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诗》与历史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论饶宗颐诗词的清气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广东潮州人。
饶先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明,弱冠之年,即续成其尊人饶锷之《潮州艺文志》。
年十九,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修志馆兼任纂修。
饶先生治学甚广,设计甲骨、简帛、经学、礼乐、宗教、历史、中外关系、敦煌、潮学、史前文字、目录、艺术、古典文学等十数门类,又擅书画古琴,学艺双修。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之艺术大师。
著有《选堂诗词集》。
饶宗颐有两位伯父,一位叔父。
大伯父是画家,又是收藏家。
父亲饶锷,谙佛理,精考据,诗文造诣犹深,是晚清迄民初潮州颇有代表性的学者、诗人,选堂幼承家风,成为其自在、独立、充盈、坚毅的生命精神的基础。
常有人感慨,选堂先生是在娘胎里就读完书的,由此足见其早慧与禀性之天赋。
绕年少时曾赋联一对: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清代刘熙载曾经指出“诗品出于人品”。
所以,这一对联在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饶宗颐先生清高之节气。
下面,我们从几首饶先生的诗词中,来感受绕先生的清气。
这是饶宗颐先生十六岁时作的《咏优昙花诗》:异域有奇卉,植兹园池旁。
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
岂伊冰玉姿,无意狎群芳。
遂尔离尘垢,冥然返太苍。
太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
衰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
千载未足修,转瞬讵为逼。
达人解其会,保此恒安息。
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
优昙花,又被叫做优昙钵花、乌昙跋罗花,在梵语中为祥瑞花的意思。
《南史》曰:「优昙花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佛家《法华经》有云:“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如优钵昙花,时一现耳。
”后来,人们便以“昙花一现”比喻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饶宗颐的咏《优昙花诗》,既描绘了昙花的形神姿色,又赞美了她的品质情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饶宗颐的成熟思想和诗歌艺术特色。
第一首,作者吟咏了在自家莼园的荷花池旁,种植的两株昙花,每当夏末秋初月夜时分,昙花吐蕊,皎洁如霜,芳香袭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
关于国学大师饶宗颐简介
关于国学大师饶宗颐简介饶宗颐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
他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他贯通中西之学,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小传1917年,饶宗颐生于广东潮安。
父亲饶锷在家乡建有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
少年饶宗颐常躲进天啸楼里自学,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超强的自学能力。
在饶宗颐的回忆中:“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
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两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1935年,18岁的饶宗颐经温丹铭举荐,进入广东通志馆中,专职艺文纂修。
这段编纂地方志的经历,为他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打下深深的基础。
饶宗颐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
1962年,饶宗颐获得了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的“儒莲汉学奖”。
自此,饶宗颐、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并称为“甲骨五堂”。
饶宗颐饶宗颐的研究领域,囊括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等十三个门类,他出版著作六十余部,著述3000万言,仅《20世纪饶宗颐学术文集》浩浩十二卷,就达1000多万字。
2017年6月27日,百岁高龄的饶宗颐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展”开幕仪式,并与两位老学生:90岁的法国汉学泰斗汪德迈、91岁的德国汉学泰斗侯思孟会面。
他所追求的正是将中国文化传播海外。
饶宗颐的人生哲学饶宗颐曾诗云:“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这是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素材回放】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1岁。
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
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钟书、季羡林,南边只有一位,便是饶宗颐,按照武侠里的说法,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他的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不过这是个悬案,先说这句评价——“只要有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有报道说这句话出自金庸之口,也有记录说这是余秋雨说的。
