病㊂2.2多因素分析以G D F15水平作为自变量,认知功能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㊂G D F15与老年人群认知障碍独立负相关(P<0.01),见表2㊂表2 G D F15对认知障碍的线性回归分析项目B S E标准化B t95%C I P 调整前-0.0040.001-0.550-6.523-0.005~-0.002<0.01调整后*-0.0030.001-0.481-5.264-0.004~-0.002<0.01 *:调整因素为年龄㊁性别㊁糖尿病病史㊂2593重庆医学2020年12月第49卷第23期2.3 R O C曲线G D F15筛查认知障碍A U C为0.729,95%C I为0.632~0.827(P<0.01)㊂C u t-o f f值为765.18p g/ m L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和52%,见图1㊂图1 G D F15筛查认知障碍的R O C曲线3讨论动物研究发现G D F-15的m R N A和蛋白广泛分布于发育中及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如脉络丛和脑脊液[8],G D F15水平极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的关联㊂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㊁学习能力㊁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㊂老年时期发病的老年痴呆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本研究选用MM S E作为总体认知功能的评估,MM S E内容覆盖定向力㊁记忆力㊁注意力㊁计算力㊁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MM S E区别健康老人和痴呆的灵敏度为87%和特异度为82%[9],是最常用的认知筛查量表㊂本研究发现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组G D F15水平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 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G D F15与认知功能独立负相关(P<0.01)㊂引起老年认知功能下降的疾病众多,导致认知下降的机制复杂,炎症因子在认知功能下降中有重要作用㊂在A D病程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脊液中可发现明显的炎症改变[2]㊂随着A D的进展,G D F15受调节增加分泌,通过特异性增加胰岛素降解酶表达而加速小胶质细胞对Aβ的清除,并激活小胶质细胞对神经退化性疾病起到积极的修复作用[10-11];G D F15及其他炎症因子水平与路易体认知障碍及帕金森病均有相关性[12-13]㊂认知障碍人群G D F15水平升高,可能与G D F15在神经修复中起作用有关㊂G D F15对胚胎大鼠中脑底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较强的存活促进和保护作用,对6-羟基多巴胺(6-O H D A)损伤的黑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也有保护作用,推测G D F15在实验动物脑部相应区域的表达可能是神经保护的反应,甚至能诱导神经修复[8]㊂最近研究发现,G D F15与焦虑㊁认知和感觉运动及精神性疾病相关[14-15]㊂G D F15作为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标志,可反映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疾病[5],如帕金森病等[16-17]㊂本研究绘制R O C曲线,发现G D F15水平765.18 p g/m L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和52%㊂G D F15可作为老年高危认知障碍的外周血筛查指标,而特异度较低,说明在老年认知障碍的诊断中,仍需要更强的标志物进一步分类㊂认知障碍组的T2D M 患病比例高于认知正常组(P<0.01),有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与认知下降相关[4],但是本研究中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T2D M病史并未进入方程,这或许与研究人群有关㊂本研究显示,外周血G D F15可作为老年人认知障碍的筛查指标,在预警疾病㊁监测病情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㊂本研究样本小,且为横断面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对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人群的纵向追踪研究㊂参考文献[1]J I A J,W E I C,C H E N S,e t a l.T h e c o s t o f a l z h e-i m e r's d i s e a s e i n C h i n a a n d r e-e s t i m a t i o n o fc o s t s w o r ld w i d e[J].A l z he i m e r s D e m e n t,2018,14(4):483-491.[2]N E W C OM B E E A,C AMA T S-P E R N A J,S I L-V A M L,e t a l.I n f l a mm a t i o n:t h e l i n k b e t w e e nc o m o r b id i t ie s,g e n e t i c s,a n d 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J].J N e u r o i n f l a mm a t i o n,2018,15(1):276.[3]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写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3): 971-977.[4]S C H E R N T H A N E R-R E I T E R M H,I T A R I U BK,K E R B S M,e t a l.G D F15r e f l e c t s b e t a c e l lf u n c t i o n i n o b e s e p a t i e n t s 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 o fg r a d e o n i m p a i r m e n t o f g l u c o s e m e t a b o l i s m[J].N u r e M e t a b C a r d i o v a s c D i s,2019,29(4): 334-342.[5]L U I S A C A,A D E L A I D E F,A N T O N I O A P J,e t a l.T o w a r d sf r a i l t y b i o m a r k e r s:c a n d i d a t e sf r o mg e n e s a n d p a th w a y s r e g u l a t e di n a g i n g a n da g e-r e l a t e d d i s e a s e s[J].A g e i n g R e s R e v,2018,47(2):214-277.[6]T S A I V W W,HU S A I N I Y,S A I N S B U R Y A,e t a l.T h e M I C-1/G D F15-G F R A L p a t h w a y i n3593重庆医学2020年12月第49卷第23期e n e r g y h o m e o s t a s i s: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 o b e s i t y, c a c h e x i a,a n d o t h e r a s s o c i a t e d d i s e a s e s[J].C e l lM e t a b,2018,28(3):353-368.[7]D E J H,H A I T J E M A S,D E N H R,e t a l.G r o w t hd i f fe r e n t i a t i o nf a c t o r15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m a-j o r a m p u t a t i o n a n d m o r t a l i t y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e r i p h e r a l a r t e r y d i s e a s e[J].J A m H e a r t A s-s o c,2017,6(9):e006225.[8]S T R E L A U J,S U L L I V A N A,BÖT T N E R M,e ta l.G r o w t h/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f a c t o r-15/m a c r o-p h a g e i n h ib i t o r yc y t o k i n e-1i s a n o v e l t r o p h i c f a c t o r f o r m id b r a i n d o p a m i ne r g i c n e u r o n s i n v i-v o[J].J N e u r o s c i,2000,20(23):8597-8603.[9]V E L A Y U D H A N L,R Y U S H,R A C Z E K M,e ta l.R e v i e w o fb r i e fc o g n i t i v e t e s t s f o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 s u s p e c t e d d e m e n t i a[J].I n t P s y c h o g e r i a t r, 2014,26(8):1247-1262.[10]K I M D H,L E E D,L I M H,e t a l.E f f e c t o f g r o w t hd i f fe r e n t i a t i o nf a c t o r-15s e c r e t e d b y h u m a nu m b i l i c a l c o r d b l o o d-d e r i v e d m 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 c e l l s o n a m y l o i d b e t a l e v e l s i n i n v i t r o a n d i n v i v o m o d e l s o f 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J].B i o-c h e m B i o p h y s R e s C o mm u n,2018,504(4):933-940.[11]MA E T Z L E R W,D E L E E R S N I J D E R W,H A N-S S E N S V,e t a l.G D F15/M I C1a n d MM P9c e r e-b r o s p i n a l f l u i d l e v e l s i n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 a n d l e w y b o d y d e m e n t i a[J].P L o S O n e,2016,11(3):e0149349.[12]于彦,段淑荣.生长分化因子-15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8, 18(1):66-69.[13]K E E L J,A N A N T H A N A,K A N I S,e t a l.F i r s tb e h a v i o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a t i o n o f a k n o c k o u tm o u s e m o d e l f o r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g r o w t h f a c-t o r(T G F)-βs u p e r f a m i l y c y t o k i n e,M I C-1/G D F15[J].P L o S O n e,2017,12(1):e0168416.[14]K UM A R P,M I L L I S C H E R V,V I L L A E S C U S A JC,e t a l.P l a s m a G D F15l e v e l i s e l e v a t e d i n p s y-c h o s i s a n d i n v e r s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 s e v e r i t y[J].S c i R e p,2017,7(1):7906.[15]Y A O X,WA N G D,Z H A N G L,e t a l.S e r u mg r o w t h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f a c t o r15i n p a r k i n s o nd i se a s e[J].N e u r o d e g e n e r D i s,2017,17(6):251-260.