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的变与不变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PPT文档演模板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 然而,应急管理的功能极为有限,只能控制事态,不能解 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危机管理。正如灾害(突发事 件)并不等同于危机一样,应急管理也不等同于危机管理。 由于危机的根源是风险而非突发事件,所以危机管理要求 发现真正导致危机的风险,包括问题、矛盾、漏洞和“病 根”,从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堵塞漏洞,拔除“病 根”,以达到同类危机不再发生的效果。现在我们经常看 到,在处置城市逢雨就淹水、渣土车闯红灯撞人、食品安 全事故以及群体上访等突发事件时,总是不见效、难除根, 其原因就在于只是停留于旨在控制事态的应急管理,并没 有实行真正解决问题的危机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三方关系图(以劳资关系为例)
PPT文档演模板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3)社会关系失调
• 社会结构的失衡导致社会关系的失调。城 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 衡,直接带来城乡居民之间,东中西部居 民之间,不同产业、部门、单位人员之间 关系的失调。社会构成要素组合失序,自 然带来政府与雇主、员工之间,政府与开 发商、居民之间,政府与执法人员、老百 姓之间的关系失调。
PPT文档演模板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 学界则普遍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 主要任务是:加强社会建设,优化社会结 构,发展社会组织,理顺社会关系,重建 社会信任,最终形成与政府、市场既相协 调、又相制衡的“公民社会”
• 此乃学术性观点,操作性并不强
PPT文档演模板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PPT文档演模板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 其次体现在要素组合失序。劳资矛盾、征 地拆迁、执法纠纷一直是社会冲突特别是 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由头”,这实际上反 映了企业员工、老板高管与政府之间,城 乡居民、开发商与政府之间,老百姓、执 法人员与政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矛 盾。以劳资矛盾为例:
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变”与“不变”
办教育 、医疗、发放工人工资却没有钱。社会公平
问题 日渐 突 出 ,我 国城 、地 区差 距 和收 入分 配差
党 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 “ 完善社会管 理 ,维护社会安定 团结” ,要 “ 健全党委领导 、政
距 的扩大 ,导致不 同社会 阶层 之间的利益摩擦增 多 ,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教育 、医 疗卫生 、居 民住房 、食品药品安全 、安全生产 、社 会治安 、城市拆迁等方面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
新 社会 管理 方式 与机制 。 同 时,还 要 坚持社 会 管理创新 的几 个基本 原 则不 能变 。这 样 的 “ 变”与 “ 变” 才是符 合 人 民群众根 本 利益 的 ,才 能提 高党的执政 能 力和促 进 实现 经济社 会协 调 可持 续 不
发展 的 目标 。
[ 关键词]社 会 管理 ;政 府 职能 ;管理创 新 ;社会稳 定
党和政府对于社会管理的论述 、定位与要求上 。 首先 ,明确了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19 年的 《 98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中明确 提 出,政府 的基本职能是 “ 宏观调控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此后 ,中央政府一直把社会管理
当作政府的基本职能 ,并且 日益强调和重视。20 02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中又提 出 “ 切实把政府 职能转到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 ,从此进入政府职能转变 的新阶段 。
必然要求 ,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 目 、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标 ”社 会管理职能是政府早就提出的重要职能任务之一 ,尤其是进入 2 世纪的十年里 ,社会管理方面 1
取得了较明显的成就和进展 。但是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 的各种社会问题表明了社会管理领 域仍然存在需要改进 、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正是迫切解决这些将影响经济发展 的社会问题的现实要求 。因此 ,落实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需要 明确在哪些地方应进行改变和 创新 ,同时,在哪些方面还必须坚持不变 ,这样 ,才可能避免社会管理创新的形式主义和在执行
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与措施
明确阐述创新社会管 理的 目的和基础, 探求河 沟通桥梁 ,创新政府与社会有效合作机制 , 构 的新管理 理念 、 新 的管理主体 、 内容和 方式 的 北省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和措 施。
一
建政府 、 社会组织 、 公众互 联、 互动 、 互补 的有 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 , 但这个突破 的依据
领导干 部社会 管理及其创 新专题研 讨班 开班 认为,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行政管理 由控制转 向 法, 促进社会 更加 公正、 健康 、 和谐、 有序发展 ,
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 服务; 有人说是以参与式和协作式的模式形成 更有力地维护人 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 安全 。 一
二、 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方向
( 一) 实事求是是创新的基础。 社会管理创
尊重和发挥 公众参 与作 新是指 人们为了解决社会管理难题 , 的实践尝试与探索 , 但在探 索中有不少困惑和 予更多的社会话语权 , 促进社会 争议 , 这些 困惑和 争议背后反映出人们对创新 用 , 加强基层 自治, 不 能把社 区行政化 。 有的认 关系协调 发展 , 运用 已知 的信 息, 不断 突破常 目的和方 向认知 的模糊 和分歧, 本文试图通过 为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 形成社会群体 与政府 规 , 形成新 的、 独特 的有社会 价值或个 人价值
创 新社 会 管理 的 目的与措 施
口文 /朱凤 荣
( 石家庄学院
李 丽华
河北 ・ 石家庄 )
[ 提要] 各地在积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即党和 国家相关部 门、 社会组 织、 各利益 群体 么创新社会管理 的 目的是什 么?笔者认为 , 解 的实践尝试与探索,但存在不少困惑和争议, 参与式社会管理 。当前 , 绝大多数人对创新社 决 问题只是创新 的直接 动因, 创新社会管理的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的几点认识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一、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演进1.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定义和概念社会管理是指国家或政府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活动。
而社会治理则是在社会管理基础上,加强社会自治、社会共治和社会服务,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运行的有序。
2. 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背景和原因(1)社会管理模式的不足: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主要由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单向地对社会进行管理,缺乏对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整合和协同。
(2)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就业压力、社会矛盾等,这些问题需要更加综合、多元和创新的解决方式。
