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数据资料的整理
第二章第二节 统计整理
第二节统计整理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意义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对统计调查或科学实验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或对已经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系统化、条理化、标准化的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通过统计调查或实验,我们取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但这些原始资料一般是分散的、不系统的个体资料。
它们只能说明总体各单位的具体情况,而不能说明总体特征,难以反映总体的全貌情况。
用这样的资料,无法从总体上认识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无法揭示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必须对这些分散的、不系统的个体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汇总,使之成为系统化、条理化、标准化的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统计资料,并以此计算各种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指标,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全貌,认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
可见,统计整理不是单纯的数据汇总,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和综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它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个体量的认识到社会经济现象总体量的认识的连接点,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显示与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数据整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统计工作的成果。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如果发现被调查单位的资料不齐全或有差错,要及时查询订正。
(2)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并按调查和分析目的的要求进行各种分组,汇总出各组单位数和各项指标的总数。
(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应用。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与步骤(一)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要注意三点:(1)统计分组的对象是总体。
(2)统计分组应有分组标志。
(3)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分”,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
生物统计-第2章 资料的整理
又称为极差(range),用R表示,即
R=Max(x)-Min(x)
本例 R=65.0-37.0=28.0(kg)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2、确定组数
组数的多少视样本含量及资料的变动范 围大小而定,一般以达到既简化资料又不影 响反映资料的规律性为原则。组数要适当, 不宜过多,亦不宜过少。分组越多所求得的 统计量越精确,但增大了运算量;若分组过 少,资料的规律性就反映不出来,计算出的
第二节
资料的整理
一、资料的检查与核对 检查和核对原始资料的目的在于确保原始 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所谓完整性是指原始资料无遗缺或重复。 所谓正确性是指原始资料的测量和记载无 差错或未进行不合理的归并。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检查中要特别注意特大、特小和异 常数据(可结合专业知识作出判断)。对 于有重复、异常或遗漏的资料 ,应予以
第二章 资料的整理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资料的分类 资料的整理
第三节
常用统计表与统计图
由调查或试验收集来的原始资料,往 往是零乱的,无规律性可循。只有通过统 计整理,才能发现其内部的联系和规律性, 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资料整理是进一步 统计分析的基础,本章首先介绍资料的分 类,然后介绍不同类型资料的整理方法。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由于相邻两组的组中值间的距离等
于组距,所以当第一组的组中值确定以 后,加上组距就是第二组的组中值,第 二组的组中值加上组距就是第三组的组
中值,其余类推。
组距确定后, 首先要选定第一组
的组中值。在分组时为了避免第一组中
观察值过多,一般第一组的组中值以接
第二章 生物统计 资料的整理
贵州大学
第二节 资料的整理
一、资料的检查与核对
检查和核对原始资料的目的在于确保原始资料的完 整性和正确性。 所谓完整性是指原始资料无遗缺或重复。
