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图底关系简述

合集下载

关于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探讨

关于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探讨

现在以 F 方面: 几
31 传统规划编制与管理 未能适应城市开发与建设主体的转变 .
迄今为止 , 国的城市 规划 主流体系实际上是保 留前 苏联传给我们 我 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 的方法 , 理论实质是 国民经济计划 的延续 。也 其 就是说 , 市规划是 经济计划制 定后 , 城 完成其在 城市土地和 空间上 的落 实。 虽然在改革开放 以后 , 有大量欧美的理念和理论传入, 这些传 入理 但 念和理论实际上并没有 实质性 改变 我们的规划体系基础架 构。从 2 世 O 纪8 0年代末开始 , 城市建设主体 已经从政府和国家逐渐转变 为开发商 。 在 住宅产 业化和土地供给市场化 的今天 , 政府对于城市建设控制 的强度 相对减弱 了很 多 , 市场 经济 的条件 下 , 在 开发商成 为了承担城 市开 发与 建 设活动 的主体 。 由于这种建 设模式 的转变 , 城市用地 的使用预期变 得 难 以把握 。传统城市规划编制确定建 设性 用地使用安排 , 尽管在规划 弹 性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 但这种试 图控制市场的规划思路往往 在市 场面 前变得 规划 失灵。 究其原 因,是我 们 的规划编制 思路没 有随着经 济模式 的转变而 转 变 。既然市场经济模式决定建设性用地使用比以往难 以把握 , 么, 努 那 在 力规范城 市建设的同时 , 政府应该将更 多的关注点聚焦在相对单纯 的非 建设性用地上。在保障城市开发建设 活力的同时 , 出城市建 设性 用地 给 的“ 增长边 界” 。在精确指导城市“ 怎么建 ” 对乏力的时候 , 出城市 建 相 给 设“ 能怎么建” 不 的安全底 线。
2 城 市建 设 性用地 与 非建 设性 用地构 筑 的 图底关 系
城市规划 图底 关系理论是一种逆 向思维理 论,图是研 究 的重点 , 是 设计 的对象 , 是图的背景, 底 图与底是一个有机 结合 的 的同一个对象会 因所处的观察角度 不 同而呈现 出不 同的特征 。 如果将整个城 市规划 区内的土地利用作为 一个研 究的整体对象 , 纯 粹从 自然与人工 、 生态与非 生态的角度 区分 , 则可 以将 它看作一 个 由城 市建设性用地和非建设性用地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 非建设性用地对于 建设性 用地如 同“ 景与主景 ” 背 的关系 , 景虽然没有主 景起眼 , 背 却包含 着支撑 与衬托 的成 分, 主景提 供城市居住 、 交通、 生产 的用地载体 , 背景 提供生态支持 。

基于城市图底关系的全程设计方法探索

基于城市图底关系的全程设计方法探索
c e s s de s i g n


概念 明 晰—— 什 么 是 图 底 关 系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图形 是我 们 的感 知 与认 知对 象 ,
懿. ,
图 2 周 庄 水 乡 占镇 机 理 分 析
发为例 ,为实现 个体建筑 的新奇性 ,高层建筑打破 原 有 的 图底 关 系 ,盲 目追 求 更 高到 所 立 之 项 ,尤 其 是 区 域 性 的 设
计项 目一定要精心织补城市的肌理而不是简 单的打
补丁 。
2 . 规划 原 则 规 划 作 为 对 城 市 功 能 、空 问 、形 象 等 的 总 控 行 为 必 然 能 够 对 图 底 关 系 的 和谐 提 供有 力 的 保 障
求同时考 虑观看 互动双 方,这 是实践 中最重 要同时
图 l威 尼 斯 圣 码 町J 场 建 筑 意 向 也 是最 易 被 弱化 的环 节 。 以哈 尔 滨 市 松 花 江 畔 的开
I Ke y wo r d s l u r b a n d e s i n, g i f g u r e ro g nd u p r i n c i p l e , wh o l e p r o ・
基 于城 市 图底关 系 的全程设计方法探 索
Re s e a r c h o f t h e W h o l e Pr o c e s s De s i g n M e t h o d s Ba s e d o n Ur b a n F i g u r e G r o u nd Rel a t i o n s h i p
【 Ab s t r a c t 】 I n a c i t y , t h e t y p e s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 a r e v e r y d i v e r s e .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展览会、博览会的展厅设计首要的目的是要使 展厅主题形象和造型的设计要在众多的展厅中 “突现”出来,加上现代展示手段,在现代科 技条件下,把设计语言的触须延伸到与视觉、 听觉、触觉、形态、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最佳 联结点上,以此形成审美知觉定势,达到牵引 观众在众多的展厅中逡巡时对自己展厅的注意。 在图-底关系处理上,更加强调自身与展厅环境 的对比与反衬的关系,其次才是展厅自身的图底关系。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看不见的城市里的看不见的建筑
1996年柏林市政府提出内城主要计划Planwerk Innenstadt的发展愿景,尊重城 市历史的发展意义及都市未来的发展。计划重点是柏林市内城区的再开发,并 赋予其多元化发展的都市目标 和英国对历史名城的改造发展一样,组成传 统城市肌理的townhouse以及街道、街区、 广场等元素被重新重视起来。
Transitional Page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房间和过道、大厅之间平面关系的组合相关问题,在一般情况下,集中于一栋建筑物 之内的各个房间的性质和功能或多或少总会有有一些联系,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将 直接地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布局.在组织空间时要综合,全面地考虑各房间之间的功能 联系,并把所有的房间都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使之各得其所,这样才会有合理的布 局。 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概括中若干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组合形式: (1)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狭长的空间----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 组合形式. (2)各使用空间围绕着楼梯来布置的空间组合形式 (3)以广厅直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4)使用空间互相穿套,直接连通的空间组合形式 (5)以大空间为中心,四周环绕小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6)在合适的环境使用合适的全面的空间组合形式

