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3)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材料分析、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综合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本书学的是改革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一些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前奏,无不都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今天我们学习一场一千多年前的由落后少数民族自身发动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

改革使北魏一度生机勃勃,但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灭亡。

北魏的兴盛与灭亡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何种联系?今天我们学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探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背景(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315年—386年—398年)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跋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措施学案学习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孝文帝的特点。

学问自学: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________。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上下发给官吏。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着大量的__________。

(2)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公布均田令,按肯定的标准,将_________的土地安排给农夫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_________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开展。

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缘由: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肯定数量的_______。

(3)作用:使农夫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_______,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缘由(1)政治①为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膜深,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拟落后,_________常常发生困难。

(3)事:平城与北边强敌________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平安。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_____〞为名,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鲜卑族乐观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稳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思维拓展:1.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关系2.阅读材料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3.如何理解孝文帝奠定了南北统一的根底4.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3北魏孝文帝改革(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3北魏孝文帝改革(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4.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问题。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强调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历史地位。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
2. 设定明确的小组合作目标,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撰写报告。
3. 组织小组展示活动,让各小组分享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互评,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团队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体方法如下:
3. 鼓励学生提问,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4. 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改革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以下为具体策略: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讨一个与孝文帝改革相关的问题,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2. 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过程和影响。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设计相关的历史情景,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历史上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主要讲述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掌握其主要改革措施,认识其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孝文帝改革。
3.采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汲取信息,形成对孝文帝改革的全面认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3.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孝文帝改革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和意义教学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第28——36页重要知识并记熟,规范完成导学案内容。

2、把导学案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

课前预习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或前提)⑴建立:386年鲜卑建,定都,史称。

成为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A.初步结束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没有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存有戒心;官僚与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1)、孝文帝即位:(权力保证);(2)、冯太后(汉族)临朝听政:冯太后改革:实行,为改革创造条件。

(3)、孝文帝精通汉文化,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内容)1、推行均田制(思考:古代有哪些土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附近定居,实行,“劝科农桑”,这是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荒主土地。

(前提)⑵时间: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

⑷性质:均田制是土地所有制。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2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2 人民版选修1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梳理]:一、背景:1、北魏的崛起和黄河流域。

2、矛盾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1、:具体措施:(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3)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具体措施:(1)按政绩好坏考核官吏;(2)惩治贪污;(3)实行。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1)原因:①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②更易充分接受汉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2)影响: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1)措施:①;②;③;④;⑤;(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注: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练习]:1、(2008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3.1《北魏孝文帝改革》优秀教学案例(两课时)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3.1《北魏孝文帝改革》优秀教学案例(两课时)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
3.通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与不足,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
4.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场景,如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制度改革、文化教育改革等。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感受历史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方法。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要进行改革?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改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问题导向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事件吗?它们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本单元重要概念阐述:民族融合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一.历史背景(一)时代特征:国家处于分裂和长期动荡之中,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二)必要性1.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3.人民起义不断,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4.北魏的落后。

(三)可能性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2.北魏初期的统治者开始了封建化进程,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3.冯太后临朝听政,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孝文帝敬佩和仰慕汉族文化。

二.主要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四.孝文帝改革的特点:1.是由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重点是改革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汉化)。

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4.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汉化,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保持;五.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性质:是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2.作用(1)经济: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政治:促进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政治生活和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民族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问题1:迁都洛阳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1)原因: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平城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上,平城僻处塞上,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高二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 背景(智者的选择):1、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基础);出现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趋势。

2、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矛盾、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须做出抉择。

(必要性)3、冯太后和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推动力)二、改革措施:1、均田制目的:保证政府的,缓和。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把控制的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并承担一定的和兵役。

影响:没有触及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提高了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2. 整顿吏治措施:①官吏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者处死。

②实行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对巩固北魏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

②经济上:平城地区产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发达。

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

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环境和氛围。

(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4、革除旧俗措施:①穿,改,说,与汉人;②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

意义: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促进了。

三、特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孝文帝主持,侧重实行政策、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深入到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和的性质。

四、改革的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化;洛阳繁盛,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奠定了基础【要点解读】★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提示:从背景、内容、实质方面考虑)1.背景: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的确立;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生活。

人民版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预习学案)班级:姓名:【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均田制得推行及其作用、迁都洛阳是推进改革的重要的环节。

教学难点:北魏推行均田制这一土地制度所起到的作用。

【知识梳理】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________。

2、政治前提:年, __族建立北魏,定都。

年,又统一黄河流域。

结合课本知识思考:孝文帝统治初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问题?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根据材料思考:北魏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带来了什么问题?3、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1)鲜卑族属于________文明, 相对________.(需要通过改革改变落后局面,学习汉文化)(2)北魏政权矛盾重重危机四伏:①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____________,租调徭役繁重,导致严重的_________矛盾。