所谓正确性是指原始资料的测量和记载无差错或未进 行不合理的归并。检查中要特别注意特大、特小和异常 数据(可结合专业知识作出判断)。对于有重复、异常 或遗漏的资料,应予以删除或补齐 ;对有错误、相互 矛盾的资料应进行更正,必要时进行复查或重新试验。
贵州大学
在绘制长条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纵轴尺度从“0”开始,间隔相等,标 明所表示指标的尺度及单位。 (2)横轴是长条图的共同基线,应标明各长 条的内容。长条的宽度要相等,间隔相同。间隔的 宽度可与长条宽度相同或者是其一半。 (3)在绘制复式长条图时,将同一属性种类 、等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的长条绘制在一起, 各长条所表示的指标用图例说明,同一属性种类、 等级的各长条间不留间隔。
容,有时须注明时间、地点。
2、标目 标目分横标目和纵标目两项。横标目
列在表的左侧,用以表示被说明事物的主要标志; 纵标目列在表的上端,说明横标目各统计指标内容 ,并注明计算单位,如%、kg、cm等等。
贵州大学
3、数字
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数字以小数点对齐,
小数位数一致, 无数字的用“─”表示,数字是 “0”的,则填写“0”。 4、线条 表的上下两条边线略粗,纵、横标目间及Fra bibliotek贵州大学
2、圆图
用于表示计数资料、质量性状资料或半定量(
等级)资料的构成比。
所谓构成比,就是各类别、等级的观测值个数 (次数)与观测值总个数(样本含量)的百分比。 把园图的全面积看成100%,按各类别、等级的 构成比将园面积分成若干分, 以扇形面积的大小表 分别表示各类别、等级的比例。
第2章 资料的整理与描述(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
╫╫ ║║
9
225
╫
3
240
║
2
255
│
1
140
累加次数 2 9 16 29 46 66 91 112 125 134 137 139 140
3、质量性状资料的整理
对于质量性状资 料可按性状或属性进行 分组,分别统计各组的 次数,然后制成次数分 布表。
水稻杂种F2植株米粒性状的分离情况
性状分组 次数(f) 频率(%)
组距(i)= 全距/组数
(3)确定组限和组中值
各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称为组限,最小值称为 下限,最大值称上限。每一组的中点值称为组中值, 是该组的代表值。组中值与组限、组距的关系为:
组中值 = (组下限+组上限)/2 = 组下限 + 组距/2 = 组上限 - 组距/2
由于相邻两组的组中值之差等于组距,所以当 第一组的组中值确定后,加上组距就是第二组的组 中值,第二组的组中值加上组距就是第三组的组中 值,其余类推。
如表2-4中,第一个观测值177,应归入表2-6中 第8组,其组限为172.5—;第二个观测值215,应归 入第10组,其组限为202.5—;
依次把140个观测值都进行归组、划线计数, 制成次数分布表。
组限 67.5— 82.5— 97.5— 112.5— 127.5— 142.5— 157.5— 172.5— 187.5— 202.5— 217.5— 232.5— 247.5— 合计
2、计量资料的整理
计量资料在分组前需要确定全距、组数、组距、 组中值及组限,然后将全部观测值划线计数归组制 成次数分布表。
表2-4 140行水稻产量 (单位:g)
177 215 197 97 123 159 245 119 119 131 149 152 167 104 161 214 125 175 219 118 192 176 175 95 136 199 116 165 214 95 158 83 137 80 138 151 187 126 196 134 206 137 98 97 129 143 179 174 159 165 136 108 101 141 148 168 163 176 102 194 145 173 75 130 149 150 161 155 111 158 131 189 91 142 140 154 152 163 123 205 149 155 131 209 183 97 119 181 149 187 131 215 111 186 118 150 155 197 116 254 239 160 172 179 151 198 124 179 135 184 168 169 173 181 188 211 197 175 122 151 171 166 175 143 190 213 192 231 163 159 158 159 177 147 194 227 141 169 124 159
生物统计第二章资料的整理与描述
大样本与小样本; 随机样本(random sample);
非随机样本(non-random sample)。
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由样本推断总体虽然有很大可靠 性,也有一定错误率。俗语说“不 可不信,不可全信”,这是我们对 待统计推断的正确态度。
2、参数与统计数 用总体的全体观察值计算的、描述总 体的特征数称为参数(parameter)。
玉米的穗行数等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二)质量性状资料
质量性状是指只能观察而不能测量的性状。
如花药、种子、果实、叶片的颜色、籽粒的
饱满度、芒的有无等。 质量性状本身不能用数值表示,要获得这 类性状的资料,须对其观察结果作数量化
处理。数量化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统计次数法 评分法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1、统计次数法
在一定的总体或样本内,根据某一质量性状的
类别统计其次数,以次数作为质量性状的数据。
【例如】红花豌豆与白花豌豆的 【例如】 玉米果穗 杂交试验,统计F2不同花色植株, 上甜粒与 在1000个F2植株中,红花266株、 非甜粒的 分离比率。 紫花494株、白花240株。 这种利用统计次数法对质量性状 数量化得来的资料又叫次数资料。
这一条件的约束,能自由变动的
离均差的个数是 n-1 。当 n-1 个离均差确定 后,第n个离均差也就随之而定,不能再任 意变动。