图底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策略

图底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策略

图底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策略
刘毅;任肖莉;李小娟
【期刊名称】《城市住宅》
【年(卷),期】2016(023)005
【总页数】4页(P68-71)
【作者】刘毅;任肖莉;李小娟
【作者单位】天津市冶金规划设计院;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城市景观的色彩规划问题探究 [J], 刘洪彩;刘存;郭笑梅;
2.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全国2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 [J], 娄成武;张平
3.中国城市色彩在成长——中国城市色彩规划发展 [J],
4.租隙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更新模式研究——基于深圳市的实证 [J], 阴劼;司南;张文佳
5.中国城市色彩规划方法研究 [J], 晓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与人们视角的越来越高,曾经“被遗忘的顶面”也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所以在谈论城市设计的时候,一般都会谈及图底关系。

本文着重探讨图底关系理论如何在北京的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并通过古今以来的案例来分析图底关系如何应用到城市设计中,例如图底关系是如何关系到城市肌理的形成和空间序列的好坏。

并且对今后的城市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图底关系理论,城市设计,空间序列,城市肌理0引言图底关系理论近年来愈发多的引起了大众的关注,通常将建筑描述为图,将户外空间描述为底,也就是将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这样可以使人更容易更直观的看到户外空间在城市中的系统性以及建筑实体在塑造户外空间中的效果。

以图底关系为研究手段,研究城市建筑单体外的空间关系。

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直观的看清户外空间形式间的关系,理解城市平面形态,体会建筑体块之间的空间序列关系。

再与现有城市功能进行比较研究,就可以得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方法。

不论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构想,还是目前新兴的城市研究,比如空间句法,都可以运用图底关系进行研究。

图底理论也可以是分析城市人类行为发展趋向的一种方法,用来发现特定的城市聚落和人类聚居的规律,利用对比一个城市图底关系的演变方向,来推算人类聚居的习惯,从而便可以分析人们喜好聚居场所的元素,以便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应用这一规律。

这一规律的形成极有可能是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有关,所以也能顺势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场所精神和地域文化。

1 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圣马可广场周围的建筑每个都堪称经典,它们彼此又十分融洽和谐地围合出了一个经典的广场,说明了圣马可广场建筑界面封闭性很好。

一个具有良好图底的城市,建筑密度一定要大;建筑与建筑之间要相互连接,剩余的虚空间也相互连接,有助于图底反转;空间尺度要宜人,“图”与“底”可以相互反转,说明建筑与剩余空间的分量相近,界面也要有封闭性。

_图底关系理论_的再认识

_图底关系理论_的再认识

“图底关系理论”的再认识3谭文勇, 阎 波(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摘要:通过对“图底关系”理论的初步介绍,对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空间的对比分析,探寻“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

同时指出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对“图底关系”的误解与误用的现实,最后,结合“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和实际案例,对“图底关系”理论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图底关系;城市设计;外部空间;密度;适应性中图分类号:T 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329(2006)02-0028-05Recon si dera ti on of“Theory of F i gure-Ground Rel a ti on”T AN W en-yong,Y AN Bo(College of A rchitecture&U rban Plann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5,P.R.China)Abstract:I n this paper,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theory of"figure-gr ound relati on"is s ought thr ough p reli m inary intr o2 ducti on of the theory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s paces of traditi onal cities and current cities.A t the sa me ti m e,the au2 thors point out the reality of m isapp rehensi on and m isapp licati on of"figure-gr ound relati on"t o the theory and p ractice of current urban design.I n conclusi on,the adap tability of the theory of"figure-gr ound relati on"t o current urban de2 sign is p reli m inarily discussed by combining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theory with concrete cases.Keywords:figure-gr ound relati on;urban design;exteri or s pace;density;adap tability1 图底关系理论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图底关系”理论,认为图底关系的好坏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筑外围公共空间中的图底关系