[16]M I Y A U E N,Y A B E H,N A G A I M.S e r u m g r o w t hd i f fe r e n t i a t i o nf a c t o r15,b u t n o t l a c t a t e,i s e l e-v a t e d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J].JN e u r o l S c i,2020,409:116616.[17]T A N A K A T,B I A N C O T T O A,MO A D D E L R,e t a l.P l a s m a p r o t e o m i c s i g n a t u r e of ag e i nh e a l t h y h u m a n s[J].A g i n g C e l l,2018,17: e12799.(收稿日期:2020-03-08修回日期:2020-08-03)(上接第3950页)[22]徐卓亚,宋清华.长期集体智力类体育活动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及日常情绪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5):3693-3696. [23]K A R P A,A N D E L R,P A R K E R M G,e t a l.M e n t a l l y s t i m u l a t i n g a c t i v i t i e s a t w o r k d u r i n gm i d l i f e a n d d e m e n t i a r i s k a f t e r a g e75:f o l l o w-u p s t u d y f r o m t h e K u n g s h o l m e n P r o j e c t[J].A m J G e r i a t r P s y c h i a t r y,2009,17(3):227-236.[24]方柳絮,沈勤.社区老人智力活动与认知功能状况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7,32(13):84-86.[25]T A N I G U C H I J Y,K O U S A Y,S H I N K A I S,e ta l.I n c r e a s e d p h y s i c a l a n d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a c t i v i t ya n d c h a n g e s i n c o g n i t i v e f u n c t i o n i n e l d e r l yd we l l e r s:l e s s o n sf r o m a c o mm u n i t y-b a s e d d e-m e n t i a p r e v e n t i o n t r i a l i n S u g i n a m i W a r d,T o-k y o[J].N i h o n K o s h u E i s e i Z a s s h i,2009,56(11):784-794.[26]I H L E A,O R I S M,B A E R I S WY L M,e t a l.T h e r e l a t i o n o f c l o s e f r i e n d s t o c o g n i t i v e p e r f o r m-a n c e i n o l d a g e:t h e m e d i a t i n g r o l e o f l e i s u r e a c-t i v i t i e s[J].I n t P s y c h o g e r i a t r,2018,30(12): 1753-1758.[27]MA O C,L I Z H,L V Y B,e t a l.S p e c i f i c l e i s u r e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 c o g n i t i v e f u n c t i o n s a m o n g t h e O l-d e s t-O l d:t h e C h i n e s e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h e a l t h y l o n-g e v i t y s u r v e y[J].J G e r o n t o l A B i o l S c i M e dS c i,2020,75(4):739-746.(收稿日期:2020-01-18修回日期:2020-08-02)4593重庆医学2020年12月第49卷第23期。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㊃论著㊃通信作者:江珊,E m a i l :J i a n g s h a n _j@163.c o m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陈 曦,江 珊(锦州医科大学锦州市中心医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心血管内科,辽宁锦州121001) 摘 要: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 e u t r o p h i l p e r c e n t a g e -t o -a l b u m i nr a t o ,N P A R )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㊂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于锦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 o r o n a r ya n g i o g r a p h y,C A G )的患者406例,根据C A G 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322例)和非冠心病组(84例)㊂采用G e n s i n i 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多因素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 p e a r m a n 相关分析G e n s i n i 积分与N P A R 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 e c e i v e r o p e r a t i n g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R O C )曲线评估N P A R 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㊂结果 年龄㊁性别㊁高敏C 反应蛋白㊁N P A R 是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素;G e n s i n i 积分与N A P R 呈正相关(r =0.364,P <0.01);R O C 曲线下面积为0.687(95%C I 0.632~0.741,P <0.05),N P A R 截断值为1.6128,敏感度为50.3%,特异度为85.7%㊂结论 N P A R 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正相关,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㊂关键词:冠心病;冠状血管;血清白蛋白;R O C 曲线中图分类号:R 5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2)01-0026-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2.01.004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b e t w e e nn e u t r o p h i l p e r c e n t a ge -t o -a l b u m i n r a t i o a n d d e g r e e of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st e n o s i s C h e nX i ,J i a n g Sh a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M e d i c i n e ,G r a d u a t eT r a i n i n g B a s e o fJ i n z h o uC e n t r a lH o s p i t a l o f J i n z h o u 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J i n z h o u 12100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J i a n g S h a n ,E m a i l :J i a n g s h a n _j@163.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n e u t r o p h i l p e r c e n t a g e -t o -a l b u m i n r a t i o (N P A R )a n d t h e d e g r e e o f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s t e n o s i s .M e t h o d s At o t a l o f 406p a t i e n t sw h ou n d e r w e n t c o r o n a r y a n g i o g r a p h y (C A G )i n J i n z h o uC e n t r a lH o s p i t a l f r o m N o v e m b e r2020t oJ u l y 2021w e r es e l e c t e d .T h e y w e r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n o n -C H D g r o u p (84c a s e s )a n d t h eC H D g r o u p (322c a s e s )a s t h eC A Gr e s u l t .G e n s i n i s c o r ew a s u s e d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d e g r e e o f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s t e n o s i s .T h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r i s kf a c t o r s f o r c o r o n a r y he a r t d i s e a s ea n d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G e n s i n i s c o r ea n d N P A R w e r ee v a l u a t e b y M u l t i v a r i a t e L o g i s t i c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a n d S p e a r m a n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R e c e i v e ro p e r a t i n g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R O C )c u r v ew a sd r a w e dt oa s s e s s t h e p r e d i c t i v ev a l u eo fN P A Rf o r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d i s e a s e .R e s u l t s T h ei n d e p e n d e n tr i s kf a c t o r sf o r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d i s e a s ea r ea g e ,g e n d e r ,h i g h -s e n s i t i v i t y C -r e a c t i v e p r o t e i n ,N P A R.G e n s i n i s c o r ew a s p o s i t i v e l y co r r e l a t e dw i t hN P A R (r =0.364,P <0.01);t h e a r e a su n d e r c u r v e o f t h eR O Cc u r v ew a s0.687(95%C I 0.632-0.741,P <0.05),a n dt h ec u t o f fv a l u e ,s e n s i t i v i t y,s p e c i f i c i t y o fN P A R w e r e 1.6128,50.3%,a n d85.7%,r e s p e c t i v e l y .C o n c l u s i o n N P A Ri s p o s i t i v e l y co r r e l a t e dw i t h t h e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s t e n o s i s d e g r e e ,w h i c hh a s c e r t a i n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f o r c o r o n a r y he a r t d i s e a s e .K E Y W O R D S :c o r o n a r y d i s e a s e ;c o r o n a r y ve s s e l s ;s e r