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外销折扇

合集下载

明清折扇扇面书画艺术

明清折扇扇面书画艺术

明清折扇扇面书画艺术折扇扇面是中国丰富而多样艺术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别。

在折扇扇面上写书作画,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随着造纸业的兴盛,折扇大量登场,到了明清两代,几乎所有的文人书画家都有在折扇扇面上写书作画的典型经历,从而形成了折扇扇面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

明代折扇扇面明代折扇扇面存世量少,无论是大小名家的作品,都是十分珍贵的藏品。

明代最流行的折扇——明泥金折扇折扇扇面书画的艺术特色突出地表现在章法布局、结构安排上。

书画作品与折扇特殊的扇形结构相结合,使折扇扇面书画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清代折扇扇面清代的折扇,除了书画名家的作品,帝王名臣的墨迹也流传于世。

这我们在清代宫廷折扇分哪几个类别中介绍过,黑底金绘或彩绘的出现,使折扇扇面书画的面貌更加丰富,在创作上也更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1、山水寄情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自然与人息息相关。

明山秀水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致,更是人们修心养性、寄托理想的精神家园。

明清时期画派纷繁,立意、用笔各有不同,明清折扇扇面画烟江草树、幽谷溪泉,或空寂旷远,或蓊郁深邃,所描所绘都是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

2、花鸟娱心红花绿叶有意,禽鸟草虫含情,花鸟画在折扇尺幅墨色之间曲尽生命之美。

观赏之余,令人市井之心稍去,田园之意渐萌。

明清时期,花鸟画折扇扇面突破了宋代院体的写生模式,水墨写意、没骨花卉等技法的创新,给这一方天地带来了新的动感与活力。

3、容影随性在文人折扇画的美学思想中,图写人物当以精神气质为首,外形的真实与否反在其次。

明清时期的人物、肖像在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纷纷突破前人成规,从民间绘画和西洋绘画中汲取营养,形成了新的艺术潮流。

陈洪绶的人物风格奇古,个性张扬。

“海上三任”则将人物审美引向世俗,开启了近现代人物画的新风。

4、诗文咏志文人墨客以吟诗作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折扇扇面书法不仅是其载体,也是艺术化了的诗章。

勾、提、点、捺,飞白、顿挫之间写出了形意之美,也张扬了书写者的个性与激情。

清代十三行外销骨扇的美学特征

清代十三行外销骨扇的美学特征

302019年 第5期(总第211期)NO.5 2019Serial NO.211艺术生活A R T &L I F E清代十三行外销骨扇的美学特征收稿日期:2019-10-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代十三行外销包装的设计美学研究”(课题编号17BZX131)。

作者简介:王娟(1975-),女,湖南长沙人,广东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黄雪婷(1993-),女,广东江门人,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引言自1757年清乾隆帝规定“外国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直至1840年,广州一直是中国合法进出口贸易的唯一口岸,也是中国外销至西方的工艺品中转站与生产基地。

在这期间,贸易航线从广州扩展到北美洲、澳洲和西欧等地,中国商人把茶叶、丝绸、陶瓷、中药、外销工艺品等本土商品从广州外销至海外,又从海外进口洋参、皮毛、香料、珠宝、钟表、棉纱等本土稀缺的商品。

此时的广州不但是一个经济贸易交流的港口,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同时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文化,并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兼具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清代十三行外销扇应运而生。

据记载,1822年约有25万匠人在广州十三行一带专门从事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和制作,涉及瓷器、漆器、金银器、雕刻、绘画等品类,而这些工匠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外销扇的制作与生产行列中,当时英国商船Macclesfield 号从广东载往西方的货物中就包括10万余件的外销扇,外销扇在西方的欢迎程度可见一斑[1]。

经济上,十三行外销扇销至西方市场,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的西方制扇行业,为中国带来经济收益;文化上,十三行外销扇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工艺美术交流方面具有极大的积极性影响与推进性作用。

一、清代十三行外销骨扇的定义与历史清代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时期(1757~1840),岭南地区制扇匠人设计、制作了一大批专供外销至清代十三行外销骨扇的美学特征王 娟 黄雪婷(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州,510030)摘要:本文通过整理研究清代十三行外销骨扇的相关文字、图像、实物等信息,从工艺美学的角度分析其材料、工艺、形式的美学特征,厘清清代十三行外销骨扇所承载的民族特征与时代特征,发掘蕴含其中的设计理念与美学思想,用清代十三行外销骨扇的美学范畴来丰富中国扇艺的美学范畴。

独具一格的东方时尚——外销扇之美

独具一格的东方时尚——外销扇之美

玳瑁通雕徽章留白花鸟人物折扇。

独具一格的东方时尚——外销扇之美黑红漆凤纹开光人物故事图折扇。

文:广东省博物馆 兰维广东地处南海之滨,由于地理环境的优势,自汉代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至明清时期,环球贸易航线不断扩展,数量众多的中外产品通过海洋航线展开交流。

乾隆时期“一口通商”政策的颁布,更是以广东十三行为主的广东成为中外贸易的翘首。

在这些贸易产品中,外销扇是较具特色的一种。

因地缘和区位优势,广东省博物馆近年来在外销艺术品征集和收藏中收获颇大。

其中,馆藏外销扇约有130柄,且囊括各种工艺和材质。

2013年,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了《异趣同辉——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展出各类外销艺术品共210件,其中含外销扇30件。

展览及其丰富的配套活动掀起了一股外销艺术的热潮,在广东,各大小相关的博物馆或机构已在积极地回购和征集各类外销艺术品。

鹅毛彩绘花卉纹象牙柄执扇。

因地缘而生,融贯中西外销扇在当时中国与西方的外销环境和文化中孕育而生,与我国传统的扇子有着很大的差别,从装饰到风格均不同。

18世纪前后的广州外销折扇,糅合了中国传统装饰和欧洲流行的洛可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位。

