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药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田间药效比较试验(1)
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
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刘兆良;袁忠林;罗兰【摘要】为明确供试的8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效果,采用含毒介质法、琼脂扩散法和盆栽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菌圈大小及保护和治疗效果.结果表明,0.3%四霉素AS、80%乙蒜素EC、5%中生菌素WP、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20%乙酸铜WP和46%可杀得叁千WG的MIC分别为20、80、200、400、800 mg/L和2 000 mg/L.当浓度为400mg/L时,0.3%四霉素AS、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80%乙蒜素EC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5、1.33、0.93 cm和0.90 cm.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保护作用好于治疗作用,其中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在浓度200~400 mg/L时,保护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9%~82.2%、78.1%~81.0%、69.7%~78.3%、61.7%~63.1%和57.1%~65.0%.综合考虑,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In order to screen the commercial bactericides for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the MIC, inhibition zone and preventa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8 bactericides were detected by toxic media method and disk diffusion method in laboratory and pot method in greenhous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 of 0.3% tetramycin AS, 80% ethylicin EC, 5% zhongshengmycin WP,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46% kocide 3 000 WG was 20, 80, 200, 400, 800 and 2 000 mg/L, respectively.The inhibition zone width of 0.3% tetramycin AS,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acetate WP and 80% ethylicin EC was 1.75, 1.33, 0.93 and 0.90 cm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400 mg/L, respectively.The pot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preventative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erapeutic effect.The preventative efficacy of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was 78.9%~82.2%, 78.1%~81.0%, 69.7%~78.3%, 61.7%~63.1% and 57.1%~65.0%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0~400 mg/L,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had effective control effect on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9)006【总页数】5页(P107-111)【关键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杀菌剂;MIC;防效【作者】刘兆良;袁忠林;罗兰【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省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9;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省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9;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省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21.1+9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chrymans)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于20世纪初首次被Carsener等[1]报道。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及防治
防治2023-11-09contents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病原菌与传播途径•发病条件与环境影响•防治方法与技术措施•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案例分析与应用实践目录0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症状识别叶片症状01初期呈水渍状淡绿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角状油渍状,中间灰白色至淡黄色,后期病斑干枯易碎。
茎部症状02呈水渍状小点,扩大后为稍凹陷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后期干燥时龟裂。
果实症状03初期呈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为稍凹陷的黄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果实龟裂。
分布范围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
为害程度该病在黄瓜生长期间可一直发生,造成叶片早枯,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分布与为害程度为害特点与原因分析为害特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和果实,造成叶片早枯、果实龟裂,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原因分析病原菌通过伤口、气孔等途径侵入植株,高温高湿、叶面结露、植株衰弱等情况下病害容易发生。
此外,连作、施肥不当、浇水过多等也容易导致病害加重。
02病原菌与传播途径细菌形态特征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该细菌呈短棒状,有荚膜,无芽孢,具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病原菌鉴定生理生化特性该细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如蔗糖、甘油、果糖等碳水化合物以及硝酸钠、尿素等含氮化合物,产酸、产气、不产生荧光色素。
致病性该细菌侵染黄瓜后,主要引起叶部病害,如角斑病、缘枯病等,也可侵染果实和茎部,引起溃疡和腐烂。
传播途径与流行规律传播途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也可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
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和昆虫传播。