【例】有5个观察值3、4、6、8、9,其平均数6。
5个察值的离均差为-3,-2,0,2,3,满足:
(x x) 0
一般,在计算离均差平方和时,若约束条 件为k个,则其自由度dƒ=n-k。
如:总体平均数 ---- μ
生物统计学 第二章 资料的整理
1.6 划线归组,作次数分布表
资料的整理
规律:螭(chi)霖体长变异范围在7-16;大部分数据集中在9-13; 分布的中心趋向11.5;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趋势。
资料的整理
2.间断性资料(计数资料)的次数分布表 单向分组法进行整理。常用变量的自然数值进 行分组,每组用一个变量值表示。然后把各个观察 值归入相应的组内。
资料的整理
1.5 确定组限 组下限=组中值-1/2组距;组上限=组中值 +1/2组距。本题:第一组下限=7.5-1/2*1=7,上 限7.5+1/2*1=8,所以,本题的分组为7-8;8-9; 9-10;…。 约定:当各组上限为整数时减去0.1,一位小 数时减去0.01; 本资料的分组可改写为7-7.9;88.9;…;这个样可解决临界值‘8’的分组归属。 这样8就归为第二组。
资料的整理
圆形图 用于表示计数资料、质量性状资料或半 定量资料的构成比例。 图1.某渔场鱼苗放养情况 鲢鱼 鲤鱼 鳜鱼 草鱼
524
351
126
438
资料的整理
线图
用于表示事物或现象随时间而变化发展的情况
资料的整理
多边形图 用于表示连续性资料的次数分布。横 轴表示组中值,纵轴表示次数。
30 25
资料的整理
资料的整理
2、统计图 直观清楚的表示数据分布规律,常用于PPT等报告。 2.1 基本要求 标题简明扼要,列于图的下方。 纵、横两轴应有刻度,注明单位。 横轴由左至右、纵轴由下而上,数值由小到大。 图中需用不同颜色或线条代表不同事物时,应有
图例说明。
资料的整理
2.2 范例 长条图 展示某一指标划分属性种类或等级的次数 或频数分布。
样本含量(n) 10—100 100—200 200—500 500以上 组 数 7—10 9—12 12—17 17—30
统计学第二章数据搜集整理
普查的规定
• • • • 规定统一的调查项目 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 规定统一的普查周期 例如: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表,性别、年龄、 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 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 截止时间,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 人口普查的周期是10年,2000年,2010年
频率
fi
fi
fi :第i组频数
32
(2)频率的性质 (A )
0
fi
1 fi
(B ) (3)频数密度与频率密度(消除异距分组对频数影响) (A) (2.7) 频数密度=频数/组距 (B) (2.8) 频率密度=频率/组距 各组频数密度与各组组距乘积之和等于总体单位数,各 组频率密度与各组组距乘积之和等于1.
29
组数的确定(H.A.Struges经验公 式)
•
n = 1 + 3.3logN
N – 24 – 44 – 89 – 170 – 359 n 5 6 7 8 9
(斯特杰斯)
• • 15 • 25 • 45 • 90 • 180 • 组距=
30
四、频数(次数)分布
1.频数分布的基本理论
(1)频数分布的定义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单位按某一标志 归类排列,并计算其相应出现的次数。 频数分布是统计整理的重要形式,通过对零乱的、 分散的原始资料进行有次序的整理,形成一系列反映 总体各组之间单位分布状况的数列,即分布数列。
10
• 概率抽样的特点: 1、样本单位按随机原则抽取,排除了主观因素对 选样的影响。 2、根据部分调查的实际资料对调查对象总体的数 量特征作出估计。 3、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 抽样调查的适用场合
统计学(4)
.
第一节 数据的收集
统计报表
按实施 范围分
按调查 范围分
按主管 系统分
按填报 单位分
按报送 方式分
国部地 全 非 基 专 基 综 电 书 家门方 面 全本 业 层 合 讯 面 统统统 统 面统 统 报 报 报 报 计计计 计 统计 计 表 表 表 表 报报报 报 计 报 表 表表表 表 报表 报
明确规定调查资料的起止时间; 调查资料登记时间:是指对调查单位进行调查并取得调
查资料的时间; 调查工作期限:是指从调查工作开始到调查工作结束所
经历的全部时间。 2.调查空间: 调查单位应在什么地点接受调查。
.
第一节 数据的收集
(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调查的组织计划,是指为确保实施调查的具体工作计划。 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 建立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做好人员的配备与分工; ➢ 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如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文件
重点单位:是指这些单位的标志总量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 有绝大比重的单位。
选取重点单位的原则:根据调查任务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 况确定选取的重点单位及数量;也要注意选取管理比较健全、 业务能力强、统计工作基础好的单位为重点单位。
特点:调查单位少;调查对象的标志值比较集中于某些单 位的场合。
注意:重点单位的选择是客观的。只适用于客观存在着重 点单位的情况。
注:1.资料来源于《世界概况》,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出版)最权威报道; 2.中国2010年人均GDP为4283美元,居世界182个国家的95位。
.