外销扇虽然在形制上仍属于中国传统扇子,但从扇骨材质、扇面风格等细节上均与传统的苏杭文人书画扇迥异其趣。

由于外销折扇的大小、款式及材料运用的不同,制作工序也与传统折扇有一定差别。

我国传统的折扇主要以十一档为文人用的大扇,二十档以上的多为女用扇或工艺扇,文人雅士极少使用。

因为外销折扇主要为欧美贵妇使用,所以其扇骨档数多为十六档、二十档、二十四档和三十档等,扇骨的排列更为细密,经过浅浮雕、透雕或髹漆绘制后,呈现出强烈的女性风格。

外销扇从形制而言,分为团扇和折扇,折扇数量较多。

从材质上看,可以分为象牙扇、玳瑁扇、檀香扇、贝雕扇、银累丝扇、羽扇、丝绣扇等。

外销扇作为一种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既有中国传统工艺的特点,又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情趣。

清代广作外销扇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清代广作外销扇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12创意2019/01自古以来,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便一直是中外海上贸易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

随着世界地理大发现揭开了环球贸易时代的序幕,世界贸易航线不断拓展,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及各种工艺美术品逐渐开始往西方传播。

随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口通商”法令的颁布,广州口岸成为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的唯一窗口。

由广东生产的广绣、广彩、广雕、外销画、外销扇等外销产品,既具有岭南传统工艺特点,又融合了西方的审美需求,其中精美华丽的外销扇成为深受西方上流社会女性喜爱的物品。

一、清代广作外销扇(一)广东省博物馆中的外销扇在18至20世纪,大量丝绸、瓷器、茶叶和其他工艺品通过广州口岸销往欧洲,广东工匠以精湛的技艺、诚信的态度、高度的效率赢得世界的美誉,生产出的商品精工巧做、精美华丽、匠心独运,这其中就包括深受西方女性喜爱的外销扇。

如今,在广东多座博物馆中都收藏有清代广作外销扇,其中广东省博物馆很早就将中国外销艺术品作为藏品征集和研究的重点。

目前馆内收藏的外销艺术品达2万多件,共计30余种,其中外销扇的收藏数量有两百多件,基本涵盖了那个时期外销扇中骨扇、折扇、平扇、羽扇等几种主要形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外销扇的地域特征中国历来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扇子最初的功能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地位和特权的礼仪工具。

随着时代发展,扇子逐渐成为纳凉的生活用品和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与书法、美术、刺绣等中国传统工艺相关联。

在清代的广州,海外经济贸易十分繁荣,漆器、瓷器、织绣、雕刻各个行业都欣欣向荣,扇子在此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象牙镂雕、黑漆描金、玳瑁描银、彩绘花鸟等各种精巧工艺和珍贵材质都可以用来制作扇子。

为了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外销扇成为集多种手工艺技术为一体的精美工艺品。

精致奇巧的做工、华丽繁复的装饰,是当时外销扇的特点,但要实现这点就离不开广雕广绣技艺。

清代外销骨扇:“广东制作”和“中国趣味”

清代外销骨扇:“广东制作”和“中国趣味”

清代外销骨扇:“广东制作”和“中国趣味”18世纪是全球贸易的黄金时代,也是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广东工匠凭借自身精湛的技艺,生产制作出了大量中西艺术风格共融的广作外销扇,它们材质名贵,奇巧华美,工艺精湛,匠心独运,价格低廉,极大满足了西方市场对扇子的热切渴望和需求,“广东制作”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中国趣味”成为最新时尚的代名词。

清康熙晚期象牙透雕彩绘洋人狩猎图骨扇清代广作外销骨扇正是在中西海贸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们仅由扇骨构成,用丝带连缀,展开后扇骨相叠自成扇面,这种形制的扇子在中国传统扇中从所未见,是西方来样加工订制的欧洲造型的扇子,骨扇也是存世所见最早的中国外销扇的形制。

15世纪末世界地理大发现,东西航路开通,揭开了海洋时代的序幕。

16世纪世界性海洋贸易圈逐渐形成。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口通商”诏令的颁布,广东垄断中西海路贸易近一个世纪,是清朝全盛时期世界贸易体系的核心环节。

清乾隆象牙镂雕几何花卉扇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是广东贸易体制的黄金时期,广东不但是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大宗传统出口商品的集散地,更是世界奢侈品、时尚用品加工制造的重要产地,“广东制造”、“中国趣味”一度成为时尚的代名词风靡欧美。

广东工匠也以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诚实守信、讲求效率的特点赢得世界的声誉,甚至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其工艺会如此精湛”的赞叹。

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首次在广东订制了8万件外销扇,这些扇子一抵欧洲市场,就备受青睐。

清嘉庆象牙劈丝雕官员巡游图扇清乾嘉之际出现了一款扇面展开后呈现360度圆形的特殊骨扇,西方称之为cocadefan。

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主要集中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因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故销量不广,后逐渐退出了生产。

清嘉庆早期象牙劈丝雕山水亭台花卉纹扇清嘉庆早期象牙劈丝雕山水亭台花卉纹扇,62档象牙扇骨丝带连缀。

两大骨剔地浮雕菱格花卉和海棠形开光山水风景图案;薄如蝉翼的扇面,采用劈丝镂通薄意浅浮雕技法,由同心圆向外做九重装饰。

精品欣赏--历届拍卖会上出现的折扇

精品欣赏--历届拍卖会上出现的折扇

精品欣赏--历届拍卖会上出现的折扇
我国扇子的起源很早,早在商代就有扇的雏形。

我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团扇二种。

明代折扇,是扇流行的开始,这或许是由于永乐时期明成祖的倡导。

清代折扇,是我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

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

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为他们社会角色的道具自宋代以来,“归一握,藏袖中”的扇面小品画成为表现万里江山的重要形式。