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评价没人质疑过,观点经得起推敲。
1饶宗颐去世,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再次说起“国学大师"这四个字。
当年有人纷纷争抢“国学大师”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时候,饶宗颐既犀利又幽默地表了态,“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季羡林与饶宗颐)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的帽子纷纷送上,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2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饶宗颐进一步解释道,“‘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
”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素材解读】饶宗颐先生真是全才啊,罗列他涉猎的文化领域: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诗词、书画,会发现多数都是冷门,都是少人继承的事业.饶宗颐曾开玩笑说,在文化界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如今游子进入天堂,他留下的背影,显得愈加孤寂.最近这两年,甚嚣尘上的“大师饥渴症”有所缓解,伪国学大师人人喊打。
饶宗颐先生介绍
响 颇 大莲诸家,于李人物画不拘一山水画法造诣集 种篇 ,著 逾已 出 版学 、 简宗 教 学音 乐 、史 、 艺古 文 字围 广 博顾 问授 。中 文 大荣 誉奖,教授于理学院以后历文志》岁续,广东年
60
。
,。、,、,Fra bibliotek1917
他方来音
▪
作海饶短刊发专得及字在六渊作饶
出内教文及表著了华学文十博等教
了海授和各在六卓侨,学多,身授
不外为杂大世十越史敦,年精的是
可弘国文书界多的料煌语来通学学
磨扬际约刊各种成等学言,多者富
灭中汉有上大外就方,学孜种。五
的华学四的学,。面宗,孜外他车
贡文界百论术尚除都教古不语知,
献化及篇文期有了取学文倦。识著
。, 。,
,
▪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的文化明星,其对于历 史、考古、文学、经学、教育、书画等不 同领域均有涉猎,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香 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 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 漠了。”有人以为饶先生可以与季羡林齐 名,并称之为“南饶北季”。
贯通古今 海纳百川
▪ (三)饶宗颐在学术上与艺术上的造诣均达到相 当高的水准,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 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宗 匠。同时,他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圆融、 和谐的特点。整个二十世纪,一般知识人都觉得 一定要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新派”与 “旧派”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他却没有一种焦虑 与困惑。他的世界里,东方与西方没有鸿沟,古 代与现代之间没有裂罅。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 文化人格、与香港一地有极为重要的相似性。是 特殊的地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史现象。这一范式 所树立的标格,将对于未来的中国学术具有重要 启示意义。
饶宗颐诗词精选
饶宗颐诗词精选来源|水煮百年网整理2018年2月6日凌晨子时,国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饶宗颐先生仙逝,享年101岁。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
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其巨著《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册,学问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
此外,他还通多种外语,著作等身,精深博大,创一家之言。
艺术方面,饶宗颐在绘画、书法方面的造诣尤深。
他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
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曾得到张大千的赞赏。
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自成一格。
另外,饶宗颐是“东学西渐”的领军人物,曾任教的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悬挂饶宗颐书法及国画作品为荣。
与现当代国学家钱锺书、季羡林并称:“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西势竹叶肥大,晋嘉于甘露寺泼墨写之,图成因题暮雨催诗急,江风拂我衣。
山寒人自瘦,地暖竹能肥。
润叶和甘露,疏钟隐翠微。
随缘有墨戏,不必更言归。
锡兰官舍临湖晚兴蛮乡三月倦生涯,莫把山川比永嘉。
树密繁荫亏冷月,天长远水入流霞。
昏黄人有缠绵意,虚白波生顷刻花。
稍欲沈吟同泽畔,微风时与动窗纱。
夜访吴哥窟曲径江通欸乃村,冲寒何事叩重门。
疑云成阵蛙争鼓,残月无声犬吠昏。
荇藻陂池悲寂寞,龙蛇山泽想军屯。
塔铃不语今何世,聊欲寻诗石尚温。
宵游Bayon宫面面庄严孰化成,庙如老将树如兵。
嵯峨遥夜秋为厉,澒洞苍烟月渐生。
剩有鸱枭供夕食,更无熠耀作宵行。
迷阳忽蹈文身地,唤起荒凉万古情。
哥里益教授掌安哥窟重建之责,余笑谓君真神庙之毗湿奴矣。
媵之以诗到此休惊九折魂,江流石转斡乾坤。
凿山绩可追神禹,呵壁辞应待屈原。
老屋数间权作主,平湖千里识真源。
饶宗颐的诗:
饶宗颐的诗:
勉励学生,立意高远!
