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学
农村发展学试题库.doc
8、我国区域型与目标型双重扶贫战略的起止时间是()
A、1978-1985B、1986-1993C、1994-2000 D、1990-20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的日期是()
A、1998 B、1995 C、1997 D、1999
A、公平、反贫困、效益B、政府组织、扶贫
C、专门针对女性的小型扶贫项日D、赋权
28、妇女和发展(Women and Development,简称WAD)的典型干预方式及项目是()
A、公平、反贫困、效益B、政府组织、扶贫
C、专门针对女性的小型扶贫项目D、赋权
29、性别与发展(Gender and Development,简称GAD)的典型干预方式及项目是()
32、我国农村发展模式中被称之为拾遗补缺型的是()
A、苏南模式B、温州模式
C、珠江模式D、晋江模式
33、我国农村发展模式中被称之为出口导向型的是()
A、苏南模式B、温州模式
34、我国农村发展模式中被称之为进口替代型的是()
A、苏南模式B、温州模式
C、珠江模式D、晋江模式
35、全国最早形成的市场性发展模式是()
A、苏南模式B、温州模式
C、珠江模式D、晋江模式
二
1、农村发展学认为传统发展理论主要包括()
A、现代化理论B、梯度开发理论C、依附理论D、增长极理论E、世界体系理论
2、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包括()
A、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包括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分
配方式和产业化经营等
B、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农村发展经济学
农村发展经济学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村发展经济学旨在通过研究和探索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本文将深入探讨农村发展经济学的相关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实践应用。
一、农村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农村发展经济学是指研究农村经济中农民生产、消费和分配等方面的经济问题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推动因素,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加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转型、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等。
二、农村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农村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增长理论、农村发展模式理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等。
1. 农村经济增长理论农村经济增长理论是农村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农村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农村经济增长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科技创新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
2. 农村发展模式理论农村发展模式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模式及其实现路径。
在农村发展经济学中,通常将农村发展模式分为传统农业模式、农村工业化模式和现代农业模式。
每种发展模式都有其适用的地区和条件,因此选择合适的农村发展模式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主要研究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调整路径和影响因素。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村发展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
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经济转型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4. 农村金融理论农村金融理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经济学理论与农村发展政策
农村经济学理论与农村发展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农村发展政策的制定,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农村经济学理论与农村发展政策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学理论:农村经济学是研究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行为的学科,其核心问题包括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农村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农民的决策行为等。
在农村经济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例如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金融等。
这些理论对于指导农村发展政策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农村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指的是将传统的小农经济转变为现代农业经济,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另一个重要的农村经济学理论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农民的资源,实现农村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提供必要的生产资金、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还可以提供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此外,农村金融也是农村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金融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农村信用社可以为农民提供贷款服务,让农民更好地投入生产,提高农业产能。
二、农村发展政策:农村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农村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首先,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通过改善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的市场渠道等手段,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其次,政府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加大对农业、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覆盖面,为农民提供更多便利和优惠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发展相关的专业
农村发展相关的专业
农村发展相关的专业有:
1.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领域的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济理论与政策。
2. 农业工程学: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包括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3. 农业推广与农民教育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4. 农村社会学: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和农村社会问题,包括农民组织、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5. 农村区域发展规划与管理:研究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包括农村区域规划、农村产业发展、农村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6. 农村社区发展学:研究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包括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知识。
7. 农村发展政策与管理:研究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包括农业政策、农村土地管理、农村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农村发展学试题库.doc
农村发展学试题库一、单项选择1、现代化理论盛行于()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2、依附理论产生于()A、50年代早期B、60年代早期C、50年代末期D、60年代末期3、世界体系理论逐渐兴起于()A、50年代中期以后B、60年代中期以后C、70年代中期以后D、80年代中期以后4、依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A、进口替代战略B、出口替代战略C、劳动力替代战略D、技术替代战略5、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是()A、凯恩斯B、舒尔茨C、熊彼特D、大卫•李嘉图6、我国区域型缓贫战略的起止时间是()A、1978-1985B、 1986-1993C、 1994-2000D、 1984-19937^我国制度型缓贫战略的起止时间是()A、1978-1985B、 1986-1993C、 1994-2000D、 1974-19858、我国区域型与目标型双重扶贫战略的起止时间是()A、1978-1985B、1986-1993C、1994-2000D、1990-20019、《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的日期是()A、 1998B、 1995C、 1997D、 199910、乡政村治的经济基础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新时期农村社会分化C、国家的制度安排D、党和国家的民主取向11、乡政村治的社会基础是()A、国家的制度安排B、新时期农村社会分化C、党和国家的民主取向D、村民自治取得的成效12、乡政村治的政治基础是()A、国家的制度安排B、新时期农村社会分化C、党和国家的民主取向D、村民自治取得的成效13、乡政村治的思想基础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新时期农村社会分化C、国家的制度安排D、党和国家的民主取向14、乡政村治体制的实践基础是()A、国家的制度安排B、新时期农村社会分化C、党和国家的民主取向D、村民自治取得的成效15、目前,全国已建立了()万个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发展学 教材