民国继承扇画精华,成为扇画发展的又一高峰,赏扇藏扇蔚然成风,文人士大夫以藏扇为雅事。

张大千曾说:“扇子并非只是用来纳凉的,一扇在握,文人的身份便显现出来。

谁题的诗、谁作的画、谁刻的字,都透露出主人的艺术品位。

”时至今日,虽然扇子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出生活,但其收藏价值却日益显现。

今天小哥就带大家一起看看历届拍卖会上出现的折扇
大清一统全省地与图折扇
清初剔红山水人物折扇
清同治棕竹柄花卉折扇
清剔红花卉折扇
清陈曼生刻梅竹纹折扇
清檀木透雕亭台人物折扇
清漆木纸本花鸟画双面工折扇
清檀木内刺绣龙纹折扇
清檀木透雕加彩人物折扇
清象牙透雕亭台人物折扇
清象牙透雕加彩花卉折扇
19世纪象牙透雕开光山水人物折扇清代人物双面彩绘折扇
清檀香木粤绣芦彦图折扇
民国竹刻诗文折扇
民国竹雕人物折扇
十九世纪玳瑁折扇
民国玉竹刻印铨诗文扇骨民国玉竹刻郑午昌书法级品黑棕竹折扇
红湘妃竹折扇
紫白蜡地湘妃竹折扇
凸地白梅鹿折扇
清湘妃竹尺二大折扇
王健制李宗贤刻?玉竹猫蝶图九寸折扇。

清代广作外销扇

清代广作外销扇




清 代 广 作 外 销 扇
l 5世 纪 末 1 廿 = 界 地 理 人 发 现 仪 由崩 , ’ 构 成 , 用 丝 带
连 缀 ,展 开 后翰 , 肖 卡 u叠 自成 嘲 而 的 脚
西 航 路 开 通 , 揭 开 海 洋 H J l ‘ 代 的 序


J ’ ‘ 东 省 博 物 馆 减
中旧 传统 折 扇 视 “ 紫 檀 、 象 牙、 r r J J 术
1 8 纪至 1 9 纪中t l f - 是_ l h 州 贸
易 体 制 的 黄 金 时 期 ,』 州 不 但 是 丝
清 代 厂‘ 作 外 销 扇
J 一尔 省 博 物 馆 是 中
事 。 外 销 扇 的 扇 而 或 绣 或 绘 ,沣 运
用 西 力’ 技 法 再现 东 , J ‘ 风情 ,它 f 『 J 色 彩
势 , 该 f 较 y - 地籽一 …叫 外 销 艺 术 品 的
誉 , 甚 有 “ I 界 j : 没 有 任何 一 个
家 艺会 受 l I 此精 湛 ” 的赞 口 义I 。 福
f 。 这 种 形 制 的 扇 r往 中 传 统 扇 中
从 所 末 , 足 两 来 样 加 I 订 制 的 欧 洲 造 型 的 崩 r。 骨 搦 也 足 仃 1 R所 最 早 的广作 外销 扇的 形制 ,它在 l 7 l f j : 纪 晚 期 的康 熙 年 问 就 _ 已 人 出 现 , 经
广 州 地 处 南海 之 滨 ,足海 上 丝 绸之 路 的 发 祥 地 , 也 是 历 两 千 年 而 小 衰 的
贸 易 人 港 ,尤 其 是 清 乾 隆 一 十 _ 年
致 华美 ,充 满异 情 洲的J 州 外 销 扇 为最 新 时 尚 。1 9 l t t : f  ̄ 2 ,存 美 罔 东 部 海 岸 城 市 , 几 乎 没 有 一 位 殳上 小 拿 着 一・

外销扇,奢华的东方综合艺术

外销扇,奢华的东方综合艺术

象牙雕牙丝锦地花卉山水纹章扇外销扇,奢华的东方综合艺术文:轮奂 图:广东省博物馆无数次在瓷器上、油画上、铜版画上,见过那处千帆云集,洋楼林立,还有彩旗飘飘的广州十三行,也总会遥想两个世纪前它的繁华盛景:车水马龙的街道里夹杂着广府乡音与洋腔洋调,鳞次栉比的商铺里陈列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

当然,还少不了那数之不尽的工艺品,广绣、壁纸、银器、牙雕、贝雕……在这些专售给西方人的东方奢侈品中,唯有外销扇最让人眼前一亮,作为多种工艺存于一扇的集大成者,方寸之间凝聚着十三行匠人的整体智慧。

所谓一叶知秋,而一扇,不仅能窥探当年盛景,更铭记着一段艳惊西方的中国风尚。

对低廉,极大满足了西方人的需求。

这一时期外销扇的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各种材质、款式层出不穷,做工之细、装饰之巧让人惊叹,并在创新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一门极尽奢华的综合艺术当年出自十三行的外销扇主要有折扇和团扇两大类。

而观赏外销扇,主要从扇面、扇骨(扇柄)两方面入手。

团扇不可开合,一般只有一支扇柄,雕刻工艺也主要集中于此。

而折扇的扇骨较多,装饰手法多样。

一般分为九档,也有十一档、十二档、十八档、二十二档、二十四档、三十档乃至四十档不等。

折扇扇骨又分为大骨与小骨,大骨最长,为扇子合起时的两侧,故装饰上与小骨相比,往往更繁复,常采用高浮雕工艺装饰,给人更强的视觉冲击。

小扇骨的装饰则更为灵巧、多变,与扇面既可截然分开,也有合二为一,即每一档扇骨为扇面的一部分,通过丝带相连叠加构成扇面(这种扇在西方称“卜瑞斯”扇,也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外销扇形制)。

在清代,外销扇需要迎合西方人的审美需求,故在材质、造型设计上与中国传统文人扇那种简洁、扇动西方,风从东来不难想象,在一个18世纪的欧洲庄园里,一位大家闺秀在闲逸的午后收到一个精美木盒,是情人赠予的礼物,盒子开启的一瞬,她微笑中带着惊喜。

那是把由象牙雕刻的折扇,激动与期待驱使她缓缓打开扇子,只见每一片都雕满了精美的图案,无与伦比的奢华感。

清代广作外销檀香扇

清代广作外销檀香扇

清代广作外销檀香扇
佚名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广东是中国最早进口檀香木的地区,也是最早以檀香木为原料制作檀香扇的地区。