为了勉励学生薪火相传地“接”着自己做学问,饶宗颐曾郑重其事地赠诗给他们:
“更试为君唱,云山韶濩音。
芳洲搴杜若,幽涧浴胎禽。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天风吹海雨,欲鼓伯牙琴。
”
荷花诗歌,则融禅宗文学于一体,笔意澄明。
2010年8月6日,在中央文史研究馆,他受到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将自己创作的《荷花图》赠送给了总理。
这是一幅堪称诗书画三绝的画作,一枝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形简而神逸,辅以黄金加墨书写的一首自作词《一剪梅·花外神仙》:
“荷叶田田水底天,看惯桑田,洗却尘缘。
闲随秾艳共争妍,风也倏然,雨也恬然。
雨过风生动水莲,笔下云烟,花外神仙。
画中寻梦总无边,摊破云笺,题破涛笺。
”
此画以荷为题,以词为跋,寓意不言而喻:追求高洁如莲的宝贵精神;褒扬临危不惧、敢于迎接挑战的气魄;称颂刚正不阿、风雨不倒的品质。
饶宗颐《古村词》乡国情怀探析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6No.5Oct.2015第36卷第5期2015年10月饶宗颐《古村词》乡国情怀探析罗朝蓉(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521041)摘要:《古村词》是饶宗颐1979年由瑞士横越阿尔卑斯山入意大利沿途所作,其中饱含温馨秀丽的乡情回忆与羁旅行役的轻度感伤,由内而外地散发着浓郁的乡国情怀。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乡土之念:对故土刻骨铭心的思恋与追忆;故人之思:对故人的思念,对故知与亲人的念想;羁旅漂泊之感:故乡远隔,亲人友人远离,漂浮如寄,人生的漂泊感、孤独感、渺小感等油然而生。
关键词:饶宗颐;《古村词》;乡国情怀中图分类号:I 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5)05-0028-04乡国情怀,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是指远离故乡、故国因物感怀,而对历史、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乡亲所产生的深厚怀念与感思。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各种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促使下,去国离乡,深情缅怀家乡和祖国,吟唱出思乡思国的佳音。
饶宗颐先生亦无例外。
先生1917年出生于潮州,1949年移居香港,直至1979年,应中山大学之古文字学会议之邀,方才有机会首次返回内地,[1]香港与内地虽然近在咫尺,却乡关阻隔30年。
30年,该沉淀多少乡国之思?是年四月,饶先生由瑞士横越阿尔卑斯山赴意大利讲学,满目异国如画风景,徒增淡淡思乡情愁,有感而作《古村词》。
是集,竟无多少异域风光感叹,满纸多是温馨秀丽的乡情回忆与羁旅行役的轻度感伤。
诚如郭少棠所说:“在思乡、怀旧情结下,异乡的一切皆不如故乡的美好,现实所遭遇的均不及旧日的,即使属于同一物象或近似物象亦是如此。
”[2]钱仲联先生对《古村词》评价极高:“《古村词》一帙,以白石空灵瘦劲之笔,状瑞士天外之观,追摄神光,缠绵本事,传掩抑之声,赴坠抗之节,缥缈千生,温凉一念。
饶的古诗词
饶的古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饶,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字眼。
在古代的诗词中,饶往往被用来形容丰富、富足、盛大等意义。
在诗歌中,饶常常与丰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富饶、充满祥和的世界之中。
在古代的诗词中,饶这个词常常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的诗人笔下,饶的寓意往往与福寿、丰收、快乐等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古代诗词中关于饶的写作吧。
唐代诗人李白在其《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中写道:“饶此山王在巫峡,云在松江青青桂爆。
”诗中以“饶此山王”指的是巫山,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山的景色之美和神秘之感。
而“云在松江青青桂爆”则写出了山间的松江美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讴歌。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其《蝉》一诗中写道:“林翠萧疏望,墟饶野绿愁。
”诗中以“墟饶野绿”形容大地郁郁葱葱的景色,表达了丰美、生机勃勃的意味。
而“翠萧疏望”的描绘则呈现出一种优美的风景画面,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
清代诗人袁牧在其《秋至》一诗中写道:“水皆澹澹酒兴摄,山逐饶饶乐扬扬。
花雁相遗空自怜,我伤胸臆久时香。
”诗中以“山逐饶饶乐扬扬”表达了山间的富饶与欢乐,展现了秋日的美好景色。
