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张老师的《小数加减法》一课,让我收益匪浅。
张老师教学目标的设计,既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以下谈谈本人对本节课的想法。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章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
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
而王老师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
课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了起来。
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
超市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然后运用学生最喜爱的闯关题和抽卡比大小游戏,不断激活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本课的最大特点。
第二、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张老师创设了现实超市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而这样的教学是建
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
这里的基础主要有第一、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第二、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第三、小数与元、角、分的化聚的关系。
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
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上来看,张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闯关游戏。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总结收获,
巩固新知。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评课
张教导执教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是整个小数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下面我谈一谈
我的三点听课感受。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张教导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
上制定了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张教导创设了现实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比方说:张教导在新课引入中,选取了“小吃店”活动,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
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出示了“用竹竿测水深”的题目,再一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从情感态度上来看,张教导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这种“探究新知”的过程,能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张教导主要让学生进行了3次讨论。
第一次是在一开始收集、整理信息的时候,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将商品的价格以“元”作单位该怎样表示,通过交流,学生熟悉了零点几元与几角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算理的揭示起了铺垫作用。
第二次讨论集中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知道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很容易与整数加减法知识想融合。
第三次讨论是在教学小数减法计算时,老师提问: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进一步归纳了算法。
第二、教师适时的引导有利于重难点的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和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张教导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了这种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通过学生独立尝试,老师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1、竖式计算时你是这样对齐数位的?2、得数中的小数点可不可以不写?3、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正是这三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领会了小数计算的重要方法,即相同数位对
齐,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第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整节课中,全体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的适时引导,使原本枯燥的计算教学焕
发了生机。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张剑波
今天听了何晓云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四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下学习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下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习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
何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
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爱好。
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充分利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第四:在学法指导上,教师的课堂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这样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第五、有一个想法:是否在本节课中加入第二个加数或减数比第一个数位少的,如3.68-0.4,这样是不是会更全面一点。
观点不成熟,仅供参考。
总之,听完这节课,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过去,我们一直提倡“精讲多练”。
如果用现在的理念重新分析这句话,发现它存在许多问题。
我们所说的“精讲多练”是指教师尽量少讲些,讲到关键处,尤其是要把规律、结论性的知识讲明白讲透彻,然后,开始大量练习,在练习中见识不同题型,形成解题技能技巧。
其实这就是在培养一种应试的人才,会做题,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开发,智慧没有得到启迪。
纵观张老师的这节课,她并没有大量的练习,也不是用很短的时间就结束了新课的学习。
她是怎样做的呢?她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上,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教师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
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所以在练习时,教师只出了很少量却有代表性的、针对本课重点的练习,学生很轻松就巩固了知识,效果很好。
如果经常这样上课,学生的课业负担会很轻的。
所以,我觉得“精讲多练”应改为“重探究精练习”。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小数加减法》一课,让我很受启发。
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既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充分体现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以下谈谈本人对本节课的想法。
一、备课充分,对教学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
整节课,可以看出,老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
包括学生有哪些知识基础,学生尝试学习中会出现哪些种情况,学生可能会怎样思考回答,学生哪儿有疑问,教师应如何引导等等,教师做了充分地考虑,所以课堂得心应手。
如:在解决一个例题的小数减法后,老师让学生自己编题,要求要出现跟这种不一样的情况,学生编出了各种各样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跟老师预想的一样,有两位数减一位数;一位数减两位数;得数的结果末尾有零的;没零的等等情况,都在老师的预设之中,整堂课上得非常流畅,学生们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二、摆正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和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主体,是学习探究的主人。
教师是什么?教师是服务者,是引导者,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启发。
所以,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
学生没
有经历学习的过程,所以获得的知识必然肤浅的、机械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启发和锻炼。
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了这种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老师尝试了跟以往不同的方法,而是用自己编题,同桌交流,尝试解决的方法来探究出了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1、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
2、得数中的小数点末尾的零可以不用写。
3、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正是这些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领会了小数计算的重要方法,并通过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发现了小数加减法更要注意小数点的对齐。
本节课,老师没有多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
老师讲得少,学生得到的反而多。
三、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小数加减法》这样一节课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都会觉得没什么讲头。
但这节课让人耳目一新,让我看到了怎样从简单的、没什么可讲的课中,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
老师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
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这种“探究新知”的过程,能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如:在学生编出各种不同情况的算式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去巡视,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通过同桌的交流、合作、板演,去发现、探究一一解决了各种难题,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
所以,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有了学生的精彩发言,老师的适时引导,使原本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了生机。
四、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中老师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很好地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切合点,并以它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老师在课一开始就创设了现实情景,出示用现实生活的经常用到的软尺,并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可能一不小心把它弄断了,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研究,从而探索出了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在巩固练习中,老师又通过形象、逼真的生活中学生喜欢
的小卡车来进行演示,在竖式计算中第二个小数应写在哪里呢?小卡车慢慢地开过来,开到一半停了下来,第二次又开得太快开过头了,老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两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这样结合实际通过有趣的有序的教学活动,提高了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们纷纷举手,课堂上又达到第二次的高潮,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有关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因此可以说,整堂课老师都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