建筑外围公共空间中的图底关系

再以某传统建筑为例,其外立面形式构成的图底关系则与上述例子不同。传 统建筑的立面通常由复杂的图案和装饰组成,而图底关系的表现则更加微妙。由 于传统建筑更注重细节和整体的比例,所以其图底关系的运用通常与整体的形式 和风格紧密相连。例如,在某个传统建筑中,图元素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雕刻,而 底元素则是建筑的整体外观。人们通过观察细节和整体之间的协调感,从而获得 对建筑外立面形式构成的理解。
感谢观看
1、北京798艺术区:该艺术区将 原有的工业遗址和厂房进行改造
2、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 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
图底关系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外围公共空间中的图底关系也将不断发 展和演变。未来,图底关系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1、动态交互性:未来的图底关系将更加注重动态交互性,建筑与周围环境 不再是简单的静态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例如,可以通过 传感器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实时互动和反馈。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公共空间特点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底蕴:南头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公共空间也保留了传统风貌, 如古色古香的建筑、历史悠久的公园等。
2、文化氛围:南头古城是一个文化交汇之地,其公共空间充分展示了多元 文化的特色,如民间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
在某些情况下,图底关系的运用可以强调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增强其识 别度。例如,通过将建筑的标志性元素作为图元素,可以从底元素中脱颖而出, 引起人们的注意。
结论
视知觉图底关系在建筑外立面形式构成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图底关系的 分析和运用,建筑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视觉感受和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具吸 引力和实用性的建筑作品。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进一步探讨视知觉图底关系与建 筑材料、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图底关系来指导建筑设计、城 市规划等领域的工作。对图底关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将为相关学科的发展 提供有益的参考。

遵循生态优先基本原则 寻求城市建设图底关系——关于推进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的规划与建设

遵循生态优先基本原则 寻求城市建设图底关系——关于推进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的规划与建设

遵循生态优先基本原则 寻求城市建设图底关系———关于推进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的规划与建设谭敏(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摘 要】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技术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文章从城市土地利用的角度来探讨城市生态问题。

首先谈到目前的城市生态危机特别是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生态隐患,倡导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贯彻生态优先的指导思想。

其次,从图底关系的角度指出城市建设区是由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构成的整体,并概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然后,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目前规划体系在非建设性用地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并指出推进非建设性用地规划所具有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生态优先; 图底关系; 非建设性用地 【中图分类号】 T U984111+1 【文献标识码】 A1 发展还是消亡———生态优先在城市建设中的紧迫性与必然性111 城市发展面临的生态危机从世界资源与环境的外部角度来看,全球总面积为510×108h m2,其中包括89×108hm2的植被、农业、森林和草地。

而世界人口正在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人类花了5800年把世界人口增加到(1820年工业革命初期的)10亿,随后的几个10亿人口的增长则分别经过120年、30年、15年和12年。

这意味着从工业革命开始的1820年,全球人均拥有819h m2的生物性生产用地,而到2000年时只有118h m2,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土地贫瘠。

人均生态性资源已随着人口爆炸式增长急剧下降。

与此同时,人类自身对于生态资源的掠夺式开采更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产生。

从我国城市发展的自身角度来看,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性用地迅速扩张,并由此引发了对外对内两方面的诸多的问题。

对外,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了大量城市土地供给的需求,使得城市快速向外围扩张。

许多城市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大量的基本农田、耕地被侵占,引发“三农”问题;城市外围重要生态绿地、廊道被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建设规划肆意的圈占,导致城市的圈层式发展;在缺乏对外围生态系统进行有效评价的情况下,城市盲目向外扩张,使得大量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遭到破环,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思想。

(完整版)图底关系论景观的设计

(完整版)图底关系论景观的设计

图底关系论景观的设计2008-07-09 18:57通常我们对场所的感知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对象都能得到同等强度的感知,所以认知中凸显出来的成为图形(图figure),退居衬托地位的成为背景(地或底ground),从而产生了图底(地)之分,得到了关于认知对象的图底关系。

图底之分是先天赋予的,图底关系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

图底关系不仅在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设计中,而且在所有艺术及认知领域都有普遍而广泛的运用。

下面是关于图底关系在城市规划中的一个应用问题:图底关系作为评估城市空间的重要工具,能成为评估现代城市空间的主要工具吗?图-底法(figure-ground method)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罗厄(Colin Rowe)所提倡的识别城市的重要方法。

具体作法:把实体建筑物在地图上涂成黑色(图),把道路、广场、公园等城市空间保留为白色(底),从而形成了关于建筑物(实体)的图底关系;反过来,也可把道路、广场、公园当作图,建筑物为底,得到另一反转片或黑白照底片式的图底关系(反转图底关系)。

