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_1861_1949_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武汉城市公园解读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武汉城市公园解读武汉城市公园是近代中国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学东渐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这个时期,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传统园林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以下是对这个时期的武汉城市公园进行解读:1. 公园设计思想的转变在近代武汉城市公园建设过程中,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传入中国。
公园的设计思想和理念逐渐从传统的园林建设转向现代园林设计,注重环境和景观的建设,强调空间的划分和美观性。
同时,公园的设计也越来越注重功能和实用性,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
2. 公园建设的规模扩大在近代武汉城市公园建设过程中,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公园的建设规模也逐渐扩大。
这些公园既注重自然景观的建设,也注重人文景观的建设,更加注重满足城市居民的多种需求。
比如,武汉长江大桥附近的公园,建设了喷泉、湖泊、游乐设施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 公园建设的类型丰富近代武汉城市公园建设的类型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公园类型(如公园、广场、绿地等)外,还建设了一些特殊的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等。
这些特殊的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娱乐和休闲选择。
同时,这些公园里的游乐设施和雕塑等也逐渐增多,为城市的文化和艺术增添了不少色彩。
4. 公园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在近代武汉城市公园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公园建设者注重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健康和休闲空间。
同时,公园的建设和运营也注重保护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使公园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使者。
总之,近代武汉城市公园是西学东渐的重要成果之一,为现代中国城市公园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这些公园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为城市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19世纪中叶的武汉城市规划
01
02
03
早期西方影响
汉口开埠后,西方列强开 始在武汉进行城市规划和 建设,对武汉的城市形态 和功能分区产生了影响。
租界建设
英、法、俄、德、日等国 在汉口租界进行建设,形 成了不同的风格和功能分 区。
城市交通规划
规划了城市道路网和交通 枢纽,建立了电车、公共 汽车等公共交通系统。
《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 究》
2023-10-28
目 录
• 引言 • 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的起源(1840-1949) • 武汉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1949-1978) • 武汉当代城市规划的转型(1978至今)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意义
探索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揭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为现代城市规 划提供借鉴和指导。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
随着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武汉在城市规划中也开始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
05
结论
研究总结
研究背景
近代以来,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 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具 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这一历史 时期的城市规划进行研究,可以更好 地了解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和演变规律。
市空间布局。
生态城市建设
随着生态城市理念的兴起,武 汉在城市规划中也开始注重生 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设“绿
色武汉”的目标。
城市交通规划
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武汉开 始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提出 了建设“公交都市”的目标, 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近年来的武汉城市规划
近代(1840-1949)武汉市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社会学
指导教师:吴毅
20080603
摘要
“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
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家林业局渐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本研究最终将这一逻辑用“体制性造假”来概括。
“沾光”,就是地方政府寻虎的真实心态,那么,究竟沾什么光,“光”又从何而来呢?
1.2 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1994年中央政府进行财政体制改革7,实行分税制,上收地方财权,钱向中央财政系统集中,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大大削弱。