(3)社会参与意识的提升:现代社会中,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日益提高,要求政府以及其他社会机构能够更好地倾听公众意见,促进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二、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和要素1. 多元化和综合性社会治理是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2. 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社会治理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实现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为目标。
3. 麻痹性和容错性社会治理强调鼓励创新和尝试,容许一定的错误和失误,通过试错和修正来不断优化治理方式。
4. 法治和规范性社会治理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各参与主体都要遵守法律和规范。
三、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1. 强化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类社会组织,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积极作用。
2.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公民诚信意识,形成社会诚信共同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精准度,加强对社会动态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4. 建立公共参与机制通过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征求民意,增加公众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社会治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下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原因分析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原因分析作者:曾琢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顺应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随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逐渐由单位制、街居制向社区制转型,本文主要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会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单位制的瓦解、街居制的职能超载和职权局限、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影响、公民参与意识的日渐增强等方面,做出了对这一模式转型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社会管理体制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与转变,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与创新,在创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推动下,我国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也在不断的进行转型与变迁,那么,究竟是些什么主要的社会原因推动着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转型,使社会管理体制逐渐从单位制、街居制向社区制发生转变呢?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得出以下一些主要影响因素: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求变。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化进程进行相当缓慢,1950年到1980年的这30年里,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从28.4%上升到41.3%,而我国却仅从11.2%上升为19.4%。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得到迅速推进。
按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公报,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为49.68%。
2012年10月31的一份报告更显示我国内地2011年城镇居民的比例已超过农村居民,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
这标志着我国从以农村发展为主进入到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
正因此,如此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整个社会结构的极大变化,带来诸多新的社会问题,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因素都促使和要求城市社会的管理必须要适应新的发展,从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发展中求变。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一、本文概述在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现实。
因此,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探讨这些新趋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政策和实践的梳理,我们将试图揭示新趋势的特点、成效及潜在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发展。
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而深入地探讨新趋势的内涵和外延。
一方面,我们将关注政府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如何通过法治化、智能化等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我们也将重视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发挥,探讨如何通过社区自治、社区参与等方式激发社区活力,实现社区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共同推动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社会管理的新趋势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领域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预示了未来社会管理的方向。
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管理逐渐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变。
政府部门利用这些数据和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社会动态,预测和应对各种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社区治理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社区治理创新,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这种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满意度,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的几点认识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的几点认识一、引言社会管理是指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组织、调节、协调和控制的行为。
但是,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开始转向更加科学、民主和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
二、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概念1. 社会管理传统意义上,社会管理是指国家或政府对人民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组织、调节、协调和控制的行为。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行政部门对公共事务的掌控和处理能力。
2. 社会治理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相比,“治”更强调参与性和协作性。
它是指国家或政府与市民团体、企业等各种力量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在共同参与中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目标。