u ma l b u m i n ;R O Cc u r v e 冠心病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其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其中炎症损伤起着重要作用㊂大量研究表明,白细胞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㊁淋巴细胞㊁单核细胞,与心血管事件的不良结局相关,同时,中性粒细胞在介导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1-2]㊂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以作为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素[3]㊂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会影响血液的黏滞度和高凝状态,并与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诱发微血管损伤及再灌注损伤[4-5]㊂血清白蛋白浓度是衡量营养状况的经典指标,其变化也受炎症的影响[6]㊂较低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患者不良结局相关[7-8]㊂当患者营养不良,合并感染㊁炎症㊁肾脏疾病㊁糖尿病㊁肝脏疾病㊁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通常表现为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下降[9]㊂白蛋白参与氧化应激㊁炎性反应,同时,白蛋白水平下降会增加血液的黏滞度㊁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功能[10]㊂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 e u t r o p h i l p e r c e n t a g e -t o -a l b u m i n r a t o ,N P A R )能够放大两者的变化,有利于临床医师更加综合地观察检验指标㊂本研究通过探讨N P A R 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旨在为冠㊃62㊃‘临床荟萃“ 2022年1月20日第37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a n u a r y 20,2022,V o l 37,N o .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心病严重程度提供快速㊁经济的指标㊂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回顾性研究我院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 o r o n a r ya n g i o g r a p h y,C A G )检查的患者406例,依据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C A G 显示狭窄ȡ50%,322例)和非冠心病组(84例)㊂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告知书㊂排除标准:既往曾行C A G 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合并急慢性感染;严重营养不良;合并慢性肝脏疾病㊁慢性肾脏病㊁恶性肿瘤㊁结核㊁风湿免疫性疾病和(或)肾功能衰竭者;近期应用皮质类固醇;严重心力衰竭者;临床数据缺失者㊂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身高㊁体重㊁体质量指数(B M I )㊁既往史等㊂采集患者第2天早上的空腹外周静脉血行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依据血常规检测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血生化检查中的白蛋白的数值,计算N P A R ㊂由两位介入医师根据G e n s i n i 积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管腔狭窄(1%~25%㊁26%~50%㊁51%~75%㊁76%~90%㊁91%~99%㊁100%分别为1㊁2㊁4㊁8㊁16㊁32分)分数乘以相应的血管系数(小分支㊁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中远段或左前降支远段㊁左前降支中段㊁左前降支或回旋支近端㊁左主干,评分分别为0.5㊁1㊁1.5㊁2.5㊁5)[11]㊂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 P S 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ʃ标准差(x -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 (P 25,P 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 a n n -W h i t n e yU 检验㊂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㊂采用S p e a r m a n 相关分析N P A R 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 e c e i v e r o p e r a t i n g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R O C )曲线评估其诊断冠心病的价值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㊁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糖尿病史㊁高血压史㊁吸烟史㊁饮酒史㊁体质量指数(B M 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㊂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项目冠心病组(n =322)非冠心病组(n =84)统计值P 值年龄(x -ʃs,岁)64.04ʃ9.7757.67ʃ9.41t =-5.2680.000男性[例(%)]211(65.5)42(50.0)χ2=6.8400.009糖尿病史[例(%)]87(27.0)16(19.0)χ2=2.2360.135高血压史[例(%)]188(58.4)42(50.0)χ2=1.9070.167吸烟史[例(%)]112(34.8)20(23.8)χ2=3.6560.056饮酒史[例(%)]61(18.9)11(13.1)χ2=1.5620.211B M I (x -ʃs ,k g/m 2)25.43ʃ1.8625.07ʃ2.63t =-1.8410.0662.2 主要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㊁血清白蛋白㊁高敏C 反应蛋白㊁N P A R 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淋巴细胞计数㊁肌酐㊁尿素㊁尿酸㊁总胆固醇㊁甘油三酯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㊂表2 两组主要实验室指标比较(x -ʃs)项目冠心病组(n =322)非冠心病组(n =84)统计值P 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7.44ʃ11.3562.03ʃ7.80t =-4.1240.000淋巴细胞计数(ˑ109/L )1.86ʃ0.821.91ʃ0.57t =-1.9160.055血清白蛋白(g /L )41.62ʃ4.7543.62ʃ3.50t =-3.5910.005肌酐(μm o l /L )67.02ʃ15.4463.80ʃ14.29t =-1.6340.102尿素(mm o l /L )5.72ʃ2.835.37ʃ1.38t =-0.9580.338尿酸(μm o l /L )314.58ʃ87.92317.90ʃ100.33t =0.2990.765总胆固醇(mm o l /L )4.72ʃ1.154.78ʃ0.96t =-0.6820.495甘油三酯(mm o l /L )2.40ʃ8.991.68ʃ1.00t =-0.9630.33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 o l /L )1.17ʃ0.301.23ʃ0.29t =-1.8180.06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 o l /L )3.09ʃ1.053.07ʃ0.84t =-0.0730.942高敏C 反应蛋白(m g/L )9.97ʃ29.522.49ʃ3.44t =-4.7660.000N P A R1.65ʃ0.381.43ʃ0.21t =-5.0460.0002.3 多因素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 排除混杂因素后,将年龄㊁性别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㊁血清白蛋白㊁高敏C 反应蛋白㊁N P A R 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㊁性别㊁高敏C 反应蛋白㊁N P A R 是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3㊂2.4 N P A R 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S pe a r m a n 相关性分析表明,G e n s i n i 积分与N P A R 呈正相关(r s =0.346,P <0.01),见图1㊂2.5 N P A R 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R O C 曲线下面积为0.686(95%C I 0.632~0.741,P <0.05),N P A R 截断值取1.6128,敏感度为50.3%,特异度为85.7%,见图2㊂㊃72㊃‘临床荟萃“ 2022年1月20日第37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a n u a r y 20,2022,V o l 37,N o .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3 冠心病独立影响因素分析因素回归系数标准误W a l dχ2值P 值O R 值95%C I下限上限年龄0.0720.01520.4080.0001.0751.0431.108性别1.1160.29514.2660.0003.0521.7105.445高敏C 反应蛋白0.1250.0438.4390.0041.1331.0421.233N P A R1.5420.47310.6240.0014.6741.84911.813图1 N P A R 与G e n s i n i积分相关性图2 N P A R 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3 讨 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龄㊁性别㊁高血压㊁糖尿病㊁吸烟㊁肥胖㊁血脂异常及一些慢性炎症疾病,如风湿性疾病和遗传代谢疾病[12]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非消退性低度无菌炎症,其中炎症细胞一直贯穿始终㊂炎症反应能够使冠状动脉的斑块稳定性降低,炎症反应越严重,斑块稳定性越差㊂冠状动脉狭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结果㊂中性粒细胞被认为是重要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标记物[4]㊂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某些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作为第一批被召集的细胞,参与炎症的发生发展㊂此外,中性粒细胞还通过分泌蛋白水解酶导致血管损伤㊁凝血途径激活㊁微血管堵塞和促炎细胞因子分泌介导肌细胞坏死,从而导致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13-14]㊂同时,中性粒细胞与梗死区域的心肌扩展㊁心力衰竭的发展及心外膜和微血管灌注受损相关[15]㊂陈秀等[13]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贯穿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到心肌梗死的全过程㊂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也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受炎症反应的影响㊂在疾病的急性反应期及慢性炎症期,白蛋白本身合成减少㊁分解代谢增加㊁外源性损失增加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均导致其水平下降[16]㊂张良峰等[17]研究发现,随着冠心病的加重,血清白蛋白水平也随之下降,两者呈负相关㊂多个研究表明,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18-19]㊂一项为期15年的队列研究发现,低蛋白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20]㊂N P A R 既能综合反映正在进行的非特异性炎症,又能反映营养状况及炎症㊂在一项纳入接受C A G 检查的1303例患者的大型研究中,研究者依据S Y N T A X 评分将患者分为高S Y N T A X 评分组及低S Y N T A X 