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第7章 波动
大学物理 第7章 机械波
(1)以点A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动方程. (2)以距点A为5m处的点B为坐 标原点,写出波动方程; (3)写出传播方向上点C、点D的简谐运动方 程; (4)分别求出BC和CD两点间的相位差.
u • C 8m • B 5m • A 9m
u
解:已知 u=20m/s
频率与周期的关系为:
波速(u) : 振动状态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
波速与波长、周期和频率的关系为:
1 T
u
T
7.1.4、球面波和平面波
波场--波传播到的空间。
波线(波射线)--代表波的传播方向的射线。
波面--波场中同一时刻振动位相相同的点的轨迹。
波前(波阵面)--某时刻波源最初的振动状态 传到的波面。 各向同性均匀介质中,波线恒与波面垂直.
x ut y( x x , t t ) A cos[ ( t t ) 0 ] u x A cos[ ( t ) 0 ] u
t时刻的波形方程
u
y( x x , t t ) y( x , t )
例题1: 一平面简谐波以速率u = 20m/s沿直线传播. 已知在传播路径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声波、水波 波动是一切微观粒子的属性,
与微观粒子对应的波称为物质波。
各种类型的波有其特殊性,但也有普遍的共性, 有类似的波动方程。
7.1.1 机械波的产生
(1)有作机械振动的物体,即波源
(2)有连续的媒质 y
v x 如果波动中使介质各部分振动的回复力是弹性力, 则称为弹性波。
p I wu S
1 2 2 I A u 2
中国民航大学 大学物理学 第7章 波动
B
x1
A
u
x
P
x 1 y ( x, t ) A cos[ 4π (t )] u 8
x1 1 (2) B 点振动方程为:yB (t ) A cos[ 4π (t )] u 8 x x1 1 y ( x, t ) A cos[ 4π (t )] 波函数为: u 8 x 1 (3) 以 A 为原点: y ( x, t ) A cos[ 4π (t )] u 8 x x1 1 )] 以 B 为原点: y ( x, t ) A cos[ 4π (t u 8
2
y (cm)
2
u
2 4
6 t (s)
2
O
(2)令 t = 3 s
y t 3 2 10 cos x 10 x 2 2 10 cos 2 20
2
t = 3 s 时的波形曲线:
y (cm)
2
u
10 20
2
O
30 x (m)
体变
定义:一块物质受到的压强改变时,其体积也会发生改变,称 为体应变。 实验表明:在弹性限度内,压 强增量 p正比于体应变V V,即
p p
V V V
p K (V V )
其中 K——体变模量
1 单位体积弹性势能: p K (V V ) 2 2
E,G,和K决定于材料的特性
例 一平面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已知其波函数为
y 0.04 cos (50t 0.10 x) m
求 (1) 波的振幅、波长、周期及波速; (2) 质点振动的最大速度。 解 (1)
比较法(与标准形式比较)
大学物理课件-第7章 波动
2.波源是否一定在原点?
如下图已知一沿X 轴正向传播,波速为u的波,p点振动方程为 yp=Acos(ωt+φ),求波函数
Yl
O
P
X
yAco s(txl)
u
yy A A cco o sst( t l)2 x l)
u 鞍山科技大学 姜丽娜
14
四、 波函数的意义
波线和波面是为形象描述波的传播而引入的假想的线和面。
⑴波线: 沿波的传播方向所画出的有向线段称波线。
⑵波面: 波在传播过程中,每一时刻,振动位相相同点的轨 迹的统称。波线垂直于波面。
波前:某一时刻振动位相所到达的各点连成的面。
平面波:波阵面为平面的波动称平面波。见(图a)
波面
波线
图(a) 鞍山科技大学 姜丽娜
3.问题: 波动传播的是什么?
波动是振动状态的传播,既{x、v}或 (ωt+φ) 的传播;也是 振动能量的传播。振动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沿振动的传播 方向移动,而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如死水潭中漂 浮的树叶)。
鞍山科技大学 姜丽娜
5
二、波动的概念
1.行波:扰动的传播。
2.脉冲:抖动一次的扰动。
意义:当波沿X轴正向传播时x>0的点位相落后于原点;x<0的 点位相超前于原点。
当波沿X 轴负向传播时
y y A A ccoo s (stt (u x) 鞍山2 科 技大 学 x姜A )丽c娜 o2 s(T t x)13
问题:
1. 2πx /λ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x点与原点的位相差。
4
6
0.0c 2o3st (x1)
3 12
鞍山科技大学 姜丽娜
大学物理(波动光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波动光学知识点总结)contents•波动光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干涉理论与应用目录•衍射理论与应用•偏振光理论与应用•现代光学技术发展动态简介波动光学基本概念与原理01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横波性质,其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描述光波的物理量包括振幅、频率、波长、波速等,其中波长和频率决定了光的颜色。
光波的传播遵循波动方程,可以通过解波动方程得到光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光波性质及描述方法干涉现象是指两列或多列光波在空间某些区域相遇时,相互叠加产生加强或减弱的现象。
产生干涉的条件包括: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
常见的干涉现象有双缝干涉、薄膜干涉等,可以通过干涉条纹的形状和间距等信息来推断光源和介质的性质。
干涉现象及其条件衍射现象及其分类衍射现象是指光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
衍射现象可以分为菲涅尔衍射和夫琅禾费衍射两种类型,其中菲涅尔衍射适用于障碍物尺寸与波长相当或更小的情况,而夫琅禾费衍射适用于障碍物尺寸远大于波长的情况。
常见的衍射现象有单缝衍射、圆孔衍射等,可以通过衍射图案的形状和强度分布等信息来研究光波的传播规律和介质的性质。
偏振现象与双折射偏振现象是指光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动方向受到限制的现象。
根据振动方向的不同,光波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其中只有横波才能发生偏振现象。
双折射现象是指某些晶体在特定方向上对光波产生不同的折射率,使得入射光波被分解成两束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偏振光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光学器件如偏振片、偏振棱镜等中有重要应用。
通过研究偏振现象和双折射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开发新型光学器件和技术的可能性。
干涉理论与应用02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原理及结果分析实验原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基于光的波动性,通过双缝产生的相干光波在空间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光波通过双缝后会在屏幕上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条纹间距与光波长、双缝间距及屏幕到双缝的距离有关。
大学物理物理学课件振动与波动