从西方文献和留存实物考证,
【总页数】11页(P107-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清代以来四川道教广成坛使用的科仪与音乐——从《广成仪制》《雅宜集》谈起[J], 甘绍成
2.清代广作外销扇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J], 王婷
3.外销荣光广东制造——东莞市博物馆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 [J], 孙望
4.“芸香浓处多吾辈,广觅同心叙古欢”——《清代藏书史论稿》与《清代藏书思想研究》比较谈 [J], 姚小燕
5.清代家具三作(京作、苏作、广作)的风格特点 [J], 周耀;王玥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清代外销折扇

浅析清代外销折扇

浅析清代外销折扇
黄付才
【期刊名称】《新西部:下旬·理论》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文章介绍了外销折扇的材质、分类、工艺,同时对外销折扇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解读:认为清代外销折扇,其材质之珍贵,雕刻工艺之精湛,髹漆工艺之精美,牙丝工艺之精细,镶贴工艺之传神,绘画工艺之融贯中西,扇面布局之中西元素融汇,可谓扇之珍品。

其独特的工艺和装饰风格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相互融合。

对外销折扇收藏及研究,特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创新。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黄付才
【作者单位】虎门镇海战博物馆,广东东莞5239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67
【相关文献】
1.浅析清代外销瓷器装饰纹样上的中国情韵
2.浅析清代外销折扇
3.清代折扇扇套的内涵探究
4.外销荣光广东制造——东莞市博物馆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
5.数摺聚清风一捻生秋意
——成都市温江区馆藏清代折扇扇面书画选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历史人文角度对明清折扇文化的研究

从历史人文角度对明清折扇文化的研究

从历史人文角度对明清折扇文化的研究
扇子在招风引凉的实用需求基础上与多种文化艺术形式逐渐结合,产生礼仪性和艺术审美性特征,形成了中国古代扇文化。

尤其在明清时期,折扇开始广泛流行开来,明清折扇文化成为扇文化集大成者。

对其溯源可知中国扇子起源极早,除其仪仗性功用之外,生活实用扇形制的发展历史中,有代表性的平扇扇形包括便面、麈尾、羽扇、团扇,每一次嬗变都使扇子的文化艺术色彩更加浓郁,成为折扇文化的灿烂前奏。

学界在折扇起源于中国本土、朝鲜或日本的问题上仍有争端。

但确定的是,自明代永乐以后,折扇迅速的在全社会风靡,爱扇、藏扇、赏扇成为文人风尚雅好。

折扇的制作绝非易事,它包括扇面制作和扇骨制作两部分。

扇面内容上分“画面”和“素面”,色彩上分“素笺”和“彩笺”,工艺繁复。

扇骨选材种类多样,即使普通毛竹所制,也要经两年烤晒方能成材。

而扇骨的装饰造型艺术和雕刻艺术丝毫不让于诗文书画,同样是折扇文化的精彩内容。

折扇招风引凉、卷舒自如、夏用冬藏的物性特征使其被赋予了特殊的拟人化精神品质,成为诗人歌咏赞赏的对象。

其扇面形状的不规则和凹凸起伏使得书画艺术融入其中时发生了风格上的巨大改变——折扇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

而扇面书画诗文的内容,有的讴歌田园、有的纵情山水、有的流连春光……是明清士人文化心态的写照、人文情怀的抒发,这样一来,极大丰富了折扇的人文艺术色彩。

此外,明清的小说、戏曲、建筑等文化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折扇的影响,出现了特别的“折扇之美”。

在此基础上,本文得以概述折扇文化的人文意涵。

文房清赏——折扇

文房清赏——折扇

文房清赏——折扇扇的本意是门扉,源于虞舜时代,用于障尘蔽日,象征权威,后逐渐演变为引风纳凉之用品,别称“摇风”、“凉友”,夏令必备之物。

扇子集器用与审美于一体,或日用,或馈赠,或陈设赏玩。

扇面用材,隋以前多见绫绢,隋唐时出现纸质,后有羽毛、竹编、麦杆、牙骨等;通常运用刺绣、书画、雕刻艺术作为装饰,各尽其妙。

扇子产地面广,主要来自苏州、杭州、广东、四川、湖北等地。

自古以来,障扇、纨扇、折扇和特色工艺扇共同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扇文化艺术,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

扇子和书画艺术的结合源于东晋,宋元时广为流传,明清之际尤盛。

它们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空灵的扇面为书画者提供了运笔的天地,传统的诗词歌赋、书法及山水、人物、花鸟等多姿多彩的图像,为朴素的扇子注入了艺术生命。

折扇始于南宋,因收则折叠而得名,携带方便,又有舒合之妙,成为文人雅士掌中物。

书生用的折扇边板纤秀,武士用的则宽大,和尚用的折扇,底部是个大圆头,俗称“和尚头”。

折扇多以红木、紫檀、湘妃竹等高档材料制成,或镶银丝、象牙,玉石,更显富丽。

然文人多喜以竹为骨,明人沈德符著的《万历野获编》称:“凡紫檀、象牙、乌楮,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

”一把小小的折扇,集造型、字画、诗词、印章、雕刻、镶嵌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成为书画的小品,文人的雅趣。

此时,折扇已不再单为取凉,而是成为社交礼仪所必需,展示身份地位之新标志。

即使秋凉冬寒,出门应事、访亲会友,也必一扇在手,以示儒雅风流。

更有甚者,非名扇不用,非名匠所作之扇不书画。

到清代,此风尤炽,尤其是乾嘉以后,“折扇柄则象齿、檀香,甚或描写仕女,以泥金填出雪景等。

制一扇,所费数金,而人必数扇,且辗转丐求名手书画,以相夸耀。

”(清·无名氏《避兵杂记》){歌翰文化艺术集群}。

清代中国出口欧美的扇子

清代中国出口欧美的扇子

清代中国出口欧美的扇子
松浦章;许晓
【期刊名称】《海洋史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正>清代中国,广州向欧美出口了各种各样的工艺品1,扇子便是这些中国制品之一。

