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与防治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及防治
有透光感觉的是细菌性角斑病 ,无透光感觉
的为霜霉病 。 2 两种 病害 发病 条件
。
21 霜 霉病 .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 该病菌通过气流传播 , 病
菌萌发适宜温度为 l~ 5 湿度为 8 %, 5 2 ℃, 3 而黄瓜 生长适温也正是在病菌最活跃 的温度范围内, 所
将病叶采 回用保温法培养病菌 ,4 2 小时后观 察; 病斑为水渍状 , 产生乳 白色菌脓的 , 为细菌性
角斑病 ; 病斑长 出紫褐色或黑色霉层的为霜霉病。 而相对湿度较大的设施大棚 , 清晨仔细观察叶片 ,
则更容易区分 。
1 病 叶 对光 的透 明度 : 5
两病 由于病原物种类不同,故在药剂使用上 应分别采取以下不同的方法 : 3. . 气 7 8 1 ,阴雨天气 3 5 1 , —天 次 ~ 天 次 可
差大 , 相对湿度高 , 植株上易凝结水滴 , 形成水膜, 为喜湿性黄瓜霜霉病 的发生 、发展和危害提供 了 极有 利条件 。 温 度适 宜 , 若 病菌 2小 时便可 完成侵 入过程而引起发病 , 4小时就可发生黑色霉层 , 布 满整个叶片。 棚室 内若温湿控制不好、 放风不当或
有发生,不仅浪费了农药开支 ,而且影响防治效 果, 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为更好提高两病鉴别能 力, 进而为准确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现将两病不同 之处 及 区别 作 以下 比较 , 并将 防治 方法介 绍 如下 :
现代 园艺
20 09年第 4期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及防治
周慧荣 孙志德 王月香 俞姗姗 祝永键
( 江西 省铅 山县 农业 技术推 广培 训 中心 340 350)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识别与防治
苗床温湿度 , 移栽 前 加 强 低 温 炼 苗 , 增强 植 株 抗 病 力。 三是 与非 瓜类 蔬 菜轮作 , 少 土壤 中 的病 菌 。 减 四
是 及 时摘 除 褪色 的 下部 叶 片 、 叶 , 期及 时 打 顶 , 老 后
减 少 营养损 耗 。五 是保 持通 风排 湿 , 阳降温 。 遮
43 药 剂 防治 _
防治 黄瓜 霜 霉病 可选 用 5 %甲霜 ・ 锌 可湿 性 8 锰 粉 剂 5 0倍 液 、%克 露 ( 0 2 霜脲 ・ 锰锌 ) 湿性 粉剂 8 0 可 0
倍 液 、22 7. %普力 克 ( 霉 威 ) 剂 8 0倍 液 、0 霜 水 0 4 %乙
!! ! ! ! 竺墨竺墨叁 ! ! : 竺
1个游 动孢 子 囊 ; 游动孢 子 囊呈 卵形 至 柠檬 形 , 顶端
具乳状 突起 , 褐色 , 细胞 , 淡 单 大小 为 (8 ~ 68 p 1 . 3 .) ̄ 4 mx
(32 2 .) 1 .- 1 m。 " 1
4 防 治 方 法
用状 况。
网
rje . r 首 页上 点 击有 “ 江蔬 菜期 刊 网” 样 的 图 片 . vgcn c o 长 字
查询 方式请 见 长 江蔬 菜期刊 网上“ 稿使 用说 明” 投 。
5645 7 2 1 。敬请惠赐佳作
—。 - —
+ 一-+ -+
一— ■一-— *+ -+ ・
长 江 蔬 菜 期 刊 网 改 版
在 线 投 稿
为方便 广 大作 者更 安 全 、 高效地 投 稿 , 更及 时 、 确地 查 询 稿 件 录 用状 况 , 江蔬 菜期刊 网 准 长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褐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多高 于 9 % , 0 清晨 拉 苫 后 , 随 即开 启 通风 口通 风 要
呈 多 角形 。霜 霉病 病斑 较 细菌 性 角斑 病 的病 斑大 , 扩 散蔓 延快 , 后期 病斑 会 连成 一 片 。低温 高 湿有 利 于 霜霉 病 菌 繁 殖 侵染 。 叶片 表 面 上 有露 水 时易 发
或高 于 3 O℃基本 不 发病 。适 寅 的 相对 湿度 为 8 % 5 以上 , 别 在 叶片有 水 膜 时 , 特 最易 受 侵染 发病 。 度 湿
