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合集下载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及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及防治

防治2023-11-09contents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病原菌与传播途径•发病条件与环境影响•防治方法与技术措施•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案例分析与应用实践目录0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症状识别叶片症状01初期呈水渍状淡绿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角状油渍状,中间灰白色至淡黄色,后期病斑干枯易碎。

茎部症状02呈水渍状小点,扩大后为稍凹陷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后期干燥时龟裂。

果实症状03初期呈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为稍凹陷的黄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果实龟裂。

分布范围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

为害程度该病在黄瓜生长期间可一直发生,造成叶片早枯,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分布与为害程度为害特点与原因分析为害特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和果实,造成叶片早枯、果实龟裂,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原因分析病原菌通过伤口、气孔等途径侵入植株,高温高湿、叶面结露、植株衰弱等情况下病害容易发生。

此外,连作、施肥不当、浇水过多等也容易导致病害加重。

02病原菌与传播途径细菌形态特征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该细菌呈短棒状,有荚膜,无芽孢,具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病原菌鉴定生理生化特性该细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如蔗糖、甘油、果糖等碳水化合物以及硝酸钠、尿素等含氮化合物,产酸、产气、不产生荧光色素。

致病性该细菌侵染黄瓜后,主要引起叶部病害,如角斑病、缘枯病等,也可侵染果实和茎部,引起溃疡和腐烂。

传播途径与流行规律传播途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也可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

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和昆虫传播。

流行规律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环境条件、气象因素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湿度高、温度适宜(24-28℃)、多雨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和流行;连作地块、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的田块发病较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感病品种容易发生流行。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褐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褐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入一 个 干净 的 塑 料 袋 内 ,密 封 后 在 温 度 适 宜 处 放 2 - 8小 时 , 看 叶背 面 病 斑 处 , 出现 白 色菌 脓 , 44 查 若 则 为 细 菌性 角 斑 病 , 出现 黑 色霉 层 , 为 霜霉 病 。 若 则 若 病 叶 上 有 的多 角形 黄 褐 色 病 斑处 有 白色 菌脓 , 有
多高 于 9 % , 0 清晨 拉 苫 后 , 随 即开 启 通风 口通 风 要
呈 多 角形 。霜 霉病 病斑 较 细菌 性 角斑 病 的病 斑大 , 扩 散蔓 延快 , 后期 病斑 会 连成 一 片 。低温 高 湿有 利 于 霜霉 病 菌 繁 殖 侵染 。 叶片 表 面 上 有露 水 时易 发
或高 于 3 O℃基本 不 发病 。适 寅 的 相对 湿度 为 8 % 5 以上 , 别 在 叶片有 水 膜 时 , 特 最易 受 侵染 发病 。 度 湿
封, 以及 山东 等地 区发生 严重 , 造成 了极大 损失 。 笔
者 根据 近几 年 的试 验调 查 , 将 3种 病 害 的 田间症 现
病虫防治
矗地园艺
2 1. 00I l
黄瓜霜霉病、 细菌性角斑病和褐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周海 霞
黄 瓜霜 霉病 、 菌性 角斑 病 和褐 斑 病是 黄 瓜生 细 产 上 的三 大病 害 ,近 几年 在河 南 的郑 州 、周 口 、 开
吴小 波
2 C 低 于 1 4o, O℃或 高 于 2 8℃较 难 发 病 , 于 5℃ 低
一+
“+ “+
” +
一+
”+ 一+
”+

后期 追肥 采用 配 制好 的 复合 肥母 液 随浇 水 时浇 施 ,
周 围扒 开塑 料 膜进 行 晒根 , 以减 轻发 生 程度 。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与防治在通常情况下,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是比较容易的,主要根据其病征特点,黄瓜霜霉病在叶片背面长出绒毛状紫黑色的霉状物(病菌孢子囊),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叶背上溢出白色的粘液(细菌菌脓)来区分。

但在实际田间或大棚内,不可能经常看到如此典型的病征特点,一般只看到多角形的病斑,而且色泽也很不一致,造成诊断困难。

在农村中遇到这种问题不少,我们曾在湖北罗田县三里畈的连栋黄瓜大棚中,发现因为没有对症下药,不但没有把病害控制,反而使病情加重的现象。

现将这两种病害的诊断与防治介绍如下。

1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
1.1 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寄生性是完全不同的。