第一节 数据的收集
1.定类尺度(类别尺度、列名尺度) 是对统计客体类别差异所作的反映,是最粗略、计量层次 最低的测量尺度。
第二章 数据的初步整理
离散变量(不连续变量)
7个女人
3个男人
连续变量
女=0 称名变量
男=1
B 品牌好于A品牌。
A 1 极差 2 3 4 5 6 极好 1 极差
B 2 3 4 5 6 极好
顺序变量(等级变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212
100
0 -18
32 0
零点不是绝对的零点。
等距变量
B
A 1kg
2kg
A的重量是B的两倍。
比率变量
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管理
• 数据文件的建立
– 使用SPSS DATA EDITOR直接建立 – 调用其它格式的数据
• 数据文件的管理
– 文件的排序、分割与合并 – 数据变换
问卷的题目
• 一般包括两部分资料:
– 个人的背景资料 – 具体调查的内容
个人背景资料
• 可放在问卷前面,也可放在问卷的后面。
– 例如:一项对教师调查的个人背景资料部分
• 用于对数据进行分组处理-SPLIT FILE
– Data ->split file…
部分数据的选取(P43)
• 样本的选取,用于选取部分数据进行分析 -SELECT CASES
– Data->select cases…
修改与建立变量—COMPUTE(P30)
• 最常用的一个过程。用于给变量赋值。
练习
• 将数据文件score1.sav与数据文件 score2.sav合并,然后存为SPSS数据文件 score.sav。 (增加变量还是个案?) • 将learnstr.sav与数据文件score.sav合并, 保存为文件strscore.sav 。(增加变量还 是个案?)
《生物统计学》习题集总参考答案
《生物统计学》习题集总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2、个体:总体中的一个研究单位称为个体。
3、样本:总体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4、样本含量: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含量(容量)或大小。
5、随机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样本称为随机样本,而随机抽取是指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组成样本。
6、参数:由总体计算的特征数叫参数。
7、统计量:由样本计算的特征数叫统计量。
8、随机误差:也叫抽样误差,是由于许多无法控制的内在和外在的偶然因素所造成,带有偶然性质,影响试验的精确性。
9、系统误差:也叫片面误差,是由于一些能控制但未加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其影响试验的准确性。
10、准确性:也叫准确度,指在调查或试验中某一试验指标或性状的观测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11、精确性:也叫精确度,指调查或试验研究中同一试验指标或性状的重复观测值彼此接近的程度。
二、简答题1、什么是生物统计?它在畜牧、水产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答:(1)生物统计是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门应用数学。
(2)生物统计在畜牧、水产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试验或调查设计的方法,二是提供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2、统计分析的两个特点是什么?答:统计分析的两个特点是:①通过样本来推断总体。
②有很大的可靠性但也有一定的错误率。
3、如何提高试验的准确性与精确性?答:在调查或试验中应严格按照调查或试验计划进行,准确地进行观察记载,力求避免认为差错,特别要注意试验条件的一致性,即除所研究的各个处理外,供试畜禽的初始条件如品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饲养条件、管理措施等尽量控制一致,并通过合理的调查或试验设计,努力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4、如何控制、降低随机误差,避免系统误差?答:随机误差是由于一些无法控制的偶然因素造成的,难以消除,只能尽量控制和降低;主要是试验动物的初始条件、饲养条件、管理措施等在试验中要力求一致,尽量降低差异。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分类:
按报送范围: 全面报表——要求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 单位均要填报 非全面报表——只要求一部分调查单位 填报 按报送日期: 月报、季报、年报 月报内容简单、时效性强 年报内容比较全面
(二)报告法
基层单位根据上级的要求,以各种原始 记录与核算资料为基础,搜集各种资料, 逐级上报给有关部门
统计报表制度
(三)观察与实验
调查者通过直接的观察或实验获得数据 的一种方法
1.直接观察法
是指就调查对象的行动和意识,调查人 员边观察边记录以收集信息的方法
由于调查人员不是强行介入,受访者无 需任何反应,因而常能够在被观测者不 觉察的情况下获得信息资料
第二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一节 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一、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 直接来源
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 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 主要通过统计调查获得 间接来源 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 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 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二、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