封, 以及 山东 等地 区发生 严重 , 造成 了极大 损失 。 笔
者 根据 近几 年 的试 验调 查 , 将 3种 病 害 的 田间症 现
病虫防治
矗地园艺
2 1. 00I l
黄瓜霜霉病、 细菌性角斑病和褐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周海 霞
黄 瓜霜 霉病 、 菌性 角斑 病 和褐 斑 病是 黄 瓜生 细 产 上 的三 大病 害 ,近 几年 在河 南 的郑 州 、周 口 、 开
吴小 波
2 C 低 于 1 4o, O℃或 高 于 2 8℃较 难 发 病 , 于 5℃ 低
一+
“+ “+
” +
一+
”+ 一+
”+
一
后期 追肥 采用 配 制好 的 复合 肥母 液 随浇 水 时浇 施 ,
周 围扒 开塑 料 膜进 行 晒根 , 以减 轻发 生 程度 。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选用 抗 病 品种 , 用 5 5 ℃热 水 烫 种 1 5 mi n , 或 用
4 0 %福尔 马林 ( 甲醛 ) 1 5 0倍 液浸 种 6 0 ~ 9 0 m i n ; 用无 菌 土或 专 用 基 质育 苗 ; 与 茄果 类 作 物合 理 轮 作 : 采 用地 膜 全 覆 盖 和膜 下 滴灌 技术 ; 加 强 田间管 理 , 小 水勤 浇 , 加 大通 风量 , 应 用 大温差 管理 技术 。
- 墨竺兰叁! ! ! ! ! ! ! 竺 ! ! ! ! 竺
4 防 治 方 法
4 . 1 综 合 防 治
2 0 1 5 . 5植 保 技 术
倍 液喷雾 防治 。
② 细 菌 性 角 斑 病 发病 初期 交 替 用 4 7 % ̄ I 瑞
农( 春雷 ・ 王铜 ) 可湿性粉 剂 8 0 0倍 液 、 7 7 %可 杀得 ( 氢
苗 成片 死亡 . 造成 不可 挽 回的损失 。 如果 地 面较为 潮湿 时 , 感 病 的部
王俊 良 , 武 汉 市蔬 菜科 学研 究 所 , 4 3 0 0 6 5 ,
E-ma i l : 75 95 02 31 7 @ qq . C O I T I
位 会密 生 白色绵状 霉 。
龙启炎 , 徐翠容 , 武 汉 市蔬 菜 科 学研 究 所
( 嗯霜・ 锰锌 ) 可湿 性粉 剂 4 0 0倍 液 防治或 7 2 %克 露 ( 霜脲 ・ 锰 锌 )可 湿性 粉 剂 6 0 0倍 液 + 爱多收 5 0 0 0
[ 3 】 赵殿国, 唐 增生 . 黄瓜 周 年栽 培【 M 】 . 济南 : 济 南 出版 社 ,
棚室黄瓜霜霉病和角斑病的区别与防治
黄瓜霜霉病和角斑病是棚室黄瓜的主 要 病 害 , 只 有 正 确 识 别 和 及 时 防 治, 才能实现棚室黄瓜的丰产丰 收。
1 黄瓜霜霉病与角斑病的区别
黄瓜霜霉病与角斑病的区别见表 1。
表 1 黄瓜霜霉病与角斑病的区别 项目 病害类型 易发条件 发病时间 霜霉病 真菌性病害 常温髙湿 发病较晚 , 大棚 角斑病 细菌性病害 低温髙湿 发病较早 , 大棚 6月1 0 日之前 危害叶片 、 瓜条 , 还 危害瓜蔓 。 从底部 叶片向上发展中部 较小 , 直径 4~ 不规则形 8 mm; 侵染 、 发展速度慢 颜色较浅 , 浅 褐色或灰白色 叶背病斑周围油浸状明 显 , 湿度大时能见到乳 白色蛋清状黏液 , 即菌脓 多破坏细胞壁 , 病斑变薄膜状 有透光感 呈半透明状 , 病斑初期易开裂 , 后期易穿孔脱落
·1 总第 4 0 1 5 年第 1 期 ( 2 6期) 6· 现代化农业 2
棚室黄瓜霜霉病和角斑病的区别与防治
2 鲍 宇1,
( 东北农业大学 农学院 , 哈尔滨 1 黑龙江省鸡西市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 ) 5 0 0 3 0; 2. 1.
3 防治方法
3. 1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 1. 1 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的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较大 。 3. 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 ; 地膜覆盖 ; 膜 下 暗 灌, 且应在连续晴天 1. 2 农业措施 育苗地块与生产地块隔离 ; 3. 的上午灌溉 ; 施足基肥 , 生长期不要过多追施氮肥 。 努力创造有利于棚室黄瓜生长 发 育 的 生 态 条 件 , 同时尽 1. 3 生态防病 利用棚室温湿度条件的可控性 , 3.
