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立意专家解析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48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48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汉书·元帝纪》)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轻易迁居异地,这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材料二: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土”在我们文化里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并围绕“乡土本色”主题写一篇发言稿,用于学校“时代青年讲坛”发言。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该作文题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两则材料,材料一,提出中国人的民族性——安土重迁;材料二传统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我们的民族和乡土密不可分,泥土中长出了光荣的历史。
这里的“土”不仅仅是材料中的“灶上的泥土”,它象征着“乡下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而“乡下人”其实正是众多平凡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所以这里的“土”其实意味着“传统文化”,而“土”之于“乡下人”的意义也就是“传统文化”之于国人的意义。
同时结尾提出——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其实就是受到乡土性的制约。
第二部分是文体要求——发言稿。
第三部分是情景任务——时代青年讲坛。
结合材料二,“从土里长出过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以及选文《汉书》、材料二中“传统中国社会”,我们可以推演得出以下信息:1.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乡土观念长出了我们的优秀传统,精神底蕴,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比如眷恋乡土,热爱故园;2.同时乡土观念带来的某些弊端陋习,如安于故土,不追求变迁,必将束缚我们的发展。
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0106
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0106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梅奥教授受托为一家公司提高生产效率。
他让工作单调的工人们每天上、下午喝咖啡、聊天休息各10分钟,结果产量不减反增。
后来他又取消了此项规定,产量仍然持续增长,因为工人们已爱上了所从事的工作,并爱上了这个集体。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材料里公司调整制度,使工人得到休息,结果产量不减反增,变得团结热爱,公司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制度尊重了人的价值,公司的员工因为感受到了被尊重,产生了对集体的热爱,后面就算取消了这一规定,也能因为“人”的因素助力企业的生产效率。
在写作时,要特别注意材料中出现的三组关系:一是领导和工人的关系:爱人者,得人爱;先学会爱人,再成就功业。
二是制度和生产效率的关系:好的制度是发展的助推剂,以人为本,土木可兴。
三是工人和工作集体的关系:投之以桃,报之琼瑶;散之成沙,聚之成家。
围绕以上关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可得出关于“交际”“发展”等方面的看法、启示。
行文时要从材料出发得出观点,不可脱离材料的内容与含义写作。
但在论证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材料,要写出丰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示意义。
立意:1.爱人在先,功业其后。
2.得人心者,逆势亦可涌行。
3.以民为本,江山永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
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偷得浮生半日闲江苏省盐城中学一考生①工人每天上午、下午喝咖啡、聊天,休息十分钟,看似“减速”的行为,却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达到“加速”的目的。
2020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
2020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
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
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自己很尊敬这位物理学家,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
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
可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1.“最厚的地方”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人生总有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
于个人而言,“钻最薄的地方”就是缺乏韧劲,拈轻怕重,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敢于“钻最厚的地方”就是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2.于国家而言,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
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
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民族振兴的新局面。
3.“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与其跨界发展,不如专一执着,持之以恒,一生做好一件事,必有大成。