三、从“管”到“治”的转变1. 理念上的转变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下的单向管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多元化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参与机制。
这种机制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同目标。
2. 体制上的转变在体制上,社会治理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应该是多元化、协调性强、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3. 方法上的转变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下的单向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
这种方法应该是以人为本、多元化参与、公开透明和科学决策为基础。
四、社会治理的优势1. 多元化参与社会治理强调多元化参与,可以提高公共事务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再单方面掌握权力,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与市民团体、企业等进行合作。
2. 公开透明在社会治理中,信息公开透明度大大增加。
这有助于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发生,并提高了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信任度。
3. 科学决策社会治理强调科学决策,这意味着政府必须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决策,而不是凭空臆想。
五、社会治理的挑战1. 体制机制不完善在社会治理中,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
加强社会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加强社会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环境工程1211021003 费锡智社会管理是指党委、政府以及其它社会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框架内,对社会领域各方面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
加强社会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历史背景2004年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
为何加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成为我国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分化。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都发生了相当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中,我们的阶层结构相对单一,即“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在这种阶层分布中,他们之间的利益是趋同的,不仅没有根本性的冲突,甚至直接的冲突都几乎没有。
但由计划经济迈入市场经济,市场主体多元,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各种冲突与纠纷,这些冲突与纠纷因为带有某一阶层的共性而易引变为社会问题。
社会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
从有形的方面来看,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在中国的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
这位传统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社会管理方式带来了极大挑战,当大量的人口向资源富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时,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公平正义诉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问题就产生了。
从无形的方面来看,据说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超过4亿人。
虚拟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但它又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虚拟社会的所作所为都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五篇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五篇关于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一)通过专题学习,我对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结合本次学习,下面我谈谈对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和体会:首先,坚持把基层基础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所在。
基层是社会管理的第一线,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基层安则全局稳,必须坚持重心下移、固本强基,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强化基层组织创新,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在领导精力上倾注基层,在人财物上充实基层,在工作导向上激励基层,从源头上减少冲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切实把基层基础做实做好,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
其次,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取向。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归根结底是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又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改善和服务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自觉地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在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中突出服务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提升管理水平,多做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的服务性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群众权益,让群众共享社会管理创新成果。
另外,坚持把机制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当前社会管理要素和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单靠传统手段难以有效运用和优化管理,必须坚持体制立基、依法管理,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理念更新、方法改进、机制创新结合起来,用系统的思维整体谋划、用整合的理念凝聚合力、用综合的手段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制度设计,从制度层面解决事关公共安全、社会公平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着力构建社会管理创新长效机制,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最后,坚持把社会参与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
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必须坚持多方参与、社会协同,在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主导作用、群众主体作用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两新组织等社会团体及个人,共同参与社会管理,不断扩大参与度,提高协同化水平,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格局,激发整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提升社会管理的效能与品质。
站在现代化的高度认识社会管理创新
站在现代化的高度认识社会管理创新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日期:2011-08-02浏览次数: 3349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战略任务,提出三个“事关”,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这是新形势下对社会管理新的定位,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