6月1 0 日之后 危害部位 主要危害叶片 , 且多 发生于中部叶片 , 上、 下部的叶片很少发生 较大 , 直径 1 大小形状 0~ 病斑进展 病斑颜色 1 6 mm; 多边形 侵染 、 发展速度快 颜色较深 , 初呈黄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与防治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与防治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在发病时非常相似,在生产中往往由于区分不清,而延误防治造成损失。
现将两病的区别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 两病的区别2 发病条件2.1 黄瓜霜霉病病菌萌发适宜温度为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83%,而黄瓜的生长适温也正是病菌最活跃的温度范围内,所以极易发病。
特别是在保护地中栽培,相对封闭,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大,植株上易凝结水滴,形成水膜,为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发展及危害提供了条件。
温度适宜,病菌2h完成侵染,引起发病,4h 就可发生黑色霉层,黑色霉层布满整个叶片。
尤其是温湿度控制不好,放风不当,或傍晚浇水,对病菌的侵入特别有利。
2.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在49℃~50℃条件下lOmin即可致死。
病菌在种子内或随病株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通过雨水、昆虫和农事操作途径传播。
如播种带菌种子,种子萌发时即侵染子叶。
在子叶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菌脓,通过风雨及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
3 两病的防治3.1 选用优良的抗病品种一般可选取用津研系列,如津研三号、津研四号;津春系列及长春密刺和新泰密刺、碧春等黄瓜品种,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产量高,质量优。
3.2加强栽培管理一是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消毒,播前用50℃温水浸泡20min再催芽播种。
二是采用营养钵育苗,前期以增温为主,根据天气情况,控制好苗床温湿度,移栽前加强低温炼苗,以增强抗病能力。
三是与非瓜类蔬菜实行轮作,可大大减少土壤中的病菌。
四是及时摘除下部的老叶,后期及时打顶,减少营养损失。
五是注意生态防治,降低大棚湿度,适量进行叶面施肥,可明显增强黄瓜自身的抗病能力。
3.3 药物防治防治霜霉病的药剂有:64%杀毒矾600~800倍液,杜邦克露800~1000倍液,80%乙磷铝5004800倍液连续喷雾2~3次效果较好。
防治细菌性角斑病常用的药剂有: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72%可杀得800~1000倍液,每隔4~5d喷雾一次,连喷3~4次。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及防治技术
降到 6 %左右 , 0 傍晚温度降到 1 %时闭棚 ; 8 上半夜保持 温度 1 ℃~ 0 湿度低于 7 %; 半夜保 持温度低于 6 2 %, 0 后
1% , 5 湿度 低 于 8% , 夜 时分 适 当通 风 12h然 后 密 0 午 - ,
闭棚室。连续数 日即可降低棚内空气湿度。
控 制 在 6%一 0 0 7 %左 右 。
3 .采 用 配方 施肥
甲霜铜 5 %可湿性粉剂 60倍液 。以上药剂交替使用 , 0 0 每隔 4 5d 1 , ~ 喷 次 连喷 34次。 ~
适 量 喷 洒 微 量 元 素 和植 物 生 长 素 及 各 种 肥 料 , 每 7 1 d喷施 1 , 喷 34次 , 补施 C : 肥 。 -0 次 连 ~ 并 O气
从无病瓜上采种选 留无病种子 ,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
处 理 。 子可 用 7 %恒 温 箱干 热 灭菌 7 , 用 5 ℃温 种 0 2 或 h 0 水 浸 种 2 an 捞 出晾 干 后 催 芽 播 种 ; 可 用 质 量 分 数 0r , i 还 4 %福 尔 马林 10 液 浸 种 9 i,或 用 硫 酸 链 霉 素 0 5倍 0mn
法以达到防病 的目的。可采用 四段变温管理 , 即早晨先
药液 中适 当加入展着剂 , 如害立平 、 高脂膜等 , 可提高防
天要浇一次大水。 此外采用高温闷杀 , 必须植株健壮 ,
7 、 号 黑油条 等黄瓜 品种 , 具有较 强的抗病 能力 , 产量 高、 质量优。
2 .加强 栽 培 管理
苗期和生长后期均不能进行 。 一般闷棚一次可有效控制
病 情 1 ~ 5d 0 1 。
6 .药 剂 防治 发病 初 期 每 0 6 m 用 百 菌 清 4 %烟剂 20 , .7 0 h 5 0 分 g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症状识别与防控
**
!"#$%"&
病虫防治
草莓白粉病综合防控
李宏东 王 绒 陈艳利 吉根林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特 别是设施栽培时更易发病 该病在草莓整个生 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 移植后不易成活 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 质 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 蔓延成灾 损失严重 症状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
李宏东西安市高陵区农林局邮 编 ./"!""王 绒 高陵区农技中心陈艳利高陵绿医病虫害防治农民专 业合作社吉根林高陵区职业农民协会