4.大发展的时代给予每个人更多的选择机会,审时度势者胜,创新求变者强,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就是找到了人生木板上”最薄的地方“。
用巧劲替代蛮劲,大胆跨界,可以在有限的人生获得更多的成就。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90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90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云:“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这是说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就不会有明辨是非的智慧;不能专心致志,苦干一番,也不会有显著的功绩。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说:“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中国,无怨无悔。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心怀志向,投身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一)材料解读《荀子》名言说的是志向和事业的关系,黄旭华的话说明了志向和家国的关系,所以审题立意要兼顾“志向、事业、国家”。
再者要注意文体要求,要按照演讲稿的格式去写,取名复兴中学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个人和国家民族复兴的关系,还要注意自己青年学生的身份,要写到青年学生的志向和民族复兴的关系。
从材料的广度上,要联系古今中外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当今的例子;从材料的深度上,要把立意往深度内涵上去思考;从高度上,要上升到国家民族立意的高度,进行深化和升华。
再者作文要点题和扣题,要围绕所给的中心去写。
(二)立意参考(1)择心之所向,创祖国美好未来;(2)集涓滴之水,奔赴祖国星辰大海;(3)心怀远志铸大业;等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巨鹿之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秦军,项羽迎难而上,破釜沉舟,最终大败秦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东汉末年,诸葛亮初出茅庐辅佐刘备时,面对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急形势,自知实力不足,毅然舍弃了新野地区,撤退到樊城。
正是这自知力不如人所做的退让,才成就了最后的三足鼎立之势。
面对困境,到底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自古莫衷一是。
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写一篇文章。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42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4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1.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孙子兵法》2.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孟子》3.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
——《鬼谷子》4.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
——《吕氏春秋》5.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史记》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不朽的传统智慧。
请你从所给材料中选择2-3则作为立意基础,使之建立起内在联系,并展开联想和思考,以“顺势而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择了关于“势”“察势”“乘势”“顺势”等的5则论述。
要求考生从材料中选择2-3则作为立意基础,使之建立起内在联系,并展开联系和思考,以“顺势而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考生首先要理解5则材料的内涵与侧重,并思考其与“顺势而为”可能产生的关联,然后展开联想、构思成文。
什么是顺势而为,怎么能顺势而为,为何要顺势而为,都可以成为论述的内容。
可以根据自己所选材料并紧扣“顺势而为”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现实生活中,见“贤”与“不贤”的考量彰显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以上材料对我们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论语》名句引出,名句主要讲看见贤者要向人家看齐,看见不贤者,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毛病。
然后引出关于对“贤”与“不贤”的考量,能够体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人首先要能够分清“贤与不贤”,如果把二者颠倒的话,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价值判断有问题,因此说,自己的价值观及价值判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40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40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重读路遥《人生》才发现,从头至尾,真正困住高加林的,不只是贫穷,还有由于自己的短视作出的一次次错误选择,最终造成人生悲剧。
材料二: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高加林境遇相似。
虽然他失去教职工作后也回到村里耕作生活,但是目光的长远使他最终选择离开封闭的农村,走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一、命题分析材料一,关键句就是“由于自己的短视作出的一次次错误选择”,高加林的“短视”让他做出“错误选择”。
所以材料一的启示就是,短视导致错误选择。
何谓“短视”?短视,就是目光短浅。
目光短浅的人,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看不到长远,所以做出的选择往往是错误的。
材料二,关键句是“但是目光的长远使他最终选择离开封闭的农村,”孙少平最终选择走出封闭的农村,在平凡世界里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原因就是目光的长远、开阔的眼界。