评分组,结果发现,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院内患者病死率呈负相关[21]㊂一项纳入1742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通过线性回归㊁逻辑回归㊁C o x 回归模型发现,高N P A R 与30天㊁90天㊁1年全因病死率㊁住院时间及I C U 住院时间相关,N P A R 与C 反应蛋白正相关[22]㊂董磊等[23]将16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术后复查与跟踪发现,外周血白细胞与冠心病存在关联,N P A R 是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次堵塞的敏感指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再狭窄存在一定的预测价值㊂此外,有研究发现,入院时N P A R 与S 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病死率相关[24]㊂本研究对接受了C A G 检查的40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年龄较大,男性多于女性,中性粒细胞百分比㊁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较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㊂多因素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显示,N P A R ㊁性别㊁年龄㊁高敏C 反应蛋白是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素㊂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加㊁血管管腔逐渐狭窄相关㊂男性抽烟㊁酗酒,生活压力大于女性,而女性受雌激素的保护,导致男性冠心病的患病率高于女性㊂高敏C 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且与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25]㊂高敏C 反应蛋白参与激活补体,使血管内皮损伤,形成血栓,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㊃82㊃‘临床荟萃“ 2022年1月20日第37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a n u a r y 20,2022,V o l 37,N o .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展[26]㊂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高敏C反应蛋白可有效识别出未来有心血管风险事件的患者,比预测心血管风险的经典指标(年龄㊁收缩压㊁糖化血红蛋白㊁吸烟㊁胆固醇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的价值更高[27]㊂S p e a r m a n相关分析显示,N P A R与G e n s i n i 积分呈正相关,N P A R越高,冠状动脉狭窄越严重㊂绘制R O 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687,N P A R截断值为1.6128,诊断冠心病敏感度为0.503,特异度为0.857,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㊂综上,N P A 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为影响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素㊂N P A R作为炎症反应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标志物,简单易得,能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炎症反应㊁应激状态,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病情做出快速判断㊂但是,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的样本量较少,结果可能存在偏倚,同时收集的指标为入院时第一次空腹抽血化验而得,无法监测N P A R的变化,期待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N P A 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㊂参考文献:[1] B o n a v e n t u r a A,M o n t e c u c c o F,D a l l e g r i F,e t a l.N o v e lf i n d i ng s i n n e u t r o phi l b i o l o g y a n d t h e i r i m p a c t o nc a r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se a s e[J].C a r d i o v a s c R e s,2019,115(8):1266-1285.[2] Pér e z-O l i v a r e sL,S o e h n l e i n O.C o n t e m p o r a r y l i f e s t y l ea n dn e u t r o p h i l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t r a p s:A n e m e r g i n g l i n k i n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d i s e a s e[J].C e l l s,2021,10(8):1985.[3] P e n d eA,A r t o m N,B e r t o l o t t o M,e t a l.R o l eo fn e u t r o p h i l si na t h e r o g e n e s i s:A nu p d a t e[J].E u r JC l i nI n v e s t,2016,46(3):252-263.[4]徐明星,刘文秀,赵德超.中性粒细胞及其相关因子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21,20(8):846-849.[5]王玲,屠剑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8,30(8):1006-1007.[6]S h e i n e n z o n A,S h e h a d e h M,M i c h e l i s R,e t a l.S e r u ma lb u m i nl e v e l sa n di n f l a mm a t i o n[J].I n tJB i o l M ac r o m o l,2021,184:857-862.[7] P l a k h tY,G i l u t zH,S h i y o v i c hA.D e c r e a s e d a d m i s s i o n s e r u ma lb u m i n l e v e l i s a n i n d e p e n d e n t p r e d ic t o r o f l o n g-t e r mm o r t a l i t y i nh o s p i t a l s u r v i v o r so f a c u t e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S o r o k aA c u t e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I I(S AM I-I I)p r o j e c t[J].I n t JC a r d i o l,2016,219:20-24.[8] W a d a H,D o h i T,M i y a u c h i K,e ta l.I m p a c t o fs e r u ma lb u m i n l e v e l so nl o n g-t e r m o u tc o m e s i n p a t i e n t su nde r g o i n gp e r c u t a n e o u s c o r o n a r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J].H e a r tV e s s e l s,2017,32(9):1085-1092.[9] A r t i g a sA,W e r n e r m a n J,A r r o y oV,e t a l.R o l e o f a l b u m i n i nd i se a s e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s e v e r e s y s t e m i c i nf l a mm a t i o n: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n d c l i n i c a l e v i d e n c e i n s e p s i s a n d i nd e c o m p e n s a t e d c i r r h o s i s[J].JC r i tC a r e,2016,33:62-70.[10]王雅,嵇泽胜,王瑞.血清白蛋白与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20,33(6):1257-1260.[11]付静,熊秋璨,王霞,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L p-P L A2㊁h s-C R P㊁I L-27及MM P-9水平与G e n s i n i积分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1):137-140.[12] G r o h L,K e a t i n g S T,J o o s t e n L A B,e ta l.M o n o c y t ea n dm a c r o p h a g e i mm u n o m e t a b o l i s mi n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J].S e m i nI mm u n o p a t h o l,2018,40(2):203-214.[13]陈秀,刘小熊,夏豪.中性粒细胞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0,25(4):389-392. [14] W o l fD,A n t o-M i c h e l N,B l a n k e n b a c h H,e ta l.Al i g a n d-s p e c i f i c b l o c k a d e o ft h ei n t e g r i n M a c-1s e l e c t i v e l y t a r g e t sp a t h o l o g i ci n f l a mm a t i o n w h i l e m a i n t a i n i n g p r o t e c t i v e h o s t-d e f e n s e[J].N a tC o mm u n,2018,9(1):525.[15] M a Y.R o l e o f n e u t r o p h i l s i n c a r d i a c i n j u r y a n d r e p a i rf o l l o w i ng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C e l l s,2021,10(7):1676.[16]李炬颖.A P A R㊁N P A R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1. [17]张良峰,孟庆利.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英文)[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5):466-469.[18] X i aM,Z h a n g C,G u J,e t a l.I m p a c t o f s e r u ma l b u m i n l e v e l so n l o n g-t e r m a l l-c a u s e,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a n dc a r d i a c m o r t a l i t y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f i r s t-o n s e t a c u t e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C l i nC h i m A c t a,2018,477:89-93.[19] C h i e nS C,C h e nC Y,L i nC F,e ta l.C r i t i c a l a p p r a i s a l o f t h er o l eo f s e r u m a l b u m i ni n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s e a s e[J].B i o m a r kR e s,2017,5:31.[20] U m e k iY,A d a c h iH,E n o m o t oM,e t a l.S e r u ma l b u m i na n dc e r e b r o-c a rd i o v a s c u l a rm o r t a l i t y d u r i n g a15-ye a rs t u d y i nac o mm u n i t y-b a s e dc o h o r ti n T a n u s h i m a r u,a c o h o r t o ft h es e v e nc o u n t r i e s s t u d y[J].I n t e r n M e d,2016,55(20):2917-2925.