农村发展学教材
农村发展学是一门涉及农村发展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教材内容涵盖了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村发展学教材:
1. 《农村发展学》(第二版),张红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 《农村发展学概论》,黄国桢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3. 《农村发展学》,王文强、张忠根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4. 《农村发展学》,王景新、李继刚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5. 《农村发展学》,张红宇、李平主译,中国农业出版社。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更多优秀教材可以访问学科教材网查询或咨询专业教师。
农村发展学习计划
农村发展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了解农村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2.掌握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现状;3.深入了解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4.学习农村发展的成功案例和经验;5.提升对农村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为农村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学习内容1. 农村发展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了解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以及影响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
2. 农村发展的历史回顾探索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了解农村改革政策的变迁以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3. 农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比如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农村人口流动、农村环境保护等。
4. 农村发展政策及措施研究了解我国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支持政策和相关措施,对现行政策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探讨。
5. 农村发展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学习国内外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例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案例分析。
6. 农村发展的前景分析与展望对未来我国农村发展的走向进行研究和预测,分析未来农村发展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三、学习方式1. 听课学习观看农村发展相关的公开课视频,参加相关学术讲座,了解农村发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2. 阅读学习阅读农村发展领域的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农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3. 调研实践到乡村实地调研,走访农村居民,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深入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4.交流研讨参加农村发展相关的学术会议、研讨会,与同行业人士进行交流研讨,分享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
四、实施步骤1. 了解农村发展基本概念与历史背景通过学习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料,对农村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进行了解。
2. 深入研究农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通过阅读研究文献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包括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
3. 学习农村发展政策及成功案例学习我国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支持政策,分析成功农村发展案例,了解相关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学习指导(文本)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学习指导(文本)赵婷婷: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农村发展概论》课程学习指导。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情况说明《农村发展概论》课程是一村一管理类专业的新开课程,是一门选修课。
欢迎大家选学。
课程概况课程性质:《农村发展概论》是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中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面向面向具有高中(含同等学力)及以上学历者开设。
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设,学分为3学分,54学时。
本课程立足可持续发展和系统综合等发展理念,充分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从中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对农村发展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教授。
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起农村发展理论的知识框架,较为深入地了解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将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国际经验相衔接,以推进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
为学生在现实工作过程中,打下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前修课在进行《农村发展概论》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应对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储备。
完成《农村政策法规》、《乡镇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等前修课的学习,为学好《农村发展概论》打下基础。
2.学习层次要求各章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分为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
重点掌握是指应在熟记的基础上,对该知识点应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一定程度运用;掌握是指对知识点熟记,并有所理解;了解是指对该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清楚知道。
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教材,包括文字、录像、IP等教学媒体。
在多种媒体教材中,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视频)教材、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1—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融各章导学、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提示、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为一体,即合一型教材。
录像(视频)教材根据课程的特点,为重点讲授型。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
学什么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主干学科编辑普通发展学、农村发展学、农业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主干课程编辑农业概论、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人类学、发展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村发展设计。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编辑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25--28周。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1999年国家教育部增设的。
该专业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农村发展概论
资本短缺论
资源短缺论
二、低收入贫困论
低收入与“低水平均衡陷阱“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低收入与贫困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
三、贫困的人口理论
人口数量挤压贫困论
劳动力数量加压贫困论
家庭多育贫困模型
人口素质贫困论(人口素质的内涵;人力资本投资 与反贫困)
四、生态型贫困论
自然环境决定论 经济发展梯度论 人口适度规模理论(静态与动态经济适度人口;粗 放型与集约型的技术进步)
第二章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第一节 贫困与反贫困的相关概念
一、贫困
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二、贫困线与贫困程度
贫困线及其确定方法
贫困程度的测量方法(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指数; 基尼系数;贫困强度指数)
三、反贫困与扶贫
反贫困与扶贫概念
广义与狭义扶贫模式
第二节 贫困与反贫困的相关理论
一、要素短缺贫困论