所以材料二的启示就是,开阔的眼界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眼界开阔的人,能够洞悉事物、通晓事理、权衡利弊,看得见远方,放眼未来,不被现实所缚,向前进发。
每一个选择都充满着智慧。
开阔的眼界才能帮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成就人生的辉煌。
二、立意方向谈“眼光与选择”,谈“眼光”,谈“选择”,都算符合题意。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黄河犹如一条脊背穹起、天马行空的巨龙,从世界屋脊腾起,途经巴颜喀拉山、祁连山、太行山、华山等大山的阻拦,却奔流不息,创作出沿岸无数的名胜古迹;黄河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9个省的漫长历程,经九曲十八弯,流入渤海,却汇聚百川,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二十二)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二十二)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品,指事物的品类或等级,也指人的品质、品行,还可以指对人、物或事件的品评或辨别。
品,体现出人们对周围生活的积极关注,也包含着人们对自己内心的潜在诉求。
请以“说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生活需求、社会发展等方面,任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全命题类材料作文题。
审读材料时,要注意寻找这些文字所给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段文字总共两句话。
第一句话给了“品”的三种解释:指……也指……还可以指……。
第二句话更加概括抽象,一说的是对外界生活,二说的是对自我内心;同时还有两个限定词“积极关注”“潜在诉求”,说明: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潜在的而非浮现的。
思考的重点就在如何组建这些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可以思考:这个字或这个词,为什么要用这几个意思去思考解读?比如,针对第一种释义“指事物的品类或等级”,可以思考:究竟谁才能判定事物的品类或等级呢?究竟如何才能在众多“品评”中更加准确地理解事物的品类或等级呢?而结合第二句话中的两个分句可知,唯有分清“外在”与“内在”的区别,并有效结合。
而经过了以上两步,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定义品类、品评事物。
而对于第二种释义“也指人的品质、品行”,用这句话的意思给“品”组词,能组出“品德”“品格”等词语。
它们都表示人对自我的内在要求,说明人在进行自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是有要求、有目标的,这就表明这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有一番历练。
针对第三种释义“还可以指对人、物或事件的品评或辨别”:用这句话的意思给“品”组词,能组出“品评”“品味”等词语。
它们都表现出人们在观察世界中有一个体验、回味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不是冲动的,不是主要依靠直觉的,而是要有理性的逻辑思考的。
试题要求以“说品”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对此要注意,标题“说品”只是文章的论题,而并非确切的论点,因此,写作时可以围绕“品”畅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99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99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芭蕾舞又称“脚尖舞”,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全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
芭蕾舞之所以被称为“脚尖舞”,是因为演员需要穿特制的足尖鞋立起脚尖跳舞。
但是,现在已经不能单纯地用穿足尖鞋定义芭蕾舞,哪怕演员没有穿特制的足尖鞋立起脚尖跳舞,只要舞蹈符合芭蕾舞的规范和结构形式,都可算作芭蕾舞。
人们将芭蕾舞的定义范畴从脚尖延伸出去。
失去穿足尖鞋的“规定”后,舞者更能释放情感展现个性。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芭蕾舞的传统定义(演员穿特制的“足尖鞋”立起脚尖跳舞);其出,芭蕾舞定义的改变(只要舞蹈符合芭蕾舞的规范和结构形式,都可算作芭蕾舞);其三,芭蕾舞定义的改变带来的影响(失去穿足尖鞋的“规定”后舞者更能释放情感,展现个性)。
[参考立意]①紧跟时代潮流拒绝刻板定义;②不拘泥于传统定义,迎接广阔发展天地;③创新需要少些刻板印象,多些宽容接纳;④挣脱束缚重新定义,个性发展。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除男足之外,中国已经和世界杯深度交融。
”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虽然没有中国球员的身影,但走向世界的中国时刻在场。
看看中国北车(里约80%轨道交通)、中国南车(巴拉那州首府库里蒂巴市的新能源公交车),华为(12座世界杯主办城市的通信工程)、奥拓电子(环足球草坪广告显示屏),三一重工(参与建造8座球场),同方威视(安检设备和服务),还有一些球迷必备品,如手机链、钥匙扣、假发、国旗、荧光棒、帽子,连同世界杯比赛用球“桑巴荣耀”,皆“中国制造”……赛场内外的这些数不清的中国元素,经济球场上的这支“中国军团”,把中国与世界紧紧联在了一起。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44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44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这一生,面对大千世界,有三种心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在不知足中获取动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个三元概念的材料作文题。
先要明确“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概念的内涵,“知足”就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并为之感到愉悦。
“知不足”就是很清楚地知道、明白自己身上的所有不足之处,包括德的方面和能的方面。
“不知足”指人不安于现状,有更高的理想。
