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范文二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球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4. 能够运用地球大气环流的知识解读实际案例。

教学重点:1. 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2. 掌握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2. 能够运用地球大气环流的知识解读实际案例。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教材;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 (5分钟)1. 师生互动: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展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提问:你们了解什么是大气环流吗?它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步骤二:知识讲解 (15分钟)1. 大气环流的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造成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的现象。

2. 大气环流的特点:由东向西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昼夜温差大的副热带辐合带、热带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组成。

3.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导致的气候差异和风力的不均匀分布。

步骤三:案例分析 (15分钟)1. 通过案例解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气环流影响分析》。

2. 运用知识:结合所学的地球大气环流知识,分析该案例中的大气环流现象和影响。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 (1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总结归纳:指导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步骤五:拓展延伸 (5分钟)1. 认识大气环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何重要性。

步骤六:课堂小结 (5分钟)1. 小结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归纳。

2. 提问:你们对大气环流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了地球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大气环流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3. 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概念。

2.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倾斜和太阳辐射不均匀。

3. 大气环流的主要类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低压带和极高压带。

4. 大气环流的分布特点:经向和纬向分布的特点。

5. 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并引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概念。

2. 讲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倾斜和太阳辐射不均匀。

3. 讲解大气环流的主要类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低压带和极高压带。

4. 讲解大气环流的分布特点:经向和纬向分布的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关系。

例如,热带雨林和沙漠的形成与大气环流的分布有关。

四、实验活动(2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加热和冷却现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五、讨论和总结(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然后,由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六、课堂练习(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2. 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械3. 练习题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评估。

3. 总结讨论的结果和学生的回答情况。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2篇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2篇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大气的运动学科:地理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分层结构;2.理解并掌握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3.认识大气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2.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大气的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关系;2.气象要素的对流和垂直运动。

教学准备:1.课本、讲义、地理实物模型;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大气运动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与大气运动有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大气运动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25分钟)1.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包括对于各层大气的温度、压强、稀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解释。

2.讲解大气的运动形式,包括水平气流、垂直气流、地转偏向及气旋等相关内容,并重点讲解其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

3.通过多媒体展示,对不同形式的大气运动进行生动的演示和解释,以加深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理解。

三、实例分析(15分钟)根据一定的气象数据,以某地的天气变化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请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以及大气运动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区域,探讨该地区的大气运动特点以及对当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讲解。

五、概括总结(10分钟)总结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回答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疑问,并进行必要的疏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的运动,并对相关概念和原理进行理解和运用。

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通过观测并记录气象要素,加深对大气运动的理解。

2.教师还可与学校气象站或气象专业的教师联系,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现代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

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个别点评,评价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把握程度。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中学地理:大气环流教案分享

中学地理:大气环流教案分享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大气环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就是要分享一篇中学地理大气环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教师和学生。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及基本原理,明白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认识不同带度大气环流的区别,了解各自的特点和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3.掌握大气环流形成及变化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他们在初中学习地理时所学过的天气概念,可以和他们聊一聊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等,从而引发学生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就要讲解大气环流了,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比如通过幻灯片或PPT等形式呈现。

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是什么,指出它对气候形成的重要性。

讲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即地球转动产生的科氏力和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冷暖气流。

让学生了解热带、副热带、温带和寒带各自的大气环流特点,比如热带有低压带,寒带有高压带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3.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谷雨、霜降等常见天气现象,了解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

这里可以分享一些实际的案例,如江南的雨季长、北京的春季多风等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原理导致的。

4.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讲解,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及变化的原因,比如海洋温度、地形等因素。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什么影响。

5.知识巩固可以通过一些任务或题目的方式来巩固学生的知识,比如提问或选择题,填空或作图等。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来完成。

三、教学建议1.引起兴趣学习大气环流这个主题并不是很容易,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动画等方法来呈现。

2.知识针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的实际意义,比如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备课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备课教案

《大气环流》备课教案学习目标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______,不考虑地球③______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④______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____________的影响。

(2)类型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气压带(2)风带(3)季节移动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______。

2.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______。

(2)原因:陆地面积____,__________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________区。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________区。

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分布赤道低气压带__________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两侧南北纬10°范围内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__________气候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西风带__________气候全年__________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读下图,回答1~2题。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③地表热量分布不均④地转偏向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考查点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读“某地区1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2024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

