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第四章第1节
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交通运输》
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设计第四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交通运输》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大量中国自然地理内容,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等基本国情,人文地理很少涉及。
本节内容具有很明显的承上启下作用,将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巧妙有机地联系起来。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
本节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
【课程标准】1.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教学目标】1.结合体会,并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通过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结合生活实例和真实情境,能选择出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3.通过读图分析能够说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起止站点及沿途主要交通枢纽。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关于“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会,总结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课堂上多用实例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谈一谈:你都到什么地方旅游过?怎么去的?直达还是中途有停转?引出交通运输,导入新课。
出示自主学习问题:1.什么是交通运输方式?2.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3.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有哪些?引导、点拨学生归纳交通运输的含义及交通运输方式。
假如没有便捷的运输工具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路,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谈谈交通运输对生活的影响。
教师引导点拨: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承转:你到外地探访亲友或旅游,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任务1 结合体会,并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4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是光学的开篇第一章。
同时光的直线传播是光传播几何光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的基础。
另外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都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导的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速度C=3×108m/s4.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5.让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地位,制定本节重点为:探究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根据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制定本节课难点为:组织学生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的过程。
五.教学资源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本节课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如:图片、视频、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营造宽松、自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从而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方法1:由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可视性较差,学生对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也较少,最好能演示给学生看看.[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演示4] 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基础较好)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器材,如:各种光源、喷雾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烟雾)、水槽、玻璃等,由学生设计实验,目的是观察到光传播的路径.由学生实验及老师根据课上教学实际情况的补充实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介绍光线的概念.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3.光速以教师讲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三、总结扩展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板书设计:光沿直线传播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第四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整体分析【整体分析】通过以上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
当然,自然科学和哲学总是相通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学时应选取学生熟知的图片或例子,或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学习本章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通过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使学生理解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课标要求】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③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纲解读】一是近年来考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二是命题的视角:地壳物质循环图的阅读、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原理、内外力作用在不同地域的表现。
重点关注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形式探究: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考查形式并存。
难度系数在0.55左右;热点探究:河流地貌,虚拟地质剖面图。
【学习思路】教材针对塑造地表力量的问题,重点是对地质作用力的能量来源、作用形式、作用结果、塑造的地貌等现象领会清楚,可以借助动画演示、景观图片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
在分析具体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要辩证地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全面地分析。
并进一步理解由于内外力的共同推动,形成了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明确每一环节的作用形式与作用结果,从整体上理解地壳物质在不断变化之中,体现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逻辑结构】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1.通过动画演示和教材学生,能准确地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三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4.1.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课时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深入研究两个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通过该课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同主族元素性质有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常见的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研究来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知道金属和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更加注重概念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核心教学活动凸现了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更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够给出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学生也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能够明确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金属钠和非金属氯的基本性质。
但是,学生没有清晰的元素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能将周期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性质相联系。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的简单模型,为今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探讨-总结的教学环节,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评价目标】1.通过对碱金属及卤族元素性质递变性的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和定量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影响化学性质的分析及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位-构-性”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输》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
输》优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内容。
“被动运输”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介绍了水进出细胞的原理,主要通过思考讨论讲解了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原理和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讲解了水进出植物细胞的原理。
接着阐述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明白物质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能理解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等概念。