而“花雁相遗空自怜”描绘出动人的画面,引人深思,情感真挚。
古代诗词中关于饶的描写,常常以繁荣、富饶、美好为主题,表现出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这些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动人的情感,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让我们更加领略了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共同感悟古人诗词中关于饶的意蕴,领略其中的美好与神秘。
愿我们的生活也能如诗词中描绘的那样,充满饶盛和美好。
第二篇示例:在古代诗词中,饶常常与丰收、丰盛、充实等意义相联系,成为表达幸福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如《诗经》中的“饶以鱼”、“饶以黍”等诗句,旨在表达丰盛丰裕的生活状态。
而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鸣。
从饶宗颐题画诗看其“以诗生画”理念[未录]
从饶宗颐题画诗看其“以诗生画”理念[未录]饶宗颐,字伯廉、伯子、固庵,号选堂,1917年生于广东潮州市。
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
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教授。
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从事研究,又到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教授。
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
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
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
其学术范围广博,无论甲骨、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
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
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家面目。
人物画取法“白画”,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
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饶宗颐所作《云山千叠》,山势起伏绵延,近处迷离中透出一处幽美静谧的平坡,两位高人正置身其中闲谈,周围树木苍翠,中、远处山岚氤氲,青峰若隐若现。
山石披麻皴用浓墨,横直交错,平稳沉着,秀灵坚实。
云烟的回环缠绵,巧妙地将没有联系的山峰萦在一起,产生了超然绝世的宁静舒适感。
右侧配以婀娜多姿、带有隶笔韵味的行楷题写的一首七绝,使画面显得更潇洒秀丽,诗曰: 画家或苦不能诗,嫫母西施各异姿。
物论何曾齐不得,且看一画氤氲时。
题款“戊寅,选堂并题。
”这是饶宗颐在《选堂诗词集》的《题画诗》最后三首诗中的一首,强调了“以诗生画”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国,“诗画同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酝酿出醉人的画意,画意氤氲着浓郁的诗情,这种“诗”与“画”的有机统一,融合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从有限的画面中,感受到更深刻、更丰富的艺术底蕴,即 “像外之美”,“韵外之旨”。
学习《饶宗颐与中国诗学》课程的感想
学习《饶宗颐与中国诗学》课程的感想2012101347 王林明这学期选修的是古代文学,总共有四科:《唐宋词专题研究》、《宋诗导读》、《周易研究》和《饶宗颐与中国诗学》。
一学期的课上下来,我发现我最喜欢的还是《饶宗颐与中国诗学》这一门课。
《唐宋词专题研究》显得枯燥了点,《周易研究》又略显深奥了,至于《宋诗导读》中的许多诗又是以前接触学习过的,只有饶宗颐与中国诗学这一科让我的兴趣更浓厚些。
对于这门课程我有着许多的感想也有一些建议。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
很多学生对饶公的了解都很少,饶公是潮州人,我作为一个潮州人,对他也是知之甚少,更别说来自外地的那些同学们了,相信大家只是大概知道学界素有“南饶北季”和“南饶北钱”之称,但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术上有什么贡献我想大家就不知道了,所以对这样一个旷世奇才我觉得我们多点了解也是好的,一学期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
之前,我对饶公是一知半解的状态,大概知道他出生豪门,从小就喜好文学,天资聪明,后来辗转多地,做了很多的学术研究,知识渊博,被称为“汉学大师”。
但是学习完这门课程后,我受益匪浅,是对饶公的生平,在学术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我学习到了饶公的那种处世态度和治学精神。