社会管理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层面,我们应该站在现代化的高度,理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意义,内涵、重点与抓手。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遵循现代化规律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现代化有其自身的推进规律,先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般经历政治建设与政治现代化、经济建设与经济现代化、社会建设与社会现代化这样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
早发的现代化国家大多经历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
例如,英国先是经历了以资产阶级革命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建立议会民主制度,然后经历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实现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出现严重社会问题,包括劳动权益缺乏保障、劳动条件恶劣、剥削程度提高、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由于经济发展建立在压抑社会发展和民生发展的基础上,民生发展滞后,导致有效需求严重不足,1788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这次危机,英国采取了一系列解决的办法:在经济上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扩大国内需求;在军事上侵略中国,打开中国市场;在社会和民生领域,就是建立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险、儿童补助等方面的福利制度。
1948年,工党政府宣布英国已经构建普遍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成为福利国家,成为一个社会现代化国家。
美国也经历了类似的进程。
从独立战争到1776年独立,是美国的政治发展时期,此后,美国开始推进以工业革命为核心的经济发展。
随即出现社会乱象。
一是腐败,二是假冒伪劣盛行,三是劳动者劳动条件恶化。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实现“六种转变”
从无 限政 府 到 有 限 政府 , 政府 “ 打天 下 ” 从 包
社会管理创新 需要实现“ 六种转变”
魏子杨 、 侯琦在《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0 1 ) 1 年 2 第 5期撰 文认 为 , 目前 , 社会 管 理创新 应该 实 现如 下“ 六种 转变 ” 。 变政 府代 替人 民 当家做 主 为辅助 和 促进
一
、
人 民 当家做 主
进 入市 场经 济之 后 ,经 济结构 调 整带 来 的社
会结 构大 变动 和社会 利益 大 调整 ,使 社会 矛盾 突
到“ 分打天下 ”这是历次政府职能转变的热门话 , 题 , 社会 管 理 的角度 看 , 从 即管 理 主体从 一元 向多 元的转变。 目前 , 必须下力气理顺并整合政府和社 会组 织 的关 系 。依 法严 格 界定 政府 对社 会管 理 的 范围, 凡是 公 民、 人 和其 他社 会组 织 能够 自主决 法 定的、 市场 竞 争机 制能 够有 效 调节 的 、 业 和中介 行 机构 能够 自律 管理 的 , 政府 应 坚决 退 出 , 真正 实现 从大政 府 到小 政府 、 全能 政府 到有 限 政府 、 包 从 从 打天下 到 分打 天下 的转 变 。要 大力 培育 社会 中介 组织 , 为它们 创 造 良好 的成 长环境 , 社会 组织尽 使 快 发育 成熟 , 能力 承担 起社 会 管理 的责 任 。 有
升到 20 的 1 0 9年 0万起 以上 。 因此 ,新 时期 的社 会 管理 应该 从对 社会 发展
道路 、 模式 的过度关 注 , 变为 对社 会质 量 的高度 转
关 注 。具体 而言 , 是从 对 G P的过度关 注转 变 就 D
为对社 会 民 主建设 的关 注 ;从 对政绩 工 程 的过度 关 注转 变 为对 民生 的关 注 ;从 主要 对人 民群众 物 质 层 面 的关 注 转 变 为对 包 括 精 神 层 面 的关 注 ; 从 对 社会 体 系某 一方 面 的过度 关 注转 变为 对这个 体 系运行 的整 体性 的关 注 。 三、 变政 府 “ 包打 天 下” “ 打天 下” 为 分
社会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社会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
社会创新可以被定义为在社会领域中新的、有益并能持续地改变社会组织、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实施方法、机制、制度等的引入和应用。
社会创新能够促进社会变革的发生和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更新和进步。
一方面,社会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社会变革通常需要开拓新的思路、改变旧有的模式和习惯。
社会创新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从而带动全社会的转型与更新。
例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革命性的科技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如智能手机、共享单车、在线教育平台等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促进了社会变革的发生。
另一方面,社会变革为社会创新提供了机遇和土壤。
社会变革通常伴随着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体系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
这种变革为创新者提供了推动社会变革的机会和动力。
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革给了不少创新者大展身手的机会,他们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但是,社会创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
社会创新既是社会变革的结果,又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只有在社会创新的推动下,社会变革才能够顺利进行。
社会创新能够揭示现有社会问题的本质,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路径,从而打破旧有的固定观念和束缚,激发社会变革的能量。
社会创新的主体既可以是来自政府、企业、组织等机构,也可以是来自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普通公民。
只要有创新意识和行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此外,社会创新和社会变革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社会创新是因社会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的,而社会变革的推动也需要有社会创新的支撑。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例如,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社会创新者通过推出城市绿道、智能交通等新兴的解决方法,推动了城市发展方式的变革。
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
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社会变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包括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的转变。
社会治理则是应对这些变化的过程,旨在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本文将探讨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当前社会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先来看社会变迁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哪些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利,从而形成了全球化的网络社会。
这不仅给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开展在线问卷调查,收集民众意见,改进政策。
这种互动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和合作,使得社会治理更加民主和透明。
其次,现代社会变迁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过去,经济发展是政府治理的首要任务,而如今,人们对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问题的关注也与日俱增。