霜霉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它只能生活在活的寄主植物器官内吸取营养,属活物寄生类型,不能进行培养。

病菌从体外进入黄瓜叶片内建立寄生关系开始直至终了,寄主被害的细胞并没有死亡,而是逐步的发生病变,由轻到重,主要从病叶的色泽反映出来,初发病时,叶片病斑黄绿色或褪绿,随着病情加重,色泽变为黄色或黄褐色,到发病后期,病部色泽褐色,形成坏死斑。

但是,黄瓜霜霉病色泽变化的整个过程,其快或慢要受大气温度的影响,温度低时病菌新陈代谢作用缓慢,病状轻,黄绿的色泽变化扩展慢,当温度在20~24℃时,病菌新陈代谢作用加强,病菌生长发育迅速,破坏加剧,色泽变为黄褐色,扩展迅速。

温度高于30℃时,因其不利霜霉菌生长而死亡,病菌形成枯斑,不再发展。

因此,诊断黄瓜霜霉病时,主要是从叶片初发病时进行鉴定。

夏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方法.doc

夏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方法.doc

夏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方法在夏季,黄瓜是人们很喜欢吃的一种蔬菜,而且黄瓜全年几乎都能够吃得到,同时黄瓜也是农民们在地里种的最多的菜,一般在农村里面都能看到黄瓜藤,但是黄瓜种起来也是病虫害比较多的一种蔬菜,尤其是在夏天的病害比较严重,这让很多的养殖者都满脸迷茫,那么下面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就给大家讲讲黄瓜的细菌性角斑病怎么防治吧!一、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条件1、这种病的病菌喜欢附着在黄瓜的种子上面,这种病菌不会有动静,而是在病株的残留体里面越冬,然后等到第二年再醒过来侵害黄瓜,而且它的寿命非常久,一般能够活上两年之久,它主要的传播方式为雨水传播和灌溉水进行传播,被植株吸收水份后或者是直接从气孔或者植株的伤口处进入植株内部然后发病,它能够进行二次传播,经过一次下雨之后它又能反复的感染。

2、在大棚种植黄瓜,里面的空气湿度一般都比较大,很容易造成病菌化脓,病脓很容易侵染别的部位和植株,同时黄瓜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如果大家对于这种病不重视的话很容易进行反复传播和侵染。

3、发病的最佳温度是在24-28度之间,最高可达到39度,低则至4度,这种病菌不耐高温,如果温度高达五十度的话,它在十分钟之内就会死亡,最佳湿度在百分之八十左右,叶片上水多的话发病率就高,所以由此看来这种病属于一种高温高湿的病害。

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1、因为夏天往往温度都能够维持在三十多度,所以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高发期,这种病主要危害的是叶片和根茎,这种病的病状和黄瓜霜霉病的病状非常相似,所以在选择防治措施的时候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大家在判断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的观察,其到底是霜霉病还是角斑病,否则用错方法喷错药的话肯定会造成死亡和经济损失的,各位要尽早的采取措施。