中国扇子的大量出口鲜为人知。

关于这些扇子的出口数量,在《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2中有准确记录。

1859年上半年从上海出口到英国及各国的扇子数量如表1所示。

1859年上半年即从1月到6月的6个月的时间,从上海出口到包括英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的扇子达到了1000万把以上。

而英国在1859年就从上海和广州进口了约267万把
【总页数】14页(P346-359)
【作者】松浦章;许晓
【作者单位】日本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关西大学文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09年中国出口欧美轻纺消费品召回情况分析 [J], 谢秋惠;陆维民;卫毕文;于文佳;魏孟媛
2.欧美国家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实践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启示 [J], 卢洁
3.近5年中国出口欧美轻纺消费品召回情况分析 [J], 周珂;魏孟媛;张嘉珂;刘芳;薛文良
4.“沉下去”发掘数字背后的新闻——评路透社稿件《欧美经济阵痛波及中国出口
商》 [J], 王秀琼
5.WTO中反击欧美运用非市场经济方法歧视中国出口货物研究 [J], 陈卫东;余敏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时期的纸扇艺术

明清时期的纸扇艺术

明清时期的纸扇艺术纸扇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是一种结合实用性和美学价值的艺术品。

在明清时期,纸扇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时代的代表。

纸扇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化艺术中也享有盛誉。

起源与发展纸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

秦国产纸扇的传说流传至今:相传,当时有一个做扇子的匠人,他在扇子上面写下了“秦人扇”四个字。

后来,这个扇子被秦始皇看中了,就用这个扇子做了一个小小的雕像,安放在宫殿里作为纪念。

在宋代以前,纸扇的实用价值很高,但艺术价值较低。

宋代末期,纸扇的艺术价值逐渐被发现,各地的扇子工匠开始在纸扇上创作,从而诞生了早期纸扇艺术。

到了明代,纸扇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加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纸扇的使用和销售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明代的纸扇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象征,代表了社会文化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清代时期,纸扇在制作工艺上再次得到提高,艺术价值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纸扇所体现出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至今仍然享有很高的影响力。

纸扇艺术的特点纸扇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品,更是一种文化艺术品。

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讲究意境纸扇艺术在绘画、诗歌、书法、篆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表现和传达功能,讲究意境、寓意和象征,通过对纸扇的创作,表现出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内涵。

2. 擅长用色纸扇艺术在颜色的运用上非常突出,讲究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

纸扇上的图案色彩鲜艳、明快,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3. 制作工艺精湛纸扇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剪纸、绘画、装饰等多个环节,再加上编织、镶边等修饰,才能做出一款精美的纸扇。

在明清时期,纸扇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顶峰,制作出来的纸扇不仅美观、实用,而且富有艺术性。

4. 具有观赏价值纸扇艺术不仅在实用方面具有价值,更重要的是在观赏方面具有价值。

纸扇艺术通过不同的图案和造型,传达着不同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清代的扇子文化

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清代的扇子文化

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清代的扇子文化扇子自古有之,最早出现的时候,世人用它生风纳凉、驱赶蚊虫、掸拂灰尘、烧火煮水等,满足日常所需。

清朝,扇子更是寻常百姓家都有的小物件,是夏天不可或缺的一项商品门类。

在京城,每年五月设有扇市,盛极一时。

小暑刚过京城却早已经热了起来,街上的行人换了青衫罗裙,边走边叹一句:“热也”。

街边摆摊的小贩们趁着人少坐在一旁摇着一把圆蒲扇聊天。

蒲扇很大,用南方的一种水草晒干后编成,呼啦啦摇几下,就能凉爽一阵。

这类蒲扇读书人是看不上的,傍晚时分学堂了放了学,学生陆陆续续走出来,人手一把折扇。

清朝又称“撒扇”,因其携带方便,可随意出入怀袖之中。

扇面可做书画,扇骨可雕琢,故深受文人雅士的宠爱,被视为“怀袖雅物”。

学生们若谁手里没一把折扇,就仿佛少了几分儒雅。

图1:折扇不仅是暑热天气读书人要用折扇,哪怕冬日风凉,他们也多会手持一扇,或张或合、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

待到众人集会时,临风而立手摇折扇,颇有遗世独立之风。

杭州李复偏好折扇,每每听说谁家有名扇都要前往一观。

在李府里也收藏了不少精美折扇。

家中藏扇种类多样,仅从扇骨的材质上就能分为方、箭竹、楠竹、墨竹、红木、黄花梨、紫檀、柚木、楠木、黄檀木等,更不要说还有金漆、螺钿、掐丝等工艺和玛瑙、翡翠之类的奇珍之品。

图2:题字的折扇这日李复恰从集市里寻了一把紫檀木折扇,扇面用素白绢布做成,扇骨紫檀木雕琢,折扇轻摇绢布若有若无,颇有一番美感。

折扇买回后,李复在扇面上精心勾勒出一幅雪景红梅图,又让匠人用翡翠玉石做了一枚青石扇坠,待到冬日赏雪景时,拿出此扇,便仿若美景在手一般。

其实清朝类似李复这样的民间文人更爱用素骨竹片扇,扇骨用洞庭君山出的湘妃竹,竹上有斑点称之为“凤眼”,此扇不加雕饰,只取其浑然天成的意境,一把竹扇价值数两银子。

一把好的折扇甚至可以卖到白银上万两。

图3:着梅的折扇扬州有一盐商在一次游玩时,偶遇南京一画家,见其手中一把泥金折扇颇是喜爱,几番软磨之下花费千金才买到。

古代藏品——清宫折扇与扇面

古代藏品——清宫折扇与扇面

古代藏品——清宫折扇与扇面在清代宫廷藏品中,有一种方便精巧的手执物件,它既有生活实用性,又具艺术欣赏性,这就是清宫旧藏的折扇,亦称成扇、折叠扇、聚头扇。

折扇与扇面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在形态上可以像幼蛹与蝴蝶一般互相转换。

扇面,是按传统书画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作品完成后,可单张装裱成“贴落”,用于室内屏风、隔扇、挂屏等特殊装饰;亦可按书画作品进行装裱,制成多开相连的册页,供人们欣赏与收藏。