社会治理需要适应这些变化,构建一个兼顾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治理体系。
例如,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需要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此外,社会治理还需要注重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
然而,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得到了极大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养老金、医疗保健等方面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
政府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和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产业,来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个挑战是社会多元化带来的社会矛盾。
现代社会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求各不相同,这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调解各方利益,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瓶颈及解决的路径
魏芙蓉1,2于新恒2作者简介:魏芙蓉(1969-),女(汉),吉林长春人,现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教授,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从事政治学、公共管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于新恒(1946-),男(汉),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教授,兼任吉林省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
从事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领导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瓶颈及解决的路径【摘要】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是遇到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影响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而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因此,要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突破社会管理创新瓶颈,打开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局面。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瓶颈;政府职能;机制【中图分类号】D611【文件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26[2013]01-0016-04(1.吉林大学;2.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长春130012)社会管理问题是目前国内外各级政府及其社会组织不容回避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因素日益复杂的中国,更迫使各级政府不得不面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就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群众提出了新的要求。
5月30日,胡锦涛又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2011年7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
”[1]这就向全党、各级政府及全社会提出了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的新要求。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政策脉络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政策脉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逐渐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政策演变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政策脉络。
一、历史渊源1.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我国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以"治"为主,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矛盾。
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维持社会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政府权力过于集中、行政效能不高、民众参与度低等问题。
2.社会治理理念的崛起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社会治理强调的是政府、市民社会和市场各方协同合作,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问题解决,实现社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二、政策演变1.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
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将政府职能从单一行政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主要表现在政府放权、市场监管和公民参与等方面。
从此,社会治理理念开始在我国的政策制定和实践中得到贯彻和推广。
2.重大决策和举措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社会治理的重大决策和举措,比如《社区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社会组织管理暂行条例》等。
这些举措旨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促进政府、市民社会和市场的有效互动,保障社会治理体系的良性运行。
3.实践与探索除了政策层面的倡导以外,各地也积极探索和实践社会治理模式。
比如通过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加强社区矛盾调处机制建设、推动居民自治等,都是在落实社会治理理念的过程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三、未来展望1.社会治理向深度发展未来,我国社会治理将朝着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方向发展。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和商人老板结交朋友,对于普通群众的疾苦关心不够。
企业家们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商会、协会、俱乐部,处于弱势地位的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和农民基本上处于组织管理[1][1]薄弱或没有组织的状态,缺少组织的依托和关怀,也缺乏利益表达和权利维护的有力组织保障。
3、重视管理控制、轻视服务协调。
社会管理本来应该管理和服务并重,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
但是,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依然秉持一种计划习气:不但在管理理念上无意于培植自由和民主精神,而且在实施具体管理的过程中,常常用简单粗暴驱逐着人性和理性;以专制手段限制着自由和人权,譬如在政府管理的记录中,于城市发生的“处女卖淫案” [1]和“强制性拆迁” [2]案,于农村出现的“暴力计划生育” [3]和“权力干涉种植” [4]事件等就是明证。
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特别习惯于也善于运用行政的(专制)和经济的(处罚)手段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惟独不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实施管理;因为后一种手段会限制其自由裁量权。
在行政手段中,审批发证又是最常见的管理手段;因为这种手段既专制(审批毫无民主可言)又经济(以收费代替制裁),可普遍适用于对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管理,能“以不变应万变”,且屡试不爽。
审批——发证——验证——换证——再审批,成为一些政府部门行使职权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变“公共行政”为“部门行政”,导致部门权力利益化和政府行政赢利化的主要原因。
(二)单一性的行政化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复杂的利益格局控制型的社会管理必然依赖行政手段去推行。