三、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探究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基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认同生命的自主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尝试从生命观念认识自然和社会,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在线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在线资源,如科普文章、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5)参加科学讲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科学讲座,听取专家对光学知识的讲解,拓宽视野。
(6)开展科学项目:学生可以组队开展科学项目,如研究光的传播速度、设计光学仪器等,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1)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以巩固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实验法:进行光学实验,如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传播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现象和实验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软件:运用物理模拟软件,如光学模拟软件,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从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光的传播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第四章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鲜明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高度的价值自信与价值自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1.两者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揭示了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价值目标,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人们才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案例分享赡养父母是法律规定义务案情:原告夫妇胡某某、李某某生育7个孩子。
后来,原告的7个孩子未及时支付赡养费,两原告请求法院判令7名被告每月支付生活费。
市人民法院认为,本案中作为赡养义务人的7名被告虽然口头同意赡养父母,但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支付赡养费,违背相关法律规定,并有悖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故判决7名被告每人每月支付原告赡养费171元。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第一节几何图形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第一节几何图形《多姿多彩——几何图形》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多姿多彩的图形中的几何图形,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所含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已有了感性认识,本课时以现实背景为素材,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能由实物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本节课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以及立体几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第一课时需要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能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基本特性,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能由实物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简单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
【教学难点】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及常见几何体的分类。
【教学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实践探究、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教学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等简单几何体的实物和模型;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纸片;牙签、胶泥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光的直线传播教案1【教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接触到“光”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光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结合实际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的兴趣。
另外,学生会用光的知识认识自然世界,了解一些天文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2.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光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电脑一台、多媒体放映机一部、课件、视频资源、小型激光器、水槽,均匀和不均匀的玻璃砖各一块、平面镜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欣赏图片:晨曦中的群山(阳光)、璀璨的烟火(火光)、灯火辉煌的卢浮宫。
提问:没有光,我们能从大自然中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吗?光是从那里来的?引出光源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1.光源定义:这些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讲解:光源又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电鳗等等是自然界中纯在的事物,称为天然光源;开着的灯、点燃的蜡烛等等这些人们制造出来能够发光的东西,成为人造光源。
提问:月亮是光源吗?强调光源的要求为“自行”发光。
讨论:大家身边能发光的物体,那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2-3分钟左右,加深对光源的认识。
2.光的直线传播提问:光源发出的光是怎么传播的.呢?展示图片:透过树丛的光束、广场上空的光束。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案
2、学案导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材分析:本节是第四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本章教学的难点所在。
本节内容不仅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物质种类非常多,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侧枝内容是DNA与RNA结构的比较、核糖与脱氧核糖的比较、三种不同种类的RNA以及遗传密码的组成。
在处理主干和侧枝内容关系时,要合理分配时间,明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⑵理解遗传信息与“密码子”的概念⑶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⑵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⑶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蛋白质合成过程的活动模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难点: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四、学情分析通过第二、三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以及基因能够决定生物体性状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并已经对基因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开头的“问题探讨”、本节的插图,设计一些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讨论,让学生从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述、举例、图示、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索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提出疑惑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训练与提高、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多媒体课件、信使RNA和转运RNA结构对比图片七. 课时安排:2课时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㈠预习检查、总结疑惑㈡情境导入、展示目标,〖问〗当我们认识到基因的本质后,能不能利用这一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呢?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像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呢?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引导组织学生阅读P61第4章的章图。
高中化学_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教学设计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哪些?1、单液原电池组织学生根据反应 Zn + CuSO4 = ZnSO4 + Cu 设计原电池,并完成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现象继续总结,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若将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开,如何构成闭合回路?分组实验完成【实验1】再探原电池把锌片和铜片与电流表用导线连通,然后把锌片和铜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负极正极电极材料电极反应式电解液预期实验现象实际实验现象小组合作讨论:1、锌片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为什么锌片上有红色物质产生?2、为什么电流表读数不断减小?3.怎样改进?汇报总结:单液原电池的缺点实验探究根据水果电池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改进单液方案序号方案简述实验现象1Fe丝和Cu丝和电流计用导线连接同引导学生根据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设计为双液-盐桥原电池,先使学生不加盐桥时测定有无电流,然后加上盐桥后进行实验测定,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工作原理,再次强调盐桥的作用。
设疑:盐桥的作用是什么?改进后的装置为什么能够持续、稳定的产生电流?学生设计双液-盐桥原电池装置图学生分析双液-盐桥原电池工作原理。