收 稿 染病 发病初 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 随着病 情的加重 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 并产生大 小不等的暗色污斑 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在叶 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 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生严重时多 个病斑连接成片 可布满整张叶片 后期呈红 褐色病斑 叶缘萎缩 焦枯 花蕾 花染病 花瓣呈粉红色 花蕾不能开放 果实染病 幼 果不能正常膨大 干枯 若后期受害 果面覆 有一层白粉 随着病情加重 果实失去光泽并 硬化 着色变差 严重影响浆果质量 并失去 商品价值
一层有益菌保护层 过了缓苗期之后使用生根 液稀释 , """ 倍以上灌根 起到生根壮苗的作 用 后期注意喷施磷酸二氢钾增施有机肥注 意对氮磷钾肥合理搭配补充叶面营养提高 植株的抗病能力
/选用耐病品种 !种子处理 瓜种可用 ." 恒温箱干热灭 菌 .! 小时或用 )" 温水浸种 !" 分 钟捞出 晾干后催芽播种 ,加强栽培防病 无病土栽植与非瓜类作 物实行 ! 年以上的轮作 -培育无病壮苗 科学施肥增施菌肥底 肥配合复合肥及时补充有机质和有益菌 移栽 时使用重茬 /!" 蘸根 以期在根系的周围形成
黄瓜角斑病与霜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 菌可 净 ) 。 喷 药 时务 必 周到 均匀 , 以喷 湿 枝 叶 不 滴 水 为 标 准 。 如 果
已经 开 始 发 病 . 可 采 用 下 列 药 液 交替使用、 细致 喷洒 植 株 : 7 2 . 2 %
霜 霉威 ( 菌可净) 6 0 0 - - - 8 0 0 倍; 3 o %
的保 护膜 紧 贴植 物体 , 不 影响作 物
吸水 、 透气 、 透 光, 还 能保 护作 物不
受外 部 病 害 的侵 染 被 称 为“ 植 物 保健 衣” 。 可 用 于 各 蛛 毒 素、 黄 蜂毒 素、 沙 蚕 毒素 等。 目 前, 昆虫病 毒 杀虫剂在 美 国、 英国、 法国、 俄罗斯、 日本及印度等
斑 也 是 多角形, 但 一般 比角斑 病的 间隔期。
( 上接 第1 4 页)
3 . 微 生物源农药 。 是 利用微 生
1 0 0 % 降解 。 这 层 膜 物质 可 起 到 保
有 杀菌 农 药和杀 虫农 药的作 用。 在
我 国农业 生 产 实际 应用 中, 生 物 农 药 一般 主要 泛 指可 以进 行 大规 模 工业化 生产 的微 生 物源 农药 。 1 . 植物 源 农药。 以其 在 自然 环
石灰 水 , 每亩 1 0 0 千克 喷布均 匀, 或 用熟石 灰粉 按 每亩 2 o 千 克的量进
行 喷粉处 理 。
邓德 天
呈 多角形 。 病 斑 颜 色为 白色或 灰 白 可 湿 性粉 #  ̄ 5 o o倍 液 , 或5 0 % 甲霜 色, 没 有霉 层 。 铜可 湿 性粉 剂6 0 0 倍 液 喷洒。 要 ② 黄瓜 霜霉 病 : 该 病 害的病 轮 换 使 用, 注 意 所 用 农 药 的 安 全
黄瓜角斑病与霜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龙源期刊网 黄瓜角斑病与霜霉病的识别与防治作者:来源:《农家科技》2014年第02期1.黄瓜角斑病与霜霉病的识别。
①黄瓜角斑病:该病害的病斑比霜霉病小,受叶脉的限制,一般呈多角形。
病斑颜色为白色或灰白色,没有霉层。
②黄瓜霜霉病:该病害的病斑也是多角形,但一般比角斑病的病斑大,多呈不同程度的黄色,在高湿环境中,叶背面能见到黑色霉层。
2.正确防治。
①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初发病时,可全株喷药(叶背面也要喷到)。
单发生细菌性角斑病时,可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400倍液,或新植霉素每千克200毫克药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喷洒。
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同时发生时,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
要轮换使用,注意所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②黄瓜霜霉病的防治。
在发病以前,每10~15天喷洒1次800~1000倍72.2%霜霉威盐酸盐(菌可净)。
喷药时务必周到均匀,以喷湿枝叶不滴水为标准。
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可采用下列药液交替使用、细致喷洒植株:72.2%霜霉威(菌可净)600~800倍;30%恶霉灵(根治)1000~1200倍液,30%醚菌酯(白粉克星)800~1000倍液等,每5~7天1次。
可提高植株的抗病性能和防治效果。
重发病地块,收获结束、拔秧之前,喷布石灰水于全株和地面,可用5%石灰水,每亩100千克喷布均匀,或用熟石灰粉按每亩20千克的量进行喷粉处理。
邓德天。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与防治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与防治摘要分别阐述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并从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该2种病害的防治措施,以供黄瓜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黄瓜霜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区别;防治乐东县是海南冬种瓜菜的主要产地之一,其生产的黄瓜外观好、品质优,很受消费者欢迎。
近几年来,种植黄瓜的经济效益较好,从而带动了农民种植热潮,但因生产上霜霉病和角斑病时常发生,造成产量损失明显,而且2种病害在黄瓜植株上发病的部位、病斑的大小、形状等症状都十分相似,很难分清。
种植户和部分农技工作者常误诊,造成农药的滥用,或延误最佳防治时机。
现将这2种病害的危害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阐述如下。