2、在挑选苗的时候尽量选择抗病性强的苗种,这是选种的时候可以做的。

3、采种的时候要选择健康的,没有病的品种,这样培育出来的种才会优良。

4、种子在播种前需要先将其放在70度的恒温箱中杀菌三天,然后再用五十度的温水进行浸种,最后才能够捞出来晾干播种。

学习根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绝招

学习根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绝招

THANKS
感谢观看
传播途径
种子带菌
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昆虫传播
病原菌可通过黄瓜甲虫、蚜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02 科学防治黄瓜细 菌性角斑病
农业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
选择对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抗性的黄瓜品种,降低病害发 生的可能性。
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进行轮作,避免连作,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 的数量。
种子消毒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 ,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小时,以减少病原菌 要手段,但往往被忽视。包括合理轮作、深耕细作、 种子消毒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原菌数量、提高作物抗病能 力。
忽视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的重要性
农业措施是防治病虫害的基础,通过合理的种植计划、田间 管理、肥料施用等措施,能够创造出不利于病原菌繁殖和侵 染的环境,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及时排水
保持田间排水畅通,避免田间积水,降低 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合理使用农药
预防为主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使用农药 预防,避免病害扩散。
科学用药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 使用说明合理配制和使用农药。
交替使用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应交替 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安全间隔
在采收前一段时间内避免使用农药 ,保证农产品安全。
成功案例二:河北某农业合作社的防治经验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统防统治、综合防治、加强培训
该农业合作社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中 ,采取统防统治的方式,统一用药、统一管 理,确保防治效果。同时,注重综合防治, 如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 等。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培训,提高农户的 防治技能和意识。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控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措施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
预防性喷药
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定期喷洒 保护性杀菌剂,如铜制剂、波尔 多液等,以保护植株免受病原菌 侵染。
治疗性喷药
在病害发生后,选用内吸性杀菌 剂,如链霉素、春雷霉素等,进 行喷雾治疗,注意轮换用药,避 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筛选对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菌剂,进行田间施用,有效减少病原菌数 量,控制病害发生。
健康种子处理
采用健康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如 温汤浸种、药剂拌种等,以杀死种子 表面的病原菌。
农业防治
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避免 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施肥管理
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力。
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田间病叶、病果,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 所和传播来源。
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原菌的存在:病原菌可在种子 、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成为初 次侵染源。
植株抗病性:不同品种的黄瓜对 细菌性角斑病的抗病性存在一定 差异。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 的有效措施之一。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以下 因素有关
环境条件: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 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温度 适宜、湿度高的条件下,病原菌 繁殖迅速,病害易于流行。
了解这些特征、生存 条件以及传播途径,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 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
CHAPTER 03
防治策略
预防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强抗性 的黄瓜品种进行种植,以降低病
害发生的风险。
种子处理
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杀死种 子表面的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初侵 染源。
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增强黄瓜植株的 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残 株,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场所。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症及防治方法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症及防治方法

后期
03
病斑呈灰白色,湿度大时出现白色分泌物,干燥时病
斑易穿孔。
发病部位
•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柄、卷须、茎蔓和果实。
发病条件
01
病原菌主要在种子内潜伏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02
也可在病残体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
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溅传播蔓延。
03
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发病,连阴雨或白天到夜间有
传播途径
雨水传播
病原菌可以通过雨水的飞溅和冲洗传播到其他部 位。
昆虫传播
某些昆虫如蚜虫、粉虱等可以携带病原菌并进行 传播。
接触传播
农事操作过程中,如摘心、绑蔓等,可以造成伤 口,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
发病规律
1 2 3
气候条件
湿度是影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湿度高、温度适宜(24-28℃)的环境有利于病 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问题
尽管如此,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例如:病原菌的变异和抗 药性、病害的流行和暴发机制、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 加强。
研究发展趋势
趋势一
深入开展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机制研究,揭示病原 菌的变异和抗药性机制,为研发新的防治药剂和策略提供 理论依据。
趋势二
加强病害流行和暴发机制的研究,深入探讨气候、环境等 因素对病害传播和流行的影响,为预测和预警病害提供科 学依据。
轮作制度
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制度,降 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和残株, 减少细菌源;保持田间排水畅 通,避免积水。
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黄 瓜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01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使用50%琥胶肥酸铜可 湿性粉剂或5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 粉剂进行拌种,以消灭种子表面的 细菌。
VS
也可使用温汤浸种法,将种子浸泡 在55度温水中20分钟,然后晾干播 种。
合理施肥和水管理
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 力,促进黄瓜植株的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 。
在浇水时,要避免过量浇水导致土壤过湿, 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及时清理病株残体
一旦发现有病株,要立即将其拔除,并集中处理。
清理病株残体后,要对病穴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细 菌的传播。
05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诊断方法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叶片出现水渍状小斑 点,逐渐扩大为灰褐色或黄褐色多角形病 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叶背病斑呈灰白色 ,无晕圈。湿度大时,病部有乳白色菌脓 溢出。
显微镜检查
将病叶的透明薄膜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细菌的存在。这是确诊细菌性角斑病的关 键步骤。
实验室检测
通过采集病叶样本进行实验室培养和检测,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种类 。
症状识别
01
初期症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初期症状表现为叶片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直径
在0.5-1mm之间,斑点无明显边缘,此时病菌尚未侵入叶肉组织。
对植物的影响
影响生长发育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会对黄瓜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导致 植株矮小、叶片枯黄、果实发育不良等。
降低产量
该病会导致黄瓜产量大幅下降,同时也会降低黄瓜的品质和 口感。
02
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
诊断方法
症状观察
细菌性角斑病在黄瓜叶片上表现为细小的黄色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 ,边缘常有黄色晕圈,病斑背面常产生乳白色黏液。观察病斑的形状、颜色和特征,是诊 断细菌性角斑病的重要依据。