大学物理物理学课件振动与波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大学物理教材的“振动与波动”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振动的基本概念、简谐振动的特点、周期性波动的特性、波的传播与干涉、衍射等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振动与波动的基本概念,理解简谐振动的特点,掌握周期性波动的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振动与波动的数学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2. 教学重点:简谐振动的特点,周期性波动的特性,波的传播与干涉、衍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振动实验仪、波动演示仪。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振动与波动现象,如音叉振动、水波传播等,引发学生对振动与波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振动与波动的基本概念,讲解简谐振动的特点,阐述周期性波动的特性。
3. 例题讲解:分析振动与波动的数学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通过示例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振动实验和波动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振动与波动现象。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振动与波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知识拓展:介绍振动与波动的研究领域及其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学术追求。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振动与波动的基本概念、简谐振动的特点、周期性波动的特性、波的传播与干涉、衍射等现象的关键词和公式。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振动与波动的基本概念答案:振动是指物体围绕其平衡位置做周期性的往复运动;波动是指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2. 题目二:简谐振动的特点答案:简谐振动是指物体在恢复力作用下,围绕平衡位置做周期性的往复运动,且满足胡克定律。
3. 题目三:周期性波动的特性答案:周期性波动是指波动过程中,质点振动的形式和振幅不变,周期性变化的物理量随时间呈正弦或余弦函数变化。
大学物理光学与波动
大学物理光学与波动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光学与波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光学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波动研究波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学物理中的光学与波动。
一、光的传播与光速度光的传播是指光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根据光的波动理论,光是一种经典电磁波,具有特定的波长和频率。
光的传播速度通常用光速来表示,即299,792,458米每秒。
光速的确定为物理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准,也被用来定义其他基本物理量(如电磁学中的电磁波速度)。
二、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是指光从一个介质界面上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现象。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在两个介质交界处发生折射时,入射角、折射角和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一个数学关系。
这个关系可以用来解释光在水中折射时出现的折射现象。
三、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互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的现象。
光的干涉现象可以通过杨氏实验来观察和解释。
光的干涉现象在光学中具有重要应用,如干涉仪、薄膜干涉等。
光的衍射则是指光通过一个或多个小孔或尺寸比光的波长大得多的孔径时,光波发生弯曲和重新扩散的现象。
衍射现象可以用夫琅禾费衍射公式来计算和描述。
四、光的偏振与波片偏振光是指只在一个特定方向上振动的光。
偏振光的特点是具有固定的振动方向,可以通过使用波片(如偏振片)来实现对光的偏振处理。
波片是一种光学元件,可以选择性地使特定方向的光通过,而阻止其他方向的光通过。
五、声波与光波除了电磁波中的光波之外,波动学还研究其他类型的波,比如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压力变化在介质中传播而成的。
与光波不同,声波需要介质提供承载的媒介来传播。
总结:光学与波动作为大学物理的重要内容,涵盖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以及其他类型的波动现象。
通过研究光学与波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性质、波的传播规律和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应用方面,光学与波动在激光技术、光纤通信、光学显微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大学物理第四版课后习题及答案波动
第十四章波动14-1 一横波再沿绳子传播时得波动方程为[]x m t s m y )()5.2(cos )20.0(11---=ππ;1求波得振幅、波速、频率及波长;2求绳上质点振动时得最大速度;3分别画出t=1s 和t=2s 时得波形,并指出波峰和波谷;画出x=1.0m 处质点得振动曲线并讨论其与波形图得不同;14-1 ()[]x m t s m y )(5.2cos )20.0(11---=ππ分析1已知波动方程又称波函数求波动的特征量波速u 、频率ν、振幅A 及彼长 等,通常采用比较法;将已知的波动方程按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 ⎝⎛=0cos ϕωu x t A y 书写,然后通过比较确定各特征量式中前“-”、“+”的选取分别对应波沿x 轴正向和负向传播;比较法思路清晰、求解简便,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2讨论波动问题,要理解振动物理量与波动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例如区分质点的振动速度与波速的不同,振动速度是质点的运动速度,即dt dy v =;而波速是波线上质点运动状态的传播速度也称相位的传播速度、波形的传播速度或能量的传播速度,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介质不变,彼速保持恒定;3将不同时刻的t 值代人已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不同时刻的波形方程)(x y y =,从而作出波形图;而将确定的x 值代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该位置处质点的运动方程)(t y y =,从而作出振动图;解1将已知波动方程表示为()()[]115.25.2cos )20.0(--⋅-=s m x t s m y π 与一般表达式()[]0cos ϕω+-=u x t A y 比较,可得0,5.2,20.001=⋅==-ϕs m u m A则 m v u Hz v 0.2,25.12====λπω2绳上质点的振动速度()()()[]1115.25.2sin 5.0---⋅-⋅-==s m x t s s m dt dy v ππ 则1max 57.1-⋅=s m v3 t=1s 和 t =2s 时的波形方程分别为()[]x m m y 115.2cos )20.0(--=ππ()[]x m m y 125cos )20.0(--=ππ波形图如图14-1a 所示;x =1.0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t s m y 15.2cos )20.0(--=π 振动图线如图14-1b 所示;波形图与振动图虽在图形上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表示某确定时刻波线上所有质点的位移情况,而后者则表示某确定位置的时间变化的情况;14-2 波源作简谐运动,其运动方程为t s m y )240cos()100.4(13--⨯=π,它所形成得波形以30m/s 