扇面若是两两相背装裱,下部安以不同材质的扇骨,则可制成方便实用的手持折扇,供人消暑纳凉,赏心悦目。

折扇属于泊来品,它在北宋时期才由朝鲜传入我国(一说在唐朝由日本传入),随后即在中土争相使用,广泛传播。

而使用过的扇子一旦被拆开分解,将扇页重新装裱和制册,它就又回复到扇面的本来面目。

清宫折扇与扇面书画作为古代藏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传世文物的普遍特征,又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

对清宫折扇和扇面的欣赏与研究,将为我们打开了解清宫文化与艺术作品的另一扇便捷之门,清宫折扇与扇面书画兴起原因:1、1644年清军入关后,随着全国统一政权的建立,以宫廷贵族为中心,开始多方位地吸纳、学习中原文化,同时沿用明朝宫廷中的各类器物,使满族更多地融入华夏传统文化之中。

2、至清朝中期,经过几代皇帝不懈努力,满族上层贵族已谙熟华夏传统文化内容,在古代诗词歌赋、清朝宫廷扇子书画作品,文章方面,许多满族人已不逊于纯粹的汉人。

特别是康熙、乾隆诸帝多次率王公大臣南巡江浙地区,日益受到江南文风的陶冶和影响,对历代传世文物及各类文化用品倾心向往,甚至直接拿来使用。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颇具文人气息的折扇和扇面开始在宫廷中流行起来。

清宫扇面作品与喜好艺术的各代皇帝密不可分。

从现有折扇和扇面传世藏品看,有的是由皇帝、王公贝勒直接创作,更多的则为皇帝身边的文臣学士或宫廷书画家创作。

3、清入关后,自顺治朝开始,各代皇帝从小即在宫中学习儒家经典,广泛学习传统的诗词文章,日日进行书法方面的训练,在功课之余亦涉及笔墨丹青,包括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本人,在继位后都曾长期从事书法或绘画创作,后代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诸帝,也大多勤习书法,常临墨池,为后世留下不少清帝御笔书法作品。

中国折扇,极致的古典美

中国折扇,极致的古典美

中国折扇,极致的古典美对中国文人来说,折扇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又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

折扇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进退自如,逍遥自在。

连普通百姓也常在家中挂扇子,把扇子视为镇宅之宝。

一把小小的扇子,折射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18至19世纪,中国出口西方国家的羽扇,原料珍贵、工艺精湛。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月明。

一把扇子,可以是运筹帷幄,也可以是轻轻低吟,文人墨客在扇子上用笔墨寄情抒怀;道士用扇子驱邪灭妖;在爱扇人眼里,赏玩折扇却是可以贴近文脉,重温历史;品味艺术,享受美感;回归自然,领悟人生……清黑漆描金人物花鸟折扇折扇,又叫撒扇,是明代永乐年间,由朝鲜国入贡中国。

永乐皇帝喜欢这种扇卷舒方便,就命宫中工匠仿造。

后来由宫中传出,很快就风行全国。

清竹加彩花鸟纹折扇最初,明宫中也不过使用竹骨茧纸薄面折扇而已。

后来朝廷定制,每年多造重金折扇进献御前。

这种折扇,一面命待诏学士书写端楷诗词文句,另一面由画苑画师绘上工致画图。

预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进呈,以备皇上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分赐给嫔妃宫女。

清中期象牙雕花鸟山水折扇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已成为文人官员身份地位和趣味品位的象征。

在折扇生产地江南一带,出了很多名士,他们的风流才情,与折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们所营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围,表现出柔情和氲氤的美境。

通过以折扇为媒介,流传于皇宫、府第、闺室、民间、海外,折扇也因这些美画佳句而身价百倍。

一般来说,制作折扇的扇骨以竹质居多。

竹类中以棕竹、湘妃竹、梅鹿竹为佳;木类中以鸡翅木、紫檀木、乌木为佳;其他还有以象牙、菠萝漆、玳瑁、白玉和翡翠等材料。

【玳瑁】十九世纪玳瑁折扇清玳瑁描银人物纹折扇19世纪玳瑁描金蕾丝折扇清晚期玳瑁扇骨描金人物折扇清玳瑁透雕人物故事折扇十九世纪玳瑁羽毛折扇十九世纪玳瑁彩绘贴画人物折扇【象牙】清象牙透雕亭台人物折扇清象牙透雕亭台人物折扇清象牙透雕亭台人物孔雀毛折扇清象牙透雕人物故事折扇清象牙透雕加彩花卉折扇清象牙天鹅毛折扇清象牙雕人物山水扇子清象骨贴象牙人物折扇19世纪象牙透雕开光山水人物折扇【漆木描金】清漆木描金嵌象牙加彩人物折扇清漆木描金加彩人物折扇清漆木描金柄彩绘镶贴折扇黑漆描金骨彩绘折扇清漆木水彩百鸟朝凤折扇【木质】清檀香木粤绣芦彦图折扇红木刻经文扇子沉香扇子关注公众号:古董圈清晚期檀香木嵌象牙扇子【竹质】清竹加彩花鸟纹折扇清竹胎黑漆描金庭院人物折扇香妃竹扇子不管是什么材料制的,有年份的扇骨,经过多年盛夏酷暑的手捏汗揩,其表面会产生一层浓郁光亮的包浆,呈现扇骨的旧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清代外销折扇作者:黄付才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05期【摘要】文章介绍了外销折扇的材质、分类、工艺,同时对外销折扇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解读:认为清代外销折扇,其材质之珍贵,雕刻工艺之精湛,髹漆工艺之精美,牙丝工艺之精细,镶贴工艺之传神,绘画工艺之融贯中西,扇面布局之中西元素融汇,可谓扇之珍品。

其独特的工艺和装饰风格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相互融合。

对外销折扇收藏及研究,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创新。

【关键词】外销扇材质;分类;工艺;中西元素与中国传统折扇不同,为迎合欧洲市场及西方人审美需求,清代外销折扇在中国传统制扇工艺、装饰绘画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流行的艺术风格、绘画装饰技巧,使兼具中西艺术元素、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外销折扇在18世纪前后,畅销欧美,风靡世界。