黄瓜病害之细菌角斑病

黄瓜病害之细菌角斑病

果实受害
果实受害后,不仅会降低黄瓜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因病菌 的侵入导致果实腐烂。
茎部受害
茎部受害后,会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严重时会导致植 株萎蔫。
对整体生长的影响
细菌角斑病的发生会对黄瓜的整个生长过程产生影响,严 重时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的 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02
细菌角斑病诊断与识 别
03
安全间隔期
在采收前7-10天应停止喷药,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生物防治与其他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可有效防治细菌角斑病。但生物农 药的起效较慢,需要连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其他防治方法
如采用高温闷棚技术、使用抗性品种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细菌角斑病的 危害。
黄瓜病害之细菌角 斑病
2023-11-08
目录
• 细菌角斑病简介 • 细菌角斑病诊断与识别 • 细菌角斑病防治方法 • 细菌角斑病预防与控制 • 黄瓜病害综合防治建议
01
细菌角斑病简介
定义与症状
定义
细菌角斑病是由假单胞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症状
该病害主要侵害黄瓜的叶片、果实和茎部。叶片受害后,会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扩大为不规则的黄褐色病斑 ,边缘有黄色晕圈;果实受害后,表面会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为稍凹陷的圆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湿度 大时,病部有白色菌脓溢出。
03
细菌角斑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
选择对细菌角斑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如津研系 列、津春系列等。
合理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以降低土壤中的 细菌含量。
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40%福尔马 林150倍液浸种1.5小时,或用硫酸链霉素 200mg/kg溶液浸种2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并催芽播种。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课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课件

下一步研究方向
抗病品种的选育 与利用
研究黄瓜抗细菌性角斑 病的抗病机制,通过基 因工程等手段选育抗病 品种,为抗病育种提供 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生防菌的筛选与 应用
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对黄 瓜细菌性角斑病具有生 防作用的微生物,研究 其作用机制和田间应用 效果,为生物防治提供 新的途径和方法。
病害流行与预测 预报
化学防治
01
02
03
药剂选择
可选用硫酸铜、氢氧化铜 、氧化亚铜等铜制剂和链 霉素、新植霉素等抗生素 类农药。
防治时期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每 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 喷2-3次。
注意事项
避免在高温时用药,以免 产生药害;同时注意农药 的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 品安全。
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
利用对植物无害的微生物 (如芽孢杆菌、假单胞杆 菌等)或其代谢产物进行 防治。
生态控制
通过改善田间小气候,创 造不利于病原菌繁殖的条 件,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
生物防治优点
环保、安全、可持续,对 人畜无害,且不易产生抗 药性。
05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菜园的病害情况
地点:某市郊区的菜园
发病时间:春季
症状描述:黄瓜叶片出现细小的黄色斑点,随后 扩大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块,病斑周围 有黄色晕圈。茎和果实上也出现类似的病斑,导 致叶片枯萎、脱落,果实畸形、软化。
了解和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对于提高黄瓜生产效益具有重 要意义。
课程目标
掌握黄瓜细菌性角斑 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 。
提高学员对农业病害 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了解防治黄瓜细菌性 角斑病的措施和方法 。
0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准确识别与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准确识别与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精准识别与防治袁培祥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东北、华北发生最重。

随着塑料大棚栽培的普及,该病田间为害日趋严重。

一些老菜区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正面发病初期症状细菌性角斑病叶片背面发病初期症状【田间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茎、叶柄、卷须、果实等。