“取之于民”的财政收入最终要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花出去,集中在中央财政系统里的钱,主要通过中央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的方式“用之于民”,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体制性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8三种。
Key Words:The Institutional Fak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Condemn to Bureaucrac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经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武汉近代铁路发展与城市规划
逐渐开始被动地 由传统市镇向近代商业 大都会 转变 。 18 年晚清重臣张之洞 奉调就任 湖广总督 ,以便监修芦汉铁 89 路南 端 , 就此 “ 洋务运 动” 在武汉 拉开 了序幕 , 动 了武汉 的近代 推
化、 城市化 的进程。
芦汉铁路 复办后 , 清廷拟借外债修粤汉铁路 ,9 5 7 10 年 月张之 洞奉 旨督 办 , 同年 l 月 l 日, O 1 粤汉铁 路总公司 和川汉铁 路总公 司
11 汉 铁 路 .京
宾 阳门车站两度更名 , 先为武 昌总站 , 后为武昌南站。
粤汉铁路 由广东广州到湖北武 昌,8 8年动工,9 6年全线通 19 13 车, 全长 15 . 0 96公里 , 前后经历 3 6年。
1 . 汉 铁 路 3川
10 年 ,四川总督锡 良提出 自办川汉铁路 ,最初计划从成都 93 起 , 内江 、 庆 、 经 重 万县 、 奉节 、 归、 秭 宜昌 、 至汉 口, 全长 1 8 公里 。 90
于武 昌城 东铁 路运输 ,特地在宾 阳门与中和 门之 间增辟 了一个城
19 年中 日甲午 中日战争后, 84 民族危机加 剧。 举国上下要求改
革 的呼声越来越高. 经济上要求发展 、 自强逐渐成为人们 的共识 。 清 政府为维持 自己的统治, 也开始调整政策。 制定 了详 细的铁路政策。
l5 年 , 8 8 中英 《 天津条约 》 签订 , 规定汉 口辟 为通商 口岸 。 8 1 l6 年 3 , 国正式在汉 口设租界、 月 英 建栈 房 , 开始通商 , 由此汉 口开埠 。
19 85年至 19 8 8年间 , 、 、 、 法 德 俄 日等 国相继在汉设立租界 , 使武汉
站 的江岸站建成于 19 8 8年 4月 , 玉带门火车站建成 于同年底 , 大 早 图一汉口市与各租 略图
浅析武汉租界建筑文化
浅析武汉租界建筑文化一、历史沿革:从历史角度来看,租界无疑是国家的耻辱,是半殖民地的罪恶见证。
而从建筑角度来看,租界的兼容并包与中西合璧,丰富了武汉的建筑语言的同时,又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盛的艺术大餐。
在中国近代史时期(1840年-1949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年轻中国建筑师们的留洋归来,西方建筑风格开始逐渐渗入了这个时期各大城市。
鸦片战争后《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使汉口于1861年开埠,外国列强纷纷涌入。
在246km2区域内(北抵京汉大道。
南至江边,西起江汉路,东至一元路的范围,如图下图所示)划分了英、俄、法、德、日、美等国租界,建立了12个外国领事馆,设立了近30家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
汉口逐渐由典型的内地封闭城市转变为开放型的国际城市。
汉口租界区遗留下来的许多近代历史建筑记录了西方资本主义殖民者侵略中国的罪证,也开启了武汉建筑史新的一页。
二、汉口租界区近代建筑的代表作1、江汉关大楼1.1 建筑历史与发展:最早的江汉关大楼是1845年建造的。
是一幢典型的中国官衙式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
三进楼房。
正檐翘角,歇山顶,屋面上有一座小阁。
大门为牌楼式,门楣上书“江汉北关”4个字。
1891年,江汉关大楼己由英国人赫德掌权,所以请英国工程师设计,由浦东人杨斯盛的营造厂承建,于1893年上海开埠50周年时落成。
新江汉北关沿用了旧址的基础,平面与旧关基本相近,为凹字形,砖木结构,中间有6层高的方形钟楼,钟楼南北两边各有假4层楼房相对,大门两旁围墙上加铁栏杆。
1925年,新的江汉北关再一次重建,请汇丰银行的设计者威尔逊设计,于1922年11月4日奠基,至1927年12月9日落成,现为武汉海关办公楼。
1.2建筑特点:汉口江汉关旧址位于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口。
占地1499m2,建筑面积4009m2。
主楼四层,高约21m(不包括钟楼),底层为半地下室,矩形结构,沿中轴上升有高耸的钟楼四层,建筑总高度46.3m,为武汉当时最高建筑,亦为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武汉城市发展简史
青 衣
青 衣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建立武昌起义军政府,脱离清朝,定国号中华 民国,此时武汉成为革命中心。10月18日,革命军和清军在汉口、汉阳爆发阳夏战争。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 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 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武汉以 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三镇鼎立,以武昌为湖 北省省会。
1918年,美国《竖琴》杂志刊载了魏尔·瓦尔特的文章《中国的芝加哥》。该文赞道:“汉口在 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当时作为美国钢铁冶炼业基地的芝 加哥城市实力仅次于纽约。除了产业重点各有千秋外,当时的武汉与芝加哥确有相似之处。
1899年,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汉水以北的汉口地区(北至摄口,西至硚口) 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
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 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中山大道的前身。
青 衣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暨济水 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供水 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在清末日本驻汉总领事水野幸吉所著的《汉口—中央支那事情(1908年)》中,对汉 口的崛起倍加赞誉:“与武昌、汉阳鼎立之汉口者,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津 ,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近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芝 加哥”。从此,“东方芝加哥”成为人们对武汉的流行印象。