[21] K u r t u lA,M u r a tS N,Y a r l i o g l u e s M,e ta l.U s e f u l n e s so fs e r u m a l b u m i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t o p r e d i c t h i g h c o r o n a r yS Y N T A Xs c o r ea n di n-h o s p i t a l m o r t a l i t y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a c u t e c o r o n a r y s y n d r o m e[J].A n g i o l o g y,2016,67(1):34-40.[22] W a n g X,W a n g J,W u S,e t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b e t w e e nt h en e u t r o p h i l p e r c e n t a g e-t o-a l b u m i n r a t i o a n d o u t c o m e s i n c a r d i a c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u n i t p a t i e n t s[J].I n tJ G e n M e d,2021,14:4933-4943.[23]董磊,樊泽元.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N P A R)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J].吉林医学,2020,41(11):2565-2567.[24] C u iH,D i n g X,L i W,e ta l.T h en e u t r o p h i l p e r c e n t a g et oa lb u m i nr a t i oa san e w p r e d ic t o ro f i n-h o s p i t a l m o r t a l i t y i np a t i e n t sw i t hS T-s e g m e n t e l e v a t i o n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M e dS c iM o n i t,2019,25:7845-7852.[25]黄超,胡良淼,江涛,等.h s-C R P㊁L P-P L A2和T P S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20):2534-2537.[26]康晓平,郭秀花,苏彦萍,等.血浆H C Y㊁h s-C R P水平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0,42(4):345-349.[27]S i l v aD,P a i s d eL a c e r d aA.H i g h-s e n s i t i v i t y C-r e a c t i v e p r o t e i na s ab i o m a r k e r o f r i s k i n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d i se a s e[J].R e vP o r tC a r d i o l,2012,31(11):733-745.收稿日期:2021-09-27编辑:王晶璇㊃92㊃‘临床荟萃“2022年1月20日第37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20,2022,V o l37,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高血压病人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_MEG3、miR-142-3p表达及与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高血压病人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 MEG3、miR-142-3p表达及与内皮功能的相关性赵丽华,郭长磊,吕风华摘要目的:通过检测高血压病人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母系表达基因3(lncRNA MEG3)和微小RNA-142-3p(miR-142-3p)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与高血压相关内皮功能的相关性㊂方法:入选2018年8月 2020年10月我院门诊部收治的145例高血压病人为观察组,另入选同期在我院体检的14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㊂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采集5mL静脉血,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血清lncRNA MEG3和miR-142-3p的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㊁血管内皮素(ET-1)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表达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表达水平㊂根据疾病分级标准将观察组高血压病人分为轻度组(45例)㊁中度组(60例)和重度组(40例),比较不同组别之间各项指标表达水平,使用Pearson法分析观察组血清lncRNA MEG3和miR-142-3p表达水平与NO㊁ET-1和vWF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及lncRNA MEG3与miR-142-3p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lncRNA MEG3和NO的表达水平下降(P<0.001),血清miR-142-3p㊁ET-1和vWF的表达水平升高(P<0.001);血清lncRNA MEG3和NO在轻度组㊁中度组和重度组高血压病人中的表达水平依次降低,血清miR-142-3p㊁ET-1和vWF的表达水平则依次增高(P<0.001);观察组血清lncRNA MEG3表达水平与NO水平呈正相关(r=0.682,P<0.001),与ET-1和vWF水平呈负相关(r=-0.500,P<0.001;r=-0.637,P<0.001);血清miR-142-3p表达水平与NO水平呈负相关(r=-0.683, P<0.001),与ET-1和vWF水平呈正相关(r=0.458,P<0.001;r=0.678,P<0.001);观察组血清lncRNA MEG3与miR-142-3p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60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MEG3㊁NO水平降低及miR-142-3p㊁ET-1㊁vWF水平升高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㊂结论:高血压病人血清中lncRNA MEG3表达水平降低,miR-142-3p表达水平升高,可能在高血压的进展中具有调节作用,其表达水平能够反映高血压病人内皮功能受损的程度㊂关键词高血压;长链非编码RNA母系表达基因3;微小RNA-142-4p;内皮功能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3.18.025高血压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高血压的患病率有所增加,目前,它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1]㊂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而内皮功能的破坏与血管舒张㊁氧化应激㊁内皮前炎症和血栓前状态相关,其严重程度与心血管事件相关[2]㊂因此,了解高血压引起内皮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尤为迫切㊂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被定义为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蛋白编码RNA,近年来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㊂研究报道,许多lncRNA在内皮细胞中高度表达,它们在内皮细胞正常功能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lncRNA的异常表达与高血压相关的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3]㊂母系表达基因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3,MEG3)编码一个lncRNA,被报道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过表达能够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4]㊂有研究证实lncRNA MEG3与高血压的进展有关[5]㊂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由18~24个核苷酸基金项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资助项目(No.LHGJ20200489)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新乡453100),E-mail: ******************引用信息赵丽华,郭长磊,吕风华.高血压病人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 MEG3㊁miR-142-3p表达及与内皮功能的相关性[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8):3418-3422.组成的单链非编码RNA,通过与特定mRNA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负向调节基因功能,最近的研究报道,微小RNA(miRNA)表达的异常调控与大量临床上重要的心血管疾病有关[6]㊂miR-142-3p作为MicroRNA家族成员之一,研究表明,miR-142-3p的表达升高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在机体血管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7]㊂到目前为止,还少有研究揭示lncRNA MEG3和miR-142-3p在高血压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㊂因此,本研究检测高血压病人血清lncRNA MEG3和miR-142-3p的表达水平,以探讨两者与内皮功能的相关性,为寻找高血压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提供理论基础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㊂观察组研究对象为我院门诊部2018年8月 2020年10月收治的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8]诊断标准的高血压病人,共145例,其中男79例,女66例;年龄38~80岁,病程4~15年㊂根据高血压分级标准[8]将观察组病人分为3组,轻度组(1级高血压)45例㊁中度组(2级高血压)60例和重度组(3级高血压)40例㊂所有病人临床资料完善,无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系统性免疫疾病,且近2周未服用过治疗药物;排除继发性高血压㊁心律失常㊁意识不清的病人㊂对照组研究对象为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个体,共145人,其中男72人,女73人,年龄35~75岁㊂对照组与观察组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两组性别㊁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1.2方法1.2.1血清采集与保存观察组病人(开始治疗当天)及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体检当天)空腹采集5mL静脉血,静置20min,在4ħ条件下以1500r/min转速离心20min,取上层血清分装到洁净的收集管中,一部分用于实验室指标检测,一部分储存在-80ħ冰箱待用㊂1.2.2血清lncRNA MEG3和miR-142-3p的表达水平检测参照试剂盒说明书,使用TRIzol试剂(货号:10296028,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从血清中提取总RNA,并通过分光光度计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RNA 质量㊂检测合格后每个样品取1μL RNA,使用Transcriptor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反转录试剂盒(货号:No.04896866001,大连宝生物Takara 