内容:
表式 由国家统计部门根据研究的任务 与目的而专门设计制定的统计报表表格, 用于搜集统计资料。是统计报表制度的 主体
填表说明 是对统计报表的统计范围、 指标等做出的规定,具体有填报范围、 指标解释、分类目录、其他有关事项的 规定
(四)重点调查
概念: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 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常用方法
2.邮寄调查
是通过邮寄或宣传媒体等方式将调查表 或调查问卷送至被调查者手中,由被调 查者填写,然后将调查表寄回或投放到 指定收集点的一种调查方法
统计学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习题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习题一、填空:1.统计数据收集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统计资料的过程。
2.搜集统计数据的方法有:(1)直接观察法,(2),(3)(4)。
3.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组织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普查、、、。
4.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是:以必要的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为主体,同时辅之以、科学推算和部分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5.统计调查的方案一般包括如下几项内容:(1)明确调查目的,(2),(3)(4)(5)(6)(7)。
6.数据整理是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或是对已有的综合统计资料进行再整理。
7.数据整理的程序包括:(1)统计资料的审核,(2),(3)或绘制统计图,(4)统计资料的积累、保管和公布。
8.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客观现象的内在特点,按(或几个标志)把被研究的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的组,称为统计分组。
9.统计分组,必须遵循两个原则:和。
10.统计上规定,凡是总体某一个单位的变量值是相邻两组的界限值,这一个单位归入作为的那一组内,即所谓“上限在不内”原则。
11.统计分组必须先对所研究现象的作出全面、深刻的分析,确定所研究现象的属性及其内部差别,而后才能够选择出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组标志。
二、单选题1.统计调查对象是()A.总体各单位标志值B.总体单位C.现象总体D.统计指标2.我国统计调查体系中,作为“主体”的是()A.经常性抽样调查B.必要的统计报表C.重点调查及估计推算D.周期性普查3.要对某企业生产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进行调查,则该企业的“生产设备”是()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C.调查项目D.报告单位4.对银行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A.所有银行B.银行所有职工C.每个银行D.银行每个职工5.全国人口普查中,总体单位是()A.每一个人B.每一个家庭C.每个银行D.银行每个职工6.报告单位亦称填报单位,它是()A.调查项目的承担者B.负责向上级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C.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D.与调查单位相一致7.城镇家庭生活水平调查一般采用()A.重点调查B.典型调查C.普查D.抽样调查8.在统计资料的整理工作中,对原始资料的审核,重点是审核原始资料的()A.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B.资料的完整性与代表性C.资料的准确性与及时性D.资料的准确性与全面性9.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A.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C.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10.在统计分组时,若某个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A.将此数值归入上限所在组B.将此数值归入下限所在组C.归入这两组中任意一组均可D.另设一组,归入其中11.在变量数列中,频率是指()A.各组分布次数相互之比B.各组的比率相互之比C.各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D.各组的单位数12.当某一总体内最大变量值与最小变量值一定时,意味着()A.组距一定B.组数一定C.全距一定D.组限一定13.把保定市所有商店按商品销售额分组()A.只能进行单项式分组B.只能进行组距式分组C.既可以进行单项式分组,也可以进行组距式分组D.无法进行分组14. 统计表的构成,从形式上看包括()A.总标题和数字资料B.主词和宾词C.总标题、横行和纵栏标题三部分D.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15. 统计表的构成,从内容上看,包括()A.总标题和指标数值B.主词和宾词C.总标题、横行和纵栏标题三部分D.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16.编制单项数列,作为分组依据的变量是:甲、离散型变量;乙、连续型变量。