的速度沿一直线传播;1求波的周期及波长;2写出波的方程;14-2 t s m y )240cos()100.4(13--⨯=π分析 已知彼源运动方程求波动物理量及波动方程,可先将运动方程与其一般形式()0cos ϕω+=t A y 进行比较,求出振幅地角频率ω及初相0ϕ,而这三个物理量与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0cos ϕω+-=u x t A y 中相应的三个物理量是相同的;再利用题中已知的波速U 及公式T /22ππνω==和uT =λ即可求解;解1由已知的运动方程可知,质点振动的角频率1240-=s πω;根据分析中所述,波的周期就是振动的周期,故有s T 31033.8/2-⨯==ωπ波长为m uT 25.0==λ2将已知的波源运动方程与简谐运动方程的一般形式比较后可得0240100.4013==⨯=--ϕπω,,s m A故以波源为原点,沿X 轴正向传播的波的波动方程为()[]])8()240cos[()100.4(cos 1130x m t s m u x t A y ----⨯=+-=ππϕω14-3 以知以波动方程为])2()10sin[()05.0(11x m t s m y ---=π;1求波长、频率、波速和周期;2说明x=0时方程的意义,并作图表示;14-3])2()10sin[()05.0(11x m t s m y ---=π分析采用比较法;将题给的波动方程改写成波动方程的余弦函数形式,比较可得角频率;、波速U,从而求出波长、频率等;当x 确定时波动方程即为质点的运动方程)(t y y =; 解1将题给的波动方程改写为]2/)5/)(10sin[()05.0(11πππ-⋅-=--s m x t s m y 与()[]0cos ϕω+-=u x t A y 比较后可得波速 角频率110-=s πω,故有m uT s T Hz 14.32.0/10.52/======λνπων,,2由分析知x=0时,方程表示位于坐标原点的质点的运动方程图13—4;]2/)10cos[()05.0(1ππ-=-t s m y14-4 波源作简谐振动,周期为,若该振动以100m/s 的速度传播,设t=0时,波源处的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求:1距离波源15.0m 和5.0m 两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和初相;2距离波源16.0m 和17.0m 两处质点的相位差;14-4分析1根据题意先设法写出波动方程,然后代人确定点处的坐标,即得到质点的运动方程;并可求得振动的初相;2波的传播也可以看成是相位的传播;由波长A 的物理含意,可知波线上任两点间的相位差为λπϕ/2x ∆=∆;解1由题给条件 T = s,u =100 m ·s -l,可得m uT s T 2100/21====-λππω;当t =0时,波源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因而由旋转矢量法可得该质点的初相为)或2/3(2/0ππϕ-=;若以波源为坐标原点,则波动方程为]2/)100/)(100cos[(11ππ-⋅-=--s m x t s A y距波源为 x 1=和 x 2=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分别为]5.15)100cos[(11ππ-=-t s A y]5.5)100cos[(12ππ-=-t s A y它们的初相分别为πϕπϕ5.55.152010-=-=和若波源初相取2/30πϕ=,则初相πλπϕϕϕ=-=-=∆/)(21221x x ,;2距波源 16.0 m 和 17.0 m 两点间的相位差πλπϕϕϕ=-=-=∆/)(22121x x14-5 波源作简谐振动,周期为×10-2s,以它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时为时间起点,若此振动以u=400m/s 的速度沿直线传播;求:1距离波源8.0m 处质点P 的运动方程和初相;2距离波源9.0m 和10.0m 处两点的相位差;14-5解分析同上题;在确知角频率1200/2-==s T ππω、波速1400-⋅=s m u 和初相)或2/(2/30ππϕ-=的条件下,波动方程 ]2/3)400/)(200cos[(11ππ+⋅-=--s m x t s A y位于 x P = m 处,质点 P 的运动方程为]2/5)(200cos[(1ππ-=-t s A y p该质点振动的初相2/50πϕ-=P ;而距波源 m 和 m 两点的相位差为2//)(2/)(21212ππλπϕ=-=-=∆uT x x x x如果波源初相取2/0πϕ-=,则波动方程为]2/9)(200cos[(1ππ-=-t s A y质点P 振动的初相也变为2/90πϕ-=P ,但波线上任两点间的相位差并不改变;14-6 有一平面简谐波在介质中传播,波速u=100m/s,波线上右侧距波源O 坐标原点为75.0m 处的一点P 的运动方程为]2/)2cos[()30.0(1ππ+=-t s m y p ;求1波向x 轴正方向传播时的波动方程;2波向x 轴负方向传播时的波动方程;14-6]2/)2cos[()30.0(1ππ+=-t s m y p分析在已知波线上某点运动方程的条件下,建立波动方程时常采用下面两种方法:1先写出以波源O 为原点的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利用已知点P 的运动方程来确定该波动方程中各量,从而建立所求波动方程;2建立以点P 为原点的波动方程,由它来确定波源点O 的运动方程,从而可得出以波源点O 为原点的波动方程;解11设以波源为原点O,沿X 轴正向传播的波动方程为()[]0cos ϕω+-=u x t A y将 u =100 m ·s -‘代人,且取x 二75 m 得点 P 的运动方程为()[]075.0cos ϕω+-=s t A y p与题意中点 P 的运动方程比较可得 A =、12-=s πω、πϕ20=;则所求波动方程为)]100/)(2cos[()30.0(11--⋅-=s m x t s m y p π2当沿X 轴负向传播时,波动方程为()[]0cos ϕω++=u x t A y将 x =75 m 、1100-=ms u 代人后,与题给点 P 的运动方程比较得A = 、12-=s πω、πϕ-=0,则所求波动方程为])100/)(2cos[()30.0(11ππ-⋅+=--s m x t s m y解21如图14一6a 所示,取点P 为坐标原点O ’,沿O ’x 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分析,当波沿该正方向传播时,由点P 的运动方程,可得出以O ’即点P 为原点的波动方程为]5.0)100/)(2cos[()30.0(11ππ+⋅-=--s m x t s m y将 x=-75 m 代入上式,可得点 O 的运动方程为t s m y O )2cos()30.0(1-=π由此可写出以点O 为坐标原点的波动方程为)]100/)(2cos[()30.0(11--⋅-=s m x t s m y π2当波沿河X 轴负方向传播时;如图14-6b 所示,仍先写出以O ’即点P 为原点的波动方程]5.0)100/)(2cos[()30.0(11ππ+⋅+=--s m x t s m y将 x=-75 m 代人上式,可得点 O 的运动方程为])2cos[()30.0(1ππ-=-t s m y O则以点O 为原点的波动方程为])100/)(2cos[()30.0(11ππ-⋅+=--s m x t s m y讨论对于平面简谐波来说,如果已知波线上一点的运动方程,求另外一点的运动方程,也可用下述方法来处理:波的传播是振动状态的传播,波线上各点包括原点都是重复波源质点的振动状态,只是初相位不同而已;在已知某点初相平0的前提下,根据两点间的相位差λπϕϕϕ/2'00x ∆=-=∆,即可确定未知点的初相中小14-7 图14-7为平面简谐波在t=0时的波形图,设此简谐波的频率为250Hz,且此时图中质点P 的运动方向向上;求:1该波的波动方程;2在距原点O 为7.5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与t=0时该点的振动速度;14-7分析1从波形曲线图获取波的特征量,从而写出波动方程是建立波动方程的又一途径;具体步骤为:1.从波形图得出波长'λ、振幅A 和波速λν=u ;2.