武汉城市变迁
武汉城市变迁古老城邑众所周知,至今西安建城已有3100年,北京建城3000年,广州建城2000年,上海则只有700年,而天津仅600年,唯独武汉可上溯至3500年前。
武汉是名符其实从深邃历史隧道走来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盘龙城,这座3500年前的商代古城邑正是这个事实的证明。
从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兵器、陶器和竹木漆器等作坊遗迹,以及大型的码头遗址来看,盘龙城是商代早中期江汉流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同时还是军事和政治中心。
其文化内涵的主体部分与中原同期文化属性一致,可以说明盘龙城是商人南下扩展疆土所筑,也成为了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到一起的一个突破口,是中华古文明相统一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盘龙城是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古城标本”,不仅改写了商代历史,也昂然入选“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它的保护开发引起各界关注,并被列为文化强市的重点项目。
盘龙城,开启了武汉的城市文明史。
它是武汉城市之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第一个“武汉”。
东汉将尽,三国欲启之际,又有两座城池在龟蛇两山崛起,分别是龟山的卻月城和蛇山的夏口城,开启了武汉历史上的“双城记”。
唐宋时期,大量北人南迁促进了武汉地区的发展,一度繁华可与汴京(杭州)、建康(南京)相媲美。
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就曾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来描写武昌的繁华。
元代全国设十三行省,湖广行省的管辖范围为今天的湖北、湖南、广西和广东、贵州的一部分,是全国最大的行省,其治所即在武昌。
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
武汉,古老城邑,万象生辉。
战略要冲“镇”在古代指重兵驻守且兵家必争的要地。
武汉之所以被称为“镇”,就是因为其地处北上南下、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武汉,长江、汉江在此交汇,汉江直通关中腹地,北方铁骑沿汉江经襄阳南下便可入江,再顺江而下即能剑指江南,历史上南下东征多是沿袭了此进攻战略,晋灭东吴、元朝伐宋等无出其外;南连八百里洞庭,沿湘江直下即可到达南粤之地;西接江汉平原,能够提供战争需要的粮草;北出武胜关,迅速能进入中原地区。
谈武汉城市地名———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谈武汉城市地名———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升起的一颗明星城市。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武汉的城市地名浓缩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城市崛起于风云激荡的时代, 自然地, 城市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一段历史记忆被固着在文本典籍之外的物质载体———道路、街区上, 并成为今天武汉市民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验证了克罗齐关于历史诠释理论的最著名的命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在他看来,“ 当代性不是某一历史的特征, 而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 。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 地处长江、汉水的交汇处。
武汉作为华中重镇, 崛起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清时期, 汉口已经是繁盛的商业市镇和全国性的商品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汉口开埠通商, 使它跻身于上海、广州、天津、汉口四大贸易商埠之列;19 世纪末, 张之洞经略两湖, 把武汉作为其办洋务、兴西学的“ 样板田” , 使武汉在20 世纪初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工商业基地。
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得天独厚的地位置、特殊的历史机缘, 这几者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把武汉推倒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都须浓墨重彩的辛亥革命就在武昌爆发, 一时之间, 武汉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瞩目之所在。
大革命时期, 武汉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 是国民革命的风云聚会之地。
抗日战争初期, 南京沦陷后, 武汉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 它作为领导抗战的中心再次被世界所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 “ 九省通衢” 的武汉, 在和平建设时期充当了经济建设的排头尖兵,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武汉城市地名的近现代色彩, 主要是通过道路街区表现出来。
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_1861_1949_
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李百浩 薛春莹 王西波 赵 彬提 要 作为沿江城市中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经历了前奏期、发展期、形成期和完善期四个时期,完成了 从三到一 !的过程,留下大量珍贵的规划图纸,包括已经实施和未实施的,本文通过对各个时期部分规划图背景、内容的分析,形象地描述了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关键词 武汉 近代史 城市规划 规划图文章编号 1000-3363(2002)06-0023-06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B*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OOBZSO27),2001年度教育部 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项目(教人司[2002]40号)1前言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由于其先进性,产生了 国际化 的趋势,这种影响同样遍及武汉,尽管武汉近代城市规划是在被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但其产生的影响及意义一直延续到现代,研究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征,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规划图作为城市规划活动的重要成果,是人们研究城市规划史的重要依据和对象,能够使我们更形象地了解其背景、内容及其隐藏的思想。