2024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

2024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大气环流》是地理课程中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和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大气环流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规律的内容。

大气环流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是地理学科中的重点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知识与理解目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大气环流系统的组成和运行规律;②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大气环流的特点,掌握大气环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大气环流系统的组成和运行规律。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分析大气环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二、说教法学法在地理学科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亲身体验地理现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大气环流的知识。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如图片、动画、实物等,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准备了相关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将以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对于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思考,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意义。

2.知识讲解: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组成要素以及运行规律,重点强调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等重要环流系统。

3.实验探究:通过设置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行过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象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候现象,并讨论大气环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3.能够运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二、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2.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吗?(二)课堂讲解1.讲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在地球表面及其上空大规模的运动。

根据其形成的纬度范围,可以分为三圈环流: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和高纬度环流。

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如影响气温、降水等。

2.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1)低纬度环流: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低气压带两侧,大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从而形成低纬度环流。

(2)中纬度环流:在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中纬度环流。

其中,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副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形成的,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极地地区的上升气流形成的。

(3)高纬度环流:在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高纬度环流。

其中,极地高压带是由于极地地区的下沉气流形成的。

3.讲解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影响气温:例如,赤道地区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由于受极地高压带的影响,气温较低。

(2)大气环流影响降水:例如,中纬度地区受中纬度环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降水较少。

(三)案例分析1.分析赤道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赤道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如此炎热潮湿?2.分析中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中纬度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多变?3.分析高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寒冷干燥?(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大气环流教案

大气环流教案

大气环流教案教案名称:大气环流教案编写者:[教师姓名]适用年级:中学地理课程的高一或高二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层内气流的垂直和水平分布。

2. 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 理解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

2. 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

2. 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理教学实验室或教室。

2. 投影仪和相关教学资料。

3. 地球仪和气象仪器,如气压计、温度计等。

4. 大气环流的相关图表和动态图像。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使用地球仪或投影仪展示地球的全球图像,并向学生解释大气环流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大气环流在地球上具有垂直和水平分布?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投影仪显示大气环流的示意图,并讲解以下内容:1. 赤道低压带:由于太阳能辐射最集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2. 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高温地带的空气上升后会向两侧走,运动至30°N和30°S,冷却后形成高气压带。

3. 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地区普遍为低温地带,空气下降导致地表气压下降。

4. 极地高压带:极地地区寒冷,空气沉降形成高气压带。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使用投影仪展示实际的气压图和气温图,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大气环流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大气环流现象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影响?步骤四:实验操作(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地理教学实验室或教室,并提供一套气象仪器。

让学生根据天气情况记录实际的气压和气温数据,并绘制气压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数据,并根据大气环流的知识解释这些数据的变化。

步骤五:讨论与总结(15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并由教师引导总结以下问题:1.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 不同的大气环流现象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影响?3. 大气环流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步骤六: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相关的拓展练习题目,并让学生自主解答。