流行规律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环境条件、气象因素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湿度高、温度适宜(24-28℃)、多雨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和流行;连作地块、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的田块发病较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感病品种容易发生流行。
黄瓜主要病害药剂防治效方
黄瓜主要病害药剂防治效方
一、霜霉病
方一:霜迪25克、病菌克25克、活力88 1/3,混合对水30市斤喷雾。
方二:盖克25克、黄瓜病菌康15克、润丰1/2袋,混合对水30斤喷雾。
二、灰霉病
方一:灰迪25克、绿亨5号20克、一加净20克,混合对水30斤喷雾。
方二:阿速通25克、施佳特25克、一加净25克,混合对水30斤喷雾。
三、细菌性病害
方一:绿亨6号20克,润丰1/2袋、乙蒜素10毫升,混合对水30斤喷雾。
方二:细菌速净20克、菌克净15克,润丰1/2袋,混合对水30斤喷雾。
四、黑星病
方一:果施泰25克、润丰1/2袋、灭菌王5毫升,混合加水30斤喷雾。
方二:病菌克25克、绿亨二号20克、润丰1/2袋,混合加水30斤喷雾。
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剂筛选
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剂筛选冯翔;江念;陈耀兵;郑小江【摘要】采用抑菌圈法对市场上常见的9种杀细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以期筛选出有效药剂.试验结果表明:6种化学药剂中,5%噻霉酮水剂和0.3%四霉素水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抑制效果较好,其他4种药剂则效果较差.3种生物药剂中,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抑制效果较好,其他2种药剂则效果较差.田间试验中,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和20%春雷霉素水剂42 g/hm2的防效较好,其防效分别为82.74%和72.38%.0.3%四霉素水剂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则效果较差.所以,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推荐使用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In this paper ,the inhibition zone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toxicity of 9 kinds of fungi-cides in the market ,and a field control test was conducted to screen the effective fungici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in the six kinds of chemical agents ,5%thiamethoxam mildew agent and 0.3%aqueous solu-tion of tetramycin have better effect on the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of cucumber effect ,the other 4 kinds of drugs are less effective .And in the 3 kinds the wettable powder of one billion bacillus /gram of bacillus subtilis has better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disease , but the effect of the other 2 kinds of drugs is poor .In the field experiment , one billion spores /g bacillus polymyxa wet powder 1 500 times fluid and 20%kasugamycin 42 g/hm2 have better control effect , whose effect was 82. 74%and72.38%respectively.And the 0.3%four drug agent and 33.5%suspension ofcoppe have a less effect.Therefore,one billion bacillus /gram of bacillus subtilis is recommend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of cucumber.【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4页(P337-340)【关键词】杀菌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抑菌圈法【作者】冯翔;江念;陈耀兵;郑小江【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00;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00;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全世界爆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目前农药市场上防治细菌病害的杀菌剂较多,选择随意性大,所以,筛选高效、环保、生态友好的杀细菌剂十分必要.冬季气温低,光照时间短,黄瓜生长又需要较高的温度,在冬季日光温室种植黄瓜时,为了保持日光温室的温度,其放风时间相对较短,日光温室中的湿度增大,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危害也较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一旦发生危害,可造成黄瓜叶片上产生水浸状的斑点,直接影响叶片的光和面积,当病害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整片叶片的枯死.因此,如何防治好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保证黄瓜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1-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属薄壁菌门假单胞菌属.该菌属好气性,不耐酸性环境,生长适温24~28℃[4].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剂筛选病害流行规律:病原细菌在种子内外越冬,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病土和带病种子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适温(24~28℃)高湿的天气有利于感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温度22~30℃,相对湿度70%以上的环境条件,易造成该病害发生和流行[5-6].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继黄瓜霜霉病、枯萎病和白粉病之后,又一个对黄瓜生产危害性很大的病害.该病在保护地及露地生产中均有发生,且以露地危害最重.此病在华北、东北及华中地区发生较多,造成严重减产[7-8].近年来随着黄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江汉地区病势逐年上升,减产达60%以上,有些地区达80%以上,只在早期有所收获.目前在黄瓜霜霉病、枯萎病、内生长霉菌和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分别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抗病育种方面发展较慢,在之前的研究中,有农业研究者对黄瓜角斑病做出过化学防治,但是所筛选的药剂效果已经达不到现在的生物防治和低毒的要求,而且关于现在的新型药剂防治方面报道也较少[9-13].