一、外销折扇的材质外销折扇选材名贵而多样,如象牙、玳瑁、砗榘、檀香木等。

象牙色调柔和、质地细密,宜于施以雕工,是扇骨材质中最为名贵的。

象牙可分为非洲象牙、亚洲象牙、长毛象牙(猛犸象牙)。

亚洲象的象牙小而短,颜色偏白容易泛黄、光泽较差,其牙质硬度低于非洲象牙;非洲象牙多成奶白色,质地细腻、光泽好,硬度高,但受温度变化,易产生裂纹。

[1]非洲中部盛产的血牙,呈粉红色、透明,是牙中的上品。

[2]出土的猛犸象象牙如白瓷一般漂亮,可以进行高浮雕、圆雕,但猛犸象牙很脆,磨光后很细腻,有磁化的感觉。

[3]玳瑁,海龟科的海洋动物。

又称十三麟。

古名毒瑁。

背甲红棕色,有淡黄色云状斑,具光泽。

以其背甲制作的扇骨称为玳瑁骨,质似牛角,平滑光洁,有呈半透明状的褐色与淡黄色相间的花纹。

玳瑁骨有一定韧度,常用做小骨,并与象牙大骨相配,雍容华贵,在清代十分盛行。

[4]砗磲是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最大的壳长可达1.8米,重量可达500公斤。

其壳外面通常呈白色或浅黄色,里面白色,外套膜缘呈黄、绿、青、紫等色彩,十分漂亮,是不可多得的装饰品。

[5]是制作扇骨的珍贵材料。

檀香木又名白檀,属檀香科常绿乔木,是生长最慢的树种之一,成熟的檀树可高达十米。

木材奇香,常作为高级器具、镶嵌、雕刻等用材。

除上述材质外,外销扇的制作还会用到绢帛,金、银、玉石等作工艺材料及镶嵌材料,还有各种翎禽的羽毛,泥金、冷金、素纸纸面等。

二、外销折扇的分类按材质不同可把外销扇分为象牙折扇、髹漆折扇、累丝银扇、玳瑁折扇、檀香折扇及其它扇类。

象牙折扇(也称卜瑞斯扇BRISE FANS),是利用密而宽的扇骨相叠而形成扇面。

约于康熙年间开始输出外国,十八世纪已在欧洲颇为流行。

乾隆时期中国象牙折扇达到鼎盛,其双心形开光是乾隆中期欧洲的流行标志式样。

1792年跟随英国使节马嘎尔尼来到中国的John Barrow(1764-1848)在其1802年出版的《Travels in China》中说道:“在中国人擅长的技巧艺术中,达到最高境界的就是象牙雕刻,在这项工艺上,他们真是无人能及,即使在伯明翰,(我们英国)最重要的工艺制作中心,也曾经利用机械模仿中国制作的象牙扇及其他器物,这项实验虽然很成功,但还是没能达到像中国制品那样高的成就。

没什么东西比中国象牙扇上的镂雕更美的了,……不论订制什么样的纹饰,例如徽章或姓名,(他们)都可以在拿到稿样后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来”。

[6]玳瑁扇以玳瑁造成,工艺技法与象牙扇完全一致,以人物图案为最常见,玳瑁扇的产地以广东广州为主,生产年代大约在1800至1850年之间,产量不大。

髹漆折扇于十九世纪早期开始大量出口西方。

其中包括黑漆描金、黑漆描银、彩绘等。

黑漆描金的金粉通常都分深浅二色,即赤金和青金,用于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累丝银扇流行于意大利,是出口扇中最为名贵的一种,用鎏金银丝造成,有的加入掐丝珐琅装饰。

累丝银扇流行年代十分短,大约都是1790-1800年之间的制品。

檀香折扇,以檀香木片造成,纹样以透雕花纹为主,类似象牙折扇。

因为檀香木质较象牙为粗糙,不适宜雕镂细小人物,一般檀香扇纹样都以花卉、图案之类题材为主,工艺精湛。

[7]除以上几种之外,还有砗榘折扇、纸面折扇、及杂骨折扇等。

三、外销折扇的工艺外销折扇是一种集雕刻、髹漆、金银累丝、掐丝珐琅等多种精心工艺于一身的手工艺品。

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

雕刻工艺,技法门类齐全,深浮雕、浅浮雕、薄地阳文以及镂雕、透雕,拉丝、剔地等雕刻技法或单独或综合运用。

比如乾隆时期的象牙折扇,边骨多深雕,早期大都刻花叶纹,中期深雕菊花枝叶纹,晚期改刻山水人物。

扇面全部作镂空装饰,纹饰雕刻只作单面工。

(图1)是清乾隆中期(约1755年前后)象牙镂空花叶纹折扇,长21cm,共二十四叶,用丝带连接,边骨深雕菊花枝叶纹,扇面开光三组,作花卉纹,正中圆形,两侧椭圆形,通体镂空,以勾连花叶纹联接。

髹漆工艺,品类众多,按工艺技法可分为雕漆、填漆戗金、金漆、彩绘漆等。

外销扇中常见的有黑漆描金(以木片为骨,髹上多层黑漆,在漆底上描绘金色图案)、描银、彩绘(以单色漆为地,上面用彩色漆描绘图案)、漆镶嵌(以黑漆或朱漆为地,嵌螺钿、嵌牙、嵌骨、嵌金银丝、嵌玉和百宝嵌等)。

(图2)是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前后)黑漆描金纸面折扇,扇形彩绘人物纹,贴牙人面及丝绸衣服,扇骨黑漆描金,作大型多曲线开光,开光内作山水人物纹,边骨亦作人物纹。

累丝工艺是清代花丝工艺的一种,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

(图3)是清乾隆-嘉庆(约1790-1800年)银鎏金累丝烧珐琅福庆文折扇,部分烧珐琅,作蝠、磬、佛手及花卉纹,边骨累丝烧珐琅花卉纹,正背面纹饰相同,重130克。