2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从1861~1949年近90年间,武汉经历了近代化、城市化的过程,由一座以军事、政治为主的传统市镇逐渐转变为以商业、经济、交通为主的近代都市。
在这90年间,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同样经历了由产生到完善的过程,尽管武汉(商业、交通)与西方城市(工业、居住环境等)近代城市规划产生的机制不同,但武汉成为西方城市规划理论重要的 实验场所 之一。
根据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特点,将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历程划分为前奏期(1861~1905)、发展期(1905~1923)、形成期(1923~1945)和完善期(1945~1949)四个时期。
3前奏期∀∀∀租界和武昌商埠建设期(1861~1905) 3.1 汉口租界建设19世纪中叶是西方国家向外扩张的时期,中国的许多城市成为西方倾销产品的场所,大大加速了国内城市的商业化、城市化。
武汉市城市规划.ppt
• 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 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展区构建轴向延 展、组团布局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 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主城区是都市发 展区的核心以调整优化为主重点培育和提升 城市服务功能集中发展金融商贸、行政管理、 科教文化、信息咨询、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强化 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成为我国中部地区 的现代服务中心。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和轨道交 通组成的复合型交通走廊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 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 城市空间发展轴。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 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 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
北部新城组群 西部新城组群 东部新城组群
西南新城组群 南部新城组群
东南新城组群
武汉市主城区布局基本原则
• 主城区本着历史延续性与战略前瞻性相结合的原 则,进行优化调整,实施城市功能和用地布局的 “两降三增三保”,即降低旧城建筑密度,降低 旧城人口密度;增加绿地及开放空间,增加各项 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停车场等交通设施 用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环境风貌,保护 山体湖泊及周边生态环境,保留改造高就业无污 染的都市型工业用地。
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 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空间资源进行统一、高效管理 实现集约式发展在市域范围内界定都市发展区。都市发 展区是城市功能的主要集聚区和城市空间的重点拓展区 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原则统筹布局城 市产业、居住、交通、生态、游憩等主要功能统一安排 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城镇化集中发 展区域。都市发展区以外坏高速公路附近的乡、镇行政边 界为基本界线东到阳逻、双柳、左岭、豹澥西至走马 岭、蔡甸城关镇、常福北抵天河、横店、三里南达纱 帽、金口、郑店和五里界总用地面积3261平方公里。规 划至2020年都市发展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906平方公里 城镇人口88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3平方米。
武汉市建设史论文
武汉市建设史论文摘 要关键词 武汉市 城市规划 空间 轴线 色系 道路1. 前 言我从小生活在武汉市江汉区,对于武汉市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因为武汉市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大城市,华中地区最繁华都市及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尽管武汉近代城市规划是在被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但其产生的影响及意义一直延续到现代,研究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征,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2. 古今武汉城市空间结构对比与联系图1 汉口全镇街道图(1912) 图2 江汉区边界图(2015) 图2是武汉市当今江汉区的区位图,从图上可以看出,随着武汉市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解放前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分散型城市空间结构正逐步向三镇一体的集中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
特别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和汉水桥建成通车,为这种集中发展创造了条件。
2000年武汉市主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达到281.2 km 2, 2010年达到361.1km 2, 2020年将达到427.5 km 2,平均每10年城市用地扩展达60km 2以上,并且大规模的外延扩展仍是未来20年内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特征。
图1是1912 年汉口建设公司筹备处仿 巴黎、伦敦规划绘制的汉口全镇街道图(不含租界) ,仅规划城市街道多达306条,道路系统规划追求理想的构图形式———“斜线+ 格网”式构图。