本文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分别采用无公害的生物制剂和低毒的化学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室外防效实验,目的是为了筛选出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有效药剂.1.1 供试菌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of Cucumber),自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李埠镇白荷村采集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片,经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分离后转接到LP培养基上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1.2 供试药剂9种供试杀菌剂见表1.1.3 试验方法1.3.1 室内毒力测定试验采用抑菌圈法.采用干热法灭菌玻璃器皿(165℃恒温2 h). 制作LB 培养基.1 L烧杯里倒入800 mL的无菌水,酵母提取物5 g,蛋白胨10 g,NaCl 10 g,混合摇匀,定容至1 L,用NaoH,调节pH至7.4,然后平均分装到5个烧杯内,在每个烧杯里加入少量琼脂,将瓶口用棉花和报纸密封,湿热灭菌(121℃,20 min).先按照试验设计配置单个药剂的最高浓度,然后成倍稀释药剂,每种药剂每个浓度取3mL,每种药剂共5个浓度,并设蒸馏水为空白对照.杀菌剂的不同质量浓度见表2.待灭菌培养基温度降到合适温度(50℃)时,用已灭菌的打孔器打取滤纸,分别投入配制的供试药剂稀释液中吸附15 s,取出使其靠在烧杯壁上淌落多余的药液后移入凝固的培养基表面,然后将已浸药液的滤纸片接到带菌的LB培养基上,以无菌水浸过的滤纸为空白对照.每一培养皿放3片吸附同一浓度的纸碟,每药剂浓度重复3次.之后将所有培养基在25℃的生化培养箱中培养.1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剔除有误差的数据,取3次重复的平均值,按公式:抑制率(%)×100%计算每种药剂相应浓度对黄瓜角斑病病菌生长的抑制率.数据采用DPSv7.05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求出各药剂对供试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y=a+bx、相关系数r以及有效抑制中浓度.统计数据,根据不同浓度的药剂处理对菌落的生长抑制结果,用DPS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对表3进行一元回归统计分析,以浓度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抑菌率的几率值为y值,得出表4的毒力回归方程,并求出EC50和各自的相关系数.1.3.2 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药剂:根据室内毒力测试结果选取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0.3%四霉素水剂4.5 g/hm2、20%春雷霉素水剂42 g/hm2、20%春雷霉素水剂63 g/hm2、33.5%喹啉铜悬浮剂300 g/hm2、33.5%喹啉铜悬浮剂420 g/hm2,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使用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实验对象: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作物及品种:超优1号黄瓜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试验在李埠镇李埠村进行.试验地面积为1 000 m2,试验田系常年蔬菜种植基地.土壤质地为粘土,pH值呈中性、土壤肥力中等.按常规方法进行田间管理.试验共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25 m2.2015年7月12日第1次用药,第2次施药7 月18日,共用药2次.采用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在微风情况下喷雾,喷雾均匀周到,喷雾容量450 kg/hm2.试验过程中不使用其他药剂.末次药后10 d调查试验结果,每小区随机取5 点调查,每点调查2株全部叶片,按叶片上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数据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比较.分级标准为:0 级——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病情指数= ∑(病叶数×相对级数)/(调查总叶数×总级数);防治效果(%)= (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2.1 9 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从表3可知,9 种杀菌剂在适当的浓度梯度下对黄瓜角斑病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当浓度仅为4亿个/L的时候,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抑菌率已经达到79.12%;20%春雷霉素水剂的抑菌率最低,当浓度为4 000 mg/L时为45.83%.9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的抑制效果见表3.2.2 9 种供试药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的毒力从表4可知:6 种化学药剂中,5%噻霉酮水剂和0.3%四霉素水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8.56 mg/L和10.38 mg/L;其他4 种药剂则效果较差,20%乙蒜素乳油、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33.5%喹啉铜悬浮剂和20%春雷霉素水剂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55.20 mg/L、799.50 mg/L、2 583.91 mg/L和4741.43 mg/L.3种生物药剂中,10 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中浓度为3.12亿个/L,其他2种药剂则效果较差,25亿芽孢/克坚强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和100亿芽孢/克解淀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304.25亿个/L和984.27亿个/L.2.3 田间防效试验由表5可见,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0%春雷霉素水剂63 g/hm2对黄瓜角斑病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其防效分别达到83%和72.38%,相对于其他药剂差异极显著(P=0.01),防治效果显著.0.3%四霉素水剂和33.5%喹啉铜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略低,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剂量.0.3%四霉素水剂、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3.5%喹啉铜悬浮剂和20%春雷霉素粒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黄瓜生长安全.注:字母不同表明有显著性差异.含有相同之母表示之间差异不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化学药剂中,5%噻霉酮水剂和0.3%四霉素水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8.56 mg/L和10.38 mg/L;其他4种药剂则效果较差,20%乙蒜素乳油、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33.5%喹啉铜悬浮剂和20%春雷霉素水剂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55.20、799.50、2 583.91 mg/L和4 741.43 mg/L.3 种生物药剂中,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中浓度为3.12亿个/L,其他2种药剂则效果较差,抑制中浓度为304.25亿个/L和984.27亿个/L.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中,10 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和20%春雷霉素水剂42 g/hm2的防效较好,其防效分别为82.74%和72.38%.0.3%四霉素水剂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则效果较差.