现代与传统城市空间的图底关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现代城市空间的主导发展形态是包括垂直方向在内的立体构成,而传统城市空间可以较小误差的表现为平面构成。

传统城市空间的建筑、交通、公共设施基本上可以用占地面积的平面大小概念来度量,所以图底关系可以较好的反应其城市空间特质。

而现代城市因科技的高速发展,建筑、交通管网及公共设施更多的往纵轴发展,地图上的占地面积只能反映空间结构的平面布局,不能反映一座建筑的体量(如地下建筑、摩天大楼)、交通的组织容量(立交、地铁、航空航天)等城市实际的规模特质。

所以图底关系可用于评估传统城市空间的主导工具但不能成为评估现代城市空间的主要工具。

任何一个景观设计方案,无论其场地的大小、规模以及需涉猎的范围,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条件:场地的生态环境、场地所有者与使用者的人文、经济、历史等方面的背景条件,对一个方案来说怎样准确的解读这些条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事。

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

云南丽江四方街图底关系反转图
图底关系的适用性
三、大型、复杂的城市公共建筑综合体
首先布局原则由于格式塔心理学的 分析:每个心里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 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形态,形 成结构稳固的好图形。

其次,在感受的事物中均存在着图形 背景的主次关系,在规划中,应引导人们 对所建立的环境的主次关系加以确立, 对比和取舍。
图底关系理论理论运用11理论来源12理论含义13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应用21古今对比22中外对比总结31适用范围32解决方法实例分析41磁器口古镇实例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图底关系理论图形学影响产生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城市设计单体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诗歌艺术作品艺术设计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外部建筑内部20世纪以来现代美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发生了更本性的转变摆脱了传统美学的纯概念之争走向以解释与分析创作的实际问题为特征明确的表示脱离事实脱离对艺术品的直接感受的理论毫无意义只有当理论的探索于实践到达步时这种美的哲学才愧这个时图底关系理论的来源
图底关系的适用性
六、指导建筑外围公共空间的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的 三级图底关系: 建筑的外围公共活动 空间首先主要是由建筑本 身的造型和体量限定出来 的,或是由建筑或周围建 筑相配合限定出来的,建 筑的造型和外围空间形成 第一级图底关系。
在外围公共活动空间布置的花坛,水池,凉棚,座椅 等小品和各种形式的绿化,这些和供人活动的空间相比, 属于实体部分,二者近一步构成第二级图底关系。

局限—延伸

图底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只能得到静态和二度空间的概念。

新环境下图底关系理论的新问题:由于垂直建筑物的地面层遮蔽率低,拔
地而起的建筑物只是景观中的孤立物体,无法赋予环境任何空间结构意象。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Tr设a计n时si能t够io注n重a以l人P本a的g思e想理念,更好的去分析 周边环境的对人的心理环境的影响。 传统洞门的建构形式策略 和审美的意向:洞门的传统 建构形式主要有方门合角 式、圈门式、上下圈式、 莲瓣式、如意式、贝叶式 等。其外形形状包括圆形、 方形、八方形、葫芦形、 梅花形等。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房间和过道、大厅之间平面关系的组合相关问题,在一般情况下,集中于一栋建筑物 之内的各个房间的性质和功能或多或少总会有有一些联系,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将 直接地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布局.在组织空间时要综合,全面地考虑各房间之间的功能 联系,并把所有的房间都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使之各得其所,这样才会有合理的布 局。
图底关系理论以知觉的选择性为基础,认为人们在 观察形体环境时,被选择的事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被模糊的事 物就是这一对象的背景。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elements
在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的布局中也可以找到 图底关系极其反转的“根”。传统空间布局的 概念是“阴阳相易”,“易”字所强调的正是图 与底、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依赖性,两者相互 补充而存在,失去一方另一方则不存在了。
城市设计 —— 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08城市规划杨帆 20082521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图底关系”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在格式塔心理学中 认为背景起着一种格局的作用,由于图形悬浮于其中,因此,格 局决定了图形。我们越是使背景概念一般化,我们就越是发现这 个规则具有更大的应用性。这里,倘若我们把自己限于较大图形 上的较小图形方面,我们便可以根据背景对图形形状的影响来表 明背景的格局特征。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完整)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

