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主缄分明,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品味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教学重点1.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主缄分明,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品味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象征艺术手法,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高尔基借海燕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中国作家茅盾又借小白杨来赞颂什么呢?一起学习《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作者)二、课前热身。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常用笔名: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现代作家、小说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

处女作三部曲《蚀》:《幻灭》《动摇》《追求》(中篇)。

长篇小说《虹》,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

1981年3月27日,病逝于北京。

辑有《茅盾全集》。

1981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决定启动茅盾文学奖。

这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

2.背景:《白杨礼赞》写于皖南事变之后(1941年3月)年的重庆,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团结一致,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巩固并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怀念延安生活、歌颂党的英雄儿女的优秀散文姐妹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散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一、设计说明《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

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

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3课时五、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其中一具体事物来表现其中一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其中一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其中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白杨礼赞说课稿(共8篇)

白杨礼赞说课稿(共8篇)

《白杨礼赞》一、说教材《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

本单元是以“咏物抒怀”为主题。

《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

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本文是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文章,正好适合初中生学习。

根据课文的地位和课标的要求我为本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一的一年学习中主要注重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说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3、情读体验法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感认同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

和学生一起与课文对话,和学生一起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一起体验。

四、说学法“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自主学习,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课《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课《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1)

《白杨礼赞》《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诗。

其中象征的寓意是作品的重心内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本文的难点.在课前可以尝试让学生搜集资料,获取相应的知识积累。

另外,如何试着模仿、学习、应用散文的写法技巧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和象征手法的运用;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3.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掌握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2.锻炼学生的发现、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2.通过主题句的反复,感受文章的结构之美。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歌曲导入: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热身运动吧!有没有同学听过这首歌?播放《小白杨》,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来唱唱吧。

3.课前热身:(1)你了解作者吗?(2)你会读这些词语吗?(3)你会解释这些词语吗?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展示预习成果,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屏幕上出示课件。

二、目标导学,探寻事理.1.听读课文。

用圈点勾画法细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在思考问题和回答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要求学生同桌、小组间讨论,最终形成答案.(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2)画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3)试着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总结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

2、感知白杨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小白杨》。

2、检查预习:字词积累与朗读: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虬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作者简介: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茅盾一生中为人民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著作,他的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称得上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其实茅盾还是一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多是颇耐玩味的精品,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

板书:白杨。

补充介绍茅盾文学奖鲁郭茅巴老曹二、观察白杨(学生活动)用20-50字写一写你眼中或心中的白杨形象。

出示图片学生写并作交流三、感知白杨1、课文在第几自然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美?2、思考: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的,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互助合作讨论完成填空。

明确:(主要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来写的,干:笔直,枝:紧紧靠拢的叶:片片向上的,皮:光滑而又有银色晕圈。

)问:作者通过这四方面的描写,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内在气质呢?用文中几个词概括一下。

明确: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屈不挠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外在美。

四.领悟白杨1、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什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请划出有关的语句。

2、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吗?1、明确“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

”那么是什么呢?)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6分钟以改成陈述句的形式理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并明确两者间的相似点。

点拨: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

第2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托物言志手法和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二、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毡.子(zhān)主宰.(zǎi)倦怠.(dài)恹.恹欲睡(yān)倔强..(jué jiàng)虬.枝(qiú)婆娑.(suō)开垦.(kěn)潜.滋暗长(qián)锤.炼(chuí)旁逸.斜出(yì)秀颀.(qí)刹.那(chà)(2)理解词义①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②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文中是贬词褒用,是对海燕大无畏精神的赞美。

③渴望:迫切地希望。

④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文中指海鸥和海鸭因恐惧而发出叫声。

⑤飞窜:飞快地逃窜。

⑥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⑦争鸣:比喻在学术上进行争辩。

文中指比声音的高低。

⑧蜿蜒:文中指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⑨预言:预先说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

2.作者简介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背景探寻《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3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3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3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一1、白杨礼赞――茅盾一、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重点难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

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

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某某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_________的白杨树,它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白杨礼赞教案 苏教版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交流互动
1.你能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白杨树的吗?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结合上述找出来的关键语句,单独朗读几遍,关注句中的“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这样就不难归纳出写作顺序了。
A、找出最典型的句子。(四个反问句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B、生齐读四个反问句。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这四个句子逐渐深化的表达效果。
C、这一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
3、现在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第七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共同解决。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指导背诵。)
四、质疑交流
1.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圈点出写景的相关词语,如“绿波”“无边无垠”等,回顾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段描写的目的。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交待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白杨礼赞》教案4篇

《白杨礼赞》教案4篇

《白杨礼赞》教案4篇《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二、明确目标(生齐读)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要赞美白杨,而且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白杨礼赞》教案8篇

《白杨礼赞》教案8篇

《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教案 8篇《白杨礼赞》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

然后教师补充: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1,给下列字注音: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2,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视野黄绿错综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垠坦荡如砥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教时安排:2 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茅盾总结: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给下列字注音: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象征的手法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总结: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明确:“一条大毡子”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8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8 苏教版

白杨礼赞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与词。

2、把握全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品质。

二、学习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三、学习难点通过四幅画面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导入:出示图片,这是哪里?黄土高原。

大家对黄土高原有怎样的认识?有一位著名文学家在黄土高原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茅盾,谁知道他的原名?学过什么文章吗?这篇文章是在1941年3月写的,谁知道当时的社会环境吗?见注释1。

新授:1、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的抒情主体是什么?哪些段落详写了它的形象?2、学生回答:白杨树(对,白杨树虽然并不起眼,作者却给它更深的内涵);第2、3、5、7段。

3、礼赞是什么意思?白杨树是不是是作者真正要赞美的对象?作者表面是写白杨树,真正的目的是要写人,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4、抒情的对象是白杨树,但是作者先写的是什么?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出示图片。

5、回答:黄土高原。

作者没有直接写白杨树,而是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高原风情图",这幅图主要用了哪些颜色?答:黄和绿。

还从哪些角度描写的?"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意思是什么?这样,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点出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

给人感觉怎么样?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

这时候又发生了什么?6、指名读第3段,出示图片,引出了对象--白杨树,是远观还是近看?因此我们说是"白杨远视图"。

远视白杨树是怎么样的形态?再次突出它的不平凡。

为什么说像哨兵?这有战争年代的气息。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

《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明白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情感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和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熟悉。

2.释题:“礼”,崇拜,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拜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茅盾,现代闻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诞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时期。

茅盾在1938年末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进展了敌后的抗日依照地。

作者从抗日依照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那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因此采纳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大体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取得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精湛的人。

秀颀:美而高。

颀,高。

[主宰] 支配。

通常还有把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隔壁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诵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一般”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一般,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课时安排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
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
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

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

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

(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

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
“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

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

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

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