根据点P 的运动趋势来判断波的传播方向,从而可确定原点处质点的运动趋向,并利用旋转关量法确定其初相0ϕ;2在波动方程确定后,即可得到波线上距原点O 为X 处的运动方程y =yt,及该质点的振动速度v =dy /d t;解1从图 15- 8中得知,波的振幅 A = 0.10 m,波长m 0.20=λ,则波速13100.5-⋅⨯==s m u λν;根据t =0时点P 向上运动,可知彼沿Ox 轴负向传播,并判定此时位于原点处的质点将沿Oy 轴负方向运动;利用旋转矢量法可得其初相3/0πϕ=;故波动方程为()[]]3/)5000/)(500cos[()10.0(cos 110ππϕω+⋅+==++=--s m x t s m u x t A y2距原点 O 为x=7.5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12/13)500cos[()10.0(1ππ+=-t s m yt=0时该点的振动速度为1106.4012/13sin )50()/(--=⋅=⋅-==s m s m dt dy v t ππ14-8 平面简谐波以波速u=0.5m/s 沿Ox 轴负方向传播,在t=2s 时的波形图如图14-8a 所示;求原点的运动方程;14-8分析上题已经指出,从波形图中可知振幅A 、波长λ和频率ν;由于图14-8a 是t =2s 时刻的波形曲线,因此确定 t = 0时原点处质点的初相就成为本题求解的难点;求t =0时的初相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波形平移法、波的传播可以形象地描述为波形的传播;由于波是沿 Ox 轴负向传播的,所以可将 t =2 s 时的波形沿Ox 轴正向平移m s s m uT x 0.12)50.0(1=⨯⋅==∆-,即得到t=0时的波形图14-8b,再根据此时点O 的状态,用旋转关量法确定其初相位;解由图 15- 9a 得知彼长m 0.2=λ,振幅 A= 0.5 m;角频率15.0/2-==s u πλπω;按分析中所述,从图15—9b 可知t=0时,原点处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并由旋转矢量图14-8C 得到2/0πϕ=,则所求运动方程为]5.0)5.0cos[()50.0(1ππ+=-t s m y14-9 一平面简谐波,波长为12m,沿Ox 轴负方向传播,图14-9a 所示为x=1.0m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求此波的波动方程;14-9分析该题可利用振动曲线来获取波动的特征量,从而建立波动方程;求解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图14-9a 写出它所对应的运动方程;较简便的方法是旋转矢量法参见题13-10; 解 由图14-9b 可知质点振动的振幅A =0.40 m,t =0时位于 x =1.0m 的质点在A /2处并向Oy 轴正向移动;据此作出相应的旋转矢量图14-9b,从图中可知30πϕ-=';又由图 14-9a 可知,t =5 s 时,质点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由图14-9b 可看出65πω=t ,因而得角频率16-=s πω;由上述特征量可写出x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3)6cos[()40.0(1ππ+=-t s m y 采用题14-6中的方法,将波速10.12-⋅===s m T u πλωλ代人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cos[0ϕω++=u x t A y 中,并与上述x =1.0m 处的运动方程作比较,可得20πϕ-=,则波动方程为()⎪⎭⎫ ⎝⎛-⋅+=--20.1)6(cos )40.0(11ππs m x t s m y14-10 图14-10中I 是t=0时的波形图,II 是t=时的波形图,已知T>,写出波动方程的表达式;14-10分析 已知波动方程的形式为])(2cos[0ϕλπ+-=x T t A y从如图15—11所示的t =0时的波形曲线Ⅰ,可知彼的振幅A 和波长λ,利用旋转矢量法可确定原点处质点的初相0ϕ;因此,确定波的周期就成为了解题的关键;从题给条件来看,周期T 只能从两个不同时刻的波形曲线之间的联系来得到;为此,可以从下面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l 由曲线Ⅰ可知,在 tzo 时,原点处的质点处在平衡位置且向 Oy 轴负向运动,而曲线Ⅱ则表明,经过0;1s 后,该质点已运动到 Oy 轴上的一A 处;因此,可列方程s T kT 1.04=+,在一般情形下,k= 0, 1,2,…这就是说,质点在 0;1 s 内,可以经历 k 个周期振动后再回到A 处,故有)25.0()1.0(+=k s T ;2从波形的移动来分析;因波沿Ox 轴正方向传播,波形曲线Ⅱ可视为曲线Ⅰ向右手移了T t t u x ∆=∆=∆λ;由图可知,4λλ+=∆k x ,故有T t k ∆=+λλλ4,同样也得)25.0()1.0(+=k s T ;应当注意,k 的取值由题给条件 T >所决定;解 从图中可知波长m 0.2=λ,振幅A =0.10 m;由波形曲线Ⅰ得知在t=0时,原点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且向 Oy 轴负向运动,利用旋转矢量法可得2/0πϕ=;根据上面的分析,周期为⋅⋅⋅=+=,2,1,0,)25.0()1.0(k k s T由题意知 T >,故上式成立的条件为,可得 T =;这样,波动方程可写成()()ππ5.00.24.02cos )10.0(+-=m x s t m y14-11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2()4cos[()08.0(11x m t s m y ---=ππ;求1t=时波源及距波源0.10m 两处的相位;2离波源0.80m 处及0.30m 两处的相位;14-11()[]x m t s m y 112)4(cos )08.0(---=ππ解1将t =和x=0代人题给波动方程,可得波源处的相位πϕ4.81=将t =和x = m 代人题给波动方程,得 m 处的相位为πϕ2.82=从波动方程可知波长;这样, m 与 m 两点间的相位差πλπλ=∆⋅=∆x 214-12 为了保持波源的振动不变,需要消耗的功率;若波源发出的是球面波设介质不吸收波的能量;求距离波源5.0m 和10.0m 处的能流密度;14-12分析波的传播伴随着能量的传播;由于波源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的能量恒定,且介质不吸收能量,敌对于球面波而言,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半径的球面的能量即平均能流相同,都等于波源消耗的功率户;而在同一个球面上各处的能流密度相同,因此,可求出不同位置的能流密度 P I =;解由分析可知,半径户处的能疏密度为 24r P I π=当 r 1=5;0 m 、r 2= m 时,分别有222111027.14--⋅⨯==m W r P I π232221018.34--⋅⨯==m W r P I π14-13 有一波在介质中传播,其波速u=×103m/s,振幅A=×10-4m,频率ν=×103Hz;若介质的密度为ρ=×102kg/m 3,求:1该波的能流密度;21min 内垂直通过×10-4m 2的总能量;14-1313100.1-⋅⨯=s m uHz v m A 34100.1,100.1⨯=⨯=-32100.8-⋅⨯=m kg ρ24100.4m -⨯解1由能流密度I 的表达式得25222221058.1221-⋅⨯===m W v uA uA I ρπωρ 2在时间间隔s t 60=∆内垂直通过面积 S 的能量为J t IS t P W 31079.3⨯=∆⋅=∆⋅=14-14 如图14-14所示,两振动方向相同的平面简谐波波源分别位于A 、B 两点;设它们的相位相同,且频率均为ν=30Hz,波速u=0.50m/s,求在点P 处两列波的相位差;14-14 v=30Hz150.0-⋅=s m u分析在均匀介质中,两列波相遇时的相位差ϕ∆,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它们的初相差B A ϕϕ-和由它们的波程差而引起的相位差λπr ∆2;本题因B =ϕϕA ,故它们的相位差只取决于波程差;解在图14-14的APB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m AB AP AB AP BP 94.230cos 222=︒⋅-+=两列波在点P 处的波程差为BP AP r -=∆,则相位差为ππλπϕ2.722=∆=∆⋅=∆u r v r14-15 两波在同一细绳上传播,它们的方程分别为])4[()cos()06.0(111t s x m m y ---=ππ和])4[()cos()06.0(112t s x m m y --+=ππ;1证明这细绳是作驻波式振动,并求节点和波腹的位置;2波腹处的振幅有多大 在x=1.2m 处,振幅多大14-15分析只需证明这两列波会成后具有驻波方程 的形式即可;由驻波方程可确定波腹、波节的位置和任意位置处的振幅;解l 将已知两波动方程分别改写为可见它们的振幅 A 二0;06 m,周期 T 二0;5 s 频率;二2 Hi,波长八二2 m;在波线上任取一点P,它距原点为P;则该点的合运动方程为k 式与驻波方程具有相同形式,因此,这就是驻波的运动方程由得波节位置的坐标为由得波腹位置的坐标为门驻波振幅,在波腹处A ’二ZA 二0;12 m ;在x 二0;12 m 处,振幅为()()[]t s x m m y 1114cos )06.0(---=ππ()()[]t s x m m y 