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

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0.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1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第3讲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第3讲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第三讲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1
教学重点
城市设计空间分析的三种研究方法: 图底理论 联系理论 场所理论
2
罗杰·特兰西克在《Finding Lost Space》(1986 )一书中提出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和联系 理论(linkage).
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理论,都是经过对传统 城市空间以及近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研究 分析之后,提出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视角不 同,思想各异,但综合归纳之后,有助于我们 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城市设计方法。
18
城市轴线的表现形态 A、有的呈显形状态 B、有的呈隐形状态
城市轴线的空间范围 城市轴线可分为城市整体轴线和城市局部轴线。 城市整体轴线(又可称为城市主轴)贯穿城市
的大部分地域,连接城市中的主要公共活动节点 和景观节点,往往既是发展轴线又是景观轴线, 由一条或以上的交通走廊来确保轴线的可达性。
19
城市局部轴线(又可称为城市次轴) 只贯穿 城市局部地段,往往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轴线。 常见的如市政中心的纪念轴线,集中了市政建 筑(政府机构)、公共建筑(如博物馆、美术 馆和大剧院),以及与城市的特定历史背景有 关的纪念建筑(如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馆和巴黎的 凯旋门等),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
20
城市轴线的组织方式
28
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及延续
29
华盛顿中心区的城市中轴线
30
31
32
33
34
35
36
3、 场所理论 (Place Theory)
————是把文化、社会、自然和人的 需求等方面加入到城市空间研究中的理 论。
37
38
39
40
41
4、三种理论比较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干扰。

缺点:街坊划分不规则,灵活性 用地。

易引起城市呈同心圆扩张。

一.道路交通的基本组织形式, 优缺点,4. 自由式:(青岛) 未经规划组织。

形式:依据自然地形,交通,依据自然地1. 方格网式 : (棋盘格式 唐长安 纽约) 缺点:非直线系数较大,街坊划分不规路网:便于商业开发,城市用地,道路5. 混合式:(成都)方格网 +环形放射式:直线系数大。

形式:均与划分城市用地 集合二者有点, 但城市扩张后不易处理。

规划形式 (2) 棋盘 +对角线道路网:加强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2. 放射式:(华盛顿) 与边缘地区有最 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短的距离,锐角地区不易建设,方向性 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差,向心性规划,城市中心道路网密度3.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 要考大,愈到城市中心交通愈密集。

形式: 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 要满依据城市交通,城市用地布局,生态环 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理论部分稍差,易引起中心地区交通过于集中, 一)基本组织形式形,交通,用规划性城市自然生长而成。

方向性好,建筑容易布置 (1) 棋盘式道 则。

3.放射环形: (东京 北京) 利于中心城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则基本原则: 1. 区与外围联系,以环形道路来改良放射 交通流畅,快速安全,体系完整。

2.利形道路系统不足并疏散外来车辆对城市于环境,美化城市。

3. 结合现状,节约基本秩序 棋盘式道路系统的对角线方向联系二)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 在要求。

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速度(高效益、 市的 3种实体形态: [1] 公共纪念物或机高效率)。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特点: 高度、 构[2] 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 [3] 界定体形态: [1] 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 口前庭 [2] 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办公私密一)定义: 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 性过渡空间 [3] 与街坊外廊相对的容纳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 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 [4] 与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 城市建筑形式相反地公园及庭园 [5] 与定出知道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城市设计》教案—2.1

《城市设计》教案—2.1

三 种 城 市 设 计 理 论
及 其
关 系
b.《拼贴城市》[柯林.罗,弗瑞德.科特] c.《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 d.《寻找失落的空间》[罗杰·特兰西克] e.《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本节思考题
1.试从城市空间特征方面对“现代城市” 和“古代传统城市”进行比较。
1.图底关系理论与图底分析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主要是对空间界定和空间等 级的分析,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城市空间。
图底分析法:从理解城市形态入手,通过分 析城市建筑体块的空间关系,从二维角度认 识城市模式、空间秩序、空间等级等。
2.联系理论与关联分析方法
联系理论:在城市主要建筑物和主要空间之 间建立交通和视觉联系。有利于形成城市的 空间秩序、提高城市效率。
关联耦合分析法:通过交通、视线方面的关 联分析,明确城市空间中主要功能和景观构 成元素之间的交通与视线联系,从而确定城 市的主次交通和视线、视廊。
3.场所理论与场所分析方法
场所理论:是从人的需求出发,通过对影响 城市环境的内在因素的把握,使城市环境满 足人们深层次的需要。
场所分析法:通过对影响城市环境的社会、 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分析,找出城市空间的内 在特征。
—“底”
图底关系及其反转
图底关系——建筑部分涂黑,空间部分留白; 图底关系反转——空间部分涂黑,建筑部分留
白。 通过城市环境正反图底关系的分析,能获得城
市空间环境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例:北京四合院的图底关系
图底分析
图底分析的应用 图底分析的目的(或作用)
图底分析的应用
最早始于1748年的诺利地图; 例图 1978年,柯林•罗与弗莱德•凯特所著的《拼