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形态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在受传统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文化观念及地理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历史上武汉是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链接而成的,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
武昌、汉阳相对发展较早,历史较为悠久,武昌、汉阳两镇的空间布局主要是遵循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城内道路剁成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居民住宅多位于街道两侧。
清朝至民国武汉建制沿革略历
汉口建制沿革略历明成化(1465-1487年)初汉江主入长江口由汉阳大别山(龟山)南改至山北,今汉口地区析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汉阳县在汉江南岸汉阳崇信坊设汉口巡检司。
清顺治元年(1644年)置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两省,驻武昌;置湖广巡抚,驻武昌,同时设郧阳巡抚。
康熙三年(1664年)将明代设立的湖广布政使司分设为湖北布政司和湖南布政司,各设巡抚管理军事、行政大权。
湖北巡抚全称“巡抚湖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
湖北布政司下设武昌、汉阳、黄州、德安、荆州、襄阳、郧阳、施南8府。
武昌府之上有盐法道,汉阳、黄州、德安3府属汉黄德道管辖。
湖北汉黄德道汉阳府辖汉阳县、孝感县、黄陂县、沔阳州。
武昌府辖江夏县、武昌县、嘉鱼县、蒲圻县、咸宁县、崇阳县、通城县、大冶县、通山县、兴国州(今阳新)。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湖广总督定名“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
康熙年间(1662—1722年)设在汉江南岸崇信坊的汉阳县汉口巡检司迁移到汉口镇。
雍正五年(1727年)汉口巡检司分为仁义司和礼智司,实行分区管理。
仁义巡检司辖区为从硚口至金庭公店(今汉正街金街巷),分居仁坊、由义坊,司署设在杨家河正街安定巷(民国改为警察二署。
今汉正街安定巷口);礼智巡检司辖区为自金庭公店至茶庵,分循礼坊、大智坊,司署设在乔家巷(统一街万寿巷)。
汉口镇两巡检司之上,有汉阳县派出机构——督捕同知署,衙门设四官殿。
乾隆三年(1738年)将武昌水师营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经制281名水兵归并汉口,在汉口大智坊设立水师守备署。
咸丰十一年(1861年)汉口开埠。
湖广总督官文奏请增设汉口洋关。
汉口英租界建立,设工部局(市政委员会)和巡捕房(警察局)。
此后,1895-1898年,德、俄、法、日租界相继在汉口建立。
近代城市管理制度开始引入武汉。
同治元年(1862年)江汉关设立。
设江汉关监督一员,将汉黄德道移驻汉口兼任,名曰“江汉关督理华洋交涉事务”。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1三镇格局的形成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
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
明末汉阳通判袁焻筑袁公堤(今长堤街)全长十一二里,汉口城区得以扩大。
清末,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纷纷侵入中国。
1850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英国商船开进汉口港,武汉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
武汉开埠后,英、俄、法、德、日等国相继在汉口开辟租界,进一步带动了汉口城区的扩大及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至上世纪初,汉口城区规模已超过武昌、汉阳,城市发育成熟,并与武昌、汉阳两城呈“三镇鼎立”之势。
2三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差异历史上,武汉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联结而成,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
其中武昌、汉阳两城主要依据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
城址选择重视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其城垣发育较好,且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
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
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
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布局场所。
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宇、商肆店铺、大族府第等,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背面的闾巷之中,城隅僻地还有农地、园圃、山林、川泉及教场等。
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武昌、汉阳城垣以外,在主要城门和临江的水运码头地段,还形成以商肆、码头、手工作坊和民宅为主体的水旱关厢地区,其空间结构较为散乱。
与武昌、汉阳中国封建城市典型的空间布局形态相比较,汉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具有独特性。
如前所述,汉口的发展主要是作为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其空间结构形态有如下特性:(1)突破了一般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方正居中”的空间布局模式,沿汉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发展。
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
2009694期总第182J胡舷删譬硝圜提要结合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进程。
将武汉近百年城市规划史划分为3个时期.分析各个时期城市面临的发展形势与任务、规划编制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总结百年城市规划经验.提出当前城市规划必须秉承历史脉络和一贯思想。
并且与时俱进。
根据新的发展态势。
研究制订适合时代要求的城市发展蓝图。