家学渊源我想是一个很只重要的因素,饶公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家中的天啸楼就藏书十万余卷,当时与饶家来往的都是一些著名学者,耳濡目染,饶公从小在这种文学的熏陶下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沉静在他的书海里,甚至觉得学校的老师教不了他所要的知识,回家自学,读自己喜欢的书,只能说这是个特立独行的小神童。
饶公总是说他是个很会忍受孤独的人,从小他就不喜欢和同龄的小孩玩,他有着别的小孩所没有的成熟,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其说他在孤独中成长,还不如说他实在享受孤独,只要有书海的陪伴估计就够了吧。
物以类聚,人与群分,了解了饶公的经历后,我发现朋友很重要,应该交怎样的朋友,交到好的朋友真的可以让你受益一生,在研究学术的路上,他遇到了很多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朋友,有的还是忘年之交,在他的生活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让他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问研究上。
考古历史文献与文学史料 统一的
考古历史文献与文学史料统一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研究领域中,一直依赖于传世文献,将分朝代的作家作品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主流。
而随着考古发现的成果不断增多,古代文学研究也不断产生新的学术生长点。
首先,早期简帛和中古石刻文献的不断出土与公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古代甚至连司马迁都没有见过的史料,以这样的史料与传世文献相印证,还原了很多历史事实,订正了许多传世文献的讹误。
就先秦两汉时期而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里耶秦简、尹湾汉简、马王堆帛书的发现,有力地推进了古代文学研究。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孔子诗论》的发现引起人们探讨以前没有注意过甚至隐藏在传世文献背后的一些研究断层,如诗与志的关系、诗与情的关系、诗与乐的关系等,使得《诗经》的阐释与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二是众多新出简帛的发现扩充和拓展了“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自从20世纪初期王国维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以后,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传世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成为文史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法,盛行了一个多世纪。
进入21世纪之后,考古发现较20世纪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资料不断涌现,研究方法也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不断多元化。
三是运用考古文献研究文学的重要成果也不断涌现,除了对于《孔子诗论》的研究催生出众多学术论文之外,专题研究著作有黄灵庚的《楚辞与简帛文献》,综合研究著作有廖群的《先秦两汉文学考古学研究》等。
就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中古时期而言,考古发现集中于石刻碑志。
这些新材料对于文学研究极为有用,即以碑志而言,不仅是历史材料,同时也是一种文体,广义地说从史料到文体都具有文学上的价值。
21世纪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文学研究,也有三个方面的推进。
一是填补了北朝文学的空白,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一直呈现着不平衡的局面,长期以来,重视南朝而忽略北朝,谈到北朝文学,也仅仅注意南朝归北的庾信、王褒等人的诗赋和《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等为数不多的散文。
饶宗颐《秋兴和杜韵》诗学话语分析
饶宗颐《秋兴和杜韵》诗学话语分析
秋兴和杜韵是饶宗颐的一首诗,它描述了秋天的景色,以及秋天的节日气氛。
诗中描绘出的秋天是一个温馨而宁静的季节,它把人们带入一个美丽的世界,让人们享受秋天的美妙。
饶宗颐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多重的比喻,以表达对秋天的美妙和祥和的感受。
他把秋天比作一幅画,把秋天的景色比作一个温馨而又宁静的家,把杜韵比作一个温柔而又温暖的家庭。
他还使用了许多象征性的语言,如“秋音”,“秋色”,“秋风”等,来表达他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