【练习】利用Fe+CuSO4=FeSO4+Cu设计为双液-盐桥原电池,画出示意图,写出电极反应式学生练习【课堂检测】1、有关原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B 在原电池中,只能用金属锌做负极C 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D 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2.有关如图所示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盐桥中装有含琼脂的KCl饱和溶液) ( )A.铜片上发生氧化反应B.取出盐桥后,电流计依然发生偏转C.反应中,盐桥中的K+会移向CuSO4溶液D.反应前后铜片质量不改变思考,讨论,完成练习巩固当堂内容,反馈知识学情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初步理解了从实验学化学的思想,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4章第1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家阅读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解题思路。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疑问提交给教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通过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及作用,学生应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树立生态平衡的生命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思维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⑧细菌和真菌的研究方法和进展不断更新,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微生物的机会。
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土壤、水、空气、动植物体内。
③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氮循环、分解有机物、食品制作、环境保护。
④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健康影响、医药应用、农业应用、工业应用。
⑤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方法:显微镜观察、培养方法、鉴定方法、操作技巧。
⑥细菌和真菌的分类和鉴定: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方法、真菌的分类和鉴定方法、遗传变异、物种多样性。
- 真菌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 细菌和真菌的遗传变异
- 细菌和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7. 细菌和真菌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 细菌和真菌的遗传学研究方法
- 细菌和真菌的生态学研究方法
- 细菌和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细菌和真菌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学原理》、《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等书籍,以深入了解细菌和真菌的更多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赵恩红【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结束前三章自然地理学习之后,初次涉及的人文地理的知识,由前后紧密联系的四部分组成,分别为世界人口的增加、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首先通过了解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及人口分布,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地理计算的技能,并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通过探究活动呈现人口问题,使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最后通过了解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明确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本节内容设置为1课时。
【教学构思】利用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并联系当下实际,了解世界上的人口总数。
世界人口的增长,整合教材4.1及4.3图,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读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并根据数据在学案中绘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读图-绘图-得出结论过程,并根据抚顺2007年出生率、死亡率(本年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由学生计算自然增长率,巩固自然增加率=出生率-死亡率,体会人口负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由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人口密度公式,并根据抚顺,及本省省会沈阳的面积及人口数,巩固计算,并体会人口分布的疏密,过渡到世界人口的分布,教会学生“读图三部曲”,掌握读图方法,培养读图能力,并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影响人口分布原因,同时利用大量图片,使学生树立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观念。
人口问题,利用探究作为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思路:根据教材及学案给出材料(关于抚顺的人口迁移)探究人口过快、过慢增长、及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带来的问题,并请同学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全班交流(画漫画、情景剧、举例子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创新精神及与人合作能力,并利用图片视频等,使学生体会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4章_第1节:被动运输(第1课时)-教案
《被动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1节“被动运输”。
教材首先用一个物理渗透装置演示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渗透现象,通过分析这个装置中水分渗透扩散的原理,为后续学习水进出细胞原理奠定基础。
再分别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举例归纳出渗透作用的原理,通过分析探讨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例,理解什么是渗透作用,发生渗透作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并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进行单独分析,为后面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利用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得出被动运输的概念之后,教材又对被动运输的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进行举例说明,并结合模式图分析了它们的异同点。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当细胞液溶质浓度小于细胞外液溶质浓度时,细胞就会失水;当细胞液溶质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溶质浓度时,细胞就会吸水;知道一次施肥过多会导致植物烧苗;知道可以利用食盐进行食品腌制等。
在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分子的扩散现象也有基本的认知。
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理想素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具体机制。
三、教学目标1. 通过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阐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及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2.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相关能力,进一步锻炼科学思维。
3. 通过对蔬菜腌制、合理施肥等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渗透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重点1. 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2.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五、教学难点1.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 转运蛋白的种类和作用。
六、教学流程(一)问题探讨——分析渗透装置中水分渗透扩散的原理1. 认识渗透作用介绍渗透装置和半透膜的特点,播放渗透装置实验现象动图,提问: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播放色素扩散现象动图,引导学生联系物理中学习到的扩散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是学生学习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的必备知识,为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利用三条特殊光线作图做必要的准备。
对学生来说,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光线”这一概念所采用的“模型法”为学生今后在学习物理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影子、日食和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现象随处可见,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知识,学好物理非常有用。
本节内容以光的直线传播为重点,主要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展开。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特点,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探究的途径得出。
关于这一规律,只有过程性要求。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对光沿直线传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等并不理解,因而本节的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的理论更全面,结论更严密,让学生能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去解释日常现象和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运用。
3.知道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探究光直线传播实验及解释光直线传播现象。
2.解决难点办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六、教学资源准备激光灯、打火机、牛奶水及容器、蔗糖、热水、玻璃砖、蜡烛、自制小孔成像器七、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一、情景引入:1.【播放视频】凿壁偷光的故事2.【提出问题】他为什么要偷光这个故事,对你有哪些启发?3.【导入语】有了光,我们才可以看到一个清晰明亮的世界,光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正确认识人口问题以及各国相应的人口政策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特点
过程方法
1。合作学习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运用世界人种分布图,归纳世界人种分布的特点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理解不同人种的体质特征
白种人肤色浅,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黑色人种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黄色人种肤色淡黄,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合作学习】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填写表格.
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白色
黑色
黄色
不同颜色人种体质特征,学生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所见,总结得出。关于人种的分布,安排学生合作阅读人种分布图得出.
情感
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平等.