1黄瓜霜霉病1.1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幼苗期即可发病,结瓜期发病更重。
在子叶初生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干枯、下垂,潮湿时叶正反面长出紫黑色霉(孢囊梗和孢子囊)。
成株期发病,多在开花结瓜后发生,并在盛瓜期达高峰。
一般在中、下部叶片初生水渍状病斑,逐渐变浅黄色至鲜黄色,后呈黄褐色干桔。
病斑因受叶脉限制,多呈多角形。
感病品种病斑大,易连结成大病斑,潮湿时叶背面长出绒毛状紫灰色至紫黑色霉,发病严重时,全叶变黄褐色,干枯,并从叶缘向上卷曲。
抗病品种病斑小,多角形或圆形,褐色枯斑,霉稀疏,或不长。
1.2病原由真菌古巴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侵染所致。
菌丝无隔膜,寄主细胞间产生指状吸器,吸收养分。
孢囊梗从气孔伸出,单生或2~4根束生,无色,树枝状分枝,其末端着生1个孢子囊。
孢子囊卵圆形或柠檬形,淡褐色(21~30)μm×(15~25)μm,顶端有乳头状突起。
孢子囊萌发有2种方式,在低温时释放出1~8个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后变为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
在较高温时,在孢子囊直接萌发出芽管。
卵孢子在秋季枯叶上偶然发现,但其作用尚不明确。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与防治和治疗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与防治和治疗CATALOGUE目录•引言•黄瓜霜霉病诊断•黄瓜霜霉病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诊断•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治疗•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与展望引言CATALOGUE 01背景介绍黄瓜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侵害,这两种病害对黄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这两种病害,需要对其诊断、防治和治疗进行深入研究。
黄瓜作为全球重要的蔬菜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
目的和意义准确诊断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害的扩散。
通过研究防治和治疗措施,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为广大农民提供防治和治疗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指导,提高黄瓜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黄瓜霜霉病诊断CATALOGUE 02症状识别病原菌鉴定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假菌界、霜霉目、霜霉属真菌引起的。
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
春季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引起黄瓜植株初次侵染。
发病规律霜霉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病害,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
春季和秋季是发病高峰期,特别是在秋季,由于大棚内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很容易造成病害的大流行。
连阴雨天气、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等情况下也容易诱发病害。
黄瓜霜霉病防治CATALOGUE 03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轮作倒茬合理施肥使用生物农药增加生物菌肥生物防治化学防治03020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诊断CATALOGUE04叶片症状症状识别茎部症状果实症状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是一种细菌性病原菌。
病原菌可在种子、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
病原菌通过风雨、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可从寄主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及防治
、
症状 区别
黄瓜霜霉 病与细菌 性角斑病 发病 初期都 是在 叶片上产 生淡绿色 至黄褐 色 病斑 ,受叶脉 的 限制 呈多角 形 , 但 两者存在 以下区别 : ( 一 )病原菌 黄瓜霜霉 病的病原 菌是 真菌门 、 属鞭 毛 菌亚 门的古 巴假霜 霉菌 , 潮湿 时病 叶背面有 灰黑色霉 层 ;而细 菌性 角斑病 的病原 菌是细菌 门的丁香 假单 胞杆菌 , 潮湿时病叶背面有乳白色菌 脓 ,干后有一层 白膜或 白色粉末 。 ( 二 )发病 部位 霜 霉病主 要为害叶 片 ;而细 菌性 角斑病 除为 害叶片 ,还 为害叶柄 、瓜 条等。 ( 三 )病斑 大小 霜 霉病 的斑较大 ,发 展快 ,中后 期病斑 连成一 片 ;而细菌性 角斑 病的 病斑较小 ,发展较慢 。 ( 四) 病斑颜色 霜 霉病的病 斑颜色 较深 ,初 期为 黄绿色 ,后期为 呈黄褐色 ;细菌性 角 斑病的 病斑颜色 较浅 ,初期 为淡 黄褐