1124cos )06.0(--+=ππ ()()vt x A y πλπ2cos 2cos 2=()m x s t m y 25.2cos )06.0(1-=π()m x s t m y 25.02cos )06.0(2+=πt s x m ts x m y y y P P P P )4cos(2cos )12.0()4cos()cos()12.0(1121--⎪⎭⎫ ⎝⎛==+=πλπππ02cos 2=⎪⎭⎫ ⎝⎛λπP x A ⋅⋅⋅±±=+=+=,2,1,0,)5.0(4)12(k m k k x P λm A x A P 12.022cos 2==⎪⎭⎫ ⎝⎛λπ ⋅⋅⋅±±===,2,1,0,2k km k x P λ12.02,2cos 2=='⎪⎭⎫ ⎝⎛='A A x A A P λπ ()m m x A A P 097.012.0cos 12.02cos 2==⎪⎭⎫ ⎝⎛='πλπ14-16 一弦上的驻波方程式为t s x m m y )550cos()6.1cos()100.3(112---⨯=ππ;1若将此驻波看成是由传播方向相反,振幅及波速均相同的两列相干波叠加而成的,求它们的振幅及波速;2求相邻波节之间的距离;3求t=×10-3s 时位于x=0.625m 处质点的振动速度;14-16分析1采用比较法;将本题所给的驻波方程,与驻波方程的一般形式相比较即可求得振幅、波速等;2由波节位置的表达式可得相邻波节的距离;3质点的振动速度可按速度定义V一如Nz 求得;解1将已知驻波方程 y =3; 0 X 10-2 m cos; 6; ml -coos550;s 一小与驻波方程的一般形式 y = ZAcos2;x /八;2;yi 作比较,可得两列波的振幅 A = 1; 5 X 10-‘ m,波长八二 1; 25 m,频率 v 二 275 Hi,则波速 u 一如 2343;8 in ·SI2相邻波节间的距离为3在 t 二 3; 0 X 10-3 s 时,位于 x = 0; 625 m 处质点的振动速度为()()t s x m m y 112550cos 6.1cos )100.3(---⨯=ππs t 3100.3-⨯=dt dy v =()()t s x m m y 112550cos 6.1cos )100.3(---⨯=ππ ()()vt x A y πλπ2cos 2cos 2=m A 2105.1-⨯=18.343-⋅==s m v u λ625.024)12(4]1)1(2[1==+-++=-=∆+λλλk k x x x k ks t 3100.3-⨯=()()()11112.46550sin 6.1cos 5.16----⋅-=⋅-==s m t s x m s m dt dy v πππ14-17 一平面简谐波的频率为500Hz,在空气中ρ=1.3kg/m 3以u=340m/s 的速度传播,到达人耳时,振幅约为A=×10-6m;试求波在耳中的平均能量密度和声强;14-17解波在耳中的平均能量密度声强就是声波的能疏密度,即这个声强略大于繁忙街道上的噪声,使人耳已感到不适应;一般正常谈话的声强约为 1; 0 X 10-6 W ·m -2左右26222221042.6221--⋅⨯===m J v A A ρπωρϖ 231018.2--⋅⨯==m W u I ϖ26100.1--⋅⨯m W14-18 面积为1.0m 2的窗户开向街道,街中噪声在窗户的声强级为80dB;问有多少声功率传入窗内14-18分析首先要理解声强、声强级、声功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声强是声波的能流密度I,而声强级L 是描述介质中不同声波强弱的物理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L 一体I /IO,其中 IO 二 1; 0 X 10-’2 W ·0-‘为规定声强;L 的单位是贝尔B,但常用的单位是分贝dB,且IB =10 dB;声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某面积传递的能量,由于窗户上各处的I 相同,故有P=IS;解根据分析,由L =igI / IO 可得声强为则传入窗户的声功率为)0lg(I I L =010I I L =2120100.1--⋅⨯=m W IW S I IS P L 40100.110-⨯===14-19 若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频率分别为1200Hz 和400Hz 的两声波有相同的振幅;求:1它们的强度之比;2两声波的声强级差;14-19解1因声强I =puA ‘;‘/2,则两声波声强之比2因声强级L 一回对几,则两声波声强级差为222ωρuA I =9222121==ωωI I ()0lg I I L =()()()dB B I I I I I I L 54.9954.0lg lg lg 210201===-=∆14-20 一警车以25m/s 的速度在静止的空气中行驶,假设车上警笛的频率为800Hz;求:1静止站在路边的人听到警车驶近和离去时的警笛声波频率;2如果警车追赶一辆速度为15m/s 的客车,则客车上的人听到的警笛声波的频率是多少设空气中的声速u=330m/s14-20分析由于声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声多普勒效应,由多普勒频率公式可解得结果;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仅要分清观察者相对介质空气是静止还是运动,同时也要分清声源的运动状态;解1根据多普勒频率公式,当声源警车以速度 vs =25 m ·s -‘运动时,静止于路边的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为警车驶近观察者时,式中Vs 前取“-”号,故有警车驶离观察者时,式中Vs 前取“+”号,故有2声源警车与客车上的观察者作同向运动时,观察者收到的频率为SS v u u v v s m v ='⋅=-125 Hz v u u v v S6.8651=-=' Hz v u u vv S 7.7432=+=' Hz v u v u v v S2.82603=--='14-21 如图14-21所示;一振动频率为ν=510Hz 的振源在S 点以速度v 向墙壁接近,观察者在点P 处测得拍音频率ν′=3Hz,求振源移动得速度;声速为330m/s14-21分析位于点P 的观察者测得的拍音是振源S 直接传送和经墙壁反射后传递的两列波相遇叠加而形成的;由于振源运动,接收频率;l 、12均与振源速度;有关;根据多普勒效应频率公式和拍频的定义,可解得振源的速度;解根据多普勒效应,位于点P 的人直接接收到声源的频率; l 和经墙反射后收到的频率 分别为由拍额的定义有将数据代入上式并整理,可解得vu u v v v u u v v -=+=21, ⎪⎭⎫ ⎝⎛+--=-='v u v u uv v v v 1121 10.1-⋅≈s m v14-22 目前普及型晶体管收音机的中波灵敏度指平均电场强度E 约为×10-3V/m;设收音机能清楚的收听到×103km 远处某电台的广播,该台的发射是各向同性的以球面形式发射,并且电磁波在传播时没有损耗,问该台的发射功率至少有多大14-22HE r A AS P 0024μεπ==⋅=292001065.2--⋅⨯===m W E H E S μεW S r P 42103.34⨯=⋅=π14-23 一气体激光器发射的光强可达×1018W/m 2,计算其对应的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振幅; 14-23()1101001075.42-⋅⨯==m V I E m εμ18001026.1-⋅⨯==m A E H m m εμ。
物理第7章波动1(简谐波)
2.纵波(P)——振动方向平行于传播方向.如空气中声波.
任一波(例如,水波、地表波等)都能分解为 横波与纵波来进行研究。
3.一般地:若介质具有切变弹性,能传横波; 若介质具有线变、体变弹性,能传纵波;
固体:既有切变、又有线变、体变弹性,
横、纵波均能传播;
2
§7.1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一.产生条件
1.波源: 作振动的物体(或系统).
2.弹性介质:由弹性力相互作用着的连续介质.
波源处质点的振动通过弹性介质中的弹性力相 互作用,将振动传播开去,从而形成机械波. (故又称弹性波)
波动(或行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是能量的 传播,而不是质点的传播.
3
二. 纵波和横波:
4
2
,B点比A点落后的相位为
u
A
B
13 cm
(3)如果振幅A=1mm,则振动速度的幅值为
v m A 0 . 1 3 2 0 1 . 8 1 0 3 c / s 0 0 1 m . 8 m / 振n次,沿传播方向传出n个波形;
④外形特征:峰—谷相间(横);疏—密相间(纵).
9
五.描述波动的物理量
1.波长——振动相位相同的两个相邻波阵面之间 的距离为一个波长。
或振动状态在一个周期中传播的距离,
用 表示。
2.波速—单位时间内某一振动状态(或振动相位)
所传播的距离称为波速 u,也称之为相速.