有限公司)将总RNA逆转录为cDNA,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步骤进行㊂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使用ABI7700PCR仪器(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和SYBR Green Realtime PCR Master Mix试剂盒(货号:QPK-201,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设定㊂分别以GAPDH和U6作为内源基因,应用2-ΔΔCt的方法计算lncRNA MEG3和miR-142-3p的RNA相对表达水平,引物序列见表1㊂表1引物序列引物名称正向引物(5'-3')反向引物(5'-3') lncRNA MEG3CAACGCACCGAATAGTTACG CAGCTCCTCAGCCAGGTC miR-142-3p CGCCGTGTAGTGTTTCCTAC CAGTGCAGG GTCCGAGGT GAPDH AACGGATTTGGTCGTATTGG TTGATTTTGGAGGGATCTCG U6GCAGACCGTTCGTCAACCTA AATTCTGTTTGCGGTGCGTC1.2.3血管内皮相关因子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㊁血管内皮素(endothelin-1,ET-1)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表达水平的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ET-1试剂盒(货号:18016208,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NO试剂盒(货号:csB-F13209h,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vWF试剂盒(货号: mlE1405,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㊂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两组比较采取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例数㊁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各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分级高血压病人及对照组年龄㊁性别㊁吸烟史㊁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2㊂表2各组临床资料比较项目对照组(n=145)轻度组(n=45)中度组(n=60)重度组(n=40)统计值P年龄(岁)53.29ʃ6.0252.38ʃ7.6654.48ʃ8.0255.78ʃ6.13F=2.2770.080性别(例)男72243322女73212718χ2=0.7120.870吸烟(例)是71183621否74272419χ2=4.3480.226 BMI(kg/m2)23.95ʃ2.1123.71ʃ2.1523.27ʃ2.1323.14ʃ2.04F=2.4120.067收缩压(mmHg)121.55ʃ8.65145.79ʃ5.82167.89ʃ8.07187.32ʃ8.92F=905.842<0.001舒张压(mmHg)78.67ʃ5.9394.72ʃ8.44103.06ʃ9.76110.07ʃ9.54F=251.831<0.0012.2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lncRNA MEG3㊁miR -142-3p 及血管内皮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lncRNA MEG3和NO 的表达水平下降,血清miR -142-3p mRNA ㊁ET -1和vWF 的表达水平升高(P <0.05)㊂详见表3㊁表4㊂表3 两组血清lncRNA MEG3㊁miR -142-3p 的mRNA 相对表达量(x ʃs )组别样本量lncRNA MEG3mRNA miR -142-3p mRNA 对照组145 1.00ʃ0.00 1.00ʃ0.00观察组1450.75ʃ0.09 2.17ʃ0.30t 值33.449-46.926P<0.001<0.001表4 两组血管内皮相关因子水平比较(x ʃs )组别样本量NO (μmol/L )ET -1(ng/L )vWF (μg/L )对照组14559.50ʃ5.2147.08ʃ7.1297.56ʃ5.78观察组14522.88ʃ4.3990.37ʃ8.42132.84ʃ8.56t 值64.724-42.274-41.131P<0.001<0.001<0.0012.3 不同高血压分级组血清lncRNA MEG3㊁miR -142-3p 及血管内皮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血清lncRNA MEG3和NO 在轻度组㊁中度组和重度组高血压病人中的表达水平依次降低,血清miR -142-3p ㊁ET -1和vWF 的表达水平则依次增高(P <0.05)㊂详见表5㊁表6㊂表5 不同高血压分级组血清lncRNA MEG3和miR -142-3p 的mRNA 相对表达量(x ʃs )组别例数lncRNA MEG3mRNA miR -142-3p mRNA 轻度组450.80ʃ0.11 1.98ʃ0.17中度组600.75ʃ0.06 2.16ʃ0.25重度组400.71ʃ0.08 2.41ʃ0.31F 值12.39432.072P<0.001<0.001表6 不同高血压分级组血管内皮相关因子水平比较(x ʃs )组别例数NO (μmol/L )ET -1(ng/L )vWF (μg/L )轻度组4524.50ʃ4.6187.26ʃ8.03129.37ʃ7.83中度组6022.84ʃ4.1290.44ʃ8.10132.55ʃ8.14重度组4021.11ʃ3.8893.76ʃ8.16137.17ʃ8.23F 值 6.851 6.8319.956P<0.001<0.001 <0.0012.4 观察组血清lncRNA MEG3和miR -142-3p 表达㊁血压与血管内皮相关因子的相关性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的血清lncRNA MEG3表达水平与NO 水平呈正相关,与ET -1和vWF 水平呈负相关(P <0.05);血清miR -142-3p 表达水平与NO 水平呈负相关,与ET -1和vWF 水平呈正相关(P <0.05);收缩压和舒张压与NO 水平呈负相关,与ET -1和vWF 水平呈正相关(P <0.05)㊂详见表7㊂表7 观察组血清lncRNA MEG3和miR -142-3p 表达㊁血压与血管内皮相关因子的相关性指标 lncRNA MEG3r 值P miR -142-3p r 值P 收缩压r 值P 舒张压r 值PNO 0.682<0.001-0.683<0.001-0.500<0.001-0.613<0.001ET -1-0.500<0.0010.458<0.0010.428<0.0010.437<0.001vWF-0.637<0.0010.678<0.0010.520<0.0010.551<0.0012.5 观察组血清lncRNA MEG3与miR -142-3p 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观察组血清lncRNA MEG3与miR -142-3p 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 =-0.607,P <0.05)㊂详见图1㊂2.6 高血压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MEG3㊁NO 水平降低及miR -142-3p ㊁ET -1和vWF 水平升高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 <0.05)㊂详见表8㊂图1 观察组血清lncRNA MEG3与miR -142-3p 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表8影响高血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指标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χ2值P OR值95%CI lncRNA MEG3-1.1610.785 3.1600.0400.199[0.043,0.927]miR-142-3p 2.117 1.004 4.4450.0358.304[1.161,59.417] NO-1.2140.481 6.3700.0120.297[0.116,0.762] ET-10.8180.2868.1720.004 2.265[1.293,3.967] vWF 1.5030.45710.813<0.001 4.494[1.835,11.006]3讨论高血压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㊂目前,已有多种药物研发用于控制血压,然而,由于炎症㊁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发生率高,疾病很难根除㊂有研究报道显示,高血压病人通常伴随内皮功能紊乱,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原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9-10]㊂故筛选与高血压和内皮功能相关的关键靶点,对于临床缓解高血压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㊂血管内皮对机体稳态至关重要,血压升高会激活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活性因子释放,导致高血压发生[5]㊂lncRNA是一种新的RNA分子类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异常表达在许多病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lncRNA参与了高血压相关的内皮功能障碍,如lncRNA GAS5主要通过β-连环蛋白信号调节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其在高血压病人中下调,能导致内皮功能失调[11]㊂MEG3位于人类染色体14q32上,编码一种lncRNA,近年来,在血管疾病和炎性疾病的进展中的作用受到关注㊂田艳娟等[12]发现IncRNA MEG3在2型糖尿病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病人血清中表达水平降低,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内脂肪酸水平㊁炎性因子表达及氧化应激水平参与2型糖尿病合并Hp感染的发生与发展㊂lncRNA MEG3通过调控VSMCs参与血管重构,调控内皮细胞功能,Wang等[4]研究表明lncRNA MEG3参与了高糖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在高血糖的内皮细胞模型中下调,敲低lncRNA MEG3可能会加剧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㊂本研究中发现,lncRNA MEG3在高血压病人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降低,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降低,说明lncRNA MEG3在高血压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㊂除lncRNA以外,大量研究证实miRNA在调节高血压内皮细胞功能和/或功能障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3]㊂高血压病人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与治疗前病人血清中miR-297a㊁miR-143的表达水平降低有关[14];之前有报道miR-142-3p在免疫相关炎性疾病中发挥调控作用[15];Sha等[7]研究发现,miR-142-3p 在高糖诱导下表达上调,通过抑制SPRED2介导的自噬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包括诱导细胞凋亡㊁加重细胞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的分泌㊂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而言,高血压病人血清miR-142-3p的表达水平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升高,说明miR-142-3p的表达升高与高血压的发展紧密相关㊂另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严重程度[16]㊂临床上常使用NO㊁ET-1和vWF 的水平来评价内皮细胞功能,NO和ET-1是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重要活性物质,在调节血压方面起作用,当发生内皮功能障碍时,体内NO的水平下降,ET-1水平升高;vWF是一种在内皮细胞受损中分泌较多的多聚糖蛋白,是评价机体内皮受损的重要特异性标志物㊂本研究检测高血压病人和对照组血清NO㊁ET-1和vWF水平,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人血清中NO水平降低,ET-1和vWF水平升高,并且3项指标的水平均与高血压的分级有关,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与NO水平呈负相关,与ET-1和vWF水平呈正相关,高血压病人的内皮细胞功能受到损伤,高血压与内皮功能受损的程度有关㊂为了进一步了解lncRNA MEG3和miR-142-3p与内皮功能的关系,采用Pearson法分析了两者表达水平分别与NO㊁ET-1和vW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显示,lncRNA MEG3表达水平与NO水平正相关,与ET-1和vWF水平呈负相关,而miR-142-3p 表达水平与NO水平呈负相关,与ET-1和vWF水平呈正相关,表明lncRNA MEG3和miR-142-3p在高血压相关内皮功能障碍病理调节中具有作用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lncRNA MEG3㊁NO㊁miR-142-3p㊁ET-1和vWF均是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㊂此外,lncRNAs和miRNAs之间的相互作用已被证明在不同的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发现lncRNA MEG3与miR-142-3p的表达水平表现为呈负相关,提示lncRNA MEG3可能通过负向调控miR-142-3p参与调节高血压相关的内皮功能障碍㊂综上所述,高血压病人血清中lncRNA MEG3表达水平降低,miR-142-3p表达水平升高,可能在高血压的进展中具有调节作用,其表达水平能够反映高血压病人内皮功能受损的程度,可能是高血压相关的内皮功能障碍的新型治疗靶点和分子生物标志物㊂参考文献:[1]ZHUO X,WU Y,Yang Y,et al.LncRNA AK094457promotes AngⅡ-mediated hypertension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throughsuppressing of activation of PPARγ[J].Life Sciences,2019,233:116745-116753.