选 用土壤疏 松 、通气性 好的新地 壤土 配制营 养土育苗 ,早春 要采取 火 炕 或地热线 育苗 ,播种密 度要适 中 , 加强苗床管理 ,注意 通风 , 氏 湿度 , 缩短苗床瓜苗叶片结露时间,增加光 照 ,控 制 徒 长 ,防 治 苗 期 病 害 。定 植前 2 - 3 d 用5 0 %甲霜铜可湿性粉剂 5 0 0 倍液喷雾后带药移 栽。 ( 四 )配方施肥 在 充分 施入腐 熟的 优质 有机肥 7 万~ l O 万k g / h m 2 的基础上 ,增施磷钾 肥3 0 0 - - 4 0 0 k g 作 基肥 ,促 进植株 健壮 生长 ,提高抗病能力。 ( 五) 农业防治 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易排灌 的地块且 与非瓜 类作物进行 2 年 以上 轮作。合理 密植 ,并 采取高畦栽 培和 地膜覆 盖 ,既保护根 系 ,又能 降低田 间湿度 。结 瓜期适 时追施速效氮 肥和 叶面肥 ,提高植株 抗逆性。在 晴天无 露时及 时绑蔓上 架 ,摘除黄 叶、病叶 和老叶 ,改善田 间通风透光 条件 。雨 后要及 时排水 ,降低 田间湿度 ,抑制 病 害发 生。 ( 六 )药剂防治 发病初 期 ,在及 时拔除病株 、清 理 病残体 的基础上 ,霜霉 病选用 7 5 % 百 菌清可 湿性粉 剂 6 0 0 倍液 、2 5 % 甲 霜 灵 可湿性 粉剂 5 0 0 倍 液 、6 4 % 杀 毒矾可湿性粉剂 4 0 0 倍液喷雾防治。 细菌性角斑病选用 7 2 %农用连霉素 或新植 霉素 可溶 性粉 剂 4 0 0 0 倍 液、 7 7 %可杀得可湿 性粉剂 5 0 0倍 液 、 1 4 % 络 氨铜水剂 3 0 0 倍 液喷雾防 治。 霜 霉病与细 菌性角斑 病同时发 生时 , 可用 5 0 %甲霜铜可湿性粉剂 5 0 0 倍液 或4 0 %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2 0 0 倍 液 + 7 2 %农用连霉素可溶性粉剂 4 0 0 0 倍 液 喷雾 防 治 。每 隔 5 ~ 7 d喷 1 次 ,连
怎样识别与防治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浸入 清水 洗 净后催 芽 播种 。 3 . 2 . 4 药 剂 防 治 。在 温 室 大棚 内可 用 粉 尘 法 防 治 ,
3 . 1 . 1 选 用抗 病 品种 。如 津研 2号 、津研 4号 、津
杂 3号、津杂 4 号、津春 4号、津春 5 号等。 3 . 1 . 2 生态 防治措施 。①控 制温度 ,降低 空气湿 度。温室内夜间空气相对湿度多高于 9 0 %,清晨拉 苫后 ,要随即开启通风 口,通风排湿 ,降低室 内湿
与侵 入 。
杀灭黄瓜霜霉病菌与孢子囊,配合药剂防治效果更
好。
1 . 2 黄 瓜 细 菌 性 角 斑 病 。黄 瓜 细 菌 性 角 斑 病 是 一 种细 菌性 病 害 ,病菌 主要 潜 伏在 种子 内,或 随病 残 体残 留在 土壤 中越冬 。种 子 所带 病菌 能 存活 2年 以 上 ,在 种 子 萌 发 时 即侵 染 子 叶 引 起 幼 苗 发 病 。其 次 ,高温高湿有利于 发病 ,发病 的温度范 围为 2 0℃ ~ 3 0℃ ,最 适宜 的温度 为晨 先 通风 浇水 、 落秧 ,使 黄 瓜瓜 秧 生长 点处 于 同
一
高 度 ,上 午 l 0 :0 0时关 闭 通 风 口, 密 闭温 室 ,
1 . 1 黄 瓜霜 霉 病 。黄 瓜霜 霉 病 是 一种 真菌 性 病 害 , 侵 染 最 适温 度 为 1 6℃ ~2 4℃ ,若 低 于 1 5℃ 或 高 于2 8℃ ,不利 于 霜 霉病 的发 展 。其 次 , 高湿 是霜
经 发生 时 ,可 以进 行高 温 闷棚 灭菌 处 理 。在 晴天 的
常见的两种病害,尤其是棚室黄瓜 生产,其危害非 常严 重 。但 是 ,两 种 病 害 的病 源 及 发 生特 点 不 同 , 但是 它们 的症 状 相似 ,容 易 混淆 ,而 防 治 的药剂 不 能通用 ,所 以必须认清两种病 害症状 ,才 能对症下药。
如何辨别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
防治成本 , 不符合农药减量使用的要求 。为此 , 我们总结了黄瓜霜霉病和角斑病的区别及防治措施 , 供广大 瓜 农参 考 。
1 症 状 不 同
霜霉 病 和细 菌性 角斑 病 在 黄瓜 生长 全 生育 期均 可 发生 。霜霉病 主要危 害 叶 片 , 由下 部 叶片开 始 向上 蔓 延, 在 叶 片正 面产 生 不规 则 的多 角形 病 斑 , 受 叶柄 限制 ; 湿 度大 时 叶背 产生 灰黑 色 霉层 , 后 期病 斑连 片枯死 , 病斑不穿孔 、 不 危 害 瓜 条 。角 斑 病 病 菌 可侵 染 黄 瓜 除 根部 以外 的所 有 器 官 , 湿度大时 , 叶 背 面可 见 白色 菌 脓, 病 斑较 霜霉 病小 , 呈 透 明状 , 后 期病 斑穿 孔 ; 瓜条 染病 后 , 表面 布满 水珠 状菌 脓 , 果实 软腐 并有 异味 。
烟 粉虱 。
5 化 学 防 治
霜 霉病 发病 初 期可选 用 2 5 %吡唑醚 菌酯 乳油 1 5 0 0 倍液 、 6 8 %精 甲霜 ・ 锰 锌水 分散 粒剂 、 7 2 %霜脲 ・ 锰锌 可 湿 性粉 剂 6 0 0 ~ 8 0 0 倍 液 喷雾 , 7 ~ l O d 防治 1 次, 连防2 ~ 3 次, 注 意交 替用 药 。角 斑病 发 病初 期 可选 用 7 7 %可 杀 得 可湿 性粉 剂 5 0 0 倍液 、 7 2 %农用 链霉 素 4 0 0 0 倍液 、 新 植 霉素 5 0 0 0 倍 液 防治 , 7 ~ l O d 防治 1 次, 连防2 ~ 3 次, 注
黄 瓜 病 害 主要 有 霜霉 病 、 黑星病 、 白粉病 、 角斑 病 等 。在 生 产 实践 中 , 瓜 农 常常 难 以 区分 黄瓜 霜 霉 病 和 角斑病 , 往 往把 霜 霉 病 当成 角 斑病 来 防治 , 或者 既 防 治霜 霉 病又 防治 角斑 病 , 打 保 险药 , 增 加 了农 药 用 量 和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黄瓜霜霉病症状区别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黄瓜霜霉病症状区别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黄瓜霜霉病是黄瓜上的重要病害。
常在田间与黄瓜霜霉病混合发生,病斑比较接近,有时容易混淆,但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几个多角形水渍状病斑,而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背面产生针状水渍状病斑,往往几十个病斑同时发生。