子叶被害时,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变成黄褐色斑。

真叶染病后,先出现针尖大小的淡绿色水浸状斑点,渐呈黄褐色、淡褐色、褐色、灰白色、白色,病斑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黄褐色,带油光,潮湿时叶背病斑外有乳白色菌脓,即细菌液,无黑霉层,后期干燥时病斑呈白色薄膜状,中央组织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茎、叶柄、卷须染病后,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扩展成短条状,湿度大时也有菌脓,严重时病部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后表层留有白痕。

果实上病斑初呈水浸状圆形小点,扩展后为不规则的或连片的病斑,向内扩展,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为褐色,病斑溃裂,溢出白色菌脓,并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而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

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正面发病中期症状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正面发病症状细菌性角斑病茎蔓和叶柄发病症状细菌性角斑病果实发病症状1、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1)前者病斑较大,颜色较深,黄褐色,不穿孔;后者病斑较小,颜色较浅,质脆易破裂穿孔。

(2)前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产生黑紫色霉层;后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溢出白色菌脓,干后留下白痕。

(3)摘下病叶对太阳光观察,前者病斑无透光感;后者有明显透光感。

(4)前者不为害瓜条;后者可为害瓜条,产生水浸状、近圆形病斑,潮湿时病斑产生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色,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儿。

在症状拿不准时可采用简单方法辨别,即将病叶取下,放在一个干净的塑料袋中稍淋点儿水,于15℃-20℃下放置24小时,若背面病部有黑霉产生就是霜霉病,无黑霉而有菌脓溢出就是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果实和茎蔓。

叶片受害,初为水渍状小点,淡绿色,后变为淡黄色。

病斑扩展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干枯形成穿孔。

空气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上有白色黏液。

瓜条受害,初为水渍状小圆点,后变淡灰色,病斑扩大后形成裂口或溃疡,潮湿时分泌白色细菌黏液。

果实上的病斑向内扩展,一直蔓延到种子。

幼苗被害,子叶初呈水渍状圆斑,稍凹陷,后变褐干枯,茎部染病可引起幼苗猝倒。

侵染途径本病由假单胞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

病菌在种子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通过雨水、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病菌一般从气孔、zkTL、皮孔等自然口和伤口侵入。

种子表面的病菌在种子萌发时即侵入子叶。

发病规律当温度在22℃~24℃,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日寸,病害易于发生和流行。

一般多在栽培密度大、土壤潮湿的地块先发病,在连阴雨后,天气闷热时病害容易滋生蔓延。

低洼地、排水不良及整枝绑蔓不及时的地块易发病。

另外,定植时护根措施不好,或地下害虫多,造成根系断裂,给病菌以可乘之机。

防治方法1.从无菌种株上采种带菌种子播前要用40%的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100万单位的硫酸链霉素浸种2小时,洗净后浸种催芽。

2.轮作应与十字花科或茄科蔬菜轮作,避免重茬。

3.加强栽培管理用无病土育苗,采用纸桶、营养钵等护根。

定植时尽量少伤根系,要适时灌水,勤中耕,防止土壤龟裂,损伤根系。

同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4.药剂防治定植前苗床内喷一次(1:4:60)的铜皂液,或(1:2:300~400)的波尔多液进行预防。

发病初期可选择下列药剂进行防治:1)30%的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2)100万单位的硫酸链霉素4000-5000倍液喷雾。

3)77%的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喷雾。

(4)60%的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夏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和治疗办法

夏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和治疗办法
等。
合理用药
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和推荐剂量 ,正确使用化学药剂,避免过量 使用和滥用,防止对环境和黄瓜
产生不良影响。
安全间隔期
在使用化学药剂后,需遵守安全 间隔期,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进行 采摘,确保黄瓜的安全性和品质