2.扶贫试点应做好技术服务并建立县域完整产业链 3.扶贫试点应实现整合县政府各职能部门支农项目 4.扶贫试点应实现农户效益和产业转型
部署扶贫连片开发
1.连片开发的依据
2.连片开发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
3.连片开发与生态综合治理结合 4.技术部门支持和参与
四、中国扶贫产业的新特征
特征之一:从贫困农村入手实现中国农村的科学 发展 特征之二:按贫困片区组织科学实验、扶贫试点 和连片开发 特征之三:扶贫开发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特征之四:以口粮田建设和草地畜牧业为基础发 展多种农林牧渔产业 特征之五:以农户经营为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和 县域集群经济
三、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具体内容
人本发展要满足人的多种需求
人类行为要依靠人的多重表现
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流通等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不同的理论和政策在不同的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和实践。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学理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单一、低效、规模小等问题。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经济学理论中,相关学者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理论模型:(1)农民家庭生产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农村经济要从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使得农民家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收入,达到家庭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2)农业转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农村经济的转型需要在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下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要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向市场化经营、多元化和产业化逐步转型。
(3)生态经济理论这一理论主张要构建生态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必须考虑到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和转型。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除了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政策:(1)农村改革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步骤,加强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变革传统农村经济结构,扩大乡村市场,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体系。
(2)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主要是为了激发农民的热情,引导资本市场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将畜禽养殖、种植业等生产中的环节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3)新型农村建设为了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政府出台了新型农村建设标准,以此来调整农村结构和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在实行新型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资源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思路,使得农村经济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大幅提升。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什么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什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指致力于研究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随着农村地区发展问题的日益凸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逐渐成为重要的学科领域。
那么,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呢?1. 农村经济学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首先需要了解农村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农村经济学研究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产业发展等问题。
学习农村经济学可以帮助理解农村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模式,为制定有效的农村区域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 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地区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的学科。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需要了解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和农村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农村社会学可以更好地认识农村地区的社会现实,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3. 农村规划与设计农村规划与设计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
农村规划与设计包括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村庄规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农村规划与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规划和设计能力,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和科学的规划方案。
4. 农村环境科学农村环境科学是研究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学科。
学习农村环境科学可以了解农村地区的环境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学习环境评估、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技术和方法。
掌握农村环境科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提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方案,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5. 农村社会调查与统计农村社会调查与统计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学习农村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可以掌握农村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技术,了解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这些数据和信息对于农村区域发展决策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6. 农村政策研究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还需要关注农村政策研究。
农村政策研究旨在分析和评估农村发展相关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学习农村政策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摘要基于师法自然的理念,提出了发展学基本原理(生态基础原理,民生至上原理,和谐发展原理),社会组织的职能与责任,劳动公平与劳动计量,社会规范的生命周期与进化,社会发展多元化、去货币化、减商化理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社会系统的分析评价方法与社会系统管理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村当前发展障碍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和谐发展;师法自然;生态论;健康论;和谐论1 发展学基本原理1.1 生态基础原理生态基础原理(based on the ecosystem principle,BEP),即人类社会发展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人类社会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遵循生态系统规律,并保持生态系统持续健康。
发展学的生态基础原理包括3个部分内容:一是人类的生态意识: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是人类的做法:师法自然。
三是当前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清洁发展,节约发展,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1.2 民生至上原理民生至上原理(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 rinciple,PLS),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谋取人类社会持久生存与进步,为全体人类谋取幸福。
生存是基本,社会进步与全民幸福是目标。
民生至上原理主要内容包括:人权是民生的基础;民生保障需要良法善治;民主是保障民生的根本性措施。
1.3 和谐发展原理发展实质上就只有2项基本任务,就是保持生态系统持续健康与促进人类社会秩序的和谐。
这就是和谐发展原理(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HDP)的基本内容。
发展的2项基本任务,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任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持生态系统持续健康;促进人类社会和谐。