关键词城市规划思想;历史演变;百年:武汉三镇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363(2009)04-0033-07作者简介昊之凌,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汪勰,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
高级规划师。
wx3wh研a-hoo.com.cn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吴之凌汪勰TheEvolutionofthePlanningThoughtsofWuhaninthePastCenturyWUZhtllng.WANGXleAbstract:Byintroducingthetheoryoforganicdecentralizationduringthenationalcapitalismstage,theplannersdistributedthefunctionsfromtheangleofthescaleofthethr∞-towns.ThenthispaperconstructsthebasicframeworkofametropolisforWuban.Secondly,duringthepenodofSocialismPlannedEconomy,theplan-ncrsutilizedtheplanningtheoriesandthoughtsoftheSovietUnion,intensifyingtheorganizationalpattern。
laidgreatstress011theconstmctionoftheinfrastructure,establishedtheintegratedthoughtofdevelopmentforthefirsttime.Andthendur-ingthestageofSocialismMarketEconomy,theplannersabsorbedthetheoryof”GardenCity'’。
武汉城市规划建设评析
武汉城市规划建设评析从历史上看,江汉路曾是清末英租界的“洋街”,是华人与洋人的分界线。
历经百年沧桑的江汉路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蜕变为充满现代气息的商业街。
从地理位置上看,江汉路位于汉口中心地带,南起沿江大道,贯通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具有极佳的地理优势。
对武汉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选取江汉路作为武汉城市规划的案例,从江汉路的总体规划,历史遗迹的保存,创新与特色,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来对江汉路的设计作出整体评价。
标签:百年商业老街;建筑博物馆;公共空间;江汉路自沿江大道至花楼街段,曾是清末英租界的“洋街”,在近代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于1890年绘制的《武汉城镇合图》上,此段以东为广利巷。
清末,随着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此段兴建了不少银行大楼,街道也拓宽至12米,主权为英租界侵占并改名为太平街。
江汉路西面的花楼街、黄陂街以及毗邻的大兴路一带是民族工商业者开设的店铺、作坊、前店后厂型的食品店。
而其临街基本上是帝国主义国家和官僚、民族资本家开设的银行、公司和商店。
加上江汉关轮渡码头迎送客源,营造了江汉路的商业氛围。
1927年,我国收回汉口英租界,太平街和歆生路改名为江汉路。
现今在江汉路遗留下13幢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就是江汉路繁华商市的历史见证。
正是这些历史建筑的存在,江汉路有了“建筑物博物馆”的美称,不同风格的建筑物在这里相会,江汉关是庄重典雅的古典风格,日清洋行是端庄恢宏的古罗马风格,中国实业银行和四明银行透露出简洁纯净的现代派风格,造型成L的国贸公司大楼显现出强烈的欧陆风格。
现在,江汉路已被开辟为一个集历史气息与现代商业化气息为一体的公共空间,1210米长的步行街将人们从拥堵嘈杂的交通环境中解脱出来,在封闭,线形的街道上开辟的几处活动广场为人们提供了难得的休憩,交流的场所。
1.江汉路的总体规划江汉路的总体规划构思是突出历史,人文,科技,通过景观设计体现新世纪时代特征展现地域特色,建设繁华,舒适,亮丽的商业步行街。
武汉近代跑马场建筑
武汉近代跑马场建筑童乔慧;杜娅薇【摘要】近代汉口是中西文化的汇聚地,贸易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武汉近代建筑的迅速发展.西方的建筑设计与结构技术不断传播,为汉口近代建筑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期间,武汉逐渐兴起“华商”、“西商”、“万国”三座跑马场,这类建筑采用合院整体的空间布局,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设计,创新性的大跨度结构设计,开辟了武汉近代大跨度娱乐类型建筑设计的先河.该文深入探析武汉近代跑马场建筑的产生、发展和空间布局,分析其建筑设计的特点,并结合现状探讨保护与改造的策略.【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6(034)008【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近代武汉;跑马场建筑;创新性设计;保护建议【作者】童乔慧;杜娅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2.9武汉三镇向来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经济要镇之一。
1861年汉口开埠,随着西方文化不断传播,武汉逐步引入了许多新的建筑类型,如大使馆、波罗馆①、跑马场等。
它们在武汉本土的环境中生长,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汉口先后建成三座跑马场,与此同时的上海,英国人也先后投资了三个跑马厅,跑马之风一时带动两个城市的公共娱乐生活。
武汉跑马场的兴起,首先是“波罗馆”的不断建立,波罗馆是由欧洲引入的包含多种娱乐功能的建筑。
1878年(清光绪四年)英国人在英租界(今鄱阳街18号)建成汉口波罗馆,跑马场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跑马场最早位于汉口英租界尾端,为英商擅自开辟,其用地的权属几经易手。
直到1902年,英国人在今解放公园一带,修建了有跑马场的多功能洋人娱乐场所,即西商跑马场。
西商跑马场是汉口西商赛马体育会提议,六国商人共同投资,由宋裕记、李丽记、明昌裕等营造厂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承建。
整个跑马场建设场地宽阔,建筑完备壮观。
除拱马赛活动外,也是洋人专用的集会游乐之所②。
西商跑马场牟取利润的同时,却对华人实施种种限制。
2.3城市化
第一课时
武汉十六中 2011年3月
我们的城市 ---------武汉
(1973年)
武汉市常住人口的增加
83万
1911年
116万
1948年
910万
2009年
20世纪初的武汉城区图
1973年武汉城区 图
2010年武汉城区图
武汉市城市用地的变化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低于25-30% 30 - 70 % 高于70 %
低 较高 高
缓慢 加快 缓慢 甚至停滞