病情发生趋势没有霜霉病迅速,对黄瓜生长影响没有霜霉病严重。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侵染茎。
子叶发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特别是叶缘干枯,略程卷曲状。
成株期叶片发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成孔,潮湿时产生乳白色菌脓,蒸发后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或留下一层白膜。
茎、叶柄、卷须发病,侵染点水浸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
瓜条发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
条件适宜病斑向表皮下扩展,并沿维管束逐浙变色,并深至种子,使种子带菌。
幼瓜条感病后腐烂脱落,大瓜条感病后腐烂发臭。
瓜条受害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腐烂。
角斑病易与霜霉病混淆而用错药,使病害屡治不愈。
一般霜霉病叶片病斑背面有黑色或紫色霉层,病斑后期不穿孔,瓜条不受害;角斑病叶背病斑溢出菌脓,穿孔,瓜条受害有臭味。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及防治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及防治作者:周慧荣孙志德王月香俞姗姗祝永键来源:《现代园艺》2009年第04期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因其症状相似性(外观不太容易区分),常给识别和防治带来一系列麻烦及混乱,由此产生的误诊而错用药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浪费了农药开支,而且影响防治效果,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为更好提高两病鉴别能力,进而为准确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现将两病不同之处及区别作以下比较,并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 两种病害的区别1.1病斑形状与大小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均受叶脉的限制而成多角形,但细菌性角斑病病斑较小;而霜霉病的病斑较大,扩散蔓延快,后期病斑会连成一片。
1.2病斑颜色与穿孔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斑颜色较浅,呈灰白色,后期易裂开形成穿孔;霜霉病的病斑颜色较深,呈黄褐色,不穿孔。
1.3发病部位霜霉病仅危害叶片,而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茎、叶柄、瓜条上均可发病,病斑背面在潮湿时常有一团似胶水样的“菌脓”,瓜条蒂部受害易软腐且具臭味。
1.4病斑特征将病叶采回用保温法培养病菌,24小时后观察;病斑为水渍状,产生乳白色菌脓的,为细菌性角斑病;病斑长出紫褐色或黑色霉层的为霜霉病。
而相对湿度较大的设施大棚,清晨仔细观察叶片,则更容易区分。
1.5病叶对光的透明度有透光感觉的是细菌性角斑病,无透光感觉的为霜霉病。
2 两种病害发病条件2.1霜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菌通过气流传播,病菌萌发适宜温度为15~25℃,湿度为83%,而黄瓜生长适温也正是在病菌最活跃的温度范围内,所以极易发病。
特别是大棚栽培,相对封闭,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高,植株上易凝结水滴,形成水膜,为喜湿性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发展和危害提供了极有利条件。
若温度适宜,病菌2小时便可完成侵入过程而引起发病,4小时就可发生黑色霉层,布满整个叶片。
棚室内若温湿控制不好、放风不当或傍晚浇水等不当管理,则对病菌侵入更为有利。
露地栽培则以田间低洼潮湿处植株先发病,形成中心病株,尔后向外扩散蔓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区别及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区别及防治昼夜温差大,容易导致黄瓜抗病能力下降,细菌性角斑病容易发生和流行,应及时开展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班病发生范围广,黄瓜的叶片、果实、果蔓均可发病,发生严重时叶片干枯,果实腐烂,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病情严重的可达40%以上,对黄瓜安全生产威胁极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前期症状极为相似,应认真区别,对症下药。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由细菌侵染所致,霜霉病由真菌侵染所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区别。
(1)病斑大小。
两病皆因受叶脉限制而形成多角形病斑,形状上较难区别,但病斑大小较易区别,细菌性角斑病病斑较小,而霜霉病病斑较大,扩散蔓延快,易连结成大病斑。
(2)病斑颜色。
细菌性角斑病病斑颜色较浅,呈淡黄褐色或灰白色;霜霉病病斑颜色较深,呈黄褐色。
(3)病斑穿孔。
细菌性角斑病病斑后期易破裂、穿孔;霜霉病病斑后期常干枯但不穿孔。
(4)背面特征。
空气潮湿时,细菌性角斑病病叶背面溢出白色菌脓;霜霉病病叶背面长出绒毛状紫灰色至紫黑色霉层。
(5)发病部位。
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茎、果实上均可发病,茎、叶柄发病常产生水渍状黄色病斑,并常有白色黏液;果实发病初为水渍状,逐渐形成褐色凹陷病斑,龟裂,分泌出白色黏液,病斑可向内发病,变色。
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