【参考立意】(1)增强“要知足”的涵养——保持平衡和谐的心态。
提升“知不足”的勇气——凝聚难中求进的作风。
培养“不知足”的品格——磨砺愈挫愈奋的意志。
(2)知足,得到后的知止,这是智慧;知不足,得到后国的自省,这是谦卑;不知足,得到后的再出发,这是价值。
(3)对待工作,当有不知足的追求;对待名利,当有知足的态度;对待自身,当有知不足的觉悟。
(4)面对世间千百种欲望,能够悬崖勒马,知足就是美好;面对世间浮华,能够及时反省,知不足才是明智;面对舒适区,能够跳出圈子,不知足才能成长和进步。
(5)面对诱惑,知足就是福;面对荣誉和褒奖,知不足就是智慧;面对挫折和困难,不知足让人奋起赶超。
(6)做人要知足,常怀平常之心;工作要知不足,常怀进取之心;学习要不知足,常怀紧迫之心。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有网友吐槽通过高考刷题进入一流高校又缺乏视野和社会资源的“小镇做题家”不断加班内卷,近日又有人因自嘲“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在微博走红。
从“小镇做题家”到“孔乙己的长衫”,反映了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之下,当代部分青年面对职场的内卷、就业的压力转而对读书的意义产生了怀疑甚至焦虑。
央视网据此发文,指出“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
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
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万物皆有所依。
——《说苑·建本》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自立歌》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为两段言论。
第一段强调“依靠”。
“依靠”是指靠别的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
材料中的“鱼儿”“鸟儿”“草木”皆有所依。
而“水”“风”“时”皆为“鱼儿”“鸟儿”“草木”本身的外部因子。
后一句“万物皆有所依”是对前面的总结论述。
换言之,“依靠”外物,是自然界的常态,也可推而广之,人类社会同样适用。
用荀子的话说,就是“善假于物也”。
第二段仍然强调“依靠”,不过“依靠”的对象有所不同。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连用四个“自己”,旨在说明要“依靠自己”;“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从反面说明“不依靠外物”,要“依靠自己”。
材料的核心词为“依靠”。
两段材料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相反相成,辩证统一于“依靠”二字。
依靠外物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一种理性;依靠自己是一种心态,一种观念,一种意志。
要不要依靠,依靠什么,怎样依靠,是考查考生对“依靠”的内涵理解和辨识,对人生的反思和选择,甚至是对社会的关照和思考。
当然,材料只是一个引子,一种启示,一个由头,意在启发考生对“依靠”这一概念或现象或观点的思考,并非指定写作内容。
考生应该以此为基础深入解读并剖析“依靠”的内涵、对象、方法等。
本次作文旨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全面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语文素养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写作立意的高下区分关键在于考生对“依靠”的辩证解读和个性化的思考、认识。
“依靠”外物(人),或者“依靠”自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皆可立意;依靠自己并非排斥依靠外物(人),依靠自己也并非拒绝依靠外物(人)。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32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3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世界风云激荡,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人生选择丰富多样,有人赞美逆流而上者的勇气,有人赞美顺势而为者的智慧。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本次作文是二元辩证的材料。
材料和写作提示均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二者皆可作为写作的内容。
可以肯定“逆流而上者的勇气”,也可肯定“顺势而为者的智慧”,还可以将二者兼顾,进行辩证分析,在立意上显得更为深刻一些。
世界风云激荡,需要有人“逆流而上”,也需要懂得“顺势而为”。
写作时可分析在什么时候、什么方面选择“逆流而上”,什么时候选择“顺势而为”。
参考立意:①人生要有逆流而上的勇气;②要懂得顺势而为;③无论逆流而上,还是顺势而为,要洞悉变幻莫测之势;等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悬崖的边界感很清晰,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边角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也有人认为:“溶而后通,通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边界很重要,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另一种认为,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创造更大的价值。
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边界”,到底要不要打破边界?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干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
“悬崖的边界感很清晰,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边角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这种观点是强调边界或边界感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朋友、亲人还是爱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保持距离,拥有各自的边界并懂得适可而止,彼此尊重。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十三)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十三)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当代中国的家长若以对待孩子学习态度来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鸡娃”式家长,他们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让孩子不停去拼搏;另一类是“佛系”家长,他们倡导顺其自然,要接受孩子的普通,尊重孩子的选择。