3.频率—单位时间内质点振动的次数 1
T
波动的频率,等于介质中质点的振动频率。
周期T :波传过一个波长所需要的时间,或一个完 整的波通过波线上某一点所需要的时间。
大学物理2-1第七章(波动光学)习题答案
习 题 七7-1 如图所示,O S O S 21=。
若在O S 1中放入一折射率为n ,厚度为e 的透明介质片,求O S 1与O S 2之间的光程差。
如果1S 和2S 是两个波长为λ的同相位的相干光源,求两光在O 点的相位差。
[解] O S 1与O S 2的几何路程相等 光程差为()e n 1-=δ 位相差为()e n 122-==∆λπδλπϕ7-2 一束绿光照射到两相距 0.6mm 的双缝上,在距双缝2.5m 处的屏上出现干涉条纹。
测得两相邻明条纹中心间的距离为2.27mm ,试求入射光的波长。
[解] 由杨氏双缝干涉知,dD x λ=∆ 所以5448m 10448.55.21060.01027.2733=⨯=⨯⨯⨯=∆=---D xd λÅ7-3 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21SS SS =,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照S ,通过空气后在屏幕E 上形成干涉条纹。
已知点P 处为第3级干涉明条纹,求1S 和2S 到点P 的光程差。
若整个装置放于某种透明液体中,点P 为第4级干涉明条纹,求该液体的折射率。
[解] 1S 和2S 到P 点的光程差满足λλδ312==-=k r r 整个装置放置于液体中,1S 和2S 到P 点的光程差满足()λδ412=-=r r nλλ43=n 所以得到 33.134==n7-4 如习题7-1图所示,1S 和2S 是两个同相位的相干光源,它们发出波长λ=5000Å的光波,设O 是它们中垂线上的一点,在点1S 与点O 之间的插入一折射率n =1.50的薄玻璃,点O 恰为第4级明条纹的中心,求它的厚度e 。
[解] 在O 点是第4级明条纹的中心 光程差 λδ4=-=e ne所以 410414⨯=-=n e λÅ7-5 初位相相同的两相干光源产生的波长为6000Å的光波在空间某点P 相遇产生干涉,其几何路径之差为6102.1-⨯m 。
如果光线通过的介质分别为空气(11=n )、水(=2n 1.33)或松节油(=3n 1.50)时,点P 的干涉是加强还是减弱。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波动与振动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波动与振动分析波动与振动是大学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物理实验的手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波动与振动的特性和规律,从而提升对物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对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波动与振动进行分析。
一、实验背景和目的波动与振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通过进行波动与振动的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特性和规律,为理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探索波动与振动的相关原理,深入了解其性质和特征。
二、实验器材和步骤1. 实验器材:- 弹簧:用于研究弹性振动的特性,可以选择不同大小和材质的弹簧。
- 振动装置:用于产生振动,例如弹簧振子、简谐振子等。
- 高频发生器:产生高频信号,用于产生波动。
- 波动绳:用于研究波动传播的特性。
- 频率计:用于测量振动或波动的频率。
- 振动传感器:用于测量或检测振动的特征参数。
- 示波器:用于显示振动或波动的图像。
- 实验台和支架:用于固定实验器材。
2. 实验步骤:a. 振动实验: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振动装置。
2) 将振动装置固定在实验台上。
3) 通过高频发生器产生振动信号,并调节频率。
4) 使用振动传感器测量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5) 使用示波器观察振动的图像,并记录关键数据和观察现象。
b. 波动实验:1) 将波动绳固定在实验台上,并保持一定的张力。
2) 通过高频发生器产生波动信号,并调节频率。
3) 使用示波器观察波动的传播和幅度变化。
4) 使用频率计测量波动的频率。
5) 记录关键数据和观察现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振动实验:- 通过调节高频发生器的频率,可以观察到振动信号的频率变化,并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振动的图像。
- 随着频率的增加,振动的幅度可能发生变化。
- 使用振动传感器进行测量,可以得到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2. 波动实验:- 通过高频发生器产生波动信号,并使用波动绳进行传播实验。
- 使用示波器观察波动的传播和幅度变化。
物理 波动1简谐波
2 x
③振源振n次,沿传播方向传出n个波形;
④外形特征:峰—谷相间(横);疏—密相间(纵).
9
五.描述波动的物理量
1.波长——振动相位相同的两个相邻波阵面之间 的距离为一个波长。
或振动状态在一个周期中传播的距离,
用 表示。
2.波速—单位时间内某一振动状态(或振动相位)
所传播的距离称为波速 u,也称之为相速.
流体:只有体变弹性,只能传纵波.
4
线变:
←F
截面积--S
F E l Sl
↑F 切变:
施力面积 S
→F
S面积
体变:
p K V V
↓F
F G d G
SD
5
三.波的几何描述
1.波线 沿波的传播方向作的有方向的线。 2.波面 在波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媒质中
振动相位相同的点联结成的面。
u (波线)
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1
本章主要内容
1.简谐波的描述:机械波的产生、传播;波函数;波的 能量等等;
2.简谐波的叠加:波的干涉;驻波等;
3.多普勒效应.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同振动)
1.«振动与波» (美).A.P.French 徐绪笃等译. 2.新概念物理学«力学» 北大 赵凯华等编著. 3.其它«大学物理教程»中的有关章节.
p , a
1.4,
0.013kg / m3代入,关。
可得空气中声速 u 331m / s 与实验相符!
14
例题1:频率为 3000 Hz 的声波,以 1560 m/s 的传 播速度沿一波线传播,经过波线上的 A 点后,再经 13cm 而传至 B 点。求:
(1)B 点的振动比 A 点落后的时间。
大学物理(波动光学知识点总结)
01
圆孔、屏幕和光源。
实验现象
02
在屏幕上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圆环,中心为亮斑。
结论
03
圆孔衍射同样体现了光的波动性,中心亮斑是光线汇聚的结果。
光栅衍射实验
实验装置
光栅、屏幕和光源。
实验现象
在屏幕上观察到多条明暗相间的条纹,每条条纹都有自己的位置 和宽度。
结论
光栅衍射是由于光在光栅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后相互干涉的结果, 形成多条明暗相间的条纹。
02
光的干涉
干涉现象与干涉条件
干涉现象
当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在空间某一点 叠加时,光波的振幅会发生变化,产 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干涉条件
要产生干涉现象,光波必须具有相同 的频率、相同的振动方向、相位差恒 定以及有稳定的能量分布。
干涉原理
光的波动性
光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孔洞时,会产生衍射现象。衍射光波在空间 相遇时,会因相位差而产生干涉现象。
利用光纤的干涉、折射等光学效应,检测温度、压力、位移等物理量。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的共振效应,检测生物分子、化学物质等。
光学信息处理
全息成像
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 体的三维信息。
光计算
利用光学器件实现高速并行计算,具 有速度快、功耗低等优点。
THANKS
感谢观看
大学物理(波动光学知识 点总结)
• 波动光学概述 • 光的干涉 • 光的衍射 • 光的偏振 • 波动光学的应用实例
01
波动光学概述
光的波动性质
01
02
03
光的干涉
当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相 遇时,它们会相互叠加, 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大学物理波动光学习题答案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资料学习资料 第七章 波动光学习题答案1.从一光源发出的光线,从一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两平行的狭缝而射在距双缝通过两平行的狭缝而射在距双缝100 cm 的屏上,如两狭缝中心的距离为0.2 mm ,屏上相邻两条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3 mm ,求光的波长(Å为单位)。
已知已知 D=100cm a=0.2mm D=100cm a=0.2mm d x=3mm求l [解] l =a d x/D=3x/D=3××10-3×0.20.2××10-3/100/100××10-2=0.6=0.6××10-6m=6000 Å2.用波长为7000 Å的红光照射在双缝上,距缝1 m 处置一光屏,如果21个明条纹(谱线以中央亮条为中心而对称分布)共宽2.3 cm ,求两缝间距离。
,求两缝间距离。
[解] 明条纹间距明条纹间距 cm a=6.084.用波长为4800 Å的蓝光照射在缝距为0.1 mm 的双缝上,求在离双缝50 cm 处光屏上干涉条纹间距的大小。
涉条纹间距的大小。
[解]=2.4mm 5.什么是光程?在不同的均匀媒质中,在不同的均匀媒质中,单色光通过相等光程时,单色光通过相等光程时,单色光通过相等光程时,其几何路程是否相同其几何路程是否相同? 需要时间是否相同?[解]光程=nx 。
在不同的均匀媒质中,单色光通过相等光程时,其几何路程是不同。
需要时间相同相同6.在两相干光的一条光路上,在两相干光的一条光路上,放入一块玻璃片,其折射率为放入一块玻璃片,其折射率为1.6,结果中央明条纹移到原是第六级明条纹处,设光线垂直射入玻璃片,入射光波长为6.6×103 Å。
求玻璃片厚度。
求玻璃片厚度。
已知已知 n=1.6 n=1.6 l =6.6=6.6××103Å 求 d[解]光程差MP-d+nd-NP=0 ∵ NP-MP=6l∴ (n-1n-1))d=6ld=6l /(n-1)=6.6/(n-1)=6.6××10-6m7.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钠光灯作光源(l =5893 Å),屏幕离双缝距离D=500mm ,双缝间距a=1.2mm ,并将干涉实验装置整个地浸在折射率1.33的水中,相邻干涉条纹间的距离为多大?若把实验装置放在空气中,干涉条纹变密还是变疏?(通过计算回答)已知n 水=1.33 l =5893Å D=500 mm a=1.2mm 比较d x 水和d x 空气 [解] d x 水=D l /na=500/na=500××5893×10-10×10-3/(1.2×10-3×1.33)=1.85×10-4m d x 空气=D l /a=500×5893×10-10×10-3/(1.2×10-3)=2.46×10-4m∴ 干涉条纹变疏干涉条纹变疏8.用白光垂直照射到厚度为4×10-5 cm 的薄膜上,薄膜的折射率为1.5。
大学物理振动波动复习资料
vmax A 0.8 m s 1
(2)
amax
2 2 6 . 4 m s A
2
v 0.8 sin(8t 2 / 3)
a 6.4 cos(8t 2 / 3)
2
(3)
1 2 Ek mv 3.2 10 3 2 sin 2 (8t 2 / 3) 2 1 2 3 2 2 E p kx 3.2 10 cos (8t 2 / 3) 2
x A cos(t )
1
物理学
第五版
2、描述谐振动的物理量 (1)振幅
x
A
x t 图
T
T 2
A xmax
(2)周期、频率
o
A
t
周期
T
2π
1 频率 T 2π 2π 2 π 圆频率 T
弹簧振子周期
m T 2π k
周期和频率仅与振动系统本身的物理性 质有关
A3
1 A2 2 o
x
4
(2k 1) ,
k 0, 1, 2
(2k 1)
4
A A3 A1 0.02m
24
物理学
第五版
第十章
机械波
教学基本要求 一 理解描述简谐波的各物理量的意义及 各量间的关系. 二 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由已 知质点的简谐运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的 波函数的方法.理解波函数的物理意 义.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 密度概念.