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农业防治上均可利用大棚能调控温湿度的条件,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生态环境,抑制病害发生。
具体做法:上午日出后迅速使棚内温度提高到25~30℃,最高不超过33℃,湿度在75%左右,控制温湿度,满足黄瓜光合作用的要求,增强抗病性,抑制发病。
下午适当通风,使棚内温度降至20~25℃,湿度降至70%左右。
夜间温度控制在12~15℃。
在拂晓温度降至最低,湿度达到饱和时放风,降低棚内湿度。
药剂防治上,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要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
可以选用5%琥胶肥酸铜粉剂喷粉,也可以选用宁南霉素、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氢氧化铜、琥铜?乙膦铝、乙铝?乙酸铜等喷雾防治。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有什么区别?如何防治?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有什么区别?如何防治?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容易混淆,很容易造成不能及时对症防治,打保险药又会增加农药成本。
为此,我们总结了这两者的区别和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如何判断1症状不同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由下部叶片开始向上蔓延,在叶面正面产生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受叶柄限制;湿度大时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连片枯死,病斑不穿孔,不危害瓜条。
▲黄瓜霜霉病角斑病病菌可侵染除黄瓜根部以外的所有器官,湿度大时,叶背面有白色菌脓,病斑有透明的情况,后期穿孔;瓜条染病后,表面布满水珠状菌脓,果实软腐并有异味。
▲黄瓜角斑病2病原不同角斑病为细菌性病害,霜霉病为真菌性病害。
3发病规律不同霜霉病借气流和农事操作传播,气温在15-22°,叶面有水滴即可发病,尤其是雨后3-4天,容易爆发该病。
角斑病随种子或残叶病枝在土壤中存活,主要通过伤口、气孔等侵入,发病后通过雨水、浇地水、昆虫传播,20-28°适合其生存,39°停止生长,49-50°致死。
空气湿度高、夜间结露多发病。
二、如何防治1化学防治霜霉病病发初期可用唑醚丙森锌、吡唑醚菌酯、精甲霜·锰锌、等防治。
角斑病发病初期可用可杀得、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
2科学施肥增施生物菌肥,底肥配合复合肥使用底肥动力王,及时补充有机质和有益菌;移栽时使用重茬120蘸根,以期在根系的周围形成一层有益菌保护层;过了缓苗期之后使用生根液稀释3000倍以上灌根,起到生根壮苗的作用;后期注意喷施磷酸二氢钾,补充叶面营养,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物理防治发病初,选晴好天气,上午给黄瓜浇水,中午密闭棚室,将棚温升至44-46°,持续2个小时,然后缓慢通风,降温排湿。
5-7天后重复1次。
以杀灭角斑病病菌。
4种子消毒另外还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防止大水漫灌,在露水干后进行农事操作,及时防治蚜虫和烟粉虱,控制传染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与防治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上常发生的两种病害,但一些菜农由于对两种病害症状认识不清,常将两病混淆,从而延误防治时机。
现将两者的区别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霜霉病斑与细菌性角斑病病斑的区别
1.病斑大小不同。
角斑病病斑比较小,一般直径为4~8毫米,颜色比较浅,呈灰白色,后期病斑往往穿孔;霜霉病病斑比较大,一般直径为10~16毫米,颜色比较深,呈黄褐色,病斑不穿孔。
2.叶片透光性不一样。
把病叶摘下,对着太阳光透视,角斑病病斑有透光感觉,而霜霉病病斑则没有透光的感觉。
3.叶子背面症状有差异。
角斑病病斑周围油渍状明显,有时能见到分泌出的乳白色黏液,而霜霉病病斑上则长有紫黑色的霉层。
4.危害部位也不同。
角斑病除危害叶子外,严重时还危害叶柄、茎部、瓜条等,后期(尤其环境潮湿时)常出现菌脓,而霜霉病一般只危害叶子。
二、综合防治两病
1.选用优良的抗病品种。
可选用津春4号、津研2号、6号及津早3号、黑油条等黄瓜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产量高、质量优。
2.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选留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消毒,播前用50℃恒温水浸种20分钟,再催芽播种。
二是采用营养钵育苗,前期以增温为主,根据气候变化,控制好苗床温湿度,移栽前加强低温炼苗,增强抗病力。
三是与非瓜类蔬菜实行轮作,可大大减少土壤中的病菌。
四是按时摘除褪色的下部叶片、老叶,后期及时打顶,减少营养损耗。
3.叶面喷肥。
注意生态防治,降低大棚湿度,适量喷洒微量元素和植物生长素,每7~10天喷施1次,连喷3~4次,可明显增强黄瓜自身的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
防治霜霉病常用的药剂有: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9%安克锰锌交替使用,效果较好。
防治细菌性角斑病常用药剂有:DT杀菌剂500倍液,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每隔4~5天喷1次,连喷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