材料二每次考试临近,班主任总会重复两句话,一句是“拼了!拼了!!拼了!!!这次考试事关我班尊严,我们一定要PK掉他们。
我班必胜!”另外一句是“平常心,不就是一次考试吗?没什么大不了”。
从古到今,我们似乎都不免在“内卷”和“躺平”之间挣扎徘徊。
有人认为,人生要义在于建立一番功业,一定要“内卷”,要不懈奋斗,所谓的淡泊名利不过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有人认为,人生在于寻求内心安宁,不妨可“躺平”,可放下执念,所谓的拼搏奋斗不过是功利者的自我粉饰。
请结合以上材料,运用驳论的技巧,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驳论文,要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文题解析】: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试题中二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今社会中“内卷”和“躺平”的矛盾现象。
第一则材料主要讲述了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中的“鸡娃”家长和“佛系”家长的不同言行。
前者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以及课外班、兴趣班,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可以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比别人领先一步,但也有可能会因为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孩子不知道如何学习,甚至厌学。
而后者的“佛系”并不是指完全放弃孩子的教育,还是指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并顺应教育的规律,让孩子健康、自然地成长。
第二则材料则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展示了日常学习中的“内卷”与“躺平”。
前者对待每一次考试都全力以赴的奋斗态度,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考试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对待每一场考试,但把本该是学生学习成绩检测、查漏补缺的考试定性为“事关我班尊严”,是否有点名过其实?而后者的“平常心”,可能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过度紧张,但过分地松懈却也可能导致消极对待。
【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
【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眼前有苟且,眼前有芬芳;远方或是美丽的幻想,或是梦想和追求的光芒。
请以“眼前与远方”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眼前与远方”,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写作时,首先要弄清楚“眼前”和“远方”各自的含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眼前”代表着我们当下的“现实”,而“远方”则是我们的脚步还难以到达、心中却无限向往的“梦想”。
而材料前半句对“眼前”的阐述,则说明一方面对我们而言,“眼前”似乎总是充斥着平淡、平凡,甚至“苟且”;但另一方面,若是我们能脚踏实地,过好“眼前”,那么在苟且的生活里,我们也能找到乐趣的真味,诗和远方也同样在眼前。
而对于“远方”而言,它充满诗意和美好,是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美好希望。
有时候,“远方”对我们来说只是美好幻想,不切实际;有的时候,对“远方”的美好想象也能鼓舞我们前进,让我们朝着梦想奋勇向前,勇敢追求。
那么,“眼前与远方”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材料告诉我们,“眼前”再平淡无奇,那也是我们驻足的地方,我们无法抛掉它,离开它;而有了“远方”,“眼前”的一切我们都能忍受,有多少坎坷我们都能跨越;而有了“眼前”,“远方”变得不再遥远,可以企及。
没有“眼前”,“远方”永远是空中楼阁;没有“远方”,“眼前”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由此,我们既要有“眼前”,也要有“远方”,这样才是完整的人生。
写作时,可以结合自己当下的生活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可先适当认可现实的意义。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每天为生活而奔波,为柴米油盐操劳,为吃喝拉撒忙碌,为孩子上学费神,为缝补衣服寻针线,为牛奶洒了心痛一宿,为多挣了二百块而兴奋半天——所谓的“苟且”就是指平凡的生活,当然包括平凡的出身、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甚至有些落魄的处境。
【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
【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牛大自耕田;也有人说,玉不琢,不成器。
以上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牛大自耕田”是一句谚语,意思是只有体形高大的牛才能耕种田地。
这句谚语的含义是,只有具备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才能承担重要的任务和责任,牛大了,自然会耕田。
“玉不琢,不成器”指玉石不经过打磨,成不了器物。
比喻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才。
“自耕田”和“玉不琢,不成器”使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根本上是统一的。