不明显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环境恶化 等
逆城市化
案例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
案例
1942年-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示意图
缓慢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城市化加速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图2.18
1300
1280 1270 1230
500
490 480
440
400
200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城市
1.东京(日本)
人口(万)
2880
2.墨西哥城(墨西哥)
3.圣保罗(巴西) 4.孟买(印度) 5.纽约(美国) 6.上海(中国)
1780
1750 1740 1650 1400
7.洛山矶(美国)
8.拉各斯(尼日利亚) 9.加尔各答(印度) 10.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来自:联合国人口司。
302 8494
辖区面积(㎞ ²)
1553
1950
1980
2000年
一、城市化的含义
1 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李百浩 薛春莹 王西波 赵 彬提 要 作为沿江城市中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经历了前奏期、发展期、形成期和完善期四个时期,完成了 从三到一 的过程,留下大量珍贵的规划图纸,包括已经实施和未实施的,本文通过对各个时期部分规划图背景、内容的分析,形象地描述了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关键词 武汉 近代史 城市规划 规划图文章编号 1000-3363(2002)06-0023-06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B*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OOBZSO27),2001年度教育部 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项目(教人司[2002]40号)1前言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由于其先进性,产生了 国际化 的趋势,这种影响同样遍及武汉,尽管武汉近代城市规划是在被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但其产生的影响及意义一直延续到现代,研究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征,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规划图作为城市规划活动的重要成果,是人们研究城市规划史的重要依据和对象,能够使我们更形象地了解其背景、内容及其隐藏的思想。
2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从1861~1949年近90年间,武汉经历了近代化、城市化的过程,由一座以军事、政治为主的传统市镇逐渐转变为以商业、经济、交通为主的近代都市。
在这90年间,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同样经历了由产生到完善的过程,尽管武汉(商业、交通)与西方城市(工业、居住环境等)近代城市规划产生的机制不同,但武汉成为西方城市规划理论重要的 实验场所 之一。
根据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特点,将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历程划分为前奏期(1861~1905)、发展期(1905~1923)、形成期(1923~1945)和完善期(1945~1949)四个时期。
3前奏期 租界和武昌商埠建设期(1861~1905) 3.1 汉口租界建设19世纪中叶是西方国家向外扩张的时期,中国的许多城市成为西方倾销产品的场所,大大加速了国内城市的商业化、城市化。
1861年汉口开埠,英国首先设立领事馆,划定租界(后期范围有所扩张),以后俄、法、德、日又相继设立租界,五国租界相临,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租界区。
租界地点选择在临近旧市区的滨江地段,今沿江大道中段、江汉路以北、麻阳街下码头以南(图1)。
随后各国在租界内开拓街道,修筑堤防和码头。
汉口租界的建设改变了汉口的城市格局,由 沿河 转变为 沿江 ,商业中心由原来的汉正街一带转移到江汉路一带。
图1 汉口市与各租界略图引自 武汉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租界区的建设将西方规划理念、技术带入武汉,使汉口出现了一大片新型市区,租界区内的街区结构和建筑风貌迥然不同于其它区域。
笔直宽阔的马路、整体统一的建筑、有效的空间组织与自然发展形成的旧汉口杂乱无章、嘈杂热闹的情景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使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原来的敌视,转变为欣赏和羡慕。
效率、环境、规划开始在普通市民中引起重视。
从当时租界规划图中可以看到西方规划理念和手法与中国传统规划的区别。
1850年代至20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酝酿期,汉口租界的初期建设仍旧采用西方古典主义手法。
图2,是后期整理的汉口租界用地分区图,明确反映出各租界的关系,以及内部的道路关系和用地性质,道路多采用方格网状、尽端式的布局,主要街道尽端都有高大的建筑物作对景,注重展示建筑外部装修的豪华和高大气派。
由于各国租界规划缺乏联系,导致整个租界区的规划存在若干不合理性,如道路中断、三角地块等。
同时由于租界用地功能、性质的相同,以及对交通、供电、供水的连续性,各国租界的规划又显示了一定程度的统一。
图2 汉口租界用地分区图根据 武汉市城市规划志 绘制,武汉出版社,1996图3 汉口英租界规划图(1864)此图为最早的汉口英租界规划图,现存于大不列颠博物馆图3,是1864年英国人为汉口英租界作的规划图,规划面积458 3亩(约30 5hm 2),它是外国人在汉口所作的第一张规划图。
与其他城市不同,汉口的租界区没有避开老城区,另辟新区,而是毗邻老城区,且从城市整体入手,考虑到老城区的格局,规划的纵向道路基本上与老城道路平行。
规划采用网格式分割,范围内沿江方向3条干道,其中1条为滨江道路,考虑到风向及地块的特性,规划了6条斜交于长江方向的干道,将整个租界分割为10个地块。
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各个地块的面积大小亦不尽相同。
每个地块内又划分8或10个小地块,每个地块临街,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图4,是1931年绘制的汉口第三特别区图(原英租界,1927年3月收回,设立第三特别区),在1898年8月 汉口新增租界条约 中扩展面积337亩(约22 5hm 2),规划面积共795 3亩(约53hm 2)。
新拓宽的土地规划未采用严格的网格分割,而采用自由划分。
从用地分区图中看出,原英租界区以金融贸易用地为主,而新增用地以生活居住用地为主。