城市设计简述

城市设计简述

URBAN DESIGN
19
拂晓
3.4 城市滨水区设计
城 市 设 计 要 素 elements of urban design
设计要点 ——注重滨水区的开放性,具有向公共开发的界面,亲水空间的设置 ——确保滨水区的共享性,创造连续的公共空间 ——便捷的公交系统和步行系统 ——城市形象的塑造,展示城市天际线
步行是市民行为中最普遍的内容。人行步道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 步行系统包括步行商业街、林荫道、二层或地下步行道。很好地组织步 行系统,能减少市中心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改善城市的人文和物理环境, 保障市民的安全感,促进零售商业的发展。人行步道是城市设计强调以 人为中心的重要体现。
URBAN DESIGN
城市设计的含义、要素、层次
城 市 设 计
conception\elements\range
1.1 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 市 设 计 的 含 义 conception of urban design
“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和集 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 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城市设计主要是研究空间的构成和特征” ----英国,F · 吉伯德 “城市设计专门研究城市环境的可能形式”。 严格而言,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应是市区设计(City Design),它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或园林建筑学之间。市区设 计不仅是用地规划、设计控制、公共空间建设,还包括更重要的 方面,即活动和特色计划、环境模式创造及促进环境教育和建设 参与,因此它又涉及到法律、社会、经济和政治。 ----美国 K · 林奇 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 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 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_第19章_城市设计_归纳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_第19章_城市设计_归纳总结

第 3 节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 城市设计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

同时对应地将这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1.1图底理论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城市因图底关系的变化,从而分析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传统城市的三种实体形态分别为:①公共纪念物或机构②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③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主要城市虚体形态:①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口前庭②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半私密性过渡空间③与街坊内廊相对的容纳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④与城市建筑形态相反的公园及庭院⑤与河流、河岸、湿地等主要水域特色有关的线形开放空间系统。

1.2连接理论连接理论注重以“线”连接各个城市空间要素。

这些线包括街道、人行步道、线形开放空间或其他实际连接城市各单元的连接要素,从而组织起一个连接系统和网络,进而建立有秩序的空间结构。

连接关系建立可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

1.3场所理论是根据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设计的。

“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的主要原因,是由空间的文化属性所赋予及决定的。

2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①调查的方法。

包括基础资料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硬地区和软地区的识别②评价的方法。

包括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辨别法、列表法③空间设计的方法。

包括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④反馈的方法。

政府部门评估、专家顾问方式、社会评论方式、群众反映。

第 4 节城市公共空间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概念狭义: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

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城市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性。

1 公共空间的物质性,强调的是公共空间“质的成分”。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孙颖;殷青
【期刊名称】《建筑创作》
【年(卷),期】2003(000)008
【摘要】图底关系理论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有关城市设计的重要理论.本文着重探讨了该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并通过实例阐述了该理论在城市空间总体层面和城市空间具体层面上的应用价值和方法.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孙颖;殷青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天作建筑工作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
【相关文献】
1.浅谈城市意象五要素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城市设计为例[J], 兰楠
2.浅谈景观都市主义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重庆璧山县来凤组团城市设计为例[J], 李贺;刘骏
3.浅谈山水思想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南充市文峰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J], 余韵;刘琨
4.浅析行为场所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玉屏侗族自治县火车站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J], 邓薇;李嘉林
5.场所理论与联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天津市西站副中心为例 [J], 张驰;谢水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历史版本:图—底理论对城市设计的图一底理论作出最好诠释的是詹巴蒂斯塔•诺利(Giambattista Nolli)于1748年所绘制的罗马地图。

诺利地图将城市表现为一个具有清晰界定的建筑实体与空间虚体的系统(图4-2)。

建筑实体所覆盖的范围比室外空间更加密集,从而衬托出公共开敞空间的形态,换句话说,它创造出积极的空间或者“具有物质形态的容器”。

罗马的开敞空间被建筑实体勾勒出来,作为连接室内外空间与活动的连续流动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些重要的地面建筑覆盖,空间将不可能连续。

在诺利地图中室外市民场所是一个积极的空间,比界定它的建筑实体更具有“图形”的意义。

与周围建筑实体密切相关的空间才是一个积极的空间实体。

这与现代空间的概念正好相反,只有建筑才具有图形意义,是相对独立的实体,而空间则变成不具物质形态的容器。

在诺利的概念中,空间就是图形。

图4-2诺利地图中的图一底关系具有整体连贯性,描绘了街区格局和单体建筑之间的网格关系。

主体建筑被门前较大的市民空间和连续建筑群体或具有“细腻肌理”的街区与广场所衬托。

因此,“公共”与“私密”的反差使公共建筑(用首层平面表示)从周围的“城市袋形界面”中脱颖而出。

“袋形界面”这个词在城市设计的图一底理论中经常用到,它是明确外部空间虚体的一个建筑实体的空间范畴。

袋形界面在技术上是指墙、柱以及其他建筑实体,通常在建筑平面图上以涂黑表示。

然而在室外,城市袋形界面是一个支撑结构,它“标志”着空间景观,使建筑融入周围的空间中,在平面上创造一种连续。

在空间处理方面,就是将公共领域的设计与单体建筑的设计融合。

波士顿的市集中心(Marketplace Center)用诺利的图一底理论表达,是一个很好的当代城市袋形界面的实例。

图4-3图一底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形态主要是垂直的而不是水平的时候,如现代景观中常见的塔楼街区(point—block)、板楼或摩天大楼,几乎不可能创造连续的城市空间(图4-3)。