人要能够承担重要的任务和责任前提条件是让自己变得有实力和能力,因此,这就需我们要有主观能动性,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技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样我们也需要外部的“雕琢”和管理,才能成才,就如璞玉,没有雕琢是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的,就如花园里的花朵需要园丁的浇灌和修剪才能更美好,泥巴需要工匠的塑性才能成为器物一样,没有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我们是难以成才的。
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变强大需要受教育”;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让自己变强大才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不变强大则成为废柴;最后可以论述变强大的条件是主动成才和受教育相结合。
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参考立意:1.琢磨才能成玉。
2.让自己变得强大。
3.变强大需要接受教育。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人生方面有诸多的启示,请全面理解材料,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谈谈你的思考。
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0100
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0100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构成。
第一句话中的“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意味着要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不循规蹈矩、故步自封,如此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一味地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走别人走过的“大道”,抑或日复一日地走在同一条自己熟知的道路上,固然不用担心路上的荆棘和坎坷,但这样也很难发现新事物,开拓出新事业。
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创造,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出新的辉煌。
第二句“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所谓“来时的路”,是指我们的过去和历史。
“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即忘记来路就没有出处,忘记历史就没有未来。
这句话启示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教训,指引未来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句指向创新发展,一句指向不忘初心。
材料意在引导考生一分为二看问题,一个有出路的民族、一个能收获别样风景的民族,既要不忘初心,又要创新发展,唯有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不忘初心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二者各自的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对待不忘初心与创新发展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在论述“不忘初心与创新发展的各自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历史渊源、民族复兴等角度进行论证,使论证更深入。
在论述“如何正确处理不忘初心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时,考生应注意辩证分析,如以不忘初心为本,夯实民族之基;以创新发展为翼,开创复兴之路;不忘初心与创新发展对立统一,二者兼顾,不可偏废。
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0108
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0108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河下古镇街道上的石头。
这些石头先是“压舱石”,能使船在遇到大风大浪时避免大幅度摇晃和翻船。
后来这些石头被铺在街道上,使得路面平坦一些。
这可谓物尽其用。
再后来,经历岁月风霜、行人车马的磨砺,它们被磨去棱角,最后变得光滑、厚润。
这样,古街道的路面就更加平坦。
对于这些石头的“经历”,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河下,淮安的古镇。
河下,河的下头的意思。
河下倚靠着运河。
运河经过河下时,转了个弯。
从码头走上古坝,过马路,沿石阶向下,就是古镇的主街——湖嘴大街。
街两旁原为湖荡,湖嘴大街因沙嘴独出湖心而得名。
春天,水边冒出紫红色的芦芽,很快就绿了一片。
泛青的草色混合着未腐的枯叶,层层叠叠,脚踩上去“吱吱嘎嘎”。
从湖嘴大街的“大”字,可以想象___①___,虽然现在繁华不再。
明清时,河下是淮北盐散地,沿海所产淮盐,___②___,经检验后分运各地销售。
除了盐,粮食、竹木铜铁和其他各种紧俏的商品,都经此周转。
从扬州等地来此居住的盐商们热衷于建造宅第、园林、书院、会馆。
商家云集,鲜衣美食,觥筹交错,繁华之至。
河下一百多条街道(现仅存二十余条),___③___,人称石板街。
淮北平原一马平川,没有山也就没有石头。
大盐商南下运盐返程,卸了货的船轻飘飘的,就用石头来压船。
石头运至河下,物尽其用,宽石头横铺于街心,窄石头竖铺于两侧,穿插有序,疏密有致。
铺上石头后,河下的路就平坦了些。
马、骡驮着货物经过石板街,还有推独轮车的、挑担子的。
天长日久,石板街的石头磨去棱角,变得光滑、厚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介绍了河下古镇街道上的石头的“经历”。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十二)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十二)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人要敢想敢为,“敢”应该是青年人做事的态度和认识,正如鲁迅所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故而百年前的中国青年在山河飘摇的危难之际,发出“我们不干,谁干”的呐喊。