03
治疗办法
病害早期诊断
观察植株症状
定期巡查黄瓜植株,注意叶片、茎部和果实是否正常。细菌性角斑病初期,叶片 上会出现水渍状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变成黄褐色。
02
病害防治
预防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强抗性 的黄瓜品种进行种植,降低病害
发生的风险。
种子处理
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杀死种 子表面的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初侵 染源。
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增强黄瓜植株的 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残 枝败叶,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场所。
生物防治
引入拮抗菌
夏季黄瓜和细治菌疗性办角法斑病的防治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病害概述 • 病害防治 • 治疗办法 • 案例分析与实践
01
病害概述
夏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定义
• 夏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黄瓜病害,严重影 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该病常在夏季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生, 对黄瓜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筛选对细菌性角斑病有拮抗作用 的益生菌,将其施入土壤或喷洒 在叶面上,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 空间,降低病害发生程度。
利用生物农药
选用对细菌性病害有防治效果的 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等, 进行喷雾防治。
化学防治
选用敏感药剂
根据当地病原菌的敏感性和药剂 的防治效果,选择适合的化学药 剂进行防治,如铜制剂、链霉素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中国瓜菜2020,33(6):82-8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卢胜国(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农村局河北秦皇岛066300)摘要: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我国黄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河北省秦皇岛地区冬春茬保护地黄瓜上发生危害较重。

笔者总结介绍了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列举了主要症状和识别要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症状识别;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642.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2871(2020)06-082-02收稿日期:2020-04-13;修回日期:2020-05-20作者简介:卢胜国,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E-mial :***************细菌性角斑病是我国乃至世界黄瓜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害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严重发生,引起重视[1]。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在华北、东北等地区发生严重,是露地黄瓜中后期和大棚黄瓜前期常见的病害。

随着保护地蔬菜面积的逐年扩大,该病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抚宁区等黄瓜产地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是冬春茬保护地黄瓜发生严重。

秦皇岛地区露地黄瓜5—6月份雨后即有发病,以7—8月多雨季节为发病高峰期。

日光温室大棚冬春茬黄瓜一般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播种育苗,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定植,12月下旬开始采收上市。

进入冬季,光照减弱,棚室的通风时间逐渐缩短,致使棚室内长期处于低温高湿的状态,细菌性病害发生频繁,尤其是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率在30%~50%,严重时可使植株中下部叶片全部坏死,瓜条受害,有时该病害与霜霉病混合发生,给病害防控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极大的影响。

为此,笔者主要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控技术进行介绍,希望为黄瓜种植者提供参考。

1症状识别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属革兰氏阴性菌,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24~28℃,该菌主要侵染黄瓜、西葫芦、苦瓜等瓜类作物。