[2]DODSON M W,BROWN L M,ELLIOT C G.Pulmonary arterialhypertension[J].Heart Fail Clin,2018,14(3):255-269. [3]ZHANG J R,SUN H J.LncRNAs and circular RNAs as endothelialcell messengers in hypertension:mechanism insights andtherapeutic potential[J].Mol Biol Rep,2020,47(7):5535-5547. [4]WANG Z,DING L,ZHU J,et al.Long non-coding RNA MEG3mediates high glucose-induced 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J].Int J Clin Exp Pathol,2018,11(3):1088-1100.[5]JIANG X,NING Q.Long noncoding RNAs as novel players in thepathogenesis of hypertension[J].Hypertens Res,2020,43(11):597-608.[6]MONDEJAR-PARRENO G,Callejo M,Barreira B,et al.miR-1induce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rat pulmonary arteries[J].JPhysiol Biochem,2019,75(4):519-529.[7]SHA W,LIU M,SUN D,et al.Resveratrol improves Gly-LDL-induc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apoptosis,inflammatory factorsecre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by regulating miR-142-3p andregulating SPRED2-mediated autophagy[J].Aging(Albany NY),2021,13(5):6878-6889.[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9]彭智华,古钎林,黄振华,等.高血压亚急症患者血管功能异常及与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变化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0,28(6):507-512.[10]邓林华,温玉,张运娇,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10):935-940.[11]ZHANG H N,XU Q Q,THAKUR A,et al.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Role of microRNAs and long non-codingRNAs[J].Life Sci,2018,213:258-268.[12]田艳娟,杨小东,刘成功.lncRNA MEG3在2型糖尿病伴Hp感染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J].广东医学,2021,42(2):193-196. [13]陶臻博,张泽波,何昕,等.微小RNA与高血压关系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21,33(7):869-875.[14]王伟英,任娜.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血清miR-297a㊁miR-143水平对其的预测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17):2053-2057.[15]葛珊,曾勉.miR-142-3p在免疫炎症中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20,40(10):784-789.[16]齐琳,张立德.海泥灸联合电针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5):115-118.(收稿日期:2022-01-06)(本文编辑王雅洁)心外膜脂肪厚度与高血压病人肾脏损伤的关系郭琦琨1,杨晓娟2摘要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EAT)厚度与高血压病人肾脏损伤的关系㊂方法:入选149例高血压病病人,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肥厚(LVH),将病人分为左室肥厚组(72例)与无左室肥厚组(77例);另选取78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㊂所有受试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并采集清晨尿样进行微量白蛋白尿(MA)检测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人微量白蛋白尿预测因素㊂结果:左室肥厚组㊁无左室肥厚组㊁对照组心外膜脂肪厚度分别为(6.6ʃ1.8)mm㊁(5.2ʃ1.5)mm㊁(4.7ʃ1.3)mm,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分别为41.7%㊁19.5%㊁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左室肥厚组高于其他两组㊂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左室肥厚组病人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微量白蛋白尿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外膜脂肪厚度[OR= 3.128,95%CI(2.431,5.163),P<0.001]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OR=1.423,95%CI(1.106,2.326),P=0.005]是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病人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㊂结论: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有助于鉴别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病人早期肾脏损伤㊂关键词高血压;肾功能损伤;心外膜脂肪厚度;超声心动图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3.18.026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导致多个器官损害㊂左室肥厚(left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是高血压主要心脏并发症[1]㊂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是高血压病人肾脏损害标志之一,微量白蛋白尿可预测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2],可能是血管通透性普遍增高的标志物,表明血管普遍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微血管结基金项目山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No.20200008)作者单位 1.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晋中030600),E-mail:lrx181@ ;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引用信息郭琦琨,杨晓娟.心外膜脂肪厚度与高血压病人肾脏损伤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8):3422-3426.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进而增加心脏后负荷,导致左室肥厚㊂在高血压病人可以观察到微量白蛋白尿,特别是合并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病人[3]㊂以往研究表明,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病人与微量白蛋白尿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相关,且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和微量白蛋白尿发展是平行关系[4]㊂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一种位于心脏周围的腹部外内脏脂肪沉积㊂心外膜脂肪是一种代谢活跃的内分泌组织,能产生多种促炎和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因子,如血管紧张素原和游离脂肪酸㊂研究证实,心外膜脂肪与高血压相关,尤其是在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病人中[5]㊂然而,关于高血压病人心外膜脂肪厚度。
公共卫生学院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
编号
班别
项目名称
负责人
指导老师
金额(元)
2011xs001
0914班
基于华为软件的路由配置实践
陈美秀
唐忠、倪胜
2300
2011xs002
0914班
校园网视频点播系统部署实践
农燕兰
欧旭、凌巍高
2300
2011xs003
0914班
基于C语言的门诊收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张茂鑫
罗海琼、王春霞
2300
2011xs019
084班
关于建立糖尿病足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探究
向晏英
赵瑞强、吴耀生
2300
2011xs020
084班
喉上神经与环状软骨及甲状软骨的应用解剖
陈阳
韦力、陈婷婷
2300
2011xs021
082班
广西医科大学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龚艳红
战廷正
2300
2011xs022
冯宗莲
吴耀生
2800
2011xs025
092班
巨噬细胞活化过程中拉曼光谱的改变
杨英杰
邝晓聪
2800
2022xs026
091班
4-羟基苯并恶唑-2-酮对四氯化碳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
欧阳沿音
林军
2800
2011xs027
091班
甲醛损伤复制输卵管炎性不孕动物模型的研究
欧阳沿音
梁志锋、谢露
2800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谢丽花
林文珍、王双杰
2800
2011xs032
09级2、4班
调整血压的基因
调整血压的基因
林之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1989(000)005
【摘要】Everal基因位点似乎对原发高血压有一定作用。
用作人类遗传病模式的盐过敏Dahl大白鼠中,一般认为有2-4个位点决定血压。
位点之一是血管紧张肽原酶(re-nin),已由Rapp等鉴定,并描述其特征。
用限制酶切碎血管紧张肽原酶基因,可观察到纯合子型“盐过敏”和“抗盐”的Dahl大鼠中,基因片段长度和结构有差异。
“盐过敏”鼠和“抗盐”大鼠杂交后产生的第
【总页数】1页(P24-24)
【作者】林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eNOS基因及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J], 朱玉英
2.133例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调整用药后的变化 [J], 张建明;王雪松