②北魏政权实行______________的民族政策。

导致________矛盾激化。

③统治集团内部,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矛盾重重。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错综复杂,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性。

为了缓和矛盾,巩固政权,孝文帝必须_____________。

4、改革的可能性(主观条件)冯太后曾实行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一)均田制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曰……宜更均量……高祖(孝文帝)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材料二:“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

男子授给桑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3.1《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两课时)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3.1《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两课时)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民间传说、故事或诗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提示:可以通过阅读《魏书》、《北史》等史书,或查找相关论文、文章,了解孝文帝改革在民间的影响和传承。
4.分组进行课堂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问题进行探讨,形成共识后,将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分享给其他同学。
(三)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改革对北魏及其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例如:展示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文物、壁画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5.创设情境教学,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
-例如:模拟孝文帝与群臣讨论改革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改革者的决策过程。
6.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4.学生在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熏陶,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这是本章节的核心知识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例如: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每组总结并汇报讨论成果。
3.运用历史比较法,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3.1《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两课时)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3.1《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两课时)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感受北魏时期的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开展历史剧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历史图片及文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时期的中国历史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北魏孝文帝在这个时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请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时民族关系的影响。
-请从历史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4.鼓励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其他方面,如文化、艺术、宗教等,并进行课堂分享。
5.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一次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讨论,了解他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讨论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3.教师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师详细讲解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改革。
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均田制:教师阐述均田制的实施过程、目的和影响,让学生理解其对当时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注重评价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其他方面,如文化、艺术、宗教等。
4.强化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从历史事件中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word学案

人教版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word学案

第二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备人:刘荣审核人:赵艳军课标要求: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4)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联系所学知识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以及要勇于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教学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使用说明:1.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的阅读并完成自主学案的填写,提出自己的疑惑2.认真阅读探究案,展示级学生可以自我思考,完成自主学案的填写并完成基础练习;点评级学生要认真地查阅资料和阅读材料,以便课堂探究时指导本组展示级学生去展示探究答案完成所有练习。

3.课代表及时交回学生的预习学案让代课老师批阅4.学案完成优秀得2分,基本完成的1分,没有完成者不得分;抄袭者连同被抄袭者全部扣除2分。

【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目的)【措施】:一、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1、原因:2、内容:a、b、c、3、影响:二、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1、原因:2、目的:3、内容:4、性质:5、作用:a、b、c、d、注意:北魏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历史影响深远。

它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实质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

【自学过关】1、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意义;1、意义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合作探究】1、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

(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1)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沉重打击北魏的统治2、结合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二是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三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四是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五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第二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前导学】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

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同步学案2(人教版选修1)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同步学案2(人教版选修1)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同步学案2(人教版选修1)庖丁解牛教材整理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改革的目的冯太后主持进行的前期改革以建立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等政治经济制度为中心,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主要措施(1)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规定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使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于485年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所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要点提示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的地方基层政权,完善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4)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变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大增加。

3.作用改革使农业成为北魏经济的主要成分,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改革与制度的健全,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疑点突破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程标准学习要点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改革的特点。

1.推行(1)主持者:冯太后。

(2)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②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③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③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①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关系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势必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强敌柔然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3.过程(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孝文帝迁都的作用(1)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岳麓版)(2)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人民版)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回顾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1.政权变迁
2.时代特征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叶长庚yech angg eng1218@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一. 背景(智者的选择):
1、 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基础);出现 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 趋势。

2、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 矛盾、 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须做出抉择。

(必要性)
3、冯太后和 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推动力)
二 改革的目的
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三、改革措施:
1、均田制
目的:保证政府的 ,缓和 。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 把控制的 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 ,并承担一定的 和兵役。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没有触及 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 提高了 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 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 整顿吏治
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①官吏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者处死。

②实行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影响: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巩固政权
3、迁都洛阳
原因:
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

②经济上:平城地区产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发达。

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
根本目的:加强对流域的统治
影响: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环境和氛围。

(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
4、革除旧俗
措施:①穿,改,说,与汉人;②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

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推动了鲜卑政权向的封建化
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特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孝文帝主持,侧重实行政策、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深入到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和的性质。

五、改革的作用:
1经济:促进了北方的复苏繁荣和洛阳的繁盛,为隋最终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化,巩固
⒊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思考】;★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的趋势和各族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的需要。

4、的胆略和卓识,冲破,毅然改革。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

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要点解读】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提示:从背景、内容、实质方面考虑)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给农民耕种,土地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制。

★关于少数民族封建化
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社会的过渡。

表现: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剥削的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

★关于民族融合: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经济转向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化的过程。

【重点突破】
●如何评价孝文帝
高考题目: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

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
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

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