波动的种类: 机械波、电磁波、物质波
27
物理学
第五版
一 概念:
机械波、横波、纵波、振幅、频率、波长、波速、波函 数、波的能量、衍射、干涉、驻波、多普勒效应
大学物理波动光学
大学物理波动光学摘要:波动光学是大学物理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光的波动性质及其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本文主要介绍了波动光学的基本概念、波动方程、干涉现象、衍射现象、偏振现象以及光学仪器等,旨在为读者提供系统的波动光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一、引言波动光学是研究光波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波动性质的科学。
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粒子性和量子性。
波动光学主要关注光的波动性质,研究光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波动光学在科学技术、工程应用、日常生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光学仪器等。
二、波动方程波动方程是描述波动现象的基本方程。
光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v。
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2E(1/c^2)∂^2E/∂t^2=0其中,E表示电场强度,∇^2表示拉普拉斯算子,t表示时间。
该方程描述了光波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传播规律。
三、干涉现象1.极化干涉:当两束相干光波在空间某点相遇时,它们的电场矢量方向相同,相互加强,形成明条纹;当电场矢量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形成暗条纹。
2.非极化干涉:当两束相干光波在空间某点相遇时,它们的电场矢量方向垂直,相互叠加,形成干涉条纹。
四、衍射现象衍射现象是光波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产生的现象。
衍射现象的本质是光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使得光波在空间中形成干涉图样。
衍射现象可以分为菲涅耳衍射和夫琅禾费衍射两种:1.菲涅耳衍射:当光波通过狭缝或障碍物时,光波在衍射角较小的情况下发生的衍射现象。
菲涅耳衍射的衍射图样与狭缝或障碍物的形状、大小以及光波的波长有关。
2.夫琅禾费衍射:当光波通过狭缝或障碍物时,光波在衍射角较大的情况下发生的衍射现象。
夫琅禾费衍射的衍射图样与狭缝或障碍物的形状、大小以及光波的波长有关。
五、偏振现象偏振现象是光波在传播过程中,电场矢量在空间某一方向上振动的现象。
偏振光具有方向性,其电场矢量只在一个特定方向上振动。
大学物理课件-第7章 波动(wave)66页PPT
2 0.1 2 3
0.3(m)
鞍山科技大学 姜丽娜
17
例2:已知一平面简谐波沿X轴负向传播,波速u=9m/s ,距原点
1m处的A点振动方程为
yA0.02 co3s t(1 4)yO 1m A
X
求:波函数。
例2 解: 3,2 3, u6(m )
y0 .0c 2o 3 ts (12 x 1 )
yq=Acos(ω(t+△t -(xp +u△t )/u)+φ) =Acos(ω(t-xp /u)+φ) =yp
Y
q
O
p
X
鞍山科技大学 姜丽娜
15
Y
q
O
p
X
上式说明:t时刻p点的运动状态经△t时间传到了q点,所以 波函数表示波形的传播过程。当t连续变化时,波形连续不断前 进,故波动过程可以表示为波形随时间不断向前移动的过程,波 形不断前进的波称行波。
。
鞍山科技大学 姜丽娜
21
解 : u / 1/0 5 0 0 2 (m )
波 1 t 0 源 时 ,y 0 振 : y A 2 0, v 0 2 动 0 c 4 o 1 方 s 2 3 0 t( 0 3 2 程 )m ( )m
⑵波函数: y2c 4o 1s0 (t 03 22 x)m ( )m
第7章 波 动(wave)
§7.1 行波
§7.6 惠更斯原理
§7.2 简谐波
§7.7 波的叠加 驻波
§7.3 物体的弹性形变 §7.8 声波
§7.4 弹性介质中的波速§7.9 多普勒效应
§7.5 波的能量
鞍山科技大学 姜丽娜
1
第7章 波 动(wave)
大学物理 机械波
2
22 2
B点的初周相: B
xB u
3.5 2.5
22 2
AB B A 0.75
可见,A点比B点超前 0.75
【例7-5】 图(a)表示t=0时刻的波形图;图(b)表示原点x=0处质元的 振动曲线,试求此波的波函数,并画出x=2m处质元的振动曲线。
解 由(a)可以看出 =4m,由图(b)可以看出,每个质元振动的周期
式中,x,y以m计;t以s计。求:(1)该波的振幅、频率、波速与
波长;(2)距原点8.00m处的质点在t 105s时间间隔内的相位差;
(3)在波传播方向上相位差为 的两点间的距离。
3
解 (1)把波动方程改写成
y=1.2×10
3
cos(
2
2
105
t
2
x
)
110
得波源的振幅A=1.2×10m3,波的周期 T 2 10 5 (s)
Acos[2 ( t x ) ] T
讨论:
(1)若t是变量,而x取一定值(x x1),则
y Acos[t ( x1 )]
u
可见,y仅随t变化,表示 x1 处p点随不同时刻的振动 位相移落,后此o点时波xu动1 方程y 转x换为xp1点的振动方程。且初周
t
(y2)若Axc是o变s[量(,t1而t取一) 定值ux(] t t1 ),则
x 故,波线上任一点的振动方程,即波动方程为:
u y 4 cos[ (t x ) ]
u2
4 cos[ (t x) ]
22
(4)B点的振动方程,以 x 3.5cm 代入上式得:
yB
4 cos[ (t
3.5) 2
] 2
4 cos( t 2.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如图所示为一平面简谐波在t=0时的波形图,则波动方程为
Answer: A
例2. 有一横波沿弦线传播,其方程为 y 0.3cos 0.5x 50t 。 式中 y、x 的单位是 m, t 的单位是 s 。试求:(1)波的振幅、
波长、频率、周期及波速;(2)弦线中任一质点的最大振动 速度;(3) x 2m 处质点的初相。
平面波的传播
球面波的传播
波动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称为波的衍射或波的绕射。 衍射是波动的基本特性。 对于一定的狭缝,波长越长, 衍射现象越显著。 对于一定的波长,缝的宽度 a越小,衍射现象越显著。衍射 程度取决于缝宽a与波长 之比。
a 衍射现象不明显 a ~ 可以看到衍射现象 a 衍射现象十分明显
解:
( )把波函数改写为 1 x y 0.3 cos 0.5 x 50t 0.3 cos 2 25t 4 1 1 A 0.3m, 4m, 25s , T 0.04s,
u 25 4 100 m s
课堂练习