3.高血压相关基因1基因突变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关系 [J], 王佐广;温绍君;陈光慧;张维君;文杰;刘雅;刘洁琳;汤健
4.不同鼠龄的人多巴胺D5F173L突变基因转基因高血压小鼠血压及心脏结构与功能分析 [J], 董伟;杨志伟;曹兴水;姚璐;张旭;高珊;张海涛;张连峰
5.多个血压相关基因及高血压相关基因被发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od Diga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Apr 23(3)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影响世界超过10亿人口健康的常见病,是导致心力衰竭、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
据统计,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2]。
原发性高血压病在遗传学上属于复杂性疾病,其符合“常见变异-常见疾病”的学说,并受到多个微效基因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近年来,一种通过对大规模的群体DNA 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高密度遗传标记进行分型,从而找出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因素的研究方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走进人们的视野。
1全基因关联研究概述自2005年第一项关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GWAS 起[3],不断有科学家通过GWAS 找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相关常见疾病的易感基因,而且也对GWAS 的方法学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GWAS 本质指从人类全基因组范围的序列变异中,筛选出那些与疾病形状关联的遗传标记,使众多功能不明的基因变异被挑选出来为疾病的研究提供线索。
其的优势在于不受预先设定候选基因的制约,利用全基因组广泛范围的SNP 为基因提供线索。
作为基于连锁分析的基因定位的DNA 遗传多态性标记,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RFLP(1980)→VNTR(1985)→STRP(1989)→SNP(2000)→CNV(2005)[4]。
目前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是以SNP 为基础的。
而以拷贝数变异(CNV )为主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也在慢慢兴起[5]。
2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设计策略类型和步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设计策略通常分为单阶段、两阶段和多阶段三种研究策略[6]。
单阶段研究即在一大规模样本中,对所有研究对象中的SNP 进行基因分型及其与疾病的关联;两阶段研究中,第一阶段在一小样本人群中对全基因组内的所有SNP 进行基因分型,进行统计校对分析后筛选出的特异SNP ,第二阶段在更大的样本中对筛选出的SNP 再进行验证;而多阶段研究是在二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在范围更广的大样本中重复验证特异SNP 。
目前绝大多数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多采用两阶段研究,因为其既可以提高统计水平,又可以减少研究的费用。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严格来说有以下步骤[7]:(1)对SNP 进行分型,一般利用Illlumina 或Affymetrix 芯片进行分型;(2)进行质量控制及排除人群分层的影响;(3)挑选符合GWAS 统计意义标准的SNP (P <1.0×10-8);(4)重复测序,在一个样本量更大的独立人群中进行;(5)将获得的相关位点在另一独立样本中重复测序,证明是否有关联;(6)根据所确立的位点在其所在区域内寻找可能存在的所有变异点;(7)确认位点深重测序。
3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随着GWAS 这个新兴研究方法的兴起,几年间对常见复杂疾病的易感基因研究初见成果,如糖尿病,冠心病等。
但在早期Application of GWAS in th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StudyLIN Wen -ting ,YUAN Hong ,HUANG Zhi -jun ,LI YING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3,China )Abstract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is a common complex disease,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me minor gen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As a new type of population -based association study,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 )can be used to detect sequence variations related to diseases in the range of whole genome.The principle of GWAS,advantages of GWAS in the studies of EH,and primary findings of GWAS on EH are reviewed.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d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GWAS on EH and perspectives of its future.Key words :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Essential hypertensio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摘要: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疾病,其发病受到多个微效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是一种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高密度遗传标记进行分型,并找出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因素的关联研究方法。
本文介绍了GWAS 的原理及其在原发性高血压研究中的优势;回顾了GWAS 在原发性高血压研究中的主要发现;并对运用GWAS 在原发性高血压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单核苷酸多态性中图分类号:R544.1;Q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174(2012)03-0149-02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高血压研究中的应用林文婷,袁洪,黄志军,李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长沙410013)149··M od Diga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Apr23(3)WTCCC[8]和DGI[9]进行的高血压相关研究中,未发现与高血压有关的特异基因变异。
但所幸的是,在以THE CHARGE consortium [10]和BPgen Consortium[11]两大研究组为代表的高血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开始逐步走入正轨。
下面我们通过不同人种起源方式对目前有重大意义的高血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进行介绍。
3.1欧洲人种起源的GWAS2009年5月发表的关于THE CHARGE consortium和BPgen Consortium进行的两大规模高血压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THE CHARGE consortium发现了11个与血压相关的基因。
其中,与收缩压相关的有ATP2B1、CYP17A1、PLEKHA7及SH2B3,与舒张压相关的有ATP2B1、CACNB2、CSK-ULK3、TBX3-TBX5、UKL4及SH2B3,与高血压相关的ATP2B1;BPgen Consortium则发现了CYP17A1、CYP1A2、SH2B3、FGF5、MTHFR、c10orf107、ZNF652及PLCD3,其中CYP1 7A1、CYP1A2及FGF5的P值可达到P<10-20。
这两大规模互相进行了数据交换验证,THE CHARGE consortium有三个基因在BPgen Consortium中得到重复获取。
其中来自THE CHARGE consortiumATP2B1、CYP17A1、SH2B3、PLEKHA7和来自BPgen consortium的MTHFR、NT5C2共六个位点达到GWAS统计学意义。
而在2011年9月发表的关于国际血压联盟全基因组关联研究(ICBP-GWAS)[12]中则是对前者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研究者利用69,395名欧洲个体的约250万个SNP的基因分型或估算数据,来寻找与血压变化相匹配的变异。
随后他们在另外133,661名欧洲个体上检验了特异的SNP,发现了28个位点上与血压相关的29个SNP。
在这28个位点中,13个位点为2009年两项大型研究所发现位点,SLC4A7、MECOM、SLC39A8、EBF1、MOV10、HFE、BAT2-BAT5、PLCE1、FLJ32810-TMEM133、JAG1等10个位点为新位点,其为高血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线索。
在2011年9月同期发表的另一项大型研究中[13],研究者对74064名欧洲人进行meta分析,并在数万名参与者上开展了候选变异的后续研究。
研究小组发现了CHIC2、PIK3GC、NOV及ADAMTS8等4个具有统计意义的新脉压相关位点。
其中有三个位点对收缩压与舒张压有相反的调节作用,因此考虑其可能对血压调控通路有相关联系。
3.2非洲人种起源的GWAS在2009年7月发表了关于非裔美国人的GWAS研究[14],该研究是第一个来自非洲起源的高血压GWAS研究。
由于美国的非洲人群其患高血压的比率远远高于其它族群,所以这个关于非洲裔人群的高血压GWAS分析具有代表性。
该研究发现5个特异位点:PMS1、YWHA7、IPO7、SLC24A4及CACANA1H。
其中后两者涉及高血压的调节机制,它们可能可作为潜在的药物靶点对高血压进行调节。
关于非洲人群的GWAS至今仍较少,且样本数较小,对该种族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3.3亚洲人种起源的GWAS台湾完成了第一个关于中国汉族人的高血压GWAS研究[15]。
发现了3个新的高血压靶点:LOC344371、RASGRP3及IMPG1。
但因其样本量较小,所以该结果对于高血压意义较小。
在2011年6月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中[16],研究者对8项关于19608东亚人群个体的GWAS研究进行meta分析,该研究进行了三阶段重复测序策略,发现CAPZA1、GRB14、ENPEP、NPR3、ALDH2及TBX3等6个特异的与高血压关联位点。
此研究为东亚地区人群高血压遗传因素提供了新的信息。
4高血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面临的问题尽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可能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基因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研究的进程中仍出现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人群局限性目前多数研究在发达国家人群中进行,其中多数为白色种族人群,严重缺少中国人群及非亚人群的GWAS数据。
令研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2)尚未发现直接影响疾病的基因。
GWAS的初期目的之一是发现可用于预测疾病风险的基因变异。
虽然高血压GWAS识别出涉及血压调节机制的基因有ATP2B1、CACNB2、CYP17A1、STK39、SLC24A4等众个基因。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仍没有一个被识别的基因可以作为常见的变异基因参与血压调节[17]。
(3)缺少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虽然在高血压病中遗传因素可占到40%~50%,但对于复杂性疾病而言,其所受到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降低遗传因素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