出于高效且无公害考虑,从田间试验和室内毒力测定相结合可以推测出,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推荐使用10亿芽孢/克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效果较佳.20%春雷霉素水剂在室内毒力测定中效果一般,而在田间防效中却效果较好,原因可能是:春雷霉素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对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产生刺激作用,对土壤呼吸作用产生刺激效应以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土壤中脲酶活性表现出显著的刺激效应.从而有预防、治疗、生长调剂功能.因此,建议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前期使用,如果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已经发生,建议增加剂量.【相关文献】[1] 王平,樊金娟,刘长远,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分子检测[J].中国农学通报,2012,25:150-153.[2] UNDERWOOD W.The Pseudomonas syringae type III effector tyrosine phosphatase HopAo1suppresses innate immunity inArabidopsis thaliana [J].Plant Journal,2007,52:658-672.[3] ZHOU J M.Pseudomonas syringae Effector AvrPto Blocks Innate Immunity by TargetingReceptor Kinases. Curr Biol. [J].Curr Biol,2008,18:74-80.[4] 吴炳芝,段文学,张景春,等.保护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化学防治配套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01(4):31-33.[5] 赵先丽,孙军德,程海涛,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拮抗细菌筛选初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95-97.[6] 易金全,韦红,钟承茂.5种药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效试验[J].植物医生,2015(3):30-31.[7] 张惠淳,杨金琛,王立石,等.乙蒜素乳油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J].吉林蔬菜,2007(2):40-41.[8] 阎瑞英,高雪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药剂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1989(5):33-34.[9] 张俊,刘继荣.6种药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田间药效比较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205-206.[10] 王道青,郭庆海,张秀成,等.新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9):135-136.[11] 谭定凤.2种杀菌剂对黄瓜林霜霉病田间药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3889-3890.[12] 高玉亮,缪作清,孙漫红,等.延边地区抑制黄瓜枯萎病菌土壤放线菌的调查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5,37(4):321-325.[13] 贺字典,赵春明,谢新宇,等.黄瓜内生木霉菌对尖孢镰孢菌黄瓜专业型(Eusarium orysporum f.sp.cucumerinum)抵制作用[J].河北科师范学院学报,2015,29(1):1-5.。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
预防性喷药
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定期喷洒 保护性杀菌剂,如铜制剂、波尔 多液等,以保护植株免受病原菌 侵染。
治疗性喷药
在病害发生后,选用内吸性杀菌 剂,如链霉素、春雷霉素等,进 行喷雾治疗,注意轮换用药,避 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筛选对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菌剂,进行田间施用,有效减少病原菌数 量,控制病害发生。
健康种子处理
采用健康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如 温汤浸种、药剂拌种等,以杀死种子 表面的病原菌。
农业防治
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避免 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施肥管理
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力。
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田间病叶、病果,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 所和传播来源。
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原菌的存在:病原菌可在种子 、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成为初 次侵染源。
植株抗病性:不同品种的黄瓜对 细菌性角斑病的抗病性存在一定 差异。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 的有效措施之一。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以下 因素有关
环境条件: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 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温度 适宜、湿度高的条件下,病原菌 繁殖迅速,病害易于流行。
了解这些特征、生存 条件以及传播途径,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 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
CHAPTER 03
防治策略
预防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强抗性 的黄瓜品种进行种植,以降低病
害发生的风险。
种子处理
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杀死种 子表面的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初侵 染源。
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增强黄瓜植株的 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残 株,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场所。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技术措施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技术措施汇报人:2023-12-2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概述•发病原因与环境条件•防治技术措施目录•田间管理与监测预警•总结与展望0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概述定义与症状定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果实和茎蔓。
症状叶片受害后,初期呈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为多角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表面有白色细菌溢脓。