此外,饶宗颐还使用了许多对比的手法,把秋天和春天进行对比,表达出秋天的美丽和宁静,以及秋天带来的家庭团聚的喜悦。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家庭团聚的热情。
总之,饶宗颐的诗《秋兴和杜韵》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和家庭团聚的优美诗歌,它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家庭团聚的热情。
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一个时代的结束
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一个时代的结束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8年第14期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去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先生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
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一代通儒。
”他的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
1917年,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的书香门第,饶宗颐的父亲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不但饱读诗书,还喜欢买书、藏书,将自己的藏书楼叫做“天啸楼”,有书达十万卷。
坐拥书城的饶宗颐,没有辜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
跟一般孩童不同,他最喜欢的不是玩耍,而是学习。
“那么多书,我整天看,就像孩子在玩。
我很早就能写诗填词,中国历史从哪一年到哪一年我都清楚,先后顺序不会搞乱。
”从《史记》到佛典,从老庄到还珠楼主,幼年的他无书不读,也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饶宗颐将自己的治学之路归结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如果说其中词学、目录学、书画更多要靠“观千剑而后识器”的遍览博观,那么其他几门学问,却非走路不可了。
1949年,饶宗颐来到香港,并从此扎根于此。
饶宗颐很早便意识到敦煌学的重要性,由于日本人对敦煌学研究精深,为此饶宗颐发愤学习日文与英文。
1964年,饶宗颐在法国期间,遍览欧洲所藏敦煌书卷,和学者戴密微共同出版《敦煌曲》,利用敦煌出土资料,全面探究了敦煌曲子词的起源问题。
后来,他又出版《敦煌白画》一书,在人们关注的敦煌壁画和绢花之外,首次研究了敦煌写卷中的白描画稿,填补了敦煌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饶宗颐:16岁的诗作被老先生唱和
龙源期刊网
饶宗颐:16岁的诗作被老先生唱和
作者:
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初中》2009年第07期
饶宗颐,字固庵,号选堂。
广东潮州人。
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
饶宗颐先生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州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父亲饶锷是钱庄老板,同时
也是当地著名学人,对佛学和经史素有研究。
饶家“天啸楼”藏书多达十余万卷,为当时粤东最负盛名的藏书楼。
饶宗颐出生时,父亲期待他能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所以取名“宗颐”,周敦颐曾在庐山创办濂溪书院,所以饶宗颐又字伯濂。
饶宗颐从小便显现出过人的聪慧,被冠以神童称号。
1937年,饶宗颐16岁,那时候他已经满口的诗文,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子了。
他的第一首诗也是这一年写的,诗题是《优昙花》,他父亲的一位老师把这篇作品发表在中山大学的文学杂志上,有很多老先生开始和他的诗。
1945年,饶宗颐和一批学者避难到蒙山,住在当地一个书香门第中。
家中的一个小伙子经常向他讨教请益,学习文学和史学知识。
这个小伙子,后来到了香港,成为了一代武侠小说宗师,他就是2009年初逝世的梁羽生。
责任编辑张家瑜。
饶宗颐词学研究文献综述
饶宗颐词学研究文献综述作者:郭孟杰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6期摘要:词学,是饶宗颐先生学术百花园里的一朵瑰丽奇葩,近年来,学术界有关饶宗颐词学方面的研究已渐成气候,尤其是对其在目录学、敦煌曲等领域的成果予以肯定,且有关形上词的讨论逐渐增多。