在一个巨大尺度的平地中布置垂直建筑的尝试,大多导致其广阔的开放空间且很少被使用。

由于建筑密度不够,散布在景观中的垂直建筑无法赋予环境以空间结构,其结果则与诺利地图恰好相反,给人的印象只是单体建筑,而连续的街区形态却不见了。

为了构筑室外空间的形态,必须精心处理空间和街区的边缘,建立一个包含转角、凹口、角落、通廊等的室外空间。

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20世纪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经常把空间设计的问题描述为将建筑形式与场地空间结构联系,或者将建筑立面转换以创造积极的室外空间。

这种手法几乎在阿尔托所做的所有公共建筑设计中都能找到(主要例子包括赛于奈察洛市政厅(Säynätsalo Town Hall)和里奥拉•帕罗什尔教堂(Riola Parochial Church)),室外庭院或更大的广场形成中心并且把建筑结合在一起。

阿尔托这种单体或小规模建筑群的图一底概念也适用于更大尺度的城市设计中。

创造积极空间最简单的方法,是运用低平的建筑群及其所形成的比周围地域更加密集的形态,并从建筑群中勾勒出城市空间。

实际上这种图一底关系并不总是可能甚至可取的,但是应当把它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概念性指导原则放在心里。

在城市建筑群中必须创造出积极空间的特定类型。

公共空间提供聚会场所、路径、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过渡及社交舞台,从而赋予城市象征性和意义。

如同苏珊娜•托尔(Susa na Torre)写到的:“城市空间是人类聚集的容器和象征,体现了个人与集体间的互动。

除了在面对土地投机时受到的空间破坏和政治歧视,广场和公园常常在周围建筑改造时难以幸存。

在美国,广场和公园是市民荣誉的体现。

像独立广场(Independence squαre)、列克星顿公园(Lexington Green)和波士顿公园广场(Boston Commons)之类的场所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回忆。

根据同时能容纳的聚集规模,并以周围建筑的高度、特征及界面的设计来确定一个场所的大小和比例,这种精心设计的城市空间几乎已经被现代规划师所遗忘。

”图4-4空间是城市体验的媒介,它提供了公共、半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序列。

为了让这些序列起到作用,环绕的栅栏和连续的沟壑都必须减到最少或彻底消除。

构成城市片区和邻里的街区决定了空间的方位,空间实与虚的明确性和差异构成了城市的肌理,并且建立了场所间的空间序列和视觉导向。

图一底分析在揭示这些关系时尤其有用(图4-4)。

城市空间虚体的本质依其周边建筑实体的布置(建筑、建筑群和/或城市街区)、尺度,以及介于垂直要素之间的水平方向的开敞程度或者地平表面而定。

街道空间的更大范围的组合方式形成城市片区,其中所有空间整体创造出一个主导和统一各个孤立空间的城市特征。

图一底研究揭示了作为空间虚实组合方式的各种城市空间形态,这种空间虚实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如垂直/斜交复合型(修正的格网)、随意有机型(由地形和自然特征确定)和节点中心型(具有活动中心的线形和环绕形)等三种类型(图4-5)。

多数城市都是这些类型的组合、变化或是放大缩小后的并列。

罗马帝国时期有机变化的类型与曼哈顿中心城区规则的格网则是城市的特殊组织结构,遍布城市片区内的街道和街区的有变化的组合方式赋予片区的复合形态。

图4-5除了表达城市的特征与复合形态之外,图一底分析还可以明晰城市空间虚实之间的差异,并提供了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

如同我们所指出的,独特的空间虚实组合方式有助于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和感知(图4-6、图4-7)。

图4-6、4-7城市建筑实体的类型包括纪念性公共建筑或主要公共建筑、街区的空间领域和具有导向或边界作用的建筑等,而城市空间虚体的类型则包括门厅、街区内的空地、街道和广场的网络、公园和花园以及线形开敞空间系统等。

城市建筑实体城市建筑实体最重要的类型可以认为是作为城市肌理中心点缀的纪念性建筑或公共建筑。

这些主要建筑经常是视觉焦点,需要显著地坐落在开敞空间中以表明它们的存在并展示其社会政治重要性。

它们通常像典型的美国市政厅那样单独布置,或者就像传统欧洲城市中经常看到的哥特式或巴洛克式教堂那样融入由众多普通建筑构成的街区中的罗马万神庙(T he Pantheon,图4-8)。

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如锡耶纳的坎波广场或是罗马的坎皮多利奥广场那样,其前面的巨大入口台阶和周围的开敞空间与其建筑本身一样重要。