果实受害后,表面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为褐色病斑,表面有白色细菌溢脓。
茎蔓受害后,呈水渍状缢缩,造成植株枯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是细菌中的假单胞菌属的一种细菌。
病原菌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从气孔、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病。
传播途径病原菌与传播途径对黄瓜生长的影响影响产量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会导致叶片枯死、果实腐烂,从而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影响品质受害果实表面出现褐色病斑和白色细菌溢脓,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品质。
影响生长病原菌的侵害还会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矮化,甚至枯死。
02发病原因与环境条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病原菌繁殖迅速,病害容易发生。
温度的突然变化,如日夜温差大或季节性温度波动,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病害的发展。
气候与温度温度变化适宜温度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病害的发生。
湿度越大,病害越严重。
湿度条件连续阴雨天气或大雨过后,田间湿度增加,为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降雨影响湿度与降雨土壤与肥料黏重、排水不良的土壤有利于病原菌的存活和繁殖,从而加重病害的发生。
肥料使用过量使用氮肥或肥料搭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植株抗病能力下降,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种植密度过高的种植密度可能导致植株间通风不畅,湿度增加,从而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和病害的发展。
品种抗性不同品种的黄瓜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种植密度与品种抗性03防治技术措施选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降低发病风险。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
科普惠农【科普惠农植物保护与栽培Z H I WUB A OH UY UZ A I P E I 结线虫的高发期,如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番茄大面积减产,所以,在种植秋延后番茄时就必须提前预防。
方法是每667m2用5%阿维菌素颗粒剂或10%克线磷颗粒剂2~3k g ,穴施或沟施;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灌根,分两次。
在定植后浇缓苗水时灌第一次,在第二穗花授粉时灌第二次。
每株灌药液250m L 左右,熏杀土壤中的根结线虫。
5.5其他虫害防治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蚜虫,选用2%阿维菌素乳油8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防治菜青虫;选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虱。
6采收当大棚番茄转色后就可以采收上市,若棚温降至10℃时全部采收,在消毒室和日光温室内进行贮藏,温度保持10~12℃,相对湿度70%~80%,根据市场行情挑选红果上市。
一般不用乙烯利人工催熟,以延长供应时间。
K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中为害较重的病害之一,以保护地受害最重,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发病重时,也为害叶柄、茎秆和瓜条等。
一旦温湿度条件适宜,会大发生,传播速度非常快,损失大。
1发病症状1.1子叶症状初期稍凹陷、油浸状、浅绿色、近圆形小病斑,后变为黄褐色、干枯透明斑,后逐渐干枯,最终导致幼苗干枯死亡。
1.2真叶症状叶片感病初期,为针尖大小的淡绿色水浸状斑点,渐呈黄褐色、淡褐色、褐色、灰白色、白色,病斑逐渐扩大为2~3m m ,受叶脉限制,病斑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在叶面均匀分布,随病情发展,病斑布满整个叶面,边缘褪绿,常有油浸状晕区(典型症状)。
潮湿时,叶背病斑油浸状明显,还可见到乳白色菌脓(区别于霜霉病),后期随着病情扩展,形成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病斑,干燥时呈白色薄膜状(故称白干叶)或白色粉末状,后期在干燥情况下,多为白色,质薄如纸,易开裂穿孔。
6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生长抑制活性及田间防效
匀,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值(OD450)。根据 试验设计配置梯度带药平板,并设不含药剂改加等
量无菌水处理的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 3 次,分别接 种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后培养并洗下测定吸光度值。
根据公式⑴计算每个药剂不同浓度对黄瓜细菌 性角斑病病原菌生长的抑制率,数据采用 DPS 数据 处理系统进行统计,计算出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 (Y=b+aX)、相关系数(R)、药剂对病菌的抑制中浓度 (EC50)[16,17]。
抑率(%)=
OD450CK − OD450药剂 OD450CK
×100
⑴
处理
A B C D E F
供试药剂
40%春雷·噻唑锌 SC 20%噻唑锌 SC 2%春雷霉素 SL 20%噻菌铜 SC 3%噻霉酮 WG
46%氢氧化铜 WG
表 1 6 种药剂浓度梯度
1 100.00 200.00 25.00 200.00 60.00 200.00
1.4.2 田间药效 试验处理:试验共设 7 个药剂处理和 1 个清水
对照,每个处理 3 次重复,每个重复 15 m2。处理分 别是:40%春雷·噻唑锌 SC 稀释倍数 800 倍、1 000 倍;20%噻唑锌 SC 稀释 400 倍;2%春雷霉素 SL 稀 释 300 倍;20%噻菌铜 SC 稀释 400 倍;3%噻霉酮 SC 稀释 500 倍;46%氢氧化铜 WG 稀释 1 000 倍; 清水对照。
试验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蒋堂村拱形保温蔬 菜大棚中进行。黄瓜品种为新超越,种植面积 400 m2。 黄瓜处于开花期至挂果初期。试验地土质为壤土, pH 5~7,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 1.3%左右。 1.4 试验方法 1.4.1 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参考浊度法,并进行了改进[13,14],将液体 培养基改成固体培养基。将菌液定量均匀涂布在带 药或不带药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一定时间后,将平板上的细菌洗涤下来,形成菌液 悬浊液,测试菌液悬浊液的浑浊度,以吸光度(OD450) 来表征,计算抑制率。为区别于标准的浊度法,笔 者将改进后的方法命名为“平板生长量-浊度法”, 该方法可以消除非水溶性药剂分散于水中所形成的 药剂浊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黄瓜生病不用慌,这些农药帮你忙
黄瓜生病不用慌,这些农药帮你忙昨天有瓜农私信我黄瓜霜霉病打什么药好?为什么打了药不见好转?其实病害比起虫害确实难以防治,因为虫子刚危害时我们可以看到,及时采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就可以控制危害。
但病害在发生时很难容易发现,一旦发现症状了就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防治效果肯定会下降,病害一定要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在发病前喷药预防或发病初期喷药防治。
一、黄瓜霜霉病。