本文将回顾及整理国内外研究者对饶宗颐词学方面的研究文献,梳理研究脉络,总结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饶宗颐词学研究文献饶宗颐,字固庵,号选堂,1917年6月出生于广东潮安,幼承家学,学与艺合,融会贯通,治学范围极广,饶先生认为自己的学问有:敦煌学、甲骨文、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金石学、书画,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涉及从上古史前到明清。
譹訛纵观饶学,词学研究只占饶学的极少部分,却也独具风骚,开创一代风气,其词学成果有专著十三部(其中个别著作含诗文研究或与人合著),论文二十几篇,论文以敦煌曲、词乐、宋词、清词为主。
学术界对于饶先生词学的研究,是继“饶学”中敦煌学、史学、书画、宗教等领域研究之后的又一开拓。
近年来,研究渐成气候,20世纪90 年代以前,国际汉学界对饶先生在各个学术领域研究的评述,可参见郑炜明的《论饶宗颐》[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论文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饶先生词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对其史学、文学及艺术的研究进程中渐渐明晰且自成一家譺訛,大陆的研究者有刘梦芙、胡晓明、罗东升、赵松元、杨子怡等,港澳的研究者有罗慷烈、夏书枚、苏文擢、郭伟川、施议对、黄坤尧、郑炜明等。
一、总体概况饶先生的词学成果,黄坤尧在《饶宗颐的词学成就》中总结为包括“文献整理、词乐研究、清词研究、敦煌曲、词学评论、词境探索及填词写作各项”,词学专著“主要包括词乐、词史、词籍、词论、填词、鉴赏、词学研究、词学批评、词学史等领域”,并认为“词学只占他整体著述中的极少部分,却也成就显赫,具有学术上的领先地位,见解独到”譻訛。
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作者:三修来源:《晚晴》2013年第09期“我已經是97岁的老人,很快就98岁,实际上我不认老。
”蜚声中外的国学泰斗饶宗颐教授以带潮州口音的广东话表达雄心壮志。
“我记得刘海粟以90多岁高寿上黄山,我希望步他后尘,再去黄山!”饶宗颐——对这个名字陌生的,恐怕不仅仅是老百姓。
他是谁?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姑苏香腐”让他六岁扬名饶先生名“宗颐”,父亲饶锷为他取这名字,是要他师法北宋五子之首周敦颐。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县大富之家,早年家有藏书楼“天啸楼”,藏书以10万计,这使他从小在诗书画的环境中受到父亲和名师的教导。
他5岁读古典小说,从名师习书法;7岁写《后封神》;8岁读《通鉴纲目》;9岁学经史佛典;11岁学绘画……20岁前,已把香港新垦书局出的新书全部读完。
饶氏族人津津乐道于他6岁时的一件逸事:当年家乡一位文坛耆宿以城内特产“姑苏香腐”出谜,求唐诗一句,他当即答以“吴宫花草埋幽径”,语惊四座,传为佳话。
饶宗颐15岁时继承父亲遗志,续修《潮州艺文志》,直到2005年,由他任总纂的《潮州志》重新编印刊行,花时75年。
据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郑炜明介绍,饶先生至今著作约70余种,论文超过五百篇。
近十余年来,内地也开始出版他的著作,如《饶宗颐史学论著选》、《老子想尔注校正》、《梵学集》、《汉字树》等。
90高龄的饶先生现在每天都写字、画画。
他又选定了两个系列的重大选题,一个是《敦煌吐鲁番研究》,一个是《补资治通鉴研究》,并邀集海内外学者合力攻关,最后由饶先生统筹定稿。
现在两个系列已有20本专著在台湾出版,内地也同时出版了一部分。
中国文化最好部分是“隐”饶宗颐高寿又精神,令很多人羡慕。
“我年轻的时候,学过一点佛家的、儒家的、道家的东西,每天打坐。
我有个习惯,早上两三点钟就起来,做我的研究,做完后又回去睡觉。
”饶宗颐说。
饶宗颐先生1940年代散佚诗文拾零
饶宗颐先生1940年代散佚诗文拾零
刘文菊
【期刊名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4)003
【摘要】饶宗颐在1943-1949年期间历经战乱,感序抚时,诗才迸发,创作了大量诗作.但因颠沛流离,只有部分诗作留存,尚有不少诗作均已散佚.今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等收藏的民国报刊杂志文献,发现饶宗颐先生当时散佚的十几篇诗文,现汇集在此以备学界同仁查用.如果有更多史料查询,也许还能找回饶先生其它遗失的诗文.
【总页数】7页(P48-54)
【作者】刘文菊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饶宗颐先生目录学浅析——观《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有感
2.饶宗颐《〈慵石室诗钞〉序》评鉴——兼论饶宗颐先生的诗学思想
3.王阳明散佚诗文六则
4.查为仁散佚诗文考论
5.混浊年代的清新之风:民国时期女警察形象的建构与解读(1920s—1940s)——以报纸媒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与古史-- 从新出土楚简谈玄鸟传说与早期殷史
撮要
关于鸟的信仰与传说,自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种,最早见于《诗经》、屈原《离骚》、《天问》。
古人向来以祥鸟的出现得国视为吉兆,故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言。