1.3.1 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harmonious development)就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社会·生态系统发展规律,促进并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社会秩序有序化,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人人幸福”的目标。
2024年农村经济发展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2024年农村经济发展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参加2024年农村经济发展学习培训的学员,我深感荣幸和责任重大。
在这次学习培训中,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更加深了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在学习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次学习培训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启发。
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和交流,我逐渐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对策。
特别是老师们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其次,学习培训中的实践环节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操作。
我们参观了一些农村经济发展成功的示范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我亲身感受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我们还与当地农民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他们的实际需求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这些实践环节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此外,这次学习培训还让我意识到了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多方合作的重要性。
在学习培训中,我们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通过与他们的互动,我了解到了各个领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我认识到,只有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合作,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这次学习培训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践环节中,我们被分组编写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项目计划书。
通过与队友的合作和互动,我提高了我的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要求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这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意识。
这次学习培训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综上所述,这次学习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挑战。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我将用所学知识和培训经历,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农村经济发展学习培训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农村经济发展学习培训心得体会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月____日,为借鉴和学习省外先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拓宽发展思路,____市____全市选派干部到苏州进行为期____天的培训学习。
这次学习培训苏州农村干部培训学院有针对性的安排了专家、教授讲课,又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几天的考察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苏州发展经济成功的经验,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现将本次学习心得汇报如下:一、学习情况此次培训,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听取了____市各层次、各方面领导和专家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介绍,如《农村土地流转与专业合作____建设》、《村级经济发展与管理实务》、《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解放思想与全面创业》等课程,实地考察参观____市____、苏州科学发展十佳村永联村。
所到之处,都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热火朝天的经济发展态势。
苏州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强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及____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转变了我们的观念,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在观念上的差距,在发展思路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
二、几点体会苏州在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政府建设机制上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作为下派村支部书记,如何做好我们村的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一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
对于我们村来说,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强化发展观念和竞争观念,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突出抓好经济建设,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的问题,努力调整结构,发挥本地区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民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食用菌种植产业,打造出地方特色产业,更好更快地加快发展的步伐。
农村区域发展学习计划
农村区域发展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了解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农村区域发展的中国实践和成就;3.熟悉目前农村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4.掌握农村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5.了解国外农村区域发展的经验和案例。
二、学习内容1.农村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特点;2.中国农村区域发展的历史演变和现状;3.中国农村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4.中国农村区域发展的挑战和问题;5.国外农村区域发展的经验和案例。
三、学习计划1.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1)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了解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研究中国农村区域发展的历史演变和现状,了解其发展特点和成就;(3)学习国外农村区域发展的经验和案例,借鉴其成功经验。
2. 第二阶段:政策和措施学习(1)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分析其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2)了解农村区域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和挑战,探讨解决途径和方法;(3)学习国外农村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寻找适合中国农村的借鉴经验。
3.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和论文撰写(1)深入研究中国某个具体地区的农村区域发展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面临的问题;(2)搜集国外农村区域发展的经验案例,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比较和分析;(3)撰写一篇关于农村区域发展的论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为中国农村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四、学习方法1. 多媒体学习: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书籍、文献和资料,了解农村区域发展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2. 实地调研:选择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的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和问题;3. 应用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参与农村区域发展相关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五、学习评估1.阶段性考核: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一次学习成果的考核,检验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2.论文撰写:完成论文后,经过专家评审和学术论证,对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六、学习预期1.通过本次学习,了解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2.深入研究农村区域发展的重点问题和挑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为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做出贡献;3.学习国外农村区域发展的经验和案例,为我国的农村区域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4.提高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做好准备。