可以在发病初期选择40% 氟吡菌胺·烯酰吗啉悬浮剂30-45毫升/亩或53% 精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110-120克/亩或69%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117-133克/亩或78%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24-30克/亩或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30-40克/亩,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发生严重田块可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注意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和农药安全间隔期。
黄瓜霜霉病危害症状二、黄瓜白粉病。
可以在发病初期选择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25-37.5毫升/亩或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2-16克/亩或40%苯甲·吡唑酯水分散粒剂20-30克/亩或44%嘧菌·戊唑醇悬浮剂14-17毫升/亩或32%己唑·醚菌酯悬浮剂7.5-10毫升/亩,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发生严重田块可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注意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和农药安全间隔期。
黄瓜白粉病危害症状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可以在发病初期选择如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68-83克/亩或2%春雷霉素·四霉素可溶液剂67-100毫升/亩或2%中生·四霉素可溶液剂40-60毫升/亩或27%春雷·溴菌腈可湿性粉剂60-80克/亩或40%喹啉铜悬浮剂50-70毫升/亩或30%噻唑锌悬浮剂83-100毫升/亩等药剂防治,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均匀喷雾防治,根据病情发生程度5-7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和农药安全间隔期。
夏天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和治疗办法
05
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案例分析
案例一:农业防治的成功案例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细菌性角斑病 有较好抗性的黄瓜品 种,提高植物本身的 抗病能力。
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 毒处理,如用55℃ 温水浸种15分钟, 或用40%福尔马林 150倍液浸种1.5小 时,能有效减少病原 菌的数量。
防虫网隔离
在棚室通风口设置防虫网,阻止昆虫进入,以减少病害传播 。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
如枯草芽孢杆菌、农用链霉素等,可有效防治细菌性角斑病。
以菌治菌
利用拮抗微生物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如使用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等。
04
细菌性角斑病的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喷洒农药
可以使用农用链霉素、新 植霉素等生物农药进行喷 洒,以杀死细菌并防止其 蔓延。
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
针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综合防治策略,应考虑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等多 种方法相结合,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案。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结合适当的栽培措施和农药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黄瓜细菌 性角斑病的发生和传播。
THANKS
感谢观看
为圆形或长条形病斑,褐色至灰褐色,有淡淡黄色晕圈,有时会开裂并
溢出白色菌脓。
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根据叶片、茎部和果实上出现的症状,如水渍状斑点、圆形或长条形病斑、黄 色晕圈和白色菌脓等特征,初步诊断是否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实验室检测
采集病叶、茎和果实的病组织,进行实验室检测,如细菌培养和显微镜检查等 ,以确定病原菌的存在和种类。
涂抹药物
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病斑 ,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膏 进行涂抹,如红霉素软膏 等。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适温在18~28℃,相对湿度80%如津春1号、津研4号、中农11号和13号、津优30号、津研2号和6号、黑油条、新密泰刺等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
用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90分钟。
洗净后催芽播种。
用温烫浸种灭菌效果也好,即播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放人冷水中降温。
3、无病土育苗及高厢覆膜栽培。
采用大田土育苗防病效果好,以保证苗期不带病,同时定植时以高厢覆盖地膜栽培防病效果明显。
4、实行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施肥时,注意施用腐熟的农家肥作基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化学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露地黄瓜推广避雨栽培。
保护地黄瓜做到合理通风散湿,开花结瓜前少浇水、勤中耕、多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结露和滴水。
6、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7%可杀得101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50%DT杀菌剂800倍液,60%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400倍液,进行喷雾,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另外,如果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混合发生,或两种病害确实无法区别时,可采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丰护安500倍液喷雾,可以二者兼治,施药间隔5-7天,视病情决定施药次数,注意铜制剂施用次数不能超过3次,以免引起药害。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准确识别与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精准识别与防治袁培祥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东北、华北发生最重。
随着塑料大棚栽培的普及,该病田间为害日趋严重。
一些老菜区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正面发病初期症状细菌性角斑病叶片背面发病初期症状【田间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茎、叶柄、卷须、果实等。
子叶被害时,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变成黄褐色斑。