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最新范文

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最新范文

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最新范文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2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新课教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组导学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B组导学内容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时间推移到18世纪,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观测证实,银河系是范围有限的恒星体系,并建立了银河系的天文体系,从而将人类认知的宇宙范围拓展到星系级别.之后,随着科学继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宇宙范围观念也日渐扩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分光仪、射电技术的成熟,人造卫星、探测器等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这里的光年是一个长度距离单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所传播的距离,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km/秒,照此计算,1光年约为94605亿km.那么,能否说宇宙的范围大小就是这百亿光年呢.显然不行,这里所指的是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的宇宙范围一定会继续扩大.我们在前面讲过,宇宙是物质的世界,那么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物质的东西,总有个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体”.仿此,宇宙(天)的物质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的“天体”.就像我们人体有高矮胖瘦的体态差异,黑白黄褐的肤色差异,男女老少的性别、年龄差异等等方面的差异一样,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这就是天体的多样性.天体的多样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星光闪烁的恒星(这是一种能够自行发光、发热的天体)、轮廓模糊的星云(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这两种天体是宇宙空间中最基本的天体.还有较明显位移的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转、反射太阳光线)、以及有圆缺变化的月亮、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此外,在宇宙空间中,还有一些我们单凭肉眼看不见的天体,比如一些星际气体和尘埃,以及人类制造发射到宇宙空间的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边引导学生看图讲解边板书)3、宇宙的物质性(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天体的多样性自然天体:恒星------星光闪烁(自行发光、发热)星云------轮廓模糊,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行星------移动(绕恒星运转、反射恒星光线)卫星------月亮(地球的卫星,有圆缺变化)流星------一闪即逝彗星------拖着长尾巴星际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天体是指存在于宇宙空间(星际空间)的物质.因此,掉落到地面的陨石、陨铁等就不能被称为天体.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天体,但地球的一部分或附属部分就不能称为天体,如地球大气、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等.我们前面讲过,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这就是宇宙的运动性.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只要有了质量,就会相互吸引.而如果天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就形成天体系统.那么是否所有的天体都属于天体系统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的天体才能称为天体系统.目前,人们将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月球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九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流星、彗星、小行星和星际气体和尘埃等构成太阳系,太阳系又和跟太阳系相似的其他一些恒星系构成银河系,而银河系又和河外星系(简称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这是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讲了上述的内容,同学们不免要问: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就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及演化.关于宇宙的起源,我国有盘古开天劈地的传说,西方则有“上帝创造宇宙”的信仰.我国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是这样的:“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盘古出,而天地分,阳清者为天,阴浊者为地……盘古日长万八千丈,天日高万八千丈,地日厚万八千丈.”这与我们现代天文学家所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思想上十分接近.宇宙大爆炸的观点认为: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此时,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由于高温,这些物质极不稳定.在150亿年前的某个时刻,宇宙突然爆炸膨胀开来,这些物质迅速向外辐射出去,刹那间,宇宙空间扩大了1029倍,温度亦随着宇宙的膨胀而迅速下降.当温度下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或衰变,或与质子结合成重H(氢)、He(氦)的原子核,原子核继而捕获电子,早期化学元素开始形成.当温度继续下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弱,此时,宇宙主要物质是气态的,之后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期间,也有一些已经形成的恒星爆炸成星云或进一步塌缩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膨胀成红巨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因此,我们说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变的历史.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4、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天体系统层次:(见文中)(2)宇宙的演化: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Ⅲ、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暂时讲到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一步学习“宇宙中的地球”部分.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并着重掌握前面所学的各种天体的特征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来源:原创作品)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C组导学内容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D组导学内容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新课教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一、三圈环流(板书)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 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1)低纬环流(板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 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2)中纬环流(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3)高纬环流(板书)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将介绍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学生将在本节课中:•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产生原因、形式、分类和动力学机制;•进一步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在不同季节、不同纬度、不同海拔和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2. 教学内容2.1 前置知识回顾•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恶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2.2 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定义和产生原因;•区域性特征和全球分布。

2.3 大气环流的形式和分类•总循环和局地循环;•热带循环、温带循环和极地循环。

2.4 大气环流的动力学机制•科氏力和压强梯度力;•暴风圈和飓风的形成机制。

2.5 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区别;•海洋和陆地的气候差异;•大气环流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

2.6 大气环流的特征和规律•不同季节、不同纬度、不同海拔和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大气环流特征和规律。

3.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首先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出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展示全球大气环流的形式和分类、动力学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归纳大气环流的特征和规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不同气候带和自然环境;•最后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4. 教学流程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5分钟首先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出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面授10分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展示全球大气环流的形式和分类、动力学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思考。

多媒体教学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归纳大气环流的特征和规律。

小组讨论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不同气候带和自然环境。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自主学习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大气环流一.概念气压带二.三圈环流风带篇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降水的影响,并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为以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流与风的相关内容,而本节内容以此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能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推理探究式的学习过程。

再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相关知识进行演示,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热力环流及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

(2)在回顾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出理想状态(地球不自转)下,地球的大气环流状况,并发现赤道低气压带和极低高气压带的形成。

(3)在回顾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以及信风带、中纬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

(4)在学生不断发现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

高中高一地理《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高中高一地理《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高中高一地理《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和作用;2.掌握区域大气环流和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了解西风带、风向、风速等气象概念;4.掌握全球性气候带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和解读地图,了解各地气候类型和分布特点;2.学会使用各种气象工具,掌握各种气象指标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全球性气候带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西风带的分布和特点;2.掌握地图的分析和读取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和大气环流的概念;2.引入今天的主题,全球性大气环流。