【统计学 精】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2)对普查资料进行必要的修正。
4、典型调查
• 这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它根据调查的目的,在对所研 究的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一个或少 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和研究,借以认识事物发展 变化的规律。
• 重点调查适用的条件:
•
当统计调查的任务只要求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而
调查对象中确实存在重点单位时,比较适宜进行重点调查。
• 例如,为了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可以选出鞍钢、宝钢、首钢、 马钢、武钢等几个大型钢铁企业调查,以便对钢铁产量有个大致的了解。
3、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实际中应用最广 。 泛的一种调查方式
(3) 是运用概率的估计方法 。
• 例如:通过抽样推断得出,厦大学生的平均 月支出在(420,470)元上的可靠性为90%。
(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 抽样调查的优越性: 第一,经济性强。 第二,时效性高。 第三,适应面广。 第四,准确性大。
抽样调查的适用范围 (1)一些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检查的社会 现象。
性和时效性。
三、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和种类
• 1、定义:统计分组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客 观现象的内在特点,按照某个标志或几个标 志把研究的总体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部分 (或组)的一种统计方法。
统计分组
• 2.兼有“分”和“合”的双重含义: •对于现象总体,是 “分”;对于单位, 是“合”。 • 对于分组标志,是“分”,对于其他标 志,是“合”。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第⼆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第⼆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教学⽬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理论与⽅法,掌握各种⽅法的特性。
(⼆)基本要求要求灵活运⽤各种数据搜集的⽅式⽅法,并对所得数据进⾏加⼯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要点1、数据搜集的⽅式⽅法;2、统计调查⽅案的设计;3、统计分组;4、变量数列的编制;5、统计数据的显⽰。
(四)教学时数9课时(五)教学内容本章共分四节:第⼀节数据的计量与类型⼀、数据的计量尺度在计量学的⼀般分类⽅法中,依据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将所采⽤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即名类尺度、顺序尺度、区间尺度和⽐尺度。
1.定类尺度定类尺度(Nominal scale,亦称分类尺度、列名尺度等)是这样⼀种品质标志,按照它可对研究客体进⾏平⾏的分类或分组,使同类同质,异类异质。
例如,按照性别将⼈⼝分为男、⼥两类;按照经济性质将企业分为国有、集体、私营、混合制企业等。
这⾥的“性别”和“经济性质”就是两种名类尺度。
名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利⽤它只可测度事物之间的类别差,⽽不能了解各类之间的其他差别。
名类尺度计量的结果表现为某种类别,但为了便于统计处理,例如为了计算和识别,也可⽤不同数字或编码表⽰不同类别。
⽐如⽤1表⽰男,0表⽰⼥;⽤1表⽰国有企业,2表⽰集体企业,3表⽰私营企业,等等。
这些数字只是不同类别的代码,决不意味着它区分了⼤⼩,更不能进⾏任何数学运算。
名类尺度能对事物做最基本的测度,是其他计量尺度的基础。
2.定序尺度定序尺度(Ordinal scale,亦称序数尺度、顺位尺度等)是这样⼀种品质标志,利⽤它不仅能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还可确定这些类别的等级差别或序列差别。
例如“产品等级”就是⼀种测度产品质量好坏的顺序尺度,它可将产品分为⼀等品、⼆等品、三等品、次品等;“考试成绩”也是⼀种顺序尺度,它可将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对某⼀事物的态度”作为⼀种顺序尺度,可将⼈们的态度分为⾮常同意、同意、保持中⽴、不同意、⾮常不同意,等等。
第二章 资料分类
第二节 资料的整理
一、资料的检查与核对 检查和核对原始资料的目的在于确保原始料的完整性和 正确性。 所谓完整性是指原始资料无遗缺或重复。 所谓正确性是指原始资料的测量和记载无差错或未进 行不合理的归并。检查中要特别注意特大、特小和异常数 据(可结合专业知识作出判断)。对于有重复、异常或遗 漏的资料 ,应予以删除或补齐 ;对有错误、相互矛盾的 资料应进行更正,必要时进行复查或重新试验。
2、分类资料(categorical data),是指可自然或 人为地分为两个或多个不同类别的资料。
有些能观察到而不能直接测量的性状资料。如:性别、 毛色、生死等。这类性状本身不能直接用数值表示,要获 得这类性状的数据资料,须对其观察值作数量化处理再统 计其次数分析 。例如: 性别 二类 ♂(1) ♀(0) 毛色 三类 黑 (1) 白(2) 花(3) 血型 四类 A(1) B(2) O(3) AB(4) 绵羊毛油汗色泽 五类(评分) 深黄(1) 、黄(2) 、浅 黄(3) 、乳白(4) 、白(5)