青年人又要善作善成,“善”是青年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方法,青年人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自讨苦吃”,多受一些“热锅”上的煎熬,多经历一些“磕磕绊绊”,多面临一些“惶恐不安”的心理挑战,在摸爬滚打、风霜雨雪中“壮筋骨、练胆魄、增智慧”。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主要讲青年人做事的态度和认识,即“敢”,材料第二段主要讲青年人做事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方法。
这两段材料,实际从青年人的想和做两个角度对青年人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敢”,就是敢想敢为,就是说青年人应该无所畏惧,无论条件多么简陋,环境多么恶劣,都不能阻挡青年人前进的脚步。
由此可以联想,我们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能够给我们打下江山,凭的就是敢想敢为的劲头儿和精神。
当今社会,一些青年人继承了老一辈的这种精神传统,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总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儿,让我们的社会持续高速的发展。
当然,有一些青年人应该反思,“佛系”、“摆烂”思想要不得,因为这样不仅不利于自己进步,更不能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进步。
“善”就是善做善成,就是说青年人除了具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外,还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做事情时讲究方法。
因为要想干成一件事情,只凭无所畏惧的精神是不够的,现实是复杂的,无论干什么事情必须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在不断的锻炼中让自己成长成熟起来。
也许过程是坎坷曲折的,但是,必须坚持下去,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壮大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全国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立意专家解析12015年高考已经结束,冠华作文网分别陆续推出“百佳名校2015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冠华作文网2015年高考作文预测”这些作文资讯,所幸高考作文预测题猜中江苏、浙江、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福建的高考作文题。
高考年年在继续,冠华作文网为广大考生服务热情不变,2016年继续推出“2016年全国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立意专家解析”、“百佳名校2015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冠华作文网2016年高考作文预测”,敬请期待!2016年全国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立意专家解析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引起你什么感悟或思考?围绕材料按照要求拟写作文。
从前有个书生,精通佛道。
在夏天的一个夜晚,刚要睡觉,谁知耳边传来蚊子的响声;正想拿起蒲扇打蚊子,突然心中想起佛道:切勿杀生。
阿弥托福,书生放下了蒲扇,在一片骚扰中睡去。
第二天,只见他身上红肿,但他依旧面带微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文题解析】:书生固守佛道,最终引来自身祸害。
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文:1、探究读书的真谛。
书生死读书,不知变通,没有恰当对待佛道。
2、打破成规成说,学会变通。
书生不懂变通之道,不从实际出发最终被蚊子叮咬。
3、“扬”与“弃”。
材料启示我们要正确对待所学文化,做到批判继承,为我所用。
注意,以下为偏题类作文:生命至上;乐观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牧羊人的奇幻之旅》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上帝创造沙漠的目的就在于使人能够面对美丽的椰枣树而微笑。
”这段话给你什么样的启发?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题型:比喻型材料作文。
沙漠——生活中所有对个人成长或愿望达成有阻碍作用的负面消极因素,隔膜,失误,挫折,打击,失败,否定,痛苦、丑恶、虚假等等;椰枣树——和谐,美好,成功,希望,快乐,幸福等等正态事物。
微笑——对二者关系有正确理解,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负态事物,懂得其对正态事物的激化和催化作用,能有积极转化的心态,进一步有勇敢处理的行动方法。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孙少平说,我迟早要搭上火车,去远方的世界看看;汪国真说,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海子说,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远方像一个梦,远方像一片海,远方有什么等着我?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议论性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虽内蕴丰富却语言平易简约,提供了关键信息“到远方去”,这就要考查考生对关键词“远方”的把握,“远方”隐含着“目标”、“理想”、“追求”、“信念”等,这是题意所在。
“到远方去”中的“远方”如果仅指一个地方,这就很难开掘出深度来,这“远方”的内涵可以指“心灵的远方”、“精神的天空”、“情感的归宿”、“灵魂的家园”等,把思维落脚到这些点上,能够体现出文章的内蕴来。
(冠华作文网)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70分)生活并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去体验和接受的现实。
——禅语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则命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
前一部分的侧重点,落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上。
后一部分的侧重点,落在“需要去体验和接受的现实”上。
由“生活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可挖掘出的写作意义,在于摒弃急躁,摒弃功利。