但在管理实践中,行政手段往往是指令性、强制性地加以执行,实际上难以应对立体的、纵横交错的新型社会利益格局。
1、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
由于受选举周期或任期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总是希望在自己的任期中取得易于为公众感受到的政绩,讨好选民的近期福利偏好,并且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契合。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时间贴现率要高于社会的时间贴现率,其结果通常就是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产生明显的脱离。
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思想创新及其实践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思想创新及其实践摘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国家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国政法机关承担着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职责。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政法机关的积极参与,并努力寻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促进政法机关职能的发挥和功能的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出现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反思原有社会管理思想体系的同时,不断的加强和完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管理;思想创新;实践一、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及职能所谓的社会管理,就是指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指导,人们在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活动。
社会管理职能体现了社会管理的实质,内容、目标和任务。
对社会管理职能的认知是合理的建立社会管理体系的基本前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
对社会管理职能的明确认知和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则有利于社会问题本身的解决。
社会管理不仅具有社会控制、社会决策、社会预测和社会保障等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计划、社会认知、社会协调、社会沟通和社会激励等功能。
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于整个社会,特别是转型期的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一)社会管理创新基本概念及任务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举措,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来努力实现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良好的社会稳定。
社会管理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因此社会管理创新更应该把握社会管理的内在规律,从中寻找出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源泉,从而形成社会良性的互动机制,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持续发展。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政府,管理社会虽然都没有绝对固定的一种或几种模式,但却有一定的方向可以遵循;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创新思路,但却有基本的发展趋势。
社会治理的革新2024年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
公共服务多元化
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是指政府、市 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 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多元化供给模式可以促进公共服 务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公共服务 的竞争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多元化供给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 公众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公共服 务的质量和效率。
多元化供给模式可以减轻政府的 财政压力,提高公共服务的可持 续性。
社会治理革新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智能化: 利用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技术提 高社会治理效率
精细化、个性化: 针对不同人群和 需求,提供个性 化、精细化的社 会服务
社会化、参与化: 鼓励社会组织和 公众参与社会治 理,形成合力
法治化、规范化: 加强法治建设, 规范社会治理行 为,保障公民权 益
03
2024年社会治理的 创新模式
跨界合作:加强 政府、企业、社 会组织之间的合 作,共同推动公 共服务创新
社区参与:鼓励 社区居民参与公 共服务创新,提 高公共服务的针 对性和满意度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公共服务个性化
智能化服务:利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智能化 的公共服务
定制化服务:根据个人需求 提供定制化的公共服务
参与式服务:鼓励公众参与 公共服务的设计和提供,提
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跨界合作:不同部门、行业 之间的合作,共同提供综合
性的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市场化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定义:将公共服务交给市场,由市场提供和分配资源 优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缺点:可能导致不公平,增加社会风险 案例: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社会需求多样化,需要满足 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期望
社会变迁与社会创新
社会变迁与社会创新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社会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社会变迁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多层次的过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变化,如制度、经济、文化、科技等。
而社会创新则是面对社会变迁所产生的挑战和需求,人们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寻找并实现新的解决方案、新的机制和新的方式。
一、社会变迁的背景与影响社会变迁往往与历史的变迁密不可分。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革命往往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如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
这些事件和革命不仅颠覆了旧的制度和规则,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模式。
社会的演进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需要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和适应。
社会变迁对于个体和群体来说,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一方面,社会变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带来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社会变迁也导致了新的问题和矛盾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了冲击。
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了人口过剩、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社会创新的内涵与形式社会创新是为了应对社会变迁而产生的一种行动。