对鸟的崇爱,千百年来受到世人传颂,由此玄鸟也带出了古代中国东方和西方的传说,以及东、西地域一系列文化现象的讨论。
自三十年代起至今一直是学界研讨的课题。
对于古史中神话的传说,每每是以「源分而流合」的形态,逐渐形成自身的系统,鸟的信仰也是如此。
从近十年来大量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互证,可以看出玄鸟在北方地区的代表信仰,从而导出我对玄鸟的古史观。
一鸟的崇拜和象征
飞鸟的信仰,文献上可以追溯到夏代或更前。
飞鸟是随着太阳的出入最具代表性者,「日出东方而入西极,万物莫不比方」直接反映了上古农耕时期先民对太阳与生命的崇拜与向往。
从仰韶时期的彩陶盆上面的花纹到浙江河姆渡骨匕上双鸟负日图案,充分显示当时人们之所以将太阳与鸟结合的意识,并非是出于盲目或偶然的。
从不同时代出土文物中,表明了鸟的文化内涵,所具有特定的含意,这不限于东方地区,早在西北地区已经自成体系。
从华县泉护村出土大陶鸮鼎,到后代凤鸟型测风仪器,说明了古人借凤字代表风,二字同音假借,风为上帝的使者,最早风占文字记录是在商代卜辞上出现。
成都金沙出土「四鸟绕日」金饰,证实了《山海经》「使四鸟」之神话,并非空穴来风。
商人用四风配以四方神明,成为以后四鸟配四时,五行的滥觞。
「玄」的意思为「黑」,代表北方,夏人尚黑,故「玄鸟」配上北方帝颛顼,其所居又称「玄宫」,故《吕氏春秋》列之于北音,古人又以鸟纪官、司历,来作为辨方位的象征代表,最近上海博物馆公布第二册楚简中《容成氏》篇记禹为五旗,以辨左右,竟然有「北方之旗以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深思和启迪,尤其是对研究古代地域方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玄鸟故事与简狄
玄鸟,既有主北土之含意,那么商人与玄鸟的传说,恐怕必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由来。
《楚辞》中多处记载夏代最后君王桀被成汤「败于有娀之虚,奔于鸣条」,商人是由「玄鸟致贻」而兴国的,成为屈原时代耳熟能详的流行传说。
有娀即是简狄。
王逸谓:「有娀国名谓帝喾之妃,契母简狄也」。
「有娀」的地望,地处不周之北,是在西方。
「鸣条」地在山西安邑,我们根据《殷本纪》所言:「有娀之虚」正好与《书
序》所说相吻合,可见「有娀之虚」近在鸣条,此地名称谓自古相承。
据《括地志》曰「以安邑北三十里即古鸣条陌」。
由此可证「有娀」地理不应在东夷,而应在西方,近于华山。
华山向来是西方的「冢山」,祀典地位至隆,根据郑玄的说法:「契本封商,国在太华(华山)之阳」,皇甫谧说:「上洛商是也」。
由此分析契所封之商,当在「太华之阳」为宜,何况与「有娀」地处「不周」同在西方,也相吻合。
上博楚简《容成氏》篇中,谈到汤伐桀事:「桀乃逃之鬲山…降自鸣条之隧」。
鬲山即历山。
卜辞作鬲,又作。
文献中多处记载:「古者舜耕历山」,「历山在河东」。
《水经注》谓:河东即南有历山,桀逃之鬲山氏,即河东的历山,可证「鸣条」地望在山西运城东北,与夏都安邑相近。
《诗经‧商颂》追溯商人的兴起认为商人是继承大禹治水的业绩,开拓疆土以此立国。
更有趣味的也有把简狄吞卵之神话,嫁接到大禹身上之说,与文献:「简狄吞卵而生契」说法迥异,又秦人先代亦有女修玄鸟吞卵,生大业的神话。
可见玄鸟吞卵种种故事在上古时期流传甚广,深入人心。
直接反映了图腾遗迹与对先祖崇拜是用「玄鸟」来作代表的,早期青铜器上有「玄鸟妇」的铭记便是一个最好之例证。
三楚简记玄鸟和坼背降生的传说
最令人惊异的是,上博楚简《子羔》篇中竟有玄鸟之记载,正好也与本校文物馆楚简有相同之处。
这几支简都提到禹是从划于背而生下的,同时又提到燕衔卵生契的故事,这些「背胁出生」「生而能言」如果不是出土楚简明明白白的记载,很难相信一向被认作出于纬侯后起之说的可靠性,现在看来要重新评估。
《帝王世纪》讲述了夏后氏,见流星,成梦感应吞珠,胸坼而生禹的故事。
又提到简翟(狄)在玄丘浴水,拾燕遗卵吞之,剖背生契。
这与纬书《书帝命验》、《尚书中侯》所说基本相近,可见燕衔卵生契之故事,在孔子时代已经家喻户晓盛行可知了!今天在出土楚简中得到了提前左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省和深思。
从金沙遗址的玉琮神像纹饰来分析,是良渚典型的神像向西传播,已被学界认同,可以看作古代越人的势力已远及蜀地。
从《世本》所言:「陆终氏娶鬼方氏女隤,从左右胁生出」。
我曾考证这种胁生坼背传说与波斯、印度有同样远源。
鬼方氏当为印欧语系人种,(拙作见于《燕京学报》新三期1997年) 从上博楚简「禹划背生,生而能言」一事看来,此中有外来影响,不是没有可能存在。
玄鸟的神话,在西土不仅是在传播上,而且古人在使用铜器上,结合玄鸟的纹饰,以此更完美地表达他们对祖先神灵的那份崇敬与虔诚。
著名的山西晋侯墓葬和赵卿战国墓,大量的鸟纹出现的人首鸟身像,不能不引起人们注意,认为是受到西周立国「赤乌衔珪」的影响,人面鸟身形象显示出远古先民崇祀少昊,西土文化在当时晋地的残留遗迹。
日出的扶木与日入
的若木都以鸟象征太阳,被视为神物,马王堆汉初兵阴阳的《刑德》帛书,记风占,战事缓急,自人静至于鸡鸣时刻,有「以午夜之昏,至于人静,见玄鸟于(北)斗旁」之语。
说明古代「玄鸟」亦被使用于军事占候。
四川三星堆巨大铜神树称为建木、若木,受到举世震憾。
与其说是古蜀人对太阳无限崇拜,倒不如说是玄鸟传说之下的故事,比较为明确罢了!
玄鸟的传说,自古不分东、西,就像人们对鸟的信仰也不分东、西地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