讲解(20分钟)1.讲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介绍区域大气环流和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解释西风带的分布和作用,以及风向、风速等气象概念;4.详细讲解全球性气候带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案例分析(25分钟)1.分发各地气候分布图和资料,让学生自行分析和解读;2.以几个经典案例为例,让学生分析气象数据和指标,深入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特点和影响。

锻炼(25分钟)1.通过模拟实验和计算气象数据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气候带的分布和特点;2.使用各种气象工具,进行实际场地的测量和分析。

总结(5分钟)1.汇总今天学习的知识点;2.引导学生思考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气象资料,对本课程所学知识进行总结;2.完成相应练习和实验作业。

评估与反思1.通过学生作业,考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好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改进。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范文合集大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大气环流的成因和类型。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的概念与特征2. 大气环流的成因与类型3. 大气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 典型大气环流案例分析5. 人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大气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典型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大气环流示意图和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流现象。

2. 讲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大气环流的定义、类型及其特征。

3. 分析大气环流的成因:讲解大气环流形成的地表冷热不均、地球自转等影响因素。

4. 展示典型大气环流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大气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总结提升: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大气环流示意图,加深对大气环流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大气环流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大气环流影响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绘制大气环流示意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 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八、拓展学习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深入了解大气环流的科学原理。

地理大气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地理大气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教学目标:1.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 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 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2.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难点:1. 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2. 将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

教学用具:1. 多媒体电脑2. 地理挂图3. 地理教学软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气环流吗?它能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在不同纬度、高度和季节中形成的环流系统,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二、讲授新课1.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公转和太阳辐射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 学生观察并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辐射差异以及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三圈环流。

2. 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教师展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讲解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 学生观察并总结: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等气压带的分布及其对风带的影响。

3.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师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成因,展示季节移动示意图。

- 学生观察并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4. 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师展示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如季风、降水等。

- 学生观察并总结: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如季风、降水、温度分布等。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以及大气环流的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当地气候现象,思考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二)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二)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二)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二)备一节好课,当然少不了好的教案。

查字典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精彩教案,一起来看看吧~知识要求:1、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大气活动中心的季节性变化3、理解亚洲两类季风的成因、性质智能训练: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课后活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思想教育:给合课后活动,分析东亚季风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阅读要求:《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给合课后活动,分析我国冬、夏季风向的变化情况,理解季风的含义。

教学重点:季风环流的成因教学难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教具:投影片课型:新授课2、分类:成因冬季风夏季风成因性质成因性质亚洲东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地处世界最大大陆和世界最大海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形成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受亚洲高压控制,盛行偏北季风。

寒冷干燥受夏威夷高压控制,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

温暖湿润亚洲南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受亚洲高压控制,盛行来自高纬大陆的东北季风温暖干燥赤道低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受吸收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成西南季风。

温暖湿润五、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六、活动与思考书后课外活动1、2更多地理精彩教案,尽在查字典地理网,精彩持续更新中~~~。

大气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案课题:大气热力环流一、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基本原理。

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

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培养对气候变化和地球环境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材料:幻灯片或投影仪大气环流图或照片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大气环流的图像,引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气热力环流的了解,并讨论其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探究(15分钟):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地球的形状对大气的加热和冷却产生的影响。

分享大气热力环流的主要类型,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解释(15分钟):解释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如热带气候带的上升气流、副热带高压带的下沉气流等。

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如热带降雨带、风向和风速的变化等。

实践(3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特定的大气热力环流现象(如洋流、季风等)。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该现象对全球气候和地区气候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气候变化和地球环境的研究和发展,并培养对地球系统的观察能力。

拓展活动(根据需要):进行模拟实验,模拟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其原理。

进行气象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大气热力环流的关系。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三圈环流(板书)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

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

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如图。

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

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

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

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1)低纬环流(板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

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

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

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

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投影图)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_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

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

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

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

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

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

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

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

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

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

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三、季风环流(板书)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季风?1.季风的概念(板书)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图2.20“亚洲季风”,看看季风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风向怎样变化?2.季风分布及其风向(板书)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正如歌曲“黄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实际上指的就是东亚季风。

问: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如何形成的?3.季风形成原因(板书)亚欧大陆是世界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

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见图2.20),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

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读图2.20,同学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怎样?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问: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我国气候深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季风也给我国带来一些好处,请同学们看“活动”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