真叶染病后,先出现针尖大小的淡绿色水浸状斑点,渐呈黄褐色、淡褐色、褐色、灰白色、白色,病斑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黄褐色,带油光,潮湿时叶背病斑外有乳白色菌脓,即细菌液,无黑霉层,后期干燥时病斑呈白色薄膜状,中央组织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茎、叶柄、卷须染病后,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扩展成短条状,湿度大时也有菌脓,严重时病部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后表层留有白痕。
果实上病斑初呈水浸状圆形小点,扩展后为不规则的或连片的病斑,向内扩展,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为褐色,病斑溃裂,溢出白色菌脓,并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而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
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正面发病中期症状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正面发病症状细菌性角斑病茎蔓和叶柄发病症状细菌性角斑病果实发病症状1、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1)前者病斑较大,颜色较深,黄褐色,不穿孔;后者病斑较小,颜色较浅,质脆易破裂穿孔。
(2)前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产生黑紫色霉层;后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溢出白色菌脓,干后留下白痕。
(3)摘下病叶对太阳光观察,前者病斑无透光感;后者有明显透光感。
(4)前者不为害瓜条;后者可为害瓜条,产生水浸状、近圆形病斑,潮湿时病斑产生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色,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儿。
在症状拿不准时可采用简单方法辨别,即将病叶取下,放在一个干净的塑料袋中稍淋点儿水,于15℃-20℃下放置24小时,若背面病部有黑霉产生就是霜霉病,无黑霉而有菌脓溢出就是细菌性角斑病。
第10 1 部分 杀菌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I _ . C 1 S6 0 5 0
一
一
B 1 7
药易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 / 19 010 04 B T 8 .1-2 0 7
农 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二) 第 10 1 部分 : 杀菌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促进成熟 、 刺激生长等) 。 用下列方法记录药害: a 如果药害能被测量或计算 , ) 要用绝对值表示, 例如株高 、 株重 、 结实形状和结实率等。
b 其他情况下, ) 受害的频率和强度可用两种方法表示: 1 按照药害分级方法记录每小区的药害情况, ) 以一, +十, 十, ++十, +十十+表示。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
为 害 特 点
该 病病原 是 【 P s e u d o m o n a s L a c h r y ma n s 】 在 分 类 中属 于
假 单孢 杆 菌 属 细 菌 。 病 菌 能 够 为 害黄 瓜 的叶 片 、 茎 蔓 和 果实 , 叶 片上 因微 小 叶 脉被 切 断 而 形 成 碎 小 的 角 状 病斑 , 病 部 显 得
一
( 1 ) 选 用 耐 病 品种 。据 中 国 、 日本 等 国家 对 已有 定 型 的品 种 专 门进 行 人 工接 菌 鉴 定 , 还 没 有 发 现免 疫 品 种 。但 品 种 间 发 病 差 异 明显 , 如 中 国 的鲁 黄 瓜 四号 、 8 7 — 2等 为 抗 性 品 种 。 ( 2 ) 选 用 无 病 种 子 。制 种 田生产 中 , 应 从 幼 苗 开 始 到 成 株 都 注 意 病 情 的 发展 选 择 无 病植 株和 无 病 瓜 菜 采种 . 对 播 用 的
子法 与其 他 种 传病 害一 并 进 行 消毒 处理 。
2 . 药 剂 防 治措 施 Fra bibliotek病 原 菌在 种 子 内 外或 随病 残 体 在 土 壤 中越 冬 . 在 种子 内 可 存 活 2年 。 播 种 带 菌 种子 , 种 子 发 芽后 即可 侵 染 子叶 , 引起 初 侵 染 出 苗后 子 叶 发病 , 在 病 部 溢 出的 菌 脓 , 借水 、 昆虫 和 农 事 操 作 传播 蔓 延 , 从气孔 、 水孑 L 和伤 口侵 入 , 进 行 多 次重 复 侵 染 。黄 瓜 细菌 性 角 斑 病 发 病 的 重 要条 件 是 湿度 , 露 地 黄瓜
保护 地 通 风 不 良、 湿 度 大也 有 利 于 发 病 。 参考文献 :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症及防治和治疗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 的传播;合理施肥、浇水,提
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预防措施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药 ,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
洒2-3次。
治疗措施
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洒药 物治疗,以控制病害的扩散和 蔓延。
常用药物
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春雷 霉素等。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对植物有害的药物, 注意安全使用和环境保护。
病原菌在寄主组织内繁殖 ,并通过风雨、昆虫和农 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完成 病害的循环。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03
的防治
农业防治
01
02
03
04
选种抗病品种
选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 好抗性的品种,降低病害发生
的可能性。
种子消毒
使用无菌种子或对种子进行消 毒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
轮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作,以 降低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02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该病害的 防治成为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症及防治 和治疗措施,对于提高黄瓜的产量和 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 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02
的病症
症状识别
叶片症状
初期呈水渍状淡绿色小斑点,后 期扩大为灰白色,病斑呈多角形 或近圆形,边缘有黄色晕圈,病
斑背面溢出白色菌脓。
茎部症状
呈水渍状小点,后沿茎纵向扩展, 后期病斑呈多角形或棱形,有时病 部溢出白色菌脓。
果实症状
初期呈水渍状小斑点,后期扩大为 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心呈灰白 色,边缘有黄色晕圈,有时病部溢 出白色菌脓。
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
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作者:刘兆良袁忠林罗兰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7年第06期摘要:为明确供试的8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效果,采用含毒介质法、琼脂扩散法和盆栽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菌圈大小及保护和治疗效果。
结果表明,0.3%四霉素AS、80%乙蒜素EC、5%中生菌素WP、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20%乙酸铜WP和46%可杀得叁千WG的MIC分别为20、80、200、400、800 mg/L和2 000 mg/L。