它不仅涉及到技术上的创新,更包括制度、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社会创新的内涵包括: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效益、创造社会价值和推动社会变革。
社会创新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个人的创新行为,也可以是组织或机构的创新实践。
社会创新可以涵盖多个领域,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
社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创新。
社会创新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需要不同领域和背景的人们共同思考和探索。
社会创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想法,还需要有勇气和行动力去实施。
只有把创新变成现实,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社会变迁与社会创新的关系社会变迁和社会创新是紧密相连的。
社会变迁推动了社会创新的需求和动力,而社会创新又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和反映。
社会变迁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人们通过创新思维和行动去寻找解决方案。
制度创新与社会变迁
制度创新与社会变迁一、前言制度创新与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反映了社会对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也体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所需要的新的制度。
通过对制度创新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变迁。
二、制度创新的定义与特点制度创新是指针对当前制度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创立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以实现旧制度所不能实现的管理目标。
其主要特点包括:1、客观性。
制度创新的动因是来自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它需要更严格、更灵活、更符合发展需求的管理制度。
2、主动性。
制度创新需要在实践中寻找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而创造新的管理制度。
3、ⅹ久性。
制度创新的成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地实践验证和不断地修正完善。
三、制度创新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制度创新对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新的制度安排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符合国情、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制度。
2、促进社会和谐。
制度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更好地调动市场机制的效应,从而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公正。
3、促进社会进步。
制度创新能够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体系,强化社会的创新能力,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打造强大支撑。
四、实践中的制度创新案例1、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战略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下的重要创新,构建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新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
京津冀三区一体化,为实现经济基础协同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口资源协同优化、环境资源协同保护等多重目标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制度创新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村互联网+服务农村互联网+服务是一种创新的农村经营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乡村服务向更高效、更便捷、更具规模和集约化转型发展。
它为乡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支撑,对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打造新型农业、农村和农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管理创新的“变”与“不变”
周杏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为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应当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一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
面对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变”是形势所需、当务之急。
首先,在观念理念上变。
从当前工作实际来看,一些干部对社会管理比较陌生,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体制下面那套理念、那套做法,把“管理”简单地理解为“管控”,认为管理就是把人管住。
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理念的转变。
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真正做到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靠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共同改善管理。
其次,在体制机制上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流动的社会人口、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与日趋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需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这就势必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当下,尤其需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
大
力发展社会组织,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做法,解决好越位、错位与缺位的问题。
第三,在方式方法上变。
在社会管理中,有些同志还是习惯于运用高压的“硬”手段,不习惯用沟通协调、道德约束、自律互律的“软”手段。
因此,我们要更加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从习惯于事后“灭火”,转变到源头“防火”;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转变到重视运用经济、文化、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
另一方面,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进程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发扬群众工作优良传统,不但不能变,而且应该长期坚持,并且在工作实践中发扬光大。
一是“民为本”的发展取向不能变。
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
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四问四求”,即问政于民求发展之道,问需于民求平安之方,问计于民求和谐之举,问策于民求创新之路。
实践证明,这对于主动顺应民意,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是“民为主”的工作方略不能变。
一切社会管理过程
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只有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作用发挥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才能真正让社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民为重”的考量标准不能变。
只有把群众的感受作为工作的“晴雨表”,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使人民群众感到真真切切的变化,社会管理创新才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