“在欧洲大陆,教堂前都有一个城市空间将建筑个性化的室内空间与整个城市统一在一起……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和纪念性的大教堂)就为城市中集会的问题提供了精彩的答案,在迷宫样的密集城市与波光粼粼的广阔大海之间,巨大的广场成为有意义的过渡空间。

”图4-8城市建筑实体中第二种主要的类型可以认为是城市街区的空间领域。

按照莱昂•克里尔的说法,城市街区的大小、格局和方位是组织公共空间的最重要的元素。

在合适的间隔、体量和高度条件下,“空间领域”是通过重复一系列根据居住、办公、商业或工业等用途预先定型的单元而组织在一起的。

街区的“空间领域”有时形成一片可以识别、有条理的类似地毯一样的底衬,从而界定出一个中心,它们也可以是由邻里或片区的和谐群体形成。

另一个城市建筑实体的种类由具有导向或边界作用的建筑构成,这些建筑是非重复的并具有特定的形式,通常是线形布局的。

当初在设计这些建筑时,故意使其与周围空间领域不同,并尽量面向林荫大道、环岛或广场,或者作为一个城市中区的边界。

它们也能环绕并衬托一个纪念性建筑,界定视觉轴线,并塑造出重要的场所。

由贝尔拉赫(H.p.berlage)于1 915年设计的坐落在阿姆斯特丹南区的著名的荷兰住宅区,就体现了这种具有导向或边界作用的建筑处理手法(图4-9)。

贝尔拉赫用周边式街区构成了有形的街道空间和广场,创造出城市肌理的延续和建筑体量、立面风格及景观设计的设计手法。

图4-9在城市设计中应当把这三种城市建筑实体类型结合在一起,就像诺利的罗马地图一样,让城市空间虚体作为城市空间联系的有形网络。

城市空间虚体与城市建筑实体一样,城市空间虚体也有几种类型。

它们既要从城市建筑实体中分离出来,但又融入其中,以提供功能和视觉的延续,从而创造一个建筑和室外空间融为一体的完整的和谐城市。

在城市室外空间中,城市空间虚体有五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开敞和围合程度)。

首先是门厅空间,它建立了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重要过渡或通道。

安全性是入口设计和社会需求的重要问题,就像门廊下的看门人或邻居窗内的“窥视街道的眼睛”。

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所著的《可防御的空间》(Defensible Space)54一书,强调了半公共门厅在预防犯罪方面的重要性。

入口空间是一个只可以被少数人看到的私密通道,提示客人进入了主人的生活或工作场所。

在形式上它可以是前庭、门房、凹口、门廊或前院,在尺度上它是亲切的,是一个既公开又私密的场所。

第二种类型是街区中的空地,就像被围合的“甜甜圈中间的洞”一样,它是一个半私密的居住空间,供居民休闲和容纳各种设施,也是街区中提供步行和休息的购物空间。

曼哈顿的佩利公园和哥本哈根众多的庭院以及带回廊的花园都属于此类(参见图3-29、图4-10)。

图4-10城市空间虚体的第三种类型是指主要街道和广场形成的网络(图4-11),这种类型与街区的空间领域呼应并容纳城市中活跃的公共生活。

在历史上街道和广场是统合城市的结构,但如今(如同我们讨论过的)它们却丧失了大部分的社会功能和空间品质。

作为家庭生活的延续和与邻居聊天的场所,传统的城市街道和广场形成了一个从个人熟悉的空间环境到城市范围的沟通渠道的系统空间等级秩序。

街道和广场是消磨时光的地方,也是人们的交通走廊。

纵观大多数城市的历史,街道和广场的网络都是作为城市设计和空间组织的主要结构而存在的。

由于多功能的街道已被购物中心所取代,现在的街道和广场往往不再扮演这个角色。

图4-11公园和花园是较大城市空间虚体的第四种类型(图4-12),它与城市建筑形态形成对比。

作为城市中自然保护的节点,它们融合于城市格网中,呈现出乡村景观,为硬质城市环境提供舒缓以及便于使用的休憩场所。

城市公园和花园通过提高周围的房地产价值引导邻近地段的建设,但同时也是具有内在特征的独立景观。

所有城市中最极端的自然公共场所要数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

城市空间虚体的最后一种类型是线形开敞空间系统(图4-13),通常与河流、滨水区和湿地等主要水系的特征联系在一起。

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绿廊掠过城市片区,提供城市边界或将城市场所连接在一起。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的自然河道和奥姆斯特德设计的被称为“翡翠项链”的波士顿绿化走廊与城市格网形成对比,提供无处不在的景观,是丰富城市形态的线形系统。

加拿大艾伯塔省西北的埃德蒙顿是一个人口近百万的新兴城市,源自草原的更大空间网络的城市格网,被置于一个很低的线形沟壑的自然系统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