表1
50枚受精种蛋孵化出雏鸡的天数
21 20 20 21 23 22 22 22 21 22 20 23 22 23 22 19 22 23 24 22 19 22 21 21 21 22 22 24 22 21 21 22 22 23 22 22 21 22 22 23 22 23 22 22 22 23 23 22 21 22
(二)、离散性资料 离散性资料(discrete data)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只取 有限种可能值的数据资料。间断性资料又可进一步分为计 数资料和分类资料两种。 1、计数资料(counting data),是指用计数方式得到的数 据资料。 在这类资料中,以自然数1为基本计数单位,各观察值 都以整数表示,相邻两整数间没有小数存在。如产仔数、 产蛋数,发病数、死亡数、呼吸次数等。由于各观察值以 整数表示,没有小数,是不连续的。因此,该类资料也称 为不连续性变异资料或间断性变异资料。
数据资料的整理专题培训(ppt 48页)
第四步,输入数据区域及系列
源数据区域 系列产生在“列”
第五步,输入图表选项,完成
☞
第六步,完成图表
2.利用函数MINX求出数据中的最小值。 MIN(A2:J21)=11.6
3.求全距。 全距=最大值-最小值=106.9
第三步,定组数及组距,组限、组中值
1.根据全距106.9以及样本含量(200), 定组数为10组。
2.求出组距。 组距=全距÷组数=10.69,为设定方便,定为11。 3.求组限。
三、常用统计图表
❖ 统计表
1.如何实现三线表格
选中表格,点右键, 选择“边框和填充”
左键复选,使表格中上下线去掉
复选,去掉,确定即可
点右键, 选中边框 和填充
三、常用统计图表
❖ 统计表
2.如何实现复杂的表头
选中要合并的单元格,右键, 选择“合并单元格”
选中两 格,右 键,合 并单元 格
边框处理后
第四步,选定数据区域
原始数据区域 分组数据所在区域
选定需要的选项
结果输出区域, 选定该工作表上 任一空白单元格
第五步,得出结果
二、计量资料的整理与分组
组距式分组法
全距
组数
组距
组限及组中值
次数分布图
分组整理
第一步,输入数据,如下表
第二步,求全距
1.利用函数MAX求出数据中的最大值。 MAX.00% 100.00% 50.00% 0.00%
作业
❖ 下载作业方法: 桌面→本系资源→教师数据发布→孙攀峰→上
机作业1 →第二章练习题1.exl →下载到桌面上,并 以自己姓名重命名该文件,如命名为“孙攀峰.exl”。
❖ 上交作业方法: 桌面→本系资源→交作业处 →孙攀峰学生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归组:把原始资料的各个观察值按分组数列 的各组组限归组。
频率= 各组的次数/总次数
二 变异特征量(离散特征量) 由上述例子可知,平均数相同,原始数 据的离散程度可能不同,故必须引入离散特 征量,或称变异特征量。常用样本的变异程 度指标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1.类型 极差(全距) 标准差 方差 标准误 平均差 变异系数等 常用样本的变异程度指标有:极差、方差、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第二节 资料的分类
数据的整理:就是把大量复杂的数据进行整
理归类,使其系统化,便于统计分析,从而 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一.资料的概念 定义:资料是指研究对象的信息材料。 特点:
数字性:应以数字形式表示
大量性:对大量相象或者同类相象观察所得的数
据资料 具体性:已经实现的事实
二.资料的类型
2 质量性状资料:简称质性资料,指不能或不 易直接测量能观察的性状资料,如颜色、性 别、状态等描述性特征。常用两种方法数量 化: ① 等级评定: 如人的健康状况分为优, 良,一般,差;生存状态分为生或死等。 ② 统计次数法或归类计数:于一定总样 或样本内,统计其具有某个性状的个体数目 及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数目,按类别计其次 数或相对次数。如黄花64朵,白花56朵。
2 极差:又称全距(r)
资料中最大观察值与最小观察值的差数。 用极差来代表整个样本的变异度很明显 有缺陷。
3 方差:为了正确反映资料的变异度,用全
部的观察值来度量资料变异数。 ①离均差平方和:离均差平方后加起来, 即离均差平方和 2 样本SS= ( y y)
总体SS =
4随机抽样和随机样本
抽样: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直接进行研究的
过程。 随机:所有的对象(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 被抽取。 随机抽样所得的样本称随机样本。
5误差和错误 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
误差=测量值—真值 错误:人为的差错,可避免。
6准确性和精确性
准确性是指测量值接近真值的程度。
第二章 资料的整理
钟爱华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术语
1.变量与观测值
变量(variable):指某种特征,它的表现
在不同个体间或不同组间存在变异性。 (如体高、体重、性别等) 观测值(observation):指对变量的表现进行 观察或测量所获得的数值,这些数值有时 也称为变数。
2总体和样本
( x ) / N
2
③自由度(DF)
统计意义是指样本内独立而能自由变动的离
均差个数。 一般地:样本自由度等于观察值的个数(n) 减去约束条件的个数,即 V=n-k
4 标准差
(1) 涵义:衡量原始数据绝对变异程度的 数学指标,表示一个样本的变异度。 (2) 数学描述 a.公式
(1) 涵义:衡量原始数据相对变异程 度的数学指标。 (2) 数学描述 公式:CV=
(3)性质
a.受标准差、平均数两者的制约。 b.是一个相对比值,无单位。 c.可以进行不同类型、性质和大小 的样本之间的比较。 d.变异系数最小时为0,最大可超过 100%。
三.计算器使用