大棚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症状识别与防治

大棚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症状识别与防治
以杀灭病菌和促使病斑“ 钙化 ” 。 药剂 防治 。 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 可选用 的有 效 药剂有 : 7 2 %农用链 霉素 4 0 0 0倍液 ;新植 霉素 4 0 0 0 倍液; 5 0 %D T杀 菌剂 8 0 0倍 液 ; 6 0 %D T M 可湿性 粉剂 5 0 0倍 液 ;
4 7 %春 雷 王 铜 可 湿 性 粉 剂 、 5 0 %琥 铜 甲霜 可 湿 性 粉 剂 加 水 喷雾 防 治 。注意 喷雾 要 均 匀 , 叶 片 背 面 也 要 喷 到 。当棚 室 操 作 造 成植 株会 有 大 量伤 口出 现 时 , 为避免病菌侵入 , 血 及 时 对 全 田喷 药 。 ( 作 者单位 : 1 6 2 4 0 0黑 龙 江 省 泰 来县 泰 来 镇 农 村 经 济
大棚 黄瓜细菌性 角斑病症状识 别与 防治
赵文俊
大棚栽 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常见多发 的病害 , 一 旦发生可导致大 幅减 产 , 甚至绝收 。 该病的症状容易与黄瓜 霜霉病相混淆 , 菜农不容易识别 , 很 容易造成不能及时对症
防治 。 症 状 识 别
壤墒 情等进行选 择最适合 当地栽培 的抗病性 强的 品种 , 表 现抗病 , 优质和高产 。 2 . 种子消毒 。 用5 0 %的温水 浸种 2 0分钟 , 然后捞 放 在凉水 中浸 4 — 6小 时 , 再催 芽播种 。也 可用 7 2 %农用链霉 素 3 0 0 0 — 4 0 0 0倍 液 浸种 2小 时或用 4 0 %甲醛 1 5 0倍 液浸 种 9 0分钟 , 清水 冲洗后催 芽播种 , 均 可起到对种 子的消毒
封 后放 在温 度适 宜处 2 4 — 4 8小 时 , 查 看叶 背病斑 处 , 如 出
免叶面产 生水 膜 , 这是棚室蔬菜 防病 的关键所在 。 合理调控 的经 验是 : 及时合理通风 , 使棚 内温湿度保持在上午 相对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of Cucumber Angular Leaf Spot
ZH ANG Jiguang, CH EN L u, ZH A NG Guanqu, H U Xiaoping and WA NG Baot ong
( College of Plant Prot ection, N ort hw est A & F U n iversit y, S haanxi K ey Laborat ory of M olecular Bi ol ogy f or A gri cult ure, Y angling Shaanxi 712100, C hina)
发病率= 调查病叶数 / 调查总叶片数 ∀ 100% 病情指数 = [ # ( 病级叶 片数 ∀ 该级别值 ) / ( 调查总叶片数 ∀ 发病最高级别值 ) ] ∀ 100 1. 4 病原菌分离与革兰氏染色 按 Koch s 证病律要求安排试验。采用常规 组织分离方法, 从黄瓜标样中取得分离菌的纯培 养物 ,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 CP001 菌株供测试用。 在黄瓜 4 叶期使用无菌水配制细胞悬浮液 , 采用 金刚砂摩擦法接种, 接种后保湿 24 h, 黄瓜植株 在( 24 ∃ 2) , 光周期为 16 h 条件下培育。待接 种植株发病后, 进行病原物再分离 , 并与接种菌相 比较。采用参考文献 [ 4] 的方法进行革兰氏染色。 1. 5 病菌 16S rDNA 的扩增、 克隆与测序 将分离到的 CP 001 菌株接种到 200 m L L B 、 130 r/ m in 摇培 16 h, 3 000
* 收稿日期 : 2010 03 18
[ 3] [ 2] [ 1]
1
1.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试剂 试验所用黄瓜病株标样采自陕西杨凌。 T aq
po lymerase 、 EDT A 、 SDS 、 巯基乙醇等分子生物 学试剂及 pM D18 T Vect or 购自 T aKaRa 公司, MagEx t ract or DNA 纯化试 剂盒购 自 T OYOBO 公司。其他试剂购自国内各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 公司。引 物 EU 8F ( 5! A GAGT T T GAT CCT G GCT CAG 3!) 和 EU1389R ( 5! ACGGGCGGT GT GT ACAAG 3!) 由上海 Sang on 公司合成。黄
特点 Ch aract erist ics
病害级别 G rade 0 1 2 3 4 5 6 7 8 9 未发病 N o occurrence
少数针头大小水浸状斑点 Few needl e ti p and soak ing spot 病斑占叶片面积 3% ~ 8% , 没有失绿 Lesion area of l eaf is 3% - 8% , no discol orat ion 病斑占叶片面积 8% ~ 15% , 没有失绿 Lesion area of l eaf is 8% - 15%, no discol orat ion 病斑占叶片面积 15% ~ 25% , 呈黄褐色 Lesion area of leaf is 15% - 25% , t an l esion 病斑占叶片面积 25% ~ 50% , 穿孔 Lesion ar ea of l eaf is 25% - 50% , perf orat ion 病斑占叶片面积 50% ~ 75% , 穿孔有菌浓溢出 Lesion area of leaf is 50% - 75% , perf orat ion and bact eria overf low 病斑占叶片面积 75% ~ 87% , 穿孔有菌浓溢出 Lesion area of leaf is 75% - 87% , perf orat ion and bact eria overf low 病斑占叶片面积 87% ~ 95% , 穿孔有菌浓溢出 Lesion area of leaf is 87% - 95% , perf orat ion and bact eria over fl ow 病斑占叶片面积 100% L esion area of l eaf is 100%
[ 5]
( pH 7. 0) 接入 500 L 菌液 ( OD600 = 0. 6) , 分别 于 10、 15、 22、 29 、 36 h, 用分光光度计 ( 上海光谱 721 型 ) 测定 600 nm 处的吸光值, 设不接菌培养液为对照。 在 pH 为 3、 4、 5、 6、 7、 8、 9、 10 、 11 的 100 mL 液体 LB 培 养 液 中 接 入 500 L 菌 液 ( OD600 = 0. 6) , 于 28 120 r/ min 震荡培养 24 h, 用分光 光度计( 上海光谱 721 型) 测定 600 nm 处的吸光