掐丝珐琅工艺,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焙烧、研磨、镀金等加工而成。

(图4)是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前后)银累丝烧珐琅纸面折扇,纸面较为细小,彩绘庭园人物纹,人面为象牙片,衣服用丝绢贴上,扇骨用银累丝烧珐琅,作花卉纹,累丝精细,边骨用铜流金,作人物纹。

四、外销折扇中西结合的艺术元素外销折扇作为外销品,即注重西方社会对“中国情调”的审美趣味,也借鉴和吸收了当时西方的绘画风格及艺术潮流。

外销折扇的扇面通常有扇小骨组成的扇面和纸面扇面两种。

象牙折扇、玳瑁折扇、砗榘折扇、檀香折扇的扇面基本都是有扇小骨相叠而成,此种扇面的外销折扇凸显了中国巧夺天工的制扇工艺及传统的纹饰图案,同时开始加入西方流行的明艳色彩及西洋纹饰、图章。

比如康熙晚期及雍正时期的象牙折扇,扇面镂空,彩绘西洋人物或中国传统花鸟纹等,边骨描金;乾隆时时期的象牙折扇,通体镂空,作山水纹、花叶纹、花鸟纹、格子纹、勾连纹等,边骨深雕人物花卉纹、菊花枝叶纹、牡丹花鸟纹等,通常采用单面工;嘉庆时期的折扇通常为双面工。

在折扇的周边,有的也装饰了缠枝花朵和西番莲枝等西方纹饰,部分扇面有明显的徽章图案。

外销折扇中的纸面折扇,与传统的扇面绘画不同,创作主要结合西方文化特点,赋予外销扇扇面绘画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8]首先,扇面入画的题材丰富多彩,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装饰、民俗画面、官宦生活等,也有西式的庭院、西洋卷草花卉、西洋人物等;其次,扇面色彩艳丽,视觉效果极为华丽,装饰艺术极为精美,深受西方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迎合了欧洲人当时的审美习惯。

如(图5)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前后)杂骨纸面人物折扇,共十四骨,扇骨用多种不同物料刻成,有象牙、贝壳、银累丝及玳瑁等,边骨用鎏金银丝,作累丝龙纹,刻工精巧。

扇面用纸造成,彩绘人物,每面五十余人,合共百余人,人面用象牙造成,人物衣着用丝绸布料裁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定制的徽章扇。

徽章盛行于12至14世纪。

除王室贵族使用外,社会名流、富豪和对国家有特殊贡献者经过王室批准,都可获得属于个人或家族的徽章。

徽章起初是个人或家族的标志,也是身份和权势的象征,后来从国家到郡市,甚至军队、公司都有使用。

[9]徽章扇与西方徽章的流行密不可分,多为家族徽章、名人徽章等,装饰于扇面的显要部位,徽纹一般为首字母缩写。

而在徽章的设计过程中,又配以中国的种种装饰元素。

五、外销折扇的文化意义清代外销折扇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载体。

与数百年来传教士在中国单向传播西方文化不同,18世纪前后,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中国外销折扇,即糅合了中国传统的雕刻、髹漆、累丝、绘画等工艺装饰,又受到当时欧洲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

中国折扇外销不仅是中西贸易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汇融合。

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制扇工艺的推动和创新,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外销折扇成为我们一窥中西文化和艺术交流在18世纪左右境况的一个小小窗口。

[10]清代外销折扇彰显了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

郭沫若曾题诗赞道:“清凉世界,出自手中。

精逾鬼斧,巧夺天工”。

除扇子的用途,更道出了中国制扇工艺的高超。

中国古代的制扇工艺十分考究,尤其是折扇传入中国以后,扇子的制作工艺进一步精制。

从扇骨制作材料的选用到雕刻、髹漆、拉花、镶嵌、镶贴、点翠等工艺的传承创新,从扇面精湛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从舞台道具到文学体裁,从室内、人身装饰到审美、收藏,扇子已形成一种文化,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

中国文化中小小的一把扇子,经历文人雅士的浸染与把玩,手工艺人的精雕细镂与神思妙构,已从实用进入艺术殿堂,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珍品。

尤其是清代的外销折扇,其材质之珍贵,雕刻工艺之精湛,髹漆工艺之精美,牙丝工艺之精细,镶贴工艺之传神,绘画工艺之融贯中西,扇面布局之中西元素融汇,可谓扇之珍品,极具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外销折扇收藏及研究,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创新。

清代外销折扇是广州十三行中西贸易的产物和有力见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设定四个海关,“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驻宁波、福建驻泉州、广东驻广州”。

[11]其中粤海关占据了大部分中国的对外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了闽、浙、江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广州除了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也是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与中转站。

[12]1822年广州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25万匠人专门从事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和制作,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

[13]而这些工艺品的加工工艺基本都运用到外销扇的加工制作之中。

【注释】[1] 吴荣清.象牙器收藏与鉴定[J].文物世界,2010.5.[2] 钟亚民.象牙的种类、特征及牙料的合理利用和保养[J].上海工艺美术,2006.1.[3] 余惠秋.象牙雕刻艺术特征及防伪[J].资讯,2015.07.[4][7] 關善明.中國扇具[M].沐文堂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5] http:///link?url=mkWAaSanB771Bft141xD3R08IMvSR-gyJJ_cZDXNu8ZkBZOJO6fPLEVLjO06exmKOF4XEcTU1uuUNh9aZXbZ9K.[6] John Barrow. Travels in China,台北成文出版社重印,1973年.转引自施静菲.你所不知道的广东象牙球[J].紫禁城,2011.12.[8][12] 李雨婷.岭南地域文化下的清代外销扇的视觉审美特征[J].中国美术研究,2014(4).[9] 卢侃.中国清代外销瓷器中的西方元素——富有“西洋风”的纹饰和工艺[J].收藏界,2012-06.[10] 曾智林.18世纪前后广州外销折扇的装饰趣味[J].美术观察,2015.08.[11] 王世贞.北归志.第5页.[13] 周玉奇.扇之韵[M].北京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黄付才,就职于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