例:使用计算器计算样本4,5,7的平均 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1)开机:按on (注: 关机 按off) (2)进入统计功能:按不同型号计算器的 说明书进行,屏幕显示STAT或 SD即表示成 功。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二、平均数(average): 1. 定义:是数据的代表值,表示资料中观察值的中
心位置,并且可作为资料的代表而与另一组资料相 比较。平均数在统计数中主要有算术平均数、中数、 众数、几何平均数。简称均值。 2. 类型: 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平 均数(geometric mean)、调和平均数 (harmonic mean)、加权平均数等。算术平均 数最重要,一般不指明的都是算术平均数。
1.方柱形图(histogram)(P书39-40) 适用于表示连续性变数的次数分布 2. 条形图 (Bar Chart) 适用于间断性变数和属性变数资料
3. 饼图 (Pie Chart)
饼图适用于间断性变数和属性变数资料,主
要表示变数中各种属性或各种间断性数据观 察值总观察个数中的百分比。 4. 多边形(polygon) 表示连续性变数资料的一种普通方法,且在 同一图上可比较两组以上的资料 5. 线形图(dynamic curve graph) 表示数据的动态变化趋势。
1 数量性状资料:简称数性资料,可分两类: ①连续性变数(continuous variable)或计量资 料 可以用工具直接测量的量,如身高、体重等。 特征:连续性变量,不间断量。 ②不连续性或间断性变数(discontinuous or discrete variable)或计数资料 计数得到的数性资料,一般都是自然数,如人数, 天数,种子数。 特征:以整数计量,非连续性变量,间断性量。
第二节 数据资料的整理 一、次数分布表
间断性变数资料的整理。 连续性变量资料的整理
步骤: (1)数据分组: (2)计算频率分布
3、属性变数资料的整理
也可可用类似次数分布的方法来整理。 把资料按各种质量性状进行分类 分类数等于组数
归组:按个体在质量属性上的具体表现。
二、次数分布图(统计图)
3 算术平均数 (1 )总体 (2) 样本 (3 )算术平均数的性质
当然,算术平均数只是一个代表性集中量,它不能
反应原始数据的全部特征。 例如:1,5,9 4,5,6 5,5,5 三组样本算术平均数都是5,但它们的离散程度不 同。 另外,算术平均数也不一定正好是中心位置的 一个数,在分布偏态情况下,高于平均数的有可能 是倒数第二名,低于平均数的有可能是正数第二名。
三、统计表
目前常用的是三线表
四、原始数据的检查与核对 数据检查与核对,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数据本身差错
1. 记录不全:丢失、损坏、遗漏 2. 记载错误:笔误、虚构 3. 测量工具不准:测量技术不熟练等原因所造成 的错误 所以对于特数值(如极大或极小的),应反复核 实。
精确性:变异量重现性指标。同一对象重复 测量,一致性高,精确度高。 精确性是准确性的必要条件。
7效应和互作
效应是指因素影响的结果,也称效果。效应
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种,有效又可分正效和负 效两种。 互作是指因素的协同效应,总效应不等于 分效应之和即表明具有因素互作,总效如大 于分效应之和为具有正互作效应,总效如小 于分效应之和为具有负互作效应。
几何平均数 5 调和平均数 6 加权平均数
4
三、中位数(Md)
(1) 概念:观察值排序后,居中位置的数
值。 (2) 说明: a.如观察数为偶数,取居中两个数 的算术平均数为中位数。 b.如以百分位表示,中位数即为。 c. 数据资料呈偏态分布时,多用中位数,此 时,中位数对数据集中性的度量比算术平均 数为优。
( y )
i
i
2
②均方或方差:离均差平方和除以观察值数
目。 样本均方是总体方差的无偏估计值,习惯上 称样本为均方,总体为方差。
样本方差
S2=
(x x)
2
2
/ 方差
S2=
(x x)
2
2
/ n 1
总体方差
样本标准 差
S
S (x x)2 n 1
(x x)
n 1
2
总体标准差
(x ) / N
2
样本标准差用n-1作分母是自由度的问题
例:
1,5,9 =4 4,5,6 =1 5,5,5 =0 可见,标准差大,变异大;标准差最 小为0,表示无变异。
b.标准差性质
(二)取样差错
取样不全或过少或非随即取样
(三)数据不合理的合并
对于不合理的合并一定要纠正
第三章 平均数、变异数 第一节 集中特征量 一 集中的含义 一组变数的集中趋势,即变数分布的中心位 置。 类型:平均数(arithmetic mean)、中位数 (median)、众数(mode)等。
1.数据排序(sort):升序(小 大)、降序 (大 小) 2.求极差(range)或全距:所有数据中的最 大值和最小观察值的差数称极差。 3.确定组数和组距(class interval)
组距:根据极差分为若干组,每组的距离相
等,称为组距。 组距小则组数多 组数和组距相互决定: 组距大则组数小 组距=极差∕组距
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具有共同性质的个
体所组成的集团。 样本:直接观察测量研究的对象。 总体和样本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个体,由有 限个个体组成的总体称为有限总体,反之为 无限总体。组成样本的个体少的样本称为小 样本,反之,为大样本。
在实际研究中还有一类假想总体。例如进 行几种饲料的饲养试验,实际上并不存在用这 几种饲料进行饲养的总体,只是假设有这样的 总体存在,把所进行的试验看成是假想总体的 一个样本; 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目叫样本容量或大 小(sample size),样本容量常记为n。通常把 n≤30的样本叫小样本,n >30的样本叫大样本。 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总体,然而能观测到 的却是样本,通过样本来推断总体是统计分析 的基本特点。
(3)清除内存残数:按不同型号计算器的说明
书进行,(有的较简单的没有存贮功能的计 算器,如SHARP 506型不需此步骤)。 如CASIO fx-82型,需依次按下:shift 、 AC 、 = 判断方法:观察n是否等于0,如显示 n=0表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