不要把生活的每一天,都设计成一个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需要去体验和接受的现实”,可归纳出的写作意义,包括:(1)生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由一个又一个的现实连接而成。
(2)生活的酸甜苦辣,都需要体验。
在体验中,才能真正感悟生活。
(3)生活无法逃避,必须学会接受,学会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接受各种现实。
将两个部分内容合并在一起,可以从下述几方面立意:(1)用心生活,体验每一天。
(2)用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酸甜苦辣。
(3)放慢生活的节奏,才能品味生活的美好。
(4)生活中充满了矛盾,人生却不能被这些矛盾控制。
学生作文中,还会挖掘出众多有价值的意义。
只要对材料的分析合情合理,即可视为切题。
5、阅读以下材料,请按要求作文。
(60分)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
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文题解析】: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
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
1、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
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2、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
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
可以联系传统的书本阅读进行写作。
3、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4、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发布最新调查结果: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
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去年的,中国内地占75%,排名第一,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
其中,上海、北京分别以80%、67%排在城市的前列。
人口庞大、社会转型、欲望膨胀,我们这个不折不扣的“压力之国”,亟需有人为它诊诊脉,开出合适的药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此为社会评论类文题。
此题写作应找到“中国压力全球第一”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压力全球第一,除了“人口庞大、社会转型、欲望膨胀”的原因之外,还可以从生存环境、社会竞争等方面来写;教育、城乡差别,文化、历史,物质、精神,社会、个体,主要、次要,正面、反面,这些角度都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找到问题的根源,需要从文化、理念、体制、管理、修养等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还可辩证分析压力巨大带来的积极影响。
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抓住关键,发人深省。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云飞,到山村做了一名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
她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下,她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沟,亲身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的一大堆的问题,年轻女教师只恬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选择高楼就是选择远见,选择发展;点燃心中信念的灯;只有看到高楼,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把握现在,引领未来;物质援助与精神援助;激发内心的渴望。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如今城市交通中,还存在着一些机动车闯红灯、不走机动车道等违章行为,行人也存在着不走斑马线、随意横穿马路、闯红灯等行为,对交通警示牌视而不见。
有人说: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可能被处以最高500新元(约2300元人民币)的罚款或在劳动法令下受罚或两者兼施;乱扔垃圾,有可能被处以最高1000新元的罚款或是在劳动法令下受罚或两者兼施,所以该国公民守法意识很高。
也有人列举了某城市中的普遍现象:机动车主动停车避让斑马线上横穿马路的行人。
并对此加以评论:“不是说我们的交通怎么不好,相比于过去,我们的交通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
今后也许行人、司机都懂得遵守规则了,城市交通安全就不再是问题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以诗歌形式写作),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文明、法治两个角度:去陋习,增强法制意识;文明进步靠大家;要用进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文明;严惩违法行为,才会提高公民守法意识;矛盾双方的进步,才会带来真正的进步;责任与义务缺一不可。
还可以谈:自觉守法、规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格兰北部设得兰群岛有一条一日游路线,一位退休的远洋老船长负责运送游客。
油轮每次起航前,老船长都会面对风平浪静的大海祈祷;很多时候,游客看到这种情况,都会禁不住笑出了声。
有一次,油轮起航不久,平静的海面狂风大作,船疯狂的颠簸;这时,很多游客开始向老船长一样祈祷,也有人要求老船长跟着他们一起祈祷。
但老船长说:“在风平浪静时我要祈祷,但在波涛翻滚时我要照顾好我的船。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1)从老船长在风平浪静时祈祷的角度立意,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要学会居安思危。
(2)从老船长在波涛翻滚时只照顾船的角度立意,危险时刻要靠自己、不惧怕困难、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