村发展对象学习心得
村发展对象学习心得村发展是指农村地区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措施和政策,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目标。
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村发展对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作为一个村发展对象,参与了村级工作,深刻体会到了村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与村民沟通和协作。
作为村发展对象,与村民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愿。
我通过村民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与村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别人的观点,与他们共同商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与村民的合作,我们共同制定了村庄发展规划,并推动了一些具体的项目。
这种与村民的合作和沟通不仅让我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和信任,还提升了我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其次,我加强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村发展对象要在各个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推动村庄的发展。
在村里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项目策划和管理经验等。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主动参加了一些培训和学习活动,学习了农业技术、乡村振兴政策和项目管理等知识。
通过这些培训和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水平,还能更好地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另外,我学会了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特长,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为村庄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年轻的村发展对象,我特别注重技术和信息方面的支持。
在支持村庄发展的过程中,我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开展农民培训、建设数字农业平台等方式,帮助村民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
通过将自己的特长与村庄的需求相结合,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满足感,还为村庄的发展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除了以上的一些收获和成长,我在村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给村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精品课程“农村发展学”教学改革实践
21 0 2年 4月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林 教 育版 ) 农
J u n l fAg iut rlUnv riyo b iAg iut r o r a rc l a ie st fHe e( rc lu e& F rsr u ain) o u o e tyEd c t o
whih i l d h ou s ul— r— i e c i e m o t uc i n,mod a e i o e c n c nc u e t e c r e f lpa ttme t a h ng t a c ns r to ul r d sgn f r t a hi g c nt nt a tc p t r ur i u u e c i o e ,p r ii a o y c rc l m t a h ng,s r i i e i wi g,r f m ft a ii na xa — pa etme v d o v e n e or o r d to le m
Ab t a t:Ba e n st a i n oft p ca t fr r e l m e ,t spa e x oun h u rc sr c s d o iu to hes e i ly o u ald veop nt hi p re p dst e c r i— ul m e a e c r nd Fr m h u rc u t a ,e c n on e t e c n u r l t d ba kg ou . o t e c r iul m e m t a hi g c t n ,t a hi g mod n t — e a d me h
i ton m a ne ,a O o na i n r nd S n.
乡村振兴学习
乡村振兴学习
乡村振兴是对农村发展的一种新理念与新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
乡村振兴学习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大家关注和参与。
首先,乡村振兴学习需要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和目标。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社会服务水平。
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优化农村生产方式,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乡村振兴学习需要学习与农村发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如农业技术、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知识。
农村发展涉及许多领域,如农业、农村产业、乡村旅游、农村金融等,需要学习和熟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再次,乡村振兴学习需要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每个地区的农村情况都不尽相同,需要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农村的具体问题和需求,针对性地制定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了解农村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参与农村工作,解决农村问题。
最后,乡村振兴学习需要积极参与实践和交流。
学习知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知识付诸实践,积极参与到具体的乡村振兴工作中。
可以参加农村实践活动,与农民一起劳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此外,也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和研讨会,
与其他乡村振兴工作者交流经验和学习互相借鉴。
乡村振兴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乡村振兴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让我们一起学习乡村振兴,为农村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农村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一号文件”1982-1986年连续5年发布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3年《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4年《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5年《关于进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6年《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农村发展的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它正确地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理论。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经济发展的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A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而且通常都是封闭或者孤立的经济,生产活动中采用的技术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技术,看待物质世界的方式也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方式,社会似乎对现代化毫无兴趣。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称为传统社会B准备起飞阶段:这一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它的特征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问题,希望通过现代化来增强国力并改善人民的生活。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创造条件。
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则通常是第一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这一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是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罗斯托提出迅速发展农业在过渡时期有三方面作用:①为急剧增加的工业人口、城市人口提供口粮;②为现代工业提供市场:③为政府提供税收和为现代部门提供资金。
罗斯托认为,在过渡阶段,政府必须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以使经济摆脱自给自足的区域性质;它必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以筹集现代化所需要的资金;它必须制定现代化政策。
C起飞阶段:罗斯托把起飞定义为“工业革命”它在较短时期内,生产方法、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发生重大的性质上的而非程度上的变化。
过渡阶段的变化是缓慢的,而起飞阶段,成长成为社会的正常情况。