当浓度为400 mg/L时,0.3%四霉素AS、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80%乙蒜素EC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5、1.33、0.93 cm和0.90 cm。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保护作用好于治疗作用,其中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在浓度200~400 mg/L时,保护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9%~82.2%、78.1%~81.0%、69.7%~78.3%、61.7%~63.1%和57.1%~65.0%。
综合考虑,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杀菌剂;MIC;防效中图分类号:S436.421.1+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6-0107-05AbstractIn order to screen the commercial bactericides for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the MIC, inhibition zone and preventa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8 bactericides were detected by toxic media method and disk diffusion method in laboratory and pot method in greenho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 of 0.3% tetramycin AS, 80% ethylicin EC, 5% zhongshengmycin WP,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46% kocide 3 000 WG was 20, 80, 200, 400, 800 and 2 000 mg/L, respectively. The inhibition zone width of 0.3% tetramycin AS,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80% ethylicin EC was 1.75, 1.33, 0.93 and 0.90 cm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400 mg/L,respectively. The pot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preventative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erapeutic effect. The preventative efficacy of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was 78.9%~82.2%, 78.1%~81.0%, 69.7%~78.3%, 61.7%~63.1% and 57.1%~65.0%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0~400 mg/L, respectivel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20% thiodiazole-copper SC,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had effective control effect on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Keywords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Bactericide; MIC; Control effect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chrymans)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于20世纪初首次被Carsener等[1]报道。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望都县植保站近期调查发现,冷棚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十分严重,发病棚率达30%,病株率几乎100%,严重的已发展到秧子的中上部,对黄瓜的产量影响颇大。
现将此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
幼苗多在子叶上产生水渍状病斑,近圆形,稍凹陷,扩大后呈黄褐色干枯。
成株期叶片发病,初为鲜绿色水渍状小斑点,扩展中因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
叶背病斑为多角形,边缘油渍状,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成孔,潮湿时产生乳白色菌脓,干后留下一层白膜。
茎和叶柄染病,病斑近圆形水渍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表面也有白色菌脓,干后表层残留白痕。
瓜条染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
幼瓜条感病后腐烂脱落,大瓜条感病后腐烂发臭。
角斑病易与霜霉病混淆,使病害屡治不愈。
他们的区别现总结为以下几点:1.病斑大小不同。
角斑病病斑比较小,一般直径为4~8毫米,颜色比较浅,呈灰白色,后期病斑往往穿孔;霜霉病病斑比较大,一般直径为10~16毫米,颜色比较深,呈黄褐色,病斑不穿孔。
2.叶片透光性不一样。
把病叶摘下,对着太阳光透视,角斑病病斑有透光感觉,而霜霉病病斑则没有透光的感觉。
3.叶子背面症状有差异。
角斑病病斑周围油渍状明显,有时能见到分泌出的乳白色黏液,而霜霉病病斑上则长有紫黑色的霉层。
4.危害部位也不同。
角斑病除危害叶子外,严重时还危害叶柄、茎部、瓜条等,而霜霉病一般只危害叶子。
二、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2.从无病瓜上选留种,无病土育苗。
3.发病初期喷施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200ppm,也可喷2%春雷霉素液剂30毫克/升或40%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如果与霜霉病同时发生,喷施70%甲霜铝铜250倍液或50%瑞毒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每7天左右喷1次,连喷3~4次。
黄瓜在盛果期病虫害综合防治大盘点,有效提高黄瓜产量,太实用了
黄瓜在盛果期病虫害综合防治大盘点,有效提高黄瓜产量,太实用了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每次打药的时候,如果出现连续阴天、天气不好的时候,将来大棚里变湿度大的时候,就要开始预防这种病害的发生了,因为细菌性病害都是连续阴天、连续雨天,大棚内部湿度过大容易传染细菌性病害。
这个预防和治疗都是一样的,具体方法:使用康复一号(噻唑锌)500倍喷雾,如果细菌性病害到了后期已经穿孔了,很多地方都烂了,就再也治理不好了。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黄点病(褐斑病):这种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如果到了后期就睡长黑点。
具体方法:使用呲唑醚菌酯或者溴菌腈用到600-800倍液进行喷雾。
黄瓜黄点病(褐斑病)黄瓜霜霉病:具体方法:使用50%烯酰吗啉(安克)500 600倍+80%代森锰锌(绿大生)进行喷雾,这样的话就是,一个治疗剂,一个保护剂加到一块同时能延缓烯酰吗啉抗药性的产生。
如果黄瓜同时得了霜霉病+褐斑病+角斑病:黄瓜病害大多都是混合发生的,这都是以前为什么打一遍药治不住,反而越来越严重,就是因为混合发生了,用药比较单一,而且用的不是广谱性的,这样就不行了,所以大家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具体方法:在发病前或者初期,要打一些保护性的杀菌剂(绿色大生),它的成分是80%的代森锰锌500-600倍,同时为了防止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加上康复一号(噻唑锌)500倍液来进行综合防治。
黄瓜霜霉病混合性病害已经发病了,怎么治理呢?方法一:80%的代森锰锌(绿色大生)500-600倍液+50%的烯酰吗啉(安克)500-600倍液进行喷雾。
方法二:18.7%的吡唑醚菌酯(凯特)+烯酰吗啉500-600倍液进行喷雾。
方法三:60%吡唑醚菌酯和代森联(百泰)+康复一号500-600倍液如果黄点病比较严重+溴菌腈600-800倍液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