图5,是1830年绘制的汉口日本租界全图,规划面积622 75亩(约41 5hm 2)。
规划范围内道路平行或垂直于长江,但系统性不强,形成多处三角形分岔道路,道路分布及密度不均。
用地性质以工业工地和居住用地为主。
道路采用日本式名称。
图6,是1930年绘制的法国租界图,规划面积492亩(约32 8hm 2)。
图4 汉口第三特别区图(原汉口英租界)(1930)引自 武汉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图5 汉口日本租界全图(1930)引自 武汉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图6 汉口法国租界全图(1930)现存于大不列颠博物馆汉口租界总面积2924 05亩(约195hm 2),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汉口最后一处租界区(日租界)收回,武汉市结束了租界的历史。
由于租界享有治外法权,实为 国中之国 ,在严重阻碍武汉整体规划的同时,也为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3.2 洋务运动与自开通商口岸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治鄂期间,创建一批近代工厂,引进西方建筑技艺,修建芦汉铁路,建设部分近代市政设施,对武汉近代城市功能的形成,对沿河江滩地的开发利用均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1900年在武胜门外,青山、滨江一带自开通商口岸。
这表明武汉的近代城市建设由被动逐渐转变为主动。
4发展期 武汉局部地区的建设规划期(1905~1923)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租界区的建设,人们已开始接受西方城市规划在武汉的运用,出现了一些局部地区的建设规划,虽然只是前期规划工作,有些对城市建设没有实际影响,但在局部范围和领域内人们已经开始试图运用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来具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规划图的绘制也日趋规范化。
1905年,汉镇马路局的设立标志着武汉近代城市规划进入全面发展期。
近代以前的汉口已是以商业闻名的全国四大名镇 之一,其城市形态属于自组织发展型。
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汉口迅速地由一个传统的内聚型商业中心向外向型的国际商埠迈进。
原先的城市格局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汉口成为武汉近代城市规划早期的实验地。
由于战争的破坏及1911年的大火 ,重建汉口城市规划活动在汉口展开。
图7 汉口全镇街道图(1912)引自 武汉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图7,是1912年汉口建设公司筹备处仿巴黎、伦敦规划绘制的汉口全镇街道图(不含租界),仅规划城市街道多达306条,道路系统规划追求理想的构图形式 斜线+格网 式构图。
图8 武昌商埠全图(1918)引自 武汉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图8,是1918年武昌商场局规划的武胜门至徐家棚一带的1 5000的武昌商埠全图,分甲、乙、丙、丁四区123块,计五等列号土地出售,规划采用的仍是规整的道路网加小地块的构图形式。
由于规划范围内大部分为官属荒地,且道路与江岸平行或垂直,因此可行性较大,后期的城市建设部分按此规划进行的,如与江岸平行网格式道路系统,以及规整的长方形用地。
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的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 中第一次提出 大武汉 建设计划,将武昌、汉口、汉阳作为一个整体规划设想。
1912~1920年期间,以 地皮大王 刘歆生为代表的私人土地开发商在汉口展开了购买土地、开发建设活动,出现了建房热。
这一时期规划活动主要集中于汉口,但仍局限于已有市区的局部区域,规划理论不够完善,不能称之为近代综合城市规划,仍属于市区改造与局部新建设的规划范畴。
5形成期 汉口及武汉总体建设规划期(1923~1945) 1923年,设立汉口地亩专局,大量私有土地归为 国有 ,标志着武汉近代城市规划进入形成期。
1927年,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将三镇合组,定名 武汉 ,武汉市首次在行政上达到统一。
这一时期在武汉近代城市规划中占较长时间,从开始的局部地区规划发展到整个武汉市的总体规划,完成了 从三到一 的过程,在汲取了西方当时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同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规划的可实施性,并出现了如道路系统、用地分区、公园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开始步入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综合城市规划。
在对规划图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尤其是对城市用地、公园绿地系统以及 马路主义 时期汉口城市交通规划图的分析,不难发现其规划思想和方法的曲折发展及其完善过程。
5.1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图9 汉口旧市区马路干线计划图(1914)现存于上海图书馆图9,为汉口旧市区马路干线计划图,考虑旧城格局,在旧城道路的基础上,每隔几个街区适当放宽道路,将旧城划分成若干个较大的街区,这次规划充分考虑了现状,因此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很大。
图10,为1918年的汉口市街全图。
城市格局已形成,其中横向道路基本平行江岸,纵向道路多与江岸垂直,形成格网式道路系统。
图11,为1923年 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 中汉口商场建筑及交通图,在构图手法上虽然与图7相似 脱离现实,单纯图10 汉口市街全图(1918)引自 武汉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图11 汉口商场建筑及交通图(1918)引自 武汉市城市规划志 ,武汉出版社,1996追求几何构图形式,但在规划思想上已有进步,考虑问题比较深入,如在发展现状交通拥塞,道路交叉口处车辆滞留的现象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将道路划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等级;二是将道路交叉口放大,以解决堵车问题。
图12 汉口市区分四区改宽道路计划图(1929)现存于上海图书馆图12,是1930年 汉口旧市区街道改良计划 绘制的汉口市区改宽道路计划图,是从汉口的实际出发的,包括现有的旧城格局、人力、物力、财力等,主要是以拓宽原有街道为主,必要时新辟街道,并斟酌缓急,权衡轻重,将应新辟或拓宽的各街道,分为主次要干道及内街里巷等级,分区、分期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