已知t=T/4时刻的波形图,且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Y
u
o
X
1
2 3 t=0
t=T/4
求:
o点的初相 1 点的初相 2点的初相 3点的初相
0 1 2 3
解:o点在t T / 4时刻过平衡位置向y轴正向运动, 其相位为3 / 2,即 T / 4 0 3 / 2 0
dV
u
4、平均能量密度w
1 T 1 x 2 2 2 w A sin t dt 2 A2 T 0 2 u
5、理解动能与势能同相变化
Y
E C’ A D A’ B’ C
u
o
X
B
以横波为例,考察某时刻波形图上的许多质元,位移最大处
的质元C,C’由于dy/dx=0,没有形变,波动势能最小(为0);而位 移为0处的质元A,A’,dy/dx最大,形变最大,波动势能最大。
2 )
3、由波形曲线及传播方向判断波形图上各质点振动速 度方向
Y
u
t+dt时刻 t时刻 Y
X
u
V<0
V<0
t+dt时刻 t时刻
X
o
V>0
o
V>0
沿x轴正向传播的波,曲线上 升段各质点速度为负,曲线 下降段各质点速度为正
沿x轴负向传播的波,曲线上 升段各质点速度为正,曲线 下降段各质点速度为负
2
1 Ys 2 1 dy dE p dy Ys dx 2 dx 2 dx
y A x 而 sin t x u u
Y
且 u
1 2 A2 2 x 1 x 2 2 2 dE p Ys 2 sin t dx dV A sin t 2 2 u u u x 2 2 2 dE dEk dE p dV A sin t u
o
x
P
X
p点相位超前o点,超前量
x
2
则p点振动方程(波函数)为: 2 y A cos(t x )
2、已知x0点振动方程,求波函数
Y
u
o
x
x0
P
X
x0 :
y0 A cos( t )
p点相位超前x0 x x0
2
则波动函数为: y A cos( t x x0
比较两个二阶偏导数方 程,得波动方程为
2 y 1 2 y 2 2 0 2 x u t
以沿直杆传播的纵波为例讨论
体元 dV Sdx
其质量 dm dV
A A
B
B
x 设一平面波 y A cos t u 则dV速率 v y x A sin t t u
对于某一时刻 t, 各质点位移情况由y-x曲线表示, 我们称之为波形曲线 横波:波峰,波谷
纵波:疏区,密区
波传播特点:波线上各质点依次重复波源的振动; 各质点振动相位沿传播方向依次滞后(落后)
波面:振动相位相同的质点联结起来所构成的同相面。
(b)
(a)
(c)
1、振动速度 v :质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率。
x1
x2 x1
2 ) (t
2 2
x2
2 )
x
x称为波程差
即相位差
2
波程差
2. 已知波线上一点x0的振动方程,求波函数
y
u
参考点x0 : y0 A cos( t )
x x
x0
X点相位滞后 波程差 相位差
2 )
y1
A A B
y2
B
dV的动能为 dEk
1 dmv 2 1 dV 2 A2 sin 2 t x 2 2 u
dV的纵向伸长量 dy y2 y1
f 由于 Y s
dy ; f kdy dx
1 dV的弹性势能 dE p kdy2 2 f Ys k dy dx
y A cos( t
x x0
x x0 2 ( x x0 )
对x0 0及x x0同样适用
问题:x=0点的初位相为多少?
x0
2
x点的初相是多少
1、已知坐标原点O的振动方程,求波函数
任设O点的振动为: y0 A cost Y u
某质元由C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有能量从左传来,再由
D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将能量输送给右边质元
Y X o
y A B
势能曲线
X
1、平均能流: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S面的平均能量。
u
S
u
1 P w uS 2 A2uS 2
2、能流密度(波的强度):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平均能流。
P 1 I 2 A2u w u S 2
第七章 机械波
波的传播方向称为波线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只能存在于有剪切应力的介质中。(固体、稠液体)
振动方向
传播方向(波线)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存在于固体、液体、气体各种媒质中。
振动方向 传播方向(波线)
在波线上任取一点为坐标原点,沿(逆)波 线方向建立坐标轴 x: 表示波线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 y: 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y是时间 t及空间位置 x的函数,反映了任一点 在任时刻的 振动情况,称为波函数。
问题:
x点的初位相为多少?
x1 ( )当 x x1为定值时, y A cost 2 1 此方程即为定点 P点(x x1)处的振动方程,且可 知P点 x1 的振动比 O点的振动在相位上落后 了 2 x y (2)当 t t1为定值时, A cost1 2 此方程反映在某一时刻 t t1时,不同质点相对平衡 位置的 分布情况。即某一时刻 的波形图。
可见:波的能量是沿波线并以波速u而流动的。
假设t时刻波动传至波面AA上
各点A1、A2、A3 ,每一点都可看作是
一个新的波源(子波源),由子波源
发射出新的波动(子波)。经t时间,
子波均向前传播了r ut的距离。取 这些子波的包面BB,就是原来的波动 在t t时刻的新波面。
不足: 只能定性地说明。
u
为媒质的容变模量。 为媒质密度。
波长 :同一时刻沿波线相位差为2 的两质点间的距离。
uT
u
为单位时间内波传播的距离内所包含的波长的个数。 即为波源的振动频率。
波函数描写波线上所有质点的振动方程
y
p0 x
x0
源 波 源 点:波源所在位置(有时不重要) 原
完全由波源的振动规律决定。
2、振动状态的传播速度——波速 u :(也是相位传播速度)
由媒质的性质和状态决定。
固体中横波波速
u
G
G为媒质的剪切模量。
为媒质密度。
固体中纵波波速
u
Y
Y为媒质的扬氏模量。
为媒质密度。
沿紧张弦传播的横波波速
u
T
T为弦的张力。 为弦的质量线密度。
气体、液体中的纵波波速
u
点: 坐标选择,坐标轴一定要与波的方向一致或反向)
参考点x0: 已知振动方式的点
(u方向与x轴正方向一致)
平面简谐波:在均匀无吸收介质中传播的平面波,波源作谐振动。 1、已知坐标原点O的振动方程,求波函数
波源在O点,其振动 方程为: y0 A cost
Y
u
P
X
o
x
求任一点P点的振动
2 T
相位滞后式 时间滞后式
2、波形沿 - x方向传播的波函数
(x点振动滞后O点振动,滞后时间x/u) 时间周期T,空间周期 表达式 (对称美)
A cos2 t x x y A cos t u t x A cos2 T
P点振幅与o点相同,P点相位滞后于O点。在O点到P点范围内 共有 x x
个波,每个波相位滞后2,则P点滞后于O点的位相为
2 , 则
O点相位
t
P点相位
t
x 2 )
x
所以P点振动方程为:
y A c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