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与白塞氏综合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江王铁策、北京王庆国
4、杜诺凡病(又称腹股沟肉芽肿)陕西焦晓

5、狐惑当改为“狐蜮”杨百茀弗教授在其主
编《金匮集释》《金匮要略讲义》(第五版)
6、性病核工业部医院杨德明毕夏氏综合征是一种 眼—粘膜—皮肤的综合病征广州军区总医院
日本学者认为是梅毒十六世纪以前, 我国并无
梅毒, 十六世纪初始才由欧洲传入我国
任应秋老师评价说:张仲景先师在 1700年前创立的充满科学精神的辨证论治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意见不一,有因伤寒而变成; 有湿热毒气所为;有谓虫蚀上下也。但一 致认为该病与湿热相关,现多认为湿热化 生虫毒,腐蚀机体。
【原文】
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 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 泻心汤主之。(10)
《说文》 蜮: ①古代相传为一种能含沙射 人的动物; ②一种食禾苗的害虫。“狐蜮” 二字,一指狐及短狐;二指害虫。《中华大 辞典》《汉语大辞典》。1、射工,短狐。 相传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其状如鳖, 三足,长三五寸,多生南方。含沙射人影, 能令人死” 2、通“螣“。食禾苗的害虫。 以“狐蜮”命名,一示狐蜮同性,行踪幽隐 不定,表明本病发病部位幽隐,患处蚀烂不 定。二示使人暗中受伤,起病隐匿,且病损 部位糜烂,有如虫蚀。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提要】本条论述狐蜮病的临床表现 及内服方。
【分析】
病因病机:湿热化生虫毒,腐蚀机体。
症状:分为特殊症状和一般症状。
狐 蚀于前后二阴,粘膜溃烂 1.特殊症状 蜮 蚀于咽喉,粘膜溃烂,声音嘶哑
2.一般症状
状如伤寒 湿热郁蒸,邪正相搏
(一) “狐惑”与“狐蜮” 1 “狐惑”:狐,指狐狸,因本病以口咽、
前后阴溃疡为特征,病程长,病情起伏不定,这 与狐性多疑,居处潮湿幽隐相似,取类比象而命 名。 “惑”下从心“, 心犹豫而狐疑”,“狐惑” 是取其狐疑惑乱之意,反映了对疾病的特殊部位 和症壮ຫໍສະໝຸດ 此起彼伏,缠绵难愈产生的狐疑惑乱。
2、“狐蜮”: “狐蜮”的狐与狐惑的狐意同,蜮,
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
湿热内蕴 心神被扰
卧起不安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湿热内蕴,胃气不和
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湿热薰蒸,正邪交争
治法: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方剂:甘草泻心汤。
方义:
生甘草:为主药,重用解虫毒,清热。
(赵锡武用30克)24篇“噉蛇牛肉之愈死方甘草煮汁饮 之,即解。 ”)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解毒 干姜、半夏:辛燥化湿
笔者倾向于“狐蜮” 定名。因原文指出“蚀 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即明确指出“狐蜮” 分为“狐”和“蜮”两种动物,分别伤及上下 而定“狐”病和“蜮”病 。统称“狐蜮” 病
宋欧阳修《自歧江山行至平陆驿》诗: “水涉愁蜮射,林行忧猛虎”,说明当时有 独立的“蜮”病 ,而且并非罕见。
(二)古今对本病的认识、 古代医家: 1、《千金方》曰“ 狐惑由温毒使然也。” 2、《医宗金鉴》:“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
唐容川是根据孙思邈改“狐惑”为 “狐蜮”的,是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十五改。谓“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 一名蜮”
5、曹颖甫; “狐蜮”即“今之梅毒”。
现代医家
1、岳美中认为其与小儿麻疹、温疫失治或误 治引发之疮毒很相似。
2、李仁仲断言狐惑即今羌虫(沙虱) 病。
3、所谓狐惑。取其狐疑惑乱之意四川张家礼黑
7、狐惑病是现代医学不同疾病在不同人群或 同一个体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一组证侯群天
津马晓峰

8、大多数学者认为相当于西医之白塞氏综 合征(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白塞氏综 合征在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 都可表现出与 狐惑病相同和相类似的症状体证,按狐惑 病辨证施治疗效满意。因此, 有人认为就 是白塞氏综合征,把“狐蜮”病称谓张仲 景综合症。
狐蜮病与白塞氏综合症病 狐蜮病临床表现及内服方
狐惑病,又称狐蜮病,乃感受湿热虫 毒所致, 以口咽、眼部、前后二阴腐蚀溃 疡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一、关于狐蜮病名
原书赵本为“狐惑”,经唐容川(《金匮要略 浅注补正》) 》修改,现在多版教材称为“狐 蜮”,昔贤对《金匮要略》“ 狐惑” 的注释, 众说纷纭,认识不尽相同。已成本篇的难点与疑 点。
如果我们循狐惑病的病因病机也可以作 如下解释,即感受湿热虫毒,湿热内蕴, 正邪相争,热偏胜而上蒸,可见面目赤; 若湿偏胜而上遏,则面目黯黑;如湿热阻 滞营卫,气血不能上荣,则面目白。此处 不可理解为面目之色在短时问内连续多变, 也不符合临床。
(二)外治法
【原文】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1)
辛开苦降
(“湿非辛不开非温不化,非苦不降,非淡渗不利”)
人参、大枣:和胃扶正补虚。
共奏清热燥湿,和中解毒之功。
讨论: 对于原文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 白”,如何理解。
此句令人费解,以往的注家曾经有如 下的解释:①巢元方、徐彬认为这种变化 “由湿热毒气所为也”。②《二注》中赵 以德解释为“由五脏不足,更为专旺,迭 见其色也”。③《本义》则认为由“虫之 浮游不常,起伏无一”所致,尤怡所谓 “虫之上下聚散无时,故其色变更不一”, 吴谦、念祖等皆从其说。以上诸说,可能 都不一定能够使人满意。
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 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后余毒与湿热 之为害也。” 3、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认为是虫病。盖虽虫病,而能 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 4、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亦认为是虫症,并认为应 作“狐蜮”。狐惑二字对举,狐字着实,惑字托空,文 法先不合矣。虫蚀咽喉,何惑之有?盖是蜮字之误耳。 蜮字篆文似惑,传写滋误。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2) 雄黄 【提要】 以上两条论述狐蜮病前后二阴蚀烂的外治法。
病机:湿热毒邪,循经下注。
症状:前后二阴蚀烂。
治法:燥湿杀虫解毒。
方剂:前阴蚀烂用苦参汤外洗。
后阴蚀烂用雄黄外熏。
方义:苦参洗之:清热解毒,燥湿杀虫。

可加地肤子、蛇床子、黄柏、龙胆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