经济就像飞机一样,可以起飞并持续航行了。
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
起飞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始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
中国在1977—1987年间实现了起飞。
这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
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必须具备4个条件:①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②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③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生产过程吸收了科学技术所蕴藏的力量④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
D走向成熟阶段:这是指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不断增多,厂家和消费者热衷新的技术和产品,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企业开始向国外投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为技术创新极。
罗斯托认为,在经济起飞60年后,经济将进入成熟阶段。
特征:①投资率经常保持在占国民收入的10%到20%,使生产的增长经常超过人口的增长;②由于技术的改进,新工业的加速发展和旧工业的停滞,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工业向多元化发展,新主导部门代替旧主导部门③经济在国际经济中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即与它的资源潜力相适应的地位。
E大众消费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向上攀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
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项目上的花费增加,而且开始欢迎外国产品的进入。
目前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这一发展阶段。
F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罗斯托对大众消费阶段以后的社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过他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这个阶段的到来,一些长期困扰社会的老大难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罗斯托指出在这个阶段主导部门不再是生产有形产品的工业部门,而是提供劳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服务业,人类历史上将第一次不再以有形产品数量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的成就,而要以劳务形式反映的生活质量作为衡量成就的新标志。
优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它正确地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理论。
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自觉地实践了罗斯托的理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局限性:①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一种线性的发展理论,不具备周期理论的预见性,人们注意到,罗斯托的理论中最初只包含了5个阶段,后来被他扩展成6个阶段,那么只要人类社会不灭亡,肯定就还会存在第7个阶段,这第7个阶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根据罗斯托的理论人们都无从知晓。
所以,罗斯托的理论虽然对落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发达国家的发展却没有多大参考价值。
②罗斯托的理论忽略了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可能性,实际上,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完全可能以其他的路径实现现代化,或者实现跳跃性的发展。
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阶段理论之一,其他的一些经济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也涉及经济发展的阶段,虽然划分的方法不同,但这些理论同罗斯托的理论具有同样的局限性,即缺乏预见性,不适合作为分析产业革命的理论。
3.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应包括下列要素: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实际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适龄人口入中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我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进城农民工市民化4.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在托达罗看来,只要未来的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看上去要大于未来的预期乡村收入的“现值”,人们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会继续下去。
5.行政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的现象。
原因:①无效调节导致政府失灵。
在那些本该由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却由于财力不足、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致使政府应该进入的领域而没有进入或没有完全进入,政府有心无力,调控手段缺乏力度,调控机制运转不灵,调控效果难以到位,从而造成了政府失灵。
a政府社会保障能力偏低。
b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偏低。
c政府汲取社会资源能力偏低。
②过度干预导致政府失灵。
在那些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过多地使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政府应该退出的领域而没有退出或没有完全退出,权力集中,责任无限,结果不仅没能弥补市场的缺陷,反而扬短抑长,妨碍了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政府过度干预导致政府失灵。
a政府仍然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
b政府仍然配置部分资源。
c政府越界抢夺市场和社会的职能。
体现:①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大部分是依靠专家、学者和干部完成的,农民在规划制定中缺少参与,执行客观上受到执行者本身的素质与偏好的影响②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选择现阶段新农村建设项目投入的重点主要安排在各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现阶段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需求是生产发展和生活保障③资金的投入和分配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定向性资金的分配方式: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建设专项拨款,但这些拨款很多时候却是以奖励的方式下拨。
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期内树立很多典型村庄,但从长期来看,将导致富裕村庄得到了建设拨款,而贫穷边远村庄却被排除在外。
政府失灵造成了资金使用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缺失。
④阻碍村民自治能力的形成政府积极推动农村的村民自治,但对农民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导致政府对农村事务的过多干预村委会也越来越像政府的派出机构村组织和村民之间变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6.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1)农民主体的自身局限。
①农民文化素质整体不高造成主体能力弱化。
②小农思想的制约。
(2)农民主体自身发生较大变化。
①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民为一种身份②后备主体流失严重。
③农民分化严重,组织化程度较低,凝聚力差。
④青壮年农民大量外流,农村留守农民结构失衡。
(3)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尚不充分。
①宣传发动没有完全到位,农民认识不清。
②制度设计本身有缺陷。
③部分地方政府定位出现偏差。
④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
(4)农村基层的特殊现状。
①基层组织能力弱化严重。
②部分基层干部的认识有偏差③镇村债务严重,资金匮乏,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
④缺乏主导和支柱产业,农民增收渠道有限。
⑤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5)新农村建设缺乏创新,没有触及核心。
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实际做法大都差不多,缺乏新意。
从笔者的观察看,许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基本上停留在很浅的表层。
二元制度结构启示:政府与农民的主体职能界限;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其责任在于以公正公平为原则,保证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农民的责任则在于,在良好的制度供给下,发挥农民主体的理性作用,提高农民主体行动能力,弥补政府失灵的缺失,促进农村发展7.城乡收入差距: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率。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的根本原因:农民收入基数低,同时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如何缩小差距:①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③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