教学重、难点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2.不同人种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针对练习巩固。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过程与组织
设计依据与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5分钟)
复习世界人口的增长阶段特点,以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归纳总结(1分钟)
通过板书,归纳总结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思考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
达标测评(4分钟)
三、【教后反思】
四、【板书设计】
【合作学习】提前准备资料,合作探讨人口过多或者过少带来的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教材分析:由“问题探讨”引入。
可以从“扩散”迁移到“渗透”。
分析教材给出的“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来认识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力方面:1、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相当于半透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
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
(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解决方法:(1)通过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四、学情分析:学生生活中有感性认识,萝卜条用盐淹的前后,久旱的庄稼灌溉前后的现象都见过,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就有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六、课前准备:吸水、萎蔫的菠菜叶,大烧杯,漏斗,半透膜,清水,蔗糖溶液。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水稻培养液里的Ca2+和Mg2+浓度为什么会增高?(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水有差异吗?(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也是这样的吗?(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有选择吗?如果有,这种选择性有普遍性吗?(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首先我们来探究渗透现象。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教学设计3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具体内容标准: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活动建议: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二)本人研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②列举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③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观察。
(2)过程与方法:①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②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③在实验操作中,养成良好的实验品质。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如何进行探究,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②渗透作用的定义;③选择透过性膜的定义。
(2)教学难点:①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③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一节。
本章与细胞膜有着重要关系。
本节课中运用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1.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2.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进而得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这一结论。
课本中的实例主要是针对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进行的,因而要运用实例让学生明白几个问题:1.扩散和渗透的区别;2.原生质层的定义;3.细胞与渗透装置的共同之处(一个成熟的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4.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和联系;5.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及结果。
本节课中的探究实验是人教版中出现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因此必须利用好这个实验,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如何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结果预测、设计记录表格等。
第4章 第1节 机械运动(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节机械运动(第1课时)【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与要求】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①知道对物体的运动的描述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了解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物体运动状态与参照物选择有关。
2.科学思维: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探究实践:通过视频、活动等形式,学习辩证地看待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4.态度责任:接受辩证教育,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材分析】本课时为新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1节《机械运动》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参照物。
教材先介绍机械运动的定义,再引出参照物的选择,再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首次接触机械运动和参照物,本课时为后续机械运动的分类及匀速直线运动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所以,本课时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教学思路】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有哪些形式? 人们如何描述运动?图片展示两种体育运动:扣篮:在整个过程中,篮球和运动员的空间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跳马:在整个过程中,运动员的空间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图片展示常见物体的运动:这些运动物体都有着共同特点:它们的空间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我们把物体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运动叫作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直观、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
看视频,举例。
如浩瀚太空中的天体运动、风驰电掣的列车运行、街道上车来人往、导致地表变迁的地壳板块运动、大气和江河水的流动等。
过度:机械运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日常生活中,我这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作为参照物。
视频:图片解释:不同时刻对公路上的公共汽车和轿车所拍摄的两幅照片: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定参照物。
生活中,我们常选择地面或固定于地面的物体(如房屋、树、山等)作为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本节教材分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硅酸、硅酸盐的组成、结构特点、主要性质和用途。
认识硅酸、硅酸盐等在生产、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2)掌握硅酸钠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与前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中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是重难点,教学过程对硅和二氧化硅的结构只要求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不要对其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在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将会深入学习;对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可以引导学生从物质属类和物质特性两个角度去学习,例如硅的性质,主要是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及与NaOH溶液、HF的特性,而二氧化硅的性质,主要是酸性氧化性的性质及与HF的特性;对硅酸盐的组成,要引导学生从氧化物组合形式去分析其组成和性质;对硅酸盐工业,只要求学生对常识性的知识有简单了解,不要求掌握生产工艺、化学原理等内容,即知道一些常见的硅酸盐产品及其用途。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引入】展示图片:精美的陶瓷古玩、日常家庭使用瓷器、瓷刀、雄伟的混凝土建筑、我们所在的教学楼、水泥路面、玻璃工艺品、家庭玻璃用具、某些特种玻璃。
以上所展示的图片,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随处可见的,它们用到的材料如陶瓷、水泥、普通玻璃都属于硅酸盐产品。
硅酸盐产品这种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应用
导入二
【引入】大家曾听说过“硅谷”吧。
它是美国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电子技术研究中心和计算机和半导体工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电子工业能得到蓬勃发展,硅元素在信息材料中的开发与应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将要研究的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教师:硅元素及其化合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请同学们展示你们收集的有关资料。
学生:分合作小组展示本组通过互联网查阅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的图片资料及实物(如绚丽多彩的水晶饰品、电子身份证、石英电子表、石英钟、沙、玻璃、瓷器等)
教师:从古至今,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硅一直扮演着主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