序。 1. 6 序列分析 将菌 株 CP 001 的 16S rDNA 序 列 与 Gen Bank 中已登录的黄瓜角斑病菌及近缘种 的 16S rDNA 序列 进行比对 , 用 MEGA v ersion 4. 1 中 的 M CL ( M ax imum Com po sit e L ikeliho od) 法计 算进化距离, 用 N J( Neighbo r Joining) 法和 Bo ot st rap 法产生 1 000 个 聚类树 , 按照 多数 规则法 ( M ajor it y rule) 得到一个最% 逼真& 的聚类树。 1. 7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参照 R. Buonaur io 的 方 法[ 6 7] 测定 糖 类发 酵、 乙酰甲基醇、 甲基红、 吲哚、 淀粉水解、 硝酸还 原、 明胶液化、 氧化酶、 硫化氢的产生等指标。 1. 8 温度及 pH 对病菌生长的影响 在盛有 100 m L L B 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中 , 120 r/ min 震 荡培养 24
修回日期 : 2010 04 06 基金项目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 B07049)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N CET 07 0698) 资助。 第一作者 : 张吉光 , 男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 E mail: jgzh ang2009@ h ot mail. com 通讯作者 : 胡小平。 E mail: xphu @ nw suaf. edu. cn
Abstract: Cucumber ang ular leaf spot is an import ant disease in cucum ber product ion in Shaanx i. T he incidence of cucumber caused by Pseudomonas syr i ngae w as over 50% . T hrough t issue plat ing and Koch s pust ule met hods, one pat hog en w as isolat ed f rom diseased cucumber plant in Yangling of Shaanx i pro vince. T he pathog en w as identif ied as Pseudomonas sy r inge str ain CP 001 based on mo r pholog ical char act erist ics, cult ur al physiolog 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 erist ics, and t he sequence o f 16S ribo som al DNA. Bio 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 rain CP001 had been preliminar ily st udied. Results show ed that opt im al pH w as 6- 8, and t em perature w as 22- 29 . Key words: Cucumber ang ular leaf spot; P seudom onas syr i ngae ; Pat ho gen ident ification; 16S rDNA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世界范围内黄瓜生产中 的重要病害之一, 主要危害叶片、 果实, 造成叶片 干枯 , 果实腐烂 , 严重时损失达 50% ~ 60% , 甚至 绝收。该病 近年 来在 欧洲 大发 生, 造 成严 重减 产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中国东北、 内蒙古、 华 北及华东 普遍发生 , 是 保护地黄瓜的 重要病 害, 近年来中国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逐渐加重的 趋势。20 世纪 50 年代 , 该病害在中国就有发生 记载 , 但后续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开展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及分子鉴定方面的研究, 现将研究结 果报道如下。
2008- 2009 年分别在陕西杨凌、 咸阳、 西安、 宝鸡等地进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调查 , 每地随机 选取 5 个温棚 , 在每个温棚中采用大五点取样法, 每个样点调查 50 株 ( 5 行 ∀ 10 株) , 按病害分级标 准详细记载发病情况 ( 表 1) , 计算发病率和病情 指数。
表 1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分级标准 Table 1 Grading standards of cucumber angular leaf spot

要 :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中的重要 病害之一 , 在陕 西的危害严 重 , 发 病率在 50% 以上。本 研究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柯 赫氏证病律从杨凌 地区黄瓜细菌性角 斑病标样中分离到 1 株病原菌 , 结合形态学、 生理 生化指标及 16S rDN A 序列分析 , 鉴定为丁香假单胞杆 菌 ( P seudo monas sy r inge str ain) CP 001。初 步确 定适合丁香假单胞杆菌 CP001 菌株生长的最佳 pH 为 6~ 8, 最适温 度为 22~ 29 关键词 :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 丁香假单胞杆菌 ; 病原菌鉴定 ; 16S rDN A 中图分类